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1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叙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所谓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如动画、声音、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与交流、教学意识的一种叙述或者教学形式。采用声音、图片、网络、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故事形象地讲述出来。通过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自身知识体系予以构建是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并和他人交流与分享经验,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有效传送所需要传输的信息,确保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得以激发。
二、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
因为人类本身的认知具有单一性,所以可量化智能概念可以恰到好处的描述人体。就学生而言,对其多种智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必要性。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对发展学生智能非常有利。比如,学生的语言智能,这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对语言深层内涵进行欣赏的能力。就本质而言,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充分发挥学生语言智能的一种新兴教学过程,因此,无论是对故事叙述主题进行讨论,或是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相应的展现,都必须采用学生语言智能对数字故事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与说明,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
2.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首先,硬件条件。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科技产品质量逐渐提高等等,这些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奠定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初中英语课程特点。初中生通常好奇心比较强烈,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且听觉也非常灵敏,而数字化故事叙述也和学生这些特点相符合:①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教学方式是在小组间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编写的过程,必须应用英语知识,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互相交际;②互动性。讲故事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外在形式。课件和听众间的互动存在一定的相互协调性,创作数字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学需要通过多媒体进行间接或直接互动;③过程性。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故事讲述,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而且数字化故事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与初中英语存在相通之处,两者均强调过程。
3.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目标
首先,对提高初中学生语言智能非常有利。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讲述英语故事,以此来表达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有效发挥初中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与探讨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对学生语言智能的进步与发展也非常有利;第二,对学生空间感的提升也极为有利。通过初中学生小组成员间头脑和知识的正确运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进行确定,并有效制定后期编辑与数字化叙述过程,对学生空间智力的提高极为有利。再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智能。若要完美的展现出数字故事作品,就要将作品的声音呈现出来。小组成员中的叙述者通过语言模式使作品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在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与制作时,具有声音吸引力的背景音乐可以保证数字故事作品的生动性。
三、初中英语课程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
1.学习目标
初中英语课程中,在研究数字化故事叙述理论的基础上,将其与初中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有效结合,确定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内容与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在数字化故事叙述前,可以设定题目为《低碳生活》,最后对英语学习目标进行详细设定。
2.展示教学实例
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时,要结合学生特长和优点,通过自由分组的方式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数字化故事叙述,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小组成员所做工作,确定小组成员工作任务后,开始拟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
如,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将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确定为:The Monkeys fishing month.第一步,确定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后,英语教师依照故事主题进行阐述,使学生可以对让步状语从句有一定了解,同时使学生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生在教师激励下,依照所选定的故事叙述主题,并根据所划分的小组,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稿本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对稿本故事叙述形式出谋划策。信息员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对和故事内容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进行有效查找,设计前,教师需要先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形成一种全面性认识,由此小组信息员才可以及时搜查到和主题相符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在对数字化故事作品进行有效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采用PPT软件制作,电脑员主要负责对数字故事作品进行编辑。根据所理解的数字化故事,在PPT中导入所选定的文字与图片,增加特效,为作品作相应的配音和背景音乐的添加。
“数码故事叙述”是将数码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利用数码信息技术记录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素材和生活化的情境,从而转换为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
关于“转换”,我国学者刘淼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语言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
第一级是从思维到内部语言的直接转换。内部语言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相关联的言语形态,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内部语言的语音的发音是隐蔽的,二是内部语言以自己的思想活动为思考对象,三是内部语言呈现片段性。第二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外部口头语言的转换。第三级转换是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有重叠但不完全相同:加工充分、质量好的部分经过过滤器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不合要求的部分要经过再加工。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一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往往决定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质量,二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转换,三是进行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就是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螺旋式上升的教与学的过程。
“数码故事叙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拍拍――说说――议议――写写――评评――改改。
1、拍拍――学会观察,积累印象。真实的生活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学生虽然每天都能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许多事情,也可能通过一些媒介获得许多人和事的信息,但是在写作时却往往会抱怨“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在于观察能力不强。观察就是运用人的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印象的主要方法,对写作具有特殊意义。
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并利用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实践,这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拍摄成了我们记录生活的重要手段,其直观、具体、可重现的特点,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很有帮助。
从前表可以看出,数码素材的拍摄根据阶段和教学要点的差异有不同的要求。
第一阶段教师指定拍摄主题,有时甚至要由教师提供数码素材,素材的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共同生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在校园内的生活拍摄便于教师有效指导。从教学要点的要求来说,统一的素材便于教师组织集中、有针对性的教与学的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相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从记录共性的学校生活,逐步进入记录具有个性特点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拍摄完整过程到拍摄某些片段甚至某一瞬间。在用数码技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不断提升,各种生活印象不断积累,为记叙文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数码素材为作文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说说――降低难度,以说带写。“说说”主要是指学生的口述作文。从写作三级转换理论来看,学生的口头表达有助于内部语言向书面语言转化。口述作文将二级转换和三级转换区分开来,避免了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同时进行,降低了书面作文的难度。因为有了“拍拍”的基础,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学生的口头作文变得有话可说。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数码素材进行整理、思考的过程,也是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的过程。通过口头作文,学生做到胸有成竹,使得书面表达更容易,质量更高。
口头作文教学常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口头作文的机会,并可以得到小组成员及时的评价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指导和班级交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转化的质量。
3、议议――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议议”与“说说”是交错融合的过程,两者交错进行,互有促进。
内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需要经过过滤器的筛选,那些质量不高的信息需要重新加工,而整个加工过程都是在自我监控下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不但有助于加强这种内部的监控,也有助于提高加工的效率和质量。“数码故事叙述”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数字化的写作素材和交际化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师生可感、可知的范围内。在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时,其他人作为观众、听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思考。在口头作文结束后的“议议”部分,其他人又成为评价者和建议者,根据个人对写作素材的感知、体验和思考,讨论切磋,各抒己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注意倾听,适时点拨,合理引导,适当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除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热情与真情去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激情。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205-02
21世纪是个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蜂拥而来,传统的信息存储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去了。作为培育高级人才的中国各类高等学府,其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任务尤为艰巨,如何使海量的信息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有效资源,是目前每个高校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甚为发达,高校如何利用好这类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应用,都是极为关键性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
应该说,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的使用率比较高,几乎达到了每所高校都配备的程度。但是,对于这些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却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显然与实际使用情况中每台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相容,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统一管理和操控。这些情况主要发生在多媒体教室、公共计算机房以及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其计算机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独立性,因此,在安装和调试操作系统的时候延长了所需时间,增加了总体部署的难度。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往往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否则,整个系统难以真正恢复。此外,多媒体教室技术管理人员开发使用的软件,往往使得实际使用者具有很大的操作局限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无法真正顺利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其承担的实际任务种类繁多,所需的软件数量就会随之增加,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无法提升。而且,由于应用软件复杂多变,版本众多,这就带来了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此外,公共机房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他们需要计算机配备更为方便灵活的操作系统,以便于他们的实际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往往容易造成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损坏。因此,机房的管理者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麻烦事而选择使用硬件保护卡来保护PC机的操作系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实践机会;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其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就招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容易被病毒攻击,从而使得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甚至崩溃的严重后果。
2 虚拟存储技术的内涵
虚拟存储技术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存储成本高但容量却不大,使得很多应用程序或多程序应用无法实现。同时,当时的数据存储网络中几乎都存在着异构的操作环境,这就使得很多的硬件软件产品之间无法兼容,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此外,传统的存储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力,常常超越人力所能及的范畴。因此,人们需要一个易于管理的智能化存储管理系统,因而就产生了虚拟存储的概念和技术。从技术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的逻辑存储数据的管理方式,基本上克服了物理存储的某些局限, 在充分利用传统物理存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物理化的设备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逻辑镜像呈现给用户, 使得用户使用和管理的东西就是一个虚拟化的存储空间而已。换句话说,虚拟存储就是意味着把内存与外存同一化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具有更大容量的“内存”。它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海量数字信息的存储需求,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虚拟存储实质上就是通过软硬件的手段来集中管理物理上相对独立存在的多个存储体,因而虚拟存储的容量就是它所集中管理的各个物理存储体的存储容量总和。
3 虚拟存储技术的类型
一般来说,虚拟存储技术包含了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基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的虚拟化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化等三种类型的存储方式:
1)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实现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常见的软件有逻辑卷管理软件,它实质上是通过逻辑单元号在某些物理磁盘上建立逻辑关系的一种虚拟化的磁盘。其中的逻辑单元号是指一个用于区分磁盘或磁盘阵列的以SCSI为虚拟基础的标志符号。这种虚拟化的存储表面看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的系统,然而事实上,它的存储后台却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存储设备构成。在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控制下,用户无需直接去控制管理物理存储设备,而系统会自动调节所需磁盘空间且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但是,该种存储主要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因此,会大大消耗系统CPU的使用周期,从而造成主机的性能瓶颈。此外,每个主机的虚拟化必须通过相对独立的软件安装来完成,因此,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2)基于存储设备和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这种虚拟技术主要适用于异构SAN架构,独立于主机,以存储为核心的环境。它的存储设备本身不能是异构的,但它可以通过连接多台主机来将同一个阵列上的存储容量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然后再通过阵列控制器来完成虚拟过程。这种虚拟存储是智能化的阵列控制器,它可以让不同的主机系统进行访问,不仅能够整合数据块, 还能提供一些附加的功能等。因此,这种虚拟就是使用特殊算法或映射表,把逻辑存储单元通过存储设备或子系统映射到物理设备上,并最终实现卷的独立。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使存储和主机独立开来,从而不会占用太多的主机资源,使得主机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它实现起来也较为容易, 管理也较为便捷,对于用户使用和管理人员管理都是较为开放的。但是, 由于其对于后台的硬件兼容性要求较高,使得存储设备的升级和扩容较为受限制,因而,该种虚拟存储缺乏足够的软件支持,难以实现客户化和进行监控。此外,它也很难实现对于主机的一体化管理,因而,费用花费较多。
3)基于网络的虚拟化:这是近来存储技术工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它主要是在称作为存储局域网的网络内部来完成的,主要通过交换机、路由器、存储服务器来实现虚拟,同时它也支持带内虚拟。所谓带内虚拟,又称作对称虚拟,是在应用服务器和存储的数据通路内部实现,它可以提高存储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为用户提供大容量、动态可扩展的虚拟存储空间。还有带外虚拟,即不对称虚拟,是在数据通路外的存储服务器上实现虚拟功能,它有效减少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但却容易受到攻击。最后,还有一种虚拟技术是基于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它不需要在主机上安装任何软件,但却能提供更强的性能。此外,该种虚拟还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对于外来攻击能够更好的防备。但也容易使单个交换机和路由器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和故障点。
4 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
目前,虚拟存储技术具有某些独特之处和使用优势,即它可以提供大容量的高速缓存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整体访问的带宽,并且可以提供高速的磁盘访问速度,从而为存储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灵活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系统保持标准的SAN结构,为系统的扩展和互连提供超大规模的技术保障,并且通过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其他有用的功能。因此,基于这些优势和特点,虚拟存储技术正逐渐成为共享存储管理的主流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数据镜像,数据复制,磁带备份增强设备和实时数据复本等。而对于高校来说,这些虚拟存储技术主要的应用意义在于:它具有个性化的配置和灵活管理的优点,因此,具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系统成本及总体带宽性等多方面。我们这里针对高校信息存储主要存在的问题,来一一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虚拟存储技术的探讨。
1)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多媒体教室更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个人电脑管理模式,因此,对于其管理和维护就显得比较麻烦,加大了多媒体技术维护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强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拟存储技术应用到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当中去,就会便于每个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可以实现多个教室间的资源系统共用,随时随地通过动态映射和灵活计算来访问教室个人设定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多个小设备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设备,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管理的直接成本。
2)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公共计算机房的主要问题在于设备运行速度缓慢,如果使用合理的存储方案和产品,就可以顺利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PC的稳定性,从而妥善解决设备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里,我们主要是使用IP SAN技术,并有效结合快照技术来新增独特的系统预约、系统还原和IP地址自动分配等多个功能,从而实现动态的资源部署和配置活动,还可以通过实现隔离和划分来确保数据访问的安全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独立的可启动操作系统的网络硬盘,以确保学生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该系统来很好的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最终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竞争水平。
3)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主要面临的存储难题就是计算机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2套EVA8000存储设备,并分别通过设备端口与对应的盘阵机箱设备端口相连,从而使得具有冗余和负载均衡特性的端口可以顺利访问,保障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动态映射功能来实现客户机与只装有该课程内容的网络硬盘绑定,从而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该系统还具有系统还原,系统快速恢复和系统预约功能等,能够使该系统轻松应对系统故障,最终提高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效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教学必须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存储技术问题,努力应用虚拟存储技术,不仅解决多媒体教室存储的分散性,还要解决公共计算机房的存储不安全性,更要解决电子阅览室的易受攻击性。只有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于现代数字化信息的潜在增长趋势,就可以更好的采用更大更强功能的虚拟存储系统,以此来减少存储系统的直接管理开销,有效实现存储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共享功能,提高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帮助高校更好的应对海量信息数据的需求,应用和整合。因此,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虚拟存储技术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才能应对信息时代不断加大的管理压力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总体成本,才能提高高校信息设备的数据容量,容错能力,稳定性和高传输率,最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 宫宇峰,朱晓红.虚拟存储技术的网络化实现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6(4).
[2] 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雷怀光.虚拟存储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72-03
《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是研究与生物工程有关产品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测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分析与检测工作在生产中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生产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可掌控生产情况,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给传统实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学所需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的不足与实验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进行教学,是对传统实验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既节约了大量的实验经费,也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延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场地有限,分析仪器台套数不足
实验场地小,设备购置少,实验多采取学生分组分批教学,很难保证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人数多,人均设备台套数相对减少,经常造成一人做多人看的局面,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实验课时少,实验安排不够灵活
实验教学学时有限,时间和地点一般较固定,学生难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练习,且实验多以验证性、单项实验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综合实验实训技能锻炼不足,创新性不强。
3.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的实验教学仍主要采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单一且内容较枯燥,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4.存在操作安全,环境污染等隐患
分析检测实验中部分试剂是危险的化学品,如果操作不当会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实验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实验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的单一评价方法,无法真实全面的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的体验。
二、虚拟实验的优势
1.低污染、高安全
在分析检测实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一些腐蚀性、毒性、易燃易爆的试剂和气体,如不注意,对学生的安全会存在一定的隐患。虚拟实验在网络和计算机上进行,不会接触到有毒试剂和气体,不会因操作失误而造成安全事故。而且虚拟实验基本不会产生“三废”,安全无污染。
2.低成本、高效率
分析检测的许多实验做起来耗时且需要昂贵的试剂,实验成本高,学生不可能重复实验。而虚拟实验不需要药品试剂,可实现“0库存”,节约实验成本。通过虚拟实验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实验效率高。
3.全天候、无限制
虚拟实验不像传统实验受限于时间、空间,将虚拟实验项目挂接到校园网站上,学生可以全天候无限制访问,反复练习,随到随学,自主安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可共享、易更新
虚拟实验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同一院校的各系部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既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又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于传统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虚拟实验更新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能及时吸纳新方法、新设备,时效性更好。
三、虚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1.用于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通过虚拟实验进行预习,可提高现场实验的效率及成功率。如滴定分析操作,学生可能会忽略一些操作细节(如滴定管的检漏、排气、读数、滴定姿势等),通过虚拟实验演练可以反复操作、强化细节。而对于仪器分析实验,虚拟实验的感官真实性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看实验过程或进行操作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和预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实验目的更明确,对一些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把握给到位,实验操作更顺利,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
2.用于教师课堂演示
将虚拟实验用于课堂演示,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繁琐的操作步骤、生硬的仪器构造描述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一些大型分析仪器不可随时搬动,部件不可随便拆解,不方便用于课堂演示。此时,采用虚拟实验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将理论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具体化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用于学生实操演练
在分析检测实验课中,目前存在实验室少、仪器短缺和陈旧等问题,往往是4-5人一组分组实验,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尤其是大型贵重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学生更是接触得少之又少。采用虚拟实验不仅效果逼真,而且耗时更短,可实现“一人一机”的独立操作,大大的提升了训练的效果。
4.用于成绩考核评价
采用虚拟实验自带的考核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丰富了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四、虚拟实验应用效果调查
在《生物产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物理分析、化学分析及大型仪器分析三个虚拟实验模块,具体实验项目见表1。为了客观评价虚拟实验的应用效果,对2011、2012、2013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7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很有必要开展虚拟实验教学,虚拟实验的应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也有一定的帮助,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实验项目的编排仅局限在教材的内容,制作比较单一,操作过程的交互性不够,实验环境还不能因人而异,缺乏个性化,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学习的空间,离学生的要求有距离,还需要加大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结语
虚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实验环境进行操作,构建了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打破了时空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虚拟实验节约了大量的试剂和实验仪器的费用,安全、环保、高效,给实验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虚拟实验也存在不足,如虚拟实验条件过于理想化,且电脑鼠标操作缺乏真实体验,不能取代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蒸蔚,卞亚红,张力.大型药物分析仪器虚拟实验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3):280-284.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转变,已经开始由传统知识教学转变为能力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更为重视。在上述教学需求下,我国开始对主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挖掘,在该基础上构建语文主题式教学体系。主题式教学模块从主题板块出发,形成了对应任务结构,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训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主题式教学作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主题板块达到教学的改善,形成优化模块教学结构,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对主题式教学模块进行全方位把握,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原则,形成应用为主的语文模块,从而实现能力分析、主题内容、设计目标及主题明确,达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全面强化。
(1)能力分析。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全面分析,依照学生特征配置教学资源。如在《世说新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对学生文言文水平进行了解,选取古文翻译作为教学主题,在学生古文翻译能力基础上进行《世说新语》讲解,课堂效益大大改善。
(2)确定主题。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出发选取对应主题,从而保证主题与教学相得益彰。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选取交际、介绍、朗诵、演讲等作为主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主题训练过程中。
(3)设计目标。主题确定后要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原有主题基础上了解学习目的,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实施学习。这种有目的学习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减少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弯路。
(4)主题模块。主题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围绕主题对各项划分后的内容进行合理“放置”,从而形成重组的教学模块。如口语交际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的空中楼阁》划分为一个版块,将其归类到介绍主题下,形成了介绍主题模块,对其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依照主题模块进行记忆和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益。
2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实践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个性进行全面把握,结合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指标构建对应教学体系,将新时期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改善,达到主题式教学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学习,训练能力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主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出发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对主题模块内容进行理解。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试着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学习,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获取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
2.2 精讲释疑,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主题内容配置对应教学资源,围绕主题对教学体系进行细化和丰富,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对主题部分进行细化精讲,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强调,加深学生对初中语文主题模块的理解。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答疑解难,在解答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语文主题式学习的效益,又可以激发学生主题式学习热情,双管齐下,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
笔者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对重点词句进行翻译,解释了文章的主要意义。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邹忌为什么要如此向齐王纳谏?”等问题进行解答,肯定学生的学习。
2.3 内化反馈,提升质量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实施了解,实施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两方面评价出发全面把握学生主题式学习进度和效益,提升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对学生行为反馈信息、评价反馈信息等进行总结,在该基础上对主题式教学进行调整,从而全面优化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结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评价内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基础上实施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激励与行为的结合,全面改善学生学习效益。
3 总结
初中语文主题式教学中要确保突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素质进行强化,从而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效益,为学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识内容、模块内容及整合训练,从上述四方面对设计进行细化和完善,结合实践经验实施对应调整,从而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主题式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金庆峰. 开放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1,31:90-91.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教的几位教师,既年青、热情,又有学识,尤其是喜欢和学生一起玩耍。有一位姓李的老师,至今让难忘,李老师的智慧、幽默、平易近人,成了他崇拜的偶像,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种子。几度寒暑,走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几经春秋,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开始了他教育事业的生涯。刚毕业的被分在紫阳中心小学。当时的他满怀激情极具自信,内心非常希望上毕业班的课,刚好学校给了他这个机会,并且挡任班主任,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与教学中,用他的激情、热爱、尊重来呼唤孩子的心灵。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当他以较好的成绩地将他们送出小学的校门时,当他看到他们给我寄来的一封封问候信时,他感到很欣慰、幸福。1998年获得了乡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一天,碰到了他送走的第一批学生中的吴隆森,他应该上初二了,可是却在大街上闲逛,一问才知道他辍学了。在小学快毕业的那半年里,看到了他的变化,原本十分优秀的他,突然间变化很大,经常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也不愿意学习了,他了解到因家长离异,母亲的再嫁,给了他极大的打击,曾找他谈过两次,与家长也进行了沟通,但因过于关注毕业班的成绩,也因他过激地行为很生气,就没有过多地去关注他,没想到……当天晚上,一宿没睡好,思来想去,他深深感到身为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仅凭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只为教出好成绩,得到学校、家长的认可,而忽视了学生本身,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他教育工作的准则。。
真爱学生
随着学历的再进修,素质能力的再提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他调入了中学,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面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开始思考如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拉进情感的距离,定会使他们萌发出善良的崇高的情感,且能点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尤其是“问题生”。记得在2006年中考前夕,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可是班上的李孝忠却接连几天带着一伙学生去打篮球,直到上课铃响后才满头大汗地跑进教室,班干部也叫不听,于是把他叫出来并质问他:为何要这样?他解释说:一是为了打好初三师生篮球告别赛,二是为了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觉得他说得有一定的道理,就采纳了部分建议但也指出了他的不足。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那年中考中,任教的班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守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参与者、合作者。立足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如何要上好一堂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真正发挥思品课的作用,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潜心钻研大纲,在实践中进行摸索,通过励志故事、身边事例、影像资料等手段使深奥、抽象的知识简单、形象化。在学校实施目标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他首先搜集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弄清了“目标导学”教学的框架和精髓,然后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学习,把握原则,认真落实,努力打造有效课堂。在备课中,围绕课标的精神、立足学生实际,分析学情,把重心放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在教学中,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其主旨就是让教学“活”起来,把知识化为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针对初三的数学课,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进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长期的训练,学生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时有精彩的表演。先后获得了校、县公开课、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证书。通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的磨练和成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16
Practical Thinking on Xinjiang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MENG Xiangrui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Education training" as a new teacher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in Xinjiang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mplement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n Xinjiang have had a positive and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ional training plan" educ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based on the proposed centralized training down, watch demonstration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general education training, project learning, etc. sent to teach the training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education training" to send anything, how to send, who will send three core issues to provide practical thinking.
Key words education training; training model;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1年起开始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在疆实施几年来,不仅有效提升了新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各级各类高层次、高水平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国培计划”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3年,“国培计划”――南北疆边远贫困县送教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拉开了新疆“国培计划”送教培训的序幕。自2013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已完成了喀什地区、塔城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近20个市、县的送教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近万人。“送教下乡”这一培训形式的引入不仅为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更从实践层面上向广大培训者们提出了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即“送什么”、“怎样送”和“谁来送”的问题。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2013和2014两年来“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和相应实施策略,以期为广大送教培训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触角。
1 “送教培训”的内涵及意义
“送教下乡”这一提法作为一种“教师培训模式”话语,最初是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域中提出的,不同学者对“送教下乡”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实质内涵具有共通之处。所谓“送教下乡”是指:有关院校或部门遴选、组织优秀专家团队赴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采用多种形式在当地开展培训活动,旨在传递、传播、展现先进、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等,从而促进当地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送教下乡”既是一种师资培训方式,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教师培训工作者们多用“送教培训”来指代“送教下乡”这一教师培训方式,并不断创新送教模式,以提升送教培训的实效性。
新疆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新疆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培计划”送教培训对于新疆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有学者很早就提出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①“送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教师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等问题,还能够提高培训率,进一步推进农村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送教”送去的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理念、技术,也是一种优秀教育形象和精神、优质教育形态和风貌的展现,送教活动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经验得以共享。此外,送教调研可以作为“国培计划”集中培训之后一种有效的后续跟踪指导方式,以进一步了解学员训后成长状态、强化培训效果,反思培训方案,推动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协同创新、齐抓共管。
2 “送教培训”运作模式
“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是:送什么、怎样送,谁来送;“送什么”是送教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问题,“怎样送”是送课形式和方式问题,“谁来送”是送教专家团队构成问题;这三个核心问题是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命题,而是互为根据,相互联系的。近几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送教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创新,围绕“送教培训”的三个核心问题探索出了几种“送教培训”运作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1 集中培训下移
所谓“集中培训下移”指的是将设计好的、系统的短期集中培训整体带下送教地区,包括课程内容、送教专家团队、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下移”送教培训模式与常规化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操作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学环境的不同,“集中培训下移”意味着培训地点转移到了送教地区,因此送教培训方案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当地学员培训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不切实际的直接下移往往会影响培训效果;二是送教专家团队的构成不同,为了使培训院校与当地教育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开发、挖掘当地优质教育资源,承训院校可以从当地遴选部分一线优秀教师,加入送教专家团队,形成研修共同体,对课程方案进行集体研讨、改进,以促进较强实效性课程方案的生成;三是培训任务设计不同,“集中培训下移”使得新疆当地本土化、个性化的培训特色更加凸显,培训方案设计者在设计培训任务和活动时应关注地区教育特色,着力体现培训任务的本土化意义和价值,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幼儿教师送教培训中开展了以“大美新疆”为主题的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凸显新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
2.2 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指的是组织、遴选、邀请曾参加全国、省、市优质课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中青年教师在送教地区进行现场示范课和观摩教学活动,并通过专家评课、同课异构、议课辩课等形式进一步研讨、总结和反思课例,是一种基于学科的送教培训模式,它往往与送教专家的专题讲座紧密结合。新疆中小学送教培训主要学科涉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汉语、小学科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汉语、初中英语8个学科,围绕这些学科,新疆师范大学采取了“1+1”模式组织、遴选送教专家团队(即每个学科选派1名高校课程论专家或中小学优秀教研员和1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各学科送教团队随后与送教地区教研员、授课教师进行沟通,采取“菜单自选”式选课方式,让当地教师自主选择“同课异构”的课题和“专题讲座”的主题,并通过同课异构、议课辩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课例和前沿学科教学理念进行解读分析,旨在切实提升当地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示范观摩”运作模式不仅能紧扣当地教师学科教学需求,还有助于“优质课例”的生成,对于送教者和参训者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分享和互动。
2.3 教研活动
“送教培训”也可以教研活动的形式送课,如交流座谈、研讨课,小课题研究等,这种送教培训模式对于送教专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送教专家需具备较强的专业引领能力,并能够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为送教后的持续跟踪和指导提供平台和路径。教研活动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当地参训教师与送教专家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建立“以研促送”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教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真正达到送教下乡“送到一堂课,带到一个面”的目的。②
2.4 通识培训
“通识培训”运作模式主要通过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采用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经验分享,游戏体验、心理按摩、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当地参训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通识培训”的培训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理念的增长和树立,精神的引领和影响,情感的点燃和激发,其培训面是最广的,即,可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中开展送教培训。送教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送教专家的遴选是“通识培训”的关键环节;要适应新疆当地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其课程内容设计应涵盖师德修养、民族团结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专业知识与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等课程模块,以尽可能满足当地参训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2.5 项目学习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课程内容和参训对象的实际情况,新疆师范大学在2014年“国培计划”中小学送教培训中植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核心课程(V10)主讲教师培训课程,培训借助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旨在通过6天基于问题、基于反思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当地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它旨在帮助职前、在职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21世纪技能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对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学习模式在“国培计划”送教培训中的植入有效扩大了培训受益面,使得不同学科背景的参训教师都能够通过项目学习的模式掌握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决策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有效评估,获得了送教地区参训教师的好评。
3 关于“送教培训”实效性的思考
3.1 有效沟通和反复沟通相结合
与当地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前期的有效沟通是做好送教培训工作的前提,承训单位或部门应针对送教内容和方案、场地和时间、安全管理、学员需求等方面与当地有关负责人、送教专家进行多次沟通,并着力关注细节问题,如场地设备、横幅、开班和结业安排、出行方式、专家上课要求和所需材料等,力求以精细化沟通助力高效化的管理。前期的有效沟通是送教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实施过程中的反复沟通是促进实效性培训的重要保障。
(下转第82页)(上接第33页)
3.2 及时总结与持续性反思相结合
送教培训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聘请专家的水平、课程的设置、培训活动的安排,参训学员的全情投入,更与培训者和送教地区参训学员的总结反思效果是分不开的。通过短暂的送教培训时间企图解决参训教师的所有困惑和问题是不现实的,正如多尔所说:“课程不再是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③送教培训便是一个帮助教师转变行为和观念的通道,它给送教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现代教育技术,还有新的培训方式和优秀教师的形象和精神。④由此,送教地区相关负责人应及时组织参训教师对送教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形式可以是座谈交流、教研活动,创新课等,力求使参训教师通过多样化实践交流平台将送教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承训单位或部门应及时组织送教团队(包括送教专家和送教工作人员),通过经验分享、头脑风暴、小组研讨等方式开展“送教总结暨表彰大会”,以便对好的送教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对优秀的送教工作者进行表彰,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3 构建长效送教机制
“送教下乡”是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方式,⑤“送教培训”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送教工作的后续开展。这种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培训制度、培训文化、“三位一体” (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构建和培训研究成果的生成上。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高度认识送教工作深远的社会意义,不能用任务观点来对待送教活动,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送教工作,并将送教工作视为一种高校与基层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友好关系的平台,从而促进新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建设和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席运动.送教上门应成为边远地区继续教育主要形式[J].继续教育,1999(2):56.
② 韩永平.关于送教下乡活动的若干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