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16: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乡的诗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陈义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活跃于当代台湾诗坛,著有诗集《青衫》、《新婚别》、《我年轻的恋人》、《不安的居住》,诗歌中融会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以“诗如练剑,正道大法”为创作宗旨。其诗歌创作中有深深的思乡情愁,其对川渝三峡的一系列诗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巴渝三峡的书写,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思乡具有深深的中华三峡血统。
关键词:文学;陈义芝;川渝诗歌;思乡愁情;三峡情
陈义芝,是活跃于台湾现当代的诗人,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其根其宗,却在我们三峡大地:重庆忠州,可以说是大半个重庆娃儿!其著有多部诗集,在其诗歌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描写川渝、三峡为主要内容,抒发其浓浓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主要包括:《出川前记》、《川行即事》(又称返乡诗诗十首)《新婚别》、《一种茶》、《回音》等。总之,其这类诗歌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故乡情、三峡情!
一、忠州之子――陈义芝
陈义芝,1953年出生,祖籍重庆市忠县,其父于1949年漂泊台湾,于1953年出生于台湾花莲,三岁移居彰化。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香港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1980年进《联合报》,1997年任副刊主编,曾获台湾教育部散文奖、时报文学推荐奖、图书金鼎奖、出版资讯金鼎奖、中兴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台湾诗人奖等。虽然其名声远扬海内外,但却并没有忘却自己是忠州三峡的孩子,虽未在三峡出生,但仍然可以说是“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喝着川江水长大”[2]的,只不过这是超越时空限制,虽身在台湾但却心系三峡的无数三峡人,用血泪汇聚的血色长江,足以温暖三峡海岛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慰藉那种思愁别情。
二、川渝诗歌中的乡愁别情
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历代文人诗歌中的不老主题,陈义芝亦是如此,其诗歌中,有道独特的风景线:以三峡川渝为内容,抒发自己思乡愁情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充分的体现了诗人作为三峡之子。以下我们就从陈义芝的几首描写巴渝故乡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起去领略那份独特的三峡思乡情!
《新婚别》是诗人于1989年出版的诗集,和诗人杜甫诗歌《新婚别》同名,诗集充满了人间之爱、泥土之情、乡里之思,三者行成一有机整体。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拥抱抒情传统,重视语言创新、强调形音义的化合,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其中的《新婚别》一诗,采用“古体新写”艺术处理方法,在诗的序中,写到“去年回四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托我带信来台,寻当年形势仓皇中她一去无音讯的丈夫”,全诗以此展开,书写了大时代下川渝人民的悲苦命运,令人刻骨铭心。
《四川水患》是诗人心系川渝人民的又一很好的证明:
该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四川,深陷的一只独眼|留下三行泪|地图上从右起|嘉陵江、沱江、岷江。
结尾写道:
我掏出那副新配的眼镜|在台湾八月的早报上|在多雾的蜀地|梭巡|一个字一个字|悚悚惕惕|寻找家乡的消息。
诗歌开头,通过意象的选取,给人一种悲壮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尾点明了该诗的主旨“寻找家乡的信息,反映了这位三峡诗人虽身处海岛,却依然心系多难的家乡,可以说是:“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遗风”[3]。
《出川即事》(又称返乡诗十首),具有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全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以《西飞重庆》为始、《待决的课题为终》,想象时密时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该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全诗叙事与乡愁之情有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深藏诗人心底的那份乡愁别情。我们仅以其中的两节作简要的分析:
川行即事之一《西飞重庆》
一、高空俯瞰 三、一张张亲切的脸在眼底闪过
大地是一张脸 其实是一座座村落,不知名却倍感熟悉
棱线分明,五官清楚 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
凸起苍额,隆准和 隔世重逢
丰润的唇,呼喊我去看那 始信江山如画
生在山川长在山川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
化成泥依山川的同胞云间是中国云和还是
二、一千六百公里,自上海飞重庆 四、三十年前岛上,田间小路舔舐棉花糖
俯瞰河流蜿蜒 而今在另一陌生的路上
如掌纹为大地注入生命 辽天以棉花糖海迎我
牵引我痉挛的血管 唤我,带着童稚的心
凌风拖住遏抑不住的 尽管沧桑早已成形像皱纹无法消除
奔突的心 难以成眠的夜正以我奔向家乡的速度
奔向我
《西飞重庆》作为《川行即事》中的第一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川行即事》奠定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基调,全诗讲述了自己从上海飞至重庆,从上空俯瞰自己魅力的故乡重庆时的所想所感。诗人因太过激动兴奋,夜不能寐,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重庆忠县!早日踏上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忠州故乡,去品尝忠县的《麻辣小面》,有诗为证:
川行即事之五《麻辣小面》
天刚亮就在炉子上烫面
土陶碗实实的土
而花椒确实正宗的麻
胡椒,正宗的辣
卖五角钱一碗
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
像长江水一样久长的麻辣面哟
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
将我心扎紧
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
说不出一句话
全诗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朴实,以故乡(重庆忠县)的麻辣小面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麻辣”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全诗洋溢喜悦之情,作为三峡海岛诗人不忘故乡,时时心系故乡。诗人在“乡愁的古老弦上,弹奏着麻而且辣的新声。”[2]。
当然以上四首诗只是三峡海岛诗人陈义芝川渝乡愁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足以表明诗人时时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愁情,具有深深的三峡文化情结。
三、浓浓的故乡情、三峡情
众多如陈义芝般的海岛诗人用笔墨,加上那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乡愁诗歌的桥梁,拉近了无数三峡海岛人的距离,在陈义芝的带领下,听着那首唱遍全球的乡愁之歌,走向我们巴渝、三峡!
总之,诗人陈义芝,虽然远在我们的海岛:台湾。但他却没有忘记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忠县,没有忘记川渝、三峡,始终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别情,给我们创造的思乡别情的诗歌,宛如一首首伤感而又悦耳的歌谣,唱响了一代代无数远在海岛台湾的三峡人的心中的那份乡愁别情!
参考文献:
[1]沈奇.《时间、家园与本色写作――评陈义芝的诗》[D].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1997年第1期(总第9期)。
[2]陶德宗.《论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3]李元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略论陈义芝的诗》[D].台湾文学之窗。
意象,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体悟诗歌思想情感的钥匙,也是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见题型。下面主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谈谈如何认识诗歌意象的作用,体悟诗人的情感寄托。
(一)渲染气氛
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自然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读者自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杜甫的《登高》,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密集的意象极好地渲染了秋江景物萧瑟悲凉的气氛,从中我们不难体察出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开头两句意即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由此可见,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的是凄冷、感伤的氛围。全诗写的是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的是羁旅思乡之情。
(二)奠定情感基调
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即使是最平常、最细微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本题难度不大,在教材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关汉卿《窦娥冤》“望帝啼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子规”意象即为全诗奠定了悲苦哀怨的情感基调。
(三)创造环境或背景
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它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氛围。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010年陕西卷:
雨 雪 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借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等景象,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环境描写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又如,2006年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本题答案分别为“流水”和“白云”。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之情。
(四)烘托人物特定的心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烘托特定的情感。通常我们所说的以悲景衬悲情,以乐景衬乐情就是说的烘托作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女子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女子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作者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2013年安徽卷:
秋 斋 独 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的地方,所以相同点是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的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孤独中又有淡静。赵诗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孤独中更显凄冷。诗中的意象,烘托出了人物特定的心境。
(五)衬托人物气节或境况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和比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将打击的程度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只有香如故”写出了作者九死未悔的高洁品质。词人也在梅花身碎犹香的风韵中觅到了自己爱国之志,衬托出了诗人屡挫不折、愈老弥笃的精神品质,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011年重庆卷: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沙鸥,诗人通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的感伤。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也是如此。诗人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由此可见,诗人即景自况,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孤单漂泊的境况。
(六)塑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物象,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而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要体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鉴赏时可以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悟诗人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营造了凄凉悲清的意境。意境决定心境,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天涯游子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2004年广东卷: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写自己。“片云”孤寂、漂泊。月亮用“孤”来修饰,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面对秋风秋雨,历来文人往往会生发一种悲秋的情绪,而诗人“心犹壮”、“病欲苏”。诗歌悲而不伤,沉而不郁,意境雄壮开阔。联系尾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七)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意象反映的,不但有事物的客体表象,还有人类主体的意识和情感心理,是表现诗人心灵的艺术符号,说到底意象是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思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同意象往往在不同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不同,欣赏时要结合语境,把握意象的神韵,进而把握诗人的寄托。
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什么是意象呢?通俗地说,“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象”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在诗歌创作中,作者通常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一组和谐统一的意象表达出来。因此,把握住了诗歌中主要意象的特点,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这个鉴赏题,本身就是围绕意象来出的,完成的最佳角度自然也是抓意象。抓住主要意象的特征,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也就不难了。首联中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加上“雁声”、“霜月”、“枫桥”和“孤舟”等意象,再结合“客程遥”,就不难理解诗人漂泊中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独之感。
方法二:借助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有时它会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看诗题,便可知诗歌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宫女失宠后的哀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看诗题,便可推断出诗歌抒发的情感中,有“外弟”到家探望的喜悦之情。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诗歌鉴赏题(第8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第8题是围绕情感出的,而把握这首诗的情感,题目便可以给我们帮助。“思远人”已经表述得十分明白了,再结合词中的“红叶黄花”、“念行客”、“归鸿”、“寄书”、“别”、“红笺”等内容,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自然就不难理解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方法三:借助诗歌作者
诗人的创作,通常要受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价值取向、生活情趣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也会形成自己常规的选材倾向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高适的边塞诗意象宏阔、基调昂扬;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和婉清雅、超凡脱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歌是乱离时代的悲歌;陆游诗中的爱国主题和壮志难酬的愤懑随处可见……如果诗歌的作者是我们熟知的,借助作者,“知人论诗”,也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门径。
如2009年四川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诗歌的常规题材是“言收复征伐事”。甚至在他临终时给儿子写遗嘱,也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应该说,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是陆游一生的牵挂。完成第2小题,就可以结合陆游诗作一贯“热爱祖国山河,抒发亡国之恨”的写作风格,从融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方法四:借助题目注释
有些诗歌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或有较深沉的内涵,直接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有时,出题人为了降低难度,在题目中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大致有四种:一是题目注,二是作者注,三是词句注,四是背景注。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注释,找到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
如2011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③春天树,江东④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①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④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⑤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完成第2小题,就要借助注释的帮助。不然,对“渭北”“江东”二句的所指就不好理解。结合注释,就明白“渭北”指杜甫的生活地,而“江东”则指李白的生活地。再联系题目“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以及尾联渴望相见的心情,就不难诗句中寄寓的思念之情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方法五:借助诗眼末句
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常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这种手法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因此,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末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另外,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常能凝练集中地反映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可能末句就是诗眼,命题人也常围绕它出题。
如2011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诗的尾联说山泉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那么清澈。诗人托物言志,借赞美山泉来表明自己的脱俗、清高。诗人用极其质朴平淡、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绘山泉,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恬淡和自清的本质。抓住这一点,完成第2小题就比较容易了。
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的功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方法六:借助人文背景
在文化演进中,人们赋予了某些事物特定的人文内涵,如“四君子”的品质分别是:梅傲、兰幽、竹坚、菊淡。在诗歌中,如果选择了有人文象征意义的意象,或者引用了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或者涉及某一地域的历史背景,这些都可能与诗歌的主题相关,借助这些人文背景,也可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2012年江西卷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诗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中,优美的诗歌语言、陶冶情操的修辞美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青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了良好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高考说明》中已明确指出:“鉴赏诗歌作品中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还包括周围环境的形象。诗歌的鉴赏过程不仅包括对作者所表之情的理解,还要善于联系作者所在环境,所寄之物,即所谓的“意象”。意象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于诗歌中的,诗歌脱离了意象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一、意象是情感艺术表达的包装
意象是融入了文人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而物象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意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且融入了文人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事物。意象赋予了诗歌生命力。与诗歌紧密联系的可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就是意象。滔滔江水、蔚蓝的天空虽然只是物象,但是只要在诗歌的领域中提及,就赋予了其为意象。在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春水”一词中寄予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属于意象。
载体是事物存在的支撑。任何艺术形式的表达都离不开外在的载体,在诗歌的领域中,意象就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心灵的外在形式。在高中的诗歌意象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情景交融、融情与景、借物寄情的描法,其就在于将外在的环境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结合,找到一个结合点,实现诗歌的表达意境。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界可以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是借助自身对外物的感受,将物与心灵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诗歌的鉴赏时,学生要善于打开诗歌的包装,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诗歌的真谛。
二、高中生诗歌意象的教学方法
1 以诗歌为中心进行学习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遇到的诗句并非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诗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诗人情感探究的能力。在不熟悉的诗词面前,我们要将学习的焦点放在诗词上,而非诗词的作者。如果我们将思考的重心放在作者上,同时结合平常的诗词积累,往往会造成思维定势,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不恰当。例如,可能会将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混淆,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则是豪放派的代表。婉约派有时可以呐喊一下人生,而豪放派有时也会抒发一下儿女情长。因此,在诗歌鉴赏时,学生要明确重点,将重心立于诗歌本身而非诗人。同时也要注意,同一物象可能在不同诗歌中表达的意象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
2 注重情与景的相互融合
天人合一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即在诗歌中大都包含对诗人所处环境或者某一物象的描述。在诗歌的学习中,只要我们找对了诗人所描述的物象,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诗人描述的环境形象地闪现在脑海中,抓住重点物象,烘托出诗歌意境。通过意境描述诗人所表之情。其中常见的意境有雄浑壮阔、凄凉、恬静、思乡悲痛等,需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描述要能将景物的特点准确地描述出来。例如,通过诗句我们不仅要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更要理解诗人为何会哀伤,为何会抒发思乡的感情。然后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用质朴的词语将其表述出来,进而对此进行分析整理,从诗人的表达情感中受到启迪。
总之,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学生的高考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诗歌意象的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意象探寻诗歌真谛,使学生积累人生经验,力争做一个高尚的、有审美情趣的有志青年。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主要鉴赏诗歌中语言、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应是诗人作诗的主要目的。古代文人失意时更容易通过诗文抒发心中的感受,因而忧伤、愁苦、悲愤、怨恨的思想感情在古诗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也多从这些方面下手。略加分析,这一类情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感叹时光易逝,表达对大好春光、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生活的无奈、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叹人生的大好年华一去不返而产生淡淡的惆怅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吐露出主人公留恋和惜别春光的感伤情绪。
感叹身世坎坷,命运不济,虽满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认为自己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在此托物抒情,心情极为悲愤。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满腔怨恨,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徘徊心境,不知出路在哪里。高中课本中,杜甫的《登高》、《旅夜抒怀》都表达了漂泊四方、老病孤愁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表达羁旅行役、游子思乡之情。思乡可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文人往往因生活所迫,辗转漂泊,加上外在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因听到表赠别、乡思“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了对故园乡里的思念之情。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都借春秋迁徙、奋力回巢的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表达思念亲友的感伤之情。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可以说写登楼远眺的思妇期待远方亲人的归来,又可以说写眼见归鸟回巢的远客匆匆赶路思见亲人的急迫心情。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在战乱时期,于四处漂泊之际,对四处分散而寄书不达、不知死生的兄弟的苦苦思念之情。高中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则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表达凄婉的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通过一个“看”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三联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烘托蒙蒙细雨,创设了送别时的情境,尾联写别泪如密雨一般,直接表达分别时的伤感之情。高中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正是仕途失意之时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感情。
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激愤之情。如张辑的《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诗人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见中原为金兵所陷,又见新秋,年复一年,恢复中原无望而心生愁意,抒发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也流露出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之情。
0 引言
爱德华·艾斯特林·肯明斯(1894-1962)是美国著名的激进派诗人代表之一。他诗歌特点在于敢打破以往的常规诗歌形式,冲破英语词法和句法的束缚,创造出一种独特、新奇、神秘的诗歌艺术风格。正因为如此独特的诗歌形式,往往令读者耳目一新,由此也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然而国内却鲜少有人从象似性角度对其诗歌进行分析。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他的诗歌中的语音层面的象似性表现,探究肯明斯诗歌在这些奇异的视觉形式下所蕴含的诗意。
1 语音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能指)及表达内容(所指)之间存在着某种象似关系。象似性可分为三类: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其中映象象似性包括语音象似和视觉象似(谭武英,2008,p19)。语音象似性,又称听觉象似性,指其语言的语音(能指)直接或间接地模仿世界的声音。在语言学界,不同的学者对语音象似性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 Anderson(1998)把语音象似性分为以下几类:动觉(kinesthesia)、拟声(onomatopoeia)、色觉(chromaesthesia)、语言通感(linguistic synaesthesia)、联觉(phonaesthesia)等。而Hinton等人认为语音象似性包括模仿(imitative)语音象征、规约(conventional)语音象征、通觉(synesthetic)语音象征、实体(corporeal)语音象征四类。本文对各种分类进行比较之后,采用了曹道根(2004,p85)分类法。他认为语音象似最终可归结为模仿类(imitative)和通觉类(synesthetic)两种。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来分析肯明斯是如何运用语音象似性,以强化其诗歌的主题。
2 肯明斯诗歌的语音象似性
2.1 肯明斯诗歌中模仿类语音象似性
模仿类语音象似指语言的语音表达方式直接模仿自然中所发生的声音。诗人运用此种象似,使读者阅读他们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心理联想。如下将举例分析肯明斯是如何模拟自然声音,描绘真实的自然世界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如肯明斯诗歌L(a),该诗的正常文字表述是:loneliness, a leaf falls。此首诗描写的是诗人的寂寞。在此诗人故意把“寂寞”插入“一片叶落下”之间,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自己如同那片落叶一样寂寞。因为人的寂寞加上眼前一片飘落的树叶,更加激起了读者的孤独感觉。为了营造种悲伤孤单的气氛,诗人在诗歌中借用了唇齿音[f]模仿自然中拂拂的风声,而齿龈擦音[s]则模拟树叶飘落在地的“嘶”“S”的一声。从而使读者眼前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孤单一个人眼前一片树叶寂寞地下落,耳边同时吹着拂拂的秋声和响着树叶落地发出的嘶嘶声。这样多么地凄凉啊!此外,诗中树叶leaf与离开leave构成谐音,给读者增添了种离别的痛苦。读者不由得会想,诗人是在告别这个季节(fall)?或是告别亲朋?又或是告别一个时代?甚至告别尘世的离去?正是如此,更加凸显了诗歌主题:loneliness.
又如在o(round)moon这首诗歌中,肯明斯所措之词round,多处含有合口双元音[au],因而致使读者阅读这首诗时,他们的口形总是圆的。此处作者在采用了声音联想来深化诗歌的主题:the moon is round (月亮是圆圆的)。
2.2 肯明斯诗歌中通觉类语音象似性
通觉类语音象似与模仿类不同,其语言表达形式(语音)不能直接模仿自然的声音,却和某些意义有着模糊的联系,即某个语音或一组语音与某个意义相连。这种联系方式有多种,如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某些字母组合在发音上与所指之间存在着近似的模仿或这些音素的联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正因为这样,诗人能更多地运用语音象似,巧妙地利用语音来体现诗歌不同凡响的声音效果。下面我们将分析诗人肯明斯是如何利用通觉类语音象似性来阐述思想。
如在诗歌“ECONOMIC SECU”中,肯明斯故意把“security”、“curious”和“excuse”三个单词中的相同音节[kju:]放到每行末尾押韵,来强化诗歌主题“经济保障不过是一个荒谬的借口。”
传统计划经济就是行政指令性经济,一切任务由上级下达和分配。受此影响,一些干部中形成了一种被动机械式的跟上思维模式,即接受上级的指示、领会实质、开会落实。导致人们思考问题和做事情只有一个出发点:落实上级的指示。工作惟上是从,较少考虑本地客观实际情况,较少的创造性的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思维的依附性和被动性比较常见。对上级的新指示、新精神,常重于、忙于大会小会学习,而疏于因地制宜开拓实践。
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主要由市场配置、竞争和选择,尤其加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世界市场。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占有,一个部门的工作能不能有效开展,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开拓新视野,开创新路子,充分发挥本地区本部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人们摆脱被动机械式跟上思维,树立开拓进取的积极主动的创新思维方式,从自己本地区、本部门独特的情况出发,构建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而不是等上级的指示和说法。这种主动创新型思维不是不执行上级政策,而是要把政策和本地区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二、变“政治运动型”思维为“经济规律型”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把战争年代行之有效的革命方法用于和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政治运动式思维模式,即任何问题的解决,不但是政治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都试图通过发号召、搞运动的方式完成,不是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而是从政治目的出发作为决策的标准。这种思维方式仍然有市场。比如,把吸引外资看成一种“政绩”,一种政治目标,为吸引而吸引,只讲吸引的总量,而不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利用的效率如何。对外出口也是如此,只讲出口额,而不是效益第一等等。这种政治运动型思维也导致决策的随机性而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即拍拍脑袋就决策、拍拍胸脯就动工、弄砸了拍拍屁股就走人。这种政治运动型思维也存在于实践中的另类“创新”上,即实质上形式主义的改革和创新,即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在有的地方,一个领导一种思路,大搞文字游戏,经常移花接木,以示新之所在和工作的力度、工作的政绩。
在中国更加深度开放的条件下,我省要在未来发展中在世界和中国内赢得自己的地位,归根到底要靠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和竞争中的胜利。而国际市场竞争、国内省域竞争实质是经济获利之多寡,是失还是得。加入后,要求政府一定要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经济规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各级党和政府工作更要注意讲求科学和方法,以使好事真正办好,有实效。为此,我们必须彻底根除以往的“政治运动型”思维方式,使经济规律型思维扎根。
三、变单一、直线、求同型思维为多维、非线性、求异型思维。
单一、直线、求同型思维主要表现为,一个方向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有人形象比喻这种思维方式为“一刀切”、“一本经”、“一条路”。这种思维方式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习惯在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两极对立中思考问题,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缺乏多层面、多向度、多种可能性的思考问题。这种单一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格格不入的,更是同加入后我省所面对的全新的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新一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所提供的发展机遇无法适应的。。
面对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要求我省各级干部和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求各地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显示个性化的特点,从而开拓新市场,研制新产品,打开新销路,形成新思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更为复杂,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社会也日益连结成为一个复杂的而且是多变量的整体系统。这些都需要我们树立多维的非线性的求异思维,即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个性化的思维,善于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向度、多变量的思考问题。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我省地区情况差异也非常大,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本地位、本部门的情况出发,领导者的思维求异、求变,多角度、多向度,才能跟上时展的要求,才能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
四、变视群众为“依附”型思维为视群众为“主体”型思维
视群众为“依附”,就是把人民群众单纯看作管理的对象、被动的受体,是领导思想和思路的执行者,是义务主体,而政府则是权力主体。于是,政府部门存在行使权力多、承担责任少,硬性管理多、主动服务少以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这是权力观和群众观上的“主仆异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职能有限的政府,凡是市场和社会可以自行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政府不能越级代管。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应当明确,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不是人民为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人民而存在。因而,要求领导干部要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依附属性思维为平等主体性思维,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拥有独立人格,自由平等的权利主体,从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需求出发,以服务市场主体为导向,确定政府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指向。领导干部应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意识,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锻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
五、变“封闭经验”型思维为“开放科学”型思维
封闭经验型思维方式是以稳妥为前提,以不变应万变为策略,以传统经验为法宝,是一种循规蹈距,故步自封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冲不破狭隘思维的束缚,只顾本地区,本部门的小圈子,用已有的经验剪裁事物,评价是非得失,信息闭塞,反映迟钝,它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墨守陈规,凭以往的经验和传统办事,凭感性办事,亦或简单地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对许多儿童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
二、一个故事
柯尔伯格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故事评价”
有一位妇女因患罕见的癌症而濒临死亡,医生认为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市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得病的妇女的丈夫Heinz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Heinz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
〖按:请试着分析这一故事,可以作为第一部分的作业,以下的讨论可以作为参考,不过最好先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
参考阅读:
1.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特别是“道德阶段与道德化——认知发展探讨”,以及附录一。
2.吉利根,《不同的声音》,肖巍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吉利根曾参与了柯尔伯格的许多重要研究,这本书是她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柯尔伯格理论进行的批评性讨论(特别参见前三章),不过在女性主义内部也有许多人批评她的观点是反女性主义的。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简介
他将道德的发展划定为以下三个重要的水平,每个水平依次包含两个阶段,共有6个道德发展阶段:
1.水平1前习俗性道德:
在这一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第一阶段:他治道德
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
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高权力的惩罚
偷窃问题:为什么不:因为会有人看见,叫警察
Heinz困境:问题是,他去药店偷药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只要他不被警察抓住,就行,因为这样他可以帮助他的妻子;如果他被警察抓住,就不行,因为这样他就帮不了他的妻子。
·第二阶段: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
社会视角:个人学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因此必须进行利益调适;
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就应该遵守规则。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
因此,交换、交易和协议应该为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服务。
偷窃:商店老板不喜欢这样的做法,而当你想要别的东西,老板会把你撵出商店。
Heinz:对于海因茨来说,他妻子的生命的重要性,要比对于药剂师药的重要性重要。
2.水平二、习俗性道德
在这一水平上,个人力图针对具体现象进行部分的逻辑运算
·第三阶段: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
社会视角: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属于的群体,以及他与别人分享的情感、期待和异治。个人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服从那些他与别人分享的利益,并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满足个人的期待,特别是来自朋友和家庭的期待。
偷窃: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你评价很糟。
海因茨困境:应该,否则就对他的妻子不好。
·第四阶段:社会系统和良知
社会视角:个人能够采纳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超出与朋友和同伴的人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放在了社会的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理解。
道德判断:行为正确就意味着做社会的法律所规定的事。如果人人为所欲为,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
偷窃:这违反法律。
海因茨困境:偷窃是违法的。但它也如果不帮助垂死的人也同样是违反法律的。因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社会成员的生命都重于任何物质财产,所以海因茨做得没错。
3.水平3。后习俗的道德
逻辑推理: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
社会视角:个人将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们基于平等的权利与社会机会自愿达到的契约性协议来调控的。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要求考虑他人的权利。人们必须彼此达成协议,以确保所有人的权利。这样做的原因是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
偷窃:偷窃冒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
海因茨困境:每个人都有生命权和财产权。这里妻子的生命权与药剂师的财产权相冲突,不过当生命与财产发生冲突时,生命更高。
·第六阶段: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的行为。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
偷窃:不对。因为这个行动基于武断地运用权力,而不是以普遍根据为基础的合法行为
海因茨困境:任何不迫使药剂师的财产权让位于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的义务的法律都是不正当的。
药剂师不采取行动来挽救生命冒犯了道德法则。海因茨应该向药剂师指明这一点,如果他不能说服药剂师,也不能从法庭获得支持,他就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困境。但在这样做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药剂师的损失。
4.几点讨论
普遍取向的道德观,较高的阶段也是较好的阶段。其道德哲学假设(1)可以捍卫普遍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立场,来对抗根植于经验主义传统的道德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2)康德路线的形式主义伦理优于功利论和契约论。
作者简介:王倩,内蒙古乌海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第二作者周仁富,贵州水城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隋唐文学。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8)-23-073-01
道家是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哲学体系,道家的基本思想表达了我国先民对天地人的简单的唯心理解。后来,道家渐渐地吸收了来自儒家和佛家等各方哲学的理论与思想,逐步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家。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有道家的内容,如下: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这首诗作于李白三十多岁的时候,那时他第一次上京在朝中寻找差事受挫,后来他寄怀于山水,去太白山游玩了一番。不过,在这里也可以说:李白的这种道家思想是暂时性的,每当他在现实生活中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他都借用强烈的出家思想来宣泄情绪。过后,深入骨髓的儒家入世思想又占据了他心灵上的高地,他便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做官出仕的可能。
这首诗分三个部分,前两句写景,描绘了太白山的巍峨景象,“邈尔与世绝”一句已经透露出了诗人倾慕这样与世隔绝的高山,想像这高山一样绝世独立。中间写自己看到了一个仙人,仙人传授了自己“炼药说”。最后一句说明了自己的心境,永远不和你们这些凡人同伍。牢骚愤懑之情溢出纸外,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企求在虚幻世界里能够得到解脱。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彼美佞邪子,婉娈来相寻。一笑双白璧,再歌千黄金。珍色不贵道,讵惜飞光沈。安识紫霞客,瑶台鸣素琴。
这首诗也是李白清高自诩的诗歌。“紫霞客”即指“仙”,因为“紫霞”本指紫色的云霞,“仙”会乘云踏雾来去,进养内丹,修炼长生之道,所以“紫霞客”平时也代指“仙”。李白的诗中的此类“仙”不是代指自己,而是代指自己的伯乐。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平时的凡人肉眼凡胎岂能认识“紫霞仙”呢,他们从不因声色沉迷动心,放下自己的修行。李白此时已经认识到了道家只是向上走的一张皮囊,他在诗中积极地运用道家的词汇,用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华美的内在,而不是只看重那些有着虚伪的外表的人。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这首是李白为数不多的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当中的青鸟是道家中的形象。
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西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上面说汉武帝时,一天有一青鸟从西方至飞上大殿,武帝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意思吗,东方朔回答说是西王母要来了,没过一会儿,西王母到了,左右各有一只青鸟侍奉身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青鸟相当于是西王母的使者,向汉武帝他们传达西王母即将来到的消息。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这首诗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说自己拜谒过皇帝之后离开皇宫。“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的貌美女子坐着宝马香车,仿佛神仙一样。“疑从天上来”,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李白的一个惯用写法,他特别喜欢“天上来”这个词,因为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天上来的,最终也要回到天上去,看到佳人,便也疑惑她是不是也是从天上来的。“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把佳人比作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喜欢的就是月亮,遇到佳人,就把人家也比作月亮。但是,这场艳遇在李白的笔下却显得十分偶然。“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李白感到很伤心,见了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遇上。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首诗,应该也不单纯的指代男女之情,李白心中的郁郁之情,应该会找着任何一个缝隙喷薄而出,他也熟知屈原的香草美人那一套,甚至有时候将自己也与屈原比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白的失志之意,而这个美人,他只见了一面,就再也没有相亲过。
综上所述,李白的道家思想是披在他自己儒家思想上的一层外衣,李白想借着道教入仕,对道教知识也掌握得很全面,但是他的思想本质还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索李白的道家外衣,一定不能忽略李白的儒家实质,这样才不会对大诗人形成误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李白所生活的那个朝代和李白的诗作中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安旗.李白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2]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3]安旗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格施塔德以滑雪闻名于世,处处呈现迷人的风光,从村子里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森林、草地、溪水与湖泊比比皆是。空中缆车(Cable Cars)是格施塔德非常依赖且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全境设有近70处上山吊车和缆车,途中皆设有观景台的舒适山区餐馆,是夏季前往格施塔德山区健行时的必搭交通工具。
在格施塔德,到处可见瑞士经典狩猎木屋式原始建筑,再加上此处坐拥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和闻名的奢华精品店铺,铸就了独一无二的风格。这里是瑞士13个顶级越野滑雪区之一,在这里很容易遇见名人或王室成员。在温暖的季节,格施塔德有健行线路、自行车郊游线路和18洞高尔夫球场。来的名流多了,为他们所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发展起来,在格施塔德不难找到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精品店,很多名表制造商也在附近。格施塔德步行街是购物者的天堂,这里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顶级品牌以及名表制造商, 如卡地亚(Cartier)、萧邦(Chopard)等。格施塔德还拥有数家全球顶尖的私人学校,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瑞士寄宿学校 Institut Le Rosey(萝实学院)。这些学校的入学标准不光考虑金钱,有的甚至会要求查看学生的血统。奢华的五星级酒店更是度假区的主角,在这里迎送往来游客,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牌水疗。
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就坐落在景色优美的格施塔德。始建于1955年的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前身叫做Golf-Hotel,1977年,Heiner Lutz和Laurenz Schmid买下了这家酒店,为日后格施塔德的奢华酒店奠定了基础。两年后在这里建起第一个1200米海拔高度的室内开放式盐水浴温泉点,从此以后,私家SPA和健身项目就被列为ERMITAGE酒店的重点项目。入住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的人千万不要被它不菲的房价吓到,因为价格已经包含了全天开放的35的室内盐水浴,和水温保持在28到31的室外泳池。酒店提供的亚式健康护理比较适合东方人的身体,用天然植物提取的精油促进机体和情绪的平衡。另外还有独特的“Alpienne Wellness Days”,只要用一日时间,搭配“Alpienne”植物产品提升人体的舒适度。
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的Spa技师告诉我们,瑞士纯净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最大影响,是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每年ERMITAGE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还有不少是瑞士本国人,他们定期会过来做理疗。“因为信任我们的技术和原料,才频频选择入住我们的酒店。我们也以最好的服务回报旅客们。” ERMITAGE的公关经理Stefan Walliser这样说。
百年酒店的辉煌
“每位国王都是客人,每位客人也都是国王。”这正是名声显赫的顶级酒店瑞士格施塔德皇宫酒店(Gstaad Palace)的待客之道。拥有一百年历史,迎来送往无数的名流和明星,不变的都是对客人宾至如归的礼遇和真诚的尊重。这是瑞士为数不多家族经营的酒店,曾入住的中国明星也有不少。说皇宫酒店奢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硬件设施多么上档次,更因为它令人感叹的历史。1913年12月8日至今,这座传奇酒店就要一百岁了。1913年开幕时,是当时最先进、豪华的旅馆,拥有完备的照明系统及6个电话间。一战后的1920年代,被称作皇宫酒店史上的“黄金20年代”,但这一辉煌很快被随之而来的华尔街大萧条及二战冲淡。二战期间,这里少量的住客大多是前来瑞士流亡的难民。因隐蔽在山间,二战时被瑞士政府选中,将大批黄金蔵匿于酒店两层高的煤仓,如今煤仓已成酒店奶酪餐厅。百年之间历经艰难时期和战争动乱,后来伊丽莎白泰勒在这买了度假小屋,迈克尔杰克逊称它为梦中城堡,新的客人也把它当作挚爱,酒店保留了很多传统设计和服务方式,所以到这里入住的客人们都很享受与历史融合的体验。
与阿尔卑斯山共呼吸
来到瑞士格施塔德皇宫酒店,如果不体验独特的山间Spa,那么此行还算不得完美。酒店Spa隶属于Leading Spa,水疗服务团队的人员来自多种不同专业,其中包括高资历的医师。Spa产品由专家精心挑选,其中包括L.Raphael、Sisley、Cinq Mondes、高山花园(Jardin des Monts)、Pitanguy 等专业护肤产品,为你呈现身心灵的放松体验。皇宫酒店的按摩师会告诉你,真正放松的状态是“和阿尔卑斯山的万物共呼吸”,他会帮助你真正融合到格施塔德的自然美景中。其中值得推荐的是酒店和高山花园(Jardin des Monts)联合制作的一种独特疗法,将把你带入大山和自然的怀抱。首先,使用高山花园品牌下100% 天然有机植物精油,通过放松按摩,让你感受到马郁兰舒緩、温暖和排毒的特性。也许在瑞士人看来,并不十分稀奇,但对于中国人的身体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毒作用,推荐有机会入住皇宫酒店的人都试一试。不过非会员需提前预定水疗,视洗浴空闲情况而定。非会员水疗价位为每天60瑞士法郎,如果同时订购不低于150瑞士法郎的料理服务,则可免费进入水疗宫。
乘坐火车观光格施塔德
乘坐金色山口快车,可以全景式地观赏旖旎的日内瓦的湖光山色。金色山口快车在茨魏西门与蒙特勒之间运行,途中停靠代堡(Chateaux d’Oex)和格施塔德(Gstaad)。金色山口快车分为两种:一种在列车车头部位设有八个贵宾座位,另一种不设贵宾座位。两种金色山口快车都配有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
格施塔德精彩活动
6月28-30日 老爷车周末
6月至9月 罗伊埃莫森网球周
7月9-14日 国际沙滩排球赛
7月8日至9月7日 梅纽因音乐节
7月20-28日 瑞士格施塔德网球公开赛
8月15-18日 马球黄金杯赛
酒店信息
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
地址 CH-3778 Sch?nried ob Gstaad
电话 +41 33 748 04 30
网站 ermitage.ch
格施塔德皇宫酒店
(一)部门预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预算经费管理实行“一刀切”。这是影响四项改革成效的普遍性也是根本性的问题。由于财政的财力不足,实行部门预算后存在较多的财力缺口。财政部门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一刀切”,实行当年预算当年用完,不能结转到下年使用的原则。这种管理虽然比较适合全额拨足的行政单位,但对于一些差额拨款而独立承担责任的事业法人单位会严重影响其储备、积累和持续性发展。(2)财政内部协作不力,缺乏有效沟通。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从传统的按功能编制预算改变为按部门编制预算。但是,财政部门现有的内部机构还依据功能进行设置,部门上报的预算按照资金盼性质由相应的处室审核,经人代会批准的预算也同样按照资金的性质由相应的处室管理,这样预算编制和执行没有分离,容易造成预算编制不统一,影响了预算的公平性。(3)执行预算的滞后性。目前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一般是从当年9月份开始布置,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层层汇总,到下一年度3月份提交人代会讨论,各单位预算经人代会通过后,实际下达到各预算部门往往都已近年中了,形成归垫资金量大和审核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在每一个预算年度里,财政收支在近半年时间里是在预算“真空”的状况下运行,存在着“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4)预算编制难以执行。目前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基数加增长”法,这种编制方法虽然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明显不太合理。有些单位的不可预见因素太多,预算编制容易造成测算预算收支指标时信息资料掌握得不完备、不准确。出现预算执行困难。
(二)国库柴中支付问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的账户,进行归口管理,所有财政资金的收支都通过这一账户进行集中收缴、拨付和清算。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所有资金由财政国库拨付,财政成了所有单位的大出纳。这种运行模式的主要影响有:
(1)相关配套的会计制度缺乏,财务部门会计核算无所适从。如对收到和使用一笔专项资金,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拨人专款”科目;借记“专款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而通过国库支付的账务处理不需经过“银行存款”科目,直接借记“专款支出”科目,贷记“拨入专款”科目,同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这必然引起账务处理的重复。但若只做第一笔分录,预算单位财政补助收入数额和财政部门无法对账,若只做第二笔分录,又不符合专项资金的核算要求,会计核算出现两难境地。
(2)单位系统内部转账和代扣款项问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前,账户间可以划转资金,垫付资金问题很好解决。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这一问题便显露出来了。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大量已垫付的资金沉淀在零余额账户中,另一方面各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由于垫付了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大大影响了其他项目的开支。如后勤服务中心承担的大量后勤服务工作,这些服务结算在以前分散拨款实有资金的体制下,通过内部转账即可,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后,明确规定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按照这个规定,各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不能向后勤服务中心的账户转拨资金,应由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中支付给后勤服务中心的劳务等结算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以后无法办理。这样以来,不但给工作分配带来困境,也给二级预算单位和后勤服务中心的资金核算带来麻烦。
(3)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加强。在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过程中,信息系统与网络体系建设十分关键。当前的信息支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库集中支付软件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衔接不够,尚未达到改革方案设计的要求,存在部分业务报表取数有误、大批量的支付业务经常出现过超时需重新输入;用款额度信息有时出错,额度到账通知单和银行支付凭证反馈速度太慢,影响到预算单位资金的及时核算与对账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软件功能单一,为预算单位服务的系统建设考虑不够;对数据应用开发不够,缺乏进行综合分析的功能;银行清算系统建设进展缓慢等。
(三)政府采购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政府采购手续复杂,程序过多,技术参数过多,审批购买时间过长。有些单位采购的资料存在季节性和地域性,采购科研仪器有专用性等特点。各预算单位执行政府采购根据预算下达需要一系列程序,下来就到下半年,采购时间所剩无几,各预算单位为避免当年采购任务完成不了、预算指标被收回的窘境,经常会出现年底突击盲目采购,浪费资金的现象。(2)政府采购招标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渠道,信息系统的滞后,导致政府采购机构不能获得最优的市场资源。(3)政府采购范围的规模狭窄,项目单一。从2007年政府采购来看,集中在货物类别,尤其是计算机、公务车等标准商品,而工程类和服务类则相对较少,给预算单位带来许多不便。(4)专业性采购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采购管理队伍未经系统培训,有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偏低,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政府采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工作上形不成合力。
(四)收支两条线管理问题收支两条线是指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即有关部门取得的非税收人与发生的支出脱钩,收入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财政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的资金管理模式。有些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并非代行政府职能所收取的收入,若这种收入被定义为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集中后,部门组织预算外资金没有积极性,部门不作为,经费空缺和沉重的包袱无法解决,对事业单位发展后劲影响很大。
二、完善财政四项制度改革具体操作的建议
(一)加强各项配套制度“无缝对接”建设实施财政制度改革对会计法律制度等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及时纠正会计制度缺位的问题,研究和制定配套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确立事业单位在分配资金、管理和使用资金方面的财务会计主体地位和重要责任。会计法要明确财政制度改革后的会计法律责任,除了用款单位的法律责任外,对财政制度改革后财政部门在财务会计方面的责任要加重。另外,财政四项制度改革要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人事与机构改革等各项改革构成一个层次清晰、形式规范、内容全面的系统工程,这些改革相互联系,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用制度予以保证和规范,实现制度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有条不紊的开展。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63-01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德育的主要途径,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居于导向和动力的地位,一个人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高低,它可以转化为促进诸方面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应落实到实处,绝不能流于形式。
1 笔者对当前的政治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认识
1.1 知与行的冲突。
从终极的目的来说,理论的学习,目的是应用,只有理论付诸实践,方能显示其价值,知与行能否统一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也关系到设置此门学科的终极目的。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仍停留在“应试”上,同时在评价上,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师是否教的好、学生是否学的好的标准,这种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教学、学生的创新学习。教师学生围着分数转,那么也只是围着理论转,知与行没有统一,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养成。这是不起任何效果的教育,这是失败的教育。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京海认为:“人格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好的教育一定是塑造学生的教育”。知与行不能统一,那么设置此门学科的意义还有吗?
1.2 “新教材,新上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整体上来说,新教材的编排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但内容仍旧繁、难、多,加上相应时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教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有些理念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再说,思想政治课每周只有2课时的教学时间,时间无法保证,再加上,个别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所谓的副科来对待,思想政治老师往往身兼数职,同时教多个班级,少则四五个,多则六七个,新课程理念下的新上法,也就完不成了。教师只能疲于奔命地进行课堂教学,以便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比如:读书无用论、一切向钱看、享乐主义等,更加严重影响着下一代。凡此种种,思想政治教学岂不是难上加难?
1.3 信与不信之间的矛盾冲突。
学习其它课程,如数理化, 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很少怀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有什么就印上什么。他们努力使自己符合教材,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会存在情感和情绪上的障碍,学懂了一条物理定律,随之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知”与“信”往往是直接统一的。
首先,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师大多以讲授法为主,教学手段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划条条框框,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一知半解,将信将疑。其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是育人。那么教师本身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教师自身的行为也就铸就了在学生心目中的“信”,有些老师教一套,自己做又一套,且不注意自身影响,如有些教师酒后上课,在课堂上随意侮辱学生,说话出尔反尔,这样的教师何以有信?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时搞懂了一个基本概念的涵义,理解了一条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等于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把概念原理的内容记得很熟,但心里可能对此有疑虑,甚至不以为然,公开唱反调,这也就削弱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目的。
2 建议及措施
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觉悟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行要统一,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2.2 转变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目前,我们平时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要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考试可采取书面测验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将考试与学生履行《 学生守则》和道德规范相结合,切实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它能使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督促手段。把学生成绩的评定权下放给教师。这样才能使知行统一起来,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进学生,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融入了学生,走进了学生,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为自己轻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倡导探究性的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先为学生理订好知识学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去参与“课题讨论”,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