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1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效养猪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保健养猪就是通过减少或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动物机体本身的特导性和非特导性抗病能力以达到保健防病和增加效益和养猪新方法。
二、当前养猪生产的瓶颈
近年,全世界养猪事业发展很快,饲养周期大大缩短,先进水平平均达到165日龄出栏。但是目前养猪生产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导致猪饲养期延长,效益下降。
1.免疫应激平均使饲养周期延长3~5天,成本增加10~20元/头。
2.母猪生产繁殖应激母猪繁殖力低;仔猪初生重小,25~28日龄断奶重6~7.5kg,使饲养期平均延长10天,直接成本增加10~50元/头,间接效益下降80~200元/头。
3.出生关黄痢主要影响仔猪成活率,成本增加10~20元/头。
4.补料关白痢平均影响2~5天,成本增加10~20元/头。
5.断奶关断奶应激延长饲养期5天以上,成本增加10~20元/头。
6.保育关仔猪营养应激、氨慢性中毒和呼吸道综合征、免疫力低下和圆环病毒感染延长饲养期5天以上,成本增加10~20元/头。
7.贩运仔猪腹泻综合症使贩运仔猪饲养周期延长30天以上,成本增加50~100元/头。
8.各种因素特别是霉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机体抗病力下降使临床上常见的30多种疾病如气喘病、蓝耳病、流感、附红体等发病率增高,平均延长饲养期5~10天以上,成本增加10~30元/头。
9.被动保健不当延长饲养期5~10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养猪生产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解决上述制约因素,还可缩短饲养周期35~55天,每头猪增收40~110元,这也正是135保健养猪技术提出的理论基础。
135高效保健养猪技术是文利新、袁慧、蒋政云等专家从理论上提出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免疫调控的保健方法,消除生猪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提高动物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抗病力,从而大大降低由应激反应造成的生猪发病,消除生猪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提高其生产性能,可将目前生猪出栏平均时间165天缩短为135天,并且肉品品质有所提高,每头猪有望增收40~110元的养猪新技术。
保健养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保健医学和保健技术的发展也将掀起一场养殖业的革命,从2002年开始,作为“保健养猪领域的第一品牌”的长沙绿叶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对此展开研究,率先在国内外提出了保健养猪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开发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及高科技的保健产品,经全国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农博会金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和奖项。其猪用保健产品的销售量稳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受到了行业人士和养猪朋友的热烈欢迎。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8-0123-02
近些年以来,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革新,并且在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当中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教学方式,累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尽管高职学院已经吸取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得到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让自身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从业要求,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也是形势使然。
一、目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人群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建筑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数从事具体施工的作业者素质较低,综合能力偏弱,且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这部分工作人群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技术工作者非常少,大多数人仅仅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许多施工项目的质量差,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受教育比例,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伴随当前国内工程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监理公司也十分需要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方面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教育模式落后,只重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都是,学生应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与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工作技能。伴随社会高速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融进了国际化的潮流中,各种新式专业词、新方法、新手段等都不断地挑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课本,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脉搏。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的总目标到实际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太过看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完备性,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实践类课程在总课表中的占比一般为两成左右。在专业教学活动方面,老师的授课只关注完成授课任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授课重点是老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考试结果是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这种应试教育当中,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只为了得到让人满意的“成绩”,但即使这种“成绩”十分优异也不代表学生能自如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缺少实际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创造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硬件及实践性教育基地上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使得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相关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偏低,而以上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使专业性教学始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前进,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当中,理论性课程占据六成以上,实践课程只占两成,这其中还包含了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练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理解现代化工科教育理念,因此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师资配备、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没有给与足够重视,这样就严重压制了老师与相关技术员工参与到这一教学部分当中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方并未将实践课程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因此时常发生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情况,实践性教学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革新策略
(一)革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须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教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实际运用作为根本目标,重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大部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综合训练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需依照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置,重点课程以施工流程作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多个任务构成,要以任务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职业拓展课程需要依据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道路来安排教学方向;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专项能力训练课程,一个是顶岗实习,由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创建全新的考评系统,重点考核实际能力,辅助考核理论知识
考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必须综合考虑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依照以实际技能作为主体、理论知识作为辅助的准则,设定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的评分权重,同时考虑企事业单位考核标准来确立能力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人文素质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这要依据以知识传授作为主体,同时考量实际岗位技能需求;考核综合实训课程,要建构以能力为中心、过程为重点的考评系统,综合考试成绩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考核成绩,让学生的成绩评价和岗位要求相符。
(三)创建以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目的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要逐渐创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建立动态且多方位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标准、能力培训标准、教学品质监管标准以及管理系统,创建一套可以反馈校内外教学品质信息网络系统,进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促使教学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开展。
(四)强化教师团队的创建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就需要重点对课程体系展开革新举措,而这部分措施一般都是缩减课程的教学时数,这就使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冲突尤为凸显。因此,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了关键,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在限定的教学课时之内,教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老师需要参加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学校要组织老师接受相关培训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技术员工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是教学工作是否能成功开展的重要部分。
(五)管控教学质量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由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与教研组织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创建,优化并完善校方与企业的合作,订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利用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达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透明化与制度化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价、老师评学、同行评教等。
(六)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核心课程安排状况、实训教学内容的组织等,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训中心,例如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在校外和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地中更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在每个基地中还需安排实训指导教师。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例如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企业配合度较低;顶岗实习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冲突等。值得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其实是两套培养系统组成的,首先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其次是一个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这两大系统之间要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改革高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培养人才的策略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而伴随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09:25.
[2]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01:15.
中图分类号 S565.4.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78-02
自2010年以来,在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曲靖市农业局的关心、帮助下,连续3年罗平县实施农业部、云南省农业厅、科技厅下达的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在实施油菜高产创建示范过程中,示范样板始终坚持以良种良法配套、综合技术为集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遵循“百亩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辐射带动”的基本要求[1];以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平台,推广先进适用增产技术,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平衡增产,最大限度地发挥油菜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周边油菜生产发展。通过样板的实施,提高罗平县油菜单产、增加总产,2012年度种植油菜4.666 6万hm2,平均产量3 000 kg/hm2,总产量达到14万t,再创罗平县历史最高年产量。2010—2012年累计实施油菜高产创建项目8 690 hm2,超计划(7 330 hm2)1 360 hm2,增幅18.55%,增加油菜籽产量2 867.6 t,增效1 310万元。油菜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促进罗平县油菜产业发展,加快罗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富民强县具有重要意义[1-2]。
1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过程
罗平县农业部门2006—2009年累计完成优质双低油菜372个新品种(组合)、油菜化学除草、施肥技术、旱地油菜封顶打薹、蚜虫防治等试验工作。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罗平县旱地油菜的生产实际,制定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在油菜生产中进行示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2009年罗平县油菜生产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的情况下,全县种植4.0万hm2油菜的总产量3.566万t,平均产量891 kg/hm2。70 hm2高产示范样板,采取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取得一定实效,经验收项目区平均种植密度304 972.5株/hm2,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140.9个,平均角粒数20.45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2 092.5 kg/hm2。其中,百亩核心样板平均种植密度266 013株/hm2,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167.2个,平均角粒数20.5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2 172 kg/hm2。与非样板区(平均密度278 400株/hm2,单株有效角果数154.2个,平均角粒数18粒,千粒重2.8 g,平均产量1 840.5 kg/hm2)比较,百亩核心样板增产331.5 kg/hm2,增产18.01%;千亩示范区增产252.0 kg/hm2,增产13.69%。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为油菜高产创建样板技术措施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意义。
2 油菜高产创建样板主要技术措施
2.1 统一规划布局
依托罗平县典型的立体气候资源优势,选择罗雄、板桥二镇为油菜高产创建样板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油菜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达到百亩核心区、千亩示范区、万亩示范片典型示范作用。
2.2 统一良种,夯实油菜生产基础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选择适合罗平县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品种云油杂二号为样板主推品种,3年油菜高产创建样板杂交良种统供率达90%以上。
2.3 统一播种节令,把握最佳节令
以大春、小春整体效益的最佳为原则,科学安排大春、小春生产。根据罗平县旱地油菜生产实际,结合降雨量分布情况,实行抢潮播种,保证油菜出苗达到苗全目的。每年油菜播种最佳节令是当年10月1—10日[2],3年油菜样板均在10月10日前播种结束。
2.4 统一施肥,施足底肥
播种时施种肥,施氮、磷、钾复合肥(5-15-5)6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硼砂15 kg/hm2、硫酸锌15 kg/hm2混合后作底肥,施于塘心或沟心中,但要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造成烧芽。确保油菜出现真叶时就能吸收充足的养料,促进根、叶生长,这是早发壮苗的重要措施。重施苗肥,油菜定苗后,根据田间苗期,追施尿素150~225 kg/hm2提苗;巧施薹肥,一般在薹高10~20 cm时以氮素化肥追施。施肥时掌握“两看两定”的原则,即一看品种定施肥先后、二看苗情长势定施肥数量。前期施肥量多、长势旺的田块应当轻施;前期施肥量少、长势弱的田块要重施。对一般长势稍差的油菜,增施薹肥有扩叶、增枝、增角和兼顾增粒数、增粒重的作用,而对长势较旺的则可少施或不施薹肥。要求在油菜叶面上无水时施肥,切忌早晨露水未干时追肥。
2.5 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控制密度
油菜播种后7~9 d出苗,要及时查缺补苗;待油菜生长到4~5片真叶时定苗,一般留苗密度为常规油菜27万~33万株/hm2,杂交油菜18万~27万株/hm2。间苗、定苗要掌握留壮苗,间弱苗;留大苗,间小苗;留匀苗,间密苗;留纯苗,间杂苗,拔除病苗、虫苗[3],按密度要求留足健壮苗。
2.6 统一病虫草害防治
主要采取旱地油菜芽前除草,播种后把土壤耙平后及时喷施除草农药,罗平县旱地直播油菜根据多种除草剂试验,最佳效果是广佳安,用50%广佳安1 500 mL/hm2对水750 kg喷雾[4],防治效果明显。
为确保油菜出苗整齐,播种后对跳甲等当前的重点虫害进行了统一防治。播种时用敌毒粉30 kg/hm2拌土或拌沙施入土中,防治油菜跳甲等苗期害虫;后期主要防治病害是菌核病等,加强蚜虫防治力度。蚜虫,油菜苗期受害多在心叶或幼叶背面,抽薹后多密集在花蕾、幼茎、角果上。由于蚜虫具有繁殖力强、寄主范围广、危害时间长等特点,在抽薹期至角果期常用百事达750~1 050 mL/hm2对水750~1 050 kg喷雾,也可用氧化乐果1∶(1 500~2 000)倍药液喷雾,也可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用225~300 g/hm2对水750~1 500 kg搅匀喷雾,使用地蚜灵拌土在油菜播种时施用,可全程抑制蚜虫发生,对蚜虫防治较好。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采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1~2次,或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液喷2~3次,或用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喷2~3次。
3 油菜高产创建样板取得的成效
3.1 油菜高产创建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选择在罗平县的板桥镇、罗雄镇,3年计划建设7 330 hm2,实际完成8 690 hm2,增加1 360 hm2,增幅18.55%。通过省市县三级组成的专家组3年对样板进行田间测产验收,按照《云南省小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进行了田间验收:3年累计完成百亩核心区86.6 hm2核心区样板,总产量259.991 t,平均产量为3 002.25 kg/hm2,比对照(平均产量为2 368.8 kg/hm2)增633.45 kg/hm2,增幅26.74%,增收油菜籽54.861 t。累计完成867.8666 hm2展示区样板,总产量2 433.570 t,平均产量为2 804.1 kg/hm2,比对照(2 370.6 kg/hm2)增433.5 kg/hm2,增幅18.29%,增收油菜籽376.255 t;累计完成7 736.4 hm2示范区样板,总产量2.079万t,平均单产2 686.95 kg/hm2,比对照(2 371.95 kg/hm2)增315.00 kg/hm2,增幅13.28%,增收油菜籽2 436.511 t;共增收油菜籽2 867.628 t,按4.58元/kg计算,增收1 313.37万元。
3.2 推广应用效益分析
一是经济效益方面。8 690 hm2油菜高产创建样板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良种、统一播种节令、统一施肥、及时间苗定苗、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7个统一集成技术。实现总增产量2 867.628 t,平均增产量330 kg/hm2,新增总产值1 313.37万元,新增纯收益1 093.52万元,农民得益率1.00∶100.76。二是社会效益方面。为加工企业提供了2 867.628 t优质原料,使油菜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带动西南地区同生态类型旱地油菜生产的发展;油枯广泛应用在烤烟及饲养业、养殖业、花卉等方面,饼粕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最佳有机肥,施用双低油菜饼粕对烤烟等作物品质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油菜籽内农药残留量,对油菜籽食用安全起到一定作用。三是生态效益方面。油菜大量枯枝落叶,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一定作用;在油菜生长过程中,对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有明显作用。
4 参考文献
[1] 任习荣.实施高产创建活动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云南农业,2009(1):80-81.
耕水机的安装模式与传统增氧机械安装形式相同,只需按照水域面积选取相应型号,安装时可以根据常年风向偏上风口一些。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设备安装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长条式:长条式增氧系统是用较长(一般是5~50米)的微孔增氧管布设在池塘底层,固定并连接到输气的塑料软支管上,支管再连接主管。要求微孔曝气管距池底10~15厘米,呈水平或终端稍高于进气端。风机空气从主管经支管到微孔曝气管扩散于水体,实现增氧。如双塘增氧管道布置为三级:风机――主管――支管(软)――微孔曝气管。单塘仍然是三级管网,但主管只有一边接支管。多塘管网分四级:风机――主管――支管――连接管(软)――曝气管。
(2)圆盘式:圆盘曝气器,其制作方法是用金属或塑料先制成圆形框架,圆盘直径1~1.5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5~30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曝气流程仍是风机或空压机――主管――支管――连接软管――圆盘内的微孔曝气管。这种形式在水深的池塘应用效果明显,特别是工厂化养殖。
(3)点式:实为微型圆盘曝气器,其圆盘直径20~30厘米,微孔管长一般是1~2米,把微孔管盘绕固定在框架内,进气管口留在圆盘中间,与支管连接进气,终端口封死,用支架和绳子安放底层水中。该形式用较密集的布点弥补了圆盘式的不足,适用于大面积池塘养蟹。
注意事项:
1. 生态耕水健康水产养殖技术
(1)要求保证耕水机全天正常运转。耕水机能使水体溶氧总量增加,上下层比较均匀。但上层水(0~0.5米)溶解氧含量比使用增氧机少。因此,安装耕水机的鱼池,还要备有小功率的增氧机,以备气压低的闷热天、阴雨天和夜间等低溶氧时段可以适当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体的总溶氧量。
(2)氨氮与pH和水温有关。pH和水温越高,毒性越大。因此应该定期补充新鲜水源,排出污染水体。这就要求鱼池排灌沟渠畅通,塘坝坚实。
(3)鱼池底泥过厚,容易产生各种有毒物质。使用耕水机时,短时间(3个月左右)内水体氨氮含量会比增氧机鱼池稍高,但4~5个月后,水体氨氮含量会逐渐下降。因此使用耕水机必须长期坚持不停使用,不能间歇使用。
(4)耕水机具有减少饵料沉底、节约饲料的作用,使用耕水机要与科学喂养结合起来。特别是提供休闲垂钓的鱼池,鱼密度高,饲料过多,水质容易变坏,发生鱼病。应完善水质检测和监控手段,定期检查水质变化。
2. 底层微孔增氧水产养殖技术
(1)微孔管曝气器不能露在水面上,也不能靠近底泥。首次使用时应了解塘口条件,在部分长期养殖的老水塘,由于经年积累,底部沉积了大量有机物,如突然采用大量底部曝气,翻动淤积层,会使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集中暴发,造成鱼类突发性大量死亡,因此曝气管铺放应距水底有10~15厘米的高度。开始使用时建议部分开启曝气管,观察有无淤泥泛起,确保使用安全,正常工作时水体表面应为洁净小气泡溢出。
(2)通气总管、支管和阀门布置位置应合理,不应影响渔民夜间巡塘行走安全,也能防止通气管阀被踩踏损坏,建议浅埋。
(3)正确调整系统供气压力,确保最佳增氧效果,气泡以细密、数量多为佳,目测水面溢出气泡直径应小于1毫米。
(4)检测水质,如溶氧状况,充氧效果,可用溶氧仪定时测定,并做好记录,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开机时间应根据不同季节、养殖对象、放养密度和生长期需要采取不同方案,如南美白对虾基本采用全天候增氧方式,而鱼、蟹则大多采用每天10~12小时增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