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

篇1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学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篇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由于不同家庭的成员在社会上的职业、所处的环境和思想道德观念的不同,每个家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家庭条件和教育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从一些“问题生”的情况来看,以下几种家庭中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多。

1.由老人带大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相对较短,孩子和父母感情比较淡薄。由于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更多的表现为生活上的过分宠爱、娇惯,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不能适应父母的管教方式。这时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及时和孩子沟通。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问题不愿意跟父母讲,在家庭和学校中找不到温暖就去结交社会闲散人员,从此走上下坡路,甚至违法犯罪。

2.经济收入宽裕的家庭。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滋生,一些家长让孩子养成了挥霍的习惯。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出了问题就用金钱开路。这样的学生根本不想学习,把知识看的一钱不值。他们欺骗老师、家长,过早的接触社会负面,从心理不健康,慢慢蜕变为良好道德品质的丧失。

3.单亲家庭。这类家庭大多生活秩序不甚稳定,给孩子心理带来很大压力。多数孩子会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下降。时间久了积郁在心中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排解宣泄,但又不愿向别人讲。一些孩子就把目光投向游戏厅、网吧去寻找刺激。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没能给予及时帮助,就会造成孩子走下坡路,学习成绩下降。

4.过分宠爱放任型家庭。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放在避风港里,家里不论发生了什么难事,都不让孩子参与。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不管我如何,你都得爱我”的默许。他对爱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在学校里做错了事,老师不能批评,上了初中还希望别人像童年时期那样宠爱她,对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产生怨恨和心烦,进而发展到迟到、早退、无故旷课,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当老师向家长指出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仍一味迁就孩子,考虑的是给孩子赚下更多的钱,怕他将来挨饿受罪。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暗示下,孩子就会嫉恨老师,跟老师对立起来,甚至违纪闹事。此时就成为一个身体健全,但心理残缺的人。

宠爱型家庭还存在一种“打架护短”式问题。即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用吃亏、占便宜来衡量。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不是教育孩子互相谦让,而是护短狡辩。天长日久孩子就形成了不讲道理、不会谦让的心理。老师批评严厉了,管理严格了,认为是欺负自己,产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长不能分析孩子的对错,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到学校兴师问罪,使孩子有恃无恐。此种教育方式促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偏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唯我独尊,无视校纪校规。

二、引导家长走出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据调查分析,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以下误区:(1)望子成才的思想日益强烈与重智轻德问题;(2)育子的经济投入增加与超前消费问题;(3)育子时间、精力投入增加与过度保护、过度关心问题;(4)社会信息影响增大与家庭可控制力减小问题;(5)育子成才心情迫切与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等。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可归纳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即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言教轻身教。学校、班主任要引导家长走出误区。

第一,要走出重智轻德的误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所以家庭教育应以树德为先,也就是说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所以要使家长认识到只抓分数会把孩子引入误区,只有打好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

第二,要走出重养轻教的误区。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以及孩子学习、生活上必须的物质需求,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这就是养。同时也要关心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养不教或以养代教。当下许多家长,超前消费和无度消费,一味攀比,对孩子过度保护,不让孩子做任何劳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做,自以为是疼爱孩子,其实是好心办坏事,导致孩子从小养成贪图享受的思想和生活作风,最终失去了生存能力。因此,要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孩子受到性格、意志上的锻炼,为他们的未来打好基础。

第三,要走出重言教轻身教的误区。家长对孩子,既是“亲”又是“师”,既要“养”又要“教”。家长既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模仿的第一位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情感变化都对孩子产生相当大的感染力。所以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父母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情感及家庭生活习惯给孩子以熏陶,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孩子学会做人。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环境的熏陶。让我们一起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篇3

一、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分析结果

在对河南省13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后,按个人特征中父母任意一方的最高学历、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地工作、父母是否离异或去世、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四项分做心理健康总评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以父母学历划分的组当中,父母学历为高中的总均分略高,但与其他两组差异很小,无统计学意义。以父母工作地划分的组当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当地工作的,差异达到统计学及其显著水平。以是否完整家庭划分的组当中,父母一方离异或去世的总均分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总均分,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以父母教育方式划分的组当中,漠不关心型的家长教育方式总均分最高,专制型排第二,这两种不良教育方式的总均分显著高于民主性教育方式,差异达到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以家庭收入划分的组中,以月收入五千元以上总均分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说明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二、家庭环境与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量表得分的分析结果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在各个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

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和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敌对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情绪不平衡因子的得分都显著偏高,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父母是否离异或离婚的学生心理健康因子的比较,各项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但父母离异或离婚的学生除了学习压力因子比正常家庭学生略低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超过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

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极显著水平。父母教育方式为漠不关心型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因子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以及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而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粗暴型的学生的偏执和敌对这两个因子上得分还要略高于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都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及焦虑问题。

1.留守子女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从而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全[1]。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会使中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或寄居别处容易受到冷落,产生自卑和遗弃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2.父母的期望水平

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这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关。由于父母自身学历低,他们对孩子的干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要比其他两个水平的学历的父母要少,因此孩子会较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干扰,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理水平。

3.父母教育方式

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都很强,加上知识的增加带来的成人意识和自尊感,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当会造成子女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异常[2-10]。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中叙述叛逆性增强,脾气古怪、烦躁。从而导致偏执和敌对。而父母对孩子的冷漠造成的亲子关系疏远,学生感受不到深刻的爱造成的孤僻、厌世、冷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家庭结构

父母离异或去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会暂时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长期的,也不是不可去除的。在孩子遭遇这类事件之后,往往父母或亲人会用更多的爱来补偿孩子。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事件的认同感提高了很多,孩子对这类事件接受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明显了。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9.

[2]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3]刘建容,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

23(6):659一663.

[4]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3(2):180一181.

[5]Ora peleg-popko,Reuven Dar.Riru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mothers’perception Of family Partern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3,17:667一681.

[6]RuchkinVV,EisemannM,HagglofB.parental rearing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Male delinquent adolescents versus controls in northern Russia.SocPsyehiatry Psyehiatr Epidemiol.1998,33(10):477一483.

[7]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8]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端,等.北京市高一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24(4):328一330.

[9]王秋英.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10]高艳华,王敏.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篇4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亦是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教学岗位十多年的经验,让我深深觉得要想取得教学成绩,学校教育就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不同程度的受自己父母这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和影响,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所以要讲到厌学,或对英语厌学,家庭教育因素首当其冲: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我们都知道,一对称职的父母,不仅仅是能给孩子提供舒适的成长环境,更要做好孩子学前的好“教练”,教会他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城市家长相比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到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或者甚至于没有接受过教育或正规学校教育。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上,好多工作和好多有钱人都不会英语,不是照样地是“人上人”吗?不是照样做的很好活得很好吗?所以呢不学英语也照样会有前途。而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人们供孩子上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也就是人们传统思想中的“铁饭碗”、“公家人”。但是现如今,当现在的饭碗不再“铁”,“公家人”也没有过去那么牛气冲天、就业难的问题出现时,我们农村的家长就对上学,甚至是上大学失去了希望和信心。

其次,有的学生家长把学校当成幼儿园或者是保育院。前天我家访的一位家长就如此说:我们孩子还小,在社会上又不能做什么,就让他在学校里往大长吧!在学校里好歹有老师看管。我平常很忙没时间管孩子,一家人总要我打拼生活的,所以老师,您就多担待些,反正将来我们也不打算升学,学不学英语没关系……就让我们孩子混着长大吧!如此家长如此认识,比比皆是,这是没有时间的,还有一天到晚只顾挣钱的,还有单亲的孩子等等那就更是如是说了。

再者,由于农村一些家长整体素质问题,在与学校配合管理的方面不能做到认识清楚,比如,前些日子,我区一中学发生了一件极不应该发生的事,一家长对一教师大打出手,导致耳膜穿孔而住院治疗,之后无只言的道歉,只轻蔑的扔下一打大红色的钞票扬长而去,原因就不过是孩子犯错误找家长多次协助教育管理,导致心生怨恨……

最后,还有些家长走了另外一个极端,一味的以成绩和升学为最终目的,学习是唯一出人头地的途径,让孩子学习外语的目的过于单一且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这样就给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急功近利,采用不科学的学习策略。再者言,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宽裕,有些家庭甚至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学习英语所需要的辅助设备,更不能像城市家庭那样去请家教辅导。甚至更有不少长年在外打工的家长,将孩子就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我们知道老人要么对孩子缺乏监管和教育,要么过于小心翼翼或是过于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少应有的督促和管教,在情感、性格、毅力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这也影响其英语学习。这诸多的家庭因素,就给我们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带来很多困扰。

二、解决农村家庭教育影响对学生英语厌学的策略

1.国家或政府要加大对我们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心。 在初中阶段,要想解决此问题,我认为先要改变现在的教师素质水平状况,可以教育得了学生还要教育得了家长,那么国家或政府就要在各方面提高在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严格考核控制不合格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关于前者,国家教育部门已有所行动,“国培计划”就是国家针对我们落后地区的一项“帮教”大行动,但是人数太少,名额太少,不是谁想学就能去的。在去年的国培中,我校唯一的幸运名额砸中了我,在此期间我的收获颇为意外,惊喜之余,我不免感慨学习的机会可怜,教坛打滚了十年,这却是我第一次外出进行业务学习。

2.家校互动,改变观念。 在教育问题上,如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很好相结合,那么开展教学也就不会那么难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动动脑筋,考虑用什么方式能使我们教师与家长成为好朋友,成为一条心呢?家长会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要深入到他们心脏去——家访!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言行、兴趣和爱好等,对他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与家长多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改变不正确的思想,齐抓共管,通过教育引导使厌学学生从厌学到爱学。

篇5

随着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严重下滑,出现违纪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我校生源大多是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根据这一状况,我校对部分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的随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父母的学历、职业和业余爱好进行了调查。父母的学历在高中以上(含高中)的仅占9.6%,初中学历的家长占到88.7%。父母职业是工人或农民的占82%,经理或厂长的占2.1%,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的占1.3%,个体经营者或其他职业的占14.6%。爱阅读的父母仅占2.1%,大多数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

2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有偏差

调查中,63%的家长认为学校应承担者孩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勤服务;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的仅占31%。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局限于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多数家长忽视了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仅有27.5%的父母认为自己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榜样。另外,大部分家庭由母亲承担教育子女的工作,还有部分家庭出现了隔代教育的现象。

3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沟通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对策

当前,我国投入大量资金、人员和教育资源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但是,青少年中出现违法乱纪、自甘堕落、漠视生命、缺乏道德荣辱感的恶性犯罪事件仍持不断增长趋势。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李天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沸沸扬扬的讨论。有媒体称“李天一事件”是学校德育的失败,有人则认为酿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其溺爱过度的错误家庭教育。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社会化是否得以良性发展,不仅关乎中学生个体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更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之发展和传承。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一、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在与客体相互活动过程中,内化一定的社会标准和规范,塑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由自然人成长为符合社会标准的社会人。每个人只有经过了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成才、立足于社会。人的道德主要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个部分,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相互作用。[1]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客体的交互过程中,将其所属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通过学习内化于己,从而获得道德规范意识和是非判断的能力,以指导实践活动塑造社会期望的品格,这样个体便从非道德人成长为道德人。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道德意识,并在道德活动之中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个体从出生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环境。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通过家庭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形式传递给个人,个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父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由家庭内部的父母或者知识、才学、阅历等经验丰富的长辈对子女进行直接教育,或者是通过言行影响的无意识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重视家庭教育的训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1、家长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决定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先导因素,只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保证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向。[3]很多家长一味以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为目标,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才是“有出息”,而忽视孩子兴趣、个性、品格与情感的教育。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促使家长倾尽全力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将孩子的教育全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却没有抽时间花精力关注孩子的内在精神世界和道德品格的发展,使家庭教育更多取向功利化而忽视学生品行教育,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长的精神素养

优秀的家长,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不少的父母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利益大于一切,持有功利主义或利己主义的价值追求的同时言传身教,对孩子教育重智轻德。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学会自私自利甚至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漠视道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道德社会化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子女体质教育、道德社会化教育以及智力发展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三大主要内容。只有合理地选择家庭教育的内容,安排家庭教育各内容的比重,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反之,则会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知识,只重视孩子成绩和健康教育而忽略情感与品质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一切教育重心都是智力发展和成绩提高,而关乎个人成才、家庭幸福、国家兴衰的‘做人’的教育却完全被淡化”。[4]

由于受社会转型期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家长一方面接受先进的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又不免带有传统家长制的烙印。两种典型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就是家长中心式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和子女中心式的“宠溺型”教育方式。“专制型”教育方式指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思维和喜好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忽视孩子的个性喜好和需要而简单粗暴地灌输要求,甚至替孩子的未来做决定。宠溺型的教育方式主要以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需求为特征,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而忽视是非观念、道德规范的教导,从而形成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甚至骄横野蛮的性格。而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严重阻碍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其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5]但目前,我国家庭在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教育中重要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怀,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的误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社会化成长有很大的弊端。[6]

1、家庭教育强迫式的教育模式。由于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或心理素质的局限性,长久持有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标准,习惯把从自己角度出发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强加给孩子。有的家长以成绩为指挥棒一味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感、品质、兴趣、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家长则忽视孩子自身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粗暴地灌输自己的要求,当孩子没有取得父母所期望的结果时严厉苛责甚至打骂。这样强迫式的教育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结果,反而长久下来会造成孩子心灵创伤,严重阻碍孩子健康发展。

2、家庭教育的金钱奖励式教育。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有些家长过份给与孩子金钱和物质奖励,造成孩子金钱至上、功利至上的扭曲观念。李天一在未满18岁的年纪家长过早为其提供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家长缺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和管理消费的指导教育,过度“给与”和“奖励”反而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容易使孩子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

3、家庭教育的溺爱式教育。多数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对其照顾备至,甚至是“放任自流”,使孩子从小就爱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面对挫折时,不是积极反省自己,而是倍感委屈,造成心理不平衡,缺乏抗挫能力。

四、提升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效能的提升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一切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成败标准的确定的先导条件。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需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我们应首先改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一个正确、全面的成才观。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倡导家长学习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家长要学会针对子女的成长特点对他们开展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

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促使家庭教育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家庭氛围主要包括家庭的物质氛围和精神氛围两个方面。积极和谐、轻松活泼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实现。中学生是个性独立的个体,正处在青春期成长的叛逆期和敏感期,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的需求。这时的中学生需要家长平等地位的沟通从而获得认可,也需要家长细心的呵护从而获得情感的理解和共鸣。但是,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仍一味简单和粗暴,会使孩子心灵因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滋养而受到伤害。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中学生学会道德的感恩。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为家庭教育开展的场所创造了一个温情的环境,让家庭教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家庭教育更能深入人心,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是祖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发挥,提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影响,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弓丽娜.试论道德社会化[J].黑河学刊,2010(7).

[2] 吴俊.论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8(8).

[3] 储璧茜.关于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2011(32).

篇7

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

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

篇8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荣誉与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因此,对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心智和兴趣。

作者:苟丽萍 单位:甘肃会宁县东关小学

篇9

青少年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如何,政治思想觉悟如何,文化和身体如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我国基本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培养教育子女的事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为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实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此话多么中肯而引人深思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尤其农村中的家教弊端为最甚,如在家教内容上,一些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在家教方法上,一些家长重言教轻身教,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开放,还存在诸如溺爱、放任、粗暴、专制等不良家教作风。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溺爱、放纵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有的想方法设法免除子女应该履行的各种家庭内外义务,有的极力宽容和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这种状况尤其反映在独生子女和在家中居最小的子女身上。由于家长的溺爱放纵,致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放肆蛮横的性格,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小霸王”。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纪律的约束时,他们就任性胡来,不服管教,威胁老师,甚至离校逃学、出走,吓唬家长。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普遍倾向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只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做人的基础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尽量满足子女物质欲望,忽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有的父母意见不一致,教育不协调,有的唠唠叨叨引起子女反感,尤其突出的是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教育,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为避免打骂养成说谎习惯,有的难以忍受粗暴教育方法的而逃离家庭,为了不吃皮肉之苦而浪荡于社会。

(3)家庭忽视或放弃管教子女。城镇双职工家长,或是农村中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出差,或常驻外地经商,打工的早出晚归,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家长由于平时与子女关系不好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家长甚至厌恶子女而放弃教育责任,也有的因工作时间特殊,长期都不与子女谈上一句话,更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有的学生一旦变坏,而家长不易发觉,长此下去可能恶习日深,难于教育。

篇10

(2)关注学生物质生活的合理需求,超出部分一定要清楚原因,正向引导,适当节制。满足合理的需求,保证学生生活和尊严,防止其出现过度自卑,让其保持阳光心态。也要限制学生奢侈和虚荣,防止学生攀比注重物质享受,鼓励其发展兴趣,注重人格修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爱。须知,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3)关注学生学习,经常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了解学生学习内容,经常让学生介绍所学课程及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有助于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多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中的成功案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篇11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投入补课洪流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参与补课的小学生人数仍在继续增加。虽然城市和农村学生补课人数继续增加,但是补课内容却有极大不同。根据我们课题组在江苏省部分城市和农村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农村,大部分小学生补课的内容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文等小升初重点考试项目。大部分小学生仍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的补习,但是相较农村小学生有15%的城市小学生曾有上兴趣班的经历而言,城市小学生的比重则达到了30%。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家长的学历水平相较于城市小学生家长学历水平而言集体偏低,在督促和指导小学生方面,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责,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家长的学历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学历较高的城市小学生家长对于小学生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除了督促小学生完成学习进度外,更起到了辅导作用,而农村大多数小学生的家长不仅并未起到这方面的作用,而且把大多数责任寄予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大部分农村小学生补课科目主要集中在语数外三门。第二,家长学历在小学生补课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城市小学生补课科目主要集中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他们在所有补课科目中,兴趣班达到了30%,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农村小学生的补课内容主要集中在小升初的主要科目上,虽仍有兴趣班的补习,人数却相对较少,补课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这方面不仅仅受到家长对于补课内容的理解和选择,还受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农村的兴趣班开设相对城市而言较为稀少。

篇12

一、小学生的特点概述

进入小学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日趋成熟,活动由以前的游戏为主变为学习知识为主,这是小学生的一个共同点。学生在小学期间最具有可塑性,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是小学生普遍具备的第二大特点。在这个时期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的良好的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阶段,孩子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但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弱,容易消极。这是小学生们所具备的第三大特点。

二、现代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金钱的衡量标准更加强大,给小学生德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文化迅速蔓延,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无拘无束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全凭自己的好恶选择信息,很容易受到异端文化思想的侵蚀。

小学生受父母观念的影响很大,唯分数论统治着绝大部分家长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仍保留着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等与现代文明不匹配的素质缺陷。很多小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问题的改进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使得学生接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面教育,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度过一个有着美好记忆的童年。

1.学习方面

在学习上,小学生都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愿意主动学习,但很大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去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开导。帮助孩子克服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是每位家长必定经历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上小学,学生容易将以前养成的习惯带到小学的学习中来,喜欢一边学习,一边玩耍,如在学习的时候玩玩铅笔盒、摆弄一下小玩具,导致花了很长的时间,却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这时家长需要注意去掉一些干预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一些可爱的图画、新买的文具盒或故事书等,让学生知道该学的时候学习,学完之后再去玩。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引导小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的粗心大意的毛病。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将一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做错,很多家长为此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然而许多家长不知道,粗心其实是这个阶段小学生所犯的“通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一件事产生注意的同时要去关注另外一件事情是很有困难的。家长应该知道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只要对孩子有耐心,不断纠正,那么孩子面临的困难必定将会得到克服。

2.学生个性方面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朝着培养一个活泼、有责任心、有独特个性的孩子这一目标去努力。这个目标也是小学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应该如何对孩子的个性进行培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培养孩子的特长。家长如果善于发现孩子的才能,帮助孩子将自己的才能继续深造和发挥,那么孩子很容易进步。在此需要家长对孩子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孩子平时的表现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通过分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尽量去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对孩子志趣的培养及独特个性的形成、孩子志趣的形成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平时的社交中完善孩子的个性。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进行社会交往,跟社会进行适当的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父母应该在保护孩子的同时大胆地放开孩子。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高度重视,用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双.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西江月,2013(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