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践教学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1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师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才能有助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所谓基础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只能成为造就人才的空中楼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不矛盾的。

二、能力性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师开设钢琴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作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基础,如作为乐理、和声课的基础;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简谱即兴伴奏能力);三是通过钢琴的学习,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这个目标要求体现了高师钢琴不同于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理念,阐明了高师钢琴的“能力性、应用性”学科特点。

确立高师钢琴“能力性、应用性”课程理念,必须明确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术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科学”的范畴来思考,弄清高师钢琴的“能力”概念有别于钢琴表演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艰深追求,它更强调的是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分析和对音乐文献的积累,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又把即兴伴奏内容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四是加强艺术实践。高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要依赖于钢琴音乐实践,即只有从琴房走向讲台、舞台,从技能练习走向音乐美的创造,才能最终获得理解与应用相关音乐语言的实际能力。

三、思维性

如上所述,高师钢琴的学习既包含有大量的技巧训练,又包括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但更主要的是学习音乐语言获得音乐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核心,应是学习者的科学音乐思维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体现,就是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高师钢琴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高师钢琴教学应把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反思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一方面很多老师把钢琴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说教,忽视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多义性、非语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口传心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虽然传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可能永远是老师思维的重复,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想象力。钢琴教学效果当然不够理想。把高师钢琴定位为一门思维性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倡导个性教育,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借助音乐作品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教学互动中得出一个最贴切、最合适的作品风格和内涵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如,就即兴伴奏来说,有时一首歌曲、一句旋律可以有几种配奏方案,教师应把配奏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设计和选择伴奏手法,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照本宣科”。

转贴于

四、审美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钢琴既是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基础课,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同时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课、美育课。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确立高师钢琴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弹奏方法的传授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又把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和创造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彻底纠正“重技轻艺”的问题,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钢琴教学能够从纯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实现其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钢琴教材要选用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选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选用能唤起美的感受的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奏,特别是有感情的范奏,以便对学生产生“样板”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善于发现并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教学仪态、语言美,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营造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基本功抓起,不盲目拔高学生的练琴程度,不过分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和强调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钢琴教学的整个初、中、高阶段都要重视审美教育,建立起审美教育的完整教学机制等。

五、综合性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化既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音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

其一,在课程形式上,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同时,还可探索实行分级教学制,对不同钢琴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在教学目的上,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学习;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基础性的知识信息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钢琴学习更有效、更全面;

其四,在课堂教学流程上,教师既要检查学生的识谱、纠正不良的弹奏习惯,又要对作品中一些复杂的乐理、曲式知识予以讲解,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并要始终把示范、范奏与理论讲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师熟悉学生特点之后,应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多渠道、多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95-03

一、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传统法学教育的局限开始显现,模拟法庭类事件课程开始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兴起。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司法审判,将法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教学过程。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参与性而受到各法学院和教师的欢迎,作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普遍适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模拟法庭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轨的过程中,它一方面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为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虽然如此,由于模拟法庭教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各地法学院校开展此项教学活动的水平参差不齐,当前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应及时对其加以完善。[1]

1.模拟法庭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表演性质的模拟法庭都需要提前准备“剧本”,剧本中提前准备好了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的台词,包括最后的判决和理由都写得一清二楚。从模拟法庭的实质上看,最后的结果是在剧本写作前已经确定的,之所以有这些言辞、证据,其实事实本身就是为了得出那个在剧本中已经确定的结果而添加的。这种提前准备好台词然后再表演的模式使他们陷入一种先下定论再寻找依据的程式中,这显然不能锻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对实体法的适用能力。

2.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庭审而忽视了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在模拟法庭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司法实践必经、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可见模拟法庭单纯的庭审难以对法律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训练,如提供法律咨询。并且模拟法庭的案件缺少了真实案件中多元的因素,以调查证据这个环节为例,由于模拟庭审的局限性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出现真实案件中出人意料的特殊情况,模拟审判中的当事人也不具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学生对此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就不会设身处地的遵从律师职业责任和敬业精神,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地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首先,模拟法庭的参与人通过一种选拔机制成为模拟法庭表演者。针对法律这门对逻辑和分析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学术水平深厚和法律思维能力严谨才是决定模拟法庭质量的首要因素,而各高校的现状是面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学生的表演能力。其次,评估一场模拟法庭质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从学术和实践角度来说,模拟法庭的评估应该以法律思维和法律适用能力作为标准,而在各高校组织的模拟法庭中,判断模拟法庭好坏的标准过多参考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及其特点考察

法律诊所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与此同时,“法律诊所教育”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的、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从而使法学教育和法律援助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法律诊所教育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模式,并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1.真实的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强调接触真实的案例,通过学生真实的案件,真正参与法律实践全过程,掌握通常案件处理流程的能力,包括了从接待当事人、查阅案件、收集证据、审判准备、庭审活动到法院作出判决整个诉讼中需要的基本能力,[3]运用法律技能并认真分析,最终做出诉讼或者非诉讼的实践活动,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锻炼了实践技能,将传统的被动接受识记模式与主动分析实践模式相结合。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和参与人,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讨论的氛围内,学生可以否定教师的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的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讨论案件,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强调理性分析和依法办案的“法官式的思维”,而是站在律师的角度认真考虑案件的每个环节,结合具体的事实和证据分析,甚至要揣摩对手的想法,从各个角度寻找有利于委托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接受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思维,又能培养应对各种突发问题的本领。

3.独特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更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评估方式更多元也更合理,它的评价方式由学生办案小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客户评价等三部分组成。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更看重学生是否从承办案件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对法律应用的技巧。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借鉴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这个课程的学习,课堂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案例的讲授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传统的法学更趋于应试教育,模拟法庭的教学也趋于形式主义,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建设的需要。诊所式法学教育,因为其在实践意义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应用到模拟法庭教学法当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改革现在教育模式中以应试教育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现状,改变模拟法庭流于形式主义的表演,创新制度建设,创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把考核方法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满意的成绩中解放出来,更应当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整套切合卓越法律人才建设需要的考核标准,重视实践教学意义上模拟法庭的推广与应用。

2.遵循法律诊所的实例,完善模拟法庭的案例。充分发挥真实案例实用的优势,应当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为目的;第二,案例的选择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案例;第三,选择的案例要真实且具有综合性。案例要尽量多地涉及学习过的法律知识点,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的实践能力。将模拟法庭教学法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实践意义上相结合,以真实的案件作为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通过真实的案件,将法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模拟真实的案件,通过阅读案卷卷宗,在模拟法庭中尝试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重现并进一步完善法庭审判的过程,了解法官运用法律的思路,掌握其运用实体法审判的技巧,同时揣摩律师辩护的思维,从不同的角色全面分析案例,这是传统模拟法庭审判无法达到的效果。真实案例不但可以呈现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还会反映出我国立法、司法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进一步思考。

3.细化模拟法庭的实训环节和学生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质。在以往的模拟法庭中,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开庭审理的辩论阶段,而在法律诊所的实践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理、答辩到调查取证、调解等程序也是处理案件的重要环节,所以今后的模拟法庭实训中应当像法律诊所一样重视庭前程序,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案件处理过程。细化学生角色的划分,科学地划分为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等,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角色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了解不同角色的程序,更有利于学生熟悉掌握程序和实体法律知识。其次,还要保证各个小组的合理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并加以讨论,提出观点。最后,在处理案件的各个环节,指导教师要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建议。

四、推进法学实践教学完善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进卓越法律人才的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进一步推广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并以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法学教学手段之一,推进法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我国必需从教育理念上到具体制度上改革。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快教育理念领域的变革。法律教育制度制定者和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应试教育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使学习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把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职业的法律专业人才教育,同时致力于增强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实践性的教育方法才能顺利推行。

2.完善资源保障。①优化师资结构。首先在聘请教师时要综合考虑其经验、学历、职称,尤其注重丰富的经验这一条件,可以聘请律师、检察官、法官作为客座教师,从不同的专业视角指导学生。其次,由于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致力于实践教学,这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好的要求,所以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②争取经费支持。高校法学院教育资金来源较单一,只有少数高校能得到基金会的支持。所以各高校应发挥能动性拓展资金的来源渠道,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支持。首先,法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责任,应为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提供必备的办公场所和经费。其次,模拟法庭与律师所建立联系,在给予专业支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在提高法律援助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基础上,通过社会各界获得资金支持。

3.加强制度建设。①培养模式。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和大学法学课程的安排,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接受实践教育的法学理论,适合作为实践性教学的对象。②评价制度。应试教育的那套单纯的以成绩作为标准的制度不再适用于实践性教学。应当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新评价制度的建设要求通过学生的实际工作反应出其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法律职业道德、专业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积淀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同时,为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应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将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4]加强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是建设卓越法律人才的共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无疑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模拟法庭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通过庭审活动,较熟练地掌握程序法和庭审技巧。法律诊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接触真实案件,参加诉讼,为将来的法律执业打下良好基础,显然模拟法庭本身就是法律诊所课程的有机内容。[5]以法律诊所为借鉴促进模拟法庭的完善,不断探索将法律诊所的优势借鉴到模拟法庭教学法中,共同致力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小蕾.浅议模拟法庭教学制度的完善[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2]张卫.浅谈法律诊所对抗式模拟庭审教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3]郭翔.试错理念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4]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J].民主与法制,2007,(2).

篇3

女生是未来的母亲,女生的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说,女生的体育教育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强国强民的大事。重视与加强女生的体育教育,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女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

(一)女生的生理特点

中学生在生理的发展上,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期。从男女的生理特点看,10岁以前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差异,但从青春期开始,男女学生生理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差别日趋显著,表现在身高、体重、胸围、盆腔等形态方面。

女子胸部比男子短,但腰部较长,所以躯干相对长,下肢相对短;女生肩部较窄、骨盆较宽,所以封闭骨盆下口的骨盆底肌承受的压力较大。

女生的脊柱软骨层较厚,关节、韧带的弹性与灵活性较好,但是各关节比较松弛,易受到损伤。女生的腰椎较长,腹腔前壁相应比男生长,而腹腔内脏器官对腹腔前壁的压力较大,但女生腹腔肌比较弱,女生生殖器官又处在骨盆腔内,所以,加强女生腰腹肌的训练,具有强体保健的重要意义。

(二)女生的心理特点

性成熟在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上起很大的作用。对于女学生来说,尽管有一定生理知识,但对于月经初潮的突然出现,还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甚至感到害羞而产生一些孤立和自卑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胆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愿在男性面前做练习,有些自尊心较强,腼腆敏感,做动作时往往情绪不够稳定,犹豫不决。中学女生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又带有很大的倾向性,爱美的意识在增强,她们需要陶冶与情感的体验。女生对小说、电影、戏剧、音乐、舞蹈感兴趣,特别追求形体的健美和匀称的体型,因而对有助于体型健美的运动项目,以及富有韵律感又有配乐练习的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具有深厚的兴趣,而对一些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则表现消极,甚至有些畏难情绪。中学女生这种特殊的心理和体育兴趣有倾向性,是同她们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体育教师应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指导她们进行体育锻炼。

二、女生体育课的特点与指导

(一)提高女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应努力提高女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三基”对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振兴中华的深远意义。有针对性地加强女生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发她们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深厚的体育锻炼的兴趣,采取多样的手段与方法,培养她们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材要适应女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选择一些形体训练教材,如韵律体操、艺术体操、平衡木、高低杠等教学内容。

形体训练是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女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的发育,致使一些女生因为害羞的心理而常常含胸驼背形成脊柱弯曲等不良体态。通过形体美的训练,进行身体美、动作美的教育,有助于她们养成正确的姿势,形成健美的体型,促进她们身心正常发育。艺术体操是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女生运动项目,它以独特音乐伴奏、健美的造型和富于韵律的动作组合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女性参加锻炼。

(三)教法手段重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在教法手段上,选用一些多样化的诱导练习、辅助练习,努力提高女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如,教学中可以编选一些双人操、绳操、球操、纱巾操等;还可以通过一些小型活泼的游戏方法来发展女学生的体能,创造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例如,体育课尽可能采用音乐伴奏等方法,以提高女生的情趣和动作的美感。

三、对女生体育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教态、仪表、行为举止应给女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特别是男教师更应注意。教师给予学生帮助与保护时,动作要适度、态度要认真、举止要大方。要充分发挥小组长培养和体育干部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相互保护,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和各种顾虑,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体弱生和后进生要多照顾、多关心、多体贴,教师要循循善诱、热情帮助、指导鼓励,不要冷嘲热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在组织工作上应重视与加强培训,交代任务,使女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带头与助手作用。

(四)在女生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见习生工作,设立登记卡制度,以掌握女生月经期情况。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健康情况、经期反应,做好教学见习的不同安排,但要注意锻炼卫生、安全养护,量力而行。注意不能蛮干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让学生静养旁观,应组织适宜的练习活动。

篇4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正在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高校将实行分类管理,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向应用型学校转变。而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践教学。这些年来,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逐步推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泛认识和重视。

在高校众多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社会需求大、适应性强等因素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经济学门类下设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和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17种专业。这些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它专业不同的特点。

一、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落实困难

与工科类教学的实践活动相比,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活动落实相对困难,这是因为其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科的实践大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论在校内实验还是校外厂矿企业的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接触其以后的工作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经济类专业的实践很多需要进入经济管理部门,财政专业的学生能大批在财政局或税务局实习吗?金融专业的学生能直接接触银行实际业务吗?经济类专业的某些实践活动是难以成批进行的,更因为实习部门出于保密等等原因难以让学生接触核心业务。那么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只能部分实现。

(二)量化衡量难度大

工科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科学现象,应用性强,其实践教学以验证性实验方式为主。例如,工科类专业的很多实验就是按照课本中既定的方案、步骤,来验证实验结果与课本结论的一致性。若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有不同,就可以据此判断实验操作错误,所以工科类的实践活动可以直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济类专业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现象,鉴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其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如国际贸易中商业发票、提单等的规范填写;设计性实验,如在模拟商业银行中,学生通过设计银行产品的定价方案掌握定价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体验性实验,如模拟炒汇炒股贵金属交易,学生利用虚拟资金作为本金,在模拟的外汇、股票、贵金属大盘上进行操作,掌握交易的规则,实践交易策略。经济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导致其实践教学的结果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方法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并且不容易进行定量考核,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大学阶段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经济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进入机构、企业实习的机会,难以获取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毕业论文大多选择模拟课题研究,即使进行应用课题的研究很多数据资料也是查找文献,并非亲自调查实践获得,毕业论文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加上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与学生的考研、考证和工作实习重叠在一起。在当前就业、升学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抄袭、突击、敷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学校、教师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不断放松毕业论文要求,降低论文答辩门槛,更是助长了毕业论文走过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自主创业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07年起,随着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就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近几年,政府、社会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经济类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还具有学科优势,这就使得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趋于自主创业。

如何实施自主创业的实践教学呢?一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创业比赛。结合大学生年轻、接受新知识快、有创业精神,但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商业实践、容易盲目乐观等特点,学校应针对具体的创业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进行创业实践。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网店,在企业打工,在单位实习,学校根据学生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相应的实践学分。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进入社会后,之前的种种实践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机构企业运行、市场运作的很多知识,从而使其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可以利用之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创业。

(二)企业化实践教学

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学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社会组织,企业是知识应用且市场化的社会组织,两者的合作有着天然的合理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为社会所用,也就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勇于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校企互动、产学互动建立紧跟企业需求的经济类人才动态培养模式,既强化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言之有物,又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创新型、复合型和高素质的经济类人才。

篇5

一、 探究教学的特点

1.探究教学的复演性

探究教学具有复演性,这是探究教学的基础。探究教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复演,但又与科学探究活动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探究教学虽然在程度上不同,但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探究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1]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思考,而是要经历一个复演知识的起源和途径的过程。首先,探究教学复演科学家探究活动过程。科学家探究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序,但科学家探究活动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从问题开始、运用假设理论、寻找证据、进行逻辑推理、表达交流结果等。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重新发现与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科学家探究活动研究的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生探究的则是教学材料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知识。通过探究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间接知识产生直接的认识,获得直接经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其次,探究教学是精神层面的复演。“科学探究”除了具有特定的基本程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蕴涵着求知、进取与求实精神。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态度也是探究教学应该具有的。[2]科学家在探究活动中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精神,探究教学亦是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2.探究问题的真实性

师生探究问题必须具有真实性。学生探究的是真实性的问题,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并且认为探究活动有意义。一方面,探究教学选择的问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相关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探究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如果探究的问题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学生不会对其有更多的关注,即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也会造成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在探究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世界中,能克服学习知识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摄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3]在探究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也要关注学生探究方法的获得,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评价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准则之一。

3.学生探究的主体性

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探究教学的核心。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4]学生能够与环境相互适应,具有自组织能力。教师呈现的探究问题要让学生产生不平衡感,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平衡的状态。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学生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探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主动地思考探究的问题,从而获得了有意义的探究结论。与此同时,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其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的大胆质疑与探究,提出具有个性的见解,从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当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事实不一致时,学生会重新审视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自己新的经验与认识。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对于自身的意义,探究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任课教师的指导性

探究教学要有任课教师的指导,这是探究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探究教学中强调师生共同探索获得知识。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探究的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更加深入与集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帮助学生聚焦到所探究问题上来,并且探究的问题具有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关键的信息,对探究问题做出解释。找出探究问题中重要的信息,对于学生科学地分析探究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指导与点拨,其中重点是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最后,教师要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此外,在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也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探究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

探究教学要想有效、顺利地实施,就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师自身、学生主体和课堂环境等四方面的重要教学要素。

1.教学内容具有可探究性是教学的必要条件

探究教学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是探究的内容有可探究性。一切创新活动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探究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共同探究的焦点。探究问题在探究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保障课堂教学的连续性与有效性。探究的问题一定是个真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通过探究教学的方式来解决,从现实的需要看,探究的内容应该从学科的核心问题中选取。探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提供的呈现型问题,另一类是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准备探究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教学,而且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

2.教师自身素质是探究教学得以实施的关键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教师要对探究教学进行组织并掌控探究教学的全局。其一,教师要充分理解、掌握探究教学的内涵,具有科学的探究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是对人的生命特性与力量的更全面、更深层的关怀,是对内在于生命中的探索欲望和主动精神的尊重与体认。[5]教师正确的探究教学观念是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其二,教师要有明确的探究教学目标,要清楚地知道通过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成效。许多探究教学往往空有探究教学的形式,却没有实现探究教学的“神”。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探究教学作为手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三,教师要对探究的方法有系统的掌握,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自身必须要掌握探究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其四,教师要在适切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在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中增强对探究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

3.学生具备的条件是探究教学开展的前提

探究教学之所以能够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具备了探究教学的条件。探究教学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探究的技能与策略、态度等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探究教学的开展才具有意义。首先,学生要具有广泛的、概括化的知识背景。探究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实施,这样在熟悉的领域中学生可以做出积极的思考。其次,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作基础。探究能力是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是建立在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之上,探索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探究能力的程度,进行不同水平的探究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再次,学生要具有科学的探究态度。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等级是被动应答,第二个等级是自觉适应,最高等级是主动创造。[6]当学生的探究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时,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探索性与创造性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所以,探究教学的内容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究态度。

4.探究环境是课堂教学融洽进行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学特别讲求探究环境的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教学进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探究环境不仅强调空间上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师生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与鼓励会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下更容易养成善思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探究环境还包括各种探究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此外,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学生探究、思考问题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邬小鹏,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勇军,骆红山. 对探究教学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

[3] 李森,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

篇6

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河北省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学校。我校达到模式三标准,实现了宽带上网。国家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学校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最基本的模式,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资源光盘组成,节约教学成本,使用难度低。光盘有哪些特点,如何在教学中具体运用,不同教师适合选用哪些光盘,是发挥光盘作用的关键。我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实践获得以下认识。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

小班教学的光盘资源是根据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需求,由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专门为农村学校制作的。光盘覆盖了教材中的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单元来制作,覆盖了主题的课堂教学环节,每节课片长大约在25分钟左右。

其运用可以分为:

供教师备课参考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是新课堂的典型示范,教师通过观看小班模拟课堂教学实录,可以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借鉴光盘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

同步课堂教学 小班模拟教学光盘的重要作用是用于课堂教学,光盘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完全不需要备课,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光盘创设的情景来组织学生活动,也可以参考光盘中的教学设计,由教师和光盘交替授课,也可以节选使用,补充资源不足,优化课堂教学课程。

学生自学 接受能力强的班级或学生,可以利用小班模拟教学光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用于学生预习,课后用于学生复习,分层教学的个别指导。

在操作上:

1.可以连续播放,自主学习。光盘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利用光盘自主学习,播放时可暂停,教师只作简单解释,适合年长的教师或复习巩固课型。

2.可以间断播放,同步教学。播放光盘时由光盘教师讲解,学生成为光盘中学生的一员,完成光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暂停播放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讲解、点拨,对光盘教学补充、延伸,学生完成光盘教师布置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反馈,并检查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光盘教学内容。一般采用顺序或节选播放形式,适时进行角色转换,紧扣光盘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光盘辅助教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

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简称仿真课件,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课件采用菜单模块结构,运用动画实录形式制作,具有简单的交互功能。就语文光盘为例,分为 “课文欣赏、生字学习、课堂练习、展示区”四个板块,其中:

1.课文欣赏板块采用图文结构的形式,配合简单动画。包括配音朗读,用于代替教师进行课文标准化范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景欣赏、感情朗读和练习背诵,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

2.生字学习板块包括拼音、字义、组词、笔顺、偏旁、结构、笔画,用于识字教学,提高生字学习兴趣,降低记忆难度,帮助学生学习生字,提高生字学习效率。

3.课堂练习板块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灵活,界面对话友好,并设计有反馈答案,激励化的评价。

4.展示区安排有“小知识”、“文体介绍”、“同步阅读”、“阅读训练”等内容,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程资源,锻炼阅读能力。解决了阅读训练素材收集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点,补充设计一定训练题型,借助阅读材料,安排学生“听说读写”,进行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互动电子课堂教学光盘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利用电视、DVD就能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但教师要读懂课件,依据课件流程进行教学设计。

转贴于

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

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包括“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及说明”等板块,采用菜单模块结构,具有较复杂的交互功能。“教学课件”以多媒体为载体,突出情景创设,提供了与课程内容紧密结构的视频、动画、声音等素材及丰富的直观感知材料,解决教师收集教学素材困难的问题。“电子教案及说明”突出对教师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每课时提供相应的电子教案,安排教学流程,对课件使用做了说明。“电子教案及说明”主要用于教师备课参考,指导教师备课,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教学观念,确定新课程教学目标,掌握新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新课程教学方法,熟悉电子课件操作流程。观看“电子教案及说明”是使用好光盘的第一步。“教学课件”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流程清晰,资源丰富,交互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引领教师树立新观念,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堂,掌握新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在教学中:

1.可以把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盘当成教学设计成品,可以全程使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材料和实践活动,将光盘的教学流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过程。

2.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使用部分视频、音频等光盘素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补充教学资源不足,配合其他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组合运用。教师在使用素材时,要将光盘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创新运用。

在使用光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1.正确处理光盘技术的应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为用光盘而用光盘,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教学评估和检查,针对扩展学生知识等,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然后用教学活动去检查这个目标。

2.要用好光盘,要和新课改结合起来。要关注学生,把自己放到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位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

3.光盘是辅助教学手段,要紧扣教学目标任务进行选择,以教师为主导,创新使用,不要依赖光盘代替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单纯模仿光盘中的孩子们,要通过实践活动来鼓励我们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分享知识。

随着教师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加强,教育手段的更新,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顺应改革,适应形式,把握机遇,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吧!

篇7

教学口语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要达到口语教学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

一、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教学口语应当遵守国家的规定,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教师要用音高、音强、音质、音速等方面的配合,显示出声音打动人心的魅力;用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技巧充分表达出热情、真诚、善良等丰富细腻的感情;用充满情趣、饱含智慧的语言给幼儿以激励和启迪。这样的教学口语才能够达到高境界和高标准,幼儿才会把学习活动当作一种艺术享受,主动愉快地学习。很难想象一口方言浓重的幼儿教师能培养出发音标准而优美动听的幼儿语言。

二、逻辑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逻辑性是指用精确的语汇表达知识的内涵,用言简意赅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用层次分明的语序表达明确的目的。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扣、教师讲解简洁精确、运用的语言文通字顺。比如,在进行《小马过河》这个教学片段时,一位教师就充分运用了逻辑性原则进行了有效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抓住了故事中最能体现逻辑性原则的内容进行了课程的设计,针对水“深”和“浅”的话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形象性原则

教师口语的形象性是指教师善于创造直观形象,唤起幼儿对具体事物的真切感知。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需要借助形象来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一定要具体细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幼儿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拟声词、摹色词、叠音词,同时要体现出语言的动态感。教师在进行词语及句子教学时,要恰当地把词语和句子教学创设在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把词语和句子赋予生命光彩和动态的美感。

四、情感性原则

一名著名教师曾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用充满积极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用语音、语调、节奏、态势语传情达意。激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激情。

五、趣味性原则

幼儿教学口语有趣味性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怀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以儿童的耳朵去聆听,以儿童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汲取幼儿生命节奏中的活力和光彩,分享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纯真与好奇。首先,要在语言内容上体现出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适于幼儿认知的情境进行教学,把需要幼儿认知的事物赋予生命的活力与光彩,用一颗不泯的童心和儿童一起发现、一起探索、一起好奇、一起成长,让趣味性语言成为教师口语的“常用语”。其次,要在表现形式上体现趣味性,教师要做到情绪投入和神态逼真,用惟妙惟肖的语言带领幼儿沉浸在语言的快慰中。

六、多媒体辅原则

篇8

一、“亲师取友”――更多尊重,更多关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时期就有“亲师、取友”的教育主张,到了学记更是将其作为学程的重要内容,“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所以亲师和取友是学有所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亲师取友”也是中学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一大教育特点。“亲师取友”意味着亦师亦友,意味着平等互助,意味着生生和谐。

放眼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位置,受世人注目的程度不一,虽说公民人人平等,不可否认还是存在着“等级”的划分,不过在共生文化建设下的学校必然是一方净土,教师无论社会地位与他人相比或高或低,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共生文化建设强调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和学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师生学习、生活、交往中师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唯有平等地对话与交往,才能实现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才能感受到学生真实的情感、想法和需要,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我们老师,才不会认为我们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学生会更乐意接纳我们给予的建议、忠告,更乐于倾听我们的课堂讲学,更乐于与我们课后交心、交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尊重个体的教育,不仅仅是使儿童免受伤害,更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他们能“自由地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选择与判断的权利、理解与表达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权利”。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淡化师生在教育中彼此的身份意识,双方都是真实的、活生生有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人,在教育、交往的过程中人格平等,将全部的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对知识、问题的研讨之中。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采取民主的教学方法上。“盍各言尔志”,当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时,应不吝褒奖,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主张,切忌凭经验教育、教学,自以为是。

当然,民主、平等并不意味不尊师重教,相反,我们倡导民主、平等是因为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在交往过程中展示与流露,真实的情感和性格,真切的关怀,必将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师生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目标以及相近的旨趣――建构和谐之道,师生通过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交往,相互维系,“仁”与“礼”来统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借助于真实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师生的人格趋于和谐,最终实现至善完美的人生鸿鹄之志――老师成为名师,学生成为高材生。

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尤其是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一秉仁心,充分展现自己内在的德性,在自己观点正确时,要敢于坚持,从更有利于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及情感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提出有个性、不尽相同的见解,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促进整体素养和谐发展,当然,在班级团体内部还要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强调生生团结共处,共生共荣。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一旦理解、信任老师,会由内心出发关心教师,勇于批评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想,有些看似奇异,但却是对我们教师阅历的丰富,不由地把我们的稳重和涵养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把阳光、快乐和希望分享给了我们。

二、“教学相长”――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是教师将学生视作完整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帮助学生的科学、人文知识与精神情感均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理解人类历史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思考生活的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眼里不只是知识,还有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完整的人格、素养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理解世界与生活,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教师在传知识、通情感的过程中自己的交往能力与智慧得到升华,观千人而变为智者。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师生共生共长,“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其发展区内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实现最大化发展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共生文化建设在因材施教上采纳的是孔子的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观察、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后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共生文化视域下的因材施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公平的真切关注,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均衡优质教育的主导价值、彰显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话互动”――获得知识,生成智慧

共生文化视域下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对话互动,理解和沟通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教”与“学”才具有实际意义,师生关系才能通达和融洽,教育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愉快地铺开,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感完整的“人”。

师生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相互承认、相互理解,在师生交互性对话的过程中,两者是互主体性关系,“互主体性关系说明双方共同享有某种和谐、某种一致,双方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双方之间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也不是‘人一物’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与理解的社会性关系”。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通过创设多重对话形式架设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桥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设置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的直接感性材料积累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其教学过程要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大体一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扮演专家的角色,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大半辈子和学生打交道,“把视线只停留在学生的身上”是共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和内涵所在,有人说这是忘了自我,其实不然,关注学生,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教育教学不只是学生在成长,同时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必定能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共同体验智慧的闪现和精神的丰盈。

参考文献:

[1]金生宏.教育与人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4).

篇9

一、微课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是音频或视频。在它的课堂切入点上,非常讲究精细化,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并不是很大,一般讲课时间是在10――20分钟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比较注重教学的高效化和优质化,而且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也较为多样性和灵活性,课堂问题的核心也较为集中,一般是以网络在线教学为主进行的。微课教学的特点如下:

1.课堂教学时间短

微课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来将教学内容进行贯穿讲解,按照学生的课堂学习规律,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是在10分钟左右,一旦超出这个时间,学生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正是基于此,微课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都设定在5――8分钟,不能超出10分钟,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则是以45分钟为标准,相比来说,微课教学的课堂时间短的很多[1]。

2.教学内容不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讲解的内容是教材的设定为主的,而且也会不同程度的参照45分钟这个既定时间。但是,微课教学模式的内容设定突出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实际教学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教学的主题和要点却面面俱到,可以围绕某一知识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将其中的难点和重点透彻讲解。

3.资源容量非常小

上述提到,微课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视频,它的教学内容注重的是简单精炼,不掺杂过多的无价值内容,因此,它的资源所占容量就会小很多,按照标准的课程教学来算的话,基本上容量是在几十兆左右。既然它是以视频为核心的,那么它的视频格式也必然会有很多种,并且在播放上也都支持在线播放,因此,它的视频播放格式也大多是以流媒体格式为主的,例如常见的rmvb和flv等等。在课堂提供的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从中学习知识,而且这种视频也可以直接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观看。

二、微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首先,课前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前将视频提供在平台上,让学生事前明晓学习任务和目标;其次,课中阶段。这一阶段是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为主的,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难点和教师进行互动解决;第三,课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巩固复习为主,课堂学习结束之后要对内容进行回顾,进行相应的实践和练习[2]。

上述是对三个主要阶段的阐述,细化来讲,微课教学又包含有五个环节,以“文档制作”为例进行分析。

1.选题设计环节

在office学习过程中,由于它所包含的功能过多,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很多难点,这些难点也是比较细节化的,例如我们常说的“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等等,这些细节性问题虽然并不是很难掌握,但是很多学生会容易混淆,难以做到熟练,这就需要教师在选题设计时有所侧重点,注重细节强化。

2.教学设计

教师要改变之前课堂教学理念,把传统的以教师作为课堂中心的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身角色,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教学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3]。

3.素材课件

“文档制作”属于是计算机最基本的一项上机技能,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教学视频结合PPT课件的形式,将其中的教学要点予以明确和详细讲解,尽量在有限的讲解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文档制作”中容易忽略的点进行重点多次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4.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

在上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疑问之处,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予以解决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起到温故作用,而且教师也可以真实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于更准确的制定下一步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4]。“文档制作”难度不是很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方面相关的上机训练作业,以起到巩固学生学习的作用。

5.反思阶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6-0066-03

资源,《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辞海》的解释则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但如果仅仅将资源理解为天然的资财未免有失狭隘,因为实际上,许多后天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材料,如房屋、设施设备、品牌、声誉等,既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生活或生产劳动的重要资料。因此,资源应当是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需要或者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强调“一定技术经济、经济条件下”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资源具有相对性。某个时期、某种技术条件下不被人类所认识或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材料,当人类对其认识程度加深,或技术水平提高后,就成为了重要的资源。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维持独立学院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材料。它们除可以依据外在的物理形态区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外,还可依据其他不同的区分标准进行分类。如依据其所有权的不同区分为自有资源与社会资源;依据其构成要素的不同区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依据其可迁移性区分为固定资源与移动资源;依据其耗损程度区分为消耗性资源与非消耗性资源,等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中的资源一般指有形资源。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性、积累性、稀缺性等特点。

所谓教育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从物质层面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应用于企业等生产部门的资源并无二致,但其教育特色仍然非常鲜明。举例而言,同样的机器设备,企业为生产效率考虑,在设备布局时注重紧凑,在设备标注上注重简洁。但当它们被应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践时,设备之间就必须留出必要的空间以便教师讲授和学生观摩、操练,设备上也应当悬挂或粘贴使用说明和操作程序等文字标示供学生查看。

所谓积累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持续累加的特点。虽然其中一部分资源属于消耗性资源,一些非消耗性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耗,但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非消耗性资源,它们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一旦建设完成,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使用。因而,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资源在整体数量上必然不断累加。这种累加既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给独立学院带来沉重的管理压力,也妨碍了资源的更新换代等。

所谓稀缺性,是指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就其数量而言整体上呈现不足,就其质量而言永远处在有待提高的过程中。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源配置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独立学院诞生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是在原有的普通公办高校无力承担扩招任务后,由政府主导而建设起来的,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类型。它的举办初衷就是为了分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沉重压力,其诞生之时又适逢生源高峰时期,因而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而在规模飞速增长的背后,资源配置的速度却远未跟上。二是与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特点有关。独立学院诞生10余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也经历了10多年的艰苦摸索。创办初期,独立学院纷纷追随其“母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直到今天,独立学院才初步形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的相对滞后性,使得独立学院在短时间内难以配置足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三是独立学院建设的时间尚短,积累时间也短。因而,总体来说,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普遍处于不充足的状态。

如何运用体制、机制优势,实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依托与自主并举,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一、依托与自主并举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依托”,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主要指独立学院对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度、合理利用。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办学。”[1]这一规定是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法律依据。

独立学院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而带来的合法性,与申办高校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而带来的便利性,与申办高校专业上的趋同性而带来的稳定性等。但必须注意的是,必须把握好依托的度。如果将依托变成依赖,忽视自身建设和积累,将严重损害举办各方的利益,给独立学院和举办各方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当正确处理依托与自主建设的关系。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独立学院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资源的结构、规模等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中,因此,依托申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独立学院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在依托的同时,必须统筹规划。在依托的同时,抓紧自主建设。申办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学科和专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资源的余缺状况已经基本清晰,这就为统筹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申办高校富余的资源、独立学院短期内难以建设完成的资源和一些高端资源,应当以共享为主;而一些需求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资源,申办高校紧缺的资源,以及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特殊资源,则要立足于自己建设。

二、校内与校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不仅要立足自身,立足校园之内,也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改变传统的闭关自守、固守校园的建设模式,主动走出校园,寻求校外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机会。

我们这里的“校外”,实际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校外”,这是就空间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除了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将资源配置的空间拓展到校园之外,以解决资源配置的空间制约问题。二是“与校外”,这是就建设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改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的做法,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外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合作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校内与校外结合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这是由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现场见习、实际操作才能培养出来。独立学院虽然可以在校内自行建设一些校内实习、实践场所进行教学,或购置一些设备供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但它终究是模拟和仿真性质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有较大的差别,难以取代校外实训基地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无论从其完备性、先进性,还是从其系统性来说,一般也都远远超过学校为实习、实践教学所配置的资源。另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后作为实训老师,其所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收益更多。因此,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独立学院要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稳固联系,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也符合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益性原则。独立学院实行民办机制,它虽然“不得以营利为目的”[2],但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从举办独立学院的过程中获得合理回报,“既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3]。因此,独立学院必须也必然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关注投资效益。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注重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地拓展办学空间,加快资源配置的进程,减少和降低资源配置的难度,是一条多快好省之路。

校内与校外结合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其模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租赁模式,即以付费方式租用现成的校外资源;共建模式,即独立学院与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建设新的资源,由独立学院单独使用,或定期、定量使用;免费利用模式,即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独立学院与其签订协议,以开放自身的相应资源,或向其提供学生志愿服务等方式换取优先使用权。一些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还可以尝试多家独立学院联合共建的方式。

独立学院要正确处理校内与校外资源的关系,统筹规划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规模、结构,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使用与管理。对一些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资源和使用频率较高、共享资源缺少的资源,一般应当立足于校内;而那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建设投入较大、更新速度较快的资源,则应当主要以校外为主。

三、建设与管理并重

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既要注重建设,也要注重管理。有效的管理能够使资源的投入最省、效用最大、耗损最少。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的管理比建设更为重要。

在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上,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划地为牢、封闭办学的理念。既要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为我所用,又要敢于敞开校园,将自身的一部分资源向社区、向社会开放。以体育场馆为例,独立学院的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新建的,投资大、设施新、质量高,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利用率不高。如果在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将体育场馆和部分体育设施适度向社会开放,并收取合理的费用,就可以在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解决一部分体育器材、设施的维修与添置经费,丰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为居民和学生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从而实现学院与社会的双赢。一些自身使用效率不高的资源,也可以与其他独立学院、其他高校签订协议,共同使用。

其次,必须转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要大胆打破系与系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藩篱,将院内的设施、设备适度集中,努力提高资源在院内的共享度。有的独立学院建立了全院统一的实验中心,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都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每学期初,各系、各部门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向实验中心提出使用要求,实验中心根据各系、各部门的需要作出初步安排后,与需求部门进行反复沟通、协调,确定具体的使用档期。由于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周期性,所需的实验项目和实验设备也具有定时、定量、定点的特点,因而,除极少数特殊情况需要作出临时调整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按计划进行。这样,既满足了教学需要,又大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在资源分散管理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导致资源余缺情况、忙闲情况互相之间都不了解。各系之间、各部门都根据各自的需要申购设备,往往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的分散度大、重复率高、使用率低,浪费了宝贵的建设资金。在电子化、网络化程度较高的今天,共享平台的建设并不困难。有的独立学院就建立了先进的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图片标注得十分清楚,甚至连设备可供其他部门、其他单位使用的时间、收费标准、联系人等都有详尽的标注。实际上,这种共享平台还应当延伸到独立学院之间、独立学院与其他高校之间。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使用率不高的设备,如果没有共享平台作为支撑,其效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昂贵的摆设,奢侈的装点。

最后,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无论是资源的集中管理,还是资源的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克服“经济人”的“理性”,集中管理就会异化为集中保管,共享就会变成“共想”。有的独立学院尝试对实验中心设备的使用进行量化管理,确定设备使用时间和使用率的基数,超过后由学院按量给予实验中心一定的酬劳。有的独立学院则对实验中心或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实行消耗材料定额管理。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主要矛盾是急剧增长的实践教学资源需求与有限的建设投入之间的矛盾。独立学院建设历史短,没有公办高校长期的历史积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使得资源建设的压力显得更加空出;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难以快速和直接转化为效益,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办学成本的压力下和投资回报的追求中,可能出现对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投入不理解、不重视、不积极的现象。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勇于舍弃部分短期利益,下大力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赢得长久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篇11

特色本科教育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校利用现有的优势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培养多层次、应用型的自学考试人才。“特色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高等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特本教育的现状及“电脑120”的起源

由于生源的多样性,“特色本科”的同学相对于本二、本三的同学,有其鲜明的特点,即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强。针对特本同学的实际情况,如何在特本教学中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牢固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成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特本教学过程中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在大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学校园里,更是无时无地不出现电脑的“影子”,而电脑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产品,不仅有着复杂的硬件电路结构,更包含了高端的操作系统软件,电脑在具备强大功能的同时也埋下了不稳定的伏笔,电脑出现软硬件故障的频率非常高。“电脑120”的含义即为电脑急救中心,本中心成立之初的工作目标很简单,即在最短的时间组织一批掌握专业维修服务技能的同学为师生免费维护修理电脑,以解除大家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的后顾之忧。由于电脑故障报修的频率非常高,由那些保证课后有充沛业余时间的同学来从事这项志愿服务,学校最终把“特本”与“电脑120”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特本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电脑120”的各项活动,如技能培训、志愿服务、认证考试等等。

二、“电脑120”活动创新体系的要素与组建

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近年来的调查和实施情况,创建了一套以“电脑120”为代表的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外实践体系,其要素包括学生循环培养、指导教师团队建设、规范性的组织模式、学生社团的平台作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1 广泛宣传,创建推动每个特本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制度建设。根据调查,学生对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各学生课外科技实践组织的具体信息不明确,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参与其中;二是对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参与对自己的帮助不大。面对现状,我院加大了对“电脑120”组织的宣传工作,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上,结合指导教师与高年级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进行“电脑120”的宣传与动员,尽可能详尽地告知“电脑120”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以及在专业的志愿活动中推动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认知上破除信息的误区,从思想上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参与竞争。更重要的是出台了《电脑120持证上岗实施准则》《电脑120培训细则》《电脑120技术等级实施细则》《电脑120服务细则》等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到“电脑120”的活动中去,从而实现要求学生被动参与到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的转变。

2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行有效的“电脑120”培训机制。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渠道,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结合,注重案例分析,在课程环节就给予学生直接的锻炼,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等实训课程中就加强了案例分析与动手实践教学。在特本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上,更是注重利用近几年来相关IT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介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并提供发散性的借鉴思维。在学生的培训管理上,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克服原来较为单一的精英培训方法。在“电脑120”活动的初始阶段即进行面对全体特本学生的培训,形式采取专题讲座、课堂教育、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架构和思考方向,中途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特点以及起点水平,采取分类和分组培训,由先前培训的120高级会员对初级会员进行每周1~2次的基础理论培训,并保证每月由指导教师组织1次高水平的理论讲座,通过团队分类组合以及1对1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保障120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储备,在开展各类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维修服务活动中,120成员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树立了信心。我院同时在两个校区以及校外实践基地设立120值班问询室,每天安排固定的120成员值班,提供面向全校师生以及社会的电脑软硬件服务。

3 规范120活动,创建学生持证上岗机制。这里所提出的持证上岗机制,是指参加120志愿服务的成员必须通过相关认证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对于120初级会员培训,120培训部门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培训体系,通过一年左右的相应计算机基础软硬件培训,参加相应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120三级会员资格和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硬件技师证书,三级会员可以参与120的常规服务活动。在取得三级会员资格以后,通过后续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级别并参与相应级别的120活动。二级会员至少必须通过一门社会公认的专业计算机硬件资格或网络认证考试,如COMPTIAA+、H3CNE、CCNA考试等,二级会员可以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一级会员必须是参加120组织两年以上,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两种以上,并在假期与课余时间完成专业电脑公司的项目实训,具备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修、中小型SOHO网络规划设计调试、监控及音响工程等相应弱电项目的实施经验和综合能力。总体来讲,会员之间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在各个服务层面都有相应级别会员能胜任其工作,1级会员负责一个具体120团队的运作,并负责本团队的项目实施及2、3级会员培训,指导教师主要负责120高级会员的培训。当然指导教师也必须持证上岗,获得相应讲师资格证书,如H3CNE认证讲师、PC硬件工程师等证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加速初级会员尽快成为更 高级别会员,同时120组织也不断地把一些工作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出色的教师充实到培训教师团队中,学院在制度上保障培训教师的权利。

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靠依托。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在学生中开展“电脑120”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目标明确、人数多、联系广、凝聚力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完整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电脑120”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团队协作性,学生社团恰能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首先,社团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专业,正是这种知识的融会进发出的闪耀灵感,使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发展;其次,社团有较多的与其他类型社团交流的意识和机会,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社团的学术活动能紧紧扣住“学术”这一主题,重视对成员的知识培训工作,使每位同学在社团活动中都有收获。“电脑120”正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特本同学为主体,本二、本三同学充实其中,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结合各专业同学的特色,有针对性地为各专业教师服务,减少不同专业之间沟通的障碍。

5 “电脑120”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让120的成员能在实战环境中接受锻炼,感受真正市场竞争的氛围,学院在大型综合IT卖场设立了学员培训基地,其组织形式就如正式的电脑公司,有专门的店长负责,120成员等同于电脑公司员工,经营业务与其他电脑公司无异,但经营理念又与其他电脑公司略显不同,不是以纯粹盈利为目标,主要以培训120成员为主,软件安装、系统修复等常规业务提供免费服务,装机、维修业务适当收取硬件成本费,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让学生在真正的战场找寻感觉,直面差距,在专业市场中锻炼综合能力。当然受制于公司规模,120的学员不可能都在这个实践基地进行长期培训,只能采用轮训方式,学院也联系了一些具备相当实力的大型IT公司作为学员培训就业基地,比如HP电脑直营店、联想维修站、宏图三胞等等,对一些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的120高级会员,可以去这些公司实习,获得相应硬件工程师资格,毕业以后可以推荐在这些公司任职。

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加强了学院与外界的沟通,使学校能非常准确地把握IT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市场对学生培养的需求,使特本教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效果显著。

篇12

【摘要】笔者根据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特点,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具体方案。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会计既是一门专业,又是一种职业,会计的专业教学要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职业而服务。因此,在会计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校会计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相继开设了模拟试验、课程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课程,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与其他信息进行整合,这就使原有的会计实验赖以存在的实验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二,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来看,用人单位已不满足学生只会简单的借贷记账工作,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熟练应对日常工作以外,还要能够根据一定的会计理论处理日常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如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会制度的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第三,虽然会计学专业已经开设一系列实践环节的课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近几年的授课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会计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没有考虑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经费等原因,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紧跟会计环境变化而调整;由于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业务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等。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不断进行革新,因为只有通过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科学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会计学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独特性。关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各高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对国内重点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专业调研结果及网上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课程目前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两部分。大部分院校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在学生完成一定的会计课程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教材,集中进行实验。国外一些院校采取问题授课方法,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并要撰写报告。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类专业人才数量的增加,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不同,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多数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停留在模拟实验上,没有形成科学体系。

 

二、趋势分析

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提供社会所需的会计人才,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趋势可概括为:科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不但教会学生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有的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实践课程的内容,必须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进行构建。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好的指导老师,就没有好的学生,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自学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素质。

 

三、解决方案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构建科学的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编制与会计改革步伐一致的教材及修订教学大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设计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培养学生素质等6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从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来看,其需要的是理论+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结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实践课程体系基础上,可从以下四个层次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基本技能训练层次,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实验层次。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且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起到巩固和深入的作用。

2.主动学习训练层次,即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设计的结果可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3.融会贯通技能训练层次,其目标是让学生到实际单位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研究能力的培养层次,即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以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为原则,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

1.整体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是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贯穿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始终的会计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应从整体性进行考虑安排,以避免重复,提高效率。

2.协调性:在设计实践内容上,协调好各门课程的关系,使实践内容能将各门课程联系起来。

3.有效性: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断推新与修订,会计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不断进行调整,保持有效性。

(三)针对不同的实践课程,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由于实践环节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研讨会、课堂教授、模拟练习、演示、指导性自学、实践、问题教学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应针对每一门实践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体系。

(四)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学改革得以推行的必要条件。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领导者,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教师压力,让他们有紧迫感和

--> 危机感,使他们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对个别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学生反映极差的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整个大局。当然,高校要保证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如:准备充足的技术资料、配备必要的实验条件、派出进修学习、聘请学者来校讲课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讲座等。总之,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培养一支相对稳定、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五)构建考核体系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大三、大四学生一般会忙于考研、找工作,而会计学实践课程大部分分布在此阶段。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指标体系,采用“文件夹”控制法,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过程包括实践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为学生建立考核文件夹档案,以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标准,记录实践过程和结果。

(六)引导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按照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多少这一个标准来衡量,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另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在课堂上讲解得面面俱到,应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内容。

由于会计理论和实践类方面的书籍种类繁多,可选定几本作为课后自学教材。一般在课堂上着重讲解会计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而对于理论的应用,可采取按课程单元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改革就是逐步完善事物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改革都需要经历试点摸索、总结经验、修正完善、全面推行的过程,决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不也能搞花架子,片面地以为修改一下教学或考核方式、课堂上讲授一点新知识、能进行出一两个新实验就自认为是改革,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他人的做法只能借鉴,具体怎么去做,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摸清各方面的情况,初步制订出可实施的改革方案;然后,逐步进行改革尝试,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改正并调整方案,使方案更趋合理和完善。对那些条件还不具备的环节应暂缓改革,努力完善条件后,再开始着手推进改革。

教学改革没有终点。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将会逐渐显露出来,还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就需要人们展开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以丰富和发展有实际意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