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19 11:17: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能力培养

篇1

提高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计算往往被我们老师所忽视,认为计算很容易教,从而不太重视教法的研讨,表现在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而且学生也一般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不动脑筋就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总结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现谈一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想法。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扳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亦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的例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要学生理解两点:①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24×13,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2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得240,(也可堪称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微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一般我在讲授计算课时,先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的能力,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熟练后压缩思维过程,省略演算的某些中间环节,从而迅速得出结果,以提高计算速度和便于后继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和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人教版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102与78的乘积是多少?(人教版第七册)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培养认真、刻苦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6.1 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题都要进行校对,做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6.2 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6.3 仔细计算、书写规范的习惯。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6.4 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6.5 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对于普遍或典型问题,及时统计、汇总、上报,进行统一分析讲解。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意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7.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13-01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10道计算题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篇3

清晰的“算理”是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算理”不清,是影响他们计算水平的因素之一,计算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如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时,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必须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部分学生往往只把小数点对齐了,但相同数位上的数并没有真正对齐,这样也极易造成计算错误!我就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必须“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真正对齐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进行加、减计算”的道理。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后,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就能主动地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这样也就为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奠定了较好的“算理”基础。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有的学生连“整数乘法”的算理都不甚明了(因为我校外来的学生特别多,他们的知识基础也参差不齐),怎么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学习呢?我就让学生边进行“整数乘法”的计算、边总结出“整数乘法”计算时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切实帮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计算时所必须具备的算理。因为只有“整数乘法”的算理清晰了,才能较好地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也有一部分学生计算的“算理”是明白的,但一到进行计算时,就会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原来是这些学生经常把题目中的某些关键数据抄错。

篇4

口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思路。教师要在口算方法中,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如在进行10以内加减法口算时,我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等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数的组成,并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加减法算理的指导。在进行“9”的加减法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复习“9”的组成,使学生知道1和8、8和1、2和7、7和2、3和6、6和3、4和5、5和4都能组成9。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1+8、2+7、3+6、4+5分别等于多少,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方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因为学生在探究时都能想到1和8、2和7、3和6、4和5组成9,所以1+8=9、2+7=9、3+6=9、4+5=9。因为9可分为8和1、2和7、3和6、4和5,所以学生能很快口算出9-1=8、9-7=2、9-3=6、9-5=4。再如,第二册教材中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10以内加减法和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时,对比出现34+2和34+20,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别说出34、2和20各数的组成,再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说34+2应该怎样算,就是先把4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得到6个一,再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36,所以34+2=36;而34+20,就要先把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得到5个十,再由5个十和4个一组成54,所以34+20=54。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了10以内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基本算理,掌握了口算方法。

二、加强口算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口算价值

口算是一种独特的计算形式。它具有速度快、方法多、形式活、省时、方便的特点。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既练习了口算,又感悟口算的意义。如在进行两位数加减与两位数加减法口算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栽花活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汇报栽花情况。一组栽花26棵,二组栽花33棵。我让学生根据这两组数据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2.一组比二组少栽花多少棵?3、两组比一组多栽花多少棵?……我组织学生对两个组一共栽花多少棵,进行口算练习。让学生想一想结果是多少,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如下:

生1:我把26看成20,把33看成30,20+30=50,

6+3=9,50+9=59。

生2:我把33分成30和3,把26分成20和6,30+20=50,

3+6=9,50+9=59。

生3:我把33分成30和3,30+26=56,56+3=59。

生4:我把26分成20和6,20+33=53,53+6=59。

生5:我把26看成27,27+33=60,60-1=59。

生6:我把33看成34,34+26=60,60-1=59。

生7:我把33看成40,40+26=66,66-7=59。

……

此次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多样化方法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口算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就能达到的,必须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娴熟。本学期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同时,坚持进行上新课前2~3分钟的口算训练,主要采取视算和听算的方法进行。视算练习就是采用看着计数器、练习卡、口算表及游戏(如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就是教师读题,全班齐做,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平均做题率,使口算教学既加强了方法多样化练习感受其价值,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118―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抄错题、不进行验算等原因导致出现错误,使得计算效率低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五、有序归类,选择合适的算法

遇到一道计算题后,要训练学生养成先观察题目特征,然后准确归类的能力,最后判断用什么样的算法进行计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算法多样化。

六、认真审题,细心检验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至关重要。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现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计算前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弄清运算顺序。

篇6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部分家长和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学生都将其归纳为“粗心大意”。其实,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口算中暴露出的错误,可以说是一种合乎认知规律的正常心理现象,并不能简单的用“粗心大意”归结为原因。正确的认识计算能力差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谈谈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心理原因及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计算出错的心理障碍

1.注意范围比较狭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计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800-200×2÷4=25,这道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将=25给漏了。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加法题后,其思维仍停留在加法上,以致张冠李戴。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明明在做减法,听到同学说了声“加”或自己想到回潮就错将减法做成了加法面造成错误。

2.感知比较笼统。要进行计算,首先通过感觉器观来感知数、符号或数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和审题。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现象,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3.易受思维定式消极作用的干扰。思维定式是一种“惯性”。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方面,表现为原有的计算法则干扰新的计算法则的掌握。初学带分数减法时,分数部分不够或要从整数部分借时,按照分数部分分母是几,把借来的“1变为几分之几”,而有些学生受了整数减法法则的干扰,不管题目中被减数的分母是几,一律借“1当10”,于是就产生了错误。

4.记忆力的影响。记忆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瞬时记忆或短时记忆的出错。而这类错误主要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小学生对于某些口诀经常记错等。

二、培养计算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原因,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途径。

1.重视首次感知的作用。认真审题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学生首次感知新的知识时,会在大脑皮层刻下深刻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新法则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法则的建立,算理的研究,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以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一审运算顺序:看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二看能否运用简算,尽量发掘可以简便计算的因素;三看怎么算方便就怎么算。同时,在脱式计算过程中,也要随时审题,算一步,审一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因为有的题开始没有简便计算的条件,但在算了一步或几步后可能出现简便计算的条件。提倡审题,可以变盲目地、机械地计算为主动地、灵活地计算。

2.算理的感悟。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在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38-01

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学生既要算得正确迅速,又要注意方法的合理、灵活。要达到计算的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运算法则,即算理;二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思维训练;三要科学地进行巩固训练,形成能力;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四点必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一、讲清法则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

法则属于基础知识,计算属于基本技能,对计算法则的理解是形成计算技能的基础。而要掌握计算法则,必须弄清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通过实际事例,使学生初步建立有余数概念,然后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探索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首先,在计算时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计算这道除法题时,答案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找到怎么办?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他们会联系“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帮助试商,再到横式中口算验证。接着,教师设计了一组题,用除数不变,被除数变大,商和余数随之变化的练习,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找到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先看除数和几相乘能小于被除数,又最接近被除数。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重点解决思考方法,概括出了计算法则。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法则,能按法则进行计算,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训练。以简单的口算为例,虽然学生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答出同样正确的得数,但细心的教师会通过详细了解,让他们说出口算过程。学生各自的思维程序是不同的,这里有的合理,有的不尽合理,教师应及时给予梳理、归纳、点拨,使之形成合理的思维程序。小学一年级3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是很简单的。如17+8,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说出得数。但有的学生计算方法却不合理。如有的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数出17之后,再数8个数。教师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因为17加3得20,所以把8变形为3+5,口算过程是17+3得20,20再加上5得25,这是凑十法。也可把17变形为10+7,7+8得15,10+15得25。这样的口算过程全部在大脑中进行,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合理的思维程序。

三、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1)课堂练习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课堂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要突出重点,要围绕重点展开练习,才能练在点子上,练出实效。数学课的特点是系统性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讲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重点就是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至于把整数转化为它的倒数后再计算,那是旧知识,不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少练些。再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要着重练习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环节,而不必总完整地计算出结果。这样的练习方向明确,节省时间,并且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2)课堂上讲和练要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边讲边练,讲和练有机结合。这样,学生会记得更牢固。例如,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是一个难点,颠倒相乘又是一个难点,而且除后的得数又越除越大。由于难点集中,就需要教师边讲边引导学生练习。讲完意义后,教师要让学生练习说出除法的含义。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3)课堂练习要因材施教。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对计算能力强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让学生连续口算,什么时候出现错误,什么时候停止,这种练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给学生限定题数或题量,看谁用得时间短、计算准确,绝大部分同学能在两分钟内计算50道题。对于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应给这些学生适当的帮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计算速度提高上来。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h。首先,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审题确定好运算顺序,明确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并及时检查。其次,培养认真验算的习惯。验算不仅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中的错误,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再次,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学生看到错误,要及时订正。尤其是教师下发的作业,学生要把错题重新做一遍,再交给教师批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必须从低年级抓起。相信只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篇8

2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的基本理论向课程的具体实践转化的中心环节,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达成。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在其课程设置上将目的性与科学性、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分析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适应不同专业学生对新知识的要求,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模式,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课程,构造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为确保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可以提出设置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知识需求,自由选择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动态地建造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结构,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使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出现既有统一要求、又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和发展,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重点各不相同,学生需要掌握的软件技术基础应当能够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能够起到基础性、引导性、开拓性作用。为此,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需求,选择‘,2十X”教学方案。“2”是指两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X”是若干门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可选择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每种方案都包括概念基础、技术与方法基础、应用技能。学生可根据所在专业的需求,采用相应方案。我们采用的就是这种‘,2十X”的教学方案:第一层次开设作为必修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像“C语言程序设计”、“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办公应用技术”等必修课程,结合国家和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展教学;第三层次,开设“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个层次的课程可以任选。几年来,我校各专业根据各自专业应用领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第三层次的课程,让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以“以教师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的授受而进行,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记,上机练习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失败的,往往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主动求知和渴望创造的学习品质,提高其学习效能。本文就此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实践应用,进行实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讲知识和示范操作是不可行的,教学不只是教知识而且要教思路、教方法,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学习中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答案敢于提出疑问,善于思考,由于知识是具有相通性和连贯性的,一些新知识完全可以从旧知识中推理获得。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只需要指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充分启发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学能力即可。

3.根据学生特点实行分级教学。近年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地区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素质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没有用过计算机,而有些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接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教育,甚至有些学生还学过程序设计,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同及学生自身特点,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问题设置、练习及作业布置上要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使好学生发展得更好,一般学生也能力所能及,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

4.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各有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取舍,面向学生毕业后的专业需求,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根据所学专业设计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让学生体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个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网站,将CAI课件、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从而让学生了解教学动态,下载教学课件;也可建立网上答疑、学习论坛、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系统等,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在线测试;平时作业,可利用Email,QQ等工具或在论坛中进行在线答疑,在线交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网上教学平台不但可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其优势是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网络的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建立以校园网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与学的模式。我校校级以上重点建设课程都已经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化课外实践的引导,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综合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与学生活动组织,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交流、评比、竞赛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如学校、省教育厅、国家等各级单位举办的程序设计比赛、电子商务比赛、挑战杯比赛等等,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和自主性,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4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篇9

身为数学教师都知道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计算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呢?下面我也来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算理教学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下面是我在加强算理教学上的一些做法:

1 、充分运用学具,加强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调动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72÷6,学生很难理解6除7余1,2落下来,变成12继续除……教学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在写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写出十位上商1以后不知道再如何去做,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小棒。拿出72根,每10根一捆,余两根。想办法把它平均分成6份。学生动手操作:7捆平均分成6份,每份1捆,余一捆,然后再怎么分呢?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把一捆拆开与零的2根合在一起变成12根就能继续再分了,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致很高,这时及时回到问题:“在竖式上如何表示呢?”刚才的问题迎刃而解。

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的:36+87,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8捆加3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零3根与11捆合在一起全部得出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先算十位得11,再算出个位以后不能直接写了,必须把十位的数字重新擦掉,再写上正确的结果。教师提出问题:“想个什么办法就不用这么麻烦呢?”学生讨论得出笔算加法计算法则的第三条:从个位算起。

3、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则

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百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后来学习万以内退位减法,由于被减数和减数的数位增加了,原来的法则已经不够用,所以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便发展为: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二、科学进行口算训练

科学进行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抓好口算的重要性,但有的老师一提到加强口算训练,马上就想到天天练,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我也曾做过傻事,尝试过每天堂上练20题,作业练50题,学生、家长有意见,我改得头晕眼花,效果不见得好。加强口算,不等于增大机械重复的口算题量,而要做到口算训练的科学化,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1、合理选择口算训练的材料

选择口算训练的材料,要从错误率及后继学习作用两方面来考虑。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即乘法口诀得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占总题量的1/6,比如748×7,就要用到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就应增加训练量,重点训练。就不要平均使用力量,把369题全都练一遍。但20以内的加减法则一定要题题过关,一题也不能放过。

学生常受刚学过的计算定势思维的干扰,教师出口算题时,要把那些容易错的、易混的、具有强信息干扰的、思维定势的题目对比多练。如:15-6和16-5、2+35和20+35、20+8和20-8、3+6+4和3+6-4、45÷9和54÷9等。而对于10+30、80+7这样的题目,就练少些。总之,哪些题该训练,哪些题一定要在课堂上呈现或者需要反复地练习,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2、适时、适量口算

心理学指出,根据计算形成的各阶段的特点,应适当地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量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就越好。

练习中要注意交错训练,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段时间学计算,口算的量可适当多些,要学其他内容了,可以课前练5题,课中做几题,回家练10题,随着时间的拉长,练习的量可以逐渐地减少,比如说在以后就可能是一周练习两到三次,一次练4、5题,一段时间下来,计算的正确率就高了。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行为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看清楚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234看成2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2、写工整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要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督促学生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

3、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了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时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篇10

1 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设计了和是9、8、7、6等的加法算式卡片,没有顺序地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卡片贴在对应的和下面,同学们争先恐后要上成。通过练习,学生给每个算式找到了“家”,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很浓,愿意继续学。于是安排了一个作业——找规律。学生完成地可认真了。如:8+1、7+2、6+3、5+4、4+5、3+6、2+7、1+8,每个算式的第一个数字每次少一,而第二个加数每次又多一,好奇怪啊。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2 从生活实际引出计算教学,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意识。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如何理解呢?那就是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我选了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摘桃子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西行途中,又饥又渴,唐僧命悟空和八戒找吃的,不一会儿,悟空找来9个桃子,八戒摘了8个桃子,他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唐僧师徒算一算吗?学生一听很高兴,都愿意帮着算。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桃子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即从八戒摘的中拿出一个放在悟空那儿,悟空手中的桃子就凑成十,加八戒手中剩下的7个就是17个;或者从悟空手中拿出两个放到八戒手中,八戒就能凑成十,加悟空剩下的7个就是17个。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从实际出发选择练习形式,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数的概念,领会计算方法以后,还必须通过及时的、充分的练习,逐步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而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十分注意选择练习形式,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便于教师及时检查。除了采用集体视算、听算之外,还改进了过去教师出几张卡片选几个同学口答的练习形式,要求学生制作1~20的数字卡片,要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数字游戏,两人的数字合起来是多少?相减又是多少?在玩中学习,在娱乐中进步。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增加了数学知识。这种练习形式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出图中的各种图形。因为他们对录像感兴趣,所以发言非常积极。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多问、多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4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一定要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这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江南.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 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

一、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同时也是幼儿进入学校学习的前提之一。幼儿的计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幼儿的智力水平。培养幼儿计算能力有着非常厚重的现实基础。

1.培养幼儿计算能力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记忆能力。记忆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而且要从幼儿阶段就格外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计算能力强化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计算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形象的物体来加以强化,通过形象物体加以强化后,幼儿的记忆力会逐渐得到加强。当我们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运算时,他们就会翻出记忆,通过记忆来实现数字运算。

2.培养幼儿计算能力有助于增加家长的配合机率。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必然关心的话题。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家长实现他们的心愿。一旦幼儿的计算能力被重视起来,幼儿家长会积极的配合幼儿园或幼儿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能力培养的氛围中来。这样,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被激发,他们也乐于去耐心的辅导孩子,使孩子的计算能力得到巩固。

3.培养幼儿计算能力有助于实现与校园学习的衔接。幼儿计算能力得到培养和巩固,必然会为幼儿进入校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幼儿学习与校园学习的有效对接。这样,幼儿才能在校园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不断提升学习水平,进而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数字知识逐渐增多,激发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明确。当然,关键之处还在于科学有效的计算能力培养方法,具备了良好的培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幼儿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1.运用有形物体参与计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更注重对数字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不能光靠嘴上功夫,在实践中可以依托幼儿熟悉可见的物体来参与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让一个幼儿拿2个笑脸,让另一个幼儿拿1个笑脸,然后向第三个幼儿发问,两个幼儿手里一共几个笑脸?如果幼儿回答正确,教师可以奖励幼儿1个笑脸。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必然被激发出来,从而更加热爱数字计算,并积极配合教师。最终,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的计算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巩固。

2.合理运用游戏,提升幼儿数字计算能力。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游戏来增强幼儿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加快速的适应数字计算,进而培养计算能力。当然,合理运用游戏,在提升幼儿的计算能力时,还要兼顾幼儿的安全,使安全问题得到重视,这样,游戏才能更加顺利的得以开展,满足提升幼儿计算能力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合理运用数字计算,在游戏中,教师充当“老鹰”的角色,幼儿扮演“小鸡”,当“小鸡”被捉住时,“老鹰”要给幼儿出三道口算题,如果幼儿能够顺利答对,就让幼儿重新归队。如果幼儿没有全部答对,就再出三道题目,多给他们一次机会。如此,幼儿答题的数目就会悄然增多,从而增加了幼儿的计算次数,对于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大有益处。

3.对作业进行客观评价,让幼儿知难而进。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现状,对他们的计算能力进行书面检测,即合理布置计算题作业。当然,在对作业进行批改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有效的方法。这样,幼儿才能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感受计算的魅力,促使他们习惯独立思考,从而积极的独立的完成作业。比如,教师在对幼儿作业进行批改时,要积极做出批改,遇见答错的题目,教师尽量不要打差号,而是用问号,这样,幼儿就会带着疑问去重新思考做过的计算题,从而发现错误在哪,是马虎还是真的不会算。最终,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计算能力。当然,教师对于计算题全部答对的幼儿,可以在作业上画上一个大拇指,以此来鼓励幼儿。如此,那些做错题的幼儿就会积极努力,争取得到更多的一个大拇指,从而在争取得到一个大拇指的过程中完成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

4.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工作,为提高计算能力创造机会。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指引和辅助。因此,在培养幼儿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当定期与幼儿家长进行真诚的沟通,督促家长在适合的时间适当的场合来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去游乐场游玩,在游玩过程中,可以随时向幼儿发问,鸟笼里一共有几只鸟,河里一共有几只游船,小火车上一共有几个幼儿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幼儿计算能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数字问题随处可见,而且良好的计算能力对于生活和学习都非常重要,从而增强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幼儿计算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计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数字计算的独特魅力,进而热爱数学学习,为进入校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2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3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一找出错误处一分析错误原因一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