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8: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部科技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部科技管理

篇1

成绩优异的偏执孩子

作为班主任,面对成绩优异的孩子当然很欣慰,然而,在成绩优异中的孩子却有这样一类让我们欣慰不起来,甚至,我们不得不为这类孩子深感担忧,除了成绩之外却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值得称道的地方,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虽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从不认输,常常会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善的行为理解为恶意的或对他有伤害的,一旦输给了对手就会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自责感,很容易发怒。这部分孩子从症状的表现来看就是偏执型症状。

形成偏执的原因很多,比如家庭关系的破裂,从小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或出生在长期的家庭暴力的阴影中等,但为什么很多家庭和睦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最终也走向了偏执呢?

笔者把那些成绩优异的正常孩子和具有偏执倾向的孩子做了一个比较,发现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懂不懂得分寸、懂不懂得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绩优异的孩子虽然也很好胜,但他们从来不会太强求,即使败了他们也会很自然的去接受结果;面对对手他们也从来都持尊重的态度,不会给对手下不了台阶。

其实,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懂不懂得分寸和度的把握就是懂不懂得中庸思想的运用。从这里我们也不难解释上面的意外发现,父母学文科的孩子出现偏执倾向的情况要明显少于父母学理工科的,原因就在于学文科的父母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教子过程中也就会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一些中庸思想。当然,明确意识到这一宝贵思想并在教子过程中加以运用的,收到的效果就自然是更明显些。

中庸一点也不平庸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现阶段之所以不重视中庸思想,不仅仅是因为不知道这个词,更是因为对这一思想存在误解。我们往往把“中”理解为“折中”,把“庸”理解为“平庸”。其实,这是对中庸的极大误解。

“中庸”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就是说,中庸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可人们已经缺乏这种道德境界已很久了。子思更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旦实现中和的最高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就生长繁育了,而“中”的目的也真在于达到“和”。

所以,中庸可以解释为很自然、很平常的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力求平衡的大智慧

一件事情,最难的不是把它做成功,难的就是做到刚刚恰到好处,而要自然而然的就做到,并非刻意为之那就更难了。为什么很多人事情是做成功了,但却惹得一身骚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落得“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结局,就是因为没有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所以,“中庸”不但不“平庸”,反倒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力求平衡以达和谐的大智慧,是把握万事万物的最高指导原则。

而今,我们理解“中庸”也没有必要再局限于儒家的道德形成的方法和原则,而应该看作是我们为人处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人生智慧。

加强中庸,塑造平衡

所以,要解决成绩优异的孩子的偏执问题,就必须加强中庸教育。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形成偏执症状主要问题在于从小受到父母和老师不当的引导而造成,要从根源上防范孩子形成偏执,必须从小进行教育,这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正确的引导。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如何帮助这些已经形成偏执症状的孩子走出偏执。笔者针对班上的两个这样的孩子,以中庸教育为核心,尝试著做了一系列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两个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转变,现在,这两个孩子明显开朗了很多,也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不再那么让人感觉难以相处,人气指数大大提高,正在逐渐走出偏执。

1、教会家长,不要把家长的功利意识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超越得失,明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孩子只有明白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理,才会超越得失,避免在成功与失败的计较中走向偏执,也才能走向“中和”。作为老师,要首先教会这类孩子的家长走出功利化倾向,年级前十名与年级第一名,难道差距就这么大吗?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把第一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样,孩子才不会老是纠结于“必须考第一”这一错误的认识,也才不易走向偏执。

2、教会这类孩子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只有让孩子懂得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自己,孩子才不会太在意竞争的成败,无论输与赢都才会坦然面对,也才会尊重对手,这样,才不会走向偏执。

“别人的短处,也许正是你所擅长的;别人的长处,也许正是你的短处。”

对于学生的问题,发现了以后,必须及时教育,而不能拖。选取一个小故事这类看似“弱智”的方式,也能收到其效果。从长远来看,这个小故事对于这两个孩子走出偏执有着不容忽略的重要作用,正是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使他们随时会去反思自己有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也才使得中庸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教会这类孩子学会放弃

成绩优异的偏执孩子往往会给自己找对手作为目标来挑战,找目标本无可厚非,可这类孩子却经常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击败对手誓不罢休。就像电视剧《梦幻华尔兹》里面那个立志一定要击败江直树(剧中主角)的优等生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本来自己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跟广阔的空间,可却把自己的人生局限于“击败江直树”的狭窄通道中不能自拔。

篇2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我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不理想的原因

1、过去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有部分教师和领导也认为:“学好教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至理名言。于是弱视政治课,强化数理化,认为政治课只要在临考前背一背及格就行。

2、个别教师理论基础薄弱,教学缺乏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师生交流互动、教学方法简单、忽视能力培养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学习的自主地位和自由选择,他们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还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地重复教材内容,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没意思”、“无聊”等心理情绪不断滋生,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现象有增无减,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给学生以负面影响。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紧密联系实际,为学生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校外面的实际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甚至是对立的,学生很难相信教材上的原理,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虚假论调,于是不喜欢政治课。

4、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质量仍以单一的分数为标准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只单纯重视结果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有各自不同情况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违背了教学的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

1、改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要承担德育主要途径的使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2、引导高中生正确认识社会消极现象。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利益的多元化,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但一些社会腐败现象和消极因素对高中生的思想也造成了混乱和影响,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为此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导高中生分析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利弊与正误,使高中生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3、明确师生角色,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做为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必须树立时代要求的“学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教学过程中平等的首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依靠自身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而获得发展。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完全以自己的思想驾驭教学,更多的是研究学生的感受。同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人尊严。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

篇3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城乡结合部的很多学生家长除了种田之外,大多数在城里打工,疏于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是,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学改革出发点依然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当然,这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学校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考名校也并未真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仅以高考成绩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唯一招牌。就人的一生而言,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绝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还有人的社会适应性和人的综合素质等因素。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发个言那么简单,而是要走出升学教育与育人为本相对立的陈旧思维模式,去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这个问题从课堂教学改革来看,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实施,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只有把人培养好了,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也才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本意。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感悟知识的美、感悟人性的美、体验进步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会逐步提高,也就越来越有教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既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公民,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在遨游知识的海洋中把握做人的正确航向。

二、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第一个方面的“静”指农村孩子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弱。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然而,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村学生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掌握知识的狭窄,大多数农村孩子在众人面前显得腼腆、拘束,好像大方不起来,学习时表现在课堂上不善于沟通交流和积极发言;同时,一部分农村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导致班级两级分化严重,上课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致使合作探究等环节组织难度比较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反思,想办法让这些农村孩子找到自信,让他们敢于交流发言、善于合作沟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农村的孩子有发言的权利,也能够培养出较高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抱怨。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设置的讨论问题要合理,既不能太难,也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地创造让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

第二个方面的“静”指课堂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现在的很多课堂都提倡让教师静下来、让学生动起来。实际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教育也是如此。一节常态课既要有动,也要有静。课堂中如果少了思考就等于人没有了灵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脑力劳动的快乐、体验智慧的神奇力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农村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教育资源的不足,在思维方面更需要加大培养和提高。

三、转变观念,加强软件建设

篇4

面对目前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尤其是西部音乐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确实感受到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与别不同,可以说是“职后教育”,大多数人来自于西部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因而,学习音乐专业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还是当地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能力都远远超过同级的源的学生,同时,由于他们的音乐观念落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自我摸索出的严重乐感错误),加之感性思维的匾乏和对接受新事物、改换旧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过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师,责任可谓重大。因此,针对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进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首先基于这一实情。

二、高师成人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综观古今中外一切有音乐造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习乐者,没有谁不经过先进而正确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熏陶。Www.133229.Com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聪等等的大音乐家,他们不仅仅只是钢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作曲和音乐评论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许多音乐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中(包括西部的教师)“‘一专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对于将要继续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来讲,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广泛音乐理论知识的滋养用以提升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能够为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从思想上使某些技术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音乐理论课程的科目林林总总,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巨大宝库。从最浅显的乐理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予任何细节的理论依据。总体上讲,音乐理论课其课业量的覆盖面是广泛的。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音乐技巧的训练不是主要的,因为成人学生已经过了技巧训练的最佳时机—幼儿、少年时期,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观念的重新定位及组合就相应的要成为学习重心:虽然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样完备细致,但也应是涉及到其中的许多领域.差异只是在于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而已否则,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实际。

三、西部地区成人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西部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信息资源非常康乏。音乐教育如此,高师成人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弱,思想不够活跃,这主要是地域条件限制的结果;同时,这些学生普遍优势是求知欲强,学习肯下苦功,比较踏实。西部地区不仅需要活跃的音乐氛围和土壤,更需要经过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的基层音乐师资。这些成人学生就是西部各个地、县、市(区)的能给予孩子们第一次音乐理念的关键的人—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理念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因此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严肃。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环节的取舍、侧重都是很关键,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否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这又将影响到以后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西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的课程改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音乐理论课程的涉猎面。形成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置中,乐理、初级和声、曲式、小型乐队编配等理论课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单一,所涉及内容均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上,这些理论知识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乐事态(以’‘和声”最为典型),而且经典教材的选择面也很宽,并不仅限于多年来所采用的这些教材(在教学中,许多教材被证明是冗长和乏味的)。当今,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已是超越传统、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世界在发展,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也已改天换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练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之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到近现代西方理论知识体系及创作技法的了解、训练和掌握中去,应注意结合西部“成教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后的工作环境,有取舍、分重点地进行。20世纪作曲技法、现代乐理、现代记谱法、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方面的许多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音乐脉搏,了解时代的音乐动态,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二、改变音乐理论学习观念,努力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学习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有时候,观念的及时调整会避免理论学习的“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观念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碌碌无为。西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学习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和观念问题,需要在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得到及时地调整。

目前音乐理论教育现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观念:重视西学,轻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所大量接触到的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真是少之又少,几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论体系所占据的。作为世界文化精华的西方体系固然是先进的和科学的,但是,中国人也亦应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中国的民族乐理、汉族调式与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等等优秀的民族理论知识板块急需要继承和发扬,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人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音乐理论,有独特的理论框架下的创作原则。如果只完全学习西方理论体系,是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师成教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大力加强此项项目的建设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加强素质课程质量,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篇5

1、前言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满布支架一次性现浇灌注法是在桥孔位置全联搭设支架,并在支架上安装模板,绑扎及安装钢筋骨架,预留孔道,并现场一次性灌注混凝土与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

客运专线铁路由于设计多采用桥梁结构,在跨越道路、河流、居住区等位置需采用大跨度梁体结构,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客运专线连续箱梁施工中,悬灌法是较常见及传统的施工方法,但由于悬灌法施工相对工期较长,不适合某些受工期影响较大的连续箱梁的施工,而满布支架一次现浇法能够克服以上缺点。因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满布支架法施工方法是连续箱梁施工中经常需要选择的施工方法。

2、工程概况

鞍辽特大桥20#连续梁桥位于辽阳县安庄子,由32+48+32m的三跨连续梁组成,主跨上水管道。对应的桥墩编号为558#至561#墩。梁部设计为变高度预应力箱梁,全桥采用支架现浇施工,一次性浇筑。

梁全长113.5m,桥面板宽12.0m,中支点处梁高4.05m,跨中12m直线段,边跨14.75m直线段,梁高3.05m,梁底下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梁体为单箱单室、斜腹板、变高度、变截面结构,箱梁顶宽12.0m,箱梁底宽5.0至5.5m。

3、施工工艺

3.1施工顺序(图2)

3.2基底处理

因基底地质主要为土质,为确保达到承载力要求及避免不均匀沉降,需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

先清除地面杂物及表层松散泥土,露出原地面土层后,整平、夯实,再浇注一层20cm厚C20混凝土。混凝土硬化层高出周边地面20cm左右,在混凝土表面做2%的泄水坡,避免积水,并且在硬化层周围应设置排水沟。

地基处理完成后,在搭设支架前应做地基承载力试验,承载力应符合支架受力检算要求,一般应大于200Kpa。

3.3碗扣式支架搭设

在支架搭设前,根据梁体荷载分布及大小,对支架纵横间距、步距进行设计及检算。荷载包括梁体自重、模板、人员及机具、泵送混凝土冲击力、捣固时的振动等,并考虑大于1.2的安全系数。

施工时,先根据支架搭设图放出搭设线,再按照支架间距铺设20×14cm枋木,而后再进行支架搭设。支架底端设底托,顶端设顶托,顶托上纵向铺设20×14cm承重枋木,其上再横向铺设10×10cm肋木。

3.4满堂支架搭设预压及预拱度设置

3.4.1支架检查

根据经验,同时为减少预压后标高调整工作量,支架搭设时可先设置约20mm的预留值,搭设完成后应对支架顶标高进行检查。

支架搭设完成后应对支架搭设情况全面进行检查,要求碗扣与横杆扣紧,竖杆竖直,纵横向整齐,同一排横杆处于同一平面。剪刀撑按支架方案设置,剪刀撑与竖杆的是否锁牢。基础是否有不均匀沉降,立杆底座与基础面的接触有无松动或悬空情况。

3.4.2预压目的及堆载方式

为检测支架整体稳定性,消除基底及支架的塑性变形,准确测出支架及基底的弹性变形数据,为支架预拱度设置提供依据,在支架及底模安装完成后,应对支架进行预压试验。

预压按梁体自重50%、100%、120%进行三级加载,每级加载后进行观测并根据观测情况持荷不小于24小时。

在加载过程中应有专人24小时对基底及支架的沉降变形、堆载材料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保堆载安全。如发现基底或支架变形异常或基底出现较大不均匀沉降,应立即停止加载并分析原因。

3.5模板工程

对于一次性现浇连续梁,一次性投入的模板较多,底模一般采用竹胶板或胶合板,内模及侧模选择形式也有厂制定型钢模、组合钢模、木模等,可根据当时当地市场行情、工期要求及作业工人工艺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在搭设好的支架上进行底模安装,底模下横向铺设10×10cm肋木,中心间距按20cm布置,肋木下纵向铺设20×14cm承重枋木;底模安装完毕后进行外侧模安装,并在两个腹板之间设置通拉杆。

内箱采用48×3.5mm普通钢管搭设支架支撑内模结构,内模支架间距及步距均需计算确定。钢管立杆下端须伸入到底板砼内,并支承在底模上,立杆下端垫置与梁体同标号的混凝土垫块。

因模板在钢筋安装等工序中暴露时间较长,后期又难于清理,因此在下道工序前应将模板清理打磨干净,均匀涂刷脱模剂,并在底模位置相对较低处开临时小口,以便将后期模板内部的杂物冲出。

3.6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安装

待内模安装完毕后进行顶板钢筋绑扎和顶板波纹管采安装。波纹管使用前要取样进行抗变形试验和抗渗漏试验。波纹管铺设时要逐根进行外观检验,表面不得有砂眼,咬口必须牢固,不得有松散现象。此外,波纹管表面不得有杂质和锈蚀现象。

波纹管铺设:严格按照设计给定的孔道坐标位置控制,通过底模进行定位,按照设计要求对波纹管用U型钢筋卡固定牢固,防止砼浇注时波纹管上浮。定位筋与梁体骨架钢筋要焊牢,并与管道绑扎结实。绑扎间距不应大于60cm,曲线段与锚垫板附近适当加密到30cm;波纹管之间的接口处采用套管连接,两接头处再缠绕塑料胶带,保证严密。

由于钢筋、管道密集,如预应力管道与普通钢筋发生冲突时,允许进行局部调整,调整原则是调整普通钢筋,保持纵向预应力钢筋管道位置不动。

锚垫板安装前,应检查锚垫板的几何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灌浆管不得伸入喇叭管内;锚垫板要牢固地安装在模板上,锚垫板要与孔道严格对中,并与孔道断面部垂直,不得错位。

3.7 混凝土施工

3.7.1 混凝土浇筑顺序

混凝土应一次性浇筑完成,尽量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成,至少应安排两台输送泵同时进行浇筑。浇筑原则为先底板,再腹板,最后浇筑顶板。水平方向先同时浇筑中支点处,再由中支点向两侧分层延伸。将底板浇筑完毕,再顺向和逆向布料浇筑腹板,腹板水平分段,竖向分层,逐层往上浇筑,横桥向由中间向两侧均匀推进,最后浇筑顶板。浇筑过程中原则上中途不进行暂停,但在开始浇筑腹板混凝土时,应适当放慢速度,观察底腹板倒角处混凝土是否有上翻现象,底板混凝土也可暂预留5~10cm最后补满。

3.7.2布料及捣固方法

由于是全桥一次现浇,在顶板位置每隔5米在内模顶面上开50*50cm的下料口浇筑底板,腹板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隔5米左右布置串筒。

捣固工应在顶板及内箱均匀分布,划分捣固区域。底板倒角处以在顶板上下棒振捣为主,倒角从外向内进行下棒振捣为辅,捣固时间应掌握好,防止出现过振和漏振现象的发生,在混凝土浇筑至倒角和隔板位置时要用榔头轻轻敲击模板外侧,以确认混凝土是否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3.7.3混凝土指标控制

混凝土应充分搅拌均匀,和易性良好,延展度不小于50cm,坍落度除满足泵送要求外,应控制在180mm~220mm之间,在浇筑隔板等钢筋及预应力较密集的区域应适当调整坍落度至较大值,浇筑顶板时可适当减小。

3.8预应力工程

3.8.1预应力穿束

中短束(直束L≤60M、曲束L≤50M)由人工穿束;长束和曲束用牵引法。穿束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内杂物,观察有无串孔现象,再用风压机吹干孔内水份,然后再穿束。穿束结束后,应检查整个钢束能否在孔道内自由滑动。较长钢束的穿束作业,可从孔道一端由卷扬机进行牵引,另一端人工送束,卷扬机牵引应缓慢进行,如遇障碍不可强行牵引,待查明情况并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8.2预应力张拉

张拉时混凝土龄期、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张拉顺序先腹板束后顶板束,从外到内左右对称进行。预应力施加采用双控措施,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预应力筋伸长值进行校核,张拉过程中应保持两端的伸长值基本一致。

安装张拉设备时,应使张拉作用线与孔道中心线重合,人工配合用吊车、手拉葫芦安装千斤顶等张拉机具。施加张拉应力前,应检查工作锚、工具锚及其夹片安装是否符合要求,操作人员安全防护是否到位,无误后进行张拉作业。两端张拉应同步、均衡进行,两端应设置人员读数和协调,以确保张拉的准确性。

预应力张拉施工时要注意及时记录各阶段张拉参数,持荷时间、操作及记录人员等信息。

3.8.3孔道压浆

张拉工艺完毕后,应立即将锚具周围预应力筋间隙用水泥浆封锚。待封锚水泥浆抗压强度达到2Mpa时,才得进行压浆。且管道压浆应在张拉完成48小时内进行。

预应力管道压浆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同一管道压浆连续进行,一次完成。张拉完成后,先用高压水对管道进行冲洗,清除孔道内的杂物后,确认孔道无堵塞后,用高压风清除孔道内的积水后,再对孔道进行压浆作业。

压浆顺序应先下后上,逐孔进行,防止漏孔。压浆时,出浆口临时安设一个三通管,管道待出浆口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方可封闭保压,同时设于预应力管道中部的出气孔的出浆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封闭保压,在0.5~0.6MPa下持压2分钟。然后封闭压浆口,进行下一孔道压浆。

3.9支架拆除

张拉完毕后即可进行支架的拆除,拆除时制定严格的拆除顺序,即先中跨,后边跨,先翼缘板,后底板,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施工安全,操作人员必须系带安全绳,安全帽。防止坠物伤人。

4、结语

4.1重视支架基底处理的质量。支架基底处理前要进行承载力检算,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案,处理后必须要经过检算合格后再进行后续工作,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安全、质量事故。

4.2注重预应力管道施工质量。一次性现浇预应力管道多数较长,如在安装、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注意管道的保护,极易出现破损或堵塞,而造成后续穿束及张拉的困难或无法进行。

4.3部分区域(如隔板)钢筋、预应力非常密集,对混凝土自身性能及捣固工艺要求很高,质量不易控制,应在施工前制定针对性措施。

4.4全过程严格安全检查。尤其在支架搭设、拆除及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安全风险较高,在全过程中加强安全检查,以保证结构及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出版社.

[2]田兴树.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

[3]姚玲森.桥梁工程(第二版).中国交通出版社.

[4]刘世忠.桥梁施工.中国铁道出版社.

篇6

根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要求,今年,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将于近期启动2008年度 “111计划”的申报工作,再建设一批新的引智基地,进而完成“111计划”的整体布局工作。为方便申请者申报,现就有关具体事项做些说明,供申请者及相关高校与部门参考。

受理条件

申请者申报前须仔细阅读“关于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申报通知”)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严格按申报领域和相关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申报程序

1.了解申请信息

“111计划”自2007年起采取网上申报方式,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访问网址stmp.moe.省略/)进行。

“111计划”项目申请者和依托高校在组织项目申报之前,首先要了解和把握“111计划”的性质、内涵和意义,以及申报资格要求等事项。相关文件可登录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主页(dost.moe.省略/)查阅。

2.为申请者设立账户

“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系统是为满足教育部科技管理工作电子化办公需要而建立的,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推广使用。高校使用此系统进行项目申报时,必须拥有相应的帐户和密码。目前各高校科技(研)处(部、院)拥有本校管理员账户和密码。凡通过学校外事处、国际合作处等部门申报“111计划”项目的高校,需与本校科技处协调设立申请者账户事宜。

3.申请者网上提交申请书

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下载最新版本的项目申请书后,按要求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的各项内容。填写完成后,进入“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系统,选择对应的支持领域,按提示要求逐条在页面上填写相关内容,并将申请书电子版本通过申报页面在申报系统中提交。

4.依托高校审查并提交申请书

申请者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提交申请材料后,依托高校须对申请书内容真实性等进行审核,并在管理平台中填写项目审查意见。特别注意必须在受理期限内通过网络提交申请材料。直属高校的申请可通过管理平台直接提交到教育部科技司,部门所属高校的申请在管理平台中只能提交到相关部门,须经部门进行审查后方能提交到教育部科技司。

5.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审查并提交申请书

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对所属高校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提交后,申请材料方能到达教育部科技司。

申报注意事项

鉴于前两批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避免今后项目申报发生类似情况,现将申报中需注意的事项做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供申请者参考。

项目组织要求

1.“111计划”主要目的是引进海外人才并与国内团队形成较紧密的结合,以带动学科发展。强调的是“强强合作”。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要求拟建立的引智基地需同时拥有较好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2.在注重海外学术大师的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个人影响力,考虑其能否团结和凝聚整个团队在一定时间内开展研究等。

3.海外学术骨干要与学术大师及国内研究团队有一定的前期合作基础。海外团队的人员组成结构必须合理,避免临时拼凑、避免海外团队与国内团队研究方向不一致等情况发生。特别注意要避免海外人才的重复引进聘用。

4.国内科研骨干要有较高的研究水平,拥有能够与海外人员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的能力。国内研究团队的人员构成要合理,团队成员间要有较为稳定的前期合作基础,避免临时拼凑。不建议将外单位研究人员加入到国内研究团队中。

5.要注重斟酌和凝练拟建基地名称,避免基地名称不能反映申报基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申请材料撰写与提交要求

2007年度,“111计划”项目实行网上集中申报,最新版本的申请书可在教育部科技司网站的“下载中心”下载。

1.申请者应严格按照申请书中的“填写说明”和各条款中的“填写要求”填写。

2.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交申请书电子版(须PDF格式,大小不超过10M)时,申请书中各签章页和部分附件内容须扫描,其中各签章页须原件原色扫描。在撰写附件材料时,项目申请者只需按申请书要求提供相关附件材料即可,无需制作上千页的附件材料。同时,申请者提供的纸质材料内容须与申请者在“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交的电子版材料内容完全一致。

3.项目依托高校需组织本校学术委员会专家讨论项目申请,并对拟建引智基地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作设想的科学性、预期目标、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签署具体意见。依托高校管理员须对项目申请内容进行审查,确认申请书填写无误后,在“审查意见”栏填写审查意见,并提交至上级管理员进行审查。各项目申请只有通过教育部管理员审查通过后,方视为有效申请。

4.申请者提出的首年度申请经费一般不得高于“申报通知”中规定的经费额度,项目依托高校应按照《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中的相关要求出具匹配资助经费等条件的书面承诺,否则不予受理。

网上申报流程

为避免项目申请者因不熟悉申报要求和申报流程而失去申报资格,“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中提供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报注意事项及网上申报流程”,供申请者在进行网上申报前了解申报流程。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流程如下页图所示。

在进行网上申报时,必须严格按照网上申报流程操作,否则“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将无法显示申报项目信息。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而言,申报操作流程为:项目申请者填写学校管理员审查教育部管理员审查;对各部门高校而言,申报操作流程为:项目申请者填写学校管理员审查部门主管司局管理员审查教育部管理员审查。如果低一级管理员没有对项目进行审查,则更高级管理员将看不到该项目。项目申请者及各级管理员都应随时关注项目状态,直到项目状态显示为“教育部审查通过”,方可认为项目网络申报成功。

学术人才要求

1.国外人才规定

应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已被其他高校引进聘用或已在前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受聘的海外专家,不得重复引进聘用。在拟引进的海外人才基本条件方面,《管理办法》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具体如下:

(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拟建基地有良好的相关合作研究基础。

图:“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报及评审流程图

(2)海外人才所属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等。

(3)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所在国家或地区永久居留权,对中国态度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70 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4)学术大师应为国际著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学发展的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汇聚国际上本学科的学术骨干,解决对学科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

(5)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与学术大师有合作基础,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6)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一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

2.国内人才规定

申请负责人,亦为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和拟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需要有很好的全局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也要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并有能力统领一批高水平人才进行长期合作研究,其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

国内科研骨干,要求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科研骨干成员需具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国内科研骨干的一半以上。

3.资助经费使用

“111计划”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支持采取分阶段滚动资助的办法,首年度支持经费一般为180万元,各申报单位应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相关经费使用原则和“985 工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行预算。资助经费主要用于:

(1)聘请海外人才的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等开支;

(2)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原则上不得用于购买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3)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4)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相关的费用。

4.项目申请者与依托高校的责任和义务

(1)申请者的责任和义务

申请者要按照本年度“申报通知”中支持的指南领域要求,认真撰写申请书,要保证提交的所有申请材料的真实性。申请者有义务向拟引进的海外人才说明“111计划”的性质及相关要求,不得制作虚假合作证明,更不得通过非正常方式获得海外人才签字。对于故意在项目申请中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该申请负责人申请资格,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处理。

篇7

尤建新,江苏省苏州市人,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荣誉博士,同济大学教授,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专业和科技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99-2008年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08年起任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职务: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以及美国UTA商学院合作教授和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专家、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和浦东新区建设科技委建设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企业兼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咨询顾问。

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专长:管理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专业业绩:长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等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基金项目等3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200多篇,著作20多部。2008年,领衔讲授的《质量管理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出版著作:《管理与组织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高级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顾客满意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广告心理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公共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质量成本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顾客抱怨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物业管理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等。

篇8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科研经费收入主要包括:一是纵向科研经费,指列入国家计划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市计划项目和各类科学基金,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经费;二是横向科研经费,指在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科技有偿服务过程中,各类企业及社会其他单位、自然人支付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经费。科研经费收入占学校总经费收入比重的高低,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同时也是高校社会声誉、学术地位、人才培养等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就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科研经费分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纵向科研主要有国家各部委、省级主管部门及地市的专项拨款。经费种类多种多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三项费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等。来源渠道不同导致文件下发到学校相关部门也不同,有的直接将文件转发到高校计财处,有的文件转发到高校的科技处等部门,文件下发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科研经费管理带来困难,有的科研人员到财务询问资金到账情况,财务未收到款,有时收到科研专款,未见到拨款文件,不知是哪个渠道来的资金,使财务人员无法判断收入到哪一级科目,年终与财政对账受到影响。横向科研主要是学校教师为企事业单位研究相关课题和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要求不同,经费管理办法也各异,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

第二,科研经费支出范围不明确。高校科研经费普遍没有进行预算管理,不同渠道来得经费主要是设项目号,在代管科目使用,报销内容不明确,票据种类繁多,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很多,但真正属科研项目使用的不多,如日用品、招待费、礼品等等居多,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第三,科研经费日常核算任务繁重。部分高校为使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给各学院下达科研任务,鼓励个人联系科研课题,许多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从企业转进科研经费,但很快又用票据将可支配的部分报销,现在财务报账主要就是科研经费报账,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进账同时又开始报账,账上只留少许资金,这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影响了事业财务预算经费的核算;显而易见,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地使用在科研项目上,有的课题几年不结题,使剩余经费长期挂账,未发挥作用,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率低。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利用自己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只能自己课题组使用,导致有些设备重复购置,有些设备又长期闲置,造成浪费。课题组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也不严格,常常归个人使用,结题后也不上交。同时,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又伸手找学校要维修经费。

第五,无形资产管理管理意识淡薄。高校财务对无形资产基本没有账务处理,而由校科研部门掌握资料,主要有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这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部分的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比较弱化,自我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无形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给学校带来的是经济损失。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第一,目前,管理科研经费的部门主要有发改委、科技部、科学院、教育部、基金委以及一些相关部委,上级部门对高校科研拨款除给学校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建议同时给学校财务部门发文,便于财务人员按正确会计科目入账。

第二,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文件规定,高校要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要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科研人员应合理测算科研成本,确定科研项目管理费、设备费、人员经费、业务费或科研合同明确的费用等支出的比例,根据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部门对各种费用额度进行控制,避免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内容报销,同时也保证了科研经费的确使用在科研上。科研经费的使用应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和管理机构审核相结合的制度。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课题负责人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课题负责人应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规定使用经费,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应按有关规定办理科研报账、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在科研经费不超支的前提下,对于2人以上的课题组,可由课题组成员作为经手人、课题负责人审核签字报销,当发票涉及课题负责人本人时,可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审核签字报销;当课题组由一人组成或由家庭成员组成时,所有发票的报销必须经过该课题负责人所在的教研室(或相关机构)负责人、学院分管科研的领导、学校科技管理部门逐级审核签字报销。科研经费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申请转拨经费的课题组负责人应向学校科技管理、财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否则不予批准。财务部门依据经费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协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据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课题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转入与课题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违反规定者,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因此,学校资产部门应有权调配仪器设备,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重复购置,妥善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达到资源共享,既满足科研需要又能满足教学需求。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自行试制成新的设备或购买零配件完全自制设备,对这种自制设备要及时请专家评估,促使设备保值增值。从事科研使用的房费、水电费等支出应计入科研成本,而不应该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第四,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财务部门应协同科技等部门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无形资产,同时还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保密宣传和教育,使科研人员自觉地规范科研行为,多出人才培养效益、学术研究效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执行,未经学校允许,泄露学校的技术秘密或者擅自转让、变相转让科技成果的,应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收入后,从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潜力,更好地为高校服务。

第五,督促科研人员对完工项目结题,及时处理结余经费。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加强本课题管理,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或鉴定后,结余经费按国家有关规定用于补助学校的科研事业发展支出。根据这一规定,纵向科研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按照国家、地方政府科技财政管理部门或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横向科研项目完成后,结余经费可作课题组的发展基金,也可作课题组人员工作的酬金。

第六,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保障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是科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科研服务工作,不断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总之,财务管理在科研管理中地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关键性,规范的、开拓创新的财务管理会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促进高校科研的良性发展。

篇9

一、科技宏观管理的顶层机构权威性:科技涉及到各行各业,显然不是一个部门机构能统一管理的。部委管理机构职能设置重叠,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各部门的政策目标不一致,政策难以相容协调,甚至部门规章与法律条款相左。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

二、计划经济时代的科技管理和运行体制: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卫计委等部委都有自己部门的科研体系,大量的科学事业费用于养人养机构,没有真正用于科研投入。

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以国家为主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科研与经济脱节,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匮乏,知识生产者和潜在使用者之间“人为”隔离,彼此之间仅有有限的沟通和协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篇11

11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技部在广州举行“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启动仪式。首批来自国内5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汇聚了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内的150多名优秀人才,分别入驻广东20个地级以上市的140家科技型企业。这些入驻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与广东的产业发展布局契合度非常高。

虽然只是一项具体、单项的工作,但是“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得到了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今年6月,两部一省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决定每年选派百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或科技人员到百家广东科技型企业驻点1年,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7月中旬,省部产学研办邀请了40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科技处处长到广东,共同研究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安排;8月,教育部科技司、人事司,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部产学研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联合成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工作指导小组,统筹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各项筹备工作。

《关于组织实施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通知》发出后,在国内高校和广东企业引起了很大反响。高校广大中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主动请缨,许多高校把参与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作为学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华南理工大学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考核优秀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华中科技大学把青年教师到企业驻点一年。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广东省内企业对科技特派员需求很大,仅在调研阶段,就提出需求近300项。为落实企业特派员计划,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组织召开了研讨会,提出“建立特派员参与企业科技发展的工作制度。积极采纳特派员的建议、做好科技管理和创新工作,开展以特派员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培养人才工作……”(详见本期“省部合作・聚焦‘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们相信,该行动计划的全面施行,可以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有效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可以引导高校与广东企业深入合作,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广东产业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高校培养一批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还可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创举。

篇12

一、引言

产学研结合是企业、产业乃至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而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创新主体,如何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现今面临的新问题。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最早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地区之一,当前,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不断深化发展,数量持续增长,结合面不断扩大,涉及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领域越来越重视深度与广度,区域创新化程度不断提高,已与广东省部产学研发展模式形成良好对接。与此同时,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研发合作深度不够、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等问题也逐渐暴露。本文从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发达地区产学研经验借鉴,进而为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共同利益点尚未达成,研发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在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彼此之间认识不清,缺乏有力联系纽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缺乏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利益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与被动的状态,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化的“公益支持”。

具体而言,一方面,广东地方高校承接大项目的能力和实力不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参与项目更看重的是项目完成后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以及项目对职称评审所发挥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却并未重视。另一方面,科研实力较强的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主要以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课题申请等短期形式存在,这种短期合作的技术针对性较强,企业只是通过这种形式节约研发成本,短期内解决技术需求。但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这种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偶尔“碰撞式”的合作既不利于广东地方高校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也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实力的提升。

2、省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2010―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中大、华工“985工程”专项经费各10亿元,广东给予等额配套经费,中大、华工可得到至少20亿元的财政投入。广东其它地方高校与中大、华工的经费资助差距将越来越大,并且广东尚未将地方高校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当中。此外,教育部一些基本科研业务费只对部属高校开放,广东地方高校没有资格申请;以及一些人才建设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等指标和比例明显向部属高校倾斜,如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的选拔、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省部产学研重大项目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竞争局面。此外,广东学科专项资金并没有向省内地方高校倾斜,使得大多数地方高校日益被“边缘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徘徊不前,最终必将使广东社会经济建设遭受影响。

3、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不科学

现有大部分广东地方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主要源于体制的工资和津贴,其次源于科研项目的提成,分配上注重“大锅饭“和“平均化”,对一些创造力强,科研成果多的优秀人才没有区别对待。考核结果与津贴、奖金、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挂钩,造成科研活动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十分明显。这种考核分配体制和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不利于广东地方高校内部、广东地方高校之间、广东地方校企之间的研究合作,难以形成群体优势。

此外,多数广东地方高校都存在配套经费、配套奖励等不到位的现象,教师和科技人员搞科研出成果的积极性和紧迫性仍未真正调动起来,现有激励政策注重分配均衡、“按资排辈”,对年轻人科研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人性化激励机制,结果导致教师和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后劲不足,且难以形成学术团队,产出大成果。

三、国内发达地区高校产学研经验启示

1、上海高校开展产学研经验借鉴

(1)高校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产学研合作,大都是高校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相互将局部或整体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更多地追求长期利益。上海高校积极当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的“编外研究院所”,自觉自愿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上海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是上海高校正在积极努力实践的模式。

(2)设置地区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上海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是在上海市产学研工作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成立并开展运作的,是一个专门为上海高校开展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一方面,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构在各高校分散进行自主成果转化工作的基础上,将他们的优势领域组织起来形成互补,建立起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果转化联合体系,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与企业、行业间的对接交流。如华东理工的精细化工、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上海大学的冶金材料、上海理工的动力工程、水产大学的水产养殖、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香精香料等等,已在上海乃至全国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上海高校成果转化机构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搭建专门化的平台,充分发挥技术媒介的作用,弥补校企沟通过程中的信息不通畅与不对称,通过成果转化服务提高供需双方合作的成功率。

(3)建立产学研联盟

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实现有助于更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盟模式的建立实现这几大优势要素的互补。首先,产学研联盟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上海交大与徐汇区政府全面合作,共同投资建立了“慧谷”信息产业区;复旦大学与杨浦区政府共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共建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这些大学科技园普遍通过引进“资金加管理”的投资模式,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例如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区设立科技园种子项目孵化基金,评估高校师生科研成果,对其中技术指标先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给予注资。其次,产学研联盟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上海高校已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近50家,当中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技术条件,同时研究开发机构作为企业的科研基地和智力库,二者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上海硫酸厂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隧道公司等共建10个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增强企业和高校的竞争实力。上海汽车(集团)总公司还建立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设立6000万元的基金,支持上海6所高校的研究与开发。

2、江苏高校开展产学研经验借鉴

(1)强化高校产学研的公共服务职能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其内在的目的本来就在于服务地方,推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江苏,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具有较高的普遍性,而且近年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尤其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江苏地方高校做出很好的示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通过官产学研共建研究基地,高校内研发团体提供决策意见,技术转让及委托开发等多种合作模式参与到公共服务之中,如南京大学主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充当“智囊团”、“思想库”重要角色,南京大学总结的“新苏南模式”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做出重要贡献。

(2)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

江苏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现象非常明显,所有地方高校都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知识转让、委托开发这种零散、短期的合作模式在全省各个地区全面开花,同时大学科技园和产学研研究基地这种的深层次、长效的合作模式也同步进行,而且有进一步深化、向综合性产学研发展的趋势。虽然这些模式在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上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有效地契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3)推进地方官产学研构建

通过高层互访、科技行等活动,江苏省内南京理工、苏大等22所高校与江苏苏州市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通过与政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和深化全方位高层次的“官产学研”合作,提高地方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为此,地方市政府还专门设立校市合作经费,每年由财政拨出专款扶持与地方高校的科技合作活动。以江苏苏州为例,苏州市与苏州大学的合作中,市政府按把苏州大学纳入苏州市总体发展规划,列为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双方发展,实现双赢。为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苏州市科技局还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于2007年成立苏州市产学研合作中心,使得苏州当地企业在家门口就找到与地方高校合作的平台,从而使企业与各地方高校的联系更加密切。

四、广东地方高校发展产学研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着力建设核心平台

广东经济总量从1989年开始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经济强省,完全有能力和有必要参照中央财政的做法,制定相应的政策,由省财政厅、教育厅联合设立“广东地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对地方高校进行稳定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投入。与此同时,省财政应逐年增加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并重点关注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应更多地向地方高校倾斜,以防专项资金向部属高校的重复投入,避免由于投入过于分散而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和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不良的“马太效应”以及地方高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广东应大力建设产学研核心平台,包括同行业联盟,跨行业联盟,某行业同地方高校、研究院所的联盟等。产学研组织形式可通过“创办校办企业”、“参与组建产学研联盟”、“加入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渠道建立核心平台,合作对象可包括各级政府、高新区、科技园区、中小型企业以及某个行业主管部门。在此阶段只要实施差异化战略,肯定能找到产学研的空白区域。

2、地方高校转变思想观念,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能

广东地方高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结合各方应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尤其在对教师的管理和认可角度,应从政策的高度给富有能力、积极开展产学研的教师足够的支撑和鼓励,不能留于形式。

具体来讲,首先要优化广东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机构设置,实行规范管理,提高科技管理效能。可以考虑聘请一批相关学科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组建一支科技管理与规划研究队伍,充分发挥科技规划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建立高层次创新引进人才跟踪服务和培养机制,重点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更好地发挥职称评审条例的“指挥棒”作用。建立校级科技成果年度评审奖励制度,实现地方高校科技奖励与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励的有效衔接,营造自主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合学科优势,突出特色

广东地方高校瞄准某个产业和行业,结合优势学科,完全能够在产学研某个领域做出特色。在广东40所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和教研型大学约占四分之一,而占大多数的教学型大学一般综合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例如位于粤西地区的广东海洋大学,其离省会城市广州距离较远,但瞄准海洋产业,结合涉海学科优势,由校级领导牵头带队和各地海洋与渔业局以及水产企业开展海洋生物疾病防疫、海洋环境评估和远洋渔业等方面的合作,目前学校的产学研成果排在全省前列。所以类似农林类院校瞄准农林产业,医药类院校瞄准卫生医疗产业,师范院校瞄准教育培训产业,都能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工作。

4、坚持国际化、可持续化发展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濒临港澳,开发、兼容度高,国际交流密切频繁,经济实力强大,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以现有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为龙头,整合相关研究力量,重点投入,形成亮点,使之成为地方高校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和基地。首先,地方高校可根据自身实力,每年投入一笔经费公派一批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如“建设出国进修工程”等);其次,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国际交流合作多、合作层次高的学科领域与国外共建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实现人才、项目、平台在高层次上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科研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东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201411846064)。)

【参考文献】

[1] 赵剑冬、吴天生:广东高校产学研组织模式分析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

[2] 陆瑾、谈顺法: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机构的运作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

[3] 陈立泰、张祖妞:国内发达地区产学研合作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4] 刘锋:苏州产学研合作全面开花[J].科技日报,2007(11).

[5] 秦小鹏:苏州市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区域[J].华东科技,2009(9).

[6] 易俊:关于广东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7] 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8] 徐瑾、蔡则祥: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9] 李兴华:大力发展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快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

[10] 罗建锋、刘毅: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机制分析――以广东省部产学研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

[11] 赵丹萍: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

[12]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13] 钱敏、芮振: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8).

[14] 盖锐、杨正宇: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

[15] 刘洋:省部产学研合作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