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5-19 11:1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档案管理体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档案管理体制

篇1

2003年初,哈尔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在筹建之前,哈尔滨市档案局党组立足于全市档案事业大发展快发展的角度,找准创新服务的切人点,借鉴北京西城区的有益经验,决定创建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当时在全国省会和大中型城市中尚属首创。市档案局经过认真调研,反复推敲,很快酝酿形成了创建中心的蓝图,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创建中心构想,市领导充分肯定了其做法,但在全市机构改革精简的情况下,只能批机构,不能增加新编制,新机构的编制问题只能在档案局内部调配解决。

面对工作量增大,人员不增加的局面,当时市档案局还可以有多种选择:其一,维持机关原有档案管理模式,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内,各单位按规定分设档案室,指定专兼职档案人员,各负其责,档案局只按原有管理方法,对各单位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其二,成立政府综合档案室,隶属政府办公厅,负责指导楼内各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统一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选择以上两种方案的好处是,市档案局仍可以按照过去老方法管理档案工作,驾熟就轻,同时也方便接收;不足是楼内政府各单位无论职能大小,档案数量形成多少,一律分设档案室,设专兼职档案员,政府投入很多,造成机构臃肿,设立综合档案室也牵扯办公厅部分精力,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浪费和工作质量问题。

市档案局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放弃对本部门有益处的选择,自我施压,坚定地选择一条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很快市档案局将创建中心蓝图变成创建中心正式报告。2003年底,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配制8名工作人员,机构规格为处级,为市财政全额拨款的独立事业单位,隶属市档案局管理。职责为接收、管理、保管市政府办公楼内的各市直部门全部档案,并按规定保管期限向市档案馆移交;监督指导市政府办公大楼内的各机关的档案工作;为楼内市政府各部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2004年哈尔滨市政府新办公大楼竣工,市政府划给中心办公用房200平方米,档案管理库房450余平方米,并先后投入120万元资金用于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添置现代化办公的设施设备,现已初步建成了保管、利用条件优良,信息化、现代化程度高,办公环境较好的档案管理中心。

二、履行职能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搬入市政府新办公大楼十四层办公,开始履行集中统一管理市政府大楼内各机关档案管理职责。

一是开展了档案移交与接收工作。中心制定了移交与接收方案,确定了“文书、声像档案必交,会计档案自愿,专门档案协商”的工作原则,逐家开展指导,解决难题。目前,已全部完成大楼内37家市直机关档案的移交与接收工作,已接收文书、会计、专门、科技、声像等门类档案约5万余卷(件)。其中部分珍藏价值很高的档案已移交中心管理。

二是强化了档案业务管理。中心的档案管理业务按照综合档案馆的业务要求进行开展。整个库房内档案管理仍以全宗为整体的保管单位,以每一卷(盒)为最基础的保管个体,以全宗下分割的目录为基块。全宗的划分与市馆相对应,目录的编制与市馆保存的全宗相续接,到期进馆的时候,简化接收进馆的二次加工整理,达到规范化管理档案的目的。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档案监督指导工作,选择档案管理规范的单位树为样板,组织交流学习,发挥示范作用,使大楼内务机关档案的整体案卷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同时,配合市民政、市卫生局等机关单位一起抓了其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档案归属与流向工作,确保了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与安全。

四是对楼内市直部门档案工作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对检查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通过认真检查,强化了各机关的档案意识,增强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观念,解决了部分机关档案不规范,尤其是分散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五是加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中心现代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人才的优势,举办各种档案业务培训,提高楼内各单位文书人员的应用技能,统一采购配置档案管理软件,及时开展了楼内各机关档案机读目录录入与电子公文归档工作。目前,楼内各机关单位都已建立了文件级机读目录,中心完成了文书档案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并建成小型局域网,实现了与大楼办公网的安全链接。楼内各机关实现了网上检索、档案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市档案局对政府大楼外的机关单位加强指导,制定了《电子公文归档与管理实施细则》,并由点到面开展了普及推广工作,目前,市直机关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凸显价值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在两年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以往机关档案管理旧体制相比,这种新的体制具有很大优越性,给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变化。

一是提高了政府大楼内务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原来市档案局抓业务指导,因各机关彼此办公地点较远,所以指导只能是宏观地讲讲,造成部分单位的归档文件材料不能齐全完整,立卷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有了档案管理中心,有了专业人员在身边做指导工作,楼内各单位档案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

二是节约了档案管理成本。这里有几笔经济账可以算一下:第一笔,政府大楼内37个市直部门得设37个档案室,每个档案室按30平方米,总面积为1110平方米,每平方米按3000元估算,总投入为330000元。如今只成立一个中心,库房面积只有450平方米,可节省660(1110平方米-450平方米)平方米,节省资金为1980000(660平方米x3000元)元。第二笔,37个市直部门安装档案管理软件,需购置37套软件,每套软件5000元,合计为185000元。如今中心统一购置统一安装软件只需花费54000元,可节省131000元。第三笔,37个市直部门需37名档案人员,每名档案人员月工资按1500元计算,加上各种奖金、补贴,每人年薪总收入2万多元,37名档案人员需开支74万多元。如今中心工作人员只有8名,节省29人工资,一年可节省58(29人x2万元)万元。前两笔资金节省为定量,一次性节省,后一笔资金节省是变量,逐年节省。三笔账是简单粗算,就可节省大量资金和大批的人力、物力资源,建立中心很划算。

三是档案的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大楼内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后,为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楼内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上,中心开展了网上检索利用档案,楼内各部门通过联网,可以进行网上查询和阅读,不仅可以查阅到本部门档案,还可以看到其他部门的档案。中心有效整合档案资源,为党政机关和社会提供优良便捷的档案利用服务,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前不久被市政府评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在全市受表彰的151个单位中名列第四位。

四、获得经验

篇2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转型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管理体制改革,须从国家关于各项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厘清我国现阶段档案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明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构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档案管理体制,其直接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借鉴与苏联,同时照顾到我国特殊的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以“集中统一”为指导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国家档案局统一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事物进行统一领导、管理和宏观指导,同时负责国家级的档案管理工作;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区域内的档案管理事务,接受本地方行政区域党和政府的领导并接受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可以说,我国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使得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负责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项职能,容易导致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认同模糊,也易于形成档案管理局和档案管理管法律责任不清,档案管理机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影响了档案管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非国有单位档案及私人档案的管理是否仍旧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仍存在争议,需要从体制上予以确定和解决;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被人为割裂,给档案管理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档案质量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

二、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建议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是有效应对当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性的问题,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今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档案管理资源,建立综合性的档案馆

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并不是对我国现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否定和推倒重建,而是在现有档案体制范围内进行一定的改进使之更加顺应和符合新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继续坚持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其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当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当前地方档案馆档案资源,建立省(市)一级的统一的综合性的档案馆,打破以往档案管理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真正实现地方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使用,提升规模效益,提高地方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变革“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馆分离”

实行档案管理“局馆分离”是按照当前我国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基于当前我国档案管理现存问题而做出的,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和档案馆要进行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归其位。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馆要在机构、人事、管理等方面实行彻底分离,分离后,档案管理行政部门将集中负责档案管理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监督指导等,而档案馆将承担其作为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将承担相关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事宜,实行“局馆分离”后档案馆将逐步摆脱原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真正发挥其专职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单位职能,真正走向民众,走向社会。

(三)实现档案管理体制的多元发展,为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体制主要是依照计划经济时代特点而形成,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对象已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各种非国有单位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因此对于这些非国有单位的档案管理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赋予企业一定的档案管理自,地方档案行政部门及档案馆则负责对企业的档案管理进行直接或间接监督、指导,保证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合理管理、使用档案。

三、结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加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对进一步规范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释放档案管理工作活力,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健康发展都各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军.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9,05:46~49.

篇3

集中式档案管理是指档案集中储存收藏的管理方式。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制定的合理有效的档案保管体制,即将国家档案统一收归国家管理,任何其他单位不得拥有,所有国家档案都是对我国历史的见证,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它们一直都在默默地为我国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如果说国家集中式档案管理是一栋房子,那么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则是建造房子的砖瓦,换言之,基层集中式档案管理是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基层档案管理中,各式各样的档案想要按照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管理,就必须将各种档案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然后逐级分层,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档案的集中式管理。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意义

(一)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国家的意义。集中式档案管理在我国档案管理体制中是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支撑。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诞生,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档案管理方式,并且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档案法》指出,统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具有积极意义。

(二)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社会的意义。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不乏會出现各种各样的档案材料,然而合理有效地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才能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分析,从反思分析中汲取精华血液,使之渗透融合到社会发展的大动脉中,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且有效的新鲜力量。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意义。随着我国科学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企业依靠着健康的国家政策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集中式档案管理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档案储存管理方法,就不能在众多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就会迅速失去企业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破产重组。因此,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法规。近年来,我国对于档案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法规体制迫在眉睫。我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在制定行业和部门档案管理办法上没有对其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只是从根本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了各项档案杂乱无章,如若长期执行可能会出现档案丢失、遗漏等问题。因此,构建统一合理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是档案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管理部门应优化合作。档案管理部门是对档案进行分类、分层、分专业管理的主要行政机关,然而,分散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地针对档案类型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分类,所以,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团结协作,对档案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实现合理有效的档案管理。在各管理部门之间,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制定等政策,使部门和部门之间能够进行统一的沟通,优化各档案管理部门的合作,为合作提供便利畅通的桥梁。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而又重要的,因此,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是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重中之重。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是规范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了解学习并且严格依据我国《档案法》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而通过对《档案法》的深入学习,更好地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篇4

一、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

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指导思想。实践证明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克服了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档案分散保管和档案工作各自为政的弊端,对推动我国国家规模档案事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将坚持继续集中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继续加强我国档案事业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制度;继续加强党和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保证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继续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维护党政档案的历史的有机联系。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是同我国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符合我国现行国家制度、传统文化观念,符合宏观管理原则。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就是要打破档案接收和利用中的时间、区域、全宗界限,广泛整合全部档案资源。在区、县级甚至市(地)级,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建设“大档案”,体现规模效益,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档案馆。建设“大档案”可以有效实现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效配置,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

二、进一步实现管理体制多样化

市场化带来了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档案所有权的多元化带来档案管理体制的多样化。档案管理体制在过去单一的国家所有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党政机关档案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符合当时的档案所有权状况,也切实保障了国家档案的齐全完整。现在,虽然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国有档案一般仍然照搬国有档案管理模式。对于各种非国有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的管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前提下,对其档案的管理享有充分的自,因单位而异,选择适合的管理方式,可以采取集中统一管理,也可以实行分布管理(分部门、分档案门类相对集中管理),还可以实施集中与分布相结合式管理等。

面对非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大量涌现的现实,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对这些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部分进行合理监管上来,按照以服务和引导为主,保护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为主的思路和原则开展工作,通过服务来实施适度的监督、检查、引导和管理。

三、真正实现政事分开达到局馆分立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是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根据机构改革“政、事分开”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馆要从职能上将二者分开,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在机构、人事、财务上要彻底分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条条管理”,而档案馆则作为文化事业单位实行“块块管理”,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特点,各归其位,各司其责。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行政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履行其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的管理职责。通过贯彻法律法规、制定规章、执法检查等手段,管理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上,也不应再照搬政府机关的模式,而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引下,“勇敢地”走向社会。

四、真正实现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既是业务问题,也是体制上的问题。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是文书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发展的观点看,我们有必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衔接的工作程序。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还能够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度,避免重复劳动。因此,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文件实时归档制度,将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合二为一,在单位内部构筑文档案管理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文件中心、档案管理中心,发挥集约优势,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为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语: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它不是对传统档案管理体制完全推倒,重新构建,而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逐步探索、逐步完善和逐步实现。档案管理体制与理念的重新定位,必须在继承原有体制与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开拓,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窦晓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

管理体制——转型期的档案管理体制

改革研究之二[J]. 档案学通讯 , 2006,

(01).

[2]罗军. 还档案馆 “文化事业机构”本来

面目——对 “局馆合一”档案管理体制

的反思[J]. 档案学通讯, 2007,(01).

[3]黄夏基. 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组

篇5

一、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的建构背景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档案本身也发生了转变。首先档案本身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其形式由原先可视记录识别型转变依赖机器识别的代码型(电子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手工模式不断发展,历经单机数据管理模式、网络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并且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其管理流程、手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基于手工的档案管理流程需要针对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相应调整。20世纪对档案管理理论影响最大的就是档案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将档案形成到销毁或转化为档案看做是一个整体过程、档案整体运动过程由于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档案生命周期理论为档案的阶段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档案生命周期理论准确揭示了档案运动阶段的前后衔接和相互影响,为实现档案一体化管理、为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和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文件、档案生成控制的一体化指在文件最初生成阶段、对电子文件就是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当树立档案管理意识,确保生成文件符合档案管理功能要求;流程管理的一体化指对档案运动流程实施统筹规划、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信息利用的一体化指对文件、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协调,使文件、档案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4)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术保障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档案一体化管理不只是理论上设想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更多是实践中需要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简化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件、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也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性质。其次,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文件运转的的方式和特点。这些都使得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有了实现的技术基础。

篇6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 

(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篇7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已经不能趋向于现代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下属于公益性质的单位,具备着一种比较特殊的组织形式,在档案管理上带有着一定的特点,可是和政府机构不是一样的形式。新时期来临,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也进入到了新的模式。想要事业单位发展的较顺利,就要把事业单位中所存在的问题透彻掌握。

1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1.1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合理的设置

在新时期的社会当中,岗位的持久性略微欠缺,一般都是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缺少挑战性或者枯燥乏味的时候,就会换另一个岗位,使得人员在流动和调动上出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但是,这种岗位频繁更换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进度。因为,在岗位调动的阶段,可能在交接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对其完善,使档案变成了没有用处的纸张,会严重损坏单位的资源,虽然这跟金钱不发生关系,但是此损失是金钱无法换来的。

1.2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

有些事业单位,对档案的管理处在一个瓶颈的阶段,只是一直维持基本的保管、整理以及收集,没有将档案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利用。之所以在单位中建立档案管理,原因就是要将资料进行汇集,并且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前提就是要将档案管理的信息正确的提供,要让此信息能够为单位带来有效的参考价值以及系统的服务。可是就最近几年的现象来分析,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将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也没有开发资源的意向,使得管理的方式比较单一,档案管理一直在被动的状态下维持着。

1.3档案的管理工作上没有规范化的管理

部分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没有较高的重视,管理的工作和措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使得部分单位在档案管理上不能认识其重要性,对档案的资源也没有一个足够的了解。一些单位领导也有可能认为,档案管理的工作是单位中一个边缘性的部门,不用去多加重视,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没有郑重其事的对档案管理部门重视起来,造成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被动的姿态,因为缺少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进程。

1.4档案的管理工作者缺乏专业技能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专业化的素质,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一定要让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让工作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已经在岗的档案人员,没有经过档案管理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不十分了解档案工作的具体程序,那么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就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会造成没有以一个负责任的心态面对档案管理工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岗位责任心,即使具备相关的制度也会将制度当做是一种形式,并不去执行,会在一定程度下,堆积相对较多的档案不去处理,没有进行分类,也不去对档案进行全面的收集,使得档案丢失的现象频频发生。

2 新时期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改善措施

2.1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

在事业单位中,若具备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会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并且还能够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步入到正规的轨道中。档案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归档的材料内容在第一时间进行补充,尽可量使档案完整化,其次在管理的力度上也要相应扩展,要让档案资源的运用能够相对合理并且,还要保障档案制度的顺利进行,让档案管理制度能够趋近于完善。

2.2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工作人员素质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想要达成优质度,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用专业素质推进档案管理的发展。所以,专业素质是否完善非常重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又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那么档案人员就一定要加强专业素质和岗位道德培训,让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透彻地灌输给工作人员,让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让专业的知识能够逐渐更新,让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成为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让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畅的开展。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工作人员,若想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将档案人员的认知度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要将工作人员和领导的档案意识有效提升,让工作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责任是怎样的,让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加强,这些因素普遍要在档案的法规、法律上,以及常识性的学习中将这一系列的关键点提升。

2.3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将工作环境合理改善

有时,工作的环境和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环境相对较差,那么就会给档案保管造成困难,因此,要投入适当的经费打造良好的保管环境和工作环境。

2.4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计算机在档案和数据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目前,在档案和数据管理方面开始进行电子化管理,电子档案在档案带来中的应用给数据和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并显示出非常显著的成绩。

结语

总之,新时期中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档案的信息为基本的服务,在能够提供出正确的信息资源,再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档案资源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档案的管理就会有效进行。现如今,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使得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下也要加快前进的步伐,要力求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模式适合社会的现代化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篇9

1)“会计委派直接管理”形式。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管理方式大多采用直接管理,即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会计人员独立,并实行在单位之间定期轮岗制度。

2)“财务集中制”形式。即在基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各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不配备会计人员,只设报账员,将招考来的会计的行政关系等转到核算中心,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其服务单位的人事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将会计核算权从单位行政 管理 权分离出来,取消各单位银行账户,统一进行会计核算、报送财务报告,保管会计档案等财务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

目前,会计委派制下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大致是:

1)委派会计受财政部门委派,直接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委派会计整理立卷,会计档案实体仍在原单位保存,即保持了原单位全宗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到了基层,特别是乡村一级,会计档案管理 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各村的财务全部由乡镇的委派会计统一核算、报账,各村形成的会计档案也集中在乡镇统一管理,不再向各村返回会计档案。

2)会计集中核算地区或部门,在会计核算中心形成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进行整理、归档、保管、提供利用。这其中,有的核算中心将委派单位的会计档案暂保管一年后向委托单位返回;有的则不按《会计档案 管理 办法规定》及时向委托单位返回,而是自行保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 管理 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不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这不符合《档案法》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

2)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3)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

4)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 管理 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5)会计档案 管理 制度亟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针对会计 管理 体制的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会计档案 管理 ,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篇10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档案信息逐渐增加,企业的档案管理者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办法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近年来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逐渐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有所重视,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地改革是当前企业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业务信息等进行有效地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有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人员逐渐增加,企业的业务量也逐渐增加,这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众多挑战还没有做出全面的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比较低,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进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地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员工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水平并不相同。档案管理人员更需要有较高的素质来胜任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来进行,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很多工作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这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信息的安全,对于企业的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企业员工信息进行管理同样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管理,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重视,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档案管理的意识,导致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形同虚设,这对企业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如何进行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进行企业改革,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原有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档案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势。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对企业的员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员工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这需要加强学习,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关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

(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的增加,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才能更好地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规范,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档案管理信息经过网络系统的整合之后可以节约档案信息的查找时间,同时也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更方便进行。

三、结语

企业的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规划,健全当前的企业档案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充分考虑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1.当前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企业档案管理仍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存在管理方式上的落后和死板。在很多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观念始终影响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效益原则。同时受企业自身在档案管理中沿袭传统工作思维的影响,在档案管理方式方法中不能很好的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使管理方式出现落后和死板的状况,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

第二,企业档案数量相对较少,管理质量不高、效率低下。受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等因素影响,企业档案数量上相对较少,并且材料相对比较分散,保存过程中基础性的工作做得不扎实,档案流失现象严重。同时受企业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追逐经济利益为根本的价值观导向影响,致使很多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十分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程度较低,在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欠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现象突出。

第三,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对企业档案管理指导以及宏观改革的步伐明显滞后,出现了与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受国家政企分开制度改革影响,一些企业与上级的主管行政机关脱离隶属关系,由此出现了按照专业统一进行档案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失去了基础,又不能与新型的档案管理思路和管理办法相衔接,从而出现了档案管理的真空地带,一些企业具体的档案工作难以适应新局面,出现了各种新问题。

2.企业档案管理的具体特点分析

首先,企业档案管理不同于其他组织档案管理,呈现出必须要适应企业经济利益的特点。由于企业本身性质决定,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存在和发展都仅仅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利润追逐为最根本目标。由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档案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得利润为根本目标。当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了这一需要,就会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不同企业档案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性和个性。受不同企业经营环境以及管理模式的不同、所处经营领域实际不同,都会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制约。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我国大型企业以及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呈现出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层次性;但是一些受计划经济影响严重的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则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

再次,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薄弱的境地。企业在档案管理者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之处,主要的表现为对企业核心知识资源控制上,与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薄弱之处还体现在一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还非常模糊。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中要对知识管理以及知识创新进行高度重视,通过借鉴和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法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变现在所处的薄弱境地。

3.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加快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对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档案管理自身呈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快企业档案体制改制工作,具体路径如下:

首先,要逐步建立健全以集中统一管理为根本指导原则的档案管理体制。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高度集中统一化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的管理效率不高、操作不规范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采取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但在纵向职能上进行了延伸,同时在横向各项资料档案管理中也能够进行有效归并和整合。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使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和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对档案管理实现高度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档案管理部门的重复设置;对于企业的下级单位档案管理,可以适当予以撤销,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企业下级单位档案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其次,要尝试建立企业档案管理、情报管理、图书管理三位于一体的集中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非常适合大型企业,通过这种制,设置适应企业特点的专门图书信息大楼和相应的研究所,将传统档案管理设置单独部门合并到相应的组织机构下,节省办公和管理费用,提高利用效率。

再次,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为企业档案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化环境。通过在第二章中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最大的阻碍就是企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因此,国家层面应当从相应的法制入手,将企业档案管理纳入到企业法人自律的行为框架中,引导企业通过相关法律发挥对本企业档案进行高效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

最后,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法人享有了很高程度的经营管理权限,设立了企业管理经营的内部机构。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要加快制定适应新经济形势的档案管理组织和工作方式,对企业自身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新定位,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以便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高效化。

总之,新形势下要对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快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好档案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档案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危机也变得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相互之间人才等方面综合实力的比拼也愈演愈烈。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才能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体制革新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这一问题,不仅是企业人事管理部门需要关注的事情,同时也是整个市场环境下每个经济体都需要去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人事档案工作的综合概述

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行业之间巨大的竞争,让市场中的经济个体承受压力,开始人人自危,拼命采取积极措施自我保护。人才战略是当今经济条件下众多企业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人事档案体制创新的有效开展而言,在这一竞争体系中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具体的创新措施有哪些呢?下文将逐一展开阐述。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不管是经营策略、竞争策略,还是发展策略,而在众多谋略型发展计划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实际上是“人才”。人才不仅是促进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主导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一些重大发展策略的决策者,甚至可以毫不忌讳的说,人才就是企业的发展命脉。人事档案作为人才基本信息的记录文件,不仅能直接有效的反应出相应人员的基本资料,同时对于人员特点以及特长等方面都会进行系统而详实的记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方便个人去选择一些心仪的企业,同时也为企业挑选适合自身发展策略的人才。人事档案除了提供便利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在企业的人才战略部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阶段人事档案工作开展的方向,我国有关部门专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下三点的要求:其一,企业应加大在人事档案工作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其二,加快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作业步伐以适应市场发展对人事档案资源的需求;其三,“一站式”共享平台的积极打造,所谓“一站式”共享平台是指在数字化平台搭建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操作,实现人事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以及使用的一条龙服务,从而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资源服务。从规划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革新和变革迫在眉睫。

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革新的有效途径以及措施

上文中,我们已经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根据《“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指导,在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高相应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呢?

(一)管理的标准化

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来说,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人员才有可能将相应的认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且保持很高的工作效率。企业领导在对企业相关工作展开管理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适时的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普及,让基层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标准一体化。

(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平台的有效建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数字模式的管理必将普及到企事业单位。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不仅能有效减少由于手工整理造成的失误,同时还能最大限度提高企业对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节省查阅人事档案的时间;其次,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实现,还能有效保证人事档案的有序性以及安全性。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点放在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上面来说也不例外。就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来说,数据的录入阶段实际上也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在这一环节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一环节出现错误,那么之后的工作都将无法开展;除此之外,所有程序都依靠计算机进行操作,其安全性以及保密性等方面也应给予相应的重视,正确有效地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质量。

(三)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几乎都是由手工整理完成的,人为因素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工作人员整理档案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终呈现出来的有效性。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建议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管档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保证人事档案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1.“三心”的具备

对于管档人员来说,他们天天与档案进行近距离接触,时间久了,就会有懈怠,放松了警惕性,稍有疏忽就可能出“错误”。因此,提高管档人员的素质首先应注重提高他们的“耐心”、“细心”以及“责任心”,即我们所说的“三心”,只有在具备三心的基础上,管档人员才有可能真正的将自己投入到相应的工作中去,才能保持较高的热情来面对这样一份比较琐碎,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专业管理素质的具备

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这一工作,在大多数人眼中的评价几乎都保持一致,他们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完全不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或者素质,只要能识字就行。如果要对人事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一理念则完全是错误的。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去学习和遵守,还要遵守如保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这些原则早已在无形中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设置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管档人员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

(四)严格制度,实行有效的责任制

在现有管理条件下,为了有效避免档案丢失以及改动现象的发生,除了上文提到的相关内容之外,还应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档案工作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有关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查阅的过程中,应严格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尽量做到档案的转入、转出以及在接收材料时的登记审查制度,与此同时,查阅以及借阅档案的过程中也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提供准确人事档案信息,有效地制约造成人事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另外,还应注意的就是: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及时的向基层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至少一年一次的档案催收工作;基层档案搜集人员应随时收集材料并及时的交给管档部门,从而形成层层有人管,纵横相通的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最后,管档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认真负责,保证档案的质量,同时应按照档案工作的相关规定,实行统一的整理装订标准,管理好档案,为合理的人才流动创造最大的便利,尽量做到经常检查,并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做好防火、防潮、防蛀、防尘“四防”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体制革新来说,不仅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市场中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在创新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在响应《“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展开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通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企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的提高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马健.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J]. 办公室业务,2013,07:104.

[2]阎玉红. 新时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J]. 河南科技,2013,09:228.

[3]王英. 浅谈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兰台世界,2013,S2: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