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养猪技术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养猪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养猪技术

篇1

保健养猪就是通过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动物机体本身的特导性和非特导性抗病能力以达到保健防病和增加效益和养猪新方法。

二、当前养猪生产的瓶颈

近年,全世界养猪事业发展很快,饲养周期大大缩短,先进水平平均达到165日龄出栏。但是目前养猪生产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猪饲养期延长,效益下降。

1.免疫应激平均使饲养周期延长3~5天,成本增加10~20元/头。

2.母猪生产繁殖应激母猪繁殖力低;仔猪初生重小,25~28日龄断奶重6~7.5kg,使饲养期平均延长10天,直接成本增加10~50元/头,间接效益下降80~200元/头。

3.出生关黄痢主要影响仔猪成活率,成本增加10~20元/头。

4.补料关白痢平均影响2~5天,成本增加10~20元/头。

5.断奶关断奶应激延长饲养期5天以上,成本增加10~20元/头。

6.保育关仔猪营养应激、氨慢性中毒和呼吸道综合征、免疫力低下和圆环病毒感染延长饲养期5天以上,成本增加10~20元/头。

7.贩运仔猪腹泻综合症使贩运仔猪饲养周期延长30天以上,成本增加50~100元/头。

8.各种因素特别是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机体抗病力下降使临床上常见的30多种疾病如气喘病、蓝耳病、流感、附红体等发病率增高,平均延长饲养期5~10天以上,成本增加10~30元/头。

9.被动保健不当延长饲养期5~10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养猪生产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解决上述制约因素,还可缩短饲养周期35~55天,每头猪增收40~110元,这也正是135保健养猪技术提出的理论基础。

三、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是文利新、袁慧、蒋政云等专家从理论上提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免疫调控的保健方法,消除生猪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提高动物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病力,从而大大降低由应激反应造成的生猪发病,消除生猪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提高其生产性能,可将目前生猪出栏平均时间165天缩短为135天,并且肉品品质有所提高,每头猪有望增收40~110元的养猪新技术。

保健养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保健医学和保健技术的发展也将掀起一场养殖业的革命,从2002年开始,作为“保健养猪领域的第一品牌”的长沙绿叶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对此展开研究,率先在国内外提出了保健养猪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开发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及高科技的保健产品,经全国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农博会金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和奖项。其猪用保健产品的销售量稳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受到了行业人士和养猪朋友的热烈欢迎。

篇2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23-02

近些年以来,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革新,并且在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当中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教学方式,累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尽管高职学院已经吸取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得到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让自身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从业要求,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也是形势使然。

一、目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人群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从事具体施工的作业者素质较低,综合能力偏弱,且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这部分工作人群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技术工作者非常少,大多数人仅仅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许多施工项目的质量差,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受教育比例,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伴随当前国内工程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监理公司也十分需要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方面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育模式落后,只重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都是,学生应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与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工作技能。伴随社会高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融进了国际化的潮流中,各种新式专业词、新方法、新手段等都不断地挑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课本,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脉搏。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的总目标到实际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太过看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完备性,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实践类课程在总课表中的占比一般为两成左右。在专业教学活动方面,老师的授课只关注完成授课任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授课重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是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这种应试教育当中,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只为了得到让人满意的“成绩”,但即使这种“成绩”十分优异也不代表学生能自如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硬件及实践性教育基地上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使得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相关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偏低,而以上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使专业性教学始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前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六成以上,实践课程只占两成,这其中还包含了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练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理解现代化工科教育理念,因此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师资配备、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这样就严重压制了老师与相关技术员工参与到这一教学部分当中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方并未将实践课程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此时常发生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情况,实践性教学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革新策略

(一)革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须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教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实际运用作为根本目标,重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综合训练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需依照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置,重点课程以施工流程作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多个任务构成,要以任务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拓展课程需要依据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道路来安排教学方向;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专项能力训练课程,一个是顶岗实习,由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创建全新的考评系统,重点考核实际能力,辅助考核理论知识

考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综合考虑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依照以实际技能作为主体、理论知识作为辅助的准则,设定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的评分权重,同时考虑企事业单位考核标准来确立能力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人文素质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这要依据以知识传授作为主体,同时考量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考核综合实训课程,要建构以能力为中心、过程为重点的考评系统,综合考试成绩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考核成绩,让学生的成绩评价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创建以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目的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要逐渐创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动态且多方位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标准、能力培训标准、教学品质监管标准以及管理系统,创建一套可以反馈校内外教学品质信息网络系统,进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促使教学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开展。

(四)强化教师团队的创建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就需要重点对课程体系展开革新举措,而这部分措施一般都是缩减课程的教学时数,这就使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冲突尤为凸显。因此,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了关键,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在限定的教学课时之内,教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老师需要参加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学校要组织老师接受相关培训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技术员工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是教学工作是否能成功开展的重要部分。

(五)管控教学质量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由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与教研组织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创建,优化并完善校方与企业的合作,订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利用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达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透明化与制度化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价、老师评学、同行评教等。

(六)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核心课程安排状况、实训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训中心,例如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在校外和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地中更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在每个基地中还需安排实训指导教师。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例如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企业配合度较低;顶岗实习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冲突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其实是两套培养系统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其次是一个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要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改革高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培养人才的策略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而伴随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9:25.

[2]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01:15.

篇3

中图分类号 S565.4.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78-02

自2010年以来,在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曲靖市农业局的关心、帮助下,连续3年罗平县实施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科技厅下达的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实施油菜高产创建示范过程中,示范样板始终坚持以良种良法配套、综合技术为集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遵循“百亩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的基本要求[1];以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平台,推广先进适用增产技术,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平衡增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油菜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周边油菜生产发展。通过样板的实施,提高罗平县油菜单产、增加总产,2012年度种植油菜4.666 6万hm2,平均产量3 000 kg/hm2,总产量达到14万t,再创罗平县历史最高年产量。2010—2012年累计实施油菜高产创建项目8 690 hm2,超计划(7 330 hm2)1 360 hm2,增幅18.55%,增加油菜籽产量2 867.6 t,增效1 310万元。油菜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促进罗平县油菜产业发展,加快罗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富民强县具有重要意义[1-2]。

1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过程

罗平县农业部门2006—2009年累计完成优质双低油菜372个新品种(组合)、油菜化学除草、施肥技术、旱地油菜封顶打薹、蚜虫防治等试验工作。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罗平县旱地油菜的生产实际,制定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在油菜生产中进行示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2009年罗平县油菜生产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的情况下,全县种植4.0万hm2油菜的总产量3.566万t,平均产量891 kg/hm2。70 hm2高产示范样板,采取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取得一定实效,经验收项目区平均种植密度304 972.5株/hm2,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140.9个,平均角粒数20.45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2 092.5 kg/hm2。其中,百亩核心样板平均种植密度266 013株/hm2,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167.2个,平均角粒数20.5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2 172 kg/hm2。与非样板区(平均密度278 400株/hm2,单株有效角果数154.2个,平均角粒数18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1 840.5 kg/hm2)比较,百亩核心样板增产331.5 kg/hm2,增产18.01%;千亩示范区增产252.0 kg/hm2,增产13.69%。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为油菜高产创建样板技术措施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意义。

2 油菜高产创建样板主要技术措施

2.1 统一规划布局

依托罗平县典型的立体气候资源优势,选择罗雄、板桥二镇为油菜高产创建样板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油菜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达到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示范片典型示范作用。

2.2 统一良种,夯实油菜生产基础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选择适合罗平县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云油杂二号为样板主推品种,3年油菜高产创建样板杂交良种统供率达90%以上。

2.3 统一播种节令,把握最佳节令

以大春、小春整体效益的最佳为原则,科学安排大春、小春生产。根据罗平县旱地油菜生产实际,结合降雨量分布情况,实行抢潮播种,保证油菜出苗达到苗全目的。每年油菜播种最佳节令是当年10月1—10日[2],3年油菜样板均在10月10日前播种结束。

2.4 统一施肥,施足底肥

播种时施种肥,施氮、磷、钾复合肥(5-15-5)6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硼砂15 kg/hm2、硫酸锌15 kg/hm2混合后作底肥,施于塘心或沟心中,但要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造成烧芽。确保油菜出现真叶时就能吸收充足的养料,促进根、叶生长,这是早发壮苗的重要措施。重施苗肥,油菜定苗后,根据田间苗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提苗;巧施薹肥,一般在薹高10~20 cm时以氮素化肥追施。施肥时掌握“两看两定”的原则,即一看品种定施肥先后、二看苗情长势定施肥数量。前期施肥量多、长势旺的田块应当轻施;前期施肥量少、长势弱的田块要重施。对一般长势稍差的油菜,增施薹肥有扩叶、增枝、增角和兼顾增粒数、增粒重的作用,而对长势较旺的则可少施或不施薹肥。要求在油菜叶面上无水时施肥,切忌早晨露水未干时追肥。

2.5 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控制密度

油菜播种后7~9 d出苗,要及时查缺补苗;待油菜生长到4~5片真叶时定苗,一般留苗密度为常规油菜27万~33万株/hm2,杂交油菜18万~27万株/hm2。间苗、定苗要掌握留壮苗,间弱苗;留大苗,间小苗;留匀苗,间密苗;留纯苗,间杂苗,拔除病苗、虫苗[3],按密度要求留足健壮苗。

2.6 统一病虫草害防治

主要采取旱地油菜芽前除草,播种后把土壤耙平后及时喷施除草农药,罗平县旱地直播油菜根据多种除草剂试验,最佳效果是广佳安,用50%广佳安1 5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4],防治效果明显。

为确保油菜出苗整齐,播种后对跳甲等当前的重点虫害进行了统一防治。播种时用敌毒粉30 kg/hm2拌土或拌沙施入土中,防治油菜跳甲等苗期害虫;后期主要防治病害是菌核病等,加强蚜虫防治力度。蚜虫,油菜苗期受害多在心叶或幼叶背面,抽薹后多密集在花蕾、幼茎、角果上。由于蚜虫具有繁殖力强、寄主范围广、危害时间长等特点,在抽薹期至角果期常用百事达750~1 050 mL/hm2对水750~1 050 kg喷雾,也可用氧化乐果1∶(1 500~2 000)倍药液喷雾,也可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用225~300 g/hm2对水750~1 500 kg搅匀喷雾,使用地蚜灵拌土在油菜播种时施用,可全程抑制蚜虫发生,对蚜虫防治较好。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采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1~2次,或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喷2~3次,或用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喷2~3次。

3 油菜高产创建样板取得的成效

3.1 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选择在罗平县的板桥镇、罗雄镇,3年计划建设7 330 hm2,实际完成8 690 hm2,增加1 360 hm2,增幅18.55%。通过省市县三级组成的专家组3年对样板进行田间测产验收,按照《云南省小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进行了田间验收:3年累计完成百亩核心区86.6 hm2核心区样板,总产量259.991 t,平均产量为3 002.25 kg/hm2,比对照(平均产量为2 368.8 kg/hm2)增633.45 kg/hm2,增幅26.74%,增收油菜籽54.861 t。累计完成867.8666 hm2展示区样板,总产量2 433.570 t,平均产量为2 804.1 kg/hm2,比对照(2 370.6 kg/hm2)增433.5 kg/hm2,增幅18.29%,增收油菜籽376.255 t;累计完成7 736.4 hm2示范区样板,总产量2.079万t,平均单产2 686.95 kg/hm2,比对照(2 371.95 kg/hm2)增315.00 kg/hm2,增幅13.28%,增收油菜籽2 436.511 t;共增收油菜籽2 867.628 t,按4.58元/kg计算,增收1 313.37万元。

3.2 推广应用效益分析

一是经济效益方面。8 690 hm2油菜高产创建样板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良种、统一播种节令、统一施肥、及时间苗定苗、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7个统一集成技术。实现总增产量2 867.628 t,平均增产量330 kg/hm2,新增总产值1 313.37万元,新增纯收益1 093.52万元,农民得益率1.00∶100.76。二是社会效益方面。为加工企业提供了2 867.628 t优质原料,使油菜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带动西南地区同生态类型旱地油菜生产的发展;油枯广泛应用在烤烟及饲养业、养殖业、花卉等方面,饼粕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最佳有机肥,施用双低油菜饼粕对烤烟等作物品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油菜籽内农药残留量,对油菜籽食用安全起到一定作用。三是生态效益方面。油菜大量枯枝落叶,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作用;在油菜生长过程中,对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有明显作用。

4 参考文献

[1] 任习荣.实施高产创建活动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云南农业,2009(1):80-81.

篇4

耕水机的安装模式与传统增氧机械安装形式相同,只需按照水域面积选取相应型号,安装时可以根据常年风向偏上风口一些。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设备安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长条式:长条式增氧系统是用较长(一般是5~50米)的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池塘底层,固定并连接到输气的塑料软支管上,支管再连接主管。要求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厘米,呈水平或终端稍高于进气端。风机空气从主管经支管到微孔曝气管扩散于水体,实现增氧。如双塘增氧管道布置为三级:风机――主管――支管(软)――微孔曝气管。单塘仍然是三级管网,但主管只有一边接支管。多塘管网分四级:风机――主管――支管――连接管(软)――曝气管。

(2)圆盘式:圆盘曝气器,其制作方法是用金属或塑料先制成圆形框架,圆盘直径1~1.5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5~30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曝气流程仍是风机或空压机――主管――支管――连接软管――圆盘内的微孔曝气管。这种形式在水深的池塘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工厂化养殖。

(3)点式:实为微型圆盘曝气器,其圆盘直径20~30厘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2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该形式用较密集的布点弥补了圆盘式的不足,适用于大面积池塘养蟹。

注意事项:

1. 生态耕水健康水产养殖技术

(1)要求保证耕水机全天正常运转。耕水机能使水体溶氧总量增加,上下层比较均匀。但上层水(0~0.5米)溶解氧含量比使用增氧机少。因此,安装耕水机的鱼池,还要备有小功率的增氧机,以备气压低的闷热天、阴雨天和夜间等低溶氧时段可以适当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体的总溶氧量。

(2)氨氮与pH和水温有关。pH和水温越高,毒性越大。因此应该定期补充新鲜水源,排出污染水体。这就要求鱼池排灌沟渠畅通,塘坝坚实。

(3)鱼池底泥过厚,容易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用耕水机时,短时间(3个月左右)内水体氨氮含量会比增氧机鱼池稍高,但4~5个月后,水体氨氮含量会逐渐下降。因此使用耕水机必须长期坚持不停使用,不能间歇使用。

(4)耕水机具有减少饵料沉底、节约饲料的作用,使用耕水机要与科学喂养结合起来。特别是提供休闲垂钓的鱼池,鱼密度高,饲料过多,水质容易变坏,发生鱼病。应完善水质检测和监控手段,定期检查水质变化。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1)微孔管曝气器不能露在水面上,也不能靠近底泥。首次使用时应了解塘口条件,在部分长期养殖的老水塘,由于经年积累,底部沉积了大量有机物,如突然采用大量底部曝气,翻动淤积层,会使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集中暴发,造成鱼类突发性大量死亡,因此曝气管铺放应距水底有10~15厘米的高度。开始使用时建议部分开启曝气管,观察有无淤泥泛起,确保使用安全,正常工作时水体表面应为洁净小气泡溢出。

(2)通气总管、支管和阀门布置位置应合理,不应影响渔民夜间巡塘行走安全,也能防止通气管阀被踩踏损坏,建议浅埋。

(3)正确调整系统供气压力,确保最佳增氧效果,气泡以细密、数量多为佳,目测水面溢出气泡直径应小于1毫米。

(4)检测水质,如溶氧状况,充氧效果,可用溶氧仪定时测定,并做好记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开机时间应根据不同季节、养殖对象、放养密度和生长期需要采取不同方案,如南美白对虾基本采用全天候增氧方式,而鱼、蟹则大多采用每天10~12小时增氧方式。

篇5

我国有很多的技校,就是没有几个地方可以有系统地培训养猪技术,特别是培养低成本的养猪技术。本刊读者服务部举办第一家低成本高效益养猪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新零排放无污染发酵床养猪技术: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自主研发的新专利技术,菌种国内独创,成本国内最低,用户群最大。我们现在推广的零排放养猪技术有以下两种:

1.接触式垫料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本技术在养猪运用上栏舍有三分之一是水泥地面,水泥地面中有降温水管(小规模养殖可以不用水管),垫料由深层垫料区(发酵区)与浅层垫料区(就是埋有水管的水泥地面,也是好氧区)。这种养殖技术适合养殖规模小、对肉质要求高的用户特种猪(野猪、香猪、豪猪、黑猪、土猪等)养殖。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养殖密度不大,需要消耗较大的人工翻耙垫料,垫料需求大等。但此技术运用在土鸡饲养上(饲养时间超过70天以上的肉鸡),不仅建造简单(垫料20厘米即可),而且效果良好,目前已经被多个大型集团家禽养殖公司运用。

2.不接触垫料零排放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此技术最新研制成功,它成功地解决了目前传统发酵床养殖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运用到规模养殖业上,让发酵床养殖技术真正达到了如下效果:

①完全零排放。使用本技术后没有任何的动物粪料排到养殖区外,也不需要排污沟与处理池,节约大量粪便处理的用地与建设成本,以及将来的人工处理成本。

②养殖环境无臭味。运用本技术后,养殖场几乎闻不到臭味,蚊蝇显著减少,不仅减少了因为养殖场臭味、氨气等带来动物呼吸系统等的疾病,还为饲养者提供了健康保护。

③不存在夏天过热的问题。因为垫料厚度仅为40厘米且一直处于膨松状态,垫料始终保持在30℃左右,加上通风的漏粪板形式,夏天开窗,漏粪板上几乎没有热气上升,而到了冬季关窗后,垫料30℃的热气上升正好是廉价的自动加温保暖热源。

④垫料问题得到解决。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垫料的使用寿命更长,加上垫料始终膨松透气,垫料分解动物排泄物更好;最关键的是这项技术选择垫料的范围更广:各种锯末、树叶、树枝、秸秆、食用菌渣甚至之前的发酵床不能使用的花生壳粗粉都可再应用,可以直接将这些廉价的物质转化为优质有机肥,一举多得。

⑤真正的懒汉养殖。这项新技术不需要任何的人工翻耙垫料、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冲洗栏舍和清扫动物粪便,日常操作只需要饲喂加一般管理即可,可节约三分之二的人工。

⑥节约用水、用药。由于不需要冲洗猪栏,因此可节约65%以上的用水,加上由于益生菌环境的生成、养殖场减少了臭味与氨气等因素,动物疾病显著减少,又减少了用药,不仅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也显著提供了经济效益。

⑦可以正常消毒。由于动物不再接触垫料,可以正常像过去一样随意消毒,虽然一些消毒剂会落到垫料的表面上造成一些益生菌的死亡,但垫料下部的菌群是安全的,加上消毒剂有一个时效,时效一过,下面的菌群就会快速繁殖到表面,正常进行分解动物的排泄物等工作。

⑧养殖密度可以恢复到常规水泥地面的养殖密度,节省了投资。而接触式垫料发酵床的养殖密度却受到限制。

这项技术可广泛运用于养殖整个过程,用于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养鹅以及特种养殖业上,只要您有心想做零排放、无污染养殖,我们都有能力给您设计出来,保证您的养殖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达到零排放的要求。

二、培训方式: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室就在养猪场内,培训教室是完全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讲课,传授养猪的各种技能。学员可以亲自操作配料、饲喂、受精、接产、、喂药、注射、消毒、防疫与疾病防治等(部分实践操作因时间原因有可能操作不完,但有完整的录像片,并全部赠送给学员),以及数种饲料的发酵和调制(豆渣、泔水、米糠、统糠、菌渣等多种饲料科学发酵和调制成营养全面的饲料)。

2.技术亮点。采用各种廉价饲料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饲养成本与全部采用商品全价饲料相比大约可降低15%~50%。采用保健环保无污染养殖技术把死亡率、发病率降到最低,生长速度快,猪无药物残留。适合中小养殖场、养殖户学习、参考。

篇6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特征

(一)具备高职教师任教基本条件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取得高等教育法定的教师资格证书,具体到各省是通过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考试,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既能教书更要育人。第三必须具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如城市规划、建筑经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社会学、心理学),了解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二)具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主要体现为有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情境设计能力等;教学组织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案运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场面控制能力、专业操作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学习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教材编著能力、发表教研教改论文能力、立项教研教改课题能力、形成并推广教研教改成果能力、团队合作共同研究的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能力、精品课程建设能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能力、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能力、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等等。

(三)具备相应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建筑设计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一般来讲需要5年以上的成长锻炼。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熟悉建筑项目从立项至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设计实践要求,并能从事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如建筑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房地产咨询等),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要求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方向的最新技术。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但是,很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师对所培训的内容没有自主选择权,很多培训是作为任务、考核条件、评价标准必须完成的,至于每位教师各自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逐渐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教师进修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存在着陈旧落后、缺乏新颖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盲目超前的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也很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只有通过自我参与等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才能真正起到服务教育、服务教师的作用。

(二)培训形式欠灵活,培训途径受限制

根据与各兄弟单位相同专业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培训通常的形式为:一是到普通高等院校接受脱产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学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积极的创造条件送本校的教师到国外、综合类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本来就不足,教学任务相对繁重,要使大量的教师都进行脱产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口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师资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机械、被动,并且很少联系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设计院、地产公司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由于客观条件受限,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工作,同时建筑项目往往周期较长,或工作时间过于集中,教师本人也难免有临时观念,较难深入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双师型教师接受培训的难度大,培训经费难以落实

为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各高职院校都强调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但是在现实执行中困难很大。

1、从上述我们对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14.9%,大部分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高职教师的更深层次的缺陷还在于教师双师素质的严重缺乏,也就是专业技能知识的严重短缺。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部分高校对高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但是对全国新成立的那么多高职院校来说,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太多,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覆盖面不够广,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难度加大。

2、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推动下,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资紧缺,同时多数由中职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还保留着中专教育或继续招收中专学生,这就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周都有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业余时间很少,要脱产培训的可能性很小。 转贴于

3、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经费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职业性的特点,培养的是与社会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直接相关的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消费的教育。与此恰恰相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于普通高校少之又少,学生的学费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国家开始对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有所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高职院校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这种经费短缺的局面必然会造成教师培训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目前经费的落实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一)校本培训

1、通过引进职教专家讲座、开展职教理念大讨论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高职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树立属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引导教师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经验并逐步内化。

2、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学习,邀请业内专家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及时了解行业内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工程实践推广经验,引导教师在某个研究方向的深入和不断提高。

3、以加强科研工作为推手,组织专业教师对高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进行攻关,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一批教育理论扎实,掌握专业前沿学术动态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水平,在相关课程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骨干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队伍。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全新观念,推动高职院校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为载体,形成各种教研教改团队,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励中青年教师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的不同,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要求,促进教师自我教育、自主发展。比如: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说课、评课和撰写教研论文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和反思教学的能力(包括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整体行为、教育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评估方式的反思等),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5、合理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体系。通过院办产业、系办产业和教师专业工作室,搭建面向产业市场的产学研结合平台,鼓励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能面向市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师徒制培训

“师徒制”长期以来是以技能为主的行业培养、传承技艺的典型模式。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技能要求,针对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的培训途径。系部要为初任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给予其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供有序、有力、有效地指导和引领。尤其在实际地教育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师帮助初任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实践逐步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学技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知识和能力,为可持续成长奠定基础。同时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对旧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提炼,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精细的设计,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教育机智。“师徒结对”促进了指导教师与初任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

(三)(设计)院系合作

如何构建双方合作平台是院系合作的关键。从近几年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到了点滴经验。

1、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实践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对教师进行实践轮训。与合作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师资的协议,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行业、企业的各种活动并到行业或企业中去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生产工作,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现状,强化专业技能。参与行业、企业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工作;拜行业、企业专家为师,以提高行业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这样专业教师可及时得到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获得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2、主动与合作设计院接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具有教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入专业建设工作,提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促进学校与企业紧密交流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7

一、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从之前的实验中我发现,学困生会对密切联系他们生活实际、或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倍感亲切,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困生去体验。

二、要求具体、分工细化、责任到位

对于学困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表现,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的。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实验,或是小组间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些活动优秀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能以较快、较准确地完成,而这时教师往往提问的也是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他们就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我参与不进去,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学习任务与我无关,责任意识渐趋淡薄。故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责任,需要大家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三、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个别“导学”

这里的“导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学和课堂个别导学。

大部分的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其他同学落后,用时也比较长。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紧凑的,这样的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故我对学困生设置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学困生回去尝试用剪拼等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考虑到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课前,再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困生在课堂上时间不足的问题,使其思维尽量跟上别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虽然课前“导学”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由于思维迟钝、学习行为和习惯差,他们往往在课堂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每节课教师都要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时间,巧妙调控,留几分钟的个别导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操作环节教师有2、3分钟时间,这时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身边,蹲下身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篇8

1. 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应重视环境条件和施用量 温室内栽培的蔬菜不同,其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也不同,多数蔬菜二氧化碳的补偿浓度是80~100毫克/千克,饱和浓度是1000~1600毫克/千克(因蔬菜种类不同而不同)。温室内温度高于蔬菜最适温度1~2℃时最适宜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经济补偿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当外界光照较强、气温较高时,可适当通风换气,利用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如光照强度在适宜的幅度内,适量补施二氧碳气肥,能大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温室内光照较弱时,即使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也不能加强光合作用。温室内补施二氧化碳气肥后,可明显促进植株和根系生长,根系的吸收能力会大大增强,若此时土壤供水不足,叶片会萎蔫,光合作用反而会下降,所以,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同时要保持土壤适宜的持水量。瓜果类蔬菜苗期不要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宜在定植缓苗后进行,以利于促进花芽分化,抑制营养生长。甜瓜、番茄等二氧化碳气肥适施期为开花后10~20天,黄瓜在开花后7~15天。除瓜果类外,其他蔬菜苗期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可促进苗粗、苗壮,提高成活率和早期产量等。上午温室内气温达到15℃时,半小时后适合施用二氧化碳气肥;若温室内温度超过15℃,施用二氧化碳气肥前,密闭的温室最好先开小窗通风半小时,后关闭通风窗,每天施用2~3小时。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时间和持续天数要根据不同蔬菜、温室、温度等灵活进行,黄瓜可在定植后4~5天开始施用,一般连用30~35天。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量也要根据不同蔬菜确定,一般蔬菜的适宜浓度应维持在1000毫克/千克左右,黄瓜为800~1000毫克/千克,番茄为1000~1500毫克/千克。

2. 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方法

①化学反应生成法。每亩温室内均匀放置35~40个瓷盆、瓦罐、塑料盆等非金属容器,内垫铺塑料薄膜。容器放置要高于蔬菜生长点20厘米,以利于二氧化碳下沉扩散到叶面上,方便吸收利用。每个容器内倒入其容积1/3的36%稀硫酸溶液,每天将1350克碳酸氢铵均匀加入35~40个容器内,每亩温室内可产生二氧化碳1000毫克/千克。加1次稀硫酸,够加3天碳酸氢铵用。如容器内加入碳酸氢铵不出现白烟或冒泡,表明稀硫酸已反应用完,应将生成物硫酸铵水按照1∶100的比例加水当作追肥等用掉,然后再重新加入稀硫酸。如无可适用的稀硫酸溶液,可用98%工业硫酸铵稀释,硫酸铵与水的稀释比例为1∶3。硫酸稀释前要手戴胶皮手套,脚穿长筒胶鞋,身系胶布围裙进行周到安全保护,穿戴好以后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搅拌均匀,千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激溅烧伤人体。

②钢瓶二氧化碳施用法。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经加压变成了液体,出气压强为1~1.2千克/厘米2,每个温室或塑料薄膜大棚每天放气7~12分钟即可。

③通过施用厩肥等有机肥产生。此法方便、实用、经济,通过在温室内适量增施有机肥缓慢分解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研究表明,1吨有机肥腐烂分解可释放出1.5吨二氧化碳。

④施用固气颗粒肥。这种二氧化碳肥便于施用,方法简单,施用时将肥料施于地表土中1~2厘米,每亩40~50千克,二氧化碳会缓慢释放出来,持效期可达40~60天。

二、施用注意事项

1. 燃烧煤等补充二氧化碳可能产生危害 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内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温室内空气浓度只要达到0.2毫克/千克并持续3~4天,有的蔬菜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毫克/千克,持续4~5小时,敏感蔬菜会出现中毒症状;浓度达到10毫克/千克,大多数蔬菜会中毒受害:故不要轻易使用燃煤等补充二氧化碳。蔬菜受二氧化碳为害后,先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斑点,接着不断失绿,受害轻的仅叶背出现斑点,受害重的整片叶如水浸状,渐渐褪绿枯萎。蔬菜不同,二氧化碳中毒后斑点的颜色也不尽相同,番茄、黄瓜、辣椒等叶面斑点为白色,茄子为褐色。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8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如今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对高等院校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产生出一些不利因素。多媒体充斥着课堂,海量的信息使学生目不暇接,五彩缤纷的互联网世界令学生着迷,这一切使得学生过多接触器械而减少了人际交流,过分依赖电脑而无暇动脑,过分沉迷于网络而忽略了独立思考,处于一种被动学习局面,从而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将教学与现代技术有效地融合,是新时期高校教学值得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与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场重大革命。如今,计算机和网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高校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教学手段,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优势。

计算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具有传输信息大、质量高、运行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等优势,同时还具有多媒体播放功能、强化和反馈功能。互联网作为一种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它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强,具有同步和异步的传播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使大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计算机和网络呈现的视频、画面、音响以及互动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计算机所提供的强化和反馈功能,加强了学生的记忆。通过文字、动画、图片和音频等,使学生接受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参与学习,可提高学习效果。同时,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容量大,效率高,节省了老师黑板上写字和学生抄笔记的时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通过网上博客、公共电子邮箱、短信、网上论坛等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体现出教与学的互动性和交互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和家长在课外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实现课内教学的向外延伸。

网络开创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给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可以开展与其他成员的合作,进行教学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学生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同时,在利用资源过程中所进行的收集、分析、分类、评价和检索工作可以锻炼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传统的大学课堂延伸至课外、社会乃至世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改变,从原先的处于主动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 现代教育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诸多优势,其技术功能很强大,但毕竟不是万能的。目前,国内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轻教学内容,重教学手段、轻教学方法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现代化技术设备运用于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从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精彩丰富,但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价值,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其教学实际上又变成一种笼罩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满堂灌。教师不太顾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与学生缺少互动,只是一味地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罗列在学生面前,不注重教学效果。有的老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PPT时,页面切换太快,没有留出学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使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印象不深、理解不够。

第二,对于互动和交流的不利影响。多媒体的过多使用,忽略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人的因素,减少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由于课件缺少动态的控制力,制作好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师生的互动和课堂上的创造性。

第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削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学生每天面对着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以及大量的学习内容,几乎没有动脑子思考问题的闲暇。此外,计算机所提供的五彩缤纷的画面以及炫动的视频,很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在课外,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还是计算机,主要的时间都用于上网。久而久之,学生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状态,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力得不到发挥,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四,教学受到负面影响。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引入教学,使教师过多地关注这些教学手段本身以及相关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如课件的制作,网上参考资料的检索,网络问题的应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等,从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无重点,不能够使这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初中和高中期间的学习过程一直是老师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高中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应对高考,教师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背诵和做试题,其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旧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产生的这些问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导致学生继续处于被动学习局面,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学习的效率如何,学生是关键。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大量的学习任务要依靠学生的自学来完成。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和学习上的依赖性,离开了课堂、身边没有了老师辅导或没有课外作业时,学生就觉得无事可做。很多学生课外一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学生的这一弱点使他们面对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时无法判断正误,不会检索信息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入手。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应将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开拓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课堂上应尽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师生共同评价、讨论。同时进行学习策略的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如何自我监控学习方法和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检查学生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情况时,可要求他们写成书面报告或口头汇报,最后给出评判,指出其中的不足。要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风格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个人课外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形成课内课外互补的良好氛围。

如今,网上学习环境中存在着很多隐患和不良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一些网站很不规范,所提供下载的资料及软件粗制滥造、质量极差。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促进学习,不能过分依赖电脑,不能盲目迷信电脑。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多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努力挖掘自我意识,培养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计算机再好,它毕竟是机器,不能代替老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应尽多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将教学与现代技术有效地融合,及时了解教育与专业新动态,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源,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Beatty, 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一、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多多提问,通过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没有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涵掌握不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设疑,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来学习新的知识。教师需要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W习“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加强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问题来让学生解决。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通过回忆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并说出相关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再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观察,提问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求出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如果学生一时之间不能够改如何求解,教师可以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拼接转化为长方形,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就能够迎刃而解。

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出相关的学习任务,并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学习探究,在合作中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同时取长补短,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向别人学习。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教师要合理分组,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保持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特性,需要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要想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和思路,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统计案例来开展教学,在具体的统计案例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来布置任务,给出一组数据,让小组成员分别找出这组数的众数,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让不同的成员统计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三、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1-0110-03

Severa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ao Qiuli1 et al.

(1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tou 01410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teaching status of the 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scientific course system,increasing quality of teachers,perfect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holding landscape design competition.In recent 3 years,along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d steadily,the first voluntary admission rate is 100%,and the first graduates signing rate is over 98%.

Key words:Garde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Practice ability;Measures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各个城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园林行业被誉为当今的朝阳产业[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些年来,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陆续设置了园林技术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培养园林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园林人才需求的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园林技术专业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以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办学思路及目标

立足园林建设主战场,以培养能在城乡建设、园林、房地产、现代观光农业、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主要措施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3]。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园林人才能力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多元化培养的需要,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我院学分制的实施,通过走访及网上查阅区内外相关院校,分别召开由专业教师、学生、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2.1.1 修订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更新教学内容 从对新形势下学生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分制的实施,对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新版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是增开了园林工程概预算、把以前单独开设的AutoCAD、SketchUp、Photoshop3门课程按任务驱动教学法整合为1门“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二是按照多元化培养原则,专业拓展课采用模块形式设置,把课程之间关系紧密的几门课程设置成一个模块,共设置了“园林设计”、“园林植物培育”、“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及“园林人文知识”等5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求职意向任选其中的2个模块进行学习;三是减少理论教学时间,鼓励教师采取理实一体化方式授课,增加实验和实训课内容及时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时,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添加到专业课的教学中。

2.1.2 注重教材编写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承担实验、实训课的教师必须编写配套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近3a来共有6名教师副主编及参编了《AutoCAD》、《园林苗木繁育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园林艺术》等8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及多部校内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学中100%使用了高职高专教材。

2.1.3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我院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此项工作,按照成熟1门,申报1门的原则,迄今为止,园林技术专业共建成《园林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工程概预算》等6门院级精品课,其中《园林制图》与《园林工程》被批准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园林工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的申报工作。

2.2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园林人才,必须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由于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年龄比较年轻,高水平的师资数量较少。针对高水平的教师较难引进这一现状,我们制定了“培养引进并举”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选派专业骨干课教师前往国内重点大学及国外进修学习。近年来,有3名教师到北京林业大学、2名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1名教师到美国、1名教师到荷兰进修学习。第二,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有1名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第三,采取多种途径引进人才。近年来先后引进日本回国博士1人、北京林业大学硕士2人。第四,采取挂职、兼职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园林教研室现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学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了整体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是保证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我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了通过学生入学之初的园林认知综合实训,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模块实训,再到毕业设计的专业综合实训“一线三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1 加强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园林技术专业现有园林植物标本实训室、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园林工程及模型制作等4个专业实训室。2015年学院投入30余万元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的40台电脑进行了更新,以满足最新版本实训软件的需要。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没有课程安排时,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训室,有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电脑软件操作水平。学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成了20多栋日光温室和1栋占地1 000m2的多功能自控温室,以满足学生园林植物繁育、栽培等方面的实训需要。学院还建有专门的场地让学生进行测量、放线、园林施工等实训。另外,学院占地20hm2左右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均让学生参与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以检验。

2.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根据自身的科研和师资优势,与园林企业紧密联合,有针对性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有内蒙古荣大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神农园林有限公司、内蒙古绿之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呼和浩特市方德景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个校外实训基地。针对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每年选派几名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训。通过在企业的综合实训这一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践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园林技术专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2.4 探索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方式 考试和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4]。为了加强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掌握,我们采用了态度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情况,给实训态度、过程、结果分配不同的权重,再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及分值。根据实训内容的不同,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实际操作,撰写实训报告,答辩,出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避免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蒙混过关现象的发生。

2.5 举办园林景观设计大赛 自从2010年开始,结合我系“园林文化艺术节”学生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园林景观设计”大赛。比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组参赛学生2人。2名选手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合作,选用提供的AutoCAD、Photoshop、3Dmax或SketchUp,以及Office等计算机应用软件,根据比赛指定设计环境,完成一套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并最终以图片格式的展板形式提交比赛作品。由来自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裁判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及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强化核心技能的训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实施效果

随着上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措施的实施,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和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赛项中,分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多人获得金、银、铜奖。近3a来,该专业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王广友,聂庆娟,等.强化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3):14-17.

[2]郭奇斌,樊文斌,郭海清,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C].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论文集,2007:91-93.

篇12

2008年6月13日,《新华日报》以《打工仔、开发商都跑去养猪了》为题报道了江苏省滨海县农民养猪的情况。文中介绍说,江苏省滨海县永余村的潘丽娜、刘山东原来是一对“打工夫妻”――他们在常州郊区的玩具厂打工已经五六年了,从普通工人做到管理岗位,刘山东是门市经理,潘丽娜则做了会计,两个人去年收入共16万元。对任何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这收入已经很不低了。按说,他们应该好好珍惜各自的工作才对,可夫妻俩在今年春节过后双双辞职了。辞职去干什么?

回家养猪,对,就是养猪!

潘丽娜对采访她的记者说,“傻子也能看出来这次猪肉大涨是农民增收的好机会。”3月底,刘山东家获得了省政府鼓励规模化养猪建猪舍的补贴资金15万元,夫妻俩准备大干一场。目前他们的猪圈里有300头生猪,这一批出栏后等新猪圈建起来,他要养1000头生猪。记者发现附近几个村的农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村里一位养猪户透露,各家都在重建猪舍,扩大规模,一般人家养猪数量都从几十头扩大到一百多头。养猪人手不够,不少人家在外打工的孩子都回家来帮忙……

这篇报道透露了一个信息:猪业行情正好,2008年养猪有利可图!不过,对于农村广大养猪户来说,想靠养猪赚钱,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一是需要防疫饲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二是尽量降低饲料成本。否则不但很难赚到钱,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防疫和控制成本

是赚钱的关键

哪里提供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法?湖南怀化市新民高效益生态养殖场。

具体说,就是新民高效益生态养殖场场长张中权研发的高效益生态养猪技术。该技术是养猪大王张中权经过多年的探索、试养、研究摸索出来的一套高效益、无污染、纯天然、高质量且饲养简便轻松的养殖技术。它具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是讲究营养的科学性。张中权多次请教养殖专家,并结合中医药方,不断试验改进,独家研发了中药营养饲料,营养丰富,预防疾病,成本低廉,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猪肉绿色健康。一头猪一天只需喂饲料二三公斤。一个人能同时养200―300头猪,15公斤的健康小猪一般100―120天出栏,年养猪可达三四批,效益非常可观。

二是张中权通过多年试验,总结出科学的喂养方法和饲养管理。什么时候喂食,每次喂多少,每个阶段如何喂食、如果管理都很讲究,按照这样的饲养方法喂养,猪长得快,肉质好。

三是对猪的疾病防治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一般的养猪户“重治轻防”,平时不给猪栏消毒,甚至不给猪打疫苗。张中权养猪“以预防为主”,并有一套严格的预防消毒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猪的疾病。

四是在猪栏建设、猪栏改造等方面都很独到。100平方米的猪栏建设费用只需18000元,加上其他设施不到两万元,100平方米可以养100头猪,比其他养猪方法能多养三四十头,建设费用少60%以上。

利用新民高效益养猪技术养猪,每头猪的饲养成本要比一般养殖户降低约200元,也就是说,每头猪比别的养猪户多赚200元。

高效益生态养猪

技术真不赖

付静是云南西双版纳人,当地盛产黄豆、玉米,价格相对便宜,当地人多用来喂养家畜家禽。付静高中毕业在附近打了几年工,但她一直很迷茫,因为低廉的工资、漫长的工作时间让她看不清自己的前途。

她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新民高效益生态养猪技术。她意识到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于是把自己想去怀化学养猪的打算告诉了家里人。家里人很支持她,一个养了几头猪的邻居却笑话她:“养猪也要学啊!那吃饭也要学咯!”

付静对邻居的嘲笑一笑置之。

去年7月,付静去了一趟怀化。回来后,她找人改造了家里原来的猪舍。8月1日,她买回30头猪仔。张中权场长告诉过她:“养第一批猪不能贪多,因为目的不在赚钱,在于积累一些经验,然后才慢慢扩大养殖规模。”她去买猪仔的时候,正碰上嘲笑她的邻居也在那里买猪,他们买的是同一批猪仔,不过,邻居才买了5头,邻居见她一下子购买30头猪仔,很惊讶:“养这么多头猪,会很累的!”付静没告诉他,她一个人至少可同时喂200头猪。

去年底,付静的30头猪出栏了,平均每头猪的重量达到105公斤。邻居知道了,不得不佩服付静“有本事,学过养猪的就是不一样”。邻居的那5头猪直到春节前几天才匆匆出栏,平均重量比付静的猪还少了三公斤。邻居卖了猪,找到付静,提出跟她学养猪。付静调侃他:“看见没,我的高效益生态养猪技术不赖吧!”

新民高效益生态养殖场(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