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字经济企业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

篇1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5],具有万物互联化、知识智能化、数据要素化特征[6]。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了GDP增长,数据资源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仍存许多问题。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发达国家较弱,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现代制造业应该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本质特征即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数字化[14],企业需对数字化工作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管控,利用物流和资金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因此加速高新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融合迫在眉睫,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4]。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要素

为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制造企业全力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网格模式,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转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创新等环节的应用进行[8]。这样企业就能改善客户体验、创新价值主张、提升组织效能。基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特点,企业管理转型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供应链管理,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快速的合作和交流的渠道,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供应链管理转型是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为基础,以最低的整体成本满足客户的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二是生产与研发,关键在于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客户管理关系中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体系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均应有相应的改善。三是客户关系管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关键。数据信息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关系等起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协调,为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同时业务流程重组不断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创新,则是对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证[15]。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成为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支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的链接、索引和交互等问题,实现了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有机联合,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对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横向一体化、物流系统数字化等方面。第一,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等的支持。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需要利用大数据构建系统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搭建好信息供应链管理平台,以确保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1]。第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资源整合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控制。数字经济时代横向一体化成为主导,企业只需抓住产品方向和市场这两个重点,及时整合外部资源响应市场即可。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完整贯穿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链条,链条上所有节点的企业都需同步、协调。因此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程度也是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数字经济时代,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交错,物流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数字化程度对企业交易的完成度有重要影响。企业需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建立适配的物流系统,使全范围、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能够实现纵深化的管理和协调。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等也发生变化。第一,生产模式趋于模块化、柔性化。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客户管理关系中实施的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变化,单一批量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满足差异化需求,企业的生产需适合于定制化产品的模块制造,生产模式逐渐柔性化。同时数字经济降低了企业的搜索、复制、溯源以及认证等相关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模式优化中去[8]。第二,产品设计趋于版本化、迭代化。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用户识别、敏捷学习、迭代试错成为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重要能力[13]。迭代创新模式增加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多样性,也降低了资源禀赋约束[12]。迭代化的生产节奏有利于企业及时地适应供需两端的需求与发展,更加精确地感知新变化、把握新机遇。第三,研发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数字经济发展过程是全生态协力共进的发展,创新不只是部门内部的创新,更是整个生态的协力共进。企业需要不断综合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发掘跨界创新潜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凸显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更稳定的系统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传统的业务流程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会交交由不同的部门依次进行,信息传递路线较长,信息失真概率更大,导致组织内各部门交流、协调较为缓慢,生产效率与决策准确率较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涉及到组织结构和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第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具有复杂化、集权化等特征[3]。组织结构为适应精细化分工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等,逐渐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为了与业务流程相适配平台型经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16]。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企业环境快速变化、组织边界模糊化、组织创新多元化,网格制相对于科层制更具优势,也是数据驱动组织结构创新的体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规则和权力两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行动者规则,行动依据不再是科层制中稳定的公式规则系统,而是由原来的经验规则变为数据规则,数据、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以数据信息及相关技术为核心的规则体系[10]。开放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和无边界的生态圈管理模式使得权力趋于分散,变得更加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一组织内的不同层级之间信息高度透明,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权力越来越小,拥有大数据信息的大型平台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成为权力集中地。第二,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主要作用是提高信息决策质量和速度、简化管理流程[7]。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作为流程再造规划管理工具从整体把握项目的规划、进度、预算、评估等;作为成本分析工具分析项目所需资源与成本;作为人事计划工具来进行人力资源相关分析;作为集成工具、编程工具等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相对应的,业务流程重组也对信息技术有较大影响,促使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不盲目接受,而是注重人工和信息技术的配合与协调,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支持。第三,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还涉及到人文因素。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深层的管理变革,原有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将被重组。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变革,需要在创新协同的文化引导下,以客户为中心,团结协作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整体氛围的引导与激励,调整员工的意识行为、价值观等,以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17]。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使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相适应,两者相互交融,共同进步。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智力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更趋于扁平化,权利也更加分散,企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态度等也需与之匹配[18]。第四,企业战略是业务流程的总纲领和指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实质上是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从业务流程出发挖掘企业潜能来进行战略构想[17]。传统制造企业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环境、市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进行更适配的调整。

篇2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理念也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传统工业时代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渐被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取代,企业管理逐步迈入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时代。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质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只是提供智能支持,而且它更是一个决定组织能否有效创造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是创造效益

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经济衡量理念和管理活动的效益产出是现代企业认知和评估事务的普遍出发点,人们在评价经济效益时注重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在一个企业中,构架成企业的最基本元素是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个体,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根据经营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和协调组织的每一位成员,科学利用物力和财力的管理活动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的技术优势来自组织中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开发和创新,生产和销售优势源于优秀的人才队伍,一句话,组织创造效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正是围绕着以“人”为核心,以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为对象,研究其内在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认知人性、尊重人性,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充分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从而能够科学地利用财力、物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来的人事管理职能支持,提升到积极主动创造效益上来。所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

2 人力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受人力资源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则表现为投入-产出关系。更为具体地说,则是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要素的综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 = f(资金,技术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和薪酬,其他)。

但从企业个体角度看,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效益评估通常是比较评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力资源效益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在这里不妨引入影子效益来描述人力资源效益。所谓影子效益,是指此效益并不像投资收益、产出成本效益等可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营价值,而是通过驱动和整合其他资源要素,借助于其他要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效益。人力资源的影子效益如何评估,可以从人力资源在经营中的职能作用方面评估。如上面①②所提示,企业经营效益是资金、技术和设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共同体现,从而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效益指数。更为直观一些,效益则体现于收益与成本中。即:效益=收益-成本,或:效益=收益/成本。

成本不仅体现为劳动资料的耗费,而且还包含着人力成本,如薪酬福利、招聘培训等一切与人力投资有关的花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利益则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3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组织整体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为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去保护、引导和开发。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建立起一个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对职工激励效果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1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出80%~90%。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战略高度,更新管理观念,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才管理的关键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企业现有人员能够全部地、合理地得到发挥其能力、才识、作用的岗位。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使现有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全部得以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为此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依据能力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企业在人员使用、安排上,惯性的、自觉不自觉的一度延续的是“因人设岗”的做法,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人设岗的做法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以岗定人”的做法。通过竞争以逐步达到岗其人,人得其岗,各得其位的目标。其次,在人人配置上遵循合理结构的原则。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时,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更要考虑群体素质,理想的配置结构应该是均取其长、优势互补。群体素质远远大于单个素质的简单相加。再次,尊重人员流动的自然规律。职工长期在一个组织形式内往往缺乏生气,不利于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工作中要尊重自然流动,抑制盲目流动,加强智力流动,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断趋于最佳配置和最佳状态。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将是决定一个企业有效创造效益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3

关键词 国企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方向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新经济时代是人才主动就业选择权的时代和自主决定权的时代。企业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就需要构建出稳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尽管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由企业高层管理层制定的,但其操作与实施却是由公司下属员工来完成。因此,当企业构建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这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就会给企业来带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给企业员工潜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宽裕、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企业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程度的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帮助企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能从容应对市场竞争,完成既定目标与构想。在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企业必须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促使企业经济发展更优秀。随着公司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人才的走向和流动,需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评判,才能在人才流动中,给公司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使公司前期的投入不被浪费,后期的人力调动又不被拖延,从而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在新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要跟上新的领域、新行业的队伍,必须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加以重视,要进行深刻的人员内部研究来确定人员的流动和驻留,科学的调配才有企业充足的发展力,从而使企业充满竞争力,适应任何时候的经济发展情况。

2.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3.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自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以来,中国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外开放的经济格局,外来企业的不断投资,使原有的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下,为了促使自己的不断成长壮大,企业必须适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人才竞争格局,不断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整合自己的人力资源,为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制定合理的选拔人才战略。一是企业决策集体必须真正树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选择标准、原则,为了求得优秀人才,树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二是按照科学的程序选拔人才,把人才选拔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通过调查研究、工作分析与评价、人才分析等明确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价值观、某一职位的工作特性及这一职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生理一心理品质、价值趋向、任职资格,确定公平合理的报酬体系和最佳的人才选拔程序。三是作为主管人力资源招聘的部门应熟练掌握人力资源招聘基础知识,如工作分析、人才分析、面试技巧、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测验等,只有遵守以上三点,为企业选拔优秀的人才。

(二)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对于企业而言,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放在管理的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管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才是其生产发展的最关键的资源,决定企业的成败。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将员工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依靠、尊重与信赖员工,将员工作为主体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上,切实围绕充分加强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激发员工更多的活力以及创造力,真正实现员工的自主全面的发展,员工的自主全面发展是人本管理精髓,员工有了自主全面的发展,才有利于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达成一致。

(三)建立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应该从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需要出发,一要注意培训的广度:对于不同级别层次的员工都设立接受培训的制度,使得不同的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和特点,进行相应的开发培训,让员工看到自己的提升点。二是要提高培训的档次,增加培训的资金投入,使培训内容多元化,员工可以各取所需。三是要重视对企业培训的评价,对员工的培训成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员工获得所需要的培训效果,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本,从而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结束语:

篇4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做好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是提升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内部,无论是临时性流动运营资金还是永久性流动运营资金,这些资金都是为企业的运转和经营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运营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二,运营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着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言,运营资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运营资本为其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支持,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方面,一些技术的研发周期长,对于运营资金的需求量大,这种情况下,运营资金的使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优化对运营资金的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运营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水平。

二、高新技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优化路径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资金管理和优化,是当前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多种影响。就当前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运营资金管理路径的优化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完善金融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资本的运营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来源的渠道有限,企业的资本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运营资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企业的资本来源也关系着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多种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资本运营面临着多种压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同时遭遇多种难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技术的革新和进步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步伐。

拓宽融资渠道,是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言,资本来源更加多元化,是企业资本运行过程中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支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水平,提高整体的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工作部门,要针对企业当前的融资模式和融资渠道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调整,进一步提升融资的整体水平,提高融资标准,保障融资对企业发展有更加积极地影响。

(二)加强对企业资金收付等环节的安全管理

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在资金的收付环节应该加强管理,认真核对每一笔资金的动向,收入和支出都要认真核对,避免假账、烂帐以及打白条的问题的出现,账目要做到清晰准确,账目信息要准确无误。严格监督资金走向,从源头杜绝资金的安全问题。同时,企业也应该对资金进行事前控制,这样才可以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监督其资金流动的每一步。对于每一笔资金都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检查,不定期核对企业账目。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运营资金管理和优化,需要从支付等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资金收付环节的安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从整体上也会影响到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企业运营资金收付等环节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单位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权责问题,争取每一笔资金都有账可查,有人可找,每笔资金都找到责任人,在资金的收付环节做到安全保障。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资金收付管理工作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更是要从资金的动向,具体的使用等环节对资金进行把关和监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资金利用的安全性。

(三)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要做好银行账单的核查管理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每一笔业务,银行都会客观的予以记录,所以,银行出示的账单可以直观无误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态,银行出示的每一张企业账单都是真实可靠的,想要管理好企业财务,银行是一个关键点。因此,企业经过银行的每一笔业务账单都应该保证手续齐全同时完整保存。按月取得账单,按月清点账目,银行账单与银行存款进行逐步对账,每一笔账单的签收都要由企业财务进行签字确认,并由财务主管来最后确保。对于有问题的账目要及时上报,并向责任人追问原因,作出处理。在核查银行账单的时候还要注意账单的真伪问题,可以通过抽样的方式到银行柜台进行实地核对。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等资金管理部门在对银行账单的管理工作中,主要就是进行账单的全面核查,尽可能的减少账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等等,保证账单的真实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和革新的过程对于资金的使用需求量大,与银行相关的财务资金数量往来较多,对于这种资金使用现状,企业内部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研究,全面破解银行账单筛查环节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对银行账单筛查管理方面的不足要坚决杜绝,做好对财务管理工作中银行账单的核查管理工作。

(四)做好对资金的清点结算工作

在当前和未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清算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资金清算的整体水平,提高资金清算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资金的清点结算是资金管理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资金的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对于资金数目的清点与结算问题,知道有多少资金才能做好以后的资金投入与预算。在目前企业的发展中,资金的清点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地方,表现在资金清点过程不规范,资金清点整理缺乏记录标准等等的内容。

篇5

第二条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立经营企业和内联企业雇用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由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按照合同对职工进行管理。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职工的雇用、解雇和辞职,合同期限和试用时间,生产(工作)任务,劳动报酬和奖惩规定,工作时间和假期,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劳动纪律等。劳动合同经开发区劳动管理部门鉴证后生效。

第三条 开发区设劳动服务公司,其职责是:

(一)协助开发区企业和外商在开发区的办事机构招聘职工;

(二)负责对职工就业前的培训和指导;

(三)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四)向开发区企业输送临时工;

(五)组织和安排开发区内的待业人员就业;

(六)调解劳资纠纷。

第四条 开发区企业雇用职工,由劳动服务公司介绍,或由企业自行考核,择优录用。

第五条 开发区录用的职工,年龄应满十六周岁以上,其试用期为一至三个月。

第六条 开发区企业雇用临时工,须经开发区劳动部门审批。临时工的使用期,不应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的,应转为合同制职工。

第七条 开发区企业在合同期满前解雇职工,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其本人,并按职工在本企业工作年限发给补偿金。其标准是:

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下的(包括不满一年者),每满一年发一个月本人工资;

工作年限在十年以上的,从第十一年起,每满一年发给一个半月本人工资。

第八条 开发区企业的职工,如有特殊原因,在合同期满前提出辞职的,应提前一个月向企业申请,除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不准辞职者外,企业应准予辞职。辞职人员如受过本企业专业培训的,应补偿企业一定的培训费。

第九条 开发区企业对生产(工作)贡献大的职工,可给予奖励、晋级、加薪;对违反企业规章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职工,可按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减薪、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十条 开发区企业职工非合同期间的社会劳动保险和福利待遇,如退休、退职、候工生活补贴等待遇,由开发区劳动服务(保险)公司制定标准,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支付给职工。所需经费,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0%税前提以;职工在合同期间按本人月工资2%交纳。这两项经费,统一由企业向开发区劳动服务(保险)公司缴纳。

合同终止后,工人应将扣除管理费后保险金(包括银行存款利息)转移到工人所在地区的劳动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 开发区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按广州市同类行业的国营职工的平均实得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二十至百分之一百五十确定。企业可根据经济效益和职工劳动成果情况实行浮动。

开发区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奖励津贴等制度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社会生活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超过3%时,企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应及时作相应调整。

第十二条 开发区企业实行每周六个工作日,每日工作八小时制(特殊工种工作时间另定)。加班时应发加班费。

第十三条 开发区企业必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的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并接受开发区劳动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十四条 开发区企业职工享受我国规定的休息日、法定假期、探亲和婚丧等假期,以及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其它权益。

第十五条 开发区企业职工在合同期间因公负伤、致残、死亡,由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其它劳动保险待遇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条款办理。

企业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原则上参照广州市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的有关规定办理。经济效益特别好的企业,允许税后提高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本条规定的各项经费,由企业直接支付。

第十六条 开发区企业的职工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工会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十三章执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客商独立经营企业的工会活动也可参照其执行。

篇6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篇7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篇8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罗嗣超.试析新经济形式下工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2013(06).

[2]李志勇.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篇9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式要求,一个开放的、竞争激烈的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煤炭企业面前。煤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只有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机制中取精华、弃糟粕,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煤炭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1.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煤炭企业管理部门一直都存在着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缺乏现代化管理的理念,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很多煤炭企业仅仅把产量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企业中创新意识薄弱,没有学习或创新的动力,当面临煤炭淡季销路走低、价格下降等现实问题时,不能及时给出企业管理可行性方案。面临煤炭市场的激烈竞争无所适从,最终可能会出现被市场淘汰的结局。

2. 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的煤炭企业虽然正在向着健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努力,也制定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力弱,很多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只是敷衍了事,而管理者又缺乏监督监管,导致随意性强,管理不规范,由此下去,企业很多的问题就会不断地暴露出来。

3. 煤炭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不足。煤炭企业领导者特别是决策者信息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错误地认为购置计算机、配置了ERP等个别信息系统并连上了互联网就实现了信息化,从而导致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另外信息化、数字化结构配置不合理,忽略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数据资源的收集、处理、传输、共享利用等工作做得不够,以致产生了“信息孤岛”,阻碍了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煤炭企业管理的策略方法

1. 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改善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需企业各个层次管理人员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实现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煤炭企业管理的水平和层次。因此,煤炭企业管理效果的提升的根本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发展能力的培育与强化也是当前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管理人员要加大思维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打破原有体制遗留下的束缚和阻碍,敢于借鉴积极有效的管理经验与优化成果为我所用,增加企业的创造力。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眼界,提高思考与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做好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带头人、领路人,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效果,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变革企业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战略管理。煤炭企业的生产运作显然有别于其他行业,它是一个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往往面临着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作业环境复杂、安全难以全面保障的难题。因此,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其基本内涵在于科学准确定位、有效分工、细化责任与量化考核,是当前煤炭企业提升管理理念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以精细化管理的开展作为有效切入点,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是煤炭企业进一步适应集约化生产方式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途径,是打造一流煤炭企业与矿井的根本途径。

3. 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新的科技时代下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就是将煤炭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活动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比如产运销一体化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然后将这些数据通过安全传输与处理提供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使他们能对企业经济状况全过程、动态、及时、全面、高效地进行掌控。此外,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能够使企业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有所下降,还会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并且能够优化办公流程,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经营环境持续动荡,技术变革加速,不确定性增加,煤炭企业长寿越来越不容易,因此持续成长成为当代煤炭企业的追求。煤炭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寻求绩效改善的途径,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甚至需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地保持高的绩效,推动我国煤炭企业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玉利,冯南妮.透视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几大趋势[J].辽宁经济,2010(11):34-35.

[2]刘人达.浅谈煤炭企业管理体制与经济技术创新[J].山西科技,2011(01):29-30.

篇10

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主,这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变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各有不同,20世纪之后,知识、全球化、网络化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面对新时代下的各种挑战,企业要创新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人最为企业管理的主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员工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培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观念,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升。

一、简述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势,知识成为了经济的基础,创新、实践和传播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兴盛和发展,企业管理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改进。首先,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基础,受到经济形态的影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思想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到目前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第三阶段是行为管理、第四代是现代管理,而知识管理已经是第五个阶段。知识不断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掌握了知识技术就是掌握了时代的命脉;其次,知识经济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成为了公司竞争力提升的根本元素。所以,公司要想实现根本上的提升和进步,就要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目前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它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中国,走进国外市场,不仅能够获取国内资源,还能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源。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环境、经济形势、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传输手段,加快信息的传递,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实现企业管理的柔性化、网络化发展。

3.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目前最主流的经济形势,网络经济使企业管理出现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加快了生产速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有很大的弊端。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企业管理也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一方面,技术的变革改变了经济环境,进而衍生了新的观念和理论;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由此可见,网络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和變革是必然趋势,企业管理不仅仅要注重内部的控制,还要加强外部的适应,效率和素质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

据报道,2017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在3月27日在北京举行,各界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都纷纷参与到大会之中,就企业管理创新、振兴实体经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由此可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1.加大人才的吸纳和培养。新经济背景下,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在逐渐的加大,为了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吸纳更多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加大人才的招收力度,积极吸纳各界人才。积极接纳无工作经验的高材毕业生,建立专门培养毕业生工作实践的培训班,为实习生提高更好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场所,进而创造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才机制,加大岗位竞争力,采取科学的人才评测手段,将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恰当的岗位上,实现人尽其才。建立公开、公正的考核机制,严格审查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的人用。此外,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和提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培养方式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创新、知识和技术的培养,还要注重人才的精神需求,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进而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战略。首先,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将其贯彻到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观念,是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其中,以人为本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企业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提升,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要注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地位,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其次,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这一理念更加深入人身,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梗进一步增添企业的活力。将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不仅能够使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更多自身价值,进而提升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度,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能够勇往直前;最后,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具体内容如上文所述。企业氛围的创造要依靠企业所有的员工共同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自由、舒适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念;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

3.加大网络技术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网络经济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流。中航工业改变了传统的串行研制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三维设计标准,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飞机防寒的设计、飞机的试飞、关联设计等等。由此可见,网络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改变。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企业不仅要加强内部的管理水平,还要加大外部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格力企业设计了一个产品可识别的身份信息,从而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字平台,实现了管理的精准化、快捷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开放,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扩宽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范围。中国在实现“走出去”的过程之中在不断的变换经济形势,并且适应国际的经济市场和运作规则。

新时期下的企业管理也要根据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创新和变动,企业要從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突破。网络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力,网络和企业密不可分。在企业实现了网络覆盖之后,一方面要注重员工网络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网络附加值的增加。网络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库,实现内部的信息共享,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和流通成本;其次,实现管理组织和管理功能的革新。在管理组织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进,加强电子商务的应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实现高层决策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直接对话,改变原有的分工细化的组织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互联网管理组织的建立;在管理功能和管理方法方面,计算机的信息功能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还能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管理方法也根据管理目标出现了变化,减少企业重复呈送报表的负担,加大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如此,网络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管理人员的,增加更多的技术员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工商企业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企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网络科技,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罗嗣超.试析新经济形式下工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数字化用户,2013(06). 

[2]李志勇.浅议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16(07). 

篇11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统计的数据。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其目的也远没现在复杂,只要控制好生产,保质保量完成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渐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管理过程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高明的管理方法,其实施都有一个前提,就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企业内外SWOT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分析,而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工作的支持。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但当前有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自身短期效益的提高,采取虚报、拒报、迟报这些手段,造成大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那么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原因在哪?

二、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角度。作为一个企业领导,本身法制观念淡漠,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意识不高。认为只要统计数据公布朝公司有利的发展角度出来就行,通过虚报统计数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基于这个原因,企业管理层要求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并结果有领导层统一指示,数据则有财务人员编报。这种统计数据填报的随意性较大,给消费者、投资人及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也很大。

2.统计人员角度。之前说了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担任,这往往造成统计人员变动随意较大。由于不是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也自然不会一心一意,而是多心多意,工作重心不会全放在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有可能随填一个数字,草草了事,只要交差就行了。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原始数据造假现象导致的数据质量水平下降,也是有可能的。如一些记录的不完整、不准确,有时记录数据还出现低级错误,还有些填报的对象不说实话,不报实数,报表经不起仔细推敲,出入很大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

4.统计报表制度角度。我国已经步入多元经济时代,尽管主体仍是市场经济,但很多经济形式呈现多变化趋势。这种多元形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式,可是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未能与时俱进,仍采取新瓶装旧酒模式,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国以来,国家及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总是随着宏观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不断变更,要求上报考核的统计指标由7项增至8项,直至16项,以后又更改8项;一些地区也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相应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具体上报指标,这必然导致标准不一、互相矛盾现象的发生以及统计标准不齐、不全、不配套现象的普遍存在。

6.统计部门角度。当前,我国的统计部门大多属于政府性质,而且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严重,统计的习惯大多采用企业逐级向上报送统计资料的单向循环,对于统计数据的结果也并未形成具体有效的核查措施,这样割裂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第一统计信息源,而且企业可以随意填写资料上报,只要合乎情理,基本不会向下循环真实与否。而且整个企业逐级上报手续过程繁杂,已至汇总结果在最后一级已经是“面目全非”,致使统计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1.企业管理者建议。对于企业管理者观念意识淡漠,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商人唯例事图这是自古传统。所以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其认识到《统计法》的重要性,增加《统计法》对于规范企业统计工作的力度,这也是督促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的一大法宝。基于此,统计部门要借助主流媒体刊物宣传《统计法》,以提高各级领导的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到如果虚报、瞒报、不实报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统计人员角度建议。从统计人员角度,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统计人员职责规范的培养力度,让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应该拟设统一统计岗位,让财务和统计脱离,不可由财务人员兼做。这样可以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一环,如何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统计上来的原始数据,派人去源头抽检,如发现有一处地方不实,将采取严厉惩罚措施,并复杂,以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统计报表制度建议。进行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是解决统计报表制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方法。改革,主要改革其统计调查的方法体系。而且要对其方法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调查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和经济机制的不同,按照对象、内容和条件、环境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制表。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议。对于统计标准化建议,笔者认为,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一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我们知道,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表、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6.统计部门角度建议。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这是改革统计部门层级制度的唯一办法。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采取单位和政府双方循环机制。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要双方互动,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篇12

一、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企业统计的数据。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其目的也远没现在复杂,只要控制好生产,保质保量完成就行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独立生产,自负盈亏,渐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局面,管理过程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加。但是,不管采取何种高明的管理方法,其实施都有一个前提,就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企业内外SWOT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分析,而这些都离不开统计工作的支持。可以这么说统计数据质量好坏直接导致公司管理运作的好坏,但当前有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自身短期效益的提高,采取虚报、拒报、迟报这些手段,造成大量统计数据严重失真。那么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原因在哪?

二、影响企业统计数据的因素

1.企业管理者角度。作为一个企业领导,本身法制观念淡漠,对统计数据质量重要性意识不高。认为只要统计数据公布朝公司有利的发展角度出来就行,通过虚报统计数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基于这个原因,企业管理层要求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并结果有领导层统一指示,数据则有财务人员编报。这种统计数据填报的随意性较大,给消费者、投资人及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也很大。

2.统计人员角度。之前说了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担任,这往往造成统计人员变动随意较大。由于不是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也自然不会一心一意,而是多心多意,工作重心不会全放在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有可能随填一个数字,草草了事,只要交差就行了。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由于统计数据有关的原始数据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统计数据尽管计算统计过程都是公平的,但原始数据造假现象导致的数据质量水平下降,也是有可能的。如一些记录的不完整、不准确,有时记录数据还出现低级错误,还有些填报的对象不说实话,不报实数,报表经不起仔细推敲,出入很大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被破坏。

4.统计报表制度角度。我国已经步入多元经济时代,尽管主体仍是市场经济,但很多经济形式呈现多变化趋势。这种多元形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格式,可是我国的统计报表制度未能与时俱进,仍采取新瓶装旧酒模式,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国以来,国家及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总是随着宏观经济指导思想的调整不断变更,要求上报考核的统计指标由7项增至8项,直至16项,以后又更改8项;一些地区也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相应增加或减少了一些具体上报指标,这必然导致标准不一、互相矛盾现象的发生以及统计标准不齐、不全、不配套现象的普遍存在。

6.统计部门角度。当前,我国的统计部门大多属于政府性质,而且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严重,统计的习惯大多采用企业逐级向上报送统计资料的单向循环,对于统计数据的结果也并未形成具体有效的核查措施,这样割裂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第一统计信息源,而且企业可以随意填写资料上报,只要合乎情理,基本不会向下循环真实与否。而且整个企业逐级上报手续过程繁杂,已至汇总结果在最后一级已经是“面目全非”,致使统计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1.企业管理者建议。对于企业管理者观念意识淡漠,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商人唯例事图这是自古传统。所以要改变这种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让其认识到《统计法》的重要性,增加《统计法》对于规范企业统计工作的力度,这也是督促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的一大法宝。基于此,统计部门要借助主流媒体刊物宣传《统计法》,以提高各级领导的法制观念意识,认识到如果虚报、瞒报、不实报都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2.统计人员角度建议。从统计人员角度,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统计人员职责规范的培养力度,让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应该拟设统一统计岗位,让财务和统计脱离,不可由财务人员兼做。这样可以方便统计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统计数据,不受干扰。

3.原始数据本身角度。原始数据是数据统计质量的关键一环,如何确保原始数据真实性,就需要采取考核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统计上来的原始数据,派人去源头抽检,如发现有一处地方不实,将采取严厉惩罚措施,并复杂,以保证统计的原始信息数据采集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统计报表制度建议。进行统计报表制度改革,是解决统计报表制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唯一方法。改革,主要改革其统计调查的方法体系。而且要对其方法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调查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和经济机制的不同,按照对象、内容和条件、环境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制表。

5.统计标准化角度建议。对于统计标准化建议,笔者认为,首先要搞好统计调查表的设计。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上级部门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会同会计等部门统一设计企业内部一套表,在设计中应体现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指标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统计指标的涵义、范围、计算口径应一致。其次,实现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标准化。我们知道,原始记录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的共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三种核算结果相互衔接,口径一致,而要保证核算数字的准确性,要求核算的数字来源,都有真实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从原始记录开始一直到整理表、场内报表及三种核算,数字来源通过逐级加工,都是有据可查的。只有这样核算,数字的准确性才有确切的保证。

6.统计部门角度建议。精简机构,双向循环机制,这是改革统计部门层级制度的唯一办法。所谓精简,就是少环节,多内容。而且采取单位和政府双方循环机制。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要双方互动,加强数据交流沟通,才能保证数据统计的实效性。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