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路基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18 15:4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水库路基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库路基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球上最多的资源就是水资源,而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首位,主要集中在国内四川,,云南3省。其中自治区境内,大山中大江大河蕴含的水资源占国内总水资源的60%。所以为了最大程度开发水资源,就要建设各种大型大坝。这样导致了库区内(所谓的库区是指水库淹没影响区)水位急剧升高,导致当地的建筑,公路,农田等被淹。而本文中主要解析水库淹没影响区公路路线设计要点。结合四川三、四级公路路线设计实践为背景,进行分析讨论。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要点

不同于一般公路之处

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及地质条件因素的影响,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和一般公路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

自然条件限制与资金限制,一般公路施工要求指标并不是很高,而库区公路路线因为地质条件关系对公路施工指标要求非常高。

公路路线设计十分重要,并且精细。一般公路路线设计,可以专业分段设计,然后在整合起来。但是库区公路路线设计要求,比一般公路路线设计要求还要高。尤其是在四川省内,山路悬崖过多,在设计上只要稍微有一点偏差,就会因为实际地理环境给工程造价带来明显差异,在1:2000比例上只要偏差误差在8%左右就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工程进行,或者无法施工。因此,为了保证总库区公路路线达到最佳合理状态,要求在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一定要精确,同时还要确保其它有关专业技术可以正常施工。

库区公路路线考虑因素

库区公路路线除了与一般公路路线一样的考虑因素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库区公路路线必须要重点考虑因素。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应该重点考虑地形、地质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应该重点考虑地形以及地质两个主要因素,地形选择路线是库区公路路线设计最基本的基础。但是由于四川库区公路地质条件种类繁多,有很多不良的地质因素存在,所以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必须受地质条件因素控制。在面对大型成片的不良地质环境应该完全规避,对于可以预防或者可以处理的小型不良地质环境,可以选用其中有利部分进行施工,同时做好好相应的公路安全措施。

库区水位升降对公路路线的影响

全面综合考虑因为库区水位升降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四川地理位置关系,当库区蓄水后,水压和水浮力不断发生变化,导致库区岸边地质应力场受到影响,破坏其原本均性,将会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所以在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应该重点考虑库区水位上涨后所带来的地质变化,尽量将公路路线设置在库区淹没影响区外边,或者受库区水位升降压力影响小的地质环境当中。

库区公路路线浅基的影响

库区公路路线,路基浅基础的稳定性。由于受到很多不同种类因素的限制,特别在四川这种地质环境下,有些地方难免公路路线要建设在库区淹没影响区内。当无法避免的时候,我们要重点考虑路基浅基的稳定性。保证水位上涨淹没公路路线时,毛细水对路基浅基的影响,保证公路的稳定性。

不同地质条件下库区公路路线的参考因素

在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还要结合不同地形地质条件,通过不同的路基形式进行铺设。平缓的地形条件可以用土基形式铺设,地质条件好的山路可以通过半山洞路基形式铺设,地形差,不容易支撑的地方可以用桥梁形式通过等等。总而言之在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上设计人员要综合当地不同地形地质条件对公路路基要求做到充分了解。

库区公路路线安全因素

加强对后期运营安全。由于公路路线设计上很多都是规避不良地质,在库内影响范围内很容易造成集中升降坡现象,在加上四川多变的天气,处于库区影响范围内的路线应该加大重点监控,对运行后期的检查测速一定要到位,在指标上应该高于一般公路路线指标。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流程及方法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基本上和一般公路路线设计相同,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结构逐渐缩小细节的过程。不同的是库区公路路线设计更加注重“时间方案细部优化”“与其它专业沟通”“实践方案再争强优化”三个部分,而一般公路路线设计上对这三个环境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视。

库区公路路线控制点分析

库区公路路线控制点分析主要分为:制定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中间控制点,三大部分。对于库区公路路线来说,由于四川本身地形险峻,不良地质规模比较大,水位上升或者下降都会给周围地质条件造成变化,使周围原本不良的地质遭受更大的危险,因为路线设定显得格外重要。在库区公路路线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该地区地质条件与地形环境,探查清除所有不良地质条件,来为最终确定路线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库区公路路线,线形设计

当库区公路路线控制点设定以后,可以根据技术标准进行路线设计。通常情况下分:“由大到小”“由小到细”“由细到微”,三个部分进行路线线形设计。

“由大到小”具体是指在整个要铺设公路路线范围内找出合理的通行路线走廊带,在对这些通行路线走廊带进行对比分析。通常情况下工程研究阶段在1:10万或者1:5万地形图上就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由小到细”在确定公路路线走廊带范围内,找出所有可实行的路线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选择最佳路线出来,这一步通常在1:1万或者1:3500地形图上进行研究对比。

“细到微”是指具体确定路线方案后,对每一小段进行逐一研究。由于四川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此段研究通常在1:2000或者1:1000地形图上进行研究分析。

库区公路路线设计与其他专业组互动设计与沟通

通过前面所讲述的办法,可以基本上确定了库区公路路线可行方案,但是路线的设计工作还没有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与其他专业组进行沟通,例如:路基,隧道,桥梁等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由于公路路线在现场施工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受到现场地形地质因素影响,对公路施工标准也不一样,大大的增加了施工难度,很多地方可能无法达到施工要求,所以跟其他专业组的沟通成为关键。

库区公路路线放样后在优化调整

根据以上所说的办法,库区公路路线就可以进行实地放样测量。因为地图上精准度与数据对照真实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定模糊性,很多地图上体现出来的高度与位置,往往跟现实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结合现实情况不断的修改调整,直到合理为止。

库区公路路线安全问题

当最后确定库区公路路线时,通常要用运行速度对整条路线进行线形验算,并且根据实际得到的结果对库区公路线行进行细致的调整。如果实在无法调整的,可以采用安全措施进行保证后期正常运行。尤其是四川境内崇山峻岭地方特别多,重点防护对象也多,安全措施一定要到位,尤其是对突发事情的预防上,应该综合全面的考虑。库区弯道附近更是要多家注意加强防范措施防止车辆坠落。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工程结构本身安全问题,同时库区水位上升或者下降对工程结构造成的影响。

总 结:

库区公路路线建设与一般公路路线建设有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于工程量的庞大与复杂,整体项目设计要求非常精细。在设计理念上应该遵循,“由大到小”“由小到细”“由细到微”三个过程。同时库区公路路线方案粗略完成后,要协同其他专业组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且根据其专业人士对现场分析后,重新修改库区公路路线方案。一条优质的库区公路路线是靠不断优化调整方案才能设计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朱剑红.全国水力资源家底查清[N].人民日报,2005(5).

[2]李国并.水电站库区路线设计要点探讨[J].四川林勤设计,2007(2).

篇2

1、工程简况

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是一个以供水为主的水利工程,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最高日供水量测算到2030年最高日需水量为1.1995万m3/d,由此确定本工程供水规模为1.2万m3/d。清湖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3.78m,死水位为74.38m。有压隧洞位于主坝右侧,出口接坝后电站,装机容量95kw。本工程从清湖水库坝后电站的压力管分出岔管取水,规划水厂地面高程为64.0m,死水位与水厂间高差为10.38m,距离6km,可实现无动力输送原水。清湖水库水质较好,水体不受污染,水体常年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工程建成后,将解决清湖镇区(含红山农场)、以及沿途8个行政村大部分人的用水问题,现状(2012年)52630人,远期(2030年)70643人。

2、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2.1工程总体布置

清湖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水质较好,是乡镇供水的理想水源,经水量平衡计算,按规划水平年预测需水量1.2万m3/d。清湖水库能满足用水量的要求。原水取水口选在清湖水库放水隧洞的出口处,从原电站压力钢管分岔引出,经输水管道引至水厂进行净化处理,输水方式采用重力流无动力引水,单管布置,管径为DN=450mm;水厂布在清湖镇区西北侧大塘江村附近的山坡上,生产规模1.2万m3/d,原水经净水厂净化后,通过加压泵站加压至设计水压54m,最后通过配水管网供给用户,管径φ90~450mm。

2.2输、配水工程

1)输水管设计

清湖镇输水干管始于清湖水库输水隧洞末端,止于清湖镇水厂,单管布置,管长5975m。管道沿途经过蚊龙、上铺岭、榕树环、那百垌、罗子田、垌尾最后到达清湖镇水厂。此输水干管的总设计流量为0.147m3/s。为便于工程的运行和管理,结合各输水线路沿线地形和地质情况,输水管道拟尽量采用浅埋式布置方案。清湖水库至清湖镇水厂公路两侧基本无建(构)筑物,输水干管可沿公路的内侧(靠山侧)埋设。

2)配水管网设计

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供水对象,配水管网采用树枝状布置,并选用钢纤管和PE管。其中管径小于250mm以下的采用PE管,管径大于250mm采用钢纤管。配水管网总长51.78km。

2.3净水厂设计

水处理构筑物生产能力按最高日供水量1.2万m3/d,除以每天工作时间24 h确定,即500m3/h。

水厂工程包括生产建筑物、水厂附属建筑物、厂区环境设施等。生产建筑物包括絮凝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水厂附属建筑物由办公室、值班室仓库等组成。净化系统是本工程的主要部分,由絮凝池、沉淀池、加药加矾室、过滤池、清水池等项目。

1)絮凝(反应)池

净水厂净化系统净化规模为1.2万m3/d,系统工作时间每天按24小时计,根据用水量(包括5%的水厂自用)计算结果得知,净化系统平均时用水量为525m3/h。

反应池分8个反应室,每个反应室串联起来。反应池有效水深3.3m,存泥高1.5m,超高0.3m,总高5.1m,平面尺寸为2.60×2.60m。

2)沉淀池

沉淀池工作时间按24h计,进水流量与反应池相同,为525m3/h。采用斜管沉淀池,水在斜管内的上升流速采用v0=2.5mm/s。经计算,沉淀池的尺寸(长×宽×高)为12.5m×6m×5.68m。

3)过滤池

根据计算清湖水厂净化系统设计流量分别为525m3/h。参照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S775,净化系统选用两组S775(八)320m3/h重力无阀虑池,流量共640m3/h满足要求;单池平面尺寸为4.1×4.1m,总高4.74m。

4)清水池与消毒

清水池容积按日供水量的10%~20%计算,本工程日供水量为12000m3,选两个1500m3的方形清水池使用满足要求。清水池单池边长28.7m,池高4.5m,池顶覆土高度为1.0m。

5)加氯、加药设计

投药间设置氯酸钠原料间、盐酸原料间、二氧化氯制取室、矾库、加矾间、化验室、值班室、办公室。投药间内配备有二氧化氯、混凝剂的储存、配制、投加系统。

2.4加压泵站

加压泵站设在清湖水厂内,泵站共设四台水泵,三台工作一台备用,水泵型号为KQSN250-N6,扬程为54m。加压泵站平整后室内地面高程为60.2m,采用单层单列式布置,单层式砖混结构,机组间距为4.0m,宽6.5m,长19.0m,为了满足水泵检修的要求,在泵房内设一台2.0t电动葫芦。

3、机电及金属结构

3.1 水机设备

清湖镇水厂供水日变化系数为1.3,由于供水的重要性,加压泵站考虑设置四台水泵,三台工作一台备用。

根据供水工程要求,加压泵站供水流量为900m3/h,单台水泵流量为382 m3/h,供水扬程为48.24m,三台工作一台备用。从“水泵系列型谱”拟选水泵型号及参数:KQSN250-N6,H=54m,Q=382m3/h,n=1480r/min,水泵吸入口径250mm,吐出口径DN=150mm、必需汽蚀余量2.9m,电机功率90kW,泵重511kg。

3.2 电气工程

清湖水厂的动力负荷均采用0.4kV电压供电,1回10kV电源进线引接于附近的10kV线路线路,设降压变压器一台,型号为S13-500/10,额定电压比为10±5%/0.4kV;0.4kV电压母线设2面GCS型成套低压开关柜,1面GCS型成套无功自动补偿柜,1面ZX-2动力箱。另设1台400kW柴油发电机组接于0.4kV电压母线上作为备用电源。

3.3 金属结构

为了能将絮凝沉淀池底沉积物快速有效排出,在絮凝沉淀池上配备1台吸泥机(移动台车式)。

净化系统各建筑物的埋件、埋管及阀门等算入各建筑物的水处理设备内,输、配水管网的金结算入相应的管附件内。

4、结语

陆川县清湖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是新建项目,工程任务是解决清湖镇区及镇区周边村屯的用水问题,现状(2012年)52630人,远期(2030年)70643人。工程设计从清湖水库取水,经输水管道引至规划水厂,净水处理采用常规工艺,经加压后通过配水管网向用户供水。本工程项目实施后,将为清湖镇区、以及镇区周边村屯提供丰富干净的水源,促进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经过论证,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篇3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设计总库容165万m3,现复核为114.29万m3,工程规模为小㈠型水利蓄水工程,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为4级,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D258-2000),水库防洪设计洪水标准为三十年一遇(P=3.33%),校核洪水标准为三百年一遇(P=0.33%)。

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输水涵洞、溢洪道三部分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24.9m,坝顶宽3.5~4.0m,坝轴线长228m。输水涵洞布置于大坝右岸,为有压坝下埋管,进口底板高程为1970.85 m,全长55.0m,内径0.5 m,为钢筋混凝土压力管,出口设凡尔闸一道,手动启闭。最大过流量为1.17m3/s。溢洪道布置于左坝肩,为开敞式溢洪道,进口处设有交通桥,底宽3.0m,高4.0m,进口底板高程为1979.83m,全长170.77m,浆砌石衬砌段长30.77m,后段泄槽为梯形土渠,断面不规则,底宽2.2~1.5m,高1.2~3.0m不等。

2 大坝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坝存在沉降变形,坝顶中部最大沉陷为0.41m。上下游坝坡出现局部变形,上游坝坡护坡石零乱、凸凹不平,局部无块石护坡;下游无护坡措施,杂草丛生,坡面有坑凹及隆起现象。大坝渗漏严重,在左坝肩下游岸坡有一积水潭,面积为710 m2,其渗漏量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大,为接触带渗漏及绕坝渗漏。在右坝肩下游岸坡也有出水点,从渗漏观察情况看,为接触带渗漏所至。

3 除险加固方法的选用原则

土石坝虽然坝型常见,但由于其病险情况复杂,外部条件多变,并且各项具体的除险加固方法很多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病害都应进行仔细分析。应从工程病害情况、除险加固要求(包括加固后工程应达到的各项指标、加固范围、工程进度等)、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土石坝加固方法时,应根据工程病害的具体情况对几种加固方法进行技术、经济、施工方案比较,选择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且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除险加固方法。

4 大坝的除险加固设计

4.1大坝防渗处理设计

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地质情况,沿坝轴线上、下游布置双排灌浆防渗帷幕,总长490m,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中的相关规定,防渗顶界高程为校核洪水位高程,即1982.35m,为方便施工,综合取为1982.30m。

沿坝轴线两侧设置双排灌浆孔,排距1.5m,孔距2m,两排孔之间呈三角形交错排列。平面上,上游排孔布置于坝轴线上游1.00 m,下游排孔布置于坝轴线下游0.50m,计246个孔;两排孔深度一样,均对接触带及中等透水带进行处理。

灌浆孔分两序施工其它按《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SD266-88)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上游排基岩段采用自下而上孔内循环不待凝分段灌浆法。坝体、湖冲积层及坡积层中I、Ⅱ序孔均采用袖阀管自下而上纯压式充填灌浆。

坝体、湖冲积层及坡积层采用粘土水泥浆,水泥掺量为15%。基岩采用纯水泥浆灌注。水泥采用R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按上游排灌浆孔总数的10%布置检查孔,坝顶挖3个探槽检查。

4.2上游坝坡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规定,上游护坡护至死水位以下1.5m。护坡结构采用石材干砌,其厚度按规范中的附录A.2护坡计算,厚为30cm,下部为10cm厚的砂垫层(反滤层)。

4.3下游坝坡

下游坝坡加固应清除游坝坡表层的石块、淤泥腐殖土、杂填土、泥炭以及杂物等,对浸湿区进行清理。对坝体下游侧进行培厚,使坝顶宽度达到4.0m,坝坡坡比分段设置,其中第一段高程自1983.200m~1970.300m,高度12.90m,坡比1:2.35,设置2.50m宽戗台;第二段自1970.300m~1963.500m,高度6.80m,坡比1:2.5,设置1.0m宽戗台。为避免雨水冲刷,下游坝坡采用六角空心砖植草护面。下游坝坡设置排水棱体,新建排水棱体与原排水棱体连接;

4.4 坝顶工程

篇4

溢洪道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是水库等防洪建筑的重要设备。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溢洪道能够发挥出排除水库存超蓄洪水的作用,使水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以确保水库在汛期及泄洪期间的安全。但在水库建设过程中,若溢洪道设计不合理,则容易出现侧墙混凝土脱落、伸缩缝开裂和底板破碎等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到溢洪道的使用性能,而且对水库的安全状况也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应做好水库溢洪道设计工作,确保水库的质量安全。

1工程概况

某水库是一座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水库,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堰宽15.0m,堰顶高程277.00m,最大泄量21.30m3/s。

2溢洪道设计

2.1规模确定

考虑水库为中型水库,选择4m堰宽,跟国内同规模水库比较,相对较小;同时,水库洪水主要靠溢洪道宣泄,堰宽太小,溢洪道超泄能力弱,水库安全度相对较低。

2.2结构布置

引水渠长35.0m,底高程144.50m,宽8.0m。

进口平直段采用钢筋混凝土“U”型槽结构,长12.0m,底板顶高程144.50m,净宽8.0m,墙顶高程150.90m。

闸室段采用钢筋混凝土“U”型槽结构,总净宽8m,分1孔,闸室顺水流方向长15m。采用驼峰堰,堰顶高程145.50m,边墩宽1.5m,墩顶高程150.90m。设平板工作门与平板检修门,均采用卷扬式启闭机。墩顶设交通桥,宽6.0m,桥面高程150.90m。边墩与山体间设一道钢筋混凝土刺墙,墙顶高程为150.90m,刺墙底部位于弱风化花岗岩,刺墙下布置帷幕灌浆,与闸室帷幕灌浆连接成整体。

陡坡段长72m,起点高程142.98m,断面为矩形,底宽8m,陡坡比降1∶5,陡坡两侧为衡重式挡墙,挡墙顶高程按陡坡水面线加掺气高度和超高后确定,陡槽底部为钢筋混凝土底板,挡墙后及底板下布置排水系统。

挑流段长15m,反弧半径10m,挑角20°,鼻坎顶高程127.00m。尾水渠长663m,起点底高程125.50m,比降1∶500,宽8.0m。

2.3设计计算

2.3.1堰型设计

堰型采用驼峰堰,根据定型设计水头和堰高关系,选择a型堰面曲线,上游堰高1.0m,中圆弧半径2.5m,上下圆弧半径6.0m。

2.3.2泄流能力计算

泄流能力计算采用《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开敞式驼峰堰的泄流能力公式计算:

Q=mεB2gH03/2ε=1-0.2[ζk+(n-1)ζ]0H0nbm=0.385+0.171(P/H0)0.657(1)

式中:Q为流量,m3/s;B为溢流堰总净宽,B=8m;n为闸孔数目,n=1;g为重力加速度,m/s2;H0为计入行近流速水头的堰上总水头,m;ζk为边墩形状系数,取ζk=0;ε为闸墩侧收缩系数;m为流量系数。

经计算:设计情况,Q计算=106m3/s,Q设计=93m3/s;校核情况Q计算=179m3/s,Q设计=155m3/s,泄洪能力满足设计要求。

2.3.3泄槽水面线计算

泄槽水面线根据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Δ1-2为分段长度,m;h1、h2为分段始、末断面水深,m;v1、v2为分段始、末断面平均流速,m/s;、为流速分布不均匀系数,取1.05;i为泄槽底坡,i=1:5;θ为泄槽底坡角度;n为泄槽槽身糙率系数;为分段平均流速,m/s;为分段平均水力半径,m;为分段内平均摩阻坡降。

起始断面水深h1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为起始计算断面单宽流量,m3/(s・m);H0为起始计算断面渠底以上总水头,m;θ为泄槽底坡角度;为起始计算断面流速系数,取0.95。计算结果见表1。

表1泄槽水面线计算成果表

2.3.4挑流消能计算

挑流水舌外缘挑距按下式计算:

(4)

式中:L为自挑流鼻坎末端起至下游河床床面的挑流水舌外缘挑距,m;θ为挑流水舌水面出射角,取θ=20°;h1为挑流鼻坎末端法向水深,m;h2为鼻坎坎顶至下游河床高程差,m;v1为鼻坎坎顶水面流速,m/s,按鼻坎处平均流速v的1.1倍计。

鼻坎平均流速按下式计算:

式中:v为鼻坎末端断面平均流速,m/s;Z0为鼻坎末端断面水面以上的水头,m;为流速系数;为泄槽沿程损失,m;hj为泄槽各项局部损失水头之和,m;S为泄槽流程长度,m;q为泄槽单宽流量,m3/(s・m)。

冲刷坑最大水垫深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T为自下游水面至坑底最大水垫深度,m;q为鼻坎末端断面单宽流量,m3/(s・m);Z为上、下游水位差,m;K为综合冲刷系数,取k=1.1。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挑流计算成果表

冲坑上游坡比为1∶3.7,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3.5控制段稳定分析

堰基底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按下列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

式中:K为按抗剪断强度计算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f为堰体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的抗剪断摩擦系数,取f=0.8;c为堰体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的抗剪断凝聚力,取c=0.7Mpa;ΣW为作用于堰体上的全部荷载对计算滑动面的法向分量;ΣP为作用于堰体上的全部荷载对计算滑动面的切向分量;A为堰体与基岩接触面的截面积。

计算了工程完建期、正常蓄水位挡水和校核洪水泄洪三种工况,成果见表3。

表3闸室稳定计算成果表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要求,按抗剪断强度公式计算的允许最小安全系数,基本组合〔K〕=3.0,特殊组合〔K〕=2.5,计算结果均大于规范允许最小值,闸室抗滑稳定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3基础处理和排水

溢洪道基础为弱风化花岗岩,考虑在闸室及刺墙下布置一排帷幕灌浆,并向两侧山体各延伸8m,拟定帷幕灌浆的孔距为1.5m,深度为8.0m。根据物探成果,有2条构造破碎带分别位于闸室、陡坡段,采用回填混凝土塞的方法处理。

为减弱闸室基底扬压力,在帷幕灌浆下游3m处设置一排排水孔,孔深5m,孔距1.5m。为减弱渗水对陡坡段底板和边墙的渗透压力,在底板底部和挡土墙后设置纵横沟槽式碎石排水,构成纵横排水系统,纵向排水通向挑流鼻坎下面,将渗水排向下游。

4安全监测

4.1变形监测

包括垂直、水平位移监测,共设置位移观测点10个,两岸设4个工作基点和4个校核基点。

4.2渗流监测

选择闸室轴线布置1个渗流观测断面,共设置4支渗压计(扬压力计),用来监测溢洪道的扬压力。

4.3水位观测

分别在堰前、闸室段、陡坡段及出口段设水尺以观测水位,共设水尺5根。

5 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库溢洪道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库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状况。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应加强水库溢洪道设计工作的力度,做好堰高和堰宽的选择、泄洪能力计算、挑流效能计算和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同时积极学习国内外成熟的溢洪道设计经验,不断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以确保溢洪道设计达到工程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