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28: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古代文学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并行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开阔,中国文学文化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到了近代时期,伟大的学者提出了使用白话文,最初白话文与文言文并行使用,在以前,文学系统以白话文占据先导,很多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意思被代代相传,例如:先秦时期的很多句式、词汇都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很多的词汇活用现象甚至在文言文中稳定使用。由此可见,文言文保留了自身的词语特征与语法系统。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异常繁多,甚多不朽篇章依然被现代人所传颂,在文字表达上的意思也相对浅显,多数能被现代人读懂,例如:孔子的不休之作《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中的意思很容易被后人读懂。古代的很多名篇名作甚至国家的文法章节也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其中的语言文字以简练精辟而闻名于世。文言文的简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文章中的词语多属于单音节词,很少有双音节或者多音节词语。第二,文言文中缩略的现象十分明显,多数的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谓语甚至是宾语。总之,整体来看文言文属于简练、精辟的语言文学,略去冗杂词汇,忠实韵律和音节,才形成了文言文这种简约的风格,铸就了中国古代文言文学宝贵、珍奇的文化氛围。
3汉字意义理解的多重性
汉语是一种独立性较强的语言,单个词句就可以表达多重涵义,正是由于汉字的这个特点,才导致了文学篇章理解与阐述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词的前三句单纯描写了九个单独的景色,景色词语之间没有多余的词语,逐句逐词都表现出了非常简练、独立,乍一读只有几个凋敝的景观映入脑海中,然而却就是这样几个词语去表达出了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浓郁的羁旅秋思之情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缺少谓语、宾语以及完整语言结构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意思,渗透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无限情感,而且这种非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能够给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可创造的艺术形式,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所渗透出的文字特质。进入了20世纪中后期,人们对于语言文学、文字的探究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往的语言探究,转向了文字探究。从文字的发音、结构再到文字的历史起源与用法都成为了文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一套名词术语、范畴系统,一些传统批评的概念和术语,如“气”、“味”、“趣”、“神”、“韵”、“沉郁”、“飘逸”、“阳刚”、“阴柔”等等,至今仍然为汉语文学批评所沿用。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除了借鉴西方的批评理论和概念工具,还需要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批评术语。
一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
阅读古代诗话词话,扑面而来的大都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诸如“气”、“味”、“趣”、“神”、“韵”、“沉郁”、“飘逸”、“阳刚”、“阴柔”等等。它们对传统写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把握功能,能够给有共同阅读背景和艺术经验的读者以极大启发。这些术语,不仅是传统批评中沟通批评家和读者的中介,同时因其反复使用被不断注入深刻的美学内涵又成为了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概念范畴。
除了诗歌批评的简约性用语,我们在大量的评点派批评文字中,还随处可见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诸如“寒冰破热”、“草蛇灰线”、“急脉缓炙”、‘笙箫夹鼓”、“一击两鸣”等等。运用这些不同于诗文评论的术语,往往能够使批评家的文学理解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经验协调起来,增加批评的可读性。
此外,清代以来,文学批评中开始出现一些先释后用的术语,如金圣叹提出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因缘生法”,陈廷焯提出的“沉郁”,王国维提出的“悲剧”等。这些批评用语已经不同于那些虽有诗意却内涵模糊的弹性语言,具有确定的内涵,带有现代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特点。
二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特点
以西方文学批评的术语为参照,我国传统批评术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提出者往往是用以表达自己审美理解中的感受印象,故不作明确界说;运用者则主要也是依据自己的体会,并不注重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提出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故一个概念术语统统难以求得一致。每一批评术语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含义。例如古代批语中常用的术语“味”,就具有这一特点。陆机首先将“味”用之于文学批评,《文赋》云:“阙大羹之遗昧,同朱弦之清泛。”用白煮的肉汁比喻文章缺乏必要的修饰而乏味。《文心雕龙》中多处用“味”,“味”已转变成专门的文学批评术语:“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儒雅彬彬,信有遗味”(《史传》);“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体性》);“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明诗》)。到了钟嵘《诗品》,“味”特指诗歌的艺术性:“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昧者也”;晋代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昧”。到了唐代诗评中,“味”的涵义又有新的发展。《文镜秘府论》云:“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里的“味”显然是指情意交融产生的抒情诗特有的艺术韵味。晚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南宋杨万里倡言“去词去意”而诗“昧”犹存,“味”又成为了超乎言间之表的文学韵致,一种综合了诗歌全部艺术要素的美感效应。至此,“味”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其基本含义才得以明确。
由于批语术语的提出者是用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往往使术语带上具象比喻的色彩。批语术语的具象性使批评文本具有隐喻的特点,如果这种具象比喻贴切中肯,便能超出批评家一己之感受,为后批评家所采用。《石林诗话》卷下曾说:
古今论诗者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几。“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初日芙渠”等,出语精当,比喻贴切,作为风格批评的术语,被后人经常采用。
第二,批评术语的人化倾向。以人喻文学,是占代批评术语体系的突出特点,秦汉以来,以气、以性论人的传统,导致六朝批评家以人为喻的术语成批出现。古人批评中普遍采用的诸如“气”、“才”、“性”、“情”、“志”、“骨”、“神”、“脉”、“文心”、“句眼”、“肌理”、“神韵”等术语都是“近取诸身”以人为喻的产物。六朝文学批评大多带有品评特点,而最早设品所论的对象,便是人。品藻人物的风气影响到品画、品书、品诗,自然就带上了由品人带来的特点。
第三,传统批评术语具有长期延续性,在不断运用中注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活力的同时,也容易老化,几成套语。
例如古代批评的“气”,由单词而推衍为许多复合词,内容越来越丰富,含义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人身之气,如“志气”、“意气”、“气力”、“风气”、“生气”、“神气”、“才气”等;有的侧重于艺术方面,如“辞气”、“气象”、“气格”、“气势”、“气体”、“气韵”、“气脉”、“骨气”、“气味”、“气调”、“气候”、“声气”、“气魄”等。古人谓“文以气为主”,居于主体地位之“气”便成为判断作家作品艺术品位的重要尺度,由此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气”,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玩味之余,很难辨别各种近似而又含义模糊之“气”的含义,不觉反生疑惑:是否有必要提出这样多烦琐之“气”?“掷笔三叹之余,好心肠的行家应该告诉普通读者一个诀窍:与其永远纠缠不清,不若大刀阔斧”,将这些眩人眼目的“文字迷宫”予以合并归类,抓住它们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
随着小说戏曲批评的兴起,批评家“别作奇警之新熟字以为命名”,如评《西厢》有烘云托月法,月度回廊法,羯鼓解秽法,那辗法,浅深恰好法,起倒变动法;评《水浒》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背面铺叙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极省法,欲合故纵法,鸾胶续弦法,等等。这些术语来自日常生活用语,易流于批评者个人一时之趣味,不易被他人理解。故这一类的批评术语只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在一部分小说戏曲作品的评点中运用,频率较低。
三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文化成因
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先秦时期,哲人对于抽象意义的表达普遍是从具体的感性对象人手的,并借助于感性对象本身的某些特点使人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抽象内涵。孔子强调高尚独立的人格,但也从未作过关于人格的抽象论述,而只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老子认为“有生于无”,“无”即“道”,是难以用语言来界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因此也需借助于具体物象的“空虚”来使人体会“无”(道)的特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十一章》)远古的八卦也是现象直观的产物,《周易·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陨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可见,八卦是在对象中对“象”之“像”的抽象,而抽象的结果不是导致概念的产生,而是对“象”的模拟,《系辞上》说:“对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先秦哲人这种在现象中直观本质的直观思维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古代思维的基本形式,制约着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传统批评术语的具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作为直观思维(主要表现为把握事物现象的表象特征及其本质属性的主体性活动)的产物,既为历代批评家长期遵奉,也为广大读者所认可。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对传统批评术语的形成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汉字没有走上与大多数民族语言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而成为对现象进行概括、模拟的象形一表意符号系统,与古代直观取象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八卦的起源同时也是文字的起源,文字因而也具有类似“象”的特点:内涵不确定,包容性极大。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语言文字在数量上的膨胀,“古者字极简,……字简则取义自广。统此一字,随所用而别。熟绎上下文,涵咏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尚简不仅是文字的固有特点,而且是使用汉字的文人的习惯,刘大槐《论文偶记》云:“文贵简”,“简为文章尽境”。字简和尚简的语言表达习惯制约着术语概念的精确。西方哲人,力图弄清术语内涵不同层次的逻辑关系,力图区分不同术语之间的界限,其结果是术语增生,而中国古代哲人则不作此种区分,“统此一字,随所用而别’。
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对于既定文化传统,批评家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无法抗拒它的渗透力,只能被刻上历史文化的印记。中国古代直观取象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概念术语笼统含糊,缺乏明确定义,这明显的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术语概念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符号工具和理论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要以内涵和外延明确的术语概念为前提。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从课程构成而言,它应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专题选修课程,这些内容组成相互补充,才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学面貌和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性。
然而,目前在大学汉语言文学院系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开设情况不尽相同:有些是分开开设的;有些是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合并学习的,却往往只配套发教材,仅作为文学史教学的补充或参考,并不独立开课。随着“全面发展,合理调整课程课时”要求的实施,针对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和选修课课时减少的情况,各专业院系普遍开始重视作品选课程,将其独立开设。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身存在学术含量低,辅意味强的特点,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其都不重视。因此,本文即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独立开设的意义略陈管见,以为商榷,希望能引起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以共同提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水平。
一、为学习文学史进行铺垫和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从理论的层面分析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特点和探究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文学流派及现象的形成原因。按理来说,这门课必须要有充分的作品阅读量作为基础,具有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感知作为前提,才能真正掌握和领会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和价值评判。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应该承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准备和补充任务。由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普遍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是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史前或与此同时,能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状况有一个直观且较为全面的把握,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多种文学样式的作品展示古代文学的基本状况,不必侧重理论性的分析与阐述。“代表性”是指作品选课程应该结合文学史课程的框架线索,结合各朝代文学史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作品,为学习文学史进行铺垫和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所构建的框架下理解文学作品,比起读者个体对于作品领悟的美学感受,更加强调的是理论阐述和价值判断。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不能停留在词语典故的注释和内容理解的层次上,而应针对古代文学的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从优美的语言和形式入手、进而理解典型的意象内涵、把握细腻和复杂的情感、感悟独特的情境等等的感受能力,由此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另外,《中国古代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还要让学生掌握描述、分析作品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述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古代文学的欣赏氛围,对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学习古代文学,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少不了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即对某一特定作品的相关材料,如史实、作家传记、古注、评论、其他有关作品等的索引、选择、理解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在某个或某些作品系列或时代背景中的关联性,它的精神意义也是在历代评论中累积而成的。所以,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往往特别依赖对相关作品和资料的掌握程度。理解字词,需要查阅《辞源》、《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字典》、《说文解字》等;了解写作背景,需要翻阅作者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的史料;理解作品内涵,需要洞悉典故的出处和含义;了解作品的影响,需要涉猎历代后学对其的品鉴评语……教材中带注释的选录作品数量极有限,如果仅限于此的学习,一来是和文学史例举篇目重合,二来也远远未达到古代文学阅读应有的数量。最有意义的是,通过独立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能够拓宽开放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水平。
基于本人这些年来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感受,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应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困境,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可以不尽相同,但不能忽视的核心是应该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论学习作基础铺垫。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这也将有利于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思路窄、缺乏理论深度的问题。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不仅仅是将其看作一门附属的课程,一定能改善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喜爱古代文学的兴趣,让更多优美的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