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数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读数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读数方法

篇1

游标卡尺按下列规则读数

1、以游标零刻线位置为准,在主尺上读取整毫米数。

2、看游标上哪条刻线与主尺上的某一刻线(不用管是第几条刻线)对齐,由游标上读出毫米以下的小数。

3、总的读数为毫米整数加上毫米小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教学中,在多用电表的读数规则这个问题上,因教材、教参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标准,教师往往根据教辅资料、历年高考试题的答案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总结,传授给学生的读数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出现了较混乱的教学现象。给高考备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笔者对近些年的高考关于这类试题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提供给大家作参考,不妥之处,不吝赐教。

一、关于读数的规则

许多资料中读数规则是这样规定的,由最小分度来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

(1)最小分度是“1”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按十分之一的估读方式。

(2)最小分度是“2”或“5”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本位,不再往下估读,分别按二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读数。

采用这种读数方法得出的结果与高考答案对比时发现:最小分度是“1”或“5”的试题结果与高考答案一致。最小分度是“2”的试题结果与高考答案不一致。建议教师按以下的规则讲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1)最小分度是“1”或“2”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按十分之一的估读方式。

(2)最小分度是“5”的仪器,测量误差出现在本位,不再往下估读,按五分之一读数。

有例为证,例1、(2011年全国卷23题)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60mA的电流表,电阻箱,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Ω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填空:

(1)仪器连线如图1所示(a和b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若两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a为___(填“红”或“黑”)色;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1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示数分别如图2(a),(b),(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Ω.电流表的读数为___mA,电阻箱的读数为___Ω:

(3)将图l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 mA;(保留3位有效数字)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V.(保留3位有效数字)

解析:第二问中,欧姆档10~15每小格为1Ω,可理解为最小分度为“1”。应估读到下一位0.1Ω,答案为14.0Ω。如果考生答案是14Ω将被扣1分。电流表的量程为60 mA.,每小格为1 mA,即最小分度为“1”,应估读到下一位0.1 mA。答案为53.0 mA。

2011年海南13题、2010年全国新课标23题等题目都是如此读法。

例2、(人教版3-1第68页第一题)用多用表进行了两次测量,指针的位置分别如图中a和b所示.若多用表的选择开关处在以下表格中所指的挡位,a和b的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中.

解析如下:(1)直流电压2.5V所对应的刻度盘的最小分度为0.05V,误差出现在最后一位上,按五分之一读数。a指针答案为0.57V,b指针答案为2.00V。直流电流50 mA所对应的刻度盘的最小分度为1mA,误差出现在下一位上,按十分之一的估读方式。a指针答案为11.4 mA,b指针答案为40.0 mA。

例3.(2008・宁夏)图为一正在测量中的多用电表表盘.

(1)如果是用×10Ω档测量电阻,则读数为___Ω.

(2)如果是用直流10mA档测量电流,则读数为___ mA.

(3)如果是用直流5V档测量电压,则读数为___V.

解析:(1)欧姆档10~15每小格为1Ω,应估读到下一位0.1Ω,读数为6.0×10Ω=60Ω;(2)电流档取10mA,故测量时应读取中间的三排数据的最底下一排数据,最小分度 “0.2”,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按十分之一的估读方式,读数为7.18mA;(3)直流电压档测量读取中间的三排数据的中间一排数据,每小格为0.1 V,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按十分之一的估读方式,读数为3.59V。

篇3

在电路中,引起电表读数变化的根源,一是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缓慢滑动,电路中的电阻跟着缓慢变化;二是电路中开关的通断状态发生了变化,电路结构或连入的元件发生了变化,电路中的电阻跟着发生了跳跃变化。限于初中学生水平,中考试题一般只涉及简单电路和电路一处发生变化的情况。

二、清楚几种基本电路的阻值变化

1、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由一个定值电阻R0和一个变阻器RP串联组成。变阻器RP变大,总电阻R也变大;变阻器RP变小,总电阻R也变小。

2、并联电路,如图2所示,由一个定值电阻R0和一个变阻器RP并联组成。变阻器RP变大,总电阻R也变大;变阻器RP变小,总电阻R也变小。

3、混联电路,如图3、图4所示,由几个定值电阻和一个变阻器组成。图3,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后与变阻器RP串联,可将定值电阻R1和R2并联部分等效为一个定值电阻,和图1的结构就相同了。变阻器RP变大,总电阻R也变大;变阻器RP变小,总电阻R也变小。图4,定值电阻R2和变阻器RP并联后与定值电阻R1串联,可将定值电阻R2和变阻器RP并联部分等效为一个变阻器,和图2电路结构就相同了。变阻器RP变大,定值电阻R2和变阻器RP并联等效电阻变大,总电阻R也变大;变阻器RP变小,定值电阻R2和变阻器RP并联等效电阻变小,总电阻R也变小。

三、掌握解题思路

1、看电路中除测量仪表外有哪些元件,元件连接情况是串联还是并联,若开关状态发生变化,应画出状态发生变化前后的电路简图。

2、看测量仪表,即电流表是测量哪个电路或那个元件的电流的,电压表是测量哪段电路或那个元件两端的电压的,为了更清楚地看懂电路简图,可将电流表、电压表理想化,即在电路简图中电流表用导线连通,电压表去掉。

3、从电阻变化入手分析,遵循以下分析步骤:

局部电阻的变化整个电路的电阻的变化总电流的变化(电源电压不变)局部定值电阻电压的变化局部电流的变化。

例1、如图5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_,电压表V2的示数将______。

分析:该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两个电阻(用电器)和三块测量仪表,其中电流表A测量的是干路电流,电压表V1测量的是变阻器RP两端的电压,电压表V2测量的是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电路简图如图6。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RP将变小电路总电阻R总将变小(R总=RP+R)电路中的总电流I总将变大(I总=U总/R总), 电流表A的示数将变大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将变大(I=I总,U=IR), 电压表V2的示数将变大变阻器RP两端的电压将减小(Up= U总- U),电压表V1的示数将减小。

答案:变大、变小、变大。

例2、如图7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三只电表的示数都变大

B、A1、A2示数变小,V的示数不变

C、三只电表的示数都变小

D、A1的示数变小,A2、V表示数不变

分析:该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两个电阻(用电器)和三块测量仪表,其中电流表A1测量的是干路电流,电流表A2测量的是变阻器R1支路电流I1,电压表V测量的是变阻器R1两端的电压U1,也是定值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也是电源两端电压U,所以V的示数不变,电路简图如图8。当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R1将变大变阻器R1支路的电流I1将减小(U=U1,I1=U1/R1),电流表A2的示数将变小定值电阻R2支路的电流I2不变化(U=U2,I2=U2/R2)电路中的总电流I将变小(I=I1+ I2),电流表A1的示数将变小。

篇4

1、千分尺读数=固定套管主尺读数+微分筒上读数,千分尺主尺每格是1mm ,微分筒每格0.01mm ,此外,读数的时候要注意视线与刻度垂直,否则读出来的数据会产生误差。

2、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micrometer)、螺旋测微仪、分厘卡,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它测长度可以准确到0.01mm,测量范围为几个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mm的螺纹,当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时,将前进或后退,活动套管C和螺杆连成一体,其周边等分成50个分格。螺杆转动的整圈数由固定套管上间隔0.5mm的刻线去测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最终测量结果需要估读一位小数。

3、第一个这样的测量工具是由法国发明家Jean Laurent Palmer 在1848 年获得了专利,被称为“带圆游标尺框的螺纹卡尺”。今天,我们仍然利用这一典型特征制造外径千分尺。千分尺引入机械世界开始于两个美国工程师Joseph R. Brown 和Lucian Sharpe 在1867 年对巴黎展览会的访问,他们的注意力被Palmer 的发明所吸引,并非常感兴趣。在对Palmer 的设计加以改进之后产品被大批量制造,并由这两位合伙人在市场上成功地推广。当瑞士TESA公司决定制造外径千分尺时,他们重复了过去发生的故事,使该产品成为公司的第一个产品。个别情况除外(例如测量齿轮的千分尺),我们所使用的千分尺遵循Abbe 原则(阿贝原则),如同比较仪那样。千分尺心轴通过现代化磨床加工,螺纹的轮廓精度很高,螺距偏差可忽略不计,加工条件保证了千分尺极低的测量不确定度。

(来源:文章屋网 )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