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效果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所以现在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改善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载体。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讲解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受;老师走下讲台,扮演学生的角色,在下面听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学生听讲时的感受。这种角色的反串有助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互相理解,是不同角色之间沟通的很好的方式。

一、教学的组织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对象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如果对象选择不好会直接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一般选择的对象是大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而且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选择他们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其次是内容的选择,我的经验是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而且要选择书本中相对比较靠后一点的内容,因为只有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理解,这样在他们上讲台的时候才能讲出一些内容,而且要选择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知识点,即使学生在讲台上没有把这个知识点讲透也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其次是组织实施,这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成败,我的做法是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报名参加这种课堂实践,因为这个课堂实践的表现会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所以学生一般都比较积极报名,我记得有个班班上总人数45人,主动报名参与的达到25个人,占了一半多。然后根据报名情况与学生沟通,给每位学生分配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分配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顺序,前面几位上台的同学一定要选择学习认真,表达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好的同学,只要开始讲的同学讲的好,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的标杆,那么后面的同学就会有压力,他们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准备,这样整个课堂实践的效果一定会很不错;如果前面的同学没讲好,后面的同学也不会认真对待,这样效果就比较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讲台上面讲完他所负责的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是不是到位,学生在讲解过程当中整体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教师这个角色中关键的地方等,原则就是既要鼓励学生,指出其做的好的方面,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些压力,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让后面讲的学生有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主要的锻炼机会就在大学阶段。让学生上台讲课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若干次的上台机会带来大幅度的提高,这种锻炼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

2.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一般都会很积极的去准备;在上台之前他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把所要讲的内容弄熟悉;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他可以让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同学到黑板上去做题目,甚至可以扣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平时分;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其实也是表现自己的时候,通过在台上的这种表现,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这种了解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很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有些时候,我们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对象选择不恰当,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首先教学对象的选择要谨慎,如何选择在上面已经谈过;其次是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实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精神激励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教学实践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实质激励可以采取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这两种激励办法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2.学生在台上讲不好。学生上去讲了,但是讲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备课不充分,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三是老师点评不到位,学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没做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上面已经提到;选择相对简单而且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实践,减少学生备课时的难度;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老师要进行恰当的点评,点评过程中要多肯定学生的表现,多表扬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之处也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3.学生在台上讲时,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上面讲时,课堂的纪律经常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讲台上时威信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授权给台上讲课的学生,他们可以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提问或扣平时分;老师要辅助管理课堂纪律,学生在上面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听课,如果看到经常讲话的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到他们边上,这样对学生会有一些威慑。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

[2]王冬梅.“1+1”高效课堂教学感悟[J].新课程学习,2009.

篇2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 ?”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 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教师应尽力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但也有部分教师,为了情境创设煞费苦心,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然而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具有衍生性,也就是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它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让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多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既要重视高效活动,又要增加思考感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而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

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操作多了,气氛活跃了,可思考、感悟少了。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既要重视提问形式,又要创设交流机会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具有数学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更要在学生回答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引导,学会与学生思维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规律的生成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四、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教会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学会”不如“会学”,学会“会学”才能事半功倍。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学习效率,也必须学会预习。预习时尽量要求学生做到:1、在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知识要点;2、适当做预习笔记即用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重点和自己难于理解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其次,通过指导学生课后复习,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再次,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系统图,把分散在章节中的知识“聚点成线、集线以面、结面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立体化。这样学生在运用起来才能做到切入一个“点”,清理一条“线”,拉开整个“面”,反馈一张“网”。可见,及时的归纳整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能力,更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篇4

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主体。一节科学课规定的内容中有时是完成一个实验,该实验自然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实验。有时有好几个实验,就要区分哪个是核心实验,哪些是铺垫性的实验,哪些是延伸、扩展性的实验,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做核心实验的时间。而在现实中不少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性,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首先是“有实验必做”,没有对一些实验进行必要的整合或缩减。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核心实验做得不尽兴,主体学习任务无法完成。其次是教师“胡子眉毛一把抓”,从指导学生制定计划、选取材料、考虑实验步骤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造成教师的指导时间过多、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这样,表面上学生勉强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自觉地演变成了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了,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意义。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对核心实验的探究时间不够的问题,让学生把核心实验做得“尽兴”,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做足功课。精简教学环节,实现有效的实验探究。一是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做到“小切口,深研究”。有时科学教材一节课呈现的就是一个探究主题,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探究时间,教师在实验安排中尽量体现连续性,以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通过简单的言语点拨或呈现温馨提示或发放任务单等手段实现实验各阶段的巧妙过渡。如果一节课有好几个探究活动,教师首先要确定核心实验,并在备课时保证它的探究时间,其他几个非核心实验,能集中的集中,无法集中又很占时间的可以教师演示。

二、“探究疲劳”常出现

这里指的“探究疲劳”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学习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表现在科学课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个现象:一是对优等生来说,他们在科学常态课实验中往往充当的是绝对的主角,操作、记录、汇报都让这些学生“包了”。但教师每次实验基本不变的探究步骤、因过低估计学生的前认知水平或因追求实验结论而显得过于简单的实验要求等因素会让这部分学优生降低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师“激趣引入”还没完成,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结论;又如教师刚出示实验材料,学生就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实验。他们对老师的“那一套”早已轻车熟路,并出现了“探究疲劳”。二是对学困生来讲,他们的探究疲劳主要表现在课堂中得不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并得不到操作或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对探究产生畏难或抵触心理。

三、预设生成成“矛盾”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做到充分和精妙,让预设成为动态生成的支撑点。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忽视了动态生成。一旦教学中出现突发事件,他们基本会无视这种“杂音”,继续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使教学过程变得僵硬死板;还有一类教师则过于看重“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的预设,在实际教学中就会造成“自由生成”和“无序生成”的可怕后果。

四、主导作用非“刀刃”

科学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教师在很多环节不但要敢于“导”,而且要善于“导”,导在“刀刃”上。回到现实课堂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活动都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热闹过后真正学到的很少。还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随意性很大的言语,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篇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美术课堂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始,如何利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树立创新精神,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培养有素养、有审美、有个性的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手段之一。本文着重试论从小学美术课中去把握理论并结合实践,利用发散式思维教学进行创新探究,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美术学习的关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吸引力,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创新教育。

例如,笔者在讲授“各式各样的民居”和“走进现代建筑”时,因为民居是多种多样的,仅靠学生的想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各种形式的民居的相关画面,像上海的儿童博物馆、黄山脚下的万翠楼、北京的故宫、德国的德累斯顿歌剧院等标志性的建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建筑的魅力和壮观,调动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重点讲解,这样就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如,笔者在执教《蔬果的童话》这一节公开课时,不仅让学生把家里的各种蔬果带到课堂上来创作蔬果王国的童话故事,还约请了部分家长与学生一起上台做示范作品,这样就加大了课堂的吸引力,学生们创作兴致大增,呈现出一件件优秀的作品。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得到了评课者的一致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也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分组学习,易形成自由宽松、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教师在讲授《可爱的水墨昆虫》的时候,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上课后按分好的小组讨论我们身边的昆虫,并且教师为了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要求学生在讨论学习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看哪个小组说出的昆虫最多,进行小组评比,在这种形式下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激烈的讨论,为小组的集体荣誉尽最大的努力。几分钟后,“有蚂蚁、萤火虫、蜈蚣、甲壳虫、蛹、蛐蛐等”“还有蟑螂、蝗虫、蝎子、蚊子、苍蝇、知了、蝴蝶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特别是在进行小组成员分配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性格开朗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综合分配,才能真正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实现课堂的高效。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美术教学的必要因素。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美术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1)在美术课堂上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不能存在个人的感彩。对待有美术特长的优生固然要加以肯定,而对待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了,只有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出他们落后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建议,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2)给学生创建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发掘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在课堂上施展才华,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性语言,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学生的进步,满足学生内心对成功的需求。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改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改善学生的参与质量,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又怎能不提高呢?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美术学习中,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绘画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美术知识的能力和挖掘小学生敏捷的艺术思考潜能,利用课堂教学的宽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谋求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6

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观摩,初中数学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厌学情绪严重。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

一、如何形成探究性课堂

课改新理念已进入教学实践,但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在新的课改教材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它鼓励而且教师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只有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课题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联系师生的共同体验,准确把握教学时机,调动多样化的教学艺术,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与态度,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对话、沟通、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改变课堂的刻板、单调,也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有差距

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我明显感觉到时间太紧,再加上如阶段性测试的时间相冲突,在教学上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圆的相关知识又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匆匆赶课,最后给学生留下的仅仅是一个空壳,简单的问题勉强解决,而稍微变化一些的问题更是让学生犯难。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和学生已经在小学接触过的问题,比如《投影与视图》在教学中又显得课时稍多,多少有些拖沓的感觉。

在处理以上问题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对教学的进度都做了相应的调整,稍难的地方多停一停,给学生一个消化的时间,稍易的内容就加快进度,是可以学生所反馈的情况为基准,适当的调整与规划。

三、简单问题不要复杂化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解决许多比较复杂问题,利用课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不必进行演示,这岂不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盲目的使用课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代替学生去经历、去思考,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了做课件,完全取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自在,根本不动脑筋去思考,不动手去操作。因此,学生可能养成不爱思维,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了。

四、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糊弄玄虚,绕来绕去。

五、训练题目难易适度

数学教学中,同步训练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利用的很好的教辅材料,一般学生都能当堂或当天完成,并能较好地掌握,整个同步设计有层次,由浅入深。而配套练习的题目在难度上有很大提高,当学生在学完当堂后,进入配套练习,新的题型、新的情境,反差较大,过渡不明显,会使部分中等生有挫败感。一开始遇到以上情况,我有很大困惑,该如何取舍,经过思考,对于配套的题目,我大多进行挑选,选择的性的让学生去做,对于高难度的题目只放给优等生去解决。我觉得同步与配套的题目稍微中和一下会更好一些。

篇7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主宰每一堂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二、控制情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语文教学因其内容的特殊性,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保持一种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要注意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所以说,语文教师带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情感氛围的话,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

教师的情感调控要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首先,语文教师不应该自己喜怒无常,把自己的烦恼和不开心带进教室,反之,只会引导学生也进入到心理误区,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进行教学,就应该对自己工作、对学生学习充满信心,带给同学们一种阳光般的温暖,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所以,托尔斯泰才说教育应该“真挚、强烈、独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真挚情感,坦荡情怀与学生见面,不要隐瞒自己的好恶,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让他们在无形中感觉到一种教育与做人的魅力。

大胆去教学,勇敢去热爱,正如18世纪中叶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他们的灵魂”。这也是情感教育重要的体现。

三、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之所以要通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设计教学目标,是为了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和缺乏灵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大致是预设的,而且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教师照教学参考书制定的。在这种背景下,上课时教师执行教科书编者的目标,学生执行教师的目标。典型的如过去的“目标教学”模式。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反思,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预设的,而应是自动生成的。典型的如浙江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师所预设的目标往往不切合教学实际,不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不符合新课标精神。而非预设性教学的确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如果完全靠学生的课堂自动生成,那就势必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因此,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是最佳选择。

预设目标已根深蒂固,这里不想再多说什么。生成性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应予以重视。那么,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呢?首先,首先在设计的文本中体现,考虑到生成性所产生的多种可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多作几种假设。其次,某些生成难以预测,难以在文本中具体体现,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机智应变、灵活处理。

四、打破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

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课堂教学要教得活,不能死守一章一法,每节课的教学模式都是: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并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指引者,师之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面前显得苍白。这套模式以教师对语言材料的全面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领悟,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2.树立教师权威,坚持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学生处于被动地位;3.只考虑教,不考虑学,不能发挥两个积极性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创造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如: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上海高润华的剥笋教学法,上海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北京宁鸿彬的畅想教学法,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浙江潘风湘的六步骤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法,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上海陈钟梁的设疑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尽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改进课堂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能为教师反馈及时、真实、有效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对于课堂作业的有效性而言,就是让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要使课堂作业有效,就必须得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首先,要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课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通过作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设置好不同的梯度。在一些老师展示的公开课上,要么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有意的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要么为了体现自主探究的精神,把课堂作业难度设计在负偏态的难度分布状态,超出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绝大多数同学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学习的信心;或是作业编制没有梯度,没有考量学生的差异性,致使作业有效性大幅降低。

其次,作业内容要立足“文本”。课堂作业设置必须以紧扣文本为前提,以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条件,进行精心编制,尤其是现在伪劣材料泛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辨优劣,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决不能拿来就用。以文本为立足点,让学生练习到应该练习的东西,这样才能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确保课堂作业内容的有效性。总之,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我们的语文要达到有效教学,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优化语文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巩固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字词的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良好的语文的学习习惯,老师要用百般的耐心去诱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听课、笔记、观察、思考、阅读、写作等学习习惯,这种养成教育比教给他们知识和方法更重要,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特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文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做好笔记,可以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细节,练习写一些随笔,感想。同时,让阅读成长生活的一种需要,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并把自己读书的经验、心得在班级进行分享。把生活感受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变成阅读和写作的血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文关怀。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实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金东兴、张福全、陈文琦主编.高师应用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中职学生是通过中考筛选而来的,总体来说他们的学业基础普遍较差,成绩自然不是很理想,甚至个别学生可以说是在中小学就被“边沿化”的学生,数学成绩尤为薄弱。当前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如下:(1)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基本技能欠缺。不少学生就因为如此才迫于选择职校而失望于普通高中。(2)从学生心理角度来看,学生对数学课普遍存在恐惧心理。(3)从学生认识角度来看,由于中职学生没有全面的升学压力,学校教学的重点是一般放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教学管理的焦点一般也是专业教学。(4)从教师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学习信心、兴趣的进一步丧失,很多教师感觉自己在教学中不是“长高”了,而是“变矮”了,教师教学成就感也就明显失落,丧失了自我进修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

1教师要积累广博的专业知识,树立先进的数学教学理念

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科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要与各专业教师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备课,及时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创设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数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当时刻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使学生既有敢说敢问的勇气,而又不感到紧张和压抑。平等对待学生,让师生沟通的渠道畅通无阻,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1用好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有效性

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可以采用讲授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分层探讨: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二是适度,即突出主体,不包办代替,指导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三是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四是适合,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五是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心理需求。

3.2运用多媒体技术,活化教材

多媒体系统能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图、文、声、像并茂,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为数学学习增添动感和美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3.3合理设置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作业被人们定义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加强”,不重视作业的创新性。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减少“量”,注重“质”的提高。要在布置作业时,选择能够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典型题目。

3.4师生互动,促进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动手、动嘴,尝试着自己去“做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在学习中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加强课外辅导,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作业批阅、课堂提问、学生提问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给予不同的指点和帮助。针对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以评价学生的学习,“导”出学生学的怎样

学生学的怎样?这需要教师进行判断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评价的手段,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多个方面,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后将走入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的是靠自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外辅导时,要多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 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 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 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 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 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 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 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 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 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 练题:

①2厘米+0.5分米=?

7元-6角=?

②4/5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

③口算:5/9+7/9= 7/16-5/16=

7/8-1/8=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题略)。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 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 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 们觉得兴味索然。

三、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 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 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时(相遇问题),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3 和示意图,想相向是什么意思?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程 ,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⑤比较一下,这些 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 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 程解这类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思考题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 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 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 生自己独立看课本这三个阶段。

四、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 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 导时注意了: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 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六 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 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 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 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 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五、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 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 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③对于有些计算公 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 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篇10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练习,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二三个或是四五个,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尽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练习与学习。“开放式”教学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想动、爱动、会动和会练、会判、会赏的自我健身能力。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教学的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这些都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展现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是欢声笑语、迭起,好像我们的历史课己经走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最佳状态。其实并非如此,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我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同行的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两部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手段先进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争霸〉〉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成语“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非常活泼。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有些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我听过七年级《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一课,其教学内容有三小目: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数学研究的硕果。3、医学、农学、地理学的成就。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三个方面中探讨的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同学到一个组,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改变了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组织,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Thinking of "QBASIC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Xinghua

(Huishan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Wuxi, Jiangsu 21415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classroom practice of "QBASIC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curriculum, including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original teacher-oriented to student-centered, students'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learning and think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QBASIC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one-dimensional array sorting

1 课改前的反思

多年来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计划,按教材来实施教学,按教材来考试。学生也是完全按教材来学习。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要求“静”,老师也常常说“听我讲”。

QBASI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基础性语言,在其学习上,由于都是教师讲,学生就不爱思考,一开始的基础知识还能跟的上,但到了后面的思维性内容有的学生就感觉很吃力,甚至到最后放弃学习,只要求能应付考试就好了。这时教师就非常矛盾,是继续上下去完成教学计划呢还是降低要求,缩减知识范围?我们也发现使用老的“填鸭式”的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成效,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后续的发展,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例如:按照原来的QBASIC语言中数组排序的教案上课,就是完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直接给出方法,然后拿一组数据做例子排序,从而给出程序。且每种排序方法教师都会给出一个母板要求学生牢记,以便于碰到类似的题目只需要把相应参数嵌套进去即可。

如:FOR I=1 TO N-1

FOR J= I+1 TO N

IF A(I)>A(J) THEN SWAP A(I),A(J)

NEXT J

NEXT I

这样看来只要学生熟记母板会嵌套就行,这种想法还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想法,虽然可以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但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分析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能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对现在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 课改原则

在进行课改之前参考其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几条课改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课堂改革实验。

(1)教材不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也不再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是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而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3)教学方式不是如从前一样的“填鸭式”,而应变得多元化,如创设情景,游戏等等,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联想和思考。

3 课改实验

3.1 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定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设置一些问题的情景,利用学生“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可能一开始学生的发现会比较肤浅,甚至不着边际,但是只要教师加以鼓励,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具有善于疑的能力,就能有更深的发现。

例如《QBASIC语言―― 一维数组排序》的导入部分。在原先的教学中使用的是复习式的导入:“上次课我们讲了一维数组的查找,也谈到查找只是数组应用中的一小部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经常需要将数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列。比如同学们的成绩会按照从大到小排列,那么这些数据在输入的时候并不是一定就已经有顺序的,如何来排序呢?例题:随机产生10个10~99的正整数,对其进行从小到大排序输出。”这种复习式的导入一开始教师就定势的让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他走,而且用不着学生过多的思考,教师自然会把答案告知。经常这样学生就懒得思考,反正老师会说的。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他今后的学习就会很显得很懒散和被动。

在课改后的导入变成这样:“编程是为了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排序是不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大家想到了哪些排序的应用?按身高排座位,按成绩排名次,按大小排扑克!可以这么说,凡出现(下转第116页)(上接第28页)同类大批量数据,我们往往要对其先排序再进行进一步利用!分出高低然后排好座位,分出名次等。计算机顾名思义特别擅长处理数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序的程序设计。”这样的导入从实际生活出发,更贴近学生,能引起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参与思考。教师不是硬拉着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主地跟在后面,出于主动的学习心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主动的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对他们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就是注重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它合作探究活动,启发各层次的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教师也可与学生一起合作,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QBASIC语言――一维数组排序》的新课展开部分,原先的教学中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串无规则的数据然后演示一步步排序:

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完全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不能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教师选用的是“一串数字”这样的抽象而乏味的例子做演示,学生往往会觉得没劲、枯燥而引起反感的心理,甚至想睡觉。这种的教学效果往往很差,教师是非常认真而且仔细的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示,但对学生却起不到作用,从而我们教师也有很大的挫败感。

在课改后对于排序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五个装有不等重的水的瓶子、一架天平和一些号码标签,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将这些瓶子按重量进行排序,先小组讨论然后上讲台演示。教师在学生演示时进行提示和分步板书。

由于学生重感性认识、轻理想认识;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所以借助道具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字排序变成形象的瓶子的排序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总结规律。并且利用合作活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老师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