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

时间:2023-05-21 08:17: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

篇1

梳理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外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分成此六部分:

一、关于影响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因素的研究

Estrella Gomez-Herrera等(2013)采用引力模型分析,表明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地域界限,却增加了跨语言沟通的障碍。杨坚争和刘涵(2014)调查发现我国企业规模越大,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的水平越高。而谌楠和刘罡(2014)认为基础设施准备度、收益、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是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只起调节作用。杨坚争和于露(2014),杨纳川等(2015)论述了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网络营销、国际支付条件、电子通关、法律规范和国际物流,而王敬兰(2015)认为信用缺失也是影响因素。进一步,王林等(2014)得出营销能力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物流是影响瓶颈的结论。针对特定地区,杨坚争和李子(2014)发现法律问题,法律规范和国际经济环境依次是影响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2015)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框架以评测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

二、有关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度问题的研究

蔡庆辉(2001)就跨境电子商务所得思考,认为电子商务所得分类规则面临困境,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税收相关方面的法规。Rifat Azam(2012)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应该征税,税收将由全球税收基金这一全新的机构管理。路向东等(2015)分析到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冲击着现行税收制度,在明确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原则的基础上,应完善税收政策,对税收征管提供技术保障。

杨松和郭金良(2013)对比了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的国内外现状,并对完善我国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提供了建议。跨境电子支付给外汇管理带来了挑战(王杏平(2013))。杨松和郭金良(2015)表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在适用现存的金融监管体制时不协调性,我国跨境电子法的法律监管应权责统一。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加剧了清关难度,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通关政策体系(鄂立彬等(2014))。张奇(2015)从海关监管模式、信息管理平台、跨部门联系配合机制和法制建设对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实施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李海莲和陈荣红(2015)探索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建议海关从四个方面优化通关流程。

陈建玲(2012)认为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争议除了运用传统的争议解决方式外,更理想的是运用网络争议解决方式。针对跨境电子商务有效争议解决机制,薛源(2013)尝试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

三、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的研究

李向阳(2014)指出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重视跨境物流网络建设。资道根(2015)以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模式下的库存控制为研究对象,建立数理模型,指导了跨境电商海外仓库存的控制。冀芳等(2015)发现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系统之间缺乏协同。柯颖(2015)通过构建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B2C企业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受购买国制度,顾客行为偏好,物流水平的影响。伍剑琴(2016)同样分析了B2C跨境物流,认为应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建立物流企业合作联盟,并建设海外仓。李雪等(2016)综合运用SCOR和CPFR供应链思想,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流程模型,并以此解释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协同运作机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将协同发展。(赵静(2015),王慧(2016))。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的研究

篇2

[2]骆宗伟. 跨境金融物流服务创新及保税物流园区个案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6):168-174.

[3]乔华. “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9):65-66.

[4]封云.加快天津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5,(04):7-10.

[5]杨云鹏. 自贸区空港物流综合信息云平台建设问题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8):47-48.

[6]丁俊发. 上海自贸区一周年给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储运,2014,(11):38.

[7]王林. 国际物流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两个市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14,(05):50-55.

篇3

目前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的模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风险监管、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环境都属于电子商务定性研究。而从统计方面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发展指标体系,也为定性研究。定量方面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者对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和发展规模进行了测算,但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增加价值未能进行全面核算。现将相关文献梳理如下。

11电子商务的定义

颜晓珂(1998)认为电子商务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主的计算机上进行的一切经济和商业活动;李琪(2004)认为电子商务是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运用电子工具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杨坚争(2004)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庞淑萍(1999)认为电子商务是买卖双方利用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标准和协议所进行的一切商务活动;吕兴焕(2004)认为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物流电子化和自动化工具,实现从企业生产、管理,到销售、服务,再到个人教育、娱乐和政府行为等所有现代意义的商务活动的全过程。

综上研究可见,目前理论界对电子商务有很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广义和狭义的电子商务。其中,广义的电子商务是运用一切电子工具和电子技术所进行的与商务有关的活动;狭义的电子商务则仅指交易者之间依托因特网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务信息、商务管理和商品交易等。

12电子商务发展指标体系

徐国祥、李宇海(2008)从电子商务支持水平、应用水平、安全水平、发展潜力水平等方面构建了上海市企业电子商务指标体系;刘敏、陈正(2008)从基础设施、资源投入、环境、交易规模、安全、发展潜力、对国民经济影响、对社会影响八个方面构建了电子商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谌楠、杨坚争(2014)从国际可比性和数据可得性这两个原则下构建了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评级指标体系,并采用突变理论测算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及各要素指数;曾鸿(2005)从电子商务供需、电子商务交易构成、电子商务交易流向三方面构建了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刘跃、王文庆(2009)从电子商务交易指数、信息化指数、电子商务人力指数三方面较为全面的评价了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

总的来讲,当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从就绪状况、应用水平和影响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本覆盖电子商务发展的各个方面,但指标体系中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指标过多,电子商务活动和商务过程的指标过少。

13现行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

刘敏、陈正(2008)认为当前的指标体系多涉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的内容,而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的具体交易过程,缺少电子商务交易额等关键性量化指标。且部分调查的样本量不足,大大降低可行性;黄灿灿(2008)认为当前缺乏正规的官方的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体系,由于不具有官方的强制性,使得评估结果会出现系统性偏差;刘跃、王文庆(2009)认为各个经济区域的经济体系不同,统计方法也不同,其指标的统计数据存在难以获得的问题,以此计算的不同区域电子商务水平不具可比性。

综上所述,当前的指标体系研究角度不同,没有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同时,现有的指标体系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规模,实物量指标较多,价值量指标较少,缺乏增加值指标来衡量电子商务的发展。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见,目前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还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研究。

2现有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对电子商务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电子商务增加值的核算还是一片空白,为了形成科学的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方法,现对现有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找到适合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现行增加值核算的方法虽然多,但是对服务业,特别是如电子商务这一类的新型服务业的增加值还未形成一套统一、规范和科学的核算方法,并且现行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21增加值核算方法综述

211传统增加值核算方法综述

郑学工、董森(2012)通过对几种不变价增加值核算方法的比较,指出我国要深入开展供给/使用GDP核算研究,来扩展和改进我国不变价核算基础数据。“新型服务业态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课题组(2013)提出电子商务增加值核算主要求企业的总产出,利用收入法核算增加值。许宪春(2004)介绍了我国服务业从生产和使用两个方面对服务业的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进行核算。

212新型增加值核算方法文献综述

吴俏(2012)利用投入产出表算出各服务行业中间需求率,乘以各服务行业的增加值来算出被需求的增加值。赵彦云、吴煜琳(2009)打破常规的增加值核算方法,利用实物量数据和现代数量统计模型方法核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文兼武、刘冰、杨、李婧婧(2009)具体阐述了OECD 20个发达国家测算服务业年度不变价增加值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不同测算方法在各国服务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并计算了各种测算方法的应用比例。国外地区GDP核算模式研究课题组(2009)分别研究了德国、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GDP核算方法和经验,以及我国GDP核算的实践,并对这几个国家的GDP核算进行综合比较。

综上可见,目前文献对服务业增加值核算主要以传统的核算方法为主,新方法的提出不多,实际试算就更少。具体而言,现有服务业增加值核算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增加值核算方法,就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增加值核算方法,只是针对特殊行业的具体情况做一些改进,例如现价和不变价增加值核算;二是打破常规,采用新的增加值核算方法。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模型等进行增加值核算,另一种是借鉴先进国家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22现有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存在的问题

戴建军对中美服务业统计分类和口径比较得出,中国的服务业统计口径小于美国,按美国服务业统计口径调整后的国内服务业增加值会上升。王志平(2012)在服务业占比的中外比较中指出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偏低可能由于统计标准和口径的差异引起。赵同录(2006)指出当前的服务业统计制度改革方法明显滞后,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保持不变,使得服务业增加值被严重低估,无法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张炎、寻翠翠(2008)从环境核算、资源核算、财富核算、社会经济福利、非市场经济、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政策法规、人为因素等方面研究了当前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国外地区GDP核算模式研究课题组(2009)指出我国存在地区GDP与国家GDP数据有差距、不能衔接等问题。

综上可见,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增加值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我国的增加值是被低估的、是有问题的。造成增加值被低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与国外相比,统计标准和口径存在差异的问题;二是增加值核算本身的方法和体系存在问题,但是对如何改进增加值核算未进入深入研究。

23现有服务业增加值核算面临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江苏省考察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情况后指出目前我国的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很快,但服务业的统计基础相对薄弱,行政管理跟不上,统计基础信息和制度方法较缺乏,满足不了新型服务业的核算需要。?@(2012)认为新型服务业统计与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行政管理层面存在一些漏洞、新型服务业行业分类、新型服务业跨行业、跨地域难以分批、普查年度和常规年度数据衔接问题。胥传广、朱杰(2002)在浅议市级服务业统计调查基本框架的构造中指出与蓬勃发展的服务业相比,服务业的统计工作明显落后,不能适应增加值的核算。黄微分、高勇(2009)在建立规范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基本思路中提到我国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服务业调查数据与各地区增加值核算制度没有对接。李黎(2010)指出我国服务业存在统计报表制度不完善、调查难度大、部门统计不到位和统计部门监督缺失等问题,使得现有的统计数据不能完整,不能进行增加值核算。

篇4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把传统买卖交易和物流过程置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路径上,实现电子化和电子交易的过程和方法,它是现实交易活动一个新载体和新手段。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手段和价值创造的新形式。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以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为标志,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认真梳理,不难发现其存在诸如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重构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整合供应链和降低交易成本遇到挑战,物流效率难以提升的难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和交易安全的棘手问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时度势,加速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总体来看,为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阐述可归纳为总体研究、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运营变革研究、服务质量研究、安全研究、物流和供应链研究、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研究、信用及风险研究、知识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共十个方面。

(一)总体研究

吴芳(2012)从应用、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总结了当时的研究热点问题,总结出不同年份研究热点均为安全技术、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与发展预测问题,并提出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银行、商家、用户的标准化环境建设,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培养动物流、电子商务、IT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建议。

(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李柱(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策略措施和分类,从盈利模式方面陈述了B2B、B2C、C2C三种分类,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如旅游电子商务,并初步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情况;孙艳霞(2012)从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从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和交易价值网络视角两方面总结出四种电子商务模式,总结了电子商务的价值驱动因素是效率、创新、互补和锁定;宗乾进(2013)和田雨晴(2013)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展开研究,认为社会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是在社会化媒体情况下,通过整合社交(如自媒体、微博等)图谱和兴趣图谱(如个人兴趣爱好、用户心理、个人行为研究等),来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和销售的一种商务模式。田雨晴重点阐述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框架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商业行为、社会媒体和关键指标。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营变革研究

曾晓娇(2013)重点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应从战略高度实现ERP、SCM、CRM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孙茂长等(2010)基于创新理论和相关理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流程有效结合的所谓技术扩散问题。同时认为应关注B2G模式的研究;李占(2010)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给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确认和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逯俊波(2012)从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研究,总结出电子商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活动、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三方面因素。

(四)服务质量研究

张建方等(2012)的研究认为服务质量的内容应包括:网站设计、信息质量、物流配送三方面。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网站特征视角和顾客感知视角评价两类。评价模型有e-SQ差距模型和服务质量模型等;张小栓等(2007)把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分三个大类九中方法,探讨了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和网站评价的三大发展趋势。

(五)安全研究

徐少同(2007)介绍了国外电子商务的安全研究情况,重点讨论了安全威胁的概念和形式、移动商务的安全威胁情况,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集中方法。

(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张晶晶等(2013)探讨了共同配送的问题,对共同配送的含义、特征、社会经济效应、运营模式、信息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共同配送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前提下,应有横向、纵向、区域和末端共同配送;郭双盈(2014)重点研究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罗列了一些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解决办法如便利店自提、苏宁线上销售和线下提货、天猫的猫屋等;韦宏等(2014)关注物流服务风险问题,阐述了供应风险、物流服务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风险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提出应重点开展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物流服务供应中断风险、外包决策者风险态度对物流服务共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供应风险防范策略等;沈燕等(2006)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物流和应用三个环节,采购应采用B2B模式,物流应采取虚拟物流和全程供应链模式;汤萱(2010)从逆向物流视角开展研究,提出基于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应从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和全要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七)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

吕成戌(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购买的理论基础、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消费决策定量研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EKB决策模型、Kolter &Armslrong消费者决策模型等,阐明消费者决策的典型行为如认知、态度变化、决策形成等。提出了我国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方面的研究不足如:以一般性产品市场为基础来划分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决策类型;研究针对的群体和小样本数据有限;只有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经营管理中涉足很少等;孙洪伟(2009)研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客户忠诚问题,总结了影响忠诚度的六个因素:信任、满意、价值、成本、技术可用性和感情因素。同时阐述了忠诚研究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八)信用及风险研究

李彬彬(2013)从信任的定义、度量、性质和信任管理模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信任研究的基本情况。信任的定义从交易关系和交易环境两个方面思考,类别上分为直接信任度、反馈信任度和总体信任度,各类别可从信任程度、信任值、信任级别和可信度四个方面进行度量。信任的性质分为主观性、反意性、多维性、动态性、非对称性、有条件传递性、实践易步性和衰减性、可度良性。在信任管理模型方面分别列举了国内外包括Marsh(1994)、Abdul-Rhaman和Hailes(2000)、Song(2005)、Almenarez(2006)、LiXiong(2004)、肖虎(2011)、唐伟(2011)等人提出的模型;马红玲、宋光兴(2011)研究了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中市场驱动型信任机制和法律绑定型信任机制。从第三方信任(B2C)、信任图章、安全认证、公证服务和履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及应用进行了梳理;徐昕(2014)研究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问题,认为其原因包括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信任危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服务上的缺陷三方面。解决机制上简要地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参与者:政府、第三方中介、消费者和卖家。胡伟雄等(2012)系统地对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做了研究,对以下方法进行了列举和评价:加权平均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层次分析方法、概率论评价方法、云模型理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

(九)跨境电子商务

李伟(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已超过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增至6.5 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 %”。主要形式包括B2B、B2C和C2C,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德国、英国,其中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市场增长较快。显然,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研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问题困扰,一是跨境物流发展滞后;二是我国出口退税和结汇政策与跨境电商贸易不匹配;三是跨境贸易的买卖双方信用监管困难,纠纷的维权成本高。四是我国海关现行管理政策与电子商务发展不配套问题如动物生鲜产品的检验检疫与贸易便利化和及时性不相匹配问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现阶段电子商务研究视角的高度不够,电子商务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更待提升

现阶段广大学者仍然聚焦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物流、技术、质量、安全、信任等方面的研究上,从当下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是市场中生产要素整合的利器,需进一步发挥其自由整合要素的功能,研究和构建新的企业盈利模式,进一步释放要素的生产力。十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社会化电子商务为例,就是充分整合要素并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我们都可以研究符合各类主体需求的充分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盈利模式,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和良性发展。

(二)对消费群体分类研究不到位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消费群体的电子交易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消费数据可以整合和挖掘,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电子交易模式、方法。

(三)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结合不够

从现状表现表现来看,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便捷的电子交易途径还不够丰富,是限制了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还不能及时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相契合,交易渠道的电子化、人性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应重点开发和研究适于我国社会环境要求的电子交易技术手段。

(四)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制基础不牢固

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法制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现存的安全问题、信用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针对电子交易繁荣所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研究未有涉足

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和生态学视角看,社会由发挥各种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结构组成,并在不同时期达到均衡。当未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的资源整合和交易市场后,这个虚拟世界的巨大变化给社会的其他结构功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会引起社会生态的那些变化,特别是给商业伦理、社会伦理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尽早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艳霞.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J]. 现代管理科学,2012(05).

[2]徐少同.国外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J].中国信息导报,2007(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