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篇1

人际沟通能力对于现代社会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旅游人才素质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不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能满足旅游行业与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为旅游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一、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校学习及以后进入社会理性解决各项难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个性健康和心理正常发展,对于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力。

(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是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会展企业等相关企业担任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接待、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等工作。作为以服务性为主的旅游企业,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直接跟人打交道的,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与领导,同事,客户相处的原则,打造团队凝聚力,以便顺利有效地开展旅游服务工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现状与原因

(一)由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人口政策等影响,学生人际沟通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人口政策的影响下目前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个性张扬,各具特色的一代,有一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和过度的保护,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这一类学生往往不顾及他人感受,唯我独尊。

(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够重视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经过高考的选拔之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挫败感,自信心不足,缺少积极主动精神;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在高考录取时服从分配而调入到旅游管理专业,从而主观上学习的动力不强;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对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这将直接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

(三)由于生源地及家庭环境等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

高职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和相对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还有一些来自西藏、青海等西北内陆地区的学生,与经济较发达的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异,人际沟通表现不平衡,轻则表现为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际沟通的动机存在差异,以及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重则表现为人际沟通障碍、过分自我封闭、极端行为等问题,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过多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因人际沟通偏差导致的恶性悲惨事件。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及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宗旨,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和我省旅游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与旅游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江苏省旅游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我院在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人才需求与反馈调研、优秀毕业生追踪调研和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旅游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排前三位的评价,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学生选择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的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谈一谈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在调研旅游行业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学生就业市场状况等情况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旅游企业当前工作和未来发展的中、高级服务岗位和初、中级管理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相关课程,运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在旅游管理專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演讲与口才》、《人际交往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领会,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动机,与同学、父母、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合群、合作共事、尊重和关心他人等人际交往品质,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强化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紧密围绕旅游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旅行社为主要职业方向,兼顾饭店管理、会展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等职业能力,设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置《旅游礼仪训练》、《旅游口语训练》、《服务沟通》、《旅游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三,课程的教学中多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一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与企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组长,负责与老师、组员和其他项目组进行沟通、协调,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沟通的能力。二是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课程由院系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们接受到最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案例。

第四,改革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多用口试、面试方法考核,是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口试、面试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在口试、面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语言将答案表达出来,必须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针对人际沟通有偏差的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原因引起的。这些心理原因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再加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也会面临着不同的内心困惑及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指导,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产生问题。因此,学校建有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心理咨询老师和辅导员、专业教师一起与学生进行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四)优化实训体系,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优化实训体系,校内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多途径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自主学习中心、旅游虚拟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實训室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以满足学生模拟导游服务训练、门市接待咨询训练、顾客沟通技能训练、旅游合同签订、游客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科学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顶岗实习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从大一到大二每学期安排一周与专业方向有关的单项技能,大三进行为期3-7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四、结语

当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休闲旅游,对于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将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钱进,1969年生,女,副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景区、旅行社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D].山西:山西农业大学,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12-02

人际沟通是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际交往是护生社会活动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护士工作目标的桥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患、医护、护士与患者家属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护士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因此,人际沟通课程必须作为护士专业的基础课程,人际沟通能力必须作为护理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国外护理人员要求的第一素质就是沟通能力,甚至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并且新的护理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逐渐转向整体护理,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调查旨在明确护理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以期为教育部门及医学院校提供教育管理策略和课程设置上的参考,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

一、对象

对本校护理学院2009级本科学生进行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问卷调查,共有213名学生参与,这些学生的学年制为4年,为相同课程编制、同一学期开设并由同一名教师教授人际沟通课程。

二、方法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并请带教老师李京彬书记、郭杰老师提出建议,经过预调查后再次修改后发放。内容包括交流沟通能力、人道主义、科研能力等18个二级指标。本研究主要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到各班发放问卷,对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被调查者根据问卷的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96.2%。经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三、结果

四、讨论

(一)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护生沟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9年的《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精一样,是无能的表现。”将人际沟通课程作为护理人员的必修课,提高护生人际沟通素养,这是护理学发展的前提。然而,就本统计结果显示,在结束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后,仅有5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应被设为必修课。其中能够充分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认为人际沟通课程应被设为考试课的学生仅占13.2%,这一现状反映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及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直接影响到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国护理教育必须把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沟通能力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护生的沟通能力与操作技术应被视为同等重要。

(二)护生对交流沟通课程不重视的原因

1.教学方法忽视客观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为教师全盘教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量化评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手段。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程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这就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呈单向输出式,不注重反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体验并应用沟通能力。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全盘教授式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突出人际沟通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护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应用这门技能,也就不能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3.护生自身原因。护生社会经验缺乏,临床护理实践少,对现代护理模式、国外护理教育体系了解过少,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科性质混淆不清,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护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4.考核方式不当。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同护理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样,同为笔试。并没有突出其实用性、实践性。这种考核方式误导了教师与学生,造成其“重知识掌握、轻实际应用”的现状,也就影响了护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把沟通能力培养与操作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三)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不良后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跟踪调查,医疗纠纷80%源于医患、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据陈光曼报道: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99年接待的投诉中,因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够引起的占62.5%;历年累计的纠纷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是因为解释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也表明,当前49.5%的医疗纠纷是因为服务态度造成的。这就说明,沟通不良将会降低疾病疗效,并恶化护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护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也不利于我国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不利于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

(四)提高护生对人际沟通课程重视度的策略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教学的教学互动模式,改变教师单向教授,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现状。实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有效学习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性强是本门课程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全盘教授的教学方法,采用角色扮演、临床示教、召开演讲会、小组讨论、小课堂等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沟通技巧。

3.改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增加实际演练的考核。并按适当的比例分配笔试与实际操作的分数比重,提高教师与护生对该课的重视程度,注重护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使护生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应用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4.增强护生职业价值的理解。护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需使学生明确职业价值观、关注护理专业新进展、国际护理专业教育及进度,了解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现状,明确当代护士必需的职业素质和品质,努力提升自己,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形成当代护士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湘平,唐莹.护理人际沟通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20(22).

[2]吴亚君.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要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1713.

篇3

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工作氛围的建立有着直接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更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必要性。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就面临着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下面本文就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1.高职院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社会再也不是只靠实干就可以成功的年代,要想成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将自己很好地推销出去,可以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因此,人际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科技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人才的开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人文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学生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等,所以,面对这些不定因素的变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就成为了必然,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专业人才。

2.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分析

2.1做好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改革,那么就要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对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时,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原则来开展,更加合理地构建人际沟通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态度进行改革。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一种幽默的、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都要讲普通话,这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前提。另外,课堂要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沟通的乐趣,教师要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与学生展开交流,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结合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的特点对这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使得人际沟通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2通过网络加强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开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更甚,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对于人际沟通来说,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际沟通课程中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利用,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化教学模式,在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这个大的资源平台,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来进行人际沟通交流的设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题的交流与互动,有效地实现人际沟通的实践性。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一些日常交际中所涉及的一些沟通技巧、礼仪规范等通过情景创设、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对人际沟通有一个更加全面与深刻的了解。另外,通过网络在人际沟通课程中的运用,还可以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使得人际沟通教学更加全面,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人际沟通的精华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情境教学的运用。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给学生以置身现实情境的感觉,让学生来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根据设定的情境来开展交流。例如,可以虚拟学生今后在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场景、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境的场景等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任务中去深入地体会人际之间的沟通,从而在实践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2.4人际沟通课程的考核要多样性

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考核时,不能单纯地靠理论考试,而要注重考核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其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运用,在于可以真正地促进自己沟通能力的提升。考核要从学生敢说、会说、有效地表达与沟通等实际操作来入手,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勇敢地说。沟通并不单纯地是说话,而是通过说话来达到目的。人际沟通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准确、舒服地表达自己并让别人接受自己。

另外,高职院校人际沟通的开展,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更加系统地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通过实际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交流,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交际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秦汝芳,王宏.网络环境下高职《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6(19):122-12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081-02

以往研究发现在相同资质水准的学生中,当教师拥有较好的沟通能力时学生的学习品质也较高①,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新闻专业而言,该专业特性尤为强调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行为及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大学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希能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人际沟通及其内涵界定

人际沟通行为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人际之间透过特定管道传达信息的有意义的历程,人际沟通分为以下向度。

1.沟通动机。个人会对沟通之前对于当前所处之沟通状态、目标加以判断,因着这种判断而产生了“趋”和“避”的动机,趋的动机如涉入,避的动机如焦虑、排斥。

2.沟通知识。个体沟通之前经由既有之认知基模中寻找适合的沟通方式,经由后设认知设定策略和目标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

3.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沟通中的外在行为能力,此能力分别为改变自我、镇静、表达、互动技巧,一种行为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技巧,如微笑可能包含着表达与互动的技巧。

4.沟通文化。个体进入某一特定的场域中受到其所原有之沟通型态和方式作用而影响其沟通的型态和方式。本研究以高雄县、市及屏东县之公立国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讨其人际沟通行为、教学效果现状及两者间之关系与相互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情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教师本人填写问卷。本研究依文献分析探讨所得,编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与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该问卷了解高校新闻专业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教学效果。本研究之问卷调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填写者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问卷”;第三部分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主要针对西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问卷委托各校相关负责人员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现况分析。本量表共22题,采5点量表、以5~1分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的相关认知程度,以平均数和标准差呈现,分数愈高,表示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表现好。就研究结果整体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量表”中所知觉的人际沟通行为,总体单题平均数为3.85,以五点量表的计分标准显示,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属“中高水准”,而各层面中平均数大都位于3.62~4.09之间的“中高水准区”。面对教育改革潮流,教师不再固守以教材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管出于被动或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和教学的需要开始与教室以外的人、事、物展开对话,寻求各种协同合作与资源引入的机会。

2.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分析。本量表共39题,分为6个层面,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教学效果整体平均分数为3.49,属“中高度”水准。各层面之平均数分别为教学信念(3.85)、环境应变(2.52)、组织互动(3.75)、教学执行(3.66)、职业尊严(3.71)、人际网络(2.98),各层面的平均分数以教学信念3.85最高;而环境应变2.52最低。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大部分人一直身处于高校这一较为单一稳定的环境之中,使得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不再习惯变化,一旦出现大幅变化就有可能适应不良,所以在进行相关教育变革时,最好能与教师们沟通好意见并给予一段时间缓冲。

3.性别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研究结果而言,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并无明显差异,依所得出结果可推出,在现在的校园内男女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整体总层面上的认知上无差异。而就调查所得整体总层面之平均数为男性3.86、女性3.89来看,属“中高水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教师人际之间的沟通需求也愈来愈高,故不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性别角色为何,为顺利推展教学工作,人际沟通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4.年龄因素对于教师人际沟通能力的影响。就整体总层面观之,不同年龄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是有差异的,51岁以上、41~50岁、30~40岁的不同组别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上皆高于30岁以下组教师,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方面的表现也随之较佳。另外,从担任教师的教龄来看,教领高于20年的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效果均明显强于教领在5年以下的教师群体。在教师人际沟通行为各层面与教师教学效果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中,本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人际沟通行为之分层面与整体总面属正相关关系,教师人际沟通行为表现愈高则教学效果愈高。根据本研究分析以及与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分享和习得相关人际沟通能力并不是来自于求学过程中的相关课程培养,主要的学习管道大都来自课外的讲座、书籍阅读及观摩等非正式的课程。而就量化研究结果而言,高校新闻专业教师人际沟通行为的认知表现属中高水平,在分层面上依序为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及沟通文化,此结果显示面对当下的教育改革情境,教师对工作环境需要沟通的情境认知高,对于相关技巧与知识的认知也颇丰,在必要时刻也愿意进行沟通活动,对于所属工作环境中沟通型态的感受虽较低但亦属中上。由此结果可知,在现阶段,教师的认知中人际沟通行为在工作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故教师在人际沟通行为中自我认知的准备度如相关知识、运用技巧皆达一定水平。

5.研究的不足与检讨。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乃研究者参酌相关文献及编修相关研究问卷而来,由教师自己填写回答问卷,教师填答时可能受限于问卷编制的架构和对描述语句的解读不同而无法完全反映其人际沟通现况与教学效果。教师填答时可能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隐藏其真实想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误差。另外,本研究属于量化之研究,所得结果代表整体性的认知,仅能了解普遍性趋向,无法针对个别学校作解释。其次,就研究样本而言,研究者依照学校规模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研究样本,但问卷由研究者委请各校受托人协助分发、施测与回收,因此,可能无法避免抽样误差的存在及样本流失的情况。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沟通方式和型态也依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选用适当的沟通方式在适合的场合使用,需要个体的认知基模正确运作,沟通的能力无法一蹴可及,需要一段时间不断调适、调整,30岁以下的教师通常进入教职的时间不算长,相关职场上的人际互动活动皆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相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在职场和社会上皆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在沟通能力则较佳。在人际沟通的分层面上,“沟通知识”、“沟通文化”及“沟通动机”大抵也会出现与整体相同的现象。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在“沟通技巧”、“沟通知识”、“沟通动机”、“沟通文化”等层面的表现能够对其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正面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互动频繁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同,教师本身的人际沟通行为更重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团体,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需要透过互动达成共识,而现在学校的成员背景愈来愈多元化、想法各异,所以更需透过沟通形成共识,这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沟通的重要性不因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而显重要,而是时代的潮流所致,不论着眼点在于现在整个社会环境或学校教育中相关的人际互动环节,现在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行政运作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透过良好的人际沟通行为协助达成目标。教育是百年大计、国家之根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是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也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注释:

①Schramm,W.(1955),HowCommunicationworks.InW.Schramm(ed.)ProcessandEffectofMassCommunication,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pp.52.

参考文献:

[1]Anders,B.,&Christian,K.(2002).Estimatingthereturntoinvestmentsineducation:Howusefulisthestandardmincerequaction?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1,195-210.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