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16 20:2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篇1

调查理综考试出现严重失常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具体表现是:

第一种情况是做理综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些学生按题目顺序做题,等到做生物时,发现所剩时间太少了,导致后面有些很容易的题目都没有来得及看,或者匆匆的看了一遍,来不及多想,就匆忙下笔,结果是错误百出,有效得分很低。

第二种情况是感觉时间够用,但错题率太高,有效得分太少。这部分学生是由于怕时间不够用,紧赶时间,虽然把题做完了,但得分并不高,对理综有些失去信心。

第三种情况是学生弄不清做理综试题的顺序。鉴于上述两种教训,很多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答题顺序是否有问题,开始摸索是先做物理好,还是先做化学或生物好。结果是同一种做题顺序,有时得分高一些,有时却低,总是不尽人意。实际上,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归根结底是对理综学科特点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二、理综卷特点及问题症结分析

理综试卷具有明显的“拼盘”特点,又由于三科共用一张试卷,命题者无法将试题“由易到难”的编排起来,这就决定了试卷本身具有难易试题混杂的特征。如果学生按顺序答题,常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前面的难题上,以至于后面一些容易题没有时间去做,从而影响到整体分数。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做理综时时间不够用,那时间耽误在哪儿了?肯定耽误在难题上了!按理综所占分数与所用时间的比例推算,150分钟要拿下300分,理论上来说需要1分钟拿下2分。那么一道20分左右的大难题,有时竟然耗掉学生20多分钟的时间,但是有时演算下来得分很低,甚至是0分!很显然,学生花费了最多时间的题,获得的分数却最低,这是最赔本的“买卖”!可见,不能合理分配时间、不会合理安排做题顺序,是学生发挥失常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应对策略

1.关于时间分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选择题可以平均用时2分钟左右,21个选择题可以用时35~40分钟。如果用时太短,可能因对一些题目审题不细而导致失分;如果用时太多,会导致一些非选择题没足够的时间去做。三科一般的时间分配是7∶5∶3,当然这是一般的分配,如果各科难度有较大差异,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篇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07-03

作者简介:周建新,博士后,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英诗歌对比与翻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英语本科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仿效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每个本科生选配导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大学里已有久远的历史,尤其是英国的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最早就是起源于 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这也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标志之一。在中国,在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以来的十多年里,随着与之匹配的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学分互通换制等制度的逐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也渐渐在我国大学中推广开来,至今已经有不少高校或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探讨在过去十多年里已非常深入和全面,搜索中国知网,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题的论文,包括硕博论文,约有1000篇,而与“本科生导师制”内容有关的论文则达到5500多篇,其中有理论探讨、有综述,有本土实践案例研究和总结、有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也有对国内外相关个案的对比研究,林林总总,名目繁多。

可见,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这些论文观点看,大部分把“本科生导师制”看成是高等教育中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换句话说,本科生导师制度被认为是符合当今中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只是问题在于: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根据各校、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摸索出符合本校、本学科、本专业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践模式?

目前,虽然全国有一些高校的一些专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种种困难,因此,目前中国大学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尚未成为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即使本科生导师制度在中国高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为一个较好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外语专业而言,尤其是英语专业,过去曾有约10所高校尝试实行过本科生导师制,但囿于种种条件限制,往往难以持久,相继不了了之。时至今日,全国高校外语专业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寥寥无几。不仅不如此,在理论上的探讨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非常少。从中国知网查询,只有4篇论文是对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另有4篇论文是对英语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探讨。

由此可知,在大学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并非前所未有,其好处也并非罕人知悉,但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持之以恒,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重点、难点不在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实践层面的可行性问题,也就是说,本科生导师制如何实施,有什么可供其他院校借鉴的做法、经验,这才是目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核心。

2013年 10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大兴县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达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代表进行主旨发言,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相关情况,引起热烈反响,不少院校表示了学习借鉴、交流取经的强烈愿望。会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一些院校纷纷来电、来信,要求实地取经、学习。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拟着重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具体实践,以资借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制订、实施、调整、完善了一些制度和做法,以完整、恰当的实践策略保障了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有效施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运转顺利,效果良好。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策略:建立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自2013年起,学院在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1~3年级的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每位本科生选配导师,这是一个工作量多,实施难度大、没有以往经验借鉴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思想和理论上高度重视,而且更要在实际管理层面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保证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转及其良好效果。

为此,学院在反复研究、不断研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在学院主要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以学院主管领导为指挥核心、以两个系的系主任及副主任为主要执行者、以教学秘书和学生工作室为传达者、以一线相关教师为具体召集者和贯彻实施者的垂直管理机构和四级管理体制,有效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有关方针、精神的有效传达和贯彻施行,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该管理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方式策略:创新实施方式,多样化实践途径

在全学院几百名本科生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工作量大,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能使之持之以恒,长久有效。因此,必须创新实施方式,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以往普通本科教学的实施方式,同时还要使实施途径多样化,以符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切实需要。为此,学院制定和执行了一下实施方式:

1.制定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从制度上确立本科生导师制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如何考核、检查等,明确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共勉人生理想、共谋学业进步、共绘事业蓝图”的宗旨。通过向老师们宣传、让老师学习,大家清楚领会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含义和具体实行方法,并开始执行之。

2.编制和启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为切实落实和有效检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编制了包含导师和学生信息、导师和学生心语、师生交流时间、地点、内容、收获等栏目的导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导师每人配发一本导师手册,学生每人配发一本学生手册,分别作为师生交流的记录,在学生在校四年中,手册将一直伴随学生和导师,记录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收获。同时,学院将不定期检查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情况,以保障导师制的切实执行。

3.制定本科生导师考核办法。在日常教学考核条例之外,制定了针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鼓励办法,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量界定、工作量奖励幅度、以及违规处理办法等都进行了梳理和确认。

4.确立导师参与学生竞赛工作的制度。在学生参与的各项、各级语言技能竞赛中,除了学院专门负责遴选和训练参赛学生的教师外,参赛学生的导师要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参赛事宜。

5.确立导师参与学生读书活动的制度。学院实施本科生100本图书阅读计划,要求本科生在四年内完成阅读指定及自选的100本图书,为此,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100本图书阅读计划的实施,每月举行读书分享会,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分享会上进行主题发言,共享阅读心得。本科生导师制度要求导师要具体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同时要求发言学生的导师要参加阅读分享会。

6.网页上设立专门栏目,宣传导师制施行情况。在学院网站上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专门栏目,及时报道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各项新闻,包括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读书分享会活动、导师指导学生获奖的新闻、导师和学生日常交流活动等。通过栏目宣传,让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管理人员都能及时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情况,营造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施行的大氛围,形成人人了解本科生导师制、个个关心本科生导师制的大环境。

7.定期出版学生杂志,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果。在专门负责的导师的指导下,拟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编辑部,由学生具体策划、设定栏目和组织稿件,出版记录和反映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情况的季刊,以进一步调动导师和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季刊的平台,记录、反映、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凝聚导师和学生的思想,创造良性的师生交流途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8.实行定期检查、监督制度。自本科生导师制度施行以来,学院各级领导每月定期检查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度各项措施的贯彻和落实情况。学院主要领导经常关心和询问情况,学院主管领导每月要求负责的系部负责人汇报相关工作,一起研讨新问题、新情况,实时监督和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系部负责人积极联系负责的一线教师,每月确保按预定计划完整、及时落实相关措施和活动。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计划的一线导师每月向负责的系部主任反映和报告实施情况。

三、人力策略:调动师生积极性,活跃人力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每个年级有本科生100名,其中日语专业本科生3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70名。除日语专业外,英语专业每个年级都实行一生一师的导师制度,即一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因此,为1~3年级的300位本科生每人配备一名导师,需要100名左右的教师参与工作,平均每位导师约指导3名学生,这不仅需要每一名学生的主动参与,更需要每一位导师的积极配合,可见,师生的积极性是本科生导师制度能否顺利实行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院对本科生导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大量的宣传工作,在大会、小会上多次阐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目的、意义和宗旨,专门召开全体导师和学生的会议,向教师和学生宣传本科生导师制度,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提高了认识,让广大学生和导师们既感到新鲜兴奋,又增加了责任和使命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有利于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活跃的人力氛围。

四、资金策略:提供资金保障,稳固后勤支撑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行,不仅需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创新、有效的措施方式,以及广大参与者的积极热情和配合,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即要制定相应的资金策略,用以支撑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现实化。为此,学院从本科生业务费中拨出相应经费额度,用以支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确实实施。包括导师奖励、学生奖励、学生杂志的办刊经费、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参与语言技能竞赛的资助、导师指导下的其他各项活动的经费支持额度,如学生阅读分享会的资助等,都有明确的资金支持和分配策略。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都得到稳定、明确的经费支持,这种清晰、明确的资金策略有力保证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连贯、有效落实。

五、结论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上所述,至少关涉到管理策略、方式策略、人力策略、资金策略四个方面,并且不止如此。每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困难,甚至无法为继。从调研的情况和一些学校的反映来看,曾经的某些学校、某些专业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大多难以维持长久,具体原因固然可能各有不同,但共同的原因恐怕是维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持续施行的各方面因素中有些因素不能健康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整个本科生导师制体系的弱化甚至瓦解。为此,将本单位有效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纵然肤浅或狭窄,亦有其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为,在现实层面上,诸多意欲施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院校或专业或正苦思良策,无门籍借他山之石,有关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成功做法或经验教训无疑可资其借鉴,如此,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曾凡东.湖南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8-91.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 (2) : 55-58.

[3]顾卫俊,胡旭阳.新加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142-143.

[4]黄安平,周志高,白等田. 青年教师参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J].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1,(4):127-128.

[5]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 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究,2012,(2):76-80,85.

[6]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0-84.

[7]林嵘,何妮燕. 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1):195-196,205.

[8]刘洪泉,李祖明. 本科生导师制在英语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5,(2):134-135.

[9]罗国基.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429-434.

[10]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6-188.

[11]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12]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2,40.

[13]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14]王倩.试论英国本科生导师制及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3-4.

[15]王亚平,帅江云.中西方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构建的比较研究[J].成功(教育),2011,(4):42-43.

[16]肖滨,肖洪森.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2): 61-62.

[17]谢应东.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8]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106-109.

[19]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9):56-59.

篇3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改革的深入,各类高校相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由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谈话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非正式教学,补充正式教学时间和内容上的不足。导师制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由曾任温切斯特主教的威廉・威克姆首创[1],牛津和剑桥大学率先实施,后来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纷纷效仿。2002年,随着北京大学率先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扬州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高校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到目前,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3]。我校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下简称“信计专业”)在借鉴其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进导师制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信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

信计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两个数学专业之一,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运筹与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本科生。很多学生、家长和企事业人员不了解该专业,致使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对未来迷茫,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推行导师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顺畅师生沟通,实施个性化指导

目前,我校信计专业已经有10年的招生历史,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以及稳定的师资队伍。特别是信计专业大多数学生是在理学院,专业教师源于数学系,全系教师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师资资源上提供了充足的保证,这是该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一大优势。导师对专业熟悉,同时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少,使师生有更多的共同活动时间相互了解,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导师表现的学识、品行和才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也使导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选择导师,并较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1.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学业繁重,对所选专业知之甚少,目标不明确,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所以非常需要配备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了解学生个好,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实施方案,在学习方法,选修课选择,知识结构建立等方面加以督促和指导,逐步实施。最后,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2 实施导师制的模式和实现路径

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以上类型在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管理中各有优势,而在具体实施模式上大体分为以下三种。

2.1 双向选择模式

各大学一般是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或第二年,也有在第四年开始进行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4]。具体实现路径是:首先,导师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学与工作经历等基本资料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选择。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导师。最后,教研室再进行统筹,确定导师与学生关系。于是,导师对负责指导的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师生关系建立一学期后,如确实需要更换导师或学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可以考虑中途更换导师。

2.2 导师组指导模式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按照导师的不同特点把导师分成多个导师组,采取导师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实现路径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导师组组长,可以将老、中、青结合,组成若干团队,针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基础能力提高和毕业设计等进行指导。组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培训内容、进度和毕业设计题目与任务书的审核,进行小组内成员的分工,指导其他组员的工作及毕业设计质量把关等方面。既要强调组长的领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5,6]。

2.3 联合企业指导模式

联合企业方面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具体实现路径是:鼓励学生利用到企业实习的机会,选择与工程、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的课题,通过产生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到企业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课题,由于课题是来自生产实际中的题目,因此需要企业方面的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

3 我校信计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成效

我校信计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将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运行的,具体情况如下:在2003~2008年间,也是信计专业建立的前5年,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还不成熟的阶段,主要对专业高年级学生实施导师组指导制,如建立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组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等,负责数学建模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2009~2011年,信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逐步成熟,专业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教师也有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和教师的项目实践,可由企业和校内教师合作指导,也存在一个校内导师单独指导多个学生的情况。2012~2013年,我们总结以往经验,采用了全程导师制的双向选择模式,实施动态管理。

取得的成效如下[7]:(1)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制运行和导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通过导师组的指导,自2009年以来我校信计专业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率逐步提高,目前全体信计专业近70%的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每年保证4~5队获国家二等奖;2011年以来我校信计专业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每年保证7~8个省级以上奖,其中国家奖3~4项。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企业项目设计,2012~2013年,导师指导和专业学生负责申请立项的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6项,其中8项已经验收结题,均获良好以上等级。总之,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明显提高。(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阅历广泛、知识渊博的导师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影响,导师的生活哲理和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导师的影响下,学生注重了良好品质的养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尊重他人、沟通能力等素质,使学生理解到难于同他人合作与沟通的人,即使在专业技能上非常突出,也很难有机会发展。我校信计专业学生在每年的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就业能力大赛、模拟求职大赛和辩论赛等竞赛中均取得前三名的成绩。(3)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教学相长的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次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学生有什么问题,都会找自己的导师咨询。导师有一些查找资料、调研的事务,也指导学生协助完成。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和互信的良好关系。学生主持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多来源于导师的课题。

4 完善导师制的建议

近十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经过较全面的发展,已经在开设导师制的必要性上达成共识,形成了多样的导师制管理类型和实施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和成果,但是,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这将是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发展方向。

4.1 强化导师制的管理

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还刚刚起步,有许多方面还没有规范,需要建立健全的校、院两级领导体制,指定具体职能部门负责运作,同时加强导师的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工作。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尝试打破专业限制,进行双向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导师制必须制度化,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范畴,才能真正发挥长效作用。

4.2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激励机制,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

目前很多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8],致使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动力不强,影响了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校应考虑利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学生和导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激励机制使传帮带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实行导师制后,减轻了部分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量,可以考虑减少这部分人员配置,优化校内人力资源,从而降低培养学生的资金投入,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社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88.

[2] 刘月秀,谭仕林,徐正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6(8):115-116.

[3] 刘宝东,张启昌,刘盛,李国伟.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1-6.

[4] 彭美春,王运朋,杨卓廉,冯桑.高年级大学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2(6):4-7.

[5] 黄锁义,李容,潘乔丹,黄世稳.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篇4

如何能让本科生导师制度适应新情况,达到新标准,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是管理规定中的一纸空文,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俨然成为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是此项制度的最终受益人。为了获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其一是针对公共管理系本科生,向该系一、二、三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其二是向其他7个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按每个系60份发放并回收。问卷分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覆盖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关键环节。最终,我们对回收的4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一种简洁而直观的方式将导师制的现状与长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展示出来,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大多数学生希望与自己的导师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顾问(见图1)。

图1 学生希望导师能担任的角色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有极高的热情与期待,希望能从导师处获得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其类型涵盖了学习、工作、实践、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见图2)。

图2 学生希望从导师制中获得何种帮助

2.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制形式初探

导师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交流互动更密切。此次问卷调查致力于了解在全新的师生模式下,导师该如何调整思路,以便更好地指导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见图3)。

图3 学生眼中导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有效途径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导师一学期与之见面的次数,及公管系导师与学生实际见面次数。结果显示,近40%的学生希望见面次数控制在每学期7次~9次;要求见面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近30%。可见,学生希望与导师有较为亲近且频繁的接触,以促进自身的提高与进步。在交流方式上,我们注意到实际接受指导的公管系学生更愿意与导师见面交流。(见图4、5)

图4 学生与导师每学期见面次数

图5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3.学生对导师制的主要期待

要正确定位导师角色,实现导师制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先明确学生对导师制度有哪些需求,了解并总结适合学生的交流指导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形成扩散效应。

在学习方面,多数学生渴望从导师处获得专业情况的介绍与咨询,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面的扩大;在生活方面,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在心理方面,学生希望导师能多与自己谈心、交流,在自己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导师能及时提供建议,亦或是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见图6、7、8)

图6 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图7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

图8导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4.学生对导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及对现行导师制的看法

对于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普遍认为:热爱学生、责任心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最适合担任导师。此外,调查显示,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帮助效果不够明显。第二, 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上有待加强;第三,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应更加积极热情地与学生接触。(见图9)

图9 导师制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的意见栏中,学生进一步提出了建议: 第一, 扩大导师队伍,把导师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校教师;对一名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给学生和导师相互选择的机会。第二,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普及。应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了解。第三,希望导师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内向学生,导师最好能主动进行辅导及帮助。第四,将导师制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建议导师制能够有更加详尽的制度规范和量化指标,实行导师考查制度。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调研

在网上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就导师制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制度目标不明确,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发挥作用;学生对导师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高年级学生对导师需求小,造成一部分导师资源浪费;缺乏物质保障,所谓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沟通指导”无以为继;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无法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转。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的导师制度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导师制度覆盖全体本科生,以随机划拨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本系的专业教师,同时允许学生咨询其他教师。学校要求导师每年至少完成10小时的辅导时间,当然,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工作量。每位导师所带学生数比较平均,一般来说,每位导师带8名~10名学生。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活、香港生活、人生规划等。师生通过学校专门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并开展一些小聚会形式的活动。在资金保障方面,该校按每名学生100港币(每年)的标准拨给导师作为活动经费,用于师生聚餐、茶会、外出活动等。

构建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

1.调整制度定位,缩小指导对象范围

作为一项探索高校教书育人新路径的制度设计,导师制度需要将德育、综合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原有的专业教育型导师制度宜转变为全人教育型导师制度;建议指导对象也相应地缩小到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2.扩充导师队伍,师生双向选择

基于制度定位的调整,导师条件也调整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品德,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善于育人;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的特点和需求;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学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和干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在本校工作两年及以上等。教师和各院系双向选择。各院系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导师名单,结合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师和指导对象的分派。原则上,每位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合计不超过6人。导师和被指导学生均可向所在院系申请更换指导对象或导师,经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批准后实施。更换工作以学期为单位进行。

3.以树人为职责,注重综合提升

导师的工作内容由以具体的学业指导为主调整为:引导低年级学生顺利融入大学氛围,促进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加强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痕迹留存方面,学校尽量简化程序性和形式上的要求:导师对每学期的学生指导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提交时间由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自行决定。

4.落实管理和考核,做好保障和激励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要求各院系每学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导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并将会议纪要报教务处备案。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对各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安排、工作检查、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给本科生导师发放适量的工作补贴。对于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学校专门投资建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交流中心”,给导师和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交流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