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审美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美价值

篇1

一、引言

英语中的借代Metonymy源于希腊语,意为“a change of name”。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是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与它相关的别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格。它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称代。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根据人们审美活动的特点,研究借代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品鉴活动,也就是美感活动。审美活动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所以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

借代Metonymy在客观事物之间种种关系的基础上巧妙地形成一种艺术上的换名, 使语言新鲜活泼,收到幽默、委婉、清新的艺术效果。对借代修辞的理解和欣赏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因而借代也就具备了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指“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

三、借代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借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经济美、新异美、朦胧美、象征美等。

1.借代的经济美

借代使语言表达显得简洁、明了,给人一种欣赏的。在借代中,借体往往不仅能传达同样的信息,而且比本体简洁精练,给人一种经济美的美感。让我们先比较以下两组例子的每一种说法:

(1)A. The old lady wore the clothes made of silks and satins.

B. The old lady was in silks and satins.

这个例子是借代的一种常见类型,即以材料代替该材料制成的物品。由于同一材料可以制成很多不同的东西,以材料代替该材料制成的东西便在表达上起到了经济简洁的作用。显然,silks and satins (三个词) 比clothes made of silks and satins(六个词)简练,B种说法言简意赅,符合人们在认知上的节省心理,因而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借代的经济美还表现在用产地代替该地方生产的产品。例如:

(2)A. When the dogs dozed, the sisters began to look through photograph albums, of which Constance has several, bound in plush and the leather produced in Morocco.

B. When the dogs dozed, the sisters began to look through photograph albums, of which Constance has several, bound in plush and morocco. (E. A. Bennett)

我们发现,含有借代的B比未含有借代的A经济简洁。A种表达不仅字数多,而且语言平淡无味。而B句用morocco(一个词)代替摩洛哥生产的皮制品,言简意赅,比A句用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的the leather produced in Morocco(五个词)要简洁得多,达到的效果也更好。

当读者读到这样的句子时,不但能够理解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还从简约的角度欣赏到了借代的经济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并能获得深刻的印象。

2.借代的新异美

借代修辞能够从不同于平常的角度来描述和表达同样的情感,通过表达方法上的创新,给人一种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产生新异之美。例如:

(3) He was a long-legged lad with a frecked face and red hair… “Sure enough, Red? We must have trained you quite well.” Then Pledger looked down sharply into the boy’s face. (Alexand Saxton: The Great Midland)

此例中Red代替那个长着长头发的男孩,这种以特征代替具有这种特征的人的表达方式,幽默、奇异,与众不同,能激起人的兴趣,给人带来新鲜的美感。再如:

(4) A. Talk less and listen to others more.

B. Give every man thine ears, but few thy voice.

可以看出,侃侃而谈的A虽然也能给人们同样的信息,但表达平淡无奇,很难产生审美愉悦,而以人身之器官ears代替听,以voice代替说的第二种说法B,新颖、奇特,给人以新异之美感。

3.借代的朦胧美

借代的心理基础是联想(association)。具体的联想可以给人以精确、形象、生动之美感,而模糊的联想则可以让人想入非非,意境无穷,这就是朦胧美。借代的联想可以使人把一个明了的外在世界的物象放置在朦胧的情感状态中,给人以朦胧美。例如:

(5)There is a garden in her face where roses and white lilies grow. (Thomas Campion)

例中的garden代花园之“美丽”。但这种“美丽”到底美到什么程度,谁都无法确定。可以说是只能意会,不好言传。这种表达引人入恍惚之境,耐人寻味,具有朦胧美。读者不断地想象她究竟拥有怎么样漂亮的脸蛋呢?似百合?如玫瑰争艳?应有尽有。由于审视的对象变了形,人们对其关照就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参照物,但是能透过言辞的表面,因人而异借助想象捕捉到深藏在语言里的感情世界,这样又造成理解的多样性,就更加强化了朦胧感。

4.借代的象征美

传统的观点认为借代建立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与相似性无关。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可以从相似联想和象征的审美角度研究借代。相似联想就是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同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事物的回忆。有时候,借代就是利用这种相近关系进行联想,构成象征美,例如:

(6)Have I in conquest stretch’d my arms so far.

To be afraid to tell graybeards the truth? (Shakespeare)

本句中graybeards是老人所具有的特征,用graybeards 来代替老人,不仅简洁易懂,而且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老人的形象具体、丰富,其意象的丰富性使象征意义更加活泼,具有其它表达方式不具备的独特的象征美感。

这告诉我们,借代中用象征代替具有这种象征的人或物,可以使对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联想具有丰富的象征美。

四、结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借代的借体是词,借代的适当运用可以使事物的典型特征更加突出,使语言更具有诙谐感,更生动形象。借代具有的经济美,新异美,朦胧美和象征美仅是借代这一修辞格审美价值的一部分,它的其它的审美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John R. 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覃先美,英语修辞学理论与实践[M] 万人出版社, 1997

[3] 吴世常,陈伟. 新编美学词典[M] 河南出版社, 1987.

篇2

陶瓷壁画的光效美

陶瓷壁画艺术除了具有肌理和色彩的美,在与现代家居环境的结合上更多的还要考虑与室内光环境的协调,光的设计可以说在现代室内家居环境中占用很大的比重。室内设计中光的设计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的设计,另外一种是人造光的设计,也就是灯光的设计。自然光是具有时间性的,不同时段的光,光亮程度是不一样的,当然对于家居环境中艺术品的影响也不同。自然光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节奏的变化,强烈而有生气,所以很多陶艺术家都偏爱用自然光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陶瓷壁画与现代家居环境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出灯光的设计,光线使人们除感到美丽的颜色外,还会使材料产生凹凸的效果和光滑感[4]。因此室内灯光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居室有更好的采光效果,也可以渲染出陶瓷壁画的艺术效果、让陶瓷壁画艺术能够在灯光的照射下展现出肌理的立体效果和视觉效果。光的强弱虚实使陶瓷壁画的空间尺度得以改变,比例与形状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光强的部位视感清晰,而弱的部位视觉感比较模糊,这与距离远近的视觉变化相似[5]。现代家居环境中室内灯光的的巧妙运用,不仅可以将陶瓷壁画艺术各种美的形式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可以使室内诸多要素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图5是室内过道墙面上的陶瓷壁画艺术作品,它高低起伏的造型在射灯的照射下,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深度感和层次感,丰富了和活跃了室内空间环境。陶瓷壁画艺术在各种灯光的照射和映衬下,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在突出陶瓷壁画作品的同时也就消弱了家居装饰里面的其它的物品,让陶瓷壁画艺术作为家居环境中的点睛元素而存在。

篇3

从特征上来看,方东美把怀特海的机体主义世界观与儒道的价值理想、体用不二的圆融思维做了较好的会通,价值统会观正是这种会通的成果。可以看出,方东美定位审美价值的基本路线与王、蔡、梁、鲁等人是完全不同的。他抛弃了王、蔡一路延续席勒在感性与理性二分法,康德在真善美三分法基础上的以审美弥合价值分裂的审美救赎论和美感论走向,也放弃了梁、鲁的审美工具论走向,而是从真善美的先验统一性切入,把美的价值引向了人的生命结构以及以此结构为基础的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为了对治现代西方的价值分裂与中国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失落问题,方东美从生命的形上层面把真美善都确立为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他把求真、向善、爱美视为人生的本然行为,而非后天教育的结果。因为人生的实际就是真善美的价值统一体,后期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常葆或者恢复人生作为价值统一体的完美结构,并在实践中落实各项价值,不断拓展人生境界。因此,美善同源、同体、同构作为普遍生命本体的内在结构是方东美人生价值论的重要特点。从目的上来说,方东美提出美善同构的生命系统是为了给宇宙与人生的美善价值寻求一个稳固的存在基础,以便凸显传统中国人美善相盈的生命观、审美观和道德观,以化解现代西方社会的价值失落、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现代性危机。方东美多次提出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异化现象,并把它称之为“疏离”问题。1969年,在夏威夷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上,方东美发表了题为《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一文,深入讨论了现代社会人的各种疏离问题,并把其根源归结于西方近现代科学发展以来的宗教、哲学与人性论上的各种价值分裂。他认为:“近代西洋人,从科学立场上看,宇宙纯是自然现象,转运不已的历程,无善恶美丑可言,假使提到价值观念,便也要像宗教哲学家或艺术家,先超脱物质世界,再来说话。”[5]21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则是物质与精神融会贯通、美善理想尽得流行的圆融之境。可以看出,方东美价值统会的美学理念,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敏锐的价值危机感都使他的思想呈现整体性和前瞻性特点。从作用上来讲,美善同源、同体、同构作为人类价值生命结构的先验预设,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人类诸项价值的内在统一问题。人类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价值统会的“集团”,其中先在地内含真、善、美等各项价值。价值之间本是相互融通、相互包含、相互促发、相互提携的关系,共同维护了生命的圆满。因此,方东美很少单独讨论美或者善的价值,他总是美善并提,而他的形上美善统一论也使他在理论上成功地超越了孔子的善主美从和康德审美桥梁论,实现了真善美的真正统一。孔子虽然持美善统一论,美善的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善是目的、美是手段,善主美从。康德也持美善统一观,但他的统一是在美善相分之后的统一。恰如破镜难圆,尽管康德在划定了认知理性、道德理性和审美感性各自的作用范围之后试图以美作为沟通真善的桥梁,然而审美的无功利性却使它很难与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取得真正的合一,这也是王国维、梁启超以美育救民于水火难以实现的原因。方东美的真美善关系是同根同源、相互促进的,因为先验地存在于人类生命,它们之间也就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同时也为审美进驻人类的求知活动、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先验合法性,为解决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提供理论基础。

审美是生命的圆融之境

从形上价值统会的生命理想出发,方东美在考察审美的独立价值时,也时刻注意审美对于还原生命的重要意义。就这一点而言,他与席勒、等人以审美维护整全生命的美育理念走向是一致的。但方东美撇开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技巧的分析,而是从人生的内在超越的纵向维度阐发了审美独立价值。在他的阐释下,审美呈现为生命的圆融之境,真善美内在融通的理想生命以美以启真、美以携善、内在超越等方式完成。

(一)美以启真方东美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整体上体现为一种诗性思想,这种诗性思维既是生命之美的自然展现,也是中国古人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庄子曾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句话被方东美视为中国古人审美认知方式的典型体现。他说:“所谓‘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当庄子说这话时,可说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深邃灵性。中国人在成思想家之前必先是艺术家,我们对事情的观察往往是先直透美的本质。”[5]125因此,在方东美看来,美具有通达真理的功能,中国人的认知方式是以审美的方式完成的,或者说审美先于认知,美的体悟是一切真理的入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在成为思想家之前必须先成为艺术家。顺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思路,方东美还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命诗学解释学。方东美所理解的“万物之理”是指宇宙万物所体现出来的真理,它一方面是指向人类理性所掌握的关于宇宙的规律、事理、科学真理,另一方面也指人类各种文化、宗教、艺术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理,而这两面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生命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而“美”作为一个代名词,在方东美那里是指包括诗歌、戏剧、寓言、神话故事、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等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方东美经常借用这些艺术形式去解释人类科学文化思想史中所蕴含的生命之理。那么“美”何以具有通过“理”的功能呢?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从体贴生命的伟大处得来的”[5]55,艺术敞开了一个真实的生命世界。方东美不仅认为美和艺术可以解释人类思想史,而且笃信美和艺术还可以解说科学。他把艺术与科学看成是人生的两面,二者虽有在感性与理性上的不同偏重,但经常能够获得惊人的契合,为此他还尝试性地用诗歌解释了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念。徐复观曾把孔子与庄子所开创的艺术精神称为两种不同类型的“为人生而艺术”,尽管儒家与道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展开方式不同,但不可否认,两家都将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定位于精神层面。方东美“美以启真”却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审美对于人生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它对人类认知行为的引导乃至对人类知识体系的审美阐释,可谓是第三种类型的“为人生而艺术”。这种美育观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使人们在与审美隔绝的知识体系或求知实践中窥探到人类生命的真谛。如同牟宗三提出良知坎陷说以会通道德、科学与民主一样,方东美的“美以启真”同样着眼于形上与形下、审美与科学的统一。尽管他们的会通受制于超越形上学而难以在形下层面起到实质作用,但这种圆融的思维仍然是生命理想的象征,特别是在价值分化严重的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凸显。

(二)美以携善美以携善是自孔子以来儒家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现代新儒家美学竭力论证的主要内容之一。徐复观细致分析了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中诗歌、音乐对于道德的促发作用,认为在艺术的境界中,道德与生理的对抗性消失,仁对于个体而言成为“情绪中的享受”[9],儒家的道德遂经由音乐的中和作用而成为一种生命的圆融境界。牟宗三也把“即真即善即美”视为人生的理想,认为审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感性愉悦而将道德体验带入一种超越自我的普遍性体验。方东美同样认为审美具有护佑、提携善的先天职责。所不同者在于,徐、牟等现代新儒家所强调的善多指向人类的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而方东美的善除了此层含义之外,还尤其强调盈荡于宇宙间的生生之德。因此,他的善也就包括由形上到形下的多层境界,其中《周易》所谓“乾元”是最高类型的善,“元者,善之长也”说明乾元是宇宙间一切价值的总枢纽,乾元的创生与坤元的广生合在一起象征了宇宙广大悉备的生生之德。而人类与此生生之德感应和顺、参赞化育,遂形成各种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在分析美对善的提携作用时,方东美以宋代书画艺术与理学精神相互促发来说明,他认为,宋代有第一流的书画艺术家,“画家,词人,他们共同参赞化育,担当改造世界的最大责任,他们也尽了他们最大的责任。然后在这个世界上面,‘美’已经变做‘Ethicalvalue’(伦理价值)。”[10]79方东美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视为人类参赞化育的重要活动之一,而参赞化育本身即是人类对宇宙生生之德的价值承担,是道德理想的实现过程,具有善的属性,也就能够进一步感发道德理想。因此,方东美认为宋学的兴起与宋代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方东美的世界中并无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当美的造诣达到极高的境界时,美就变成了“Ethicalvalue”。这一点与牟宗三对审美之定位有所不同。牟宗三认为美与艺术虽有兴发想象、调动情感的作用,但情感的自发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盲目性特征,需要以良知仁性作为内在支撑才能保证审美情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方东美却认为,审美中先验地存有善的属性,因此,审美情感本身即具有导向善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善与美是内在融通,而非外在弥合。

(三)审美超越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是生命的本然使命。方东美考察了中国传统各家人生超越的基本模式,认为虽然人格超升是中国哲学的通性,但各家的超升之路却不尽相同。儒家关注在时间之流中人生价值的积累,强调继善成性、开拓进取,在总体上体现为道德人格的超升;而道家关注在空间之域中的人生境界的拓展,强调审美上的空灵意境,总体上体现为审美人格的超升。方东美把审美超越视为人生内在超越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道家审美人格尤其是庄子人生境界的分析,方东美认为,美与艺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如庄子之大鹏鸟一样,将人生提升至九万里高空的自由之境。然而这种审美超越并非脱离现实,从中国历代艺术精神的展现来看,美与艺术切实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拯救和人格塑造工作。譬如五代十国时的艺术家们,“在他们的诗情画意中,发自忠诚的,把整个丑陋的现实世界化成艺术上的纯美的境界;再把这个纯美的境界,以人格的感化力,使它变成了纯正的道德世界。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把中国最堕落的黑暗世界,化而为完美的人格的光明世界”[10]68-69。方东美晚年倾其心血绘制了“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将生命境界分为依次递升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世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等六个层次。前三种境界是人赖以存在的物质与生理基础,属形下世界,而艺术、道德、宗教是生命的拓展境界,属形上世界。艺术境界亦即审美的境界,是进入形上层面的第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以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美的语言、美的符号把世界美化,把宇宙与人生提升至自由无碍的空灵意境中。六层生命境界层层递升,层层超越,但却不是以抛弃下一层作为代价,而是在下一层基础上的价值积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方东美认为中国人在成为思想家之前必须先成为艺术家,艺术或审美境界是融通物质与精神、窥探生命真谛的入口,是人生超越的重要阶梯。

篇4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72-02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每一种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本身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舞蹈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的现实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如此多的冲击与阻碍,为什么我国的民族舞蹈依然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呢?那就让我们对民族舞蹈的审美和社会现实价值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从古到今,每一种艺术的发展与形成都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那艺术的特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美的表现。舞蹈可以说是人们形体的另一种生命的独有表现方式,也是人们精神领域的独特代表,其中涵盖了风格迥异而又富有底蕴的生活内容。当下,现代化社会逐步深入发展,同时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促使社会生活变得丰富而又有韵味,人们对审美的观念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逐渐改变。同时,各种艺术也面临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有着丰富历史而又文化底蕴十足的中国民族舞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显然已经被现代社会所追逐的物质文明所淹没,在高速的生活节奏下显然已经失去了民族舞蹈那份艺术的纯真。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今天的民族舞蹈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越是高度发达,艺术的审美价值就越会被人们所珍视。因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同样需要停下脚步去追寻艺术的审美价值,需要一块艺术的空地去驻足、去思考。那些发达的欧美国家,把自己本国并不是很久远的历史和民族艺术奉为瑰宝,而拥有着五千文明的中国难道不更应该把民族艺术文化视为瑰宝吗?当然,民族舞蹈源自于大众生活,与大众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真切地反映生活的状态,带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质感的美。

(一) 舞蹈中的情感渲染

我们都知道舞蹈家杨丽萍的《两棵树》,表现的是生活中的夫妻树和思念树。用舞蹈把两棵树情感化,进一步表现出男女双方对炽烈爱情的追求。舞蹈中有强劲的肢体动作,使之富有情感化,促使观众在心理上受到了情感的渲染,进一步能够引起人们对真挚爱情追求的共鸣。诸多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都显示出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追求,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当然,舞蹈大赛上,很多优秀舞蹈表演者能够很好地演绎出真挚的情感来,尤其是民族舞,我们看到的是流畅而有激情的律动,还有他们淋漓尽致的肢体动作,而我们感受到的是舞蹈表演者的炽热的情感。我们不只是在观赏舞蹈,而且也在感受着每个旋律以及动作所要涵盖的生命的价值和追求。

(二)舞蹈中的旋律

从古到今,每一个令人交口称赞的舞蹈都有着绝美的旋律。旋律美以我国的敦煌艺术最为典型,尤其是经典的壁画“飞天”,运用精妙绝伦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仿佛在跃动的舞蹈壁画。同时还有以敦煌艺术为基调而创作手的《丝路花雨》,表现出一幅幅线条明确的跃动着的壁画,画中人仿佛舞台上翩翩起舞,以其精妙绝伦而独特的东方旋律和特征在全世界都闻名。旋律美是民族舞蹈乃至整个舞蹈艺术的独有特征。

(三) 舞蹈具有的塑造艺术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在大众视觉上来说,舞蹈在形体上富有流畅性,但是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之间还是存有间断的,正是这相对平稳的短暂间断,使舞蹈有一种雕塑的特征。舞蹈的韵律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雕塑美。舞蹈家在进行舞蹈作品的创作时,往往是把舞蹈的每个动作用一个个可观可感的具体形象呈献给大众,这种节可观可感的形象雕塑成为一个个连续而又完美的舞蹈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舞蹈艺术对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舞蹈呈现出的舞蹈动作以及鲜明的服饰,这样使雕塑的作品更加生动化了。许多宗教和宫廷的壁画,这些都是舞蹈动作的凝固化,敦煌艺术就是最为典型的。舞蹈艺术和雕塑艺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伟大的艺术。总之来说,它们都是与现实生活中的舞蹈艺术息息相关的。

二、民族舞蹈的现实价值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

民族舞蹈的艺术文化是体现在各民族的历史、宗教观念、民族风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民族舞蹈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珍宝,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下去。为各个民族建立一个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平台,加大力度对各个民族人们的民族舞蹈的培养,尽最大的能力去开发原生态的民族舞蹈文化,营救和保护频临灭绝的舞蹈文化,促使民族舞蹈得以代代相传。

(二)民族舞蹈具有教育价值。

教育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可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根据具体的民族特征,具体开设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课程,依据本民族的舞蹈文化编排科学合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教程,真正做到把民族舞蹈纳入教育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切实实现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体系,建设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教程,把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堂,纳入大中小幼艺术教育实践,形成特色教育机制,真正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纳入正轨,用政策切实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民族舞蹈具有可发掘的经济价值。

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有不一样的民族舞蹈文化,把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旅游业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民族的特色,把民族舞蹈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使之不再是一种薄弱文化。利用旅游业的带动促进民族舞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进一步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经济价值,最终使之发展成为舞蹈文化的产业艺术。

(四)舞蹈带动具有创新生命力。

要使民族舞蹈文化得以发展进而代代相传下去,那就要对本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创新和革新。寻求变革才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稳定生存和持续发展下去的唯一途径。以原有的民族舞蹈底蕴为基础,充分抓住现代化的发展契机,努力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地发展民族舞蹈。

(五)民族舞蹈具有政治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对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国际联系,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强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将凝聚成一种“21世纪舞蹈精神”,形成一股强大的“21世纪舞蹈冲击力”。

(六)民族舞蹈传承带动产业发展。

把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优秀品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动态艺术作用,真正实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业化”。音乐是时间艺术,而舞蹈是空间艺术。舞蹈虽然具有流动性,但动作之间的间歇、停顿,在观众的视觉中造成相对稳定的短暂停留,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飞天》及其敦煌系列舞蹈,都是取材于敦煌壁画和雕塑中的造型,雕塑家把宗教祭祀舞蹈和宫廷舞蹈造型凝固化了,这在许多佛寺的雕塑作品中都有神妙的再现。舞蹈家又把凝固的造型,演绎活化在现代的舞台艺术中。人的神化雕塑,神的人化舞蹈,在这里都是源于社会生活中的舞蹈艺术。

三、结语

要使民族舞蹈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就必须深入到各个民族的实际生活中去,更多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每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最后再进行总结和整理,使民族舞蹈更具特色和魅力。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都能在本民族的舞蹈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要使民族舞蹈艺术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那就要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族舞蹈与各个民族以及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具体深入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去,去促进民族舞蹈艺术的开展,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进一步表现出民族舞蹈艺术的精粹,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舞蹈是人们情感表达最为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舞蹈在我国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众多民族的舞蹈艺术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民族艺术特色。每一种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身都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民族舞蹈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明灯.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南方论刊,2008,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