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5:4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22-02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创新”和“创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前者是思维的转化、方式方法的改进、新事物新内容的增添等;后者是一个人利用商机并进行有效的运转,最终获得利益的商业化过程。创新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推动力。
相较于创新,创业是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人类的聪明才智,努力优化信息资源,创造出特定的社会价及经济效益。创新与创业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创业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围绕创新精神来进行,而创业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需要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具有一个形象的规划,在校期间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详尽的思考,这不仅是教师所应当做的重要工作,同样应当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有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才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员。总而言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全面且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
二、造成大学生创业思维难以被培养的原因
1.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代农耕经济下,“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束缚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封建科举制度的局限,“八股文”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虽然科举制度对历史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其扭曲了真正的教育,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传统思想中对孝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欲望,成年的孩子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要留在家里孝敬父母,不能外出闯荡,否则便是不孝。这是时代的局限。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对于当前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很深的影响,这种“传统”的盛行让学生故步自封,难以实现对自身的跨越。
2.创新创业思维与专业课程结合力度不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力度不够,绝大部分高校虽已认识到到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并未跟上思想的脚步。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的就只有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学生活动,如创业竞赛、少量创业类型的讲座等。形式单一,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无法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更没有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并且,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中,从而让学生的创业思维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出现不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师资源短缺。高等院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上可能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来看,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学生难以得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自身不具有创新意识,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不足,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很难让学生对于创业方面予以思维的开创,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缺乏大学生可以做的创业项目。在校大学生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难以找到适合其创业的优秀平台,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得不到满足,一腔热血没有挥洒的地方,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分离,不利于其发展。实际上,创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创业的价值观,在实践中提升其创业能力。加上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景气,给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狠狠一击,让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对于学生用那迈出创新创业一步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
1.发挥师资力量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优势。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理想信念的开发、乐观人生态度的保持以及国家政治的学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开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重视起来,摆脱其慵懒情绪,真正学习到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树立更高更远的理想,将自身创业目标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当下,全国各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上逐渐加大力度,但是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许多专业课的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上专业素养明显不足,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仅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这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校园环境的熏陶,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无形中引导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建立。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章制度的建立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将创业精神融入到校园建筑上,比如用贴标语的方式,让师生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用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上也应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不同的文化营造,将创新创业精神植根于校园环境中,融入每个人的头脑中。
3.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活动,并且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学生应该将其眼光放长远,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点出发,将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起来,认真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利用自身优势与时势优势,充分发挥其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创业。国家在出台相关政策之余,也要做好相应的思想舆论导向,注重从媒体、宣传等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准备,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让大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对创新创业的全新认识,并让学生从创新创业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国家还要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行地区性划分,让不同的地区享受到与自身相合适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各个地区的创业发展。
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鼓励其创业。在校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服务,提供资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创新意识很强的团队,提供科研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请专业人员指导其创业活动,甚至可以鼓励老师带学生进行创业活动,老师为辅,学生为主,强强联合。老师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持,学生加以运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其创业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创业积极性的培养,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丰富的阅历是创业活动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创业活动中,弥补学生社会阅历、经验不足的弊端。教师还要跟进学生们的创业过程,对其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全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所形成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学生创业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结合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融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道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融入到高等教育中,甚至可以引入到各地区的中学教育中,学生从小便可以接受创新创业的教育,使创新创业思维成为学生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不断探求创业的科学道路,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高效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50-03
在新形势下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课题,也是目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锻炼创业技能,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使更多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含义
“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指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协同,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的培养模式。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提供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质项目,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平台进行实践实习;学校根据社会需要设置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与社会企业进行对接;大学生本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利用政府、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支持和平台投身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
“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成功率高、稳定性强、成效性佳。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是找到好的项目,创业成功。“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由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社会项目提供机会,学校按单培养,大学生积极投入,全员参与。这提升了大学生企业创建的成功概率,同时也能保障创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模式,能结合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摆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造成的各种束缚,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的释放、能力的发挥。大学生创业成功能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学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
(一)政府方面
政府、高校、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体系中的三大影响因素,其中政府是核心主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正当权益的保护者。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政策影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还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升服务效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丰富创业服务。由此可见,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否积极支持,是否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保障政策,是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出台一项好的政策,就是一个方向标,就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军中。政府从创业环境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搭建创业平台,就能使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更加有信心、有热情投入到创新创业事业中。
(二)社会方面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因素,如政策环境、人文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等。优惠的政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障,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让大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政策环境由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由学校承担,所以这里所说的社会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是提供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的单位。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否接受,所持的态度是否积极,家庭成员是否具有创业经验,是否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提供相应的保障,这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实施者,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第一课堂,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否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特长等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打造实践性强的实训平台,是能否有效地开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学校是否将创新创业的相关元素注入到校园文化,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等,这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大学生方面
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他们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在传统观念和负面思想意识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漠不关心,对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敷衍了事,马虎对待,缺乏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培养的初期,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了解不深,还没有形成创业意识和兴趣时,就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这会让他们产生畏惧的抵触心理,对创新创业失去勇气。这样的培养也就没有意义,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所以将大学生本身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四位一体”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四位一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政府职责,增强创新创业信心
政府首先应加快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迅速驶入快车道,从根本上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政府、社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和保障者,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实施“扶上马,送一程”工程,尽可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初期创业的信心。政府还要积极发挥其职能优势,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采取高校和大学生个人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和途径,共同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体系,解大学生初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采用网络和窗口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信息和免费服务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希望,这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才有根基、有动力,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创建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
整个社会应该以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态度支持大学生创业,推崇大学生创业。应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宣传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以及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潜能,形成全社会“勇于创业,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理解、激励、支持的社会舆论大环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培养,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项目为载体,以社团为平台,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勇气
以创业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看到创业的可行性;以社团为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 以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的实践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勇气; 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应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中,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创业特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可根据创新创业需要增加选修课比例,以满足学生多维求知欲望。同时加大实践课教学力度,增加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了解创业的过程,让大学生体会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和艰辛。学校应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特点、学科优势和社会需求,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应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只有那些有胆量、有谋略、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大学生才适合创业。所以,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加大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压力的训练,利用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分析等展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使有意向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对创业的困难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准备。
(五)创建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实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
实战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证,实训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与生产、经营等紧密联系的实训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训中巩固所学到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降低创业风险。校内的实训平台应根据专业特点建设,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搭建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全方位模拟平台,对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通过在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的岗位,锻炼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缩短适应期,降低创业风险。对机械、金工等工科专业,学校更要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将社会较先进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引进基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将实习、实训、合作研发、技术攻关、企业培训、就业融为一体,通过校外的实践培训,让大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打破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大胆地创业,有准备地创业,从而在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培养质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是每个学校至关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是应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支持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与到行业、企事业、科研院所的生产研究实践中。二是要加强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学术研究,组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实践阅历。三是聘请社会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差的不足。
(七)培养创新创业团队,促进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需要不同专业领域、不同专长的大学生团结合作才能完成。培养大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建立一支和谐向上的团队十分重要。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应包含如何建立与发展成功团队的内容,并在模拟教学环节中进行培养和强化。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甚至可以跨校进行,以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让团队的每个成员找准角色,发挥特长,精诚团结,这样才能保证创业成功,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颖,李永能,葛长荣,等.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5):72-76.
一、创新人才及其意义
(一)创新人才的界定
创新人才是在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创新人才的劳动是向人类尚未认识的领域进军,具有明显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1.企业创新人才产生于企业的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并且在创新实践中,既尊重实践经验又尊重科学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创新成果。它们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技术的、理论的,主要应以技术创新成果为核心。
2.企业创新人才具有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钻研精神。具有明确的事业目标和价值观念,追求事业成功和自我价值是其最高需要。他们能够为创新、为突破、为超越奋斗终身。
3.企业创新人才主要存在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操作工人层。不受年龄、性别、民族、社会地位、政治信仰的限制。只要他们具有创新思维,从事创新活动,有创新成果。创新是他们的主要标志。
4.企业创新人才必然产生于优良的企业环境中。这种环境主要包括:目标任务、组织机构、政策与制度、管理服务、人际关系与文化、激励与培养、鼓励与支持的领导者,等等。
(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WTO的加入将企业推向了国际竞争的前沿,加强创新人才开发,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国内形势看,企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实力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作为创新知识的载体,创新人才的大力培养可以为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的素质知识、经验、创造才能和创造品质,是构成个人创造力的基本要素
良好的创造品质为创造提供动力,是成功进行创造的人格保证;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创造供应元素,是创造成功的基础;卓越的创造才能,是创造实现的必要条件。知识经济及市场经济又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创新人才应普遍具备的基本素质
1.职业道德与品德素质。对于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来说,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避免对人类、对自然造成危害,创新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德。
2.专业知识技能与文化素质。扎实的文化基础、宽阔的知识信息、独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功底。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超常发挥要以人的高技术素质和高技能作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3.心理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是目标执着、处世慎重、工作认真、遇事沉着,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有一定观察和洞察力的人。应具有风险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心里准备,更要具备善于化解风险的能力。
4.市场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人才对待一项技术,首先不能看其有没有学术价值,而是要研究这项技术有没有市场;其次这项技术的开发水平,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资源的整合或创新使企业的科研开发达到消费者要求的目标。
5.能力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力素质。实践证明,创造才能是敏锐的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极强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的应变能力的最佳组合。
6.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方法、途径。它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要具有超常性、富有个性、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其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创新者通过创新思维对所掌握知识的加工、提炼、升华。介于创新思维能力及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应当使自己具备聚焦思维(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和知识开发能力。
(二)聚焦思维
通过对创新实例的分析发现,首创型人才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聚焦思维。所谓聚焦思维是指以某一问题为焦点,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思维过程。首创型人才运用聚焦思维时,通常遵循以下3项准则:
1.超前性准则。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创业目标的确定。由于创业目标不是满足现实的需要,而是满足未来的需要,因而首创人才不是参与现有市场竞争,从同行手中夺地盘,而是处于超然地位,冷静思索、观察、预测未来。并以此为中心,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开发,旨在夺得未来的市场。这就是超前性准则。运用这一准则时,一是所选的思维焦点并不是己成熟的科技成果,而是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项目。二是他们能准确地从环境中提炼出代表大多数人心愿的要素,并以此为契机,确定超前但能为人接受的目标为思维的焦点,并使之共鸣。著名的杜邦公司之所以能傲首于世界化学业,就在于领导者具有这种超前的选择能力。
2.严密性准则。由于首创人才选取的焦点具有超前性,所以根本无法获得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的直接资料,只能通过对收集到的间接资料作细致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周全而严密的思考,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严密性准则。运用这一准则时,不仅要抓住关键事件,而且还应营造一个可以顺应关键事件发展轨迹的、激发人们主观能动性的环境。霍夫曼・拉罗什公司在确定生产维生素后,便开始营造能发挥研究人员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产品试制成功后,公司又全力以赴为销售人员营造环境,最终促成了公司的成功。
3.持续性准则。现代市场瞬息万变,首创人才一旦发现自己的思维焦点不合市场,他们必须马上选择新的焦点,他们总是在不断调整中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持久地保持优势。这就是持续性准则。福特汽车公司开发“雷鸟牌”汽车,使福特汽车公司再创辉煌,就是如此。由此可见,超前性准则是选择思维焦点的前提,严密性准则是确保思维焦点实现的措施,持续性准则是调整思维焦点的方法。三项准则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三)知识开发能力
知识开发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能力素质。因为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之时,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知识开发能力,这将会成为“高级文盲”。知识开发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消化、表达和运用四大基础能力系统。
1.获取知识能力。是指在接触实际和阅读书面资料过程中,能动地摄取知识的能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综合运用。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听记能力和笔记能力。
2.消化知识能力。是指对于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是人的思维和想象力的综合运用。具体可分为分析概括能力、判断评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表述知识能力。是指人们将所消化的知识用口头或文字形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具体可分为说服能力、演讲能力、论辩能力、写作能力。
4.运用知识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观念指导行为,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具体可分为应变能力、配合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
知识的获取和消化能力是人才的内向力,是人才发挥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表达和运用是人才的外向力,是知识才能的释放、运用和传播的过程。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并非天才的特质。通过培训,人人是创新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处。
(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创新人才是在人的生命运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发展中逐步成长的。其成长遵循以下规律:
1.创新灵度定律。当人的生命运动与思维运动相互作用到一定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高的水准时,人就会产生一种创新意识(灵感),这种创新意识即为创新灵度。
2.创新速度定律。在人的思维运动与生命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创新灵度与客观环境发生作用时,会产生出一种创新能力,改变客观环境的状况。我们称它为创新速度定律。
3.创新力度定律。在人的生命运动与思维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程中将会创造出新业绩。创新业绩越多,创新力度就越大,二者的关系成正比发展。三大定律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合力,决定创业绩的高度。运用这三大定律来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大大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整体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的创造力,正是我们所面临的、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里借助形象化的作用关系表达式来帮助我们分析、探讨、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和渠道。创造力即包括现实的创造力,也包括潜在的创造力,用相互作用关系表达式表示即:创造力(F)=现实创造力(F) 潜在创造力(F)=[知识 能力 体力 经验(信息) 智力]×良好的管理(G)=足(M)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的创造力时,F中各因素体现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其关键在于G。其中三项因素关键在于后两项,即情商和M的具备程度,其重点应放在提升上。可以通过以下技术路线进行:
1.人才自身潜能的启动。主要是提高M的值,重点放在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说,M值越大越好。而且应是正值绝不能出现负值,负就是破坏值。
2.充分运用情商理论,使EQ制成正值。方法是实施利导行为,避免闭导行为。主要有:提升其对目标韵认同感,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恰当的激励,提供物质的、人际的、精神的条件,等等。关键是解决人才潜能发挥的客观障碍因素,而其关键的关键是解决心理障碍,主要是自信心问题、前途感问题、推动力问题、承受力问题、吸纳性问题,等等。创造活动需要两个自由:一是内心的自由,压力太大,心理紧张,难以创新;二是外在的自由,要在多方面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创新提供保证。另外,有些人很会动脑子,很容易爆发灵感,而灵感也是创新的一个前提因素。
3.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环境。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而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更具超常性、个性、开拓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因而对他们的培养也必须打破常规,具有较大的宽容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内部环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领导者应支持创新。不仅在精神上支持创新人才创新,给其支起一个自由空间,而且在实物上支持他们,给其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他们获得信息,给他们在创新上一定程度的自,使其能全力进行创新,无后顾之忧,能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善于经常同下属进行思想交流,并能够鼓励每个下属勇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领导者又能虚怀若谷,从善如流。领导者应及时消除同下属的隔阂,真正做到互相坦诚相待,成为知己,使下属不致产生“怀才不遇”之感。领导者在此基础上,才能识才、用材、知人善任,能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是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受到了尊重,有成就感,能够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也愿意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为企业整体目标而奋斗。
第二,在企业组织内部要形成民主、团结、松、和谐、求真、务实的良好气氛。使每个成员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向心力与归属感,以我是企业的人而感到自豪,而不是老想着跳槽。真正以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想企业所急企业所想,进而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团体精神,使大家在共同努力下,总体合力最大,发挥组织系统的能量。因为创新需要知识信息,而一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灵感常来自于他人的提示。所以,成员间的交流对于创新也就非常重要了。
第三,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保障地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基础。同时应结合员工的个人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培训。明确上司对下属有培训的责任。另一方面,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使成员发挥潜能,如给以奖金、实物奖励。激励应从精神为主,如通报表扬、提升、给与特殊培训、嘉奖,以其名命名产品或设施名、向其父母所在的单位或处所传送表扬等。在激励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留住人才的措施及制度。
第四,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为防止人才的停滞不前、自满自傲,应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形成一种紧张气氛或危机感。就人才机制而言,万向集团的阶梯用人制度,南风集团的全员竞争上岗,海尔团的申报提升制度,华为集团的年度考核淘汰制度,三九集团的任职期限到非升即走制度等,都要借鉴。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有竞争才能常创新。
4.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自我修炼。人才的自我修炼是内因,是关键。创新是由创新者的素质转化为创新者的思路,再由创新者的思路转化为创新者的行为,最终得到创新成果的过程。作为一个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自觉地进行严格的自我修炼。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等。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7-01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广告装潢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广告装潢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不断进步和提高,才能赢得人们的满意,从而创造经济效益。这给广告装潢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师和学校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让他们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为实现个人价值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提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内涵
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广告装潢在创新思维上最重要是要找到一个设计创新点,只有这个创新点能够被发现和发掘并被实现,才能说在创新上有了进步和体现。具体来说,从理论层次上看,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表现在:
一是具有很强的变通性,这种思维让广告装潢专业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让创新变得比较不落俗套,在大胆的想象中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创造更具价值的理念。二是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创新的着力点在创造,而目的则是新颖,只有创造的理念和实物是新颖的、为人所不能的,才能说这种创新是成功的,所以独特性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够摆脱思维的案臼,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客户的需求来创造独特的价值。三是多角度性,创新的思维必然是联系的、多维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能感觉出新颖的程度的,所以要有超常和超前的思维。
二、如何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想培养广告装潢专业的创新思维,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加强教学工作,一是在教学工作的宏观保障上面做好培养工作,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培养工作。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宏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一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哪些方面要有创新思维,如何保障这些创新思维教育,只有明确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让学生在制度性的保障上能够接收到创新教育。
二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配备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创新思维教学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本身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因此要引进、培养创新思维的队伍,让他们把自身的本领和能力传输到每一级的学生们。
三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合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创新教学是需要多环节配合的,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一般来说,作为广告装潢设计这种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来说,要强调大课堂、强实训,让实践和知识结合地更紧密,从而让企事业单位对岗位职能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向能够不断调和,尽可能使教学课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四是高职院校、相关学院专业要有良好的考核标准。创新思维教学不是说做了就能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开展了就能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因此要加强考核,让教师对这种教学的成果负责,让创新思维教学活起来,以岗位、技能标准为最终目标来开展教学,通过书面考试、实训考核、参赛设计、职业技能鉴定等种种方式来考核教师和学生,从而让学生有压力、教师有动力地开展创新思维教学。
(二)微观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
创新思维教育在搭好宏观保障框架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各专业课程教师的事情了。可以说,虽然宏观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加重要,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明白何谓创新、如何创新、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维。
一是要让学生寻找到广告装潢的设计创新点。不夸张地说,广告装潢谁都可以做,入门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但是要做得好却需要极高的天赋和知识积累,其中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能找到一个设计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的主要特点是简单、具有号召力、有趣等,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被吸引,从而让这个创新点尽可能地做到人人皆知、口口相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到设计的创新点哪?笔者认为:1.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好的创意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常态中的,只有鲜活的现实生活才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细节,让他们在这些矛盾中寻找到灵感,从而找到一个设计的切入口。2.要让学生多开展联想,好的创新设计必然是信息量很大的,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的,而只有设计者自身联想到了,才能让受众也感受到这种联系带来的振奋感。因此,要让学生多展开联想,具体来说,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做一个教学游戏:教师随便说一个单词,让每个学生说出和这个单词相关的各种理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创新。
二是要鼓励学生按照创新思维的理念做出实物。广告装潢专业的特点是将理念实现、变成实物,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光思考,还要将这个创新理念形象化和具体化。只有好的广告创意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是色彩、造型、构图等实现过程中出现不足,也不能说是一个好的创意和创新。因此要高度重视实物化过程,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按照艺术创造法则来实现创意,鼓励学生采取各种设计手法将理念实现出来,并力争做到作品的形象简洁大气、图形生动有趣、色彩醒目和谐、比例合适恰当、构图突出新意,这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曾经有次对正在实习中的学生提到苏州的园林,结果让他联想到园林,进而联想到花格窗,最后将设计的灵感浓缩到花窗的网形,并将其化为实物,做出了一个镂空形式的包装盒,得到了实践单位的最终好评,可谓是笔者创新教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小结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新的时代给我们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是现实所需
培养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开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会更强。其次,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认识到机械专业的学习是自己的职业兴趣。再次,机械专业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合理充分地安排各种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参加课余文化活动。最后,培养机械专业创新思维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在培养机械专业的创新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专业或者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然而,考虑到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机械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往往习惯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操作要领、工艺方案进行的,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的优劣,评判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方案,设定统一的标准答案,严重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同时,很多学生因循守旧地一味服从、模仿,形成一种机械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二、加强中职生机械专业创新思维培养的措施
1.完善专门课程设立
设立机械创新设计类专门课程可相对系统地介绍创新设计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开发创造力。目前,不少学校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中增设了“机械创新设计”,通过系统地介绍机械创新设计的基础知识、机械创新设计的理论及方法、机械创新设计的实例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新机构、新机器创造发明的普遍规律及实用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技术视野,同时通过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成果的技术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机械创新经验和新机构、新机器实用性创新结构方面的技术资料。
2.注重提高创新能力
机械专业系列课程具有独特的内容和地位,在其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首先,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包含着很多创新内容,要善于开发。“机械设计”中集成化设计与创新、模块化设计等,这些都是最新的设计理念。如轴、齿轮、轴承、法兰盘的集成化设计实例。其次,通过更新内容与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构思与表达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精简内容,补充创新方案设计、商品化设计、价值工程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先进机械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研究教学规律与学习规律。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外,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机械学科注重实践与工程应用的特点,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
4.广泛开展实践活动
机械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深入、活化,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机械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举办相关的科技讲座、学术研讨会;配合课堂教学,组织课外兴趣小组进行各种设计性的科技活动;定期举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向学生开放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创新设计制作条件以及国内外优秀设计产品的展示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银清.浅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6).
刘有福 宁 晓 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只是指教师的口头语言,它还应包含教师 的表情语言 和书面语言,而作业批改正是教师书面语言的直接体现。教师如果能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评语来评价学生 的作业,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业批改必须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思维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与能力,可以说是与生俱有的,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比例关系,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教育影响相关联的。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才能发展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小时侯老师曾叫他做一条小板凳,第二天他交上一条非常难看的板凳,他的老师说他从来见过这么难看的板凳。爱因斯坦认真地说,“不,我的第一条板凳更难看呢。”接着他从身后拿出他的第一条板凳。爱因斯坦正是靠这种勇于创新,永不气馁的精神,不断地在科学领域中创新和拼搏。许多科学家他们并不是个个都是天才,他们所具备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执着和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人类就没有今天高度发展与繁荣。弓箭的发明,印刷术的改进,计算机的应用,等等,人类历史的每一步发展与变革,无不凝聚了一代代人的创新思维。
要把作业批改与创新思维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批改中努力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单一呆板的“ ”“ ”批改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增长他们的惰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不利于整个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多方面尝试,努力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结合,采取精批、选批、面批、学生互批等多种批改手段,且注上不同的评语,在教学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精批,教师逐本批改,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普遍性问题,采取及时的弥补措施。采用师生共同约定的批改符号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和提问。如属单词拼写错误,通过对错词打圈;属惯用法错误,通过对句式、短语下划“~~~~?”;语法错误标注“________ T”;数的错误标注“_________N ”;而“ ”往往表示解题的关键所在。如:
Miss Zhao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acher(s).
Neither of the twins come(s) from England.
English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any other subject(s) 符号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对所存在的错误一目了然,从而引发学生对所做的作业进行重新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作业批改不应只局限于找错误和对错误的质疑,对于正确的答题也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如:“She is good at maths.” "Jim learns English by himself ."在下划线部分注解“another way of saying ”;在宾语从句“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she lives ?”下划线部分注解“why” “How do you know”等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使知识得以升华。
通过精批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但需要教师的付出大量的劳动,没有充裕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本人也采取了选批方式。选批既可以抽改部分学生作业(包括好、中、差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就某次作业中部分典型题目进行选批,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批注、设疑。选批有利于提高批改速度和增加批改的针对性,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较强的指导性。
面批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或检查知识,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不仅使获得的知识理解比较深刻,记忆比较持久,而且会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需要。面批要注重采用启发性原则,所提问题要适合学生程度,不断地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批改过程中要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开展思维,认真探求知识。《学记》也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批改中做到“和易以思”就能达到良好的启发效果。
学生互相批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仿的学习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类似的学习程度都能促使学生在互相批改过程中,从不同侧面去创设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批改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利用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发现”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较全面的认识。
教师无论采取哪一种批改方式,都必须写上一定的评语,这是各种批改方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肯定和评价。教师应当认真对待学生作业评语的评定。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也应尽量避免重复多次出现同一种评语,以增加学生对批改的新鲜感,进而促使他们通过查字典,问教师等不同途径去寻找评语的真正意思。作业批改应以鼓励性为主。如对质量优秀的作业,本人通常注以“Excellent”“Wonderful ”“ Very good ”“Fantastic ”之类的评语;作业一般的也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出优缺点。如:“Try your best ”“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pron”“ Please write carefully”“ Your handwriting is wonderful ,but try toreduce the mistakes”。另外,在评语边还可以写上一些有关学习方面的名人名言,不时地鞭策学生,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A lazy youth ,a lous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 ."(滴水穿石)
"Adversity leads to prospersity ."(失败乃成功之母)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总之,不同的作业批改方式都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角度展开,促进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内涵。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们教学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教会他们运用创新思维,大胆开拓,尽情在知识海洋中遨游。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书目:
裴文敏等 《教育学》 1994年杭州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78-02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运动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单纯锻炼身体,而是通过参与积极的探索、思维,把地图上的点标与你所处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知精神。这样不仅能以探索的精神学习,而且能独立思考,自觉探索新的科学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理论。定向越野作为高校田径课程内容的拓展,把原有仅限于学校田径课程之中的走、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从而突破田径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的格式。这不仅符合现代学校田径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了田径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而且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体系。
1思维和体育创新思维概念
1.1思维的概念
思维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复杂、高级的认识过程[1]。
1.2体育创新思维的概念
体育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思维活动揭示体育活动领域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导人们去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充分利用创造想象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体育创新思维结果的心理活动。体育创新思维一般要求个体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
2 定向越野教学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2.1定向越野教学中思维的多向性
多向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鉴别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思维的多向性具体体现在:思维在一个思路方向受阻时,能够转向另一个方向思考;就某一思考对象尽可能多地产生思维结果,即提出多种设想,以求扩大可供选择的余地[2]。由于创新思维力求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所以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思路开阔,且不易受习惯思维和单向思维的束缚,也不易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这是有别于习惯思维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2.2定向越野教学中思维结构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转换敏捷,变通适时。思维能够迅捷地、适时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从形式到内容都相隔很远的对象,从而具有立体思维的特性,善于联想。在用某一种方法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时能够变换思维方式,甚至反复变换最终得到新设想;能够及时放弃旧思路,不僵硬地坚持走不通的路。这种自变应该看成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体现了适应性与灵活性;思维无惰性、不刻板、不滞涩,善于借鉴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吸取别人的正确观点和新观点,打破自我框框的束缚。
2.3定向越野教学中思维过程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思维不易受暗示,敢于追求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结论[3]。独立性是建立在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创新欲望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从前人不曾涉足的领域去开拓,才会引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结果。
2.4定向越野教学中思维结果的求异性
求异性指思维的最终结果不是司空见惯的而是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4]。这种求异是创新的前提,因为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永远不可能穷尽,只能逐步地接近,只有不断求异才能不断完善。
3 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方法
定向越野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鼓励而不是压制学生们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和倾向,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3.1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开拓思路,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新问题、新事物、新规律,教师酌情给予肯定的方法[5]。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田径课中的跑步后,基本掌握了跑的技术,教师对动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学生也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到学习定向越野课程时,我们可以在上课之前先观看一部定向越野教学的录像。在看录像前,教师指明观看的重点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和田径课所学跑的技术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总结出学习时的注意点,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相信这样,学生学得会比较快,也会乐意学习,有成功的体验。
3.2设疑答疑法
设疑答疑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设疑提问,学生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回答教师的提问。例如,在定向越野课程识图教学中,进行跑进线路的分析,让学生们先自己设定一条路线,然后教师进行提问:“还有没有更为合理的路线呢?”学生会更加仔细的研究地图,提高了阅读地图能力的同时,最终找到了更为合理的跑进路线,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重新排列法
重新排列法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技术的基础上,经过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动作。例如,让学生重新组合定向越野地图上已经预先编排好了比赛路线及到访点的顺序,形成新的比赛路线和到访点的顺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
3.4优化组合法
优化组合法是指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从更大范围来讲,也就是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的创新。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几种不同项目之间的移植,包括一些规则的改变和游戏的变式等等。
3.5多角度思考法
多角度思考法是指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的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运用在器材的功能转变和一些小型游戏活动的设计上面。例如:让学生从多角度设计一些基本活动: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出发,可分为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等;从动静态的角度思考,可分为动态创想和静态创想;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可分为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通过一系列创想,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有很多创意产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应该在场地器材的运用上也大做文章,例如,带学生到学校的器材室,让学生充分利用和改变器材的功能设计一些活动,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使有些原本少用甚至不用的器材能够充分地利用起来,如栏架、山羊、跳箱等等。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有时也会因体育器材利用不当产生一些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正确引导和处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3.6启发法
启发法是指学生先通过实践,再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评,最后进行实际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用到。例如,在定向越野的实践中,让几个同学先进行线路选择的练习,其他同学观摩并进行讨论,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其他同学再进行练习[7]。
4 结束语
在以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技能主要是采用模仿的形式,较少运用思维,所需的教学时间就相对比较长[8]。而如今在定向越野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运用适当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缩短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加大创新思维在其他课程的运用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其潜力。定向运动这一在我国新兴的体育项目,打破了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走出体育场馆,到大自然中去,充分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健康身体和健康人格的人,在强化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定向越野已显示出应有的活力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2]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3] 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4] 卞华,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93页.
[5] 严志平.浅谈合作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科研.2001.6(22).33-35.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职业教育阶段求学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初中和高中相比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并不高,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并非要简单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挖掘与创新思维的锻炼。那么,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和谐的教学情景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悲戚的情景会导致学生出现痛苦的情感,积乐观的情景会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愉快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扮演廉颇和蔺相如,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我的母亲》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为课本剧,并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表演,这既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
采取以上的方式,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再枯燥、无趣,而变得丰富、多样,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作为礼物来接受,不能让学生将其看做艰苦的任务”,基于这一因素,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设置好适宜的情景,催生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着直接的影响,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那么必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谈创新了。反之,若能够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敞开大门。
例如,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可以将重点问题放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杨修的死因;第二,我们可以在杨修身上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呢?提出以上两个问题后,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并将这种兴趣带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采取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构建出一座桥梁,种种实践也证实,只要教师能够采取适宜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重视发现与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与读书时间,并积极的将合作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从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讨论过程中加深自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从他人的思路中得到启迪,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形成一种独到的见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萌芽,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间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俗世奇人》的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杨巴”与“杨七”“奇”的地方时,就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联系生活来分析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杨七这种埋头苦干、真才实学的人,也需要像杨巴这种随机应变与圆滑世故的人,在讨论的过程之外,教师需要随时的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砍看法,保护好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鼓励学生进行多方思考,发展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知识,知识有限,但是想象力却可以概括世间的一切,职业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也强化了这一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写作教学中,考虑到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多创设一种幻想式命题作文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情景中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即可自由自在的翱翔,无拘束的进行思考。
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在教材内容,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观察,深入的体会到文章的意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与想象,这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重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意义构建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信息的构建者,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师的引导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同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要意识到,学习的目标并未简单的达成认知目标,而是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继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在预习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好相关的资源、经验与情境,联系教师的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充足,丰富他们的构建经验。由此可见,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清贫》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让学生从“是怎样的人”这一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与探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预习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整合相关的学习资料,创设出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来安排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学习策略。
总而言之,在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让学生站在多角度的问题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宜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雯.职业学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关系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生的业绩考核,更关系到高中生将来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科学家为了科学发明,进行多次的科学实验,采用多个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得出结论之后,科学家要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广泛采用实验材料,这是最终的实验结果,也是集中思维的体现。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善于使用语言技巧,能够用师者的饱满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将高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都挖掘出来,充分地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及想象思维能力,进而将事物的内在本质挖掘出来,找寻到事物原有的规律,从而为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给学生相关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又是重中之重。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极强的系统性。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完成实验及认真思考。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意义。
一、如何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现在的课堂往往容易造成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局面,从而降低了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难以引起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何谈培养创新思维。一个好的老师往往不是把知识点和课程讲的多么细致多么生动,而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物理老师进行授课时要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方法,比如在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章“力的合成与分解”一课中,老师可以拿一根铁丝让两个学生上来用手拉,并没有拉断,然后把铁丝的两端固定好,老师只是用一根手指使劲的斩铁丝中点就把铁丝弄断了,同学们一定很诧异。这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说其实你们也可以做到,想知道为什么吗?如此学生的好奇心一定可以被激起。
2.创新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动手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物理原理都需要通过实验才能感受得更直观更准确。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教学中实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通常,学生做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要把实验内容和实际相结合,多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老师还要利用教材和多方面教育资源,扩充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创造性思维。在当今时代,每个人的能力十分有限,都要在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和进步,获得成功。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否可行,取决于能否应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和鉴定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导向观察、归纳总结”的办法,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如在进行第二单元机械能功和功率的讲解时可以引导中学生举一些身边的例子:马拉车,人下楼,起重机吊物品等。引导学生:起重机朝上吊起货品在做功、人下楼重力在做功、马拉车时马对车的拉力在做功。由此可以总结归纳出:做功是指一个力使得一个物体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由此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最后总结出物理原理。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加大对学生探索能力的训练逐步渗透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运用启发式教学
老师在进行授课时要间接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职业中学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老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进行谈话和交流,激发中学生思考的动力,从而打开学生的慧智。在中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引导中学生探究物理理论,解决难题。这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架设学生通往抽象思维的桥梁,能够提高中学生对物理学概念规律的掌握,从而加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有利于中学生避免发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初步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能起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语文课外作业布置是否恰当,对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语文教材的重难点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可以有效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扩展延伸,引导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达到巩固和提高语文水平的效果
一、语文作业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作业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教师在下课前匆匆布置一下作业,很多同学都没有弄清该如何将作业与上课内容相联系。为激发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讲解语文课外作业的意义和目的,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其完成作业应遵循的步骤和方法,从而保证作业的有效性。
2.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是一个自主进行的过程,而作业在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带有趣味性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作业的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展语言交际能力。
4.作业的针对性
教授完一堂语文课后,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生的知识、语文水平,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5.作业的延伸性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借阅一些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趣味读物,便于他们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敏感性,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书籍和报纸,以培养他们持续阅读的习惯。如《中学生语文报》既有报道国内国际大事的“实事之窗”,又有“校园热点”“名人风采”“开心驿站”等栏目,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6.作业的实践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实践性的语文作业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学校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在家里要求学生与家长扮演角色进行交流。
二、语文作业设置应注意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适量安排作业,尽量少布置一些死记硬背、机械的客观性题目,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如朗诵、书法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劳有所获,做有所得。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具有用语文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外作业,既包括口头作业,又有书面作业,同时还应注重知识性和实践性,以利于学生全面地巩固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并反馈教学效果。
三、语文作业设置须注重方法,提高实效性
1.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相结合
口头作业,如角色表演、朗读、背诵、讨论等,不仅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完成作业中形成互学互助的团队精神。书面作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书面作业的量不能太大,作业内容也要注意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对学生这四项语言技能的检验和强化手段。因此,教师要灵活处理每节课的作业,时常变换作业的形式,从而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
除此之外,教师不但要布置书面作业,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布置,读词组,朗读、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表演课文和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话剧等其他形式的口头作业。
2.应注意语言的知识性和实践性
熟练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是学生各种语言能力形成的前提,教师在布置语文课外作业时一定要以巩固、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语言知识为主。但是,语文是一种学习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学习工具的能力。课外作业如果仅注重语言的知识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这样才能贯彻交际语言的教学思想。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用语社会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然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四、语文作业设置要多样化
教师可增加作业的难度,让学生设计制作语文小报、墙报,给他们指定话题或题目,收集、整理并摘抄一些令其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要求他们设计插图、进行排版等,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入手来拓展知识面,掌握制作报纸和处理文档的简单技能。
1.布置基于网络的语文作业
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平台,建立学习网站和交流论坛,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师生间交流的方式,或将学生的作业上传到论坛上以增强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2.组织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
教师可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话剧表演、主题班会、作品展览等,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相关活动之中,如语文课本剧的表演、生日晚会、暑假夏令营等,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总之,教师应围绕语文教学要求和目标布置作业,从听、说、读、写等多个角度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语文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
\[3\]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1992.
\[4\]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