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理念范文

时间:2023-05-16 10:2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区规划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园区规划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和布局现状

1.1 工业园区规模逐渐扩大,项目布局呈现集中趋势

在区域总体规划布局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和建设工业园区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提升发展水平方面效果显著。随着工业园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原有的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已经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工业园区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和发展前景,必须重新适时调整规划工业园区的功能与布局。

1.2 在规划布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厂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带动本地经济和辐射周边经济的增长极,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因此,理论上要求工业园区引进的项目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体现未来产业发展进程、处于产业寿命的发展成长阶段的产业特征。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相当一些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主要以电子、仪表、机械、轻工、针织服装为主,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档次还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经济增长,集约开发和经营的空间还很大。整体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项目规模偏小、污染严重等普遍问题。

1.3 园区征地拆迁和市场发展滞后

大多数工业园区的发展分为区级城镇、村庄和城镇,各层级单位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在做法方面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直接开发利用的快速回报。同时为了快速回报的需要,拆迁地点通常集中于投资和的建设的地上部分,这就造成回避了地下管线和环保、环卫设施建设的全面布局,造成土地拆迁和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交通、环境卫生和其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给解决已经建设完成部分的工业园区内的问题带来巨大的成本。

2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1 现有规划编制理念的落后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规模的产业,这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相同数量的产业规模布局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想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强国,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控制机制,避免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整个地区的发展总体平衡,必须通过区域规划这根杠杆,使得工业开发园区早日通过优惠政策促进长期高速发展,通过经济和市场规律使得高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经济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概念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目前规划编制理念表现为:从开始在城区设置,并设立合并到相应的乡镇工业区;发展相对集中和重点地区作为整个宏观发展的角度;然而先进的规划编制理念建议进一步扩大发展区级工业区,特别是区级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可见,结合发展的实际,工业园区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规划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2.2 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反思

省内有些经济开发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各级政府实行“三个管理”行政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社会和资源代价。表现在:乡镇工业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区级城市工业园区的初始投资非常简单;通常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自身利益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从来没有将自己村庄和城镇引进的项目“漏”到其他乡镇或市级工业区,村庄陆续开始搞“一村一点”的自我发展,通过发展第二产业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由于乡镇村工业项目的起点较低,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

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相对较广。由于大多数的地理区域加大开发力度,近年来对郊区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因此,当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者在面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审批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往往别无选择地追求当地经济的短期效益,造成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宏观和长远利益的部分损失。

3 我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变革思路

3.1 明确工业园区的生产格局、产业结构及功能分区

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其产业定位,发挥特色优势,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入驻。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工业园区除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进入外,还应向区域内企业广开大门,应用激励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策划储备一批好的项目,争取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工业园区。

3.2 做好初步研究工作,规划出发展重点

良好的规划指导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工业园区的规划,不仅对区域发展方向和宏观经济总量的预测以及功能区的定位有良好指导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工业园区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园区内各地块的开发控制情况和控制元件;而且也要考虑到总系统配置的发展,特别是要考虑到工业园区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内部和外部的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关系,整体协调在该地区的环境持续和均衡。通过市场调研,对园区的发展、整体成本估计和投入产出预算精确无误,同时把握潜在的市场群体,构建健康发展的配套运行机制。

3.3 保障农民基本利益

多次规划使得发展工业园区的用地规模逐步扩大,这就难免涉及到大量集体所属的非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解决其中农民的居住和生存问题。从推进工业园区良性开发、有序发展的角度考虑,一旦规划工业园区涉及农村居民点,均应该在正式开发前将农民妥善动迁。但是,目前我省有些工业园区在开发中对农民动迁问题考虑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基本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应努力尝试在推进区域工业园区建设的进程中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及居民点建设相结合,将工业园区建设与解决农民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峥,徐军,朱丽芳. 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创新——以青浦工业园区实践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1(6): 123-127.

[2] 李向北,贺德坤,康伟. 系统思想在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石柱县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 企业技术开发. 2009(12): 12-13.

[3] 吴大江,张宏. 绿色信息产业园规划探索——以成都南区通信枢纽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 2010(3): 35-38.

[4] 罗蓉.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研究——浅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J]. 工业建筑. 2009(3): 9-10.

[5] 王燕燕,王浩,谷康,等. 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浅析——以淮安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1(2): 122-125.

篇2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26-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无烟工业”,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也产生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也将成为降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游人、交通、餐饮住宿以及休闲娱乐等耗能,笔者以正在筹建的“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应用低碳技术与理念,把项目建设成“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山西宜澜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垣曲县黄河小浪底湖畔投资建设的综合休闲渡假公园,是集旅游观光、自驾车房车露营、木屋住宿、水上运动、游轮(直升飞机)航线、餐饮娱乐与休闲度假为一体,以自驾车旅居车爱好者为主要客源,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综合性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区。建设原则之一是实现“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2 低碳规划设计原则

如何达到“碳补偿”(零碳排放)的目标,必须把低碳理念在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加以应用,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2.1 开发保护先行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人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大量碳源。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尽量在不影响其现状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2.2 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每一个游人都会产生碳足迹,游人增加对景区来说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景观产生损害,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大量的碳源。因此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游人和园区设施的碳排放总量,该项目规划陆地面积33 km2,水域面积20 km2,陆地将大部分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建设,这为提高项目的碳汇能力提供了保障,科学规划可使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2.3 节能减排

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在园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灯影景观等设计时要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和O备。

2.4 园林景观多样

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多样性景观,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大肆修路、建设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而减少林地,会引起水土流失,由于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理也会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湖畔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增加碳排放。

3 景区低碳规划设计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低碳设计内容有: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设计等。

3.1 低碳建筑设计

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

园区内面向小浪底库区水面,背靠山体,建筑群依山傍水,地势高低不平,基本属坡地。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坡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度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比平地环境大得多,如果沿袭平原地区的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坡地建筑难于因地制宜,适应于不同坡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如: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了造价,又破坏了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坡地建筑的特殊韵味;有的建筑为了增加用地,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大大增加了碳源。

该项目本着低碳建筑理念,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碳排放,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和保温的装修材料,如:低碳保温外墙材料、玻璃幕墙、太阳能利用一体化建筑、低碳型室内外环境控制营造技术、节电节水房屋、移动木屋、节能墙体、节能电器、节能电梯、节能屋面材料等。尽量把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用在建筑上,力争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旅游者正常生活需要。

3.2 低碳道路规划设计

景区道路建设是总体规划和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低碳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重要的建设措施。

3.2.1 景区道路与景区建设协调规划

景区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低碳为核心,以方便游人观光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景区自然地理条件、游客密度等因素,重点考虑休闲、游览、观光景点等的衔接,将各要素纳入景区道路交通覆盖范围,为游客休闲、游览、观光出行、创建便捷和谐及低碳的交通网络。

3.2.2 公共交通规划设计

因景区面积大,必须做好公共交通规划。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景区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游客浏览观光,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

3.2.3 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规划设计

步行与自行车,有利于游客健康,低碳出行。规划适合游客的休闲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道路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游客低碳观光。另外,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也有利于游客间的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3.2.4 低碳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景区以接待房车和自驾车游客为主,车辆较多,低碳停车场建设非常重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休闲、观光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

3.2.5 道路照明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照明应为集照明、装饰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环境空间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低碳理念的实践表达。低碳理念的道路照明设计,除采用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灯,如LED外,还可采用计算机布灯模式来节约能源,在不降低照明质量前提下,使单位路面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2.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生态路面设计,可采用降低硬质地面的面积,截留地表径流的方法。景区干道生态路面的铺装材料可选择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泥土铺装,这两种铺装均具有很大比例的贯通性空隙和较强的压力承载力,景区支道生态路面的设计可选择石子直径为2.5~5 mm的砂石铺装和碎石铺装材料。这两种铺装除了具有弹性和透水性外,还具有耐磨损和防止土壤飞散等优点。另外,配合景观功能,可以修建木质生态步道。

3.3 G化景观的低碳设计

园林景观是休闲度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陆地面积33 km2,将大部分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绿色植物具有汇碳的能力,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地选择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碳汇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取以下方法贯彻低碳理念。

3.3.1 低扰动的园林施工方法

园林设计的要考虑适地适树,依地形设园林景观,进行低碳节能方面,尽可能减少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土方工程,从而减少运输和污染,否则,将会增加园林建设的成本,而且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增加碳源。植物种植施工时,尽量保持原有植被,整地时尽量采用低扰动方法。

3.3.2 在园林景观水体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园林设计中,水体的作用能调节气温和增加湿度,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将景观水体的部分加入其中。第一,设计的地址应该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依据自然水源进行景观水体的设计,不使用自来水或者开采的地下水。第二,景观水体的利用和排放设计应该考虑到水体的情况,再选择能适应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美化景观的同时,能够净化水体。第三,在景观设计时可以适当加入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装饰,使得水体设计不再单一,更加强调设计的互动性,但应合理运用这些素材,以减少碳排放量。

3.3.3 在园林植物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在植物材料应用上,选择多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既有较强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易于今后的管护。其次,根据植被生长季节变化,合理搭配植被,能够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植被景观,做到季相分明,四季有景可赏,同时还要注重植被的空间结构的搭配,单一结构设计会让园林的景观单调而且不利于生态的稳定性。所以在植被种类的搭配时,应该选择乔木、灌木和花草等进行合理搭配立体种植。

3.3.4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积蓄降雨,减少人工浇灌,节约水资源。项目区有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山体绿化遇陡坡,采用鱼鳞坑整地,缓坡采用水平沟整地;平地,采用回字坑。同时,修建集水池,积蓄降水,旱时用于浇灌。

3.3.5 园林小品的低碳设计

园林小品的设计在追求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低碳环保,在小品用料的考量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可再生的材料进行装饰,挖掘新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景观之中,景观灯、标识牌的电能消耗上尽量选择利用太阳能的设施。

3.4 低碳游乐设施

建设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游乐项目、设备和产品。如儿童乐园设计,可考虑木制玩具,木制玩具天然环保,用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树木制造,能发挥出木制玩具独有的质感。木制玩具别具风格的设计及用料,不仅给予孩子截然不同的新鲜感受,还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还有充气游乐设备,节能又环保。

3.5 低碳系统工程设计

(1)建立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景区内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2)屋顶设置空气源热泵机组,利用热泵装置解决宾馆热水供应,应用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宾馆内部的温度调节。

(3)推广应用碳足迹计算器,建立全园区的碳足迹计量系统,清楚知道每一时间段每个个体或家庭单元的碳足迹和园区内碳排放总量。建立碳汇监测站点,对各种绿地产生的碳汇进行监测和计量,通过可以控制碳源碳汇的平衡,以求达到园区内低碳、零碳或碳平衡目的。

4 结语

从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等方面探讨了以低碳理念规划设计“世纪曙猿复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景区建设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为低碳旅游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与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1.什么是ART-DECO

Art-Deco风格,又译作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传遍欧美,波及世界各地。Art -Deco被确定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起点应追溯到1925年巴黎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1]这类风格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融合了立体派、构成主义,包括机械美学,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而不是简单,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而不繁复琐碎。同时又是新艺术(Art Nouveau)与工业艺术(Industrial Art)的衔接,Art-Deco呈现出注重传统装饰与现代造型设计的双重性。它反对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也批评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

Art-Deco那简洁又不失装饰性的造型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基于线条形式的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2]

Art-Deco也被称为装饰艺术,回纹饰曲线线条、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纷纷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达了当时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这种艺术风格在美国大行其道,并最终发展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曾一度流行于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该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当时上海的国际饭店、沙逊大厦、锦江饭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级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它们不同于其他古典建筑风格,所呈现出现代简洁的街屋面貌,成为了构成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的一大要素,也奠定了上海城市风貌的又一基本特征。

2. Art-Deco装饰主要特征

2.1 奢华的材料与绚丽的色彩。

喜欢用奢华的材料及大胆绚丽的色彩,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名贵材料,各种现代的新材料同样会引起设计师的兴趣和热情。

克莱斯勒大厦电梯厅的设计中,华丽的石材与精美的不锈钢门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提醒人们他们正在进入一个工业时代财富与权势的宫殿。

2.2奇异的灯光效果。

芝加哥世纪进步博览会上著名Art Deco建筑师霍拉伯特与鲁特设计的克莱斯勒汽车展馆,立面设有一系列竖向凹槽,每个凹槽安装了1000瓦的光源,凹槽在白天形成阴影,晚上成为立面上的亮条,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3商业化的艺术。

Art-Deco风格自上而下的普及与商业化需要是分不开的。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新材料成本的下降逐步降低了相关产品的价格,使Art-Deco风格在美国得以普及,而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

2.4几何化的造型。

从建筑立面到室内空间,装饰艺术派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几何化。常见的有阳光放射形、阶梯状折线形、V字形或倒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圆形、弧形、拱形等。这些独特的形式语言是装饰艺术派的重要特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方盒状的公寓、巨型的发电厂与工厂、流线型且充满异国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作Art-Deco建筑。

2.4.1垂直线条的强调

人们在对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带来的冷漠和无视人的感情意志表达的反思之后,开始重新审视环境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人的精神感受,开始趋向于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一种能让居住者“触摸”到的空间感受,同时强调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感性、生动的精神氛围。

2.4.2阶梯状收分的表现

阶梯状收分延续了art-deco建筑中的一贯手法,形成了类金字塔状的效果,更能体现楼盘的高贵感和档次。

2.4.3几何化形态的装饰

将古典的符号去掉琐碎得到了高度浓缩,变得更立体。重视几何块体、重复线条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基于线条形式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这种创造方式就是赋予形体“意味”的过程,也是将观念注入设计的过程。常用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作为形式基础,运用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

2.5多样化的包容性。

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新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

文化的综合。既有从欧洲古代文明中继承的传统形式,如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又引入各国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国、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美洲玛雅文化、古巴比伦等。

Art-Deco从许多流派运动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立体主义。它既强调了摩登、革新及与机器生产的结合,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3. ART-DECO风格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ART-DECO是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外立面和内饰方面,其注重的是建筑单体的形态效果。建筑群体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需要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因此,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可以把该设计理念进行演绎和升华。

3.1平面布局。

(1)垂直化。通过平面布局的线条表现,强化建筑单体布局走向同围合空间的垂直关系,从而形成有序的布局。

(2)阶梯状。借助小区建筑单体的高差呈现小区平面布局的阶梯变化和层次性,保证了楼间的通风采光又增强了楼群整体韵律感。

(3)几何化。几何化的平面布局能借助小区居住板块和景观的组合体现形态感,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契合于整体建筑景观形成的几何化的平面构图,能呼应多重空间的整体和谐。

3.2功能布局。

(1)垂直化。通过小区景观轴线、功能轴线拉开小区架构,借助轴线引导形成直观的小区布局结构。

(2)阶梯状。居住、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形成基于居住服务链的功能梯度,体现功能的完整性,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亲切的氛围。

(3)几何化。几何化的功能布局呼应于整个建筑空间强烈的序列感。将安静休憩空间、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合理组织,丰富了景观层次。

3.3景观要素设计理念。

(1)垂直化。充分运用水系、绿带形成小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宜居活力。

(2)阶梯状。公共绿地和大面积水系形成开放式景观节点,特色花园和小水域形成私密景观节点,从而形成收缩自如的景观层次。

(3)几何化。借助雕塑、景观小品等设施的点缀,提升景观品质和档次。

3.4建筑立面设计理念。

Art-Deco建筑采用塔楼式退台、对称构图、刚柔并济的横竖线条、丰富的浮雕装饰等手法。园林建筑应避免“千亭一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根据周围楼体的风格和色彩等特点,做出合理的、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比如整体造型可以采用挺拔向上的线条,塔楼式的退台,利用整体凹凸形成高立挺拔,简洁流畅竖向线条,显现建筑高贵而内敛,优雅而不动声色。细部处理可以结合一些图案纹理,比如大量运用鲨鱼纹、阶梯图形、放射状图样装饰,推崇低调奢华的时尚住宅理念。

4.结语

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ART-DECO对称挺拔、干净利落、大块渐成的风格和精致的细节设计,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因此,当产品细节即质感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的时候,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用于对住区整体布局和细节进行设计,将建筑群体、住区景观营造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将是住区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

篇4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方法

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具体表达和落实,是通达与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与低污染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在绿色交通规划中,应当从交通布局、交通建设、交通出行三个方面着眼,将绿色交通的要求全局把握、逐步分解,渗透到规划中的各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了绿色交通规划的主要设计原则。

在绿色交通规划中,交通的整体布局受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在OD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城市整体的轨道或快速路主干网,实现城市内部集约式、大运量的客运系统。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现有的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强化交通资源的引力作用,强化区域通道的辐射作用,强化枢纽组织的引导作用,减少重复建设。最后,为了保障慢速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优先行驶,应当做好关键通道的公交化,部署好停车场、换乘枢纽,实现城市TOD的发展模式。

二、合肥市交通现状分析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长三角经济圈西翼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一)城市道路网现状

合肥市现状路网结构形式为“二环九射”形式,其中一环为快速路,平面交叉口的数量还较多,不规则交叉口同时存在,只有少量路口渠化和拓宽。

到目前为止,建成区内现有和建设中的道路总长1554公里,道路总面积3094万平方米。其中主干路693.95公里,次干路430.71公里。道路功能层次不明确,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

(二)城市机动化水平

到2006年,合肥市区范围内机动车保有量上升为16.79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达到11.1万辆,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倍和2.4倍。截止到2006年底,市区范围内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86.3辆/千人,千人汽车拥有量为57.2辆/千人,处于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表 1市区历年各类机动车保有量统计表(单位:辆)

车型\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客车 16921 18734 20712 20228 28517 39853 50363 64915 83462

货车 8299 10412 11632 16460 16128 19432 22287 24596 27790

汽车合计 25220 29146 32344 36688 44645 59285 72650 89511 111252

摩托车 19709 27914 45793 45839 48588 58970 61346 58959 56646

机动车合计 44929 57060 78137 82527 93233 118255 133996 148470 167898

数据来源:根据合肥市公安局车管所提供资料整理

在各类机动车中,摩托车和客车增长速度最为迅速,成为城市机动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客、货车辆的构成比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由1998年的56:44变为目前的69:31,客车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

小客车增长中有相当部分为私人小汽车,目前合肥市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呈加速状态。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每天机动车上牌200多辆,其中60%以上为私人小客车,增长速度惊人。

(三)公共交通

2006年合肥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2409台,公交年客运量5.36亿人次,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4.6标台,每标台年客运量22.2万人次/标台,与同等省会级城市对比,属中上等水平;公交线路101条,运营线路总长度为1596公里,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为15.8公里,公交线网密度2.17公里/平方公里,平均发车间隔为6分12秒。从2003年至今,公交年客运量年均增长17.8%,公共交通分担率由1997年的16.7%增加到19.98%。

表 2近年合肥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

年份 线路

条数 线路总长度(公里) 总客运量

(万人次/年) 比上年

增长 历年公交车

保有量(台) 比上年

增长

2003 102 1446.1 32764.4 -- 2097 --

2004 106 1530.8 40604.1 24% 2294 9%

2005 105 1575.3 46894.4 15% 2343 2%

2006 101 1596 53586.8 14% 2409 3%

三、城市社区与控制单元解读

(一)城市社区解读

城市社区与城市控制单元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城市规划管理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控制单元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建设管理从总体控制到局部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对社区和单元的理解,并引入交通引导控制的理念,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合肥市单元规划解读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市场要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编制单元规划,用以承上启下,上承全市总体规划、对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单元的主导性用地功能结构;建设用地总体容量控制范围;三大公共设施规划布点;地下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城市设计整体引导性建议。

四、社区交通换乘系统规划

利用绿色交通出行的理念,实施社区交通换乘规划。绿色交通三大方面,慢行、公交、轨道,结合社区居民出行特点,实施综合换乘系统。

(一)交通综合换乘模式

1.换乘服务效率

换乘效率主要体现于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单位时间换乘量、设施能力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换乘服务水平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乘客在换乘过程中的感受。总体来看,换乘效率与换乘服务水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常用公共交通类型和特征

表1常见城市公共交通类型的特征和范围

类型 客运能力(N) /万人次• h―1 平均运行速度(v) / km • h―1 适用范围 运营城市

城市

道路

公共

篇5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篇6

1.仅注重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不够。

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发展并不是很长,但许多电子商务产业园仅追求的是单一的经济目标,甚至经济目标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园区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节约成本,而过度的注重成本的问题必然会带来一些质量问题。其次,经济目标一旦化为终极目标,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性质’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对园区建设和运营来说其实是一种‘畸形发展’。

2.规划设计不合理,建设进程不好把握。

电子商务园的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建设则是对规划的完成过程,最终目的是成功招商,发挥电子商务园区的载体作用。规划和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两个环节,二者息息相关,但是同时它们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组成部分,规划方面最大的问题是规划不合理,主要体现规划内部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的一些特殊型、规划设计部门和相关审批部门理念比较落后等;而建设方面的问题则比较偏向于实践方面,集中体现在进度方面,这与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企业资金实力,平台搭建是否完备,入园企业的积极程度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都有关系。

3.各部门创新意识不够,配合默契不高。

园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涉及到发改、规划、建设、环保、住建、绿化、地震等多部门,也与政府、人民、城市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要想顺快的完成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必须尽最大努力协调好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

二、对园区规划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园区是划定一定范围的土地,并先行予以规划,以搭建交易、金融、信息、公共服务、研发、培训等各类平台为基础,吸引各类生产和销售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借助互联网,深化信息化在贸易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的地区。作为发展电子商务的一种手段,园区在前期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搭建各类平台需要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和好的入驻园区的优惠政策,一旦建成,平台搭建起来,实现共享交易平台,减少交易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使最终消费者得到价格实惠,可有效的促进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效益将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经济目标,创造一种的融合发展的理念,将传统生产、零售通过电子商务园的建设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下功夫。

相对于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才应该是电子商务园的终极目标,但是想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达到的要求很多,首先应该是立足于实际情况,所建园区的选址,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当地是否具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经济产业基础,所建园区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各类平台的建设,各类销售企业对园区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是否满意,能否为入园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园区的社会效应等都要深入调研论证。根据论证结果,做出明确、科学的规划与建设。

3.齐心协作、通力配合,在共建合力上下功夫。

根据2015年5月4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的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按意见要求推进电子商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政府要建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信息和决心。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是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如果没有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区域将长期处在传统产业结构中,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将永远只是远景,将失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千载难逢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政府下定必须干、必须干好的决心,才能增强企业建设一流园区的信心。其次,建设运营企业必须认真研判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基础,梳理产业园的产业链条,理清规划理念,科学规划园区布局,筹足资金,统筹建设进度,认真谋划搭建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成功招商,圆满的实现园区的集聚效应。三是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敢于担当,为园区建设、招商和运营出谋划策。园区建设的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广,需要各部门大力支持,形成共建合力,在思想上、体制上和区域上融合,共享资源环境,破解电子商务园规划、建设、运营中的难题。

篇7

另一方面指建立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改善园区形象,提升信誉,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形成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式。使园区实现主动服务、一条龙服务、高层次服务。

二是“依法治园”的治理理念。探索建立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产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治理体制。园区规划公布后,授权规划师分级治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推行严格的监视机制。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分项治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治理办法、招商投资项目治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治理办法、预算外资金治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治理纳进法治化的轨道。

第三,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各种法规、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职员要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然的园区投资环境,从而使执法主体与投资企业之间形成信任关系。通过依法治园,形成精简、高效、廉洁的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的产业集中区将按照这种理念设计治理,实现治理科学化、现代化。

一、创新治理体制

从人文与法治的治理理念出发,确定治理目标,设计治理机构,创新治理形式。实现以下治理目标:做到高出发点规划、高效率开发、高品位建设、高效能治理;能够使基础设施共享,公共资源共享,使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还能够使招商引资资源(信息等)得到共享,改变重复招商现象。

一是创新职能定位。产业集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治理重点在于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不同的阶段,工作职责也不同,组织机构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初期,产业园区的治理应侧重于园内规划建设、项目立项上,具体包括园内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政策处理以及形成主要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园区治理等。园区成型后,将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保健、娱乐、教育等......我们的产业集中区正介于第一与第二阶段之间,基础设施、招商与治理要一齐上,职能定位要有灵活性。

要有决策、监视、协调、招商的行政职能;由于前期资金匮乏,还应具备融资的功能;要有全方位的服务职能;还应具备治理经营的职能——要根据职能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另外,我们还具有两个产业园区。

二是建立精简精干机构。产业集中区在确定的框架内负责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治理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同一、效能”的原则,机构设置应该精干,不能“大而全”。

成立一部、一公司、一中心,即总部、实业公司、服务中心。成立产业集中区行政总部,负责两园区决策、协调、规划、监视、优惠政策的制定等行政职能。成立实业总公司,负责融资;成立服务中心,负责全方位的服务,如进区企业立项后到投产前的一切审批手续办理,进区企业投产前后的收费工作,以及文印、晒图、后勤保障等工作。

将行政治理、具体服务、市场经营相剥离。对于区内的经营性事项,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治理等,则应推向市场,由开发区市政公司负责,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治理。

二、创新运作机制

促进服务高效廉洁公道顺畅的运作机制,是履行职能到位的有效保证。涉及决策、规定、审批等事项采用行政治理程序,涉及经营活动则采取企业治理方式,协调者、治理者、承办者、经营者、监视者各自到位,分工负责。

一要建立园区自主决策机制,实行封闭式治理,确保治理事项在园区内自行解决。

二要建立园区高效服务机制。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办事绿色通道,实行政务公然,推行承诺制,减少审批程序,简化办事环节,尽可能一个楼层服务,一个图章解决,营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

三要促成园区间建立良好的协商机制。园区虽实行封闭治理,,但其治理活动是开放的,与职能部分,与乡镇、村,与企业等方方面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产业集中区与政府部分要搞好协商,产业集中区之间要搞好相互协商,产业集中区与乡村也要搞好协商。

这样有利于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公道、协作关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促进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形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从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篇8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1.1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1.2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2.1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2.2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3.2 基地选址

3.3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3.4 方案构思

3.4.1完善的功能结构

3.4.2特色的功能布局

3.3.3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篇9

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区域强县”,区域强县的突破点是工业,工业的主战场在园区。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园区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主载体,改革开放的主窗口,对外宣传的活名片,就业致富的主平台,并将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园区建设与发展,重新树立了__的内外形象,鼓舞了全县人民的斗志,园区也由此成为振兴__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建设园区是符合我县发展要求的正确选择。成绩的取得,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然而,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自我纵向比,我们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横向比,无论是量的扩张还是质的提高,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这次县委、县政府组织到合肥有关开发区参观学习后,感触更深。为此,我们一定要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我们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容不得半点松懈。在咄咄逼人的区域竞争中,小进即退、慢进则衰。我们要实现追赶并跨越,实现在皖西南地区率先崛起,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小步慢跑,必须加大步子,加快步代,必须以超常规的手段,必须付出几倍于人家的努力,奋起直追,实现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园区经济既市场经济,又是领导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领导重视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县园区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平台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很多,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再加强,否则,要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园区是实现振兴__的希望,园区的事就是全县的大事,是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__人的职责和义务所在。脱离了全县上下方方面面的支持,园区建设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大局高于一切”的理念,不争论,不扯皮,勇于负责,同心协力,真正把园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共同推动园区快速发展。

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是一个地方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发展环境有多优,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都可以直接引进,唯有发展环境不能引进,只能靠自身努力来改善和优化。我县经济发展环境总体上是不断向前迈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实现追赶跨越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县委、县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再一次掀起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热潮,为我县园区实现快速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二、必须扎实有效破解园区发展难题

园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性的事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坚持在困境中求突破、在发展中解难题、在挑战中抓机遇是实现园区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从解放思想入手,着力解决园区用地不足问题

“用地不足”是目前各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难题。但同样的区域、同样的条件的开发区,却往往有着不同的发展结果。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近期园区管委会组织了考察团,前往怀宁、安庆、贵池、南陵等开发区实地考察学习,在解决“用地”途径方面感触颇深,深受启发,特别是贵池工业园,起步我我们迟,入园项目比我们少,但他们已经报批并已经完成“三通一平”的储备用地近5平方公里,确实令人羡慕。究其经验,、计划报批、土地置换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解放思想,敢于打政策“球”,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和国有及集体未利用地,大胆实施。众所周知,我县园区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同样有那么多荒山荒地、同样有国有及集体林场,同样不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敢不敢沿着“政策红线”,再次打一记漂亮的“球”,否则,我县园区要实现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跨越就将成为空谈。

(二)从经营园区入手,着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县园区已规模初具,人气很旺,发展态势看好,具备“以园养园”的基本条件,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确定第三产业及社会公共事业进入园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定,允许实行土地实行商业化运作,以地生财,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主渠道,目前,明珠大市场600亩项目用地以及振兴大道两旁80米范围内用地商业运作的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县委、县政府适时启动;积极筹建并有效运作园区投资公司,市场化融通园区建设资金,以此作为建设期园区资金来源的辅助渠道;同时,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及社会事业,促进第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园区财政收入,增强园区长远“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园区自我经营、滚动开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从理顺关系入手,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征地拆迁一直是制约我县园区快速发展的另一大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与所在地镇村工作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工作机制不固定,政策连贯性不强,等等这些,造成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一直十分被动。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根据《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及市县已经批准发文的我县园区管委会职能权限,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 社区划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园区的“特区”优势和园区社会事务局等有关部门的行政职能,实行职责合一,强力推进园区征地拆迁和有关社会事务工作。

(四)从完善职能入手,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问题

要实现我县园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园区管委会职能不全、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环境”问题。园区建设多年,大部分行政职能仍不具备,管委会实质上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协调机构,为了为企业提供服务,园区管委会不得不在人手紧缺情况下,周旋于县直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这样,势必会延误时间,降低办事效率,不时导致许多投资商的严重不满,从而影响了整个__发展环境。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县早已批准的关于园区机构和职能文件,尽快完善园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制,切实落实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组建“园区行政服务中心”,各单位设在园区的派出机构,受园区管委会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真正落实部门在园区的工作职能,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区内事情区内办”,使我县园区能真正成为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环境优化的现代型经济“特区”。

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区建设

园区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要求我们在快速推进、努力实现追赶跨越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园区目前发展现状,提出如下两点建议性意见:

(一)高起点重新规划园区,走园中园和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的路子。“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灵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参观的园区在规划上都是大手笔,充分体现了科学规划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规划起点高、功能全、布局合理、创新意识强,更关键的是规划执行得力,实施到位。这一点,对我县园区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我县园区建设初期,为了提升人气,尽快形成聚集效应,规划档次较低,且未能严格按照产业规划执行,导致环保等方面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的“非工莫入”的招商理念,导致园区目前配套服务功能严重跛腿。

根据成功开发区经验,没有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业、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必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开发区也将很难做强做大,没有产业规划或不执行产业规划的园区,必将自食其果。为此,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建设现代化园区作为我县新城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当中,聘请高规格的规划设计院,调整规划,坚持科学性,突出前瞻性,注重开放性,强化协调性,体现兼顾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园区中长期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与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机的衔接。

提升产业规划,完善配套功能,将园中园建设与配套服务业并肩发展。建议按照已经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重新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园中园”发展格局。改变“非工莫入”的单一产业规划布局,根据“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第三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等其它功能区,建议尽快出台园区关于第三产业及社会事务业的招商引资政策,逐步引进医院、学校、宾馆、超市等配套设施,让园区企业老板可就近休闲、职工可就近就医、子女可就近就学,形成以“工业为主、二三产业配套、社会事务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开发新区。

篇10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UK, 2003)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从概念带向现实[1]。关于低碳城市及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为了将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停留在炒作理念和新概念阶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建立一套可操作、可监管、可推广的规划编制方法,并融入到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之中,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1、低碳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1.1 理论研究

当前,国外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较为深入。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3];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4];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5]。

1.1.2 实践情况

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的一些领域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6]。

1.2 国内研究与实践

1.2.1 理论研究

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6]。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7]。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6]。

1.2.2 实践情况

目前,国内也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也分别提出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措施,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明确单位GDP碳排放量不超过150吨-C/百万美元的控制目标,《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低消耗、低排放的空间结构,并制定了能源管理措施[6]。

2、厦门科技创新园的规划背景

为加快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十二五”发展需求,规划在环东海域建设厦门科技创新园,总用地面积约为4.88平方公里,将作为厦门三个低碳生态示范基地之一。园区东南侧为同安湾,西北侧为天马山和美人山,西北距厦门北站以及沈海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6.5公里,南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8公里,自然、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将着力打造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研发、办公功能为主,生活、休闲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融产、学、研、居、游、购等于一体的具有低碳生态示范意义的国内领先的第三代创新产业园。

3、低碳生态规划的技术路径

篇11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上已经由探索起步阶段进展到持续发展阶段,呈现竞相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最近,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参观了利州大石、朝天羊木、苍溪三井、元坝平乐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会领导、代表对园区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赢得了普遍赞誉。经过三年来的探索,我市初步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树立了一批“可看、可学、有效益”的典型。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了适应山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土地零散、环境不一、地貌多样、资源分散一直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我市客观分析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约束和资源约束,顺应自然,整合资源,确立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路子,探索了“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这一路子和模式,既适合山区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集中度低的特点,又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合理构建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三者统一。这一路子是多年来我市农业工作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市农业发展思路、理念的大转变,是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是抓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大转变。

(二)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农业园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改善。通过几年的发展,各类农业园区通过对田、林、路、渠、库等的综合治理,把一大批农田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土肥沃、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化农田,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由于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建设、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按照“一个园区就是一个观光景区”的建设理念,各地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部分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aaa级景区打造,园区建设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整合投入力度。现代化的园区必须有多元化的投入相配套。全市各地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千方百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土地整理、农综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新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国家项目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园区,激励了企业投入,带动了农户投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资金为导向,企业、业主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了过去因投入分散造成的有投入,投入不大,有效果,效果不好的状况。核心示范区按照亩平投入不低于1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入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启动建设的3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3.2亿元,整合社会资金15亿元。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8亿元。

(四)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园区的成败关键在于先进科技的武装程度,在于高科技农业产业的发育水平。各地把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寻求科技对生产和产业的支撑,园区联合大专院校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目前全市大多数农业园区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试验、引进、示范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配套、组装、集成了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川农大、省自然科学研究院、中茶所等分别在猕猴桃、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园区建立了专家大院、科研所。已建的31个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先进农业科技在园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从而使园区逐步成为现代科技的孵化器、建设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培育现代农民的主阵地。

(五)初步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园区的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按照市场的要求,运用管理工业的先进理念,实现企业化运作。各地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支持、企业运作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构筑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市园区基本形成了“集中流转,多元经营,股份合作,风险保障”的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了“大园区+小业主,大基地+小庭园”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各地不断创新“企业+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苍溪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联办园区机制。利州区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中心(站),建立土地流转基金,有效保障农户和经营业主双方利益。各县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降低农民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和龙头企业已筹集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3100余万元。

(六)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样板工程。农业示范园区是一扇窗口,把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经营观念、管理方式及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展示在人们面前,提供了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现实样板,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苍溪三井、白桥,利州大石,元坝平乐、紫云,朝天羊木、平溪,剑阁木马、剑门关,旺苍木门、南阳,青川板桥、三锅等园区分别带动了猕猴桃、茶叶、烟叶、食用菌、蔬菜等优势特色产

业的发展壮大。在全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上,我点评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指出,该园区可以用“一大、二高、三好”六个字概括。一是大气魄、大面积、大规模;二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三是示范效果好、推动力好,领导称好,群众叫好。三井园区有三点值得其它园区学习,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的建设,把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和城乡环境打造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二是强力整合,大力投入,利用园区建设平台,整合所有资源和项目,以整合的理念,解决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问题;三是不断创新机制,特别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探索循环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每个县区都有这样的好典型,元坝昭化、平乐园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开发旅游业,大力推动农产品入超市;利州大石园区充分利用城市近郊区的优势,着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科技示范普及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景区,形成了“服务城市,致富农户”的园区建设新模式。在全市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4万亩,茶叶产业基地26万亩,核桃产业基地50万亩,烟叶产业基地 9万亩,青川黑木耳产业基地3000万棒(袋),油橄榄产业基地14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了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益增加。总之,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推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全新的理念,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全市农村大发展、农业大提升和农民大增收。能够形成这样好的局面,得益于:一是加强领导,强力持续推进;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是整合资源,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五是强化督查督办,逗硬考核。

在总结农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既要看到园区在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也要看到有的园区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特别是个别县区谋划迟、启动晚、推进慢、上半年等、下半年赶等问题;二是既要看到企业化经营对园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要看到园区运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责权利关系、投资主体和收益分配等有待进一步明晰,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等问题;三是既要看到园区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的效果,也要看到个别园区目标定位不明确,优势特色不明显,主导产业不突出,经济效益还不高等现实。全市园区建设不是一年、二年,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离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不断提升、巩固完善,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此,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发展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张的互促互动。

二、加快进度,提升质量,全面完成今年园区建设目标任务

从总体规划来看,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__-20__年为探索起步阶段,20__-20__年为持续发展阶段, 2013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今年到20__年,是我市园区建设持续发展时期,是完成50个万亩园区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去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的“六强化、六提升”的工作思路(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生命力;强化产业基础,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园区承载力;强化农民主体,提升园区带动力,强化统筹结合,提升园区集聚力),得到市政府马华市长高度认可,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的落实,希望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参考执行。关于园区建设,今天我主要强调五个方面。

一是在项目实施上要加快进度。今年,市上提出了新建园区扩规模,已建园区增效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工作目标。目前,离年终仅2个月时间,各地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时间,抢进度,又好又快推进园区建设,力争今年新建的10个园区早见成效,已建园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全面完成园区建设目标任务。已实施的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严格工程质量,保证资金投入;个别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快启动。要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要继续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坚持县区已经形成的周例会、周通报好的做法。

二是在特色产业上要做大做强。特色是构筑差异性竞争的必备条件,是广元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元七绝”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广元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遴选的一批具有广元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受到农业专家的高度赞誉和市场的热烈反应,各地一定要在明确园区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建设模式,特别注重与“广元七绝”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的规模优势,区域化的特色优势。

三是在设施装备上要提升水平。先进设施装备是园区先进性特征之一。要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等工程,采取工程、农艺等多种措施,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育。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施的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拓宽补贴范围,加大主导产业先进适用机械的应用,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园区的设施装备水平。

四是在科技运用上要加大力度。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开展试验示范,总结筛选出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新型种植模式等,着力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要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开发利用农业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决策咨询,进一步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深入推进农科教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五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力争突破。突出加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农户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完善园区投融资机制、风险保障机制、科技创新推广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增添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做好20__年园区建设规划

20__年以来,全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大学、院所编制完成了《广元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已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全市园区建设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园区建设规划编制评审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实践证明,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可以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解决长期以来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低水平和随意性,是我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农业理念抓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我市自然农业向工程农业转变的标志,对推进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要早谋划,早确定。尽快确定20__年新建园区。市园区办要加大园区选址、产业的指导力度,各县区要根据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科学论证,慎重

篇12

【关键词】:综合产业园 节约用地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政策之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将继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扶持力度。库尔勒市是新疆资源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中,库尔勒位于西陇海经济带的侧翼,是西部大开发“西进、南下”的重要分支和桥头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对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分析和研究,尝试探索库尔勒地区综合产业园的规划与发展途径。

一、概况分析

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所依托的库尔勒市,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的首府城市,位于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与轮台县毗邻,东和博湖县相接。库尔勒是南疆交通枢纽,南疆的门户城市。目前是以重工业为主体、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绝对优势的初级工业城市。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位于库尔勒市主城区西北侧。

二、产业发展分析

(一)主导产业选择思路

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技术思路是进行产业适宜性评价,即通过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的交互分析来明确产业园区最适宜的主导产业。具体来说,一方面,分析研究不同产业的布局需求条件,即其对用地、交通、人才、资金等各产业要素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分析对产业布局具有关键诱导作用的空间因子,分析这些因子对产业布局的要求和具体影响。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明确产业园区可以承接产业的基本属性,按照这些属性特征,结合库尔勒市域产业布局现状基础以及产业之间环境的兼容性、产业链的关联性等,对产业园区的产业谱系优选分类,确定其主导产业、兼容产业、禁止产业。

(二)主导产业选定

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以产业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园区用地与空间条件、交通与产业关联性、产城互促、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协调优化以及产业环境影响等因素,最后确定出本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兼容产业以及禁止产业,具体来说,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为新型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商贸仓储物流业。除此之外,还可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健康产业等兼容产业。

三、规划布局

(一)规划理念

规划尊重场地地形、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状条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导入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创造有特色的空间布局。通过整合产业空间分布,引导企业向相应类型的产业组团集中,提高产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

(二)布局原则

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其规划布局应尊重场地地形、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状条件(包括高压线走向、泄洪沟方位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节约用地,合理确定企业用地布局模式。并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结合现有的城镇布置工业组团,为工业组团提供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整合产业空间分布,引导企业向相应类型的产业组团集中,提高产业布局的集聚度和集群化。将研发、生产、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构筑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规划建议将小型企业安排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小地块或直接进入标准厂房,将大型企业安排在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地块。

(三)规划布局

1、功能布局

规划依据现状用地、周边基础设施情况和产业定位,立足现有基础,展望未来发展,规划园区布局结构为“一区七园”, 各园之间由泄洪渠道、园区道路分隔;各园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构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水系为特色景观,近、远期结合的发展空间。

“一区”:指库尔勒市上库综合产业园区。

“七园”:是指按照主体功能布置的七个园区,分别为小企业创业区、农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区、食品加工产业区、建材产业区、农业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生活配套区。

2、交通分析

园区道路采用“方格网状”格局,本次规划只布置主、次干道。南北向道路强调园区内部贯通;东西向道路实现与库尔勒市区、上库镇、铁门关市的快速交通联系。园区内道路分68米、55米、40米、30米、24米5种道路红线宽度。

3、景观分析

上库综合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的产物,其规划理念充分强调绿色生态环境内涵。园区的绿地环境应做到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既有充足的绿化数量,又有高标准的绿化质量,以达到生产生活舒适、健康、安全。规划园区内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以带状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为主,形成纵横交织的绿化廊道,实现了整个园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形成绿色网络。规划根据功能区划设置了相应的防护绿地。

4、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规划分析认为,产业园区各类工业废气经有效收集、处理后,可以实现达标排放。规划实施期间,各主要污染物在各环境空气敏感点的典型日日均浓度值均应满足相应标准,最大落地浓度与相近监测点位环境背景值叠加后不应出现超标情况。同时,对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敏感目标提出设置防护间距,以降低和改善环境空气影响。

5、循环经济分析

本次规划以“构建循环经济圈,打造生态园区,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按照“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战略要求,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园区。通过充分研究各产业、各企业生产之间的关联性,科学布局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做到产业区布局合理,产业链衔接紧密,产业间互补互促、互惠互利,企业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构建循环经济圈,达到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6、远景发展构想

远景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展。上库综合产业园区远景在本期规划的基础上,延续本规划确定的结构,重点向东、向北发展,完善安全设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到2050年前后,将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放在库尔勒市域大环境中考虑,规划确定以吐和高速公路和218国道作为园区对外交通干线。以天山大道(天山西街西延)、山前大道、218国道、铁门关西环路与规划库塔公路作为串联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与上库综合服务区、南疆综合物流园区、铁门关市、库尔勒市的联系通道,以孔雀河生态防护绿地为廊道。

四、综述

建设库尔勒上库综合产业园区,是调整、提升库尔勒市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产业发展的必要策略,也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综合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就应充分协调产业区用地空间、公共服务、城市建设与环境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发展,促进库尔勒市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程达军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特征比较与体系构建[J] 特区经济 2006年07期

2、李浩东 低碳产业园区规划理念探索 《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1年

3、陈琳、李书全 产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例[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0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