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5-17 10:16: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篇1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1.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科技创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新兴经济体。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相类似,走的是一条低成本的发展道路,其快速推进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巨大压力之上,并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与增加物质投入,在带来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也使得有限的自然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日渐削弱,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短缺等一系列黑色发展问题。2011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在统计意义上已经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正式进人城市主导型社会。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不变,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会达到10亿左右,城市数量将达到1000个左右。中国城市发展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给及外部环境等各种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但低水平、低效益的传统粗放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通过提高科技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促进城市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也可以促进城市新 兴绿色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来看,对中国城市而言,支撑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可能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是否丰裕,而在于城市是否具有不可复制的知识优势和创新资源。将科技创新作为整合和转化区域优势的主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成本,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经济,实现从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红利”的低水平“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和信息的高水平“创新驱动”,将不仅是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更将为城市长期可持续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2.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科技创新是增强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经济体系中的贡献与作用。在全球^市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一般都是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于全球城市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空间单元,对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升级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主要来自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往往能够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和拓展优势领域,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创新功能,在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复苏继续减缓,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巨大压力,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求更加紧迫,世界各国城市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全球城市已经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中国城市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加快创新驱动,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提升既能反映中国城市竞争优势又能引领全球城市发展的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科技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凸显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系统工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应该是城市创新主体在特定的支撑条件和发展环境中运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对中国城市而言,要形成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必须立足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以人为本,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的良性互动,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服务,开放合作,激发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和自身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分层次、有分工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能够支撑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系统。

具体来看,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人为本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核心所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们通过密切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企业是科技创新需求、研发投人、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最重要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雄厚实力,是知识创造的主要来源,发挥着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区域知识扩散的辐射作用,是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力量。而无论哪一类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创新主体能否有效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中,人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科技发展依靠人,科技发展为了人,是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二是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必要条件。政府和市场在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挥着为创新活动提供基本环境和条件的作用,这些环境和条件是科技创新活动必需而又难以由创新主体自行解决的。三是专业服务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城市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昂贵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投人,但单纯依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并不必然产生城市创新成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专门为城市科技创新提供的专业服务不仅能够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支持,还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有效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和提高科技创新投人的质量,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发展优势,实现“资源静态”向“服务动态”的提升,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重要保障。四是开放合作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的基本要求。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包括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开放、相互合作,也包括不同城市区域间的互动合作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密切交流。城市只有以开放的姿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融入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中,协同创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通过频繁和深入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才能有效提髙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五是城市科学发展是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要求,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归根结底,城市科技创新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获得了多少技术,而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加快城市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切举措,最终都要使创新贯穿于经济、文化、社会、城市、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民生进步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

三、中国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路径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是落实中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中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需要立足城市科技创新驱动系统,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路径,通过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全面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切实举措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1.以人为本带动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人才资源是城市创新的灵魂。发挥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的驱动作用,应积极改革长期以来中国城市科研投人重“物”轻“人”的理念,要髙度重视城市人力资本的积累,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从物质资源支撑为主向人力资源推动创新驱动转变。以重点企业、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项目为依托,培育有利.100?于城市科技创新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和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专门性人才,集聚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性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最大限度激发创业者和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并把城市科技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科技创业的产业导向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规划紧密衔接,增强人才结构、创业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科技人才弓I领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同时,深入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尊重企业、科技机构、高校科技人才的价值追求,探索科技要素资本化,积极做好政策、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重点建立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收人与业绩合理挂钩、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贡献的人才回报机制,切实解决人才的收人待遇、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完善人才开发、评价使用机制,完善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配套体系,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2.优化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环境。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是发挥城市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总体上,中国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创新导向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应用促发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人、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创新友好型政府,积极营造开放、公平和创新导向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实施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为城市企业或个人提供创新发展的稳定规则和预期,特别应重视发挥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弱化传统体制“重国有、轻民营”的惯性影响,加大对民营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公共采购驱动创新产品需求,通过强制性标准设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以政府推创新向以市场促创新的转变。同时,积极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支撑国家创新战略目标实现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科技经费投入与绩效评价体系。此外,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隐性资源,是各项创新活动的土壤,是提升城市创新综合实力的内在基因。

3.提升城市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研发服务、设计服务、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科技经营机构、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增强科技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应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城市科技资源配置上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城市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搭建技术、产业资本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技术资本化、投资多元化、分配要素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金融结合是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现阶段,为适应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需求,应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机制,一方面以城市政府引导基金等发展为重点,创新财政投人方式,提高政策资源运用效率与质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放大作用,为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提供更多有效的机制或载体;另一方面鼓励城市国有资本支持或参与重大技术研发和重要产业的投资,放宽行业准人门槛和管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新兴产业聚集参与城市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包括城市科技创新活动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4.开展城市全球化和区域化协同创新。20世纪后期开始,由于知识型人才的高流动性、知识和技术外溢、风险投资的发展,一些美国企业开始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向全球搜寻技术创新来源,多方式、多目的进行集成创新,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城市协同创新能够跳出区域抓创新,跳出部门抓创新,使科技与经济、产业、金融等相互开放融合。中国城市应促进区域城市科技创新合作,重点完善城市经济圈和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之间创新要素合作与产业创新协作,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网络化的协同格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城市创新要素聚合、裂变与知识外溢,发挥不同城市各类创新资源的协同效能,实现城市间创新要素和创新产业的高效流动与优化布局。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鼓励有实力的城市企业科技创新“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国际化的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国际并购获得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和国外研发机构在城市建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创新联盟为载体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前沿性技术预研、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⑷。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各行业的技术供给普遍趋于多元化,各种国际研究机构、独立技术公司都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业务,既相互交流又相互竞争’逐渐改变了一些行业的技术供给模式,城市创新更要突出技术来源的多元化,特别重视同独立技术公司、独立研究机构的创新合作,利用全球所有可用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服务。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 驱动 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由一个核心的思想,变成我国发展和面向维护的主要战略。这也表明我党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特点的掌握。利用科技创新驱动,达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下面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推进自主创新当作主要环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获得发展先机以及主动权,最基础的是借助科技力量,最主要的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拥有较强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可以在世界竞争不断加剧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创新型的国家。从而朝着世界科技抢过迈进。自主创新,既能够理解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和创新的途径。在十报告当中明确的说明,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这个道路,将全球视野计划加快创新。提升原始和集成创新,同时引入并消化在进行创新的能力,还要重视协调创新,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创新能力。所以,坚持走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不仅要适应全球发展的浪潮,依照科技规律,同时还要发挥四个优势,也就是汇聚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结合各种经济成分的体制优势,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还有使用两种资源和市场开放这一优势,进而走出一条赋有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

一、培育创新文化当作动力

国家文化,和科技创新拥有相互促进和激荡的紧密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着创新事业,而创新事业又激励着文化创新。由于经济和科技以及文化三者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突出了创新文化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批主要工程和项目捷报频繁传播,实验快堆,超级计算机和杂交水稻这些领域创新成果纷纷涌现,这也反映了创新文化的厚积薄发,凸显了创新文化富有的内涵,均是由创新文化思想作为支撑点,重点培养创新文化,不仅要主动让创新变成一种习惯,给社会经济发展内部动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弘扬由爱国主义当作中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当作中心的时代精心,提升对于创新文化的信心以及自豪感。这样才能够让创新融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变成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快军民融合当作主要依托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完全脱离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让社会能够迈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这个路径,这就一定要解决军民分割和自称系统的这样的模式。经过国防创新系统和知识创新系统以及技术创新系统,还有区域创新系统,中野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协调合作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培养出一批军民兼容的战略新兴产业,占据科技至高处,将促进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让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经济体系当中,让其直接应对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能够帮助改进构造,增加收益。在融入社会经济系统当中之后,和国防以及军队构建有关的主要产业以及广大中小规模企业将会直接进入到武器装备市场,得到生产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主要产业调整振兴,同时还能够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针对抓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关键。采取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多种民用资源当作国防以及军队建设服务,不仅能够拓展国内消费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带动一二三产业合作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探索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转变成科技创新驱动,要求产业政策要更加偏向于宏观导向性和指导性,主要在于要支持产业系统科技创新,找到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模式,这样才能够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给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篇3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实现创新驱动跃升

找准发展目标,梳理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共识。围绕“加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唐山市科技局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等六大创新计划。

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达到5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重点实验室4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0个、科技孵化器10个、各类科技产业化园区(基地)30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5000件和3000件以上,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300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力争年内建立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及企业科技项目贷款贴息,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唐山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组织,逐步形成以财政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骨干、社会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突出重点,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中之重,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存量调强”的理念,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增量调优”的理念,把科技招商、招才引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管齐下建强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铺路搭桥

按照“存量”抓提高,“总量”抓发展的原则,突出“公共”效应,积极搭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的创新平台。鼓励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和突破技术瓶颈的能力。引导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未来;科技发展;发展特征;发展新趋势

前言:科技持续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如今已经进入科技社会,科技已然成为评判综合国力的一项标准,科技成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在发展,科技革命也应继续,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发展中应充分将创新精神展现出来,单单依靠传统科技发展理念难以使发展速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开发和利用,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已经能够初步看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科技发展特征

(一)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

科技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均能够为人类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目前的科技作为发展基础,可以有效提升研究速度,相关学者曾就我国知识增长速度展开过研究,其以指数函数的形式来表现,结果显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知识主要以近30年的知识最具成效,此段时间的知识总量甚至可以比拟以往2000年的全部知识,在未来10年时间里,或许能够依据目前的知识储备使知识量再次翻一番。当进入2020年时,或许知识总量可以提升3~4倍,继续发展下去也许目前的科技知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1]。

(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

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不在只是更新、改进,而是要实现创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相关数据表明,美国近年来对国内职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8000多种传统职业被撤销,但随即出现6000多种新职业,我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本设置了近千个专业,然而渐渐消减至近500种,教育改革后更锐减至249种,依据此种形式来看以后依然要继续消减,导致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更新速度过快,以至于旧知识无用武之地只能淘汰。

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均有所体现,当代科技也在逐渐朝着该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科技发展走向之一势必会包含此方面。未来科技会着重研发绿色产品,并以绿色技术开展各领域工作,实现低能耗,如在绿色产业方面,其会以智能技术促进光合作用增大,并积极研发生物新品种,以此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并且将粮食安全问题降至最低。医学方面也会以精准治疗为发展方向,将再生t学融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中,以便于最终实现普惠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并不是空谈,近年来该方面已经取得相应成果,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拓展势必会为该方面提供更多帮助,相信在今后几年我国即可以拥有服务型机器人[2]。

(二)“互联网+”持续发展

如今“互联网+”发展备受关注,其为实现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如今云计算、云端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云端为人们存储资料、资源提供了更多空间,传输方式也更加便捷,而云计算更是在大数据时代中成为争相追逐的技术,其为数据计算、分享乃至应用均奠定了基础,但该方面目前依然有缺失之处,但在科技发展中会被逐一完善。如今智慧城市的出现,为人们各方面再次提供了高质量服务,人们无论在医疗方面,或是在物流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时,均可以根据相关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若能够使该方面持续发展,势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使人们告别工业革命,向着智业革命前进。

(三)空间科技发展

如今空间科技竞争可谓日益激烈,各式观测系统层出不穷,在开展新研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已有技术进行完善,如今全球定位以及海洋新技术正处于研发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海洋新技术,其为开发海下资源提供了保障,然而深海探测并不容易,同时伴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因此若要继续开展此方面研究,则要同步开展海洋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另外,地质勘探也是空间科技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该方面设施得到了优化,对于深入研究地球而言极为有利,其能够使人类拥有更多关于地球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深部结构后在资源开发方面则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麻烦[3]。

(四)交叉融合发展

观测技术不断优化后,人类对于以往难以解释的宇宙现象有了全新认知,其演化过程为何、起源在哪等问题均有所眉目,这对于提升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意义重大。另外,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将其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定能最终探索出人类生命之谜,因此今后的科技发展也会带动生物技术浪潮。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人脑科学展开探索,在观测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帮助下,极有可能发现人脑工作机理,如此一来意识起源之谜也能够得以破解,若能够实现该目的,势必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新契机,并且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4]。

(五)重视科技创新资源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以及相关设备,此类资源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依然会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人才。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大教育力度,为该方面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使设备得以更新,也能够吸引到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另外,也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既要开放国民教育,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以及技术交流,同时也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走向,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在此过程中,若科学技术发展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我国竞争力,也会逐渐拉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科技发展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关于其未来走向为何的问题仍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并不是为了禁锢科技发展方向,而是为其指明更明朗的方向,并向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6(02):1039-10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