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护理的重点

篇1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迅猛增长,而我国更是重灾区,糖尿病患患者数已位于世界第1,糖尿病已成为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患者群中中老年人占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力军。由于中老年人是两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作用,提高护理质量,优质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对患者及家属的问卷调查及护理干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医患、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糖尿病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患者悲观、失望、绝望等心理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45~76岁,平均60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恐惧、焦虑、抑郁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存在恐惧、焦虑、抑郁心理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28例(28%)。这类患者对糖尿病较为恐惧,因为知道了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害怕一辈子吃药、打针,更害怕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损害和痛苦,担心不能生活自理,需家人照顾,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经济花费也是他们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花费常常较多,而且需要长期的经济支持,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担心拖累子女,同时他们又害怕死亡,故而变得焦虑不安,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整天表现出心事重重,抑郁心理明显。

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和疾病的因素(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机体的衰老,理解力和记忆力均有所下降,听力和视力也有所衰退,加上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并发症,造成认知和感知功能障碍。还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知识的缺乏,容易被小广告、祖传秘方、偏方及保健品所迷惑,因而这些患者对真正的科学知识,真正的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得很少。本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31例(31%)。

悲观、失望心理:存在悲观、失望心理20例(20%),这多见于那些病程长、并发症多且经济拮据的患者。这类患者经济收入少,病情重,长期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家庭中又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子女也需要为生活奔波劳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因而他们对疾病、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失望心理。

无所谓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糖尿病患者21例(21%),他们处于糖尿病早期,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他们自认为能吃、能喝、能睡,没什么不适,就血糖高一点没什么关系,甚至他们不承认有病,不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用药,不愿意作任何治疗。少数患者还可能与医生、护士对立,不信任、不配合。

篇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9-01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的寿命也有普遍提高。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处理这一特定人群的问题,使他们尽快恢复健康,解放围绕其周围的人,使他们尽快投入工作和生活,已成为社会问题[1]。而手术中护理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及预后。手术室护士应掌握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做好整个手术过程的配合,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

1 心理护理

手术特别是老年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因巡回护士术前已探视患者,会让患者产生一种依托感[2]。可以通过亲切的交谈、深切关心的言语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过度紧张的病人可适当给予一定得镇静药物。

2 血管的选择

针对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循环差等特点,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可有效减少静脉炎、静脉血栓等的产生。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选择深静脉置管如锁骨下静脉或PICC.3 保暖

针对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怕冷等特点,手术间室温应设定在24-26°C之间。术前注意被服保暖特别是肩膀和脚底处。术中使用的冲洗液应注意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C左右,可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3]。

3 术中检测

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低下,特别是多种疾病并存的患者。手术中密切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物准备齐全,刷手护士默契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在术中,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心、肺、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尤其要谨慎。老年人因补液不当造成心、肺、肾功能衰竭和因术中术后血压波动太大造成脑血管意外的病例屡有报道,应引起高度重视。

4 防褥疮

由于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周围循环差等特点。长时间的手术或不当的操作都可能引起压疮或褥疮。所以术前应当评估患者的情况,术中床单保持平整干燥,避免拖、拉、拽等不当操作,对容易压迫部位采用软垫保护,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皮肤护理。

5 手术配合

当老年患者施行较复杂的手术时,要安排高年资的护士参与该手术。这是因为医护之间娴熟的配合,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与麻醉师的配合,对全麻病人应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材,检查有无松动牙齿、义齿,以避免脱落和误吸;在进行硬膜外麻醉时,由于老年人韧带和软组织失去弹性,甚至钙化,穿刺困难,因而配合麻醉师取得病人的合作、摆好正确的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手术部位摆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既要充分暴露术野,又不要妨碍呼吸和循环功能,并且要防止褥疮的发生和神经的损伤。与手术者的配合,要求物品准备齐全,4注意力集中,熟悉手术过程,主动配合缩短手术时间[4]。

6 安全防护

术前详细询问患者体内有无假体、安装临时起搏器、金属义齿等。对装有起搏器的患者禁用高频电刀,对安装假体、金属义齿的患者应慎用高频电刀。术中严密观察患者肢体,避免肢体与床体或托盘头架等金属物体接触。可采用布类敷料保护易接触部位。

7 防坠床

因部分老年患者神智思维模糊,配合不好,而手术床又较窄,加之全麻患者术后复苏过程不受控制。极易发生坠床。所以巡回护士要加强看护,最好能陪在患者旁边。对有些患者使用约束带,但约束带松紧要适宜,且要衬以棉垫,要保证患者舒适为宜。

近年老年手术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手术年龄的范围扩大,使高龄患者许多过去难以手术治疗的疾病获得治愈。针对老年患者存在的许多不利因素,要求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有全面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伦理道德修养。近年,我们重视了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针对老年患者所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以病人为中心,系统的有计划的身心护理,医护密切配合,制订严密的计划,妥善处理术中意外,使所有的老年患者均顺利地度过手术关。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篇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7-01

为了给老年人健康的体魄以及高质量的生活,使它们能够安心、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就必须要就我们能够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患病是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克服自身以及外界所带来的不便,提高他们对于生活的自信心。为此,本文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中的护理做了相应的分析,研究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临床的中医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结局方法,以便患者更好的得到护理。

1老年慢性病现状分析

有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正逐年上升,并且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也越来越大1。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地点的老年人患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概率始终维持在65%-85%之间,由此可知中国的老年人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疾病危害,另外,从有关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经济状态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老年人患病的概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在经济比较法发达的城市地区,由于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较高,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的护理理念较为普遍,因此老年人患病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的障碍问题,此外,有关调查显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老年人出现慢性病的多为男性,而女性患者相对较少2。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大多数老年人对于自身的状况并不十分在意,因此常常导致老年慢性病的发生,并且一旦老年患者出现慢性病,往往由于治疗及护理的不及时,而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且在农村中,男性患者也出现了类似于城镇中偏高的现象,综上所述对于老年人患慢性病的状况不容乐观。

2老年慢性病特点

通过大多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老年慢性疾病也存在着一定的临床特点: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不易发现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细胞、组织的代谢能力下降,各个器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因此当患者患有慢性病时,由于自身耐受增强,并无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造成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忽略,直至病情加重才引起注意给患者造成严重损伤3。病情发展迅速由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免疫细胞及组织的活性减弱,因此患者一旦护理疏漏,极易导致病情加重,并且治疗困难、恢复缓慢。例如高血压等疾病,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及其脆弱,若患者的在临床中护理不当或受到较大刺激,极易诱发脑出血而导致死亡。多种疾病并存,治疗缓慢病程长也是老年慢性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3临床护理

3.1心里特点及护理。大多数老年患者在患病时都表现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缓慢等现象。并且患者由于认知功能缓慢,对于外界的反应较慢,造成沟通困难,极易导致患者的自卑、孤独等心里的产生,同时患者自身的疾病所影响,常表现出易怒、焦虑等现象。因此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应注意:①入院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刚刚入院,对于自身状况以及外界环境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师要注意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及时的与老年患者保持沟通,尽量满足老年患者的合理要求,以减轻患者心里负担,使患者能够尽快的习惯医院的生活。②对于为重症状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因此在护理时要注重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以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4。③患者的恢复期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各项的恢复训练,因此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训练的强度较大,患者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告诉他们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树立自主训练的心理。

3.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具有简单易行、适用范围广、危害性小的特点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5。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为老年人提供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提供饮食养生、精神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中医知识,便于患者的自身调理。同时安排中医指导、及传授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老的老年人。其主要的方式通过患者的自身调理,以达到防止慢性疾病的产生,具有关资料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4结语

对于老年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首先患者自身应重视自身的身体状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咨询中医的护理建议,以便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属及其家庭作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应及时的观察老人的健康状态,保持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避免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障碍负担,这对与老年人的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大,多为老年人,因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易造成误诊,其原因可能与老年心肌植物神经功能变性,痛阈增高,以及敏感性、反应性差有关 [1]。不典型心肌梗死者则容易漏诊,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21例中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58~83岁,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以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9例,以突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胸闷、咳嗽等为主要表现者6例,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者2例,牙痛1例,肩周痛1例,腰椎疼痛1例,局限胸痛1例。患者均无胸痛、胸憋胀感及心前区痛等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

2 护理过程

2.1 准确快速评估病情 由于各种原因,症状不典型,但不表示病情很轻,所以医护人员对这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必需系统全面分析病情,对有除想到专科疾病外,应排除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其是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难以解释的休克,必须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而对于晕厥和抽搐以及上腹痛的患者,诊断亦应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行快速12导联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弓背向上,或明显下降、T波高尖或倒置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

2.2 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否则可以增加心室负荷,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悲剧发生。

2.3 吸氧护理 以现场抢救为主,首先要临阵不慌[2]。立即给予高流量(4~6L/min)吸氧,早期充分给氧可以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症状,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死面积,对焦虑、恐惧也有效[3]。

2.4 镇静止痛 剧烈疼痛时常伴有烦躁不安,会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迅速有效的止痛极为重要。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5mg舌下含服,也可以用哌替啶50~100mg或吗啡10~15mg肌内注射。并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确保给药途径通畅。便于静脉给药[4]。止痛与镇静可解除患者的疼痛与焦虑不安,能减轻心脏负担,减慢心率,防止休克、心律失常和心衰[5]。

2.5 心理护理 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6],焦虑和恐慌的原因为老年患者突然发病,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同时病人突然面对医护人员,看着他(她)们忙碌的身影,而且监护设备及抢救仪器发出不停的、连续的声响,因而感到紧张不安,产生恐惧焦虑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适时给予解释、疏导、如果有恐惧心理的病人应在用药治疗前向其说明用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不适,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便于配合治疗。

2.6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电变化,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脉搏、尿量、神志及胸痛性质的改变,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7 转运 待病情稳定时,快速转动,但在运送途中开车勿过快,减少震动,并为患者保暖,避免声光刺激,尽量使患者舒适,嘱陪护人员勿惊慌,稳定患者情绪[7]。在转运的途中继续救治,并及时与ICU取得联系,做好接诊的准备。

2.8 并发症的处理 (1)心律失常: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剂量1mg/kg,静脉推注;总量可达200mg。(2)控制心源性休克:措施包括升压药、血管扩张药,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患者应用吸氧后胸痛等可缓解,5例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后胸痛立即缓解;转动时7例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均经给予阿托品0.5~1.5mg后恢复正常心律。全部患者安全转送回院,患者入院前未发生呼吸或心脏停搏情况。院前抢救成功率为100%。

4 护理体会 老年人因为心脏植物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痛闽增高。部份患者伴有严重的脑供血不足,以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对疼痛反应降低。或合并糖尿病者易伴心脏传入神经病变,痛觉产生障碍,当出现心肌梗死时表现为不典型,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将直接危及生命,笔者认为,作为医疗工作者应提高警惕,尤其是急诊一线人员,对不典型心梗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把心电作为常规检查。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颜翠华.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62-63.

[2] 朱家祯,段虹宇,曲国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03.

[3] 范素香,刘明美,孙彦.急性心肌梗死48例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3):52.

[4] 沈文风,高文.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135-136.

篇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preparation of electronic colonosco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nstipation.Method:60 elderl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lon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August 2016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the last defecation,cleaning enema,adverse reaction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The final pass rate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rate of cleaning enem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 Elderly constipation; Electronic colonoscopy; Intestinal preparation; Clinical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Donghua Hospital,Dongguan 523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1

本科室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式肠道准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本院近年?淼闹瘟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患者60例,均需要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69.85±8.76)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常规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71~87岁,平均(67.69±8.53)岁,临床护理路径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71~88岁,平均(79.76±8.2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在65岁以上;(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下符合Ⅰ~Ⅱ级的患者;(3)无免疫系统既往疾病,术前无实质性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4)文化程度需要达到小学及以上,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1]。排除标准:近4周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2]。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2 d对患者进行告知,包括检查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电子结肠镜检查知识教育,给予其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准备时间。检查前1 d,不易消化和吸收的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患者都不能够进食,指导患者全天只能进食半流质渣滓少的饮食,晚上19∶00时指导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流质晚餐后开始禁食,将68.56 g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于1000 mL 37 ℃温水中,搅拌均匀;口服总量为2000 mL药液,每隔15 min服用1次,250 mL/次,直至排出清水样便或服完,并向患者发放1张电子结肠镜检查卡片,内容为检查须知,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注意事项等及泻剂口服方法[3-4]。根据患者末次排便情况判断检查当天是否需要清洁灌肠。

1.3.2 临床护理路径组 检查前1 d同常规组,具体临床路径体现在全过程,入院发放书面材料对患者及家属关于结肠镜检查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估,检查前3 d开始避免钡灌肠检查或消化道钡餐,向患者介绍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流程和目的;评估患者介绍饮水要求、排便习惯、饮食;遵医嘱采集血标本完成感染性疾病筛查及凝血功能检查;送患者到相关科室进行心电图、胸片和血细胞常规检查;至内窥镜中心预约时间并将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书写护理记录。指导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方法;19∶15-19∶30查看并记录患者是否掌握每次饮用量和速度,服用后有何反应,如有不恰当及时给予纠正或调整,鼓励患者按摩腹部及室内散步;20∶30-21∶00开始需要观察患者在药液作用下排便情况,询问患者感觉,有无呕吐、腹胀、恶心、腹痛、乏力、饥饿等不良反应,如有发生则给予相应指导,必要时通知医生为患者进行相应处理;21∶30-22∶30密切观察患者排便性状听取主诉,已排无渣清水样便者可以此时开始停止服用药液;23∶00开始嘱患者可以停止服用药液,再次对患者末次排便性状进行评估,嘱患者此时开始卧床休息;书写护理记录。结肠镜检查当天:再次评估患者末次排便性状,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患者采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其余步骤与常规组相同;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书写护理记录。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末次排便合格率:Ⅰ级,末次大便无渣,呈水样,合格;Ⅱ级:末次大便水样,但水内有残渣少量,合格;Ⅲ级:大便内有粪块与粪渣等物较多,或为稀便,不合格,需重复清洁灌肠[5-6]。采用单盲法由夜班护士评价,统计每个级别的例数,末次排便合格率=(Ⅰ级+Ⅱ级)/总例数×100%。(2)清洁灌肠率:根据夜班护士对患者末次排便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清洁灌肠[7]。(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设问卷于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束后当天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健康教育、对护士服务态度、是否耐受药物等的程度,本次使用的问卷一共包括10道题,采用的是4级评分:0分为不满意,5分为一般,8分为较满意,10分为满意,总分100分[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末次排便合格率及清洁灌肠率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的末次排便合格率高于常规组,清洁灌肠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43,P=0.044; 字2=4.043,P=0.044)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1.69±0.63)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63±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5,P=0.004)。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临床护理路径组呕吐、恶心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篇6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5-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股骨颈骨折又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外科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类型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了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 80例,我们从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 (年龄、合并疾病、性格、心理状态等)、环境的风险因素 (病床、地面)、给药的风险因素、 病人交接的风险因素、便器使用中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危险因素、工作流程上的风险因素等几方面来评估病人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了风险的发生,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出院,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做法

1.1 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由于老年人自身适应性、协调性下降,主动活动减少加上年龄偏高,生理调节、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老年痴呆、视力障碍等疾病,治疗常常涉及多专科用药、治疗;护理上涉及多专科护理,工作上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有时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1]。如:各型糖尿病的专科治疗、各种胰岛素使用和注意事项,如没有经过专科的护理培训,注射胰岛素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引起低血糖、低渗性昏迷等护理风险。

1.2 组织全科护士对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学习交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常见潜在护理风险: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出血性休克、骨折部位移位、术后内固定物(螺纹定、钢板、植入骨片等)松动、人工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或髋关节感染等相关知识,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并规范各工作流程;对涉及它科的护理风险的相关知识,采取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组织专科讲课、参加院内相关知识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护士处理风险的应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1.3 制定科内各种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流程,完善各种报告制度:根据科内常见潜在和存在护理风险,制定猝死、误吸、跌倒、坠床、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并经常组织学习及在晨会期间或床旁交接班时抽查提问,同时组织全科护士演练误吸、摔倒、坠床等常见风险预案及处理程序,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观看演练,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

1.4 组织实施,防范于未然: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疼痛、肿胀等刺激,病人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过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很少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风险性,以及解释需要配合的方法和原因等。而风险管理则强调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在护士和病人、家属间透明化,使“家长制”管理转变为“理解配合”型,达到护患双方互利的目的,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2]。病人入院时,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工作,对压疮好发的骨隆突处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对院外带入的压疮要写好护理记录,并填写高位压疮评估表及压疮报告单,留家属陪护,详细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及健康教育,告知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因未尽告知义务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5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入院后及时评估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原始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入院初期,由于骨折致局部剧痛、肿胀,病人往往拒绝翻身、抬臀、活动患肢。患者骶尾部、足跟部、内外踝等受压的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同时由于疼痛的刺激,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拒绝配合的情绪变化,有发生坠床、摔倒等风险。疾病初期护理措施的重点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讲解压疮危害及防范措施,根据病情帮助或协助病人翻身、抬臀,受压部位予垫水垫或气垫,减轻局部受压。烦躁病人适当使用约束带、加防护床栏、专人看护、关心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配合,防止坠床、摔倒等护理风险的发生。其后应根据疾病各期特点,动态式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对非本专科能解决护理问题,采用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等方法寻求解决措施。整个管理过程,应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路,用扬弃的观点,不断审核各项护理流程[3]。

2 体会

2.1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各种应急预案,护士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各项应急预案从评估制定实施,整个过程由科内护士直接参与,整个过程护士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能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并积极投身到风险管理中去。

2.2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工作时能更有效地对重点病人、重点病种、重点的治疗、重点护理、重点时段及时有效地监控。根据我科部分病人并发糖尿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期过程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低血糖,但夜间多于白天[5]的特点,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都会被列如夜间重点监控的对象;同样地当天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因术口出血量多而有出现失血性休克可能,也列为重点观察的对象。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预报及各项专科应急预案的制定,使护士工作更有目的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重点的工作中去,克服盲目性、依从性,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

2.3 风险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自律性高;病人入院体格检查、皮肤情况的检查由马虎应付式主动检查和汇报;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2] 钟煜.普外科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9):89-90

篇7

1 引言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夜间入睡后,患者机体反应不明显,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将会造成患者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现通过对1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探讨与总结。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10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8女2,年龄在72~80岁之间,平均年龄76.3岁,病程0.8~20年之间,且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2.2 临床特点 夜间观察10位糖尿病患者,其中5例表现为大汗,心慌,面色苍白,饥饿。3例表现为语言迟钝,躁动不安。查血糖,均在2.7~3.7mmol/L。立即进食点心,并口服50%糖后,血糖指标恢复正常。2例无明显症状。

3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如面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等。因老年人机体反应低,往往无明显症状。尤其血糖不稳定者,如睡前血糖低于6mmol/L,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将高达80%。因此,夜班护理人员,一定及时巡视病房,谨慎观察,重视患者主诉,预防低血糖性昏迷,为纠正低血糖争取时间[1]。

3.2 做好血糖监测 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根据血糖波动,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重点检测三餐前及凌晨3点血糖,预防患者低血糖性昏迷。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血糖自我检查的方法及重要性。

3.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餐,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应急方法。

3.4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病程长且症状多,患者因压力大而产生悲观情绪。此时,应多和患者沟通,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保持乐观与积极的态度。

3.5 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及准确的方法,用药后,加强巡视与观察,嘱患者不要自行加减药物剂量。

3.6 交接班 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应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对象,应详细、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如饮食,用药,病史等。加强巡视与询问,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7 应急处理 清醒病人立即口服含糖食物或水果、饮料等。一般10~20分钟左右即可恢复。神志不清时,立即给药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40~100ml,若病人扔未清醒,可重复推注1次,然后给予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待病人清醒后,应鼓励进食[2]。

4 结果与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易发生低血糖与老年病的特点有关。第一,因老年人急速调节功能低下,在低血糖时,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的急速,如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并常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因此发生低血糖要首先考虑是否降糖药过量。第二,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降低血糖兴奋。第三,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其他合并症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胺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有高血压患者可能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以及普萘洛尔等有关。第四,食物摄入不足,老年患者年老体弱,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吞咽功能障碍,精神性厌食症等,均可发生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重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重点交班,了解病情,对症处理,开展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属识别能力,预防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患者低血糖时,及时发现,均给予有效的处置,血糖均恢复正常水平,无不良后果的发生。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53-0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医疗保险的普及,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可能伴发有多种躯体疾病,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对增加。本文根据意外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寻找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来预防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精神科2008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06例,2009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86例。

1.2 方法

统计2008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主要为摔倒、噎食、压疮的发生率,根据这些意外发生的特点,自制风险评估表(表1)。对2009年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把患者分为一、二、三级,进行分级管理意外干预,重点防范级别为三级患者,对二、三级患者加强巡视、针对病因做出防范、干预。然后统计2009年的意外发生率,并与2008年进行比较、分析。

表1 常见意外评估内容

2 结果

2008年发生意外患者为36例,发生率为11.8%。2009年发生意外患者为28例,发生率为7.3%。各种意外发生比例见表2。

表2 各种意外发生比例[n(%)]

3 讨论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但身体功能各个方面发生退行性改变,多病并存,且伴有思维、行为、意识、情感的障碍,意外发生率高。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重点防范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未进行风险评估的2008年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发生率为11.8%,进行风险评估,做出针对措施后2009年意外发生率下降至7.3%。在各种意外中以摔倒发生率最高,这与老年人服用精神科药物后产生的较强镇静效应及行走不便、步态不稳、夜间起床上厕所站立时易跌倒、地面湿滑或疾病等因素有关。对上述因素多种并存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防范,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会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表现为吞咽困难,容易诱发噎食。同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神经反射功能的减退,常多病并存,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后出现假性球麻痹现象,易出现吞咽困难,如进食或喂食不当,容易诱发噎食。在进食时缓慢、进食软食等有助于减少噎食的发生。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让护理人员对于重点患者重点防范,有效地利用护理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对于意外的防范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华生,杜权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2):76-77.

[2]王保红,甘雪辰.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干预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19-720.

篇9

评价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了解学生对网络互动教学终端应用的评价。按照目的抽样法选取对本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于课后在开放的实验室自助应用网络互动教学终端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网络互动教学终端应用的满意度、信息量及对提高老年护理操作技能的帮助等。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100%〕

讨论

促进老年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阴。目前在老年护理学教学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很难让所有学生短时间内领会,学生课后复习、讨论和交流所需资源得不到解决。学生助学专区的构建解决了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知识的需求,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老年护理学教学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拓展书本以外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围绕学生为主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强化师生互动,改变传统学习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同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融合了养老护理岗位职业标准及家庭护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篇10

随着我国加速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名合格的临床护理人员既是技术工作者,也承担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培养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中,以我带教经验,探讨老年病房临床护理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提高老年病临床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分析

当前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日趋成熟,这为提高整个护理行业临床护理的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老年病科与其它科室的临床护理带教相比,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人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了CP带教方法与PBL带教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

在带教期间,我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带教模式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将教师分为分别采用CP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对一带教的模式、目标教学方法,对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每种教学带教方法各有50名学生和50名带教老师组成,共50名带教教师、50名学生。从患者反映效果来看,CP和PBL教学方法患者满意率达到了92%,而目标教学方法、一对一带教模式分别为60%和70%,CP和PBL教学方法优势十分明显。该方法的实施程序是:首先,由示教师老师将分配到老年病科的护生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护生与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由老年病科的带教组长介绍本科的特点及一些共性的病理知识,比如,临床病种、医护常识等等,然后,每周安排一名护士对实习护生进行小型讲座两次,主要围绕老年病的特点、症状、护理的要点等等,这些主要是运用了CP带教模式的优点。其次,在完成前面带教“课程”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法的模式,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实习护士为核心,具体的带教老师为引导的带教模式,向学生展示安全护理的要点、与老年病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具体的临床病症及表现等等,让实习护士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二天便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评分,以便实现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CP、PBL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在培养合格的护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实施策略

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CP、PBL相结合的带教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模式相比,效果更为明显,但是,要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2.1上岗前培训老年病房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认识偏差,存在好奇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前,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培训老年病房的服务态度、机构特点、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目标、基本临床护理技能、应急方案的培训等。尤其是要强调老年病房的服务理念、病房特点、纠正护理人员的理解偏差,正确引导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胆怯心理障碍。通过对其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诠释护理角色。

2.2推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作为护理人员的启蒙老师,其品德、工作作风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首先,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耐心教导学生,身体力行教授临床方法及经验,确保临床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带教老师制定岗位培训计划,对护理实习人员热心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充实专业知识,以带动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努力学本领,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使得教与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带教环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带教结束后,应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护理岗位。

2.3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护临床护理服务,加快他们身体康复的速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沟通尤为重要,是一种心理疗法。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加快老年病人的身体康复。护理实习人员进入临床,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实践经验,形成与老年病人之间沟通障碍,这样会延误病情,因此,带教老师需要教授实习人员包括怎样接近病人,怎样表达自己,如何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与老年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会加快老年人的身体康健。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多多锻炼,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4结合科室特点具体带教,进行综合考评利用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年病的临床护理情况复杂,老年病房的病种种类繁多,也各有侧重,但是老年病人都有共同点,包括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疾病、基本的护理程序和健康培训等。每天带教老师都要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示范,言传身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还有每两周安排一次护理查房,教导护生应当检查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认真做记录,记录下各个病房的老年病人的疾病侧重点,以便日后进行重点方面的护理与学习,这样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护生提高职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实行综合考核双评,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护理人员考核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职业品德、护理水平、学习的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对待医患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点评,打出分值,同时,实习人员也会对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的互评,既能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又能对实习护理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2-02

随着医疗科学的迅猛发展,世界老年人口的比例随之上升。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起,老年患者安全问题开始得到业内的重视,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更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老年手术患者的安全管理是普外科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改变,缺乏自制力,部分患者生活难以自理,易发生误食,误吸,跌倒,窒息,皮肤压伤,坠床,管道脱落等意外,护理人员根据现存或潜在不安全因素,加强患者的安全细节管理,很多意外是可以预防的,笔者对老年手术普外科患者的安全护理作一总结。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9年6月~2010年6月共12个月收治普外科病人492例,其中60岁~80岁99例,占本院住院总人数20.2%,60岁~70岁79例,71岁~80岁26例,81岁~90岁7例。这些病人有50%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等。其中有1例死于冠心病,2例死于癌症晚期。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6例,治愈出院295例,好转24例。老年病人由于全身脏器功能减退,应激、免疫或代谢机能均明显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尤其是当合并它疾病时,术后更易引起各种并发症。

2普外科老年病人病情的特点

2.1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人由于机体衰老,各器官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减退,因而临床表现往往具有不典型性;甚至完全不表现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病情重而症状轻,病人又不能清晰而准确的诉说病史症状、用药、及治疗过程,需要陪护人员代述病情。

2.2多种病种并存。多种病种并存是老年病人的特点,由于老人疾病病种多,病情发展速度,容易出现危象。老年人各器官储备功能明显减退,一旦发病或因用药不当而使病情急转直下。

2.3心理特点。老年人交代注意事项往往容易遗漏,或出现不配合治疗,不服从管理,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困难,有时容易造成引流管的脱落,从而造成术后恢复差。

2.4药物不良反应多。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口服药物容易出现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各功能减退。因此老年人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

3对普外科老人的护理对策

3.1术前护理。认真阅读病历、各项检查单、化验单,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全面熟悉病人情况及合并症,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戒烟,练习有效咳嗽,深呼吸运动,掌握排痰技巧。

3.2术后护理。循环系统观察及护理:老年患者术后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心脏前后负荷的改变使心室内压力增高导致张力增高,进一步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发生缺血性改变。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每61BIJ标记7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数值,检测心电图的波形变化,及时给予治疗后缓解。密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有无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不适、呼吸急促、烦躁、嗜睡及皮肤湿度的变化。每9K测量体温7次,这是提示术后是否感染的体征指标。另外,根据病人情况适当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防止因疼痛和躁动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

3.3呼吸道管理。呼吸系统病变是引起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增加的常见原因之一。老年病人由于心肺功能差,加之物,手术创伤等刺激,易并发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说明加强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监测,可避免术后肺部并发症。

3.4引流管护理。保持有效胃肠减压,及时抽吸胃内液体及气体,以利于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肠梗阻发生,应严防脱出,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腹腔引流管应定时挤压,防止被血凝块堵塞。各种引流管都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防止扭曲脱出。

3.5心理支持与帮助。对于老年病人,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心老年病人的躯体健康,更要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针对容易导致老年病人抑郁症状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支持。医护支持可以缓解老年腹部手术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尤其对焦虑、抑郁可产生药物治疗所不易替代的作用。

篇12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