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8: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客户合同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客户合同管理

篇1

1.1 客户管理模块

(1)无法定义客户规模。现有信息系统的客户管理模块只能录入和维护客户档案信息,包括客户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信用期等,无法定义客户规模,导致航运企业难以直观地了解客户结构,造成后续运价制定缺乏数据支持。

(2)无法定义潜在客户。现有信息系统的客户管理模块仅记录交易客户信息,不收录潜在客户。

(3)与后续模块的联动性较差。现有信息系统的客户管理模块为后续模块提供客户信息,但后续模块并不向其返馈信息,导致数据可靠性较差。

1.2 运价管理模块

(1)缺乏授权底价的设定功能,相关的批复权限也未基于价格进行分级,因此,无法监控运价批复情况,对越权批复等现象只能从流程上予以控制。

(2)协议运价采取人工批复方式,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市场反馈速度。

(3)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多地出货的大客户存在多个合同号,无法实现单一合同号管理,不利于合同管理和数据统计。

2 基于改善客户管理和运价管理的航运企业信息系统优化

2.1 优化方案

2.1.1 客户管理模块

在客户管理模块中增加“客户分类”和“潜在客户”选项,并对数据进行相应标识,实现与后续模块的关联,从而为前端销售人员制定销售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后续客服人员启动不同层面的客服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1)客户分类 根据箱量、收入贡献度等定义客户规模,将客户分为口岸直客、口岸货代客户、中小直客等。客户规模定义后不得随意更改,操作人员每周只能进行1次批量更新,每季度进行1次盘点和更新。客户分类可以与底价设定、客户询价相关联。例如,在运价管理模块中,以客户分类为维度,对不同类别的客户设定不同底价。

(2)潜在客户 潜在客户指处于销售公关阶段、尚未实际走货的客户。当潜在客户发生订舱行为时,系统自动将其状态更新为“新客户”,同时启动后续审核流程。系统可以对潜在客户进行销售预测。如果潜在客户在1年内没有订舱,则系统将其纳入常规的数据清理流程予以删除。

2.1.2 运价管理模块

在运价管理模块中增加“底价设定”和“客户”询价单”选项。如果客户询价高于授权底价,则系统自动批复,从而减少人工批复环节,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如果客户询价低于授权底价,则系统将询价单自动推送至相关批复人员的任务列表中,等待人工批复,从而杜绝越权批复的情况。此外,系统采用单一合同号管理同一客户的全球出货,便于后续统计分析。为防止套约,系统还设有严格的逻辑校验功能。

2.1.3 小 结

通过上述优化,销售人员可以在与客户沟通的基础上,根据系统提供的客户以往出货信息,预测客户出货情况。舱位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销售计划对舱位进行管控,监控舱位调整情况并修正分配;系统就此对销售计划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2.2 实施重点

无论是客户管理还是运价管理,新系统均遵循“集中、分层、授权”的理念。新系统在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实行运价分层管理,并通过权限设定实现运价分层授权的垂直化管理。此外,新系统对基础数据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客户资料集中创建和运价本集中维护。

篇2

1 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护患沟通是指护士与患者及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护患沟通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通过沟通去影响患者和了解患者真实的感受。儿科因为患者群体的特殊性,护理技术要求高,家长期望值高,易引起护患冲突,故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2 护患沟通的前提

信任是护患沟通的前提,而端庄的仪表、强烈的责任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取得患儿及其家长信任的关键。护士着装要整洁大方,上班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和鞋,化淡妆,不留指甲。更重要的是护士要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心理健康的护士能热情温和微笑地面对复杂多变的患儿、家属及患儿不断变化的病情,有适应所处环境的能力,能正确面对各种不良刺激。护士从容的笑容能给人以镇静和安全感。同时,精湛的技术、充实的专业知识是取得患儿及其家长信任的另一个关键。随着科学的发展,儿科先进仪器和设备的引进,给医疗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常规技术,还要学会使用新的设备仪器。在患儿病情危急时,如果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不能很快建立静脉通道,或不能正确使用新的监护仪,都将延误抢救治疗时机,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另外,护士还需要加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不断拓展自身知识层面。

3 护患沟通的技巧

3.1 患儿入院时的接待

生病住院,对于患儿及其家长而言都是负性生活事件,此时患儿多有恐惧心理,而家长更多表现为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等心理。患儿入院后,护士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平等对待每位住院患儿和家属,责任护士把他们带到床边,并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和入院介绍,使他们感到亲切,容易接受,给人以信任感,为今后的护患沟通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奠定基础。

3.2 理解和同情患儿及其家属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生病,心情十分紧张,甚至烦躁,往往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对护士不满,引发护患纠纷。此时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为患儿及其家属着想。有生活不便时,应积极主动伸手帮忙,将给护患沟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3 合适的沟通时机

沟通时机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护士可利用晨晚间护理及治疗操作时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倾听他们的感受,询问病情的变化,抽空逗一逗患儿,一方面了解病情,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护士对患儿的关爱。巡视病房时,应恰当地环顾每一个患儿,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关心、重视和尊重。

3.4 护患沟通的方式

3.4.1 语言沟通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都喜欢听赞美语。护士不要吝啬,要学会适时赞美孩子。如摸摸小孩的头说“长得真漂亮”、“这孩子真可爱”等。对学龄期儿童要多用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有些懂事的孩子,总担心住院会影响功课,情绪低落,不安心,不配合治疗。护士要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安慰和关怀。对于病情稳定的患儿,可让其在病房温习功课。小孩住院最怕是静脉穿刺,因怕痛而不合作,故护士操作前要学会使用鼓励性语言,操作后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增加荣誉感。当家长对治疗、护理及收费等各种问题提出疑虑时,护士决不可不予理睬,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述说,找出疑虑的关键所在,经核实后恰如其分地给予解释,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可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的发生。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9-02

疼痛是复合主观感受的一种,是人体对外部环境亦或者是由于自身内部有害刺激所造成的一种不舒适的体验,一般情况下,同时还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改变,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外科护理问题。手术后麻醉消失,病患极易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切口处。手术完成之后病患因为内脏受到牵拉,进而造成剧烈的疼痛,从而致使病患出现不安心理,制约了自身肢体动作。疼痛感不仅会带给病患痛苦,严重的将对病患体内器官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各种痛苦的出现,加强对患者疼痛的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患的痛苦,同时促使其疾病得到快速治愈。笔者对我院实行普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观察与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男27例,女12例,年龄在19~79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12例结肠癌手术,9例胃十二指肠手术,10例胃癌手术,8例直肠癌手术。将39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对照组19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手术前后给予身体与心理上护理[1]。

1. 手术前巡访:通过巡访来了解患者是如何看待手术所引发的疼痛。对于刚入院的患者,对其及时进行接诊,并且测量体重、体温、脉搏以及血压等,及时帮助患者了解病区的环境。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询问,具体掌握患者在疼痛时的行为反应与生理反应。

2. 术前准备:手术前的3天,给予患者0.4mg灭滴灵,口服,一天3次,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一天2次,20mg维生素K1,一天1次。不但要对肠道细菌加以抑制,同时还应该防止维生素K的吸收发生困难。手术前1天,患者只能食用流质食物。手术前2天,早晚服用泻药,将肠腔内的积粪排出。另外,在手术前的晚上以及手术当日,给患者使用1%的温肥皂水进行灌肠,以便将其中的粪渣排出干净。

3. 手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介绍战胜疼痛的感受与经验,以便有效缓和患者紧张的情绪,提升自身的自信心。针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亲切、详细的予以回答,从而加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配合度。针对不保留的直肠患者,护理人员应该予以关怀,为患者说明实行手术的重要性,对患者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加以疏导[2]。

4. 疼痛控制方式:一般情况下,早期的疼痛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麻醉消失到24小时内,其疼痛主要表现为切口疼痛,且患者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进而出现焦躁、沮丧等情绪。第二阶段为手术后的2~3天,主要是由于切口张力增加所引发的疼痛,例如咳嗽、翻身等等。第三阶段为手术后的3~4天,主要是由于肠蠕动所引发的疼痛。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如变换、调节呼吸等自我控制方法,以此放松身心、保护切口,进而最终实现缓解疼痛的目标[3]。另外,向患者介绍各种缓解疼痛、消除不良心理的辅助方法,例如听音乐,躁狂症、忧郁症患者多听音乐,能够有效缓和疼痛,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在对普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采取音乐疗法进行护理时,应该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水平等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使患者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放松身心,减轻痛苦。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的具体情况见下表1所示。其中,观察组中有3例重度疼痛者,对照组中有8例,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止痛。疼痛作为主观体验的一种,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疼痛的产生与强度,和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患者没有清楚掌握有关的疼痛知识,进而出现各种不良心理,例如焦虑、不安、恐惧等等,且对大脑神经调节中枢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致使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紊乱,血液激素酶分泌不正常,另外,内源性抑痛物质下降且抗镇痛物质与致痛物质增多,最终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敏感性带来的一定的影响,使患者对切口疼痛的主观感受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升患者对疼痛和疼痛控制的认识与了解[4]。

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缓和患者的疼痛感,促使其快速康复。因为手术完成之后,病灶已经切除,患者的负担消失,其配合治疗与护理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且鼓励患者维持平稳的情绪与较好的心境。另外,向患者家属说明身体与心理护理的必要性,使家属多关心、安慰以及支持患者,使患者的心情处在良好的状态。综上,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观察发现,对术后患者疼痛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干预是极为关键的,是有必要的,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极为有利[5]。所以,加强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提升身心护理质量,是护理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黄红平.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3):380-380.

[2]张洁,赵霞.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观察与护理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5):113-114.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123例,其中男83例,女40例,年龄15-78岁。

1.2 方法

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镇痛配方:生理盐水100ml,氟哌利多1mg+吗啡60mg+胃复安10mg,给药速度2ml/h,持续48h.

2 观察和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2.1.1 呼吸抑制

PCA止痛药为吗啡,该药物对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必须吧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h,患者常规吸氧12~24h,注意呼吸频率、幅度,并适当降低止痛药的浓度,症状可缓解,对原有呼吸系统疾患的患者应提高警惕。

2.1.2 血压降低

患者术后初学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可是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检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当发现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10%时,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适当加快输液的速度。当血压较基础压下降20%时,则应暂停使用镇痛药,输液500~1000ml后,在视医嘱处理。

2.1.3 体温降低

由于术中麻醉,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术后可出现体温降低、寒战,因此。术后返回病房应立即测体温,低于35.5摄氏度,应每30min测一次,加强保暖措施。但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2.1.4 嗜睡

PCA中的氟哌利多为镇静安定类药,有强镇静作用,吗啡为麻醉强镇痛药,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现象发生,应加强巡视。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R

2.2 下肢感觉与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术后患者下肢麻木与麻醉作用没有安全消退,感觉神经没有恢复有关,一般6~8h下肢麻木可消除,再加上应用PCA镇痛,下肢麻木时间会延长,因此在巡视时要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恐慌。

骨科术后多给予外固定和外加压包扎,因此要多观察术后患者的加压包扎是否过紧,肢体有无肿胀、缺血。密切观察指 趾的颜色及血运,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

2.3 皮肤的观察

PCA的镇痛麻醉作用可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从而限制患者的活动。下肢活动受限,导致足跟部长时间受压,从而引起足跟部溃疡,因此要加强护理措施,防止褥疮的发生,术后6h内每2h翻身一次,被动活动肢体,足跟部可垫上衬垫。

2.4 尿潴留的观察

因PCA的镇痛感觉阻滞平面都控制在胸部以下,可使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感觉功能低无便意感,可引起尿潴留,因此在巡视时,经常查看膀胱充盈度,并督促患者小便,并采用下腹部膀胱区松节油热敷或者其他按摩方法无效时唯一的办法是行持续导尿术,在护理中,要注意重点掌握拔管的时机,一般拔除尿管时间要与停用镇痛药同步或较迟。拔除尿管前腰注意膀胱功能训练,拔除尿管后嘱患者多饮水,尽早自行排尿。

2.5 恶心和呕吐

这是由于吗啡刺激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而引起,可用灭吐灵10mg肌肉注射。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并调节补脑液滴速。必须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及思想顾虑。

3 小结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84-01

中药保留灌肠起源于《伤寒论》中的“导法”。我科自1992年起开展中药灌肠法治疗妇科疾病,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观察,疗效显著,同时我们不断地改进灌肠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临床症状等给予不同的中药保留灌肠法,不仅使患者的疾病在短时间缓解,而且使其从医行为提高,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74例盆腔炎均为住院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54岁,其中急性盆腔炎93例,盆腔包块12例,慢性盆腔炎268例。其中慢性盆腔炎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2年。均为2000年1月至12月期间。

2 自制中药方剂

2.1 方剂 3号方剂由海藻、莪术、昆布、桃仁等组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附件包块;4号方剂由红藤、败酱草、蒲公英、三棱等组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散结消肿为主,治疗急性盆腔炎。

2.2 方法 将中药150毫升,加温至39-41℃,肛管插入直肠15-20㎝后将中药灌入,保留2小时。

3 灌肠时间

将中药灌肠安排在早晨9-11点之间,灌肠之前嘱病人排尽二便:因为通过一昼夜的休息后,此时肠黏膜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时间强。有便秘的患者应先治疗便秘,并嘱患者灌肠期间要养成清晨排便的习惯。

4 不同灌肠法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4.1 肛滴灌肠法 我科自开展中药灌肠法以来,通过长期的临床护理观察发现,第一次接受灌肠的患者、老年患者以及用4号方剂灌肠的患者不能有效地保留中药在肠道内,只能勉强维持十多分钟。如按常规的灌肠法(即直线灌肠法)治疗以上患者,既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又浪费了药物,同时也造成了患者的经济损失,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将灌肠方法做出调节,灌肠时以肛滴的方式灌入,即每分钟约80-100滴的速度滴入,降低单位时间内药物对肠道的冲击力,压力和刺激。灌肠完毕后立即将患者置以俯卧位,并嘱患者保持自然呼吸,勿大口喘气,憋气,或深呼吸,因为幅度较大的腹式呼吸会加速肠蠕动,不利于药物的保留,10分钟后改为侧位或平卧位。3天后将初次接受灌肠的患者,改为常规直线滴入。另外两类患者仍按肛滴法灌入,一个疗程(10天为一疗程)后改为直线滴入。通过以上护理,有效地延长了药物在患者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使以上三类患者逐渐适应灌肠而达到了治疗的目的。除2例老年人仍无法有效保留中药在肠道内,从而停止灌肠改为口服或静脉输入治疗。以上肛滴灌肠方法对其他患者均有效。

4.2 个案灌肠法 急性以及严重盆腔炎患者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以腹痛最明显,此时患者对的舒适度要求很高,对灌肠的耐受性很低,护理以上患者时除改为肛滴灌入外,我们在中药4号方剂内同时加入地塞米松5毫克,利多卡因5毫克。地塞米松协同中药起到短期内控制炎症的作用,而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经肠黏膜吸收后通过浸润性麻醉,使患者的腹痛明显减轻,同时使肠蠕动减慢,从而使腹痛明显的患者保留药物在肠道内的时间延长,增强了患者对灌肠的耐受性,很好地解决了腹痛明显的患者对灌肠耐受性差的护理问题,从而能使腹痛明显的盆腔炎患者有效地配合治疗。但利多卡因使用不能超过一周,因容易引起便秘或使便秘加重,患者腹痛减轻后应立刻停药。

4.3 中西药结合灌肠法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甲硝唑是一种经济又疗效显著的常用药,但大部分患者静脉输入甲硝唑时易出现胃痛,恶心等副作用,严重时医生不得不放弃使用甲硝唑而改用其他较昂贵的同类二代或三代药。为此我们与医生共同探讨后将甲硝唑80-100毫升加入中药3号方剂内灌肠,一日一次。此种灌肠法避免了甲硝唑对胃黏膜的刺激,使病人的舒适度提高,同时甲硝唑可以被局部肠黏膜完全吸收,而达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从而节省了病人治疗费用,通过后期的巩固疗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甲硝唑加入中药3号方剂内灌肠法对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4.4 直线灌肠法 此灌肠法是将中药滴速调为直线形式进行灌肠,适合于急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的巩固治疗阶段,以及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患者第二阶段疗程。因第二疗程阶段患者临床症状已缓解,对灌肠的耐受性高;并因熟悉灌肠流程,从而消除了对灌肠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患者易接受,疗效显著。

5 饮食护理

5.1 灌肠期间饮食的合理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灌肠的效果,因五谷杂粮消化后都要经过肠道的排泄,因此,不适宜的饮食会增加肠道排泄功能的负担,从而影响到中药灌肠的效果。如肥甘厚腻的饮食会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延长,妨碍了药物的吸收;辛辣刺激饮食会引起腹泻,从而会加速药物的排泄;生冷坚硬之物会导致腹痛而使肠黏膜的耐受力下降。因此灌肠期间要求患者以清淡,温热饮食为主,忌油腻,生冷,辛辣刺激之物,忌暴饮暴食。

5.2 中药在肠道内被肠黏膜吸收的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因此患者在接受灌肠治疗后的第3或4天起会出现便秘现象,因此灌肠期间要求患者要多饮水,灌肠后2小时即可入厕,进行有意的排便活动。既往有便秘的患者,清晨空腹饮蜂蜜水或盐水300-400ml,可多食香蕉,梨等水果。

6 情志护理

篇6

1.1 一般资料

该院ICU重症监护室,共开设床位16张,床位使用率为100%。现有护士22名,2名男士,20名女士;最大年龄31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29.540.47)岁。通过对该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解后可知,其中13名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本科,7名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大专,2名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硕士,5名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为护师。

1.2 方法

1.2.1 将护理质控小组予以建立 首先组织该科室成员,将护理质控小组予以建立,主要成员为主任、护士长以及护理人员等,小组成员的要求需确保资历较深。对临床护士实施绩效考核,并增加ICU患者服务满意度与工时量化考核两项内容。考核对象主要是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全科护士。主要对全体护士的业务质量、工作考勤以及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随后对以下项目继续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患者住院期间的满意情况、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以及科研论文等。

1.2.2 绩效考核评价 在主任带领下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质量进行抽查,主要内容为:护理质量、管床护理人员的认知情况等。工作考勤主要有ICU副护士长负责登记;护理工作量的统计任务又护士长承担,且工作主要由三项组成,即患者病情、等级护理措施以及手术名称等。从护理工作班次来看,主要包括护理班、办公室与药疗班三项,护理工作内容主要为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以及等级护理3项;病区的护士长还需对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进行了解,待患者迁出ICU后对其发放问卷,其内容包含3项,即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以及不满意等。专科技能主要包括科室和医院两部分,医院是指护理部门组织的各职护士的操作项目考核,科室主要是指科室每月自行组织的理论操作考核;科研论文主要由科室科研组长统计每季度的情况;民主测评是由科室领导、医师以及护士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ICU护士进行等级评分,主要有4个等级,为:优秀、职称、基本称职、不称职。

1.3 资料处理

收集ICU绩效考核管理前与管理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以及医务人员的测评数据。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绩效考核前、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

实施前护理质量考核评分为(86.941.78)分,实施后护理质量考核评分为(91.250.73)分,两组评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7 7,P=0.000 0)。

2.2 考核评价结果分析

实施前,医务人员优秀率为76.62%,实施后,医务人员优秀率为92.00%;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84.53%,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4.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ICU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导致很多护理人员工作情绪存在负面态势,大部分护理人员只是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对于大手术或是危重症患者并不愿意护理,尤其是在与患者或是家属沟通方面存在漏洞[3-4],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ICU病房而言,其环境相对特殊,且属于封闭式,一旦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知情不报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实施Performance appraisal management后[5-6],会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行调动,工作积极性会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显著降低。

3.1 护理质量效果评价

通过实施护理绩效考核,该院将护理不良事件登记表进行了完善,同时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实施情况,最后利用该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措施,对无护理差错事故的护理人员予以奖赏,对存在护理差错事故的护理人员,根据护理差错事故大小,实施惩罚[7-8]。

3.2 合理人力资源调配,避免护理工作的重复出现

每个护理人员自身的护理水平各不相同,为此,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依据层次进行实施,随后依据结果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就护理人员而言,在护理期间对其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科学管理确保规范化和有效性可以使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进行显著降低。此研究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并对其日常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依据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合理分配。随后制定相应的护理工作体系,加之与护理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使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显著提升。

3.3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投诉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看,护士长需事先对投诉内容进行了解,而后对护理人员与护理工作进行等级分化,然后对投诉内容进行调查,若属实,则应该通过护理绩效考核,将患者满意度与奖惩制度进行相结合。在患者反映中表扬的护理实施奖励,若护理人员出现投诉事件,需依据该院的惩罚制度进行惩罚。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解,一次督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该次研究中,实施前,满意人数235例,满意度为84.53%,实施后,满意人数306例,满意度为94.15%,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护理绩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3.4 加强护理服务于礼仪

在护理绩效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服务和礼仪需全部纳入,随后组织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日常礼仪培训,主要包括:行、站、坐等,对于新进护士来说,应该进行礼仪的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给患者静脉输液,与患者交谈,对患者行口腔护理操作等。在进行交接班工作时,护理人员的走路情况和操作情况需严加关注,确保较轻。在交接期间,不应对住院患者造成影响,因此,可在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情况下,完成交接班的工作,以此将医疗隐患进行有效消除。

篇7

由于创伤骨科的大部分就诊患者大都属于急诊入院, 并且急性的骨科创伤所引发的疼痛会直接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快速增高,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 所以实施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十分重要。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 对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积极地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 加强疼痛管理控制, 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18日收治的急诊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共236例, 其中男157例, 女79例。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36.5±4.7)岁。患者发生创伤原因:属交通伤患者共136例, 平地摔伤患者共13例, 高空坠落伤患者共32例, 重物砸伤患者共42例, 机器绞伤患者共13例。依照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1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创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疼痛教育, 并按疼痛程度分级在长期医嘱上给予患者镇痛药护理, 观察组患者, 则通过建立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制定和实施疼痛护理管理的评估和护理干预流程 在患者住院后2 h内, 先进行首诊疼痛评估, 使用本院制定的规范疼痛评估护理记录单, 详细记录下评估具体时间、疼痛原因与性质、持续的时间和疼痛评分值, 并记录下患者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不良反应、用药状况。

1. 2. 2 疼痛护理干预 非药物措施包括二项:①改善疼痛护理的环境条件, 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采光, 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降低患者的疼痛感。②科学的护理, 以达到有效改善患者伤处的血循环状态, 进而达到消肿和止痛的最佳效果。在药物镇痛护理方面, 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法:如果患者的疼痛评分值在4~6分之间, 则给予其非固醇类抗炎药以及弱阿片类药物;如果疼痛评分值在7分以上, 则另外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力求在最小药物使用量的前提下, 达到最好的镇痛作用。

1. 2. 3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 疼痛管理小组及时地向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 在病房内张贴疼痛尺, 或者在病床边悬挂彩色的镇痛小贴士, 让患者了解疼痛的产生机理及对人体的作用, 引导患者科学地表述疼痛感受, 以便于对症处理。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 由本科室制作满意度评分量表, 满分为100分, 项目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环境、疼痛护理和健康教育等5项。每项20分, 数据汇总后计算平均值。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开展综合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给予疼痛护理模式后, 手术后的疼痛评分(3.70±2.40)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70±2.10)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8.3%(116/11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5.6%(101/118), 两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疼痛评分和疼痛护理的满意度方面对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和手术后的固定、后期功能锻炼等治疗和护理时都会引起疼痛。目前, 疼痛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开始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2]。实践证明, 给予患者及时合理和科学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 能够明显地减轻或者避免疼痛对于患者心理和身体所产生不良反应, 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由于急性疼痛很有可能进展成为无法控制的慢性疼痛, 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十分有害[3]。在开展医院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以后, 护理时通过系统的疼痛评估的流程, 基本可以实现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 按照疼痛评估分值, 准确和规范地运用非药物护理和镇痛药物护理干预, 这样就能提高患者伤肢的功能恢复效率。

此外, 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来集中体现医护工作中疼痛控制的效果[4]。从本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评分值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护理满意度为98.4%, 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 实施按照疼痛护理模式进行系统规范的疼痛护理,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受, 大大增加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增加配合度, 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三莲, 黄健.急性创伤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1):349.

[2] 李萍, 邓惠英.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应用. 护理学报, 2011, 13(9):46.

篇8

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患者生命紧密相关, 直接影响医疗质量, 可反映出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1]。当前我国正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护理活动正在呈现综合化、复杂化趋势, 医疗护理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护理安全成为医疗护理服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为了探讨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 特选取本院收治的普外科手术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 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45.12±6.52)岁。研究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46.51±7.0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连台和导尿发生情况、参观人员存在情况等手术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个月的随访,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伤口愈合情况对其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有效判断。

1. 2. 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有效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尿常规等, 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积极的指导等;给予研究组患者手术室护理管理, 具体包括:①手术室具体的治疗要求应该得到其合理布局的有效满足, 同时还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可以有效划分手术室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对手术设备及相关器械进行合理安排;②切实有效地保持手术室环境, 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具体操作, 给予清扫手术室的工作以充分的重视, 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对室内流通的空气进行有效的保持[2];③对无菌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使手术器械绝对无菌状态的保持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高温压力灭菌消毒方法是目前医院最常见的一种消毒方法;④有效监测手术室感染情况, 定期有效检查手术室内的菌种及菌落数, 并切实有效地加强消毒工作;⑤对手术室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7.5%(3/4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1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的主要场地, 在医院内具有重要地位,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部受到的感染, 患者在手术室进行手术时, 身体抵抗力较弱, 如果疏于防范极易发生感染, 手术室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医院手术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 一直是医院工作中的难点, 手术室工作不能保障质量会增大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避免患者手术室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3]。

篇9

结果:综合护理组3级疼痛的人数和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结论:综合护理,能明显增强阵痛效果,可减轻妇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患者止痛药的使用率,促进患者术后提早康复。

关键词:综合护理 妇科腹部手术疼痛 阵痛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7-02

本研究选择2009年8月-2012年5月,在我院实施妇科腹部手术的患者84例,在使用阵痛药的同时结合综合护理,对部分患者实施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妇科腹部术后疼痛情况,旨在了解综合护理能否降低对止痛药物的依赖,减轻妇科腹部术后疼痛感,以期为缓解妇科腹部术后疼痛的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参考。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8月-2012年5月,在我院实施妇科腹部手术住院患者84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64岁,平均(28±7.35)岁。随机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未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实施综合护理治疗(综合护理组)。所有病例采用开腹手术和持续性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部位等各方面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综合护理方法。术前1天控制饮食,化验检查患者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提前分析预计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做好出现意外情况的准备。对于子宫全切病人提前做好阴道消毒工作。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情绪,必要时可以采取松弛干预和意象干预等心理手段,通过给患者放音乐、讲笑话等方式,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术后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实施监控。密切关注患者切口有无出血、渗血及红、肿、热、痛等;观察麻醉术后病人意识的恢复,观察留置管、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如麻醉病人尚未清醒前安排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侧向一旁;珠网膜下腔麻醉者,去枕平卧12小时,硬膜外麻醉者,去枕平卧6~8小时;术后次晨取半卧位等。麻醉病人苏醒后严重控制患者的饮食,给予患者食用有利于伤害恢复的汤或半流体食物。在患者伤口愈合及身体恢复过程中,同样给予术前相应的一些心理疏导和护理,营造舒适愉快的住院环境,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等,帮助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减轻疼痛感。

1.3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WHO评分标准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1]。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X2检验,P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综合护理组患者腹部术后疼痛程度比较。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患术后均出现了疼痛感,但综合护理组其3级疼痛的人数和比例9例(21.43%)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 对照组和综合护理组术后恢复及止痛药使用情况比较。表2结果显示:综合护理组术后使用氨酚曲多肌和杜冷丁镇痛的例数和比例分别为5例(11.90%)和7例(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患宫颈癌及子宫肌瘤等妇科腹部疾病的患病人数呈增长趋势,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切除来治疗宫颈癌等妇科腹部疾病[2]。然而手术创伤会给患者带来疼痛等不适症状。为了缓解疼痛感,术后常会使用阵痛药物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3]。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发现护理有利于缓解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的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4]。本研究发现,在妇科腹部患者手术前及术后实施相应的综合护理,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出现极度疼痛的比例,对妇科腹部手术的疼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能帮助患者术后降低对镇痛药的依赖,同时有利有于切口的早日愈合,提早康复出院。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综合护理,能明显增强阵痛效果,可减轻妇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患者止痛药的使用率,促进患者术后提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叶丽萍,魏超容.舒适护理影响妇科患者术后疼痛及满意度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2011,2(8):98-99,101

篇10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治疗愈加成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但由于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手术产生的术后疼痛也成为了困扰患者的重要问题[1]。术后疼痛可增加机体耗氧负担及心脏负荷,加重对缺血脏器的损害;术后疼痛还会导致患者胃肠功能减弱,导致患者术后食欲减退;术后疼痛除外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患者由于疼痛折磨,出现焦虑不安、易怒等消极情绪,疼痛严重时患者无法睡眠,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可逐渐发展为慢性疼痛,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对于术后疼痛治疗方法多采用镇痛药物,但镇痛药物大都存在依赖性,且对患者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因此,在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同时,寻找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的方法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3]。今年来,临床护理得到广发应用,有研究表明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治疗形式可增加临床治疗效果。该次研究则从护理角度展开探讨,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外科手机患者98例,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患者98例,其中胃肠手术42例,肝胆手术28例,乳腺手术19例,阑尾手术9例;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范围21~46岁,平均年龄为(31.4±3.5)岁;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范围20~48岁,平均年龄为(30.8±3.3)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镇痛等常规外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教育指导:术前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宣教指导,为患者术后疼痛出现的可能原因、时间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增加患者对术后疼痛的了解,减少患者面对疼痛时恐惧焦虑情绪,并能更好配合术后疼痛护理相关措施的实施;(2)心理护理:与患者经常沟通,对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等心理变化做出正确评估,保持有好的工作态度,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疼痛引起情绪烦躁不安的患者给予安慰和鼓励[4];(3)行为及体温护理:术后指导患者选取正确卧床休息,定时为患者翻身避免身体局部被压侧血液循环不畅,给予久病卧床不便于行的患者进行关节、肌肉按摩护理;术后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变化,必要时准备保暖毯等用品维持患者正常体温,输液及血制品需加温处理,防止低温输液造成患者体温降低、血氧降低等不利影响[5];(4)术后疼痛护理: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指导疼痛患者正确的咳嗽方式,以免增加疼痛程度,帮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影响,对术后放置引流装置或静脉输液置留管,要固定稳妥,避免患者牵拉、压迫引发疼痛;(5)镇痛药物护理:术后合理使用疼痛药物,告知患者镇痛药物具有副作用和依赖性,不可自行盲目服用,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取不同级别镇痛药物,对患者可耐受范围内的疼痛,鼓励和支持患者不依赖药物镇痛,镇痛药物使用后,密切关注患者变化,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应对准备[6];(6)切口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切口变化,定时为患者更换敷料,做好切口皮肤清洁处理,告知患者动作适当避免牵拉伤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1.3 研究指标

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估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法:0:患者无明显疼痛感觉,1-3:患者有感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饮食,4-7:中度疼痛,药物镇痛可控制,8-10:患者疼痛难忍,需用强效镇痛药物,患者睡眠、饮食严重受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心理状态、住院环境、社会关系及不良反应五部分,共20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分析

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缓解,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镇痛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且镇痛药物使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镇痛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镇痛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比较(x±s)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较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7.184,P

3 讨论

外科手术是外科医师凭借手术器械、先进医疗技术及麻醉师等其他人员协助下,进入人体排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的一类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会对人体组织等结构造成某些损伤,引发患者术后疼痛。随着外科技术的普遍应用,术后疼痛成为外科手术面临的常见问题[7-8]。疼痛作为机体防御机能遭受破环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常伴有生理、心理及情绪变化,术后疼痛若未得到有效控制,疼痛可增加全身氧耗量,是患者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心肌血液循环阻力增加,进一步增加机体耗氧量,可增加心肌功能不全患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发生率;术后疼痛还会使患者肌肉张力增加,甚至出现肌肉痉挛,导致患者机体术后无法进行活动,此外,术后疼痛增加患者精神痛苦,疼痛严重者无法入睡,食欲不振,导致患者情绪焦躁易怒,术后疼痛引发一些列症状直接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9]。

篇11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叫肺透明膜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采用外源性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已经成为新生儿病房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其应用日益广泛。近年来,我院采用珂立苏联合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危重症监护中心住院的NRDS患儿19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急症诊断指南》提出的诊断标准[1]。19例RDS患儿中男11例,女8例。其中胎龄

1.2 方法

1.2.1 药品 由北京双鹤药业提供,珂立苏(Calsurf)为新生牛肺灌注液制备的冷冻干粉,70 mg/瓶。

1.2.2 治疗方法 用药前以2 ml灭菌注射用水注入70 mg冷冻干粉小瓶内,用手复温,轻轻震荡,勿用力摇,使成混悬液,按剂量70 mg/kg经气管插管内注入,注药后经复苏囊手控通气2~3 min,拔出气管插管,连接nSIMV装置。当参数降至:FiO2<0.4,平均气道压<8 cmH2O时予以撤机。用药6 h内禁止气道吸引及翻身拍背。

根据患儿临床情况和血气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以维持PaO2在60~80 mm Hg,PaCO2在40~50 mm Hg,TcSaO2在88%~92%。全部病例常规留置胃管。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0.5、2、6、12 h皮肤颜色、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症状体征及血气变化。②用药前及用药后每日床旁胸片检查,了解肺部情况。③记录RDS的主要合并症,如气压伤、肺炎、肺出血、颅内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后经皮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治疗后0.5、2、6、12 h患儿血PaO2、SaO2和pH值升高、PaCO2下降。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nSIMV参数结果 参数PIP、PEEP、MAP在治疗后逐渐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临床疗效与转归 给药10~30 min即出现皮肤颜色转红润,发绀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减轻,三凹征明显改善,听诊两肺呼吸音较前增强。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无呼吸暂停、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明显副作用。所有患儿均未见肺部感染、肺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表1 RDS患儿用药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x±s)

注:与用药前比较,*>/sup>P

表2 RDS患儿用药前后呼吸参数的变化(-x±s)

注:与用药前比较,*>/sup>P

3 讨论

RDS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于早产儿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不足所引起。PS不足可导致广泛肺泡萎缩和肺顺应性降低,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外源性PS替代治疗是针对NRDS病因的特殊治疗[2]。对已发生NRDS的患儿或有可能发生NRDS的患儿,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PS可改善呼吸功能及新生儿死亡的发生[3]。早期足量使用PS后即行机械通气治疗,可充分有效地发挥PS的药效,改善肺的氧合与顺应性。早产儿预防用药可降低RDS发生率,呼吸机参数PIP、PEEP、FiO2明显降低,机械通气的时间明显缩短,预防应用PS减轻NRDS严重程度[4]。

本资料显示对NRDS患儿给予珂立苏联合nSIMV治疗,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明显改善,表现在治疗后患儿发绀减轻,PaO2、SaO2和pH值明显上升,而PaCO2明显下降。随着肺氧合功能的改善,使nSIMV各项呼吸参数逐渐下调。而SIMV加PEEP能增加肺功能残余气量和气道直径,减少气道阻力,使自主呼吸变得规律,节省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呼吸功,没有或很少有机械通气的缺点,如感染、气压伤、支气管发育不良、颅内出血、肺出血等[5]。本组病例中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

早期应用PS替代治疗联合nSIMV是RDS患儿治疗成败的关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即可应用。而极度出生体重生升后即可预防应用,而不必等到X线出现典型RDS改变才应用。一般给予时间不要晚于12 h,40~100 mg/(kg・次),多数病例如能早期及时用药,70 mg/kg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情较重者间隔6~12 h可重复给药,多次用药优于单次用药,由于早期用药阻断了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的发生,有利用早产儿的各项脏器功能的恢复和发育,可有效地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6],联合应用鼻塞式SIMV,减少了早产儿呼吸功,降低了吸氧浓度,缩短了吸氧时间,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减少了早产儿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珂立苏联合nSIM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降低RDS的发生率、减轻RDS严重程度,降低呼吸参数,减少对有创呼吸机的需要,副作用小,疗效肯定。临床技术操作简便易行,该疗法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有效可靠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韩玉昆,樊绍曾,傅文芳.实用新生儿急症诊治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1-148.

[2] Avery ME, Merritt TA. Surfactant-replacement therapy. N Engl J Med,1991,324:910-912.

[3] 冯琪(译).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6):387-394.

篇1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导致早产儿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1],临床以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又称肺透明膜病。近年来本院儿科和产科合作,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RDS取得了满意效果,大大降低了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收入本科NICU诊断为新生儿RDS并同意接受国产PS(柯立苏)治疗的32例患儿为治疗组,采用回顾方法将本院2008年5月前收治的诊断为RDS并常规给予机械通气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新生儿RDS的诊断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2],排除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患儿产前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两组患儿胎龄28~33周,出生体质量1100~1500 g,在性别、胎龄、体质量、X光胸片分级方面[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一般方法及观察指标 治疗组患儿发病后12 h内气管插管下给予PS(柯立苏)治疗,均应用1次为70 mg/kg,后拔出气管导管运用NCPAP治疗,对照组未使用PS,诊断新生儿RDS后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柯立苏为一种国产PS,自小牛肺中提取。观察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气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PaO2/FiO2)、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

2.2 呼吸机参数 治疗组(NCPAP):呼吸末压力4 cm H2O,氧流量初始为10L/min,病情稳定后渐下调;吸入氧浓度(FiO2)随病情调为30%~50%,当CPAP压力降为2~3 cm H2O,氧浓度降至30%以下时血氧分压仍维持正常,便可改为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对照组(机械通气组):呼吸机初调参数PIP:20 cm H2O,PEEP:4 cm H2O,气体流量10 L/min,呼吸频率40次/min,呼吸频率40 L/min,吸呼比1:1.5,并根据病情及血气变化调节相应参数。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经治疗24 h、48 h后PO2氧合指数增高,FiO2、PaCO2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比较 治疗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早产儿,随胎龄增加,RDS发生率下降。PS替代疗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预防和治疗RDS的有效措施。PS制剂有很多种,本研究运用的是一种国内生产,自牛肺中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柯立苏,本研究提示患儿氧合状况及肺部换气功能逐渐好转,并且在用药1 h后作用最明显,说明柯立苏可迅速降低肺泡气液界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有效扩张萎陷的肺泡,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且95%的患儿应用1次70 mg/kg的柯立苏就可取得较好疗效。早期应用可阻止或减轻RDS的发病,减少呼吸机的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呼吸支持中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早期CPAP辅助呼吸有利于增加跨肺压,扩张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气/血流比值,使气道直径增加,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消耗,改善肺顺应性[3]。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促进作用,可提高RDS治愈率和成活率,改善预后。

本研究显示患儿在应用柯立苏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显著上升,FiO2下降,呼吸功能明显改善,NCPAP为非侵入性操作,不需气管插管,减少了患儿感染的机会以及气管内插管引起的其他并发症,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同时也便于护理和治疗,柯立苏联合CPAP后,减少给氧时间,避免了早产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所致的并发症[4],以及呼吸机运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本研究治疗组患儿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上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低,后遗症发生率低。另外,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气漏,这说明在合理控制呼吸机压力并根据患儿潮气量、肺顺应性等情况做合理调整的情况下,有效避免气漏发生还是可能的。

本研究通过产儿两科合作,对存在RDS高风险的患儿,出生前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床边拍X线胸片,早期明确诊断,及早运用PS配合NCPAP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刘翠青,马莉,马海燕,等.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4(24):27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