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0:17: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国文学课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都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记载了各自先民们的实践中足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始祖神话和英雄故事等内容,两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文化。通过对古希腊的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区别中看到两个文明大国璀璨的古文化精髓。
(一) “神”的形象不同
古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①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因此,古希腊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他们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性格、情感等特征,使得诸神形象非常接近于人。希腊人认为,“神是最美的人”,都拥有漂亮的外表,比如宙斯就拥有漂亮的外表,这也说明了神实际上是人之美质的集中体现者。②希腊神话不仅记载了神的“人神同体”,而且神也具有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无论男神、女神关于恋爱故事的特别多,即人神互通血缘。例如宙斯与女神生子或是爱上普通女子;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达夫妮。因此他们也有人的痼疾,比如说嫉妒心,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为争夺“最美的女神”的赞誉而彼此使尽心计。
然而,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则是把神描绘成“人兽同体”。①天神伏羲是人首蛇身,太阳神炎帝是牛头人身,他们或是动物的化身,或是感应天象而生,他们往往是神秘的,以一种图腾的形式存在,是先民们在愚昧状态中对自然的敬畏、取悦的反映。②中国古代的神一般不会有人所谓的“心性”,他们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严肃刚正的,对于他们是一种污蔑和亵渎。
(二)“神”的体系不同
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完整的神的系统。①神的体系以家庭为单位组建,诸神基本有一个繁衍的家族体系。例如众神之首宙斯与天后赫拉结为夫妻,其儿子阿瑞斯为战神。②希腊神话里的神有“新”、“老”之分。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的,形成了具体的诸神谱系。在希腊神话里,新神和老神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在宙斯拯救兄弟以后,新辈神取代了老辈神,这就是一种接替和繁衍。这是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规律的反映。
中国古代神话则没有脉络清楚的系统。 ①中国古代神话一般是以社会为单位,众神与主神之主要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大多不存在亲属关系。②中国古代神话的神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因此,自古以来,神都被当成祖先来膜拜。
(三)女神形象差别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涉及女神的形象,但两相比较差别可见一斑。①从女神数量来看,古希腊先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女神形象,如大地之母盖亚、天后赫拉、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智慧之神雅典娜、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等,女神数量之大。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数量要少得多,关于女神的故事也仅有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为数不多的一些。②从女神命运与个性来看,古希腊女神的个性充满人的七情六欲,她们有博爱,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形象饱满。如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费劲心思争夺“金苹果”的故事。表现女神们嫉妒心极强,追求自我满足,仇视敌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她们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大多为劳动女性,个性醇厚,与普通大众一样劳作,肩负创造人类,为人造福的重任。③从女性权威来看,古希腊神话女神不是最高权威的所在。首先,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其次,纵然古希腊女神的数量占了其神数量的近一半之多,但最高权威仍是宙斯,也无人能挑战宙斯。古希腊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中心,先民们创造神话时,也充分将权利赋予男性。从古希腊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甚至于男性的附属品。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高权威的掌握却在女性,比如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起源时,母系社会尚存,人类对女性是崇拜和尊敬。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意识里,女性拥有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贡献。
(四)神的精神内涵不同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探索人。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交换。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求知、去创造,他们充分相信自己。
相反,中国神话宣传的神灵则高高在上,认为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自然能力;神与人之间的界限根本无法逾越,即人类必须绝对地敬畏神、崇拜神和服从神,不可对其有任何冒犯之处。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神永远是不可战胜、不可挑战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五)“神”的现实意义不同
希腊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比如希腊诸神的“”现象,大地女神盖亚与其子乌拉诺斯的“天地相交”,而后乌拉诺斯在盖亚的教唆下阉割了父亲乌拉诺斯,之后又与自己的妹妹瑞娅结婚,此中关系极为复杂。古代希腊神话,神具有人的特征,被人格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复杂,阴暗的一面。
中国神话的“道德性”,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们承担着维护宇宙秩序的崇高责任,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是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们不看重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他们大多善于控制情感,控制欲望,与希腊诸神的“”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神话里的神都是以道德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国的神话,基本都是理性人格,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时儒家道德思想的一种反映和暗示。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形成,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源泉。
参考书目:
[1]郑克鲁,黄宝生,陈建华,蒋成勇《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是我校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它主要讲授从古希腊文学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约三千多年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家作品,是秘书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了选修课,课时量也随之减少。通过笔者近两年的讲授发现,在选课的学生当中,有的是出于纯粹的兴趣使然,但大多数仅仅是为了修够学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由此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一、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作为接受者,缺乏主动性
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囊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直至20世纪当代文学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本课程包含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所涉及到的民族和国家非常多,代表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在几千年文学发展史中,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太多,再加上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忆,容易混淆,总是张冠李戴,读作品时往往很难顺利读下去。如古希腊文学中的古希腊神话,在神话体系中涉及到几十位神话人物,几乎每一位神的名字都很长,到古罗马时期一些希腊神的名字又被改为了古罗马姓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便遇到了难关,这些冗长难记忆的外国人名已经让学生望而却步、难以理解了。二是经典文本距离现实生活久远。许多学生更喜欢富有喜剧性、轻松化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侦探推理类的作品,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科幻类、魔法趣味类的作品,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学生审美趣味与教学内容背离的现象令人担忧。三是“外国文学经典”是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的,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简史”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的迥异性使得学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学才是经典,中国文学容易学,学好中国的就够了,对外国文学缺乏兴趣。
(二)教师作为讲授者,缺乏创新性“外国文学经典”
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容易持保守心理,缺乏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往往拘囿于教材中所持的观点,如“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延宕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性”、“安娜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等等。这种批评方法拘囿于政治性和阶级性,缺乏深刻的人性内涵解读,使得本来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变得暗淡无光,单调乏味。二是“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多年以来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主要讲授经典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分期”、“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地位影响”等,这种常令学者诟病的教学方法将文学现象和文学内容割裂开来,使学生认为“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即是由这些固定板块组成的,缺乏整体的把握和审美上的定位感。三是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最大的不同,即“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被应用到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本人在唱独角戏,而学生的参与互动是缺席的,不在场的。这使得本应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变得沉闷、枯燥。
二、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改变目前沉寂的状态,让“外国文学经典”课程释放出新的活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发掘人性内涵,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从某种程度上看,外国文学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身、发现自身的历史。因而,教师对于“人文精神”的讲解一方面需要贯穿整个“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文精神”。如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片面追求钱财,淡漠感情,造成了人的异化,已成为广泛现实。20世纪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深刻洞察到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其代表作《变形记》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卑微做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并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幸福,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仍然在困扰着人类,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在呼唤着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引入比较意识,注重中西对话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一般安排在秘书学专业四年级开设,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知识与理论思维能力。学习本门课程时,能较容易地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加以比较认识,并且均可将两者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新的阐释,这样更能显示各自的特色,使学生加深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学的认识。中外文学比较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在讲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将中国神话引入其中,通过中希神话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对古希腊神话特点的认识。首先,希腊神话具有系统性,分为谱系分明的三代神族,而中国神话则相对零散和杂碎;其次,希腊神话中,每一代神王都是通过暴力性夺权来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而中国神话中的权力更替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即“禅让制”来获得;最后,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相比,在外貌上具有“半人半兽”的特点,但是他们道德高尚,注重节操,都是人类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它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主观能动性,崇尚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而中国神话衍生的中国文学则以“教化至上”、“文以载道”为文学传统。再如,《荷马史诗》中的两部作品由于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在此种情境下可以带领学生引入对“中西英雄崇拜”的讨论,分析中西英雄界定标准的差异;在古希腊悲剧的讲解中,让学生思考“中西悲剧的异同性”;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哈姆莱特》中,引入的《原野》,让学生讨论哈姆莱特和仇虎“复仇”主题的差异性、奥菲莉娅和金子两位女性形象命运的不同性;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例子,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对比、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现代派诗歌对比、作品《飘》中独立自强的郝思嘉和《红楼梦》中精明泼辣的王熙凤女性形象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已不再被禁锢在某一个民族的文学世界中,而是本着拓宽视野、积极思考的方式,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作家作品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实现中西文学的深层次对话。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品味
“外国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本应充满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但是传统教学忽视课堂教学中人的生活体验,重视书本知识的“记诵之学”,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都习惯于不动脑筋的被动的“听”学。听老师讲课,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试完后把笔记忘得一干二净。“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对学习环境进行重新建构设计。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君提出可在教学中创建以“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对当下的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如“听”即欣赏经典音乐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浮士德》、《奥赛罗》等等皆是歌剧界的翘楚;“写”即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将文学作品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做”即制作多媒体作品,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双向交流;“演”即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切身地去体验作品角色。这种模式是实施课程内容设计的保障,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角色发生了改变,并对其创造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积极发展自我,承担起主动学习的责任。与此相关,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模式活动的积极性,还可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平时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加大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考勤和提交作业之外,还包括学生的研究论文、读书心得笔记、多媒体作品、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等,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促进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当然,在“外国文学经典”教学过程中尚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总结,“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理应走出原有的局限,教师应及时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应时代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外国文学经典”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外国文学经典”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3-02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张冰洁(1980―),女,西安翻译学院讲师,西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
对于教育来说,其关键在于教育质量的发生,而教育质量发生情况的好坏则在于考核的结果,因而教育考核的办法事实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人文社科教育来说,无论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外国文学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阵地,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来说,外国文学则注入了另一股血液,那就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在新世纪的今天,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范畴之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而必须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而外国文学则成为了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自然外国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无论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目前开设的外国文学课程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考核方式的陈旧与落后,导致了教育质量得不到最终的提高,有鉴于此,笔者立足外国文学教学,从中文专业的角度,来谈谈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能力培育为目标的改革理论基础
考核方式的改革,从实际上来说,并不是对一次考核的改革,而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改革,因为从考核方式的改革来说,这是不合时宜的,教育质量的发生,是一个连续而持久的过程,如果单就考核方式这个内容来改革,那无异于缘木求鱼,故要从考核的基础来先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也就是对外国文学教育的过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1.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综合
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其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外国文学的文艺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走马观花地对课本的传输,但目前存在着极为广泛的现象即没有文学作品的细读环节。不可否认,现在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学成为一门边缘的艺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其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与教师这代人来说,有着较大的差距,众多的大学生其外国文学作品的读量都是极为缺乏的,而这种阅读量的缺乏导致如果仅仅是从课本的解读和文学理论的直面宣讲来说,对他们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这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审美特质的把握,就更是一种揠苗助长了,故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新的环节,那就是文本细读。
从文学教育来说,文本细读本来就是对文艺理论的要求,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批评理论的一种文学主张,其主旨在于对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进行挖掘,要求批评家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进行批评注释,然后从词句的搭配等多个方面,找出隐含于文学作品之内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每一个细节信息量,从而真正地达到对其作品的解读,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自然这对文学批评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从而笔者认为这对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在当下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笔者所认为的文本细读对外国文学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它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文学作品,亲身研读文本,当然这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切合实际的,但是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学有全新的理解,尽管这样的文本细读或许也只能增加其一小部分的阅读量,但是却能使他们对外国文学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还可能带动一部分人的兴趣,从而培养其阅读和学习的兴趣;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部分,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作品,挖掘异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不至于使得学生产生过于盲目的感觉。
但是对文本的细读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对文本的阐释,因为文本的阐释有助于其理论的深化,从而达到对课程的深度和意义的多层次的解读,使得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解释出现,这才是外国文学的教学目的,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学的教学,而且也是对文艺理论的一种深入与阐释,如果失去了这个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国文学教学的意义,从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能实现质的提升。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学史的教学,而对于外国文学的本质来说,也就是文本来说,却在一个极为次要的位置,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且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学艺术边缘化的加剧,使得这个现象更为严重,因而笔者才在上文中重视起文本的细读,但是这个细读的过程以及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依旧不能解决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故必须更加深入地对文化进行理解,从而找出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真正地完成对现代西方文学走向的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文学作品入手,理解和深化对外国文学的理解,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来说,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仅在于其对外国文学的文本理解的能力,故要真正地了解外国文化,仅仅从文学文本入手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了解其相关的阐释,这也就是文艺理论家对相关文本的阐释,从而使得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理论知识是学生能力实践的基础,又是其转化成为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一定的程度上来说,这便是外国文学课程开设的根本意义,因而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综合外国文学的特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外国文学的文本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内,阅读十到十五部外国文学作品,然后在这其中选择学生自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即可以表现为读书笔记,也可以表现为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如戏剧、评书等表现形式,从而使得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然后组织相关的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中,将学生们的成果展现出来,或者是鼓励理论掌握比较深入的同学进行论文的写作,从而对其向理论性研究转变的学术培养。
另一方面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专业的设置转型,对于大多数中文教育教学来说,其最为普遍的职业选择也在于教师的培养,因而在外国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解读和讲课,也就是在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对相关的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然后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比赛。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以能力为核心视域的外国文学课程考核,不能再与传统方式一样,而应是一个信息过程的传递和一个能力过程的传递,因而应注意考核思路的制订与考核的过程性理念的加入。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对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说,则应该注重几个方面的多样化,首先是目标的多元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目标。知识的目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传统考核方式的主要部分,不论怎样都是不应该缺乏的。这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然而对于传统的来说,却成为了全部,故显得不够科学。
(2)能力的目标。能力的目标对于外国文学来说,则是最为主要的,即是一个鉴赏力的培B,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外国文学文本独立分析的能力,而这主要包含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准确地把握文本处理的能力。
2.过程化的考核思路与理念的制订
对于教学质量的生成来说,诚如上文所言,这是一个过程化的东西,因而这也是一个多元化思路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的考核方式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革:(1)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不再是考核的主体,而只是一个内容的提供者,而具体的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制订,则可以是多样化的、全面化的,例如对于内容来说,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制订,也可以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说。(2)鉴赏力与能力的考核,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是一个知识信息的考核,又是上文所说的知识的考核。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是一个能力的考核,对这种内容的考核来说,可以通过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设计以讲课或者是说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思考,是一个过程化的改革,因为从主体来说,对考核方式的思考,如果没有在学习中进行思考,是呈现不了东西的,而鉴赏力的考核则更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尤其是对外国文学,这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双重结合,如果这两者之间缺少了一种文化的理解,就不能有水平地表现出来,因而对于外国文学教育来说,就必须进行一个过程化的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理念的加入。
参考文献:
赵世举.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时间.中国大学教育,2011,(11).
袁文平.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一)极强的示范性当前在我国高校中,与英语文学课程教材相匹配的教学光盘、电子教案和课件不多,有些教材甚至没有教学参考书,因此各校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进度通常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自行拟定。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该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受教师个人主观喜好的影响,课程进度和学时安排上随意性较强,实际授课与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参考和标准,这不仅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使对其进行教学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相比之下,每一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都是经过相关专家、学者严格评审后脱颖而出的,虽然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具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安排合理、教态良好、发音准确、考评科学、可操作性强等方面的优点,因此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各校英语文学教师可以借鉴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广泛吸取各家所长,并根据自身所授课班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定较为合理的课程计划和考评标准。
(二)与英语文学课程的互补性英语文学涉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对全部内容进行详细讲授。同时,由于每学期固定课时的限制,英语文学课程也无法涵盖文学史上所有的作家和作品。在实际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会以教材为基础,根据个人研究方向或喜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精讲,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广泛性。另外,如果学生对作品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喜好与任课教师存在差异,则课程内容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必然会有损课堂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它内容多、范围广,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可以从客观上弥补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在上述两个方面上的缺憾。
(三)较强的针对性庄智象等(2007:22)认为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是成功实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关键。现实的状况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丰富的外国文学材料,但是这些信息过于分散、体系过于庞杂,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甄别、分类非常耗时耗力。相对而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针对性较强,能够从具体的学科领域出发,科学地架构相关知识条目;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材料都经过高校教师团队的认真编辑、处理,知识要点及重点相对清晰,便于师生浏览学习。任课教师借鉴共享课件的结构和部分观点,可以缩短备课阶段资料搜集的时间,集中精力去讲授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做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
(四)利用精品课程的时空优势借助网络系统平台,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蔡基刚和武世兴(2003:5)认为,“网络系统一般是在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总结了最优秀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开发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最好的外语资源,接受最好的外语专家指导,享受到名牌大学的精品课程”。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系统的充分利用可真正实现资源的跨校共享,这不仅能够克服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利因素,也有助于我国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
如上所述,作为一种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我国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具备了独特优势,对它的有效利用可促进英语文学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将这类优秀资源引入英语文学教学的优势进一步体现在它与英语文学教学的互惠作用上,具体来讲,这种互惠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促进教师发展孔令翠等(2010:52)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指某项精品课程主讲团队的建设,还包括众多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了该课程体系、内容、资源的所有英语文学教师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能够带动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借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每位教师都可以便捷地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在借鉴他人和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指导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陈坚林和谷志忠(2008:6)认为计算机网络应与英语课程整合起来,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这样的主张同样适用于英语文学的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外国文学的授课还可以采取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也符合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对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另外,精品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相关信息,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力的补充,也是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素材。借助多媒体系统,任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在修读英语文学课程之前尝试自学,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持续关注相关信息,形成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模式的转换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学生对厚重文本的恐惧心理,方便他们在文学领域里自主探索。
(三)加速精品课程的优化精品课程资源能够促进英语文学教学,但是两者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英语文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反馈有效信息,优化现有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体系。虽然精品课程资源具备多方面优势,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孟臻(2006:15)曾呼吁多媒体外语教学建设应杜绝“形象工程”的虚荣,要求精品课程接受长期监管,不断进行优化。如果各高校英语文学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就该资源的信度、效度、广度和深度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维护,还能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在内容上的充实和结构体系上的完善。
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挑战
尽管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能够对英语文学教学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用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论文和专著很少,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教育者不能只看到它的优势特征,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所需要应对的挑战。首先,多媒体内容对传统文本阅读形式的挑战。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不少教师把精品课程资源中的电影片段赏析引入了英语文学的课程教学,甚至长时间播放,让电影成为文学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严重歪曲了英语文学课程的性质。杜瑞清(2004:9)认为要理解文学作品,就得阅读文学作品,既阅读原文,也阅读一定的评论文章。该课程性质决定了英语文学教育的重心在文本,而网络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李嘉娜(2008:64)也指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化教学都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与文本作根本切换。因此,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应该对学生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归根到底,外国文学是一门以阅读为基础的课程,在其教学中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文本阅读的中心地位。其次,我国外国文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精品课程资源已初具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资源的品质和效用还有待评估。一些学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类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馈意见。例如,针对我国的英语语言类精品课程,宗云(2010:67-68)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它们在“互动模块、学习评价、学习辅助、交互性和资源更新”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类问题,陈华沙(2003:36)认为网站内容的定时更新与扩充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极为重要。虽然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课程相比,英语文学经典相对比较固定,英语文学教学也相对关注经典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就可以不用更新资源。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评论也会涌现新的见解。这些内容需要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得到关注,而外国文学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些发展动态,应随时更新,做到与时展同步。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精品课程资源自然会吸引众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因此,如果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任课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优势与不足,并依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学术伦理问题值得关注。虽然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共享资源1,但是这不意味着任课教师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共享课件下载使用。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引入精品课程资源,教师的学术道德意识也有待加强。以良好的学术伦理为保障,精品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推广才可以全面铺开。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变迁,大学生由原来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变成了终日忙碌。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兼职和找工作上,明显出现了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趋势,且外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也成为大学生毕业必须跨越的门槛,就业的压力使得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已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书籍。如何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每一位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严峻课题。
一、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强化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知识加上世界观的综合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承的精神火炬。大学生是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一群,充溢着青春的骚动和纯真的理想,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就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文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人文精神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反映与情怀流露。典型的人文精神是指那些在人类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由社会大群体广泛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先驱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一样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从古希腊文学这一西方文学的源头开始就倡导人的自由精神、人的生命意识、本体意识和自由观念,再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到二十世纪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几千年的文学历史一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完成文学思潮和艺术特征等知识点的讲述后,教师应该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层层剖析,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义感、荣辱观、是非观等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构建积极、健康、完善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抽象的,对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解读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使讲解流于空泛。如在讲解狄更斯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仁爱”思想;在讲解雨果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人道主义”;在讲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在这些具体作品的讲解和讨论中,学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精神能够解决社会问题?”“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探索以失败告终?”从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二、改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们拿着讲稿“满堂灌”,虽然介绍了大量的知识和最新的学术信息,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外国文学》课程的课时被压缩,教师们已经无法铺陈开来讲课,更无法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题库建设和教考分离制度的推行也使得教学任务变得更加严峻。所以,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当代的大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我将教学内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是在课堂上简化知识结构,重点理清外国文学史的发展线索,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文学发展脉络,然后在各个国家文学史和重点作家的讲述中省略掉可以在书中找到的作家生平介绍,重点讲述作家的创作特点,着重分析一部该作家较为重要的作品,从而突出知识重点,使学生易学易记,快速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这样既可解决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考试复习。
二是采用比较文学教学方法。在全球化的多元语境中,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状况,寻找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比较各国文化的异同,掌握世界上最新的创作方法和研究方式,促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在课堂上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讲解,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考察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发掘文学的发展规律,评价各国文学的个性与共性。如在讲解“古希腊悲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思考西方悲剧的创作特点和中国悲剧的表现方式;在讲解“神话”时,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思考中西方神话折射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讲解“诗歌”时,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异同,思考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的史诗、西方的泛诗传统与中国的纯诗概念形成的原因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发展线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学生接触外国文学不多,对外国文学和文化比较陌生,所以抽象地介绍和讲解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用图片和纪录片使学生快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使学生对故事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有更清晰的理解。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帮助。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是文学史、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三者并重,而且是以史为线,作家作品是作为文学史发展和文学思潮的案例代表讲授的,这样的教学思路目前在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仍被普遍采用。但笔者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文学作品来验证文学史,这样的教学思路有时候会导致为抽象的文学观念及特殊的文学现象而寻找文本例证,其结果是把鲜活、生动、具体的文学作品变成思潮、概念的传声筒,让能够“生出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1]的美的艺术变成僵化理念的代表。地方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的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任务,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而言,就是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文学理论客观理性地分析文学现象、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高校中文专业通常不仅会开设文学史课程,也会同时开设文学理论课程,通常文学理论基础是文学史的先修课程,但二者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学生没有阅读的积累,不少文学理论教师也试图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但学生在没有阅读或了解原著的基础上,仅靠听故事介绍或片段浏览是没有办法正确理解文学经典的,所以往往感觉很陌生很茫然。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传授是潜移默化式的,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也要尽可能自觉使用中外文学理论进行文学的批评与分析,尽量避免一味感性描述的弊端,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鉴赏思路与方法范例,以供学生学习并进一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进行文学欣赏的探索,不断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西方近现代的文学理论,如西方的实证主义、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理论与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外国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既成的,但研究本身却是开放的,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视角也都是开放的,美学的、心理的、文化的、地域的、比较的都可以是我们观照的视角,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开放的文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简爱》时运用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对《红字》进行伦理学的解读,分析《老人与海》时兼顾其中的生态美学,讲授DH劳伦斯时突出精神分析,介绍俄苏文学时指出其“为人生”的艺术功用观,评价现代主义文学时关注阐释学理论等。同时,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需要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笔者在讲荷马史诗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文学的追寻主题;讲中世纪意大利的大诗人但丁时,与我国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进行了比较;讲《哈姆雷特》时,研究了中西文学中的复仇母题;讲《安娜卡列尼娜》时,联系了中外文学中美狄亚、简爱、繁漪等具有叛逆思想的女性形象;讲到《百年孤独》时,探讨了西方文学中的家族叙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初步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在面对不同文学作品时就能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鉴赏。
二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重讲解,重灌输,课堂即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贯到底的天下。外国文学是五年制师范文科专业学生专科段的必修课程。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教会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直至二十世纪的现代派文学,上下五千年,一学年区区近六十个课时,教师整个的教学都在分秒必争地灌输。这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具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因其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显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图象、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它具备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同时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听”为主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依据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笔者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使笔者增强了对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一.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之前,往往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吸收,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漫长的外国文学发展衍变中,名家名作浩如烟海,流派思潮纷呈迭出,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再加之教具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利用多媒体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了文体之间的界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如“文艺复兴运动”、“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圈地运动”等。利用投影仪、录像机、闭路电视系统,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纲要及内容,不需要抄写教学笔记,可节省时间,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讲解其结构、历史脉落,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此操作我们即可发现课堂形式活泼多样,学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大增,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在每学期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我还会抽出两到三课时或利用学生晚自修的时间,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由外国名家名著改编成的电影,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等,由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名著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多媒体缩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剪刀差
信息量大,较强的交互性,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采用灵活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一方面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选择重点学习内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分析能力得以升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众多的尝试,现拿沙士比亚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作为范例说明如下。莎士比亚,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歌德的“道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言涵括了他戏剧创作的丰富与成就。按照教学安排本章节为两课时,从作家生平、创作概况到代表作品一一涉及分析,九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无法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得心应手,如愿以偿了。教学前,通过闭路电视播放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等影像资料,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罗列需要思考的问题,提供学生研讨的方向目标:从《哈姆雷特》看莎土比亚戏剧创造的特色。而后让学生遨游于网络天地:复仇故事改变的异同、创作《哈姆雷特》的广阔复杂的时代背景、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贴切生动的人物语言等等,丰富的网络给学生展示了莎士比亚众多的研究资料。在把握教学重点:“哈姆雷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典型意义”上,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思考的范围与深度大大突破了教师所期望的高度与目标。以上的探究活动,也使得课堂的讨论交流达到了传统教学中从没出现过的活跃程度。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学生思路开阔了,思想活跃了,对人物与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与客观。此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还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交互方便的网络使同学之间有了更为便利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开放性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怎样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共享学习。课后可布置学生撰写名著赏析专业小论文,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一些见解与问题,以求大家共同探讨。 转贴于
三.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加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活动中,若能集中注意力,则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就能够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多媒体教学根据要求适当变化“刺激场”,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多种媒体有机配合,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环境,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充分领悟了这其中的奥秘。
笔者在从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时,曾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习,你认为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培养和体现?”这一题,97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位回答“是”,占总人数的84.5%;“与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听记的上课相比,你认为哪种更有利于你的学习?”这一问,回答是“现在的”学生人数为88人,占总人数的90.7%。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形式较受学生欢迎。
四.调用多种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但是,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并不意味着用了多媒体就可以代替一切。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 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 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它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想象变为直观,间接变为直接,并在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拓展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方法,以其挥洒自如的板书、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简洁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不能忽略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成功的一面仍要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也不应让位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一堂课中,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 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 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在使用多媒体时,考虑更多的应是运用的实效性,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否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删简就繁、画蛇添足,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多媒体教学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我们不能被现有的软件资料、已有的程序设计和有限的教材内容捆住手脚。
因此,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注意结合每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从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积极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研究型教学借鉴自西方教育界,从德国威廉•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到美国杰罗姆•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经国内教育者本土化探索发展后,有了多种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教学为本,研究为用。研究型教学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种方式,目的是教学,知识是教学的内容载体,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成果的获得去教学,而是为教学去展开研究、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自然获得新知识新见解,“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考量学生在教师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状况。教师会把自己适合的科研成果转用到教学中去,而学生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所得到的学术结论也可以转化为公开的科研成果。所以,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对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我们应明确其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科研模式,即教学为本研究为用。其次,师生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讲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师生之间必须是独立、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设计、预设了教学中各个环节并和学生一起执行课程教学方案,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退居一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据教学过程的主置,教师观察,以平等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讨论,提示、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获取知识。研究型教学,从词义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偏正词组,“研究型”限定“教学”这一中心词。从词组结构高校研究型教学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理念的确立、教育教学机制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团队的培养、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等等;各方面需要一个长期的理论与实践间的循环推进发展完善的过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学最终建立。作为课程任课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依据本课程特点,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方法,为研究型教学模式贡献建设性思路。不同的课程或一个课程的不同内容即不同教学类型都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来实践研究型教学理念,这些与教学类型相应的教学方案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包括研究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国文学》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步骤到教学内容类型到典型教案的设计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外国文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此为本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思路、为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铺垫基石。
二、《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形式、方法、步骤
《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课程教学,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专业采风,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或竞赛活动都可以实施研究型教学,而其中课程教学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种教学形式都可灵活选择、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专题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读书报告式,情景再现式,互动辅导答疑式。课堂专题讲授,教师把某部分教学内容统括在一个论题之下,分解为几个有机的小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讲解,最终完成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刻系统的了解。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基本的研究性思路与学习过程,起示范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学习或自主设计研究型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师提前将教学任务交付给学生,学生广泛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关于教学题材的重要论题和疑难问题,然后将之提交给教师,师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证据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要集中精力解决的论题和疑难问题,学生课外独立思考及查阅资料获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小论文观点与理论运用的创新性、论述逻辑及语言进行评价。这一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术研究的全面素养,而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小论文也有可能是质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学生讨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讨论式,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及广泛了解各种观点、提出与教学题材相关的主要论题,课前学生就论题深入阅读并准备好发言内容,课堂上学生见智见仁各抒己见,不求见解一致,只需自圆其说、观点明确、思维清晰,教师亦据此进行评价。这一方式,锻炼学生就某一论题提炼论点及论据,锻炼论辩能力与口才。读书报告式,主要是学生在自行阅读作品后,将所感所思提炼并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报告。这个报告不需要长篇深入阐释,也不需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只需要真实表达能给人启发即可。这一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抓住阅读瞬间的感受与灵感。情景再现式,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有人物动作与对话来设计的,比如小说、戏剧,通过模拟动作与对话来表演从而体验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还有诗歌通过朗诵,也可以再现作者的情感。这一方式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作品,同时借此培养学生在朗诵或表演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与文学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互动辅导答疑式,师生在课后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来讨论问题,或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随时能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不论哪种教学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的:备课———教学———检验效果———反馈、改进。教师备课,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总设计阶段,选择适于研究型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总设计框架内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退隐,在这一过程中充当观察者,适当的时候起一个引导者、纠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对话的方式。教学过程结束,师生共同检验教学效果,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总结,将经验运用到下一轮教学改进中去。
三、《外国文学》研究型教学的类型
《外国文学》课程内容丰富复杂,时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种类多样,批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学生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外国文化文学相对陌生缺乏感性体验;因此,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于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需要选择相对自成体系且适宜操作的课程内容来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对象。不同的内容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其被批评研究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即每一种教学类型相对囊括某种类型的知识内容、倾向于训练某种类型研究技能和思维、展现某种研究模式;每一种教学类型具备充分的学术空间,携带多层次的专业信息,而且展现出不同维度的研究视野;每一种研究类型选择相应的一种或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原著阅读鉴赏型。这一类型是选取相对接近通俗文学一类的作品来进行研究性教与学,倡导重视文本细读,体会文辞之美且尝试独立提炼作品的内涵与特色。如《伪君子》《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选择文字简洁易懂的英文原著一类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狄更斯及马克•吐温的小说等。要求学生精读某几部作品原著,然后写作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喜好可以关注任何一方面,语言表现力、细节、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内涵;可以用情景再现方式表演戏剧或小说经典情节以加深体会。这一类型是最基础的教学类型,适合于对作家作品展开精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进行判断归纳。作家生平、社会现实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探讨型。阅读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将它们与作家人生经历殊经验与独特情感倾向或时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较,梳理其创作中的规律性的思想或艺术特色,探寻作品与作家个人经验及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适于作品与作家经验、时代思潮关系明显的文学现象。可以选择问题式或讨论式来完成此项内容。文学现象多元阐释类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对文学现象的阐释极其多元化。选择一些蕴涵多面、有争议文学现象,进行多元阐释以及前沿理论的最新解读。采用问题式方法,让学生研读作品及各种评论,提炼出重要议题与难题以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关注各种批评理论解读的得与失。此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该文学现象的某一论题,运用某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之进行自圆其说的解读并能形成小论文。这一类型,目的是在学生细读作品和研读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学会将文艺批评理论运用到文学阅读的实践中去。相似文学现象横向比较或纵向归纳类型。将跨越时空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考察,追问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导学生将文学现象置于文化的广阔视野中来审视;关注某一类型文学现象的纵向发展轨迹,梳理文学现象发展脉络,把握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这一类型针对相似文学现象,意在总体上把握文学与外在文化的关系及归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类型由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采取课堂专题讲授型方法来完成,也可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完成局部内容。文学名著与改编影视作品比较类型。外国文学里有较多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屏,对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亮点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可以采用讨论式或问题式来完成这种类型内容的教学。
一、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对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教育的过程。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获得大多源于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扩大词汇量,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名著中沐浴到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地道的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现象,可以领略和欣赏到典雅、优美的笔调、简洁洗练的词语、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及各作家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和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往往以犀利的眼光与审美的敏感启迪学生从日常生活里视而不见的熟悉事物中获得新的感受与认知。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外国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还能使我们了解大师对世界的诠释。通过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又会使学生体悟新的思维方式,并形成开放的外语思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水平,提高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乐趣就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每个表层故事下存在的真理或现实。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掌握正确评价作品的标准和方法。从中汲取语言知识和技能,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教学文化渗透的方法及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了解其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同样是拓展思维、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许多大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他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和必修课,很少有人会认真求证阅读对于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的实际意义。很难一下步入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起来感觉难度又大又浪费时间。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往往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句子结构单调呆板,从头至尾都是主谓结构句式,不会使用各类修饰,使文句富有感染力,直接导致毕业论文严重照搬现象。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就从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着手。传统教学一般都是强调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把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尽,而如何到课堂外去体现这种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应用与实践却是不多。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教师专注于提高语言水平会忽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指导和培养,对学生博览文学方面的书籍,尽最大努力拓宽知识面方面就会重视不够。教学内容是培养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教学内容不能囿于课本,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语言教学,还要把外国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它应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自觉意识与能力。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加上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重视、自觉和掌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与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如何提供背景信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尽可能从多方面选择构思新颖、视野独特、可读性强的材料,是学生如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当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部分,指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作品字面的意思,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对外语语言学习的益处。只有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激起阅读的欲望。通过扩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自觉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接受能力。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反过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学材料背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入手,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这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更直接,更深刻。例如:《20世纪英国小说选读》收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19位有代表性的英国小说家的代表作或主要作品的精彩章节或片段,还配以简明扼要的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必要的注释和旨在启发思考的讨论题。如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近代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它通过农村姑娘苔丝一生的不幸遭遇可以了解19世纪末期英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和残忍。从美国现代作家司科特•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了解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种种幻想。
任何一门专业设置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经典散文,朗读诗歌和表演戏剧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这是接近文学泉源的最短捷径。它集文学、表演、音乐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经典散文运思巧妙,诗歌和戏剧使于乐、终于智,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陶冶高尚的情操,深含人生的哲理。2.通过有声信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英语经典文学名著听读》一书精选了英美经典文学片段,它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领悟和独特的表述,其意义正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生命精神的张扬和可能性的追求。3.通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并连同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VCD光盘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不至于只看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而理论定势往往会锁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4.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效果。思考题与周作业抽查调查能使教师们更快的收集大量有关语言教学中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信息。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课外所需的学习技能和策略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内涵,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相关外国文学作品,做好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入门的向导。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深化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外国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调动学生自觉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是语言教学中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26.
2、外国文学的网络化
其实当下我国作家整体英语水平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许多高校出身的作家都能通过自身英语基础看懂文学着作,也有一些可通过借助一定的翻译工具来阅读一些外国名着。其实,无论外语水平高低,最根本问题在于,作家自身想不想读。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日渐深入人心,互联网的运用已遍及千家百户,也改变了外国文学资源的渠道问题。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因为接触外国文学渠道有限,所以才知之甚少,那今天的资讯变化已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的外国文学不再受翻译、时间以及空间限制,许多书店都已设置有外国文学专柜,将国外着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全数收入囊中,不管是作品集、选集以及全集,甚至还有作家的人物传记,都应用尽有,这为了解外国文学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方便。在外文书店,甚至可以找到原版作品,完全敞开了外国文学资源的流入。对于资金有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大量的外国文学图书尤其是原版图书不可能全部买入,网络资源的利用就可把这一问题立即变得简单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特点将全球名着一网打尽,几乎所有作家的作品都能悉数找到。另外,例如《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便从1979年开始,陆续发表国内外优秀文学研究论文,并且这些研究文献可以自行下载使用。对于一些英语比较好的人来说,阅读外国文学网站毫不费力气,这些网站内容丰富多样、生动别致,并且大部分属于免费提供服务。因此,为更真实的接触外国文学,使阅读研究不受客观因素干扰,浏览有关外国着名文学网站便是最有效的途径。当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文学原创爱好者的加入,无论是在网站、论坛、贴吧等平台,都能够找到许多国外诗歌、小说以及散文等作品。网络写作最开始源于外国,有一部分外国着名作家最初是在网络上作品,被称之为网络,后继成名。因此,通过网络形式外国作家发表作品,读者浏览最新网络原创外国作品,这一性质都属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网络化。网络的介入使外国作品已不局限于纸质图书载体,它以灵活性、多元化、快速、便捷为人们所用,打破了传统报刊、书刊等内容的限制。如果一个作家仅仅只从书本上了解到小范围的外国文学作品,那么他所接受的教育也相当落后,思想必然和国际脱离。当代人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网络都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几乎所有相关外国文学信息都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到,无论是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历史发展背景,还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理论、技巧等。可以说,被称之为文学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网络资源的使用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文学时代背景。
3、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是相对于文学教育的精英化这一概念而存在。精英化主要针对高校本科生以及以上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本科生教育已逐渐倾向于大众化,但全民教育实现还有待研究。相对目前我国文学教育来说,所运用教学方法、目的、任务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语文学专业培养都是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也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