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0:2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园区规划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和布局现状
1.1 工业园区规模逐渐扩大,项目布局呈现集中趋势
在区域总体规划布局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和建设工业园区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提升发展水平方面效果显著。随着工业园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原有的工业园区布局规划已经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工业园区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业务能力和发展前景,必须重新适时调整规划工业园区的功能与布局。
1.2 在规划布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
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厂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不仅是带动本地经济和辐射周边经济的增长极,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因此,理论上要求工业园区引进的项目具有较高产业关联度、体现未来产业发展进程、处于产业寿命的发展成长阶段的产业特征。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工业园区由于建区条件和基础不同,发展的规模、水平极不平衡。相当一些园区的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主要以电子、仪表、机械、轻工、针织服装为主,项目的整体规模、水平、档次还不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经济增长,集约开发和经营的空间还很大。整体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偏低,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下、项目规模偏小、污染严重等普遍问题。
1.3 园区征地拆迁和市场发展滞后
大多数工业园区的发展分为区级城镇、村庄和城镇,各层级单位单纯追求经济效率,在做法方面通常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直接开发利用的快速回报。同时为了快速回报的需要,拆迁地点通常集中于投资和的建设的地上部分,这就造成回避了地下管线和环保、环卫设施建设的全面布局,造成土地拆迁和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平,交通、环境卫生和其他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程。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给解决已经建设完成部分的工业园区内的问题带来巨大的成本。
2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2.1 现有规划编制理念的落后
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规模的产业,这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然而,相同数量的产业规模布局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要想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强国,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控制机制,避免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整个地区的发展总体平衡,必须通过区域规划这根杠杆,使得工业开发园区早日通过优惠政策促进长期高速发展,通过经济和市场规律使得高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经济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概念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具体需求相结合的产物。目前规划编制理念表现为:从开始在城区设置,并设立合并到相应的乡镇工业区;发展相对集中和重点地区作为整个宏观发展的角度;然而先进的规划编制理念建议进一步扩大发展区级工业区,特别是区级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可见,结合发展的实际,工业园区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的预测,同时规划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2.2 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反思
省内有些经济开发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各级政府实行“三个管理”行政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有效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社会和资源代价。表现在:乡镇工业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区级城市工业园区的初始投资非常简单;通常都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自身利益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从来没有将自己村庄和城镇引进的项目“漏”到其他乡镇或市级工业区,村庄陆续开始搞“一村一点”的自我发展,通过发展第二产业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由于乡镇村工业项目的起点较低,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
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相对较广。由于大多数的地理区域加大开发力度,近年来对郊区规划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发展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因此,当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者在面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审批时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往往别无选择地追求当地经济的短期效益,造成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宏观和长远利益的部分损失。
3 我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理念与功能布局变革思路
3.1 明确工业园区的生产格局、产业结构及功能分区
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其产业定位,发挥特色优势,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入驻。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重要前提。工业园区除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进入外,还应向区域内企业广开大门,应用激励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积极申报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策划储备一批好的项目,争取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工业园区。
3.2 做好初步研究工作,规划出发展重点
良好的规划指导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工业园区的规划,不仅对区域发展方向和宏观经济总量的预测以及功能区的定位有良好指导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工业园区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园区内各地块的开发控制情况和控制元件;而且也要考虑到总系统配置的发展,特别是要考虑到工业园区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内部和外部的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关系,整体协调在该地区的环境持续和均衡。通过市场调研,对园区的发展、整体成本估计和投入产出预算精确无误,同时把握潜在的市场群体,构建健康发展的配套运行机制。
3.3 保障农民基本利益
多次规划使得发展工业园区的用地规模逐步扩大,这就难免涉及到大量集体所属的非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如何解决其中农民的居住和生存问题。从推进工业园区良性开发、有序发展的角度考虑,一旦规划工业园区涉及农村居民点,均应该在正式开发前将农民妥善动迁。但是,目前我省有些工业园区在开发中对农民动迁问题考虑滞后,这一方面影响了工业园区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也会对农民基本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应努力尝试在推进区域工业园区建设的进程中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及居民点建设相结合,将工业园区建设与解决农民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峥,徐军,朱丽芳. 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创新——以青浦工业园区实践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1(6): 123-127.
[2] 李向北,贺德坤,康伟. 系统思想在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石柱县工业园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 企业技术开发. 2009(12): 12-13.
[3] 吴大江,张宏. 绿色信息产业园规划探索——以成都南区通信枢纽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 2010(3): 35-38.
[4] 罗蓉.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研究——浅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J]. 工业建筑. 2009(3): 9-10.
[5] 王燕燕,王浩,谷康,等. 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浅析——以淮安工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 2011(2): 122-12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26-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尽管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污染产业,是“无烟工业”,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也产生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也将成为降碳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游人、交通、餐饮住宿以及休闲娱乐等耗能,笔者以正在筹建的“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例,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应用低碳技术与理念,把项目建设成“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山西宜澜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垣曲县黄河小浪底湖畔投资建设的综合休闲渡假公园,是集旅游观光、自驾车房车露营、木屋住宿、水上运动、游轮(直升飞机)航线、餐饮娱乐与休闲度假为一体,以自驾车旅居车爱好者为主要客源,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综合性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区。建设原则之一是实现“碳补偿”(零碳排放)生态旅游项目。
2 低碳规划设计原则
如何达到“碳补偿”(零碳排放)的目标,必须把低碳理念在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加以应用,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2.1 开发保护先行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留给人们最宝贵的遗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但同时这些资源又都具有脆弱性,易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大量碳源。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各种资源的保护措施,尽量在不影响其现状的基础进行合理的开发。
2.2 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每一个游人都会产生碳足迹,游人增加对景区来说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对景观产生损害,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产生大量的碳源。因此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游人和园区设施的碳排放总量,该项目规划陆地面积33 km2,水域面积20 km2,陆地将大部分进行绿化和园林景观建设,这为提高项目的碳汇能力提供了保障,科学规划可使碳源和碳汇基本平衡。
2.3 节能减排
景区规划设计要突出景观的特色和个性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在园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灯影景观等设计时要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材料和O备。
2.4 园林景观多样
景区规划设计要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景区应该能够提供优美的风景、茂密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幽幽的鸟鸣等多样性景观,让游客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果大肆修路、建设宾馆、饭店等旅游设施而减少林地,会引起水土流失,由于废弃物过多和不合理的处理也会导致水体污染、烟尘弥漫、湖畔污染等,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从而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增加碳排放。
3 景区低碳规划设计
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低碳设计内容有: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设计等。
3.1 低碳建筑设计
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就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
园区内面向小浪底库区水面,背靠山体,建筑群依山傍水,地势高低不平,基本属坡地。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坡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度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比平地环境大得多,如果沿袭平原地区的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坡地建筑难于因地制宜,适应于不同坡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如: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了造价,又破坏了原有的地貌,丧失了坡地建筑的特殊韵味;有的建筑为了增加用地,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大大增加了碳源。
该项目本着低碳建筑理念,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最大限度的降低碳排放,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绿色建筑。项目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和保温的装修材料,如:低碳保温外墙材料、玻璃幕墙、太阳能利用一体化建筑、低碳型室内外环境控制营造技术、节电节水房屋、移动木屋、节能墙体、节能电器、节能电梯、节能屋面材料等。尽量把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用在建筑上,力争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旅游者正常生活需要。
3.2 低碳道路规划设计
景区道路建设是总体规划和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低碳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的重要的建设措施。
3.2.1 景区道路与景区建设协调规划
景区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低碳为核心,以方便游人观光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景区自然地理条件、游客密度等因素,重点考虑休闲、游览、观光景点等的衔接,将各要素纳入景区道路交通覆盖范围,为游客休闲、游览、观光出行、创建便捷和谐及低碳的交通网络。
3.2.2 公共交通规划设计
因景区面积大,必须做好公共交通规划。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景区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游客浏览观光,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
3.2.3 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规划设计
步行与自行车,有利于游客健康,低碳出行。规划适合游客的休闲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道路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游客低碳观光。另外,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也有利于游客间的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3.2.4 低碳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景区以接待房车和自驾车游客为主,车辆较多,低碳停车场建设非常重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休闲、观光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
3.2.5 道路照明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照明应为集照明、装饰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环境空间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低碳理念的实践表达。低碳理念的道路照明设计,除采用太阳能和新型节能灯,如LED外,还可采用计算机布灯模式来节约能源,在不降低照明质量前提下,使单位路面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2.6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设计
景区道路生态路面设计,可采用降低硬质地面的面积,截留地表径流的方法。景区干道生态路面的铺装材料可选择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泥土铺装,这两种铺装均具有很大比例的贯通性空隙和较强的压力承载力,景区支道生态路面的设计可选择石子直径为2.5~5 mm的砂石铺装和碎石铺装材料。这两种铺装除了具有弹性和透水性外,还具有耐磨损和防止土壤飞散等优点。另外,配合景观功能,可以修建木质生态步道。
3.3 G化景观的低碳设计
园林景观是休闲度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曙猿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陆地面积33 km2,将大部分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绿色植物具有汇碳的能力,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适地适树地选择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碳汇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取以下方法贯彻低碳理念。
3.3.1 低扰动的园林施工方法
园林设计的要考虑适地适树,依地形设园林景观,进行低碳节能方面,尽可能减少大规模土地改造和土方工程,从而减少运输和污染,否则,将会增加园林建设的成本,而且会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增加碳源。植物种植施工时,尽量保持原有植被,整地时尽量采用低扰动方法。
3.3.2 在园林景观水体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园林设计中,水体的作用能调节气温和增加湿度,对生态系统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将景观水体的部分加入其中。第一,设计的地址应该选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依据自然水源进行景观水体的设计,不使用自来水或者开采的地下水。第二,景观水体的利用和排放设计应该考虑到水体的情况,再选择能适应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美化景观的同时,能够净化水体。第三,在景观设计时可以适当加入灯光、音乐等元素进行装饰,使得水体设计不再单一,更加强调设计的互动性,但应合理运用这些素材,以减少碳排放量。
3.3.3 在园林植物设计中体现低碳理念
在植物材料应用上,选择多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既有较强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易于今后的管护。其次,根据植被生长季节变化,合理搭配植被,能够满足人们在不同的季节欣赏到不同的植被景观,做到季相分明,四季有景可赏,同时还要注重植被的空间结构的搭配,单一结构设计会让园林的景观单调而且不利于生态的稳定性。所以在植被种类的搭配时,应该选择乔木、灌木和花草等进行合理搭配立体种植。
3.3.4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
园林施工采用径流集水措施,积蓄降雨,减少人工浇灌,节约水资源。项目区有大量的荒山需要绿化,山体绿化遇陡坡,采用鱼鳞坑整地,缓坡采用水平沟整地;平地,采用回字坑。同时,修建集水池,积蓄降水,旱时用于浇灌。
3.3.5 园林小品的低碳设计
园林小品的设计在追求观赏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低碳环保,在小品用料的考量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可再生的材料进行装饰,挖掘新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景观之中,景观灯、标识牌的电能消耗上尽量选择利用太阳能的设施。
3.4 低碳游乐设施
建设低碳、新能源、节能环保游乐项目、设备和产品。如儿童乐园设计,可考虑木制玩具,木制玩具天然环保,用可持续发展森林的树木制造,能发挥出木制玩具独有的质感。木制玩具别具风格的设计及用料,不仅给予孩子截然不同的新鲜感受,还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还有充气游乐设备,节能又环保。
3.5 低碳系统工程设计
(1)建立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景区内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2)屋顶设置空气源热泵机组,利用热泵装置解决宾馆热水供应,应用水源热泵系统,提供宾馆内部的温度调节。
(3)推广应用碳足迹计算器,建立全园区的碳足迹计量系统,清楚知道每一时间段每个个体或家庭单元的碳足迹和园区内碳排放总量。建立碳汇监测站点,对各种绿地产生的碳汇进行监测和计量,通过可以控制碳源碳汇的平衡,以求达到园区内低碳、零碳或碳平衡目的。
4 结语
从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建筑、道路、游乐设施、园林景观设计、节能系统工程等方面探讨了以低碳理念规划设计“世纪曙猿复合型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景区建设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为低碳旅游提供切实可行的平台与环境。
参考文献:
1.什么是ART-DECO
Art-Deco风格,又译作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摩登风格等,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传遍欧美,波及世界各地。Art -Deco被确定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起点应追溯到1925年巴黎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1]这类风格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融合了立体派、构成主义,包括机械美学,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而不是简单,又有古典主义的精致而不繁复琐碎。同时又是新艺术(Art Nouveau)与工业艺术(Industrial Art)的衔接,Art-Deco呈现出注重传统装饰与现代造型设计的双重性。它反对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也批评单调的工业化风格。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间的一场衔接。
Art-Deco那简洁又不失装饰性的造型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基于线条形式的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2]
Art-Deco也被称为装饰艺术,回纹饰曲线线条、金字塔造型等埃及元素纷纷出现在建筑的外立面上,表达了当时高端阶层所追求的高贵感;摩登的形体又赋予古老的、贵族的气质,代表的是一种复兴的城市精神。这种艺术风格在美国大行其道,并最终发展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曾一度流行于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该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表达出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通过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及豪华材料的运用,成为一种摩登艺术的符号。当时上海的国际饭店、沙逊大厦、锦江饭店及衡山路上的一些高级公寓就是“Art-Deco”的典型代表。它们不同于其他古典建筑风格,所呈现出现代简洁的街屋面貌,成为了构成上海“万国建筑博览”的一大要素,也奠定了上海城市风貌的又一基本特征。
2. Art-Deco装饰主要特征
2.1 奢华的材料与绚丽的色彩。
喜欢用奢华的材料及大胆绚丽的色彩,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名贵材料,各种现代的新材料同样会引起设计师的兴趣和热情。
克莱斯勒大厦电梯厅的设计中,华丽的石材与精美的不锈钢门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提醒人们他们正在进入一个工业时代财富与权势的宫殿。
2.2奇异的灯光效果。
芝加哥世纪进步博览会上著名Art Deco建筑师霍拉伯特与鲁特设计的克莱斯勒汽车展馆,立面设有一系列竖向凹槽,每个凹槽安装了1000瓦的光源,凹槽在白天形成阴影,晚上成为立面上的亮条,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3商业化的艺术。
Art-Deco风格自上而下的普及与商业化需要是分不开的。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新材料成本的下降逐步降低了相关产品的价格,使Art-Deco风格在美国得以普及,而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
2.4几何化的造型。
从建筑立面到室内空间,装饰艺术派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几何化。常见的有阳光放射形、阶梯状折线形、V字形或倒V字形、金字塔形、扇形、圆形、弧形、拱形等。这些独特的形式语言是装饰艺术派的重要特点,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方盒状的公寓、巨型的发电厂与工厂、流线型且充满异国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作Art-Deco建筑。
2.4.1垂直线条的强调
人们在对现代主义、极简主义带来的冷漠和无视人的感情意志表达的反思之后,开始重新审视环境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人的精神感受,开始趋向于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一种能让居住者“触摸”到的空间感受,同时强调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感性、生动的精神氛围。
2.4.2阶梯状收分的表现
阶梯状收分延续了art-deco建筑中的一贯手法,形成了类金字塔状的效果,更能体现楼盘的高贵感和档次。
2.4.3几何化形态的装饰
将古典的符号去掉琐碎得到了高度浓缩,变得更立体。重视几何块体、重复线条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基于线条形式强烈的装饰性,在原则上灵活运用重复、对称、渐变等美学法则使几何造型充满诗意和富于装饰性。这种创造方式就是赋予形体“意味”的过程,也是将观念注入设计的过程。常用方形、菱形和三角形作为形式基础,运用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顶角线等部位。
2.5多样化的包容性。
思想来源的多样性,新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
文化的综合。既有从欧洲古代文明中继承的传统形式,如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又引入各国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国、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美洲玛雅文化、古巴比伦等。
Art-Deco从许多流派运动和文化中吸取灵感,如新艺术运动、包豪斯、立体主义。它既强调了摩登、革新及与机器生产的结合,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因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3. ART-DECO风格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ART-DECO是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外立面和内饰方面,其注重的是建筑单体的形态效果。建筑群体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需要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因此,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可以把该设计理念进行演绎和升华。
3.1平面布局。
(1)垂直化。通过平面布局的线条表现,强化建筑单体布局走向同围合空间的垂直关系,从而形成有序的布局。
(2)阶梯状。借助小区建筑单体的高差呈现小区平面布局的阶梯变化和层次性,保证了楼间的通风采光又增强了楼群整体韵律感。
(3)几何化。几何化的平面布局能借助小区居住板块和景观的组合体现形态感,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契合于整体建筑景观形成的几何化的平面构图,能呼应多重空间的整体和谐。
3.2功能布局。
(1)垂直化。通过小区景观轴线、功能轴线拉开小区架构,借助轴线引导形成直观的小区布局结构。
(2)阶梯状。居住、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形成基于居住服务链的功能梯度,体现功能的完整性,营造一种自然、和谐、亲切的氛围。
(3)几何化。几何化的功能布局呼应于整个建筑空间强烈的序列感。将安静休憩空间、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合理组织,丰富了景观层次。
3.3景观要素设计理念。
(1)垂直化。充分运用水系、绿带形成小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激发宜居活力。
(2)阶梯状。公共绿地和大面积水系形成开放式景观节点,特色花园和小水域形成私密景观节点,从而形成收缩自如的景观层次。
(3)几何化。借助雕塑、景观小品等设施的点缀,提升景观品质和档次。
3.4建筑立面设计理念。
Art-Deco建筑采用塔楼式退台、对称构图、刚柔并济的横竖线条、丰富的浮雕装饰等手法。园林建筑应避免“千亭一面”,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应根据周围楼体的风格和色彩等特点,做出合理的、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比如整体造型可以采用挺拔向上的线条,塔楼式的退台,利用整体凹凸形成高立挺拔,简洁流畅竖向线条,显现建筑高贵而内敛,优雅而不动声色。细部处理可以结合一些图案纹理,比如大量运用鲨鱼纹、阶梯图形、放射状图样装饰,推崇低调奢华的时尚住宅理念。
4.结语
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设计风格,ART-DECO对称挺拔、干净利落、大块渐成的风格和精致的细节设计,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独特的韵律感。因此,当产品细节即质感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的时候,基于ART-DECO风格的特征,用于对住区整体布局和细节进行设计,将建筑群体、住区景观营造和住宅楼盘的开发通盘考虑总体和局部的关系,将是住区规划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与方法
绿色交通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规划领域的具体表达和落实,是通达与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与低污染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在绿色交通规划中,应当从交通布局、交通建设、交通出行三个方面着眼,将绿色交通的要求全局把握、逐步分解,渗透到规划中的各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了绿色交通规划的主要设计原则。
在绿色交通规划中,交通的整体布局受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城市用地布局的影响。在OD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城市整体的轨道或快速路主干网,实现城市内部集约式、大运量的客运系统。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现有的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强化交通资源的引力作用,强化区域通道的辐射作用,强化枢纽组织的引导作用,减少重复建设。最后,为了保障慢速交通与公共交通的优先行驶,应当做好关键通道的公交化,部署好停车场、换乘枢纽,实现城市TOD的发展模式。
二、合肥市交通现状分析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第一大城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长三角经济圈西翼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一)城市道路网现状
合肥市现状路网结构形式为“二环九射”形式,其中一环为快速路,平面交叉口的数量还较多,不规则交叉口同时存在,只有少量路口渠化和拓宽。
到目前为止,建成区内现有和建设中的道路总长1554公里,道路总面积3094万平方米。其中主干路693.95公里,次干路430.71公里。道路功能层次不明确,主、次、支各级路网密度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
(二)城市机动化水平
到2006年,合肥市区范围内机动车保有量上升为16.79万辆。其中,汽车拥有量达到11.1万辆,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2倍和2.4倍。截止到2006年底,市区范围内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86.3辆/千人,千人汽车拥有量为57.2辆/千人,处于城市机动化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表 1市区历年各类机动车保有量统计表(单位:辆)
车型\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客车 16921 18734 20712 20228 28517 39853 50363 64915 83462
货车 8299 10412 11632 16460 16128 19432 22287 24596 27790
汽车合计 25220 29146 32344 36688 44645 59285 72650 89511 111252
摩托车 19709 27914 45793 45839 48588 58970 61346 58959 56646
机动车合计 44929 57060 78137 82527 93233 118255 133996 148470 167898
数据来源:根据合肥市公安局车管所提供资料整理
在各类机动车中,摩托车和客车增长速度最为迅速,成为城市机动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客、货车辆的构成比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由1998年的56:44变为目前的69:31,客车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
小客车增长中有相当部分为私人小汽车,目前合肥市私人小汽车进入家庭呈加速状态。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每天机动车上牌200多辆,其中60%以上为私人小客车,增长速度惊人。
(三)公共交通
2006年合肥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2409台,公交年客运量5.36亿人次,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4.6标台,每标台年客运量22.2万人次/标台,与同等省会级城市对比,属中上等水平;公交线路101条,运营线路总长度为1596公里,公交线路平均长度为15.8公里,公交线网密度2.17公里/平方公里,平均发车间隔为6分12秒。从2003年至今,公交年客运量年均增长17.8%,公共交通分担率由1997年的16.7%增加到19.98%。
表 2近年合肥市公共交通发展状况
年份 线路
条数 线路总长度(公里) 总客运量
(万人次/年) 比上年
增长 历年公交车
保有量(台) 比上年
增长
2003 102 1446.1 32764.4 -- 2097 --
2004 106 1530.8 40604.1 24% 2294 9%
2005 105 1575.3 46894.4 15% 2343 2%
2006 101 1596 53586.8 14% 2409 3%
三、城市社区与控制单元解读
(一)城市社区解读
城市社区与城市控制单元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城市规划管理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的重要方式,控制单元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建设管理从总体控制到局部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对社区和单元的理解,并引入交通引导控制的理念,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环节。
(二)合肥市单元规划解读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市场要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编制单元规划,用以承上启下,上承全市总体规划、对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单元的主导性用地功能结构;建设用地总体容量控制范围;三大公共设施规划布点;地下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城市设计整体引导性建议。
四、社区交通换乘系统规划
利用绿色交通出行的理念,实施社区交通换乘规划。绿色交通三大方面,慢行、公交、轨道,结合社区居民出行特点,实施综合换乘系统。
(一)交通综合换乘模式
1.换乘服务效率
换乘效率主要体现于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单位时间换乘量、设施能力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换乘服务水平从乘客的角度出发,主要关注乘客在换乘过程中的感受。总体来看,换乘效率与换乘服务水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常用公共交通类型和特征
表1常见城市公共交通类型的特征和范围
类型 客运能力(N) /万人次• h―1 平均运行速度(v) / km • h―1 适用范围 运营城市
城市
道路
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