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17: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甲型流感预防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85-01
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其是否有明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甲型H1N1流感自2009年3~2009年4月在墨西哥等地暴发以来,以较快的速度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迅速蔓延,在我县境内没有确诊病例之时,本院收治1例邻县送来的疑似甲型H1N1流感患者,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咽试子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本院对所治患者在医院的诊疗活动中均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诊疗活动中标准防护后没有发生院内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中医专科二级甲等医院,现有病床300余张,年门诊2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者1.3万人次,年报告各种法定传染病100余例,常见的是伤寒与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肺结核、HIV感染病例。2009年12月15日17时,患者黎某,男,17岁,云南富源某乡镇人,身高1.56m,体重46kg,以头痛和腿痛、发热人院外科,入院2h后疑似甲型H1N1流感转入内科隔离治疗,2009年12月17日上午6时30分死亡,患者在院时间37h,其中在隔离病房27h,普通病房10h。一对甲型H1N1流感为医院首次报告。也是2009年县境内唯一1例确诊患者。
1.2 方法对确诊患者在医院整个诊疗活动中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后勤保障人员均发放“甲型流感密切接触人员健康告知书”,由本人填写基础信息和健康观察内容,包含体温、咽痛、咳嗽、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泻等以及检查结果和其他症状体征,观察期自接触之日起满7d后交由防保科统计。
2 结果
接触人员28名,在实施整个医疗救护过程中均按照标准防护穿戴工作衣帽、医用防护口罩,按照手卫生进行洗手。其中救护车驾乘人员4名、放射科检验人员2名、临床科室医生5名、护理人员10名、参加会诊医生7名(疾控2名戴N95型口罩),经过7d观察后统计,接触人员中,年龄最大53岁,最小20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12名,女性16名男女之比1:1.16,无明显差异。体重超过80kg以上有5人,占总人数17%,无孕妇及其他高危因素人员。
2001年甲肝是由学生在校园外就餐感染带回学校,在短短两周内引起13个学生爆发传染,因为当时没有疾病报告制度,医务室对传染性疾病宣传不够到位,使老师和学生对疾病认识不够全面,第一个学生感染后自己去医院检查,确诊以后,没有马上请假回家治疗,而是几天以后才回家治疗,请假也未报学校医务室,由于班主任和校行政人员对疾病没有正确的了解,失去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校园环境,学生教室,寝室都没有及时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导致。后经过全校园宣传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识,积极参与校园卫生消毒,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按要求到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堂吃饭等等处理措施,才得到控制不在出现新病员感染。
2009年第二次甲肝感染,是学生回家返校以后发病,让班主任知道后即时报告校学生科和医务室,学生科配合医务室做好预防宣教、隔离、消毒措施,感染两个学生以后就没有出现新病例。
预防措施:
1.平时做好疾病预防卫生宣教,制订学校疾病登记制度,有病必须先到医务室看病检查,请病假的学生必须到医务室登记疾病表现,诊断结果,确认是否传染病,使学生发生疾病能够在第一时间让医务室知道,对疾病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2.感染的学生必须离校回家,在家庭休息隔离治疗,告知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家庭内部传染。治疗痊愈以后,必须有医院疾病好转证明才能返校上课。
3.注意饮食卫生;餐前便后要洗手,坚持自助餐,禁止会餐饮食,避免交叉感染。严格监督学生食堂卫生,蒸汽消毒餐具,食物以熟食为主,切菜板生熟要分开,要消灭苍蝇。要求食堂工作人员,勤洗手、勤换洗工作服,必须做体格检查,禁止肝炎患者在食堂工作。
4.离校学生患病时期所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5%“84”消毒液水浸泡30分钟清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的要在日光下多次曝晒;
5.同寝室学生所有洗漱用品、生活用品全部用5%“84”消毒液进行浸泡30分钟后用流动水清洗,毛巾开水浸泡20分钟以后在日光下暴晒。寝室床、桌子、板凳,教室桌子、板凳,用5%“84”消毒液擦拭,剩下的消毒液进行地面拖擦清洁消毒。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a)-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cluster prevention of 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in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xecu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method, the targeted surveillance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the SICU, EICU, CCU and RCU for more than 48 hours from October 2012 to June 2013. Then filled the CLABSI monitor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mpliance of 5 evidence-based preventive practices, which included hand hygiene, maximum sterile barrier, 2% chlorhexidine skin disinfection, daily evaluation and promptly remove any intravascular catheter that is no longer essential. The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CLABSI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status of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74.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was 6.4‰; the low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as RCU which was 60.2%, meanwhile,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RCU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10.5‰; SICU had the highest complianc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which was 84.4%, and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rates was the lowest, which was 2.1‰.(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monitoring and th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CLABSI.
[Key words]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Targeted surveillance; Preventive bundle; Compliance status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成人监护室最为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之一,可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占用大量医疗资源[1-3],所以严格执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尤为重要。北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外科监护室(SICU)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起逐步开展对急诊监护室(EICU)、心脏监护室(CCU)、呼吸监护室(RCU)的目标性监测。为了解各监护室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及其对CLABSI感染率的影响,我院对上述监护室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的目标性监测病例及同期CLABSI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我院SICU、EICU、CCU和RCU时间>48 h的病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监测时点 以患者入住监护室作为监测起始时间,以患者出院、死亡或转出监护室48 h为监测终结时间。
1.2.2 调查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对入住监护室时间>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各监护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写监护室患者日志、患者APACHEⅡ评分、置管信息等;如实填写临床对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5大循证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手卫生、置管时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即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相对不易污染的部位置管,如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和每日评估尽早拔管。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审核医院感染兼职监测员填报的信息和数据,发现疑似感染患者提醒临床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并根据诊断标准予以确诊。
1.3 诊断标准
CLABSI的诊断依据2008年美国CDC/NHSN的《急性诊疗机构医院感染监测定义和特定感染类型标准》[5]。
1.4 观察指标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4],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日数/患者总住院日数)×1000‰;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千日感染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数/住院患者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某项防控措施依从性=(执行该项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总依从性=(执行至少3项防控措施的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中心静脉插管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2013年6月共监测我院4个成人监护室住院患者541例,总床日数8648 d,总插管日3434 d。各监护室中RCU导管使用率最高,为47.0%;CCU导管使用率最低,为35.7%。见表1。各监护室导管使用率均低于美国国家医疗安全监测网(NHSN)公布的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使用率(59%)[6]。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与CLABSI千日感染率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我院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低于美国综合性教学医院重症监护室,而千日感染率则高于美国。使用率的差异可能与住院患者特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指征和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指征的把握等因素相关。影响CLABSI千日感染率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病情、诊疗条件、临床检验技术水平等,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7]。
3.2 CLABSI预防措施依从性
侵入性操作是监护室危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8],其中,CLABSI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重要类型。美国每年监测到的CLABSI病例超过万例次,英国每年超过6000例次,CLABSI的病死率为12%~2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占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20%~30%[9]。为有效预防CLABSI,美国CDC在2002年即了《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并于2011年进行了更新。该指南针对置管操作和置管后维护的多个环节提出了预防建议[3],推荐通过集束化预防措施综合干预。有研究表明,贯彻执行《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指南》提出的5大循证预防措施,即严格执行手卫生、留置导管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2.0%氯己定进行皮肤消毒、选取适宜置管部位、每日评估并尽早拔除不必要的中心静脉导管,使CLABSI千日感染率基线水平由7.7‰下降至1.1‰[10]。我院自2010年开始在全院推广上述预防建议措施,并根据该指南制定了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医院感染重点人群、重点病区和重点环节开展的主动监测,有利于提高临床对相关感染的防控意识,并通过反馈与分析持续改进防控措施。有研究表明,有效的目标性监测约可降低30%的医院感染[11-12]。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S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2012年开始先后在EICU、CCU和RCU开展目标性监测,故SICU开展目标性监测的时间显著长于其他监护室。我院多年来始终将手卫生作为宣传和培训的重点,尤其关注无菌操作前后的手卫生,故医护人员接触手卫生知识的频度与强度显著高于其他预防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SICU对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依从性最高,其他监护室依从性相对较低;在各项预防措施中,手卫生依从性最高,其他措施依从性相对较低。各监护室人员构成、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诊疗护理常规、诊疗护理用品等无明显差别,置管人员均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医师,导管类型与品牌相同,故考虑依从性的差别与目标性监测开展时间和推广力度相关,但若进一步证实尚需长期调查。
3.3 CLABSI千日感染率与预防措施依从性关系
监测期间各监护室CLABSI的千日导管感染率为6.4‰,与相关报道中发展中国家监测数据相当[13]。CLABSI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相关,本研究中各监护室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各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别,故感染率的高低主要与医源性因素相关。由于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消毒剂、诊疗护理用品等均为统一采购,执行统一的诊疗护理常规,人员接受统一培训,故各监护室医源性因素的差异主要源于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监护室CLABSI感染率基本与其预防措施依从性呈现负相关:SI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高,其感染率为最低;RCU预防措施依从性最低,其感染率为最高;EICU和CCU预防措施依从性介乎上述两个监护室之间,其感染率也居中。各监护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预防措施依从性可影响CLABSI感染率。
3.4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CLABSI目标性监测作为一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在诊疗条件和患者自身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提高CLABSI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可降低其感染率。所以,持续开展目标性监测和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提高感染预防措施依从性是降低CLABSI感染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芮志莲,康厚纯,冯春生.ICU患者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5.
[2] Benedetta A. Report on the Burden of Endemic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Worldwide [EB/OL].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80135/1/9789241501507_eng.pdf.2013-12-15.
[3] O'Grady NP,Alexander M,Burns LA,et al.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guildelines for the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J]. ClinInfect Dis,2011,52(9):1087-1099.
[4] 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S].2009.
[5] Horan TC,Andrus M,Dudeck MA. CDC/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 [J]. Am J Control,2008,36(5):309-332.
[6] Margaret A,Dudeck MPH,Lindsey M,et al.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report, data summary for 2012, Device-associated modul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3,41(12):1148-1166.
[7] Soni RA,Rogers G,Valenti A,et 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rates in a mixed medical-surgical ICU pop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entral line bundle [J]. Chest,2008,134(4):S3003.
[8] 陈明纯,姚展成.危重病人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4):715-716.
[9] Schinabeck MK,Ghannoum MA.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diagnosis, treatment,and prevention [J]. Clin Microbio New,2003,25(15):113-118.
[10] Ruperez M,Lopez-Herce J,Garcia C.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cardiac output measured by the pulmonary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and measured by the femoral arterial thermodilution technique in a pediatric animal model [J]. Pediatric Cardiology,2004,25:119-123.
[11] Geffers C,Schwab F. Incidence of 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in high-risk neonates:results from the German surveillance system for very-low-birth weight infants [J]. J Hosp Infect,2008,68(3):214-221.
对入境人员中有发热(≥37.5℃)或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全部转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排查和治疗,卫生部门在接到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接运。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卫生部门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或随访。对无固定居所的人员,可在住地或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或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航空器上的密切接触者定义为:以病例为中心左右各一位,前后排各三位。
二、调整完善诊断程序
各省(区、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开展诊断工作。对辖区内续发病例,由省级、地市级专家组或医疗机构,综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三、实行分类收治的治疗措施,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工作
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应收治到定点医院治疗。对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病例也可考虑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的轻症病例,一旦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转送至定点医院治疗。
各地应加强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特别关注有基础性疾病者、老人、孕妇等重点人群,出现疑似症状及时诊治,降低病死率。
四、加强医疗机构管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以及甲型H1N1流感患者专门病区等重点场所的管理,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五、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略)
六、加强以监测为重点的基础性工作(略)
七、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要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采取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公众在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病例居家治疗时不得外出,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参加大型公众集会等。
八、做好今年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
按照我部2005年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要求,遵循自愿接种的原则,在今年9月前安排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争取在11月底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工作。
九、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公众信心(略)
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