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8: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档案分类管理方法

篇1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人事档案是企业员工重要材料的汇集,是个人成长的记录,对国家和企业选拔、考察、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未能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积极作用,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本人从事企业档案管理十几年,对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有深切的体会,工作中发现诸多问题,认为很多方法急需改进。

一、企业现行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重视意识不够

目前,企业、个人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显得比较淡薄。在人事档案管理硬件方面,很多企业在人事档案方面的投入少,硬件设施跟不上,以地下室、库房作为档案管理的存放场所。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处于原始状态,甚至连基本的八防(防盗、防尘、防鼠、防火、防潮、防脆、光防、防有害气体)都不能做到。档案采取的是老式箱式存放,并没有采取理论上要求的“密集式”管理办法。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的重视意识不够,还不能从根本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给档案工作的开展造成困难。

在人事档案管理软件方面,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非档案管理专业。档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缺乏,而且后期的培训也未能及时跟进,使档案管理工作未能按照规范来运转。另外,一些企业在人才选拔和考核中,未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未能建立起企业用人与档案管理有机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个人方面,普遍存在员工人事档案意识比较淡薄的状况。有些员工的人事档案未能及时归档,调入单位未能及时将档案及时调来,因而,往往出现不知档案在何处的现象。同时,单位要求填写的考核表等需要及时归档的材料,有些员工未能及时上交归档,造成档案内容不齐全,使档案在反映个人综合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档案内容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在新形势下,员工不仅是企业运转的基本力量,而且越来越被提升到人力资源的战略高度。人事档案的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全面的依据。因此,员工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全面性是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基本前提。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下,将内容划分为十类,往往突出反映的是企业员工的政治性,内容多为历史写实性,但对员工的培养、考核,以及员工的兴趣、专长、团队合作等方面内容则显得单薄。传统的人事档案内容未能全面反映一名员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发现和培养人才造成不便,造成埋没人才、压抑人才的现象。

传统上的档案管理将干部和工人分离,实行分类管理。这种档案管理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干部”这一概念比较含混笼统,未能明确予以定义,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都普遍采用本词。新形势下,“干部”这一词汇依然不能适应档案分类管理的需要,因此,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档案分类管理,势必引起一定的管理混乱。另外,传统上的干部和工人人事档案分属不同部门分类管理,增加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干部和工人人事档案的分离,与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左,未能体现社会公平,与企业劳动合同制下灵活的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妨碍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社会倡导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相符。

3、人事档案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人才的快速流动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流动性较计划经济时代明显加快。市场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员工为谋求个人发展,个人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员工在企业之间跳转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维护本单位利益,不予调出人事档案等现象频发。还有的员工档案意识不强,将个人档案一直未及时调出。从而形成人档脱节,造成“死档弃档”、“人质档案”现象,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4、档案转移不方便

长期以来档案转移一直沿用“开档案转移单”(介绍信)之做法。理论上讲,这一设计有它的科学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的加快和频繁,这一做法目前很难再坚持下去。新形势下,档案转移并不能确保“档案转移存根”的及时返回,造成人事档案寄出却无凭证的状况,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解决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急需一系列的改进和变革,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现有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档案意识

个人人事档案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升迁、考核培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障问题都跟档案挂钩,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对员工意义重大。企业应该依照国家法律要求,不仅要按照要求对档案予以保存并进行完善,还应该对档案管理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在硬件和软件上满足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从而使人事档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以人为本,变革档案管理理念

要使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作用,就应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管理程序和档案内容方面予以不断改进。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竞争的重中之重。档案内容应该充分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配置人才服务,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形成有企业特色的档案内容。

企业的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牢固树立将员工作为战略资源的意识,是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立足之本。因此,在员工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不能照搬机关干部的分类及内容,而应该根据企业现实需要,对员工的全面考核和业务能力等方面予以补充加强,从而形成企业自身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更好地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同时,在档案管理程序上,应该突破干部、工人分类管理的限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方法。

3、建立与人才流动相适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革新。对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人档分离、人质档案、死档弃档现象,以及在档案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市场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灵活的档案转递渠道。

4、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推进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企业应从软硬件方面积极投入,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程度,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意义深远。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共享、信息传递、提高效率方面将对企业的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摆在我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只有转变管理理念、寻求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档案管理方法,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篇3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管理监督不到位。取消税务专管员后,由于把实行专管员管户向管事制度转变简单的理解为取消专管员,形成了管理环节的空位和断层,使税务机关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管理和监控;二是注重了集中征收,优化服务,片面强调以查代管,形成了管不细、查不全、征不足、处罚难、效率低的状况;三是征管格局中的四个系列以及各职能部门间协调不好,各自为政,多头指挥,不通信息,相互扯皮,互相推诿,导致税收征管全过程运转不正常。

第二,管理手段应用不到位。目前管理手段主要是运用计算机管理,但其监控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征管软件本身还不成熟,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征管要求,信息传递不通畅,影响收入的完整性,加之有少数微机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能按规定及时、完整、准确地录入有关信息,因而计算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征纳情况;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征管业务规程,无法对征管信息进行微机处理。

第三,管理职责明确不到位。由于对新的征管模式认识不足,征管实践中削弱了管理,淡化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底数不清,税源不明,监控不力,漏征漏管。造成征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少数单位在认识上没有弄清分类管理的含义,片面理解为对一般纳税人的ABC管理;二是各单位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操作办法和措施,因而职责不明确,管理程序、方法不规范,管理效果不好;三是大多数单位职责虽分解到人、落实到户,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没有配套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使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四是普遍把分类管理和十率考核、征管软件运用、征管档案管理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利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工作思路,使该四项工作不能环环相扣顺利开展,而这些原因造成征管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登记率不完全真实。二是申报率不准,这有计算机软件本身的问题,也有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有没有按征管规程对非常户进行处理的问题。三是申报准确率难以掌握。由于管理未落实到位,管理人员无法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能对其纳税的准确性作出大致判断,偷逃税款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在双定户的定额核定上,由于管理的问题使核定的定额与实际销售相差甚远,造成税款流失。在对大中型企业和一般纳税人的征管中,同样存在监控不力,税款流失现象。四是在缓交税款审核上存在调查核实不严的情况,客观上让一些企业感到贷款不还不行,费不缴不行,而税款可缓,能缓就缓。五是依法治税难,在征管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难的问题,一些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保全措施难以实行,或是相关部门不配合,或是存在来自各方的干预。

由于上述征管不利,最终影响税源,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二、当前加强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篇4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全球化,企业产品强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快速反应,企业不得不为满足这样的需求而调整个物流运作流程,同时实施与业务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等)协同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商管理及其必要性分析

供应商管理是指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原材料、设备及配件和其它资源的企业,供应商既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供应商队伍,为最终客户提供高质量和快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

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商管理有助于提高客户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目前,很多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仍是相互对立而非合作伙伴关系,其交易过程仍是典型因利害冲突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如供应商通过减少要素的投入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偷工减料即是其道德风险的表现。而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客户在采购环节加大检验、监督管理的力度,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只有加强供应商管理,使供需信息共享,才能达到低成本、高柔性的目标。

2、供应商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

即时制生产(Just In Time)、零库存管理、精益物流等逐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管理领域中普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成为考核供应商绩效的重要指标。要提高满足顾客需求的敏捷性,作为供应商必须具有控制资源市场的能力;作为客户,要充分发挥采购职能的优势,只有加强供应商管理,使采购方与合格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提高供应商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性。

3、供应商管理有助于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是客户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是客户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份;从成本角度考虑,供应商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是采购方的成本,供应商成本的增加势必最终转移到采购方的手中。所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使供应商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保持提高产品质量、合理降低成本的持续改进状态,对保证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要素分析

供应商管理体系包括供应商管理方法、供应商选择机制、供应商竞争机制和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合作机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保证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完整和高效。具体实施如下:

1、 供应商分类管理方法

ABC分类法是企业管理的经典理论,该理论告诉我们,20%的供应商需要80%的管理精力。在供应商管理中,不是每个供应商都需要同等的管理关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上,加强管理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效率。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供应商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找出关键的少数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我们可依据表1,对供应商进行ABC划分。

表1:

在保证供应方面,对这三类供应商的要求是一致的。但A类供应商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供应且数量少,对其加强管理是降低采购成本的潜力所在,所以要投入主要精力,进行重点管理。而对于B、C类供应商,因其所提供的物资比重小、数量多,他们不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点,可以作一般管理。

但是,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ABC分类管理无法真正反映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重要性和物资市场的复杂程度,所以,在应用ABC分类管理方法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切实做好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工作。

2、 建立供应商的选择机制

选择供应商,是企业以适当时间、适当数量、适当价格、适当品质采购物资的起点和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候选供应商各个方面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当的选择准则。

供应商选择的准则主要集中在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四个方面,此外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因素。下面对各种选择准则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为供应商的选择提供基础,如表2。

3、 完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既可选择独家供应,也可选择多家供应。要有意识地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同时,在保持供应商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要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也要建立一套得力的监控措施,建立供需间的新型合作关系。

供需方是同一个价值链的两个节点,这个价值链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价值链上,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对成本、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成为链中所有参与成员共同追求的绩效管理目标。作为链上的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成员的利益,才能链上个成员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根本。供需双方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利益准则,使采供关系逐步摆脱传统模式,逐渐形成有利于采供双方共同利益的新的关系模式。采供新旧关系模式的对比如表3。

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是一种改善采供方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供应商的管理要求以大量的供应商的信息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供应商档案,对供应商的各种信息进行全面、(下转第119页)

篇5

2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背景

档案管理,是我国档案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各个具体单位在生产与工作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项。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档案,主要的任务是将各个分散、量大、零乱的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跟上信息化进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3]。

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方面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一些管理工作者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一些档案呈现一种零散的状况,很难对其建立相应完整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处理含有大量信息数据档案的时候,例如:某些企业的档案储备库中,很多档案在逻辑上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但是在物理上却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中,这种档案库结构不利于档案的合理规划与管理。针对这一实际状况,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采取了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对档案进行一个序列化的管理,对各个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将相同类型的档案划归为一类,简化了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3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要对一些分散的档案进行规划,将所有的档案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分别存储在各自的位置中[1]。一些档案工作者,结合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在对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档案科学序列化储存方案进行改进,主要是根据相关的特征值,将一条档案序列简化成一串简单的字符进行管理,字符串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字符都有其独自的定义,通过对字符串进行扫描就能够便捷地看到档案每一个条目中所含有的内容,这种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例子中[2]。

将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假设为一串数字,即135571409901。如果不对这一串数字进行说明,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一串数字所蕴含的意思。这一串数字实际上指的就是姓名代码,我国高考中对于通用姓名的代码收集了很多人名中经常使用的汉字,每4位数字组成一个代码对其中一个汉字进行表示,然后不同的姓名就能够通过汉字向数字的转换,将姓名进行序列化之后形成一个相关的字符串,如果将每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设定为相关的姓名,那么每次需要对档案进行检索与管理的时候,就只需要对相应的数字串进行检索就能够找到档案。可以通过这一种方式对档案的内容进行规范,但是要严格规定每一条经过序列化处理后的档案记录,固定位置中必须设定固定的内容,对于一些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也可以对其设置相应的姓名代码来解决档案管理,可以通过一串简单的字符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是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的一种方法[2]。

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档案自身就具备难以规范的性质,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档案在序列长度的设置上难以保持相同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的检索;第二个方面,档案序列化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难以对标准进行合理的确定,档案工作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运用同一种方式对档案进行序列化管理;第三个方面,我国在档案科学序列管理方面的检索工具还不够完善,导致档案工作者无法科学地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序列化管理。

篇6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篇7

一、建立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可行性

(一)实践上的可行性

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各种专门本文由收集整理档案都出现了各自集中保存的趋势,如城建档案集中于城建档案馆。实践证明,此法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城建档案的管理问题。同为专门档案,人事档案是否也适合于集中到专门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呢?这个问题可从深圳市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深圳市的做法是实行分层次和相对集中管理。其具体的管理模式有三种:一是实行分层次管理体制。全市局级干部和一、二类企业领导的档案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流动干部(辞职、辞退、出国留学、受聘到三资企业、外商驻深代表机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由市人事局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上述企业流动工人档案由市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二是实行集团、总公司集中统一管理,如国有免税商品公司等单位档案由集团公司集中管理。三是实行相对集中与分级管理体制,如建设集团本部的干部、工人、二级公司的经理、副经理、党委(支部)书记、人事部长、办公室主任、财务部长由集团集中管理,其他人员的档案由二级公司自己管理。如果深圳市建立一个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那么对于第一个管理模式来讲,就是将一个全宗中的三个子系统即企业人事档案全宗中的三个管理单位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对于第二个模式来讲,只是按照来源原则对领导干部档案、流动干部档案和企业流动工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即将一个集团、一个总公司作为一个管理单位进行管理。第三个模式与第二个模式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在一个管理单位中再分一、二级管理单位而已。区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其具体的运行机制可从非国有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得到体现。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以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现非国有企业员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利用。由员工所在单位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要求,将员工的聘用、晋升、新订立劳动合同材料,奖惩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材料,参加党、团等材料报送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装入个人档案。企业需要聘用这类人员时,可按照规定到人事档案管理中心查阅其档案。

(二)理论上的可行性

建立区域性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可对人事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一方面体现了人事档案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集中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档案法》关于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档案管理要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的规定。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区域性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的建立,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既有利于维护人事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也符合新时代人事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管理要求,

篇8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篇9

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仅要负责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而且要负责(参与)全县(区)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人事管理,因而其文书档案管理必须规范化、科学化,这样才能达到服务单位、服务全县(区)的目标。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发展要求规范文书档案管理。文书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重要工作,规范这一工作,首先,可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决策性的工作需要参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而详实、规范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决策主体尽快的获取相关信息,科学的做出决策。其次,可以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使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撰写各种文件等行为有模式可以参考,这就避免另起炉灶等增加了工作难度。

2、其他主体的需求要求规范文书档案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负责指导、参与全县的人事工作,特别是,县、区一级要出台诸多的文件、政策,如人才引进政策、职称评审政策、工资定级政策等,所辖区域内部各单位都需要参阅这些资料,如果文书档案管理不规范,则在其他单位需要借阅这种资料时容易出现信息获取难、资料借阅手续复杂等问题,相反,如果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则可以为其他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文书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要求推行规范化管理。当前,文书档案工作正遭受信息化等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文书档案的内容信息化,并积极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如开发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要求规范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二、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分类归档、存储借阅等方面出台了一些制度,但从实践来看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制度体系不完备、管理方法相对滞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等方面。

1、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只有制度完备才能做到管理规范。首先,制度细化不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多为一些宏观性的、指导性的文件,如明确岗位职责等,但对于具体如何管理、如何规范缺乏细化的、可操作的制度支持。其次,制度量化不够,现有的制度多为定性的、描述性的管理制度,在定量管理方面支持不够迈入没有定量化的考核制度等。再次,制度实化不够,现行的制度宏观性较强,但缺乏具体的、针对岗位特征的规定,导致文书档案管理中缺乏指导实践的制度。

2、管理方法相对滞后。管理方法是规范化管理的有效工具,只有方法先进才能真正实现规范化管理。首先,从文书档案管理本身来看,部分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学的对文书档案进行分类,并形成分类保管体系,导致管理不规范。其次,信息化手段的利用来看,部分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没有充分利用编码技术等管理带来的便利,没有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完善管理,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导致规范中规范化难度大。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规范化的难易程度,首先,部分文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他们多为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本身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教育,导致其在文书档案管理中面临很多专业性的困难。其次,部分文书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缺乏,由于这一岗位工作创新需求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对这一岗位的培训投入相对不足,难易为规范化管理提供支持。

三、促进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思考

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必然的趋势,也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文书档案规范化管理设施建设,并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确实推动规范化管理落到实处。

篇10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奖惩方面的运用

在很多企业中,工商管理部门采用的是分类监管的方式。“分类监管”顾名思义,就是将企业按照信用度进行分类管理,信用度的由来就是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信用的点评结果,依照这个结果将信用度水平相近的企业划分在一起,对于那些信用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于信用度比较差的企业给予惩罚。通过这种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提高监管效率与效果,并且在企业的准入、经营行为方面可以加强执法的效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这种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开始在我国实行,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分类监管制度越来越成熟。在法律法规完善方面做得越来越好,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带领下,分类监管在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运用互联网加强工商总局与地方工商局的联系,资源共享,监管起来更加方便。根据企业信用标准的制定,将企业划分为四级,如果是第四级的企业就意味着是信用度十分不好的企业,这时候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将其“劝退”——退出市场,也可以直接撤销其工商登记;处在第三个等级的企业会有一些信用不良记录,要加强控制,对其不良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处在第二个等级的企业信用情况要好于第三等级的企业,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作为划分在第一等级中的企业,信用度良好,工商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激励和表扬。

三、工商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信用情况

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商管理部门以自身为主体,开展年检实践活动,每年定期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与信用状况的监测,主要是为了对企业进行深刻的了解,包括企业的运营状况,存在的问题,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为企业提出有益建议。充分利用“经济户口”的管理制度,记录好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注重企业的分类监管,为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做出贡献。工商管理部门为了促进企业信用体系的良性发展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在完善年检制度方面不断的进行年检办法的修改,新的年检办法与时俱进,在年检的程序上和年检对象方面做出了新的详细的说明,企业与工商管理部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工作联系也越来越方便。企业年检在技术上进行一系列的更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网上进行年检,可以减少很多多余的程序,也有的工商管理部门实行滚动式的年检制度,这些都促进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篇11

1.新形势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多头管理问题突出

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诸多部门都有档案保管职能,不论是省市的人才交流机构还是各级职业介绍机构,乃至社保部门都有这一权限,同时社会中介组织、行业机构所办的人才交流机构、职业介绍都可以管理流动人员档案,多头管理,毫无秩序,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1.2流动人员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很多流动人员都将档案找到可以存放的单位后便置之不理,而一些民营企业更是不在乎流动人员的档案在何处。一些流动人员认为档案在其找工作或求职中不够重要,而且这种情形还受到年纪影响,越年轻越不够重视档案,同时也反映出档案管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中的种种管理制度同其他各类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人员档案在用途上的差异较大。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事档案并无法准确判断人才的真实情况及准确客观背景,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正规化趋向。

1.3部分档案的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中,对档案接收有一定限制,例如没有报到证或民办院校毕业生的档案接收问题等;其次是各省区彼此间转移档案时对转正定级的要求不同,由于当前我国个人托管的档案很多是在转递的时候才根据对方接收单位的要求办转正定级,那么现办、补办等问题各省区的处理标准不统一;最后是政策与收费方面,某些省份在毕业生毕业后的2年是免费的,但大多数省份仍然是收费的,是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的。可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职能,通过加强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来推动流动人才的管理,实现人才流动管理的规范化。

2.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求,要增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2.1建立共识,推动发展

要想强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强化对流动人员认识档案转递过程的控制,受到当前我国流动人员特征的影响,而且各省所采取的标准不一,导致档案在转递过程中调节问题较难。对此,国家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要发挥主动作用,规范全国各省区间的档案转递的标准,通过强化人事档案流转过程的管理实现对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引导人才流动,体现出人事档案的价值。

2.2增强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与鉴别的规范化

要想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的质量,关键是要做好档案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从材料的收集到后期的补充与归档,这些都将影响到归档的质量,对所收集的档案材料必须要按照规范检验其手续是否完备,核实其内容是否准确,精炼,仔细鉴别,确保所归档的产品是符合规定的,而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返回,限期修改,确定准确后方可归档,而对那些不在归档范围内的材料要及时退还给相关单位,避免丢失与积压。

2.3受到地域影响较大

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各地流动人员数量不等,情形不同,尤其受到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在进行流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2.4加强人口分类管理效率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遵循我国的相关法律,不仅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进行管理,要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当前我国档案多头管理问题较为严重,档案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各地、各部门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无法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要想改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工作效率,就要改善人口档案管理的效率,做好分类管理工作。

2.5做好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工作的都被定义为服务型的工作,但其实该项工作涉及面较广,牵涉到很多机要部门,因此其保密工作同样重要,与一般的服务工作不同,该项工作的保密性较强,一般我国档案工作是被归类为机要部门,是自然形成的,很多材料都是单一性的,不可复制的,一旦丢失那么将无法修补,因此,做好人事档案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所以,要想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水平就必须要在结构设置、人事安排、经费保障等环节做好相应的规范,从制度上、组织上对流动档案人事管理提供充分的保障。

2.6实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篇12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