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17: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服务优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6年8月,瑞银、德银、桑坦德和纽约梅隆银行宣布联手开发新的电子货币,计划在2018年前推出区块链方案应用于交易清算,并试图建立全球银行业的通用标准。这标志着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尖端技术领域开始发力,但尽管这样,目前全球金融科技业仍处于初期阶段,甚至对于金融科技的定义实际上也无统一规范的定义。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6年3月了金融科技的首份世界报告,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 n t e 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正运用科技积蓄强大的发展动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与产品进行革新与拓展,并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资本市场等领域。总体而言,金融科技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网络融资、智能金融理财服务以及区块链技术等四个部分。
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
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初级形态。在信息技术服务普及,传统金融服务缺位、普惠金融需求上升以及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强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渠道端发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技术变现的重要途径。但近些年,以互联网载体实现金融业务的扩张对金融发展的意义限于前端获客展业,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贡献有限。加之监管与传统服务的缺位,长尾强劲的需求,P2P领域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信息技术公司从信息中介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摇身一变成了“金融机构”,甚至成为非法集资的重要通道,其实质并没有实现金融“互联化”。
现在,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走入过去时,当下网络边际渗透能力与空间开始收缩,传统互联网经济进入繁荣后期。互联网金融监管落地为金融科技已悄然从“互联网+”模式跨入技术深度创新与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原先前端获客展业的金融业发展原动力将出现深刻转移,更多将聚焦金融服务本质。
提升金融效率和优化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科技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和运行方式,对推动金融提质增效,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方的共同受益⒎⒒痈重要的作用,金融业态往更高阶方向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金融科技开始逐步兴起,从电子化办公,将银行、证券交易的手工操作变成电子操作,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效率;本世纪的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交易可以跨越区域和时空;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科技出现了1.0版,即互联网金融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连接,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的服务门槛,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大提高;现在,金融科技正在进行2.0版的升级,金融科技进入智能时代,传统金融的组织方式将会改变,深度挖掘、提效减支、覆盖盲区将成为主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延伸了金融服务的深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有助深挖金融需求,使传统业务更具灵活性与延展性,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服务与精准营销。二是拓宽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互联网、大数据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使金融服务能够覆盖传统金融机构因杠杆经营风险要求而不能覆盖到的金融需求,扩展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三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新型科技如区块链通过重构金融组织方式,颠覆性地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降低了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错配。
就目前具体的四类金融科技形态而言,金融效率提升和金融服务的优化各有其特点和差异。首先是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支付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已经比较清晰。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便利,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进行了补充,推动现有金融体系进一步提高自身效率。
其次是网络融资。以众筹和P2P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或线上融资活动,定位于小额股权融资和小额消费借贷,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在客户风险和信用评审上进行了创新,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三是智能金融理财服务。这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财富管理的咨询、顾问等服务,智能机器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当然,由于金融市场和产品较为复杂,智能机器人是否能够实现自我学习和提高,提供更优于现有金融机构和专业理财人员的个性化投资建议,还有待市场检验。
第四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点对点高效价值传递是区块链的“利刃”。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征使其具有天然“去中心化”的属性,简化一切需要中心化组织的信息获取、甄别和传输过程,缩减交易链条,这意味着在安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完成点对点的高效率的价值传递成为可能。不过,由于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风险管理的现实障碍,最终在金融体系全面使用保守估计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然而,该技术一旦最终在金融领域全面采用,则可能会彻底改变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和运行框架。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监管的挑战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目前的监管理念和法律法规可能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
首先,金融科技由于具有跨市场跨行业特性,再加上金融服务供给侧的日益多元化,目前以传统的栅栏方式简单隔离商业银行和网络借贷之间的风险传播途径的方法来防范风险,面临了巨大挑战。
其次,由于金融科技具有无中心的发展趋势,金融风险也以分布蜂窝式的形态呈现,目前采取的对现有金融机构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路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目前许多中外金融科技公司帮助传统金融机构进行流程外部化的再造,使用架在云端的平台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中后台流程的效率和绩效,而区域公共云中心正在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服务。这带来了数据跨区域的问题,核心业务不得外包、数据本地化的监管要求也遇到挑战。
第四,金融科技的发展使金融交易的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工具纷繁复杂,对监管部门运用数据分析辅助监管的意愿和能力也带来冲击。
应对措施
尽管监管的方式和手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对金融科技监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致性原则。应根据金融科技业务本质,对其中的金融活动实施监管,要求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现有金融监管基本原则,以确保标准的一致性。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40
1 制约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实行的因素
1.1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实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但是,这依然无法掩盖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服务网点还有待增加。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农村,从事金融服务工作的人员,其专业素质也较差,这样反而还大大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的推行。
1.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不能采用传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但是这一金融产品及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由于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的人们大多数不了解这项服务。这样的后果是金融机构又不能有效地审核农村的资源,信贷服务也有待提高。
1.3 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这就给在我国农村普及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政策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个地区的人们结合当地的风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规划其金融服务的范围。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导致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2 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的方法
2.1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创新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过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设施比较薄弱,传统的金融服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普惠金融推行的要求。基于此,创新普惠金融推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推广信用卡服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第二,加强金融服务机构与当地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高效普惠金融服务产品的推行。第三,创新农村人们信贷路径,尤其是一些小的贷款,应该创新更加简便的信贷模式,从而为农村人们提供更方便更优惠的信贷服务。第四,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有关的配套机制,随着我国大力加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对农村优惠的政策,如果抓好时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服务;第五,创新金融服务渠道,为农村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布置多个自助银行点。针对很多农民不了解普惠金融服务的情况,金融机构应该免费地给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2.2 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
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由于现阶段金融科技手段发展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多借用这些先?M的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的创新,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电子银行业务推广的脚步,在我国很多农村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服务体系,这些服务项目的实施给我国农村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随着我国支护业务的快速发展,支护宝支护和微信支护等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这些方便的支护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说明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其金融服务产品,站在人们使用方便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样创新出的金融产品才具有竞争力。
2.3 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他们就应该加强其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创新,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最优的金融服务。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不能脱离市场而进行。基于此,针对我国很多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推广小城镇与农村结合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这样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其金融服务的范围。
2.4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措施探讨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来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构建的普惠金融
一、金融服务不是基于概念性的
金融电子化服务可以让客户切实享受金融服务。这一基本原则的体现在于,在现今大数据的背景下,采用最便捷的先进网络服务技术,实现多渠道多样化的服务平台,联系现有的系统。这些方式既为金融银行提供了一个能在本地畅行的市场需求解决办法,也增强了金融全心全意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国内银行达到了国际化水平。
多渠道服务要求建立在结构和功能上,它要求银行要能达到以下需求。
(一)银行系统的开放
它是建立在产品统一核心体系的架构之上。在这一平台,金融银行能较快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自行设置和配置,将业务系统完善升级。系统的灵活性、拓展性以及兼容性特别强,因为它是基于模型化的设计来实现其具体表现,所以最终能使得每一种模块都是独立的。刚开始,金融服务的表现集中在特定的渠道,然后依次实现全部的模型系统。与此同时,它可以按照客户的需要,增加或删除某些功能性不强的模块,从而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及完善服务的目的,这是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推出产品的适用背景。多渠道服务可以让银行业务更加规范,在保证了其正确率外,还可以避免因人工操作而造成的不必要失误,把人为造成的错误降到最低。而且,在提高银行服务水平与减少成本的同时,它还能提高银行的收益,解决内在的风险。
(二)具备与客户之间的温馨交流方法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讲究技巧与方法,好的银行金融服务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更加强调这种服务技巧:第一,仔细对待先前准备阶段。在先前准备阶段,要提前做好计划,即预测未来与客户接触时可能需要面对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需推销产品的营销方式等。做好这些工作主要是为了在接触客户时,能在了解其需求和想要的产品服务时,以备不时之需;第二,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即在c客户接触时,能从交流中发现对方的优点和特点,让客户有认同感;第三,帮助客户解决需求的阶段。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推销产品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客户所想要的要求,看产品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或者看事先准备的解决方案中是否有能够帮助解决的,这样既让对方消除担心和焦虑,也能让客户积极地参与谈话。推销的成功大多就取决于客户经理和客户的交谈以及客户经理的提问能力,所以在提问题的同时,建议要注意问题的关键,要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二、切实推进业务创新
(一)加快平台建立
不断完善加强系统功能,增强支付结算服务,健全制度体系,更好地利用服务业务平台,鼓励开发收入等兼容性好的业务软件,为业务开展提供多、快、好的技术水平。应逐步在个人业务中实现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加强信用管理。如果金融银行拥有并实现传输电子化,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推广系统要依次展开,积极地和其他银行或系统达成统一,使这些银行之间能进行电子汇兑、银行汇票等功能。
(二)创新服务方式
银行金融服务要变换理念,根据市场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建立健全营销的理念和方式,从而提高竞争力。银行可以适当增加信用贷款,既能为抢抓机遇和抢占市场资源做准备,也能为促进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从提高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来看,银行降低权限,逐渐加大小额贷款的放款度,拓展服务领域,都是建立在满足现有贷款主体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提出的。
(三)有法率的意识
树立法律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企业和个人要建立和健全防风险的长效方法,依法按照法律规定,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电子银行的优点
(一)电子银行的起因背景
电子银行的诞生源于技术支持,其本身也是电子商业和银行竞争的必然品。如今,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使得其网络和电子更新只需九个月。时间的缩短使得电子科技发展速度成倍加快,并将电子成本随之降低一半。因为主要依赖于技术支撑,电子技术的更新之快也必然使得电子银行得到发展。从电子商业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占据了商业交易的半壁江山,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电子消费。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当电子商务加速了电子银行的发展时,电子银行也成就了现在消费趋势的改变。从世界金融角度看,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相伴而行,二者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也使得目前银行企业整体竞争加剧,银行业合并悄然增多。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有些银行通过开通电子银行的方式提供多渠道服务,提高了自身竞争优势。这种竞争方式也正是银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电子化得优势所在
1.降低成本
电子银行和传统的银行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银行需要更多办公室,而电子银行则不需要更多的办公用地以及员工,毕竟房屋的租金、员工工资、各项福利奖项等也是银行的众多开销之一。省却了这两方面的开支,自然大大降低了成本。
2.提高效率
电子银行是虚拟的,它的实时服务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给客户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再去银行排队办理业务,且操作流程和处理资料也随之简化。办理业务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是人工办理方式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3.优惠折扣
使用网上银行进行业务操作,有许多便宜可占。就目前来说,网银正在大力普及阶段,许多活动也借网银提供种种优惠。例如基金的申购赎回,在工行网银办理,手续费可以打八折;购买黄金理财产品,根据金额也能得到一定量的折扣。如果是高端客户,拥有理财金账户,那么也可以享受折上折优惠。此外,相应的电子银行还会定期举行网银抽奖活动,使用网银用户有机会得到奖品,实在是很贴心。总的来说,网络银行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普及趋势,这种优惠折扣也将会成为网银销售金融产品的惯用方式,而客户也能够通过这种销售方式获益并了解银行最新的服务动态等。
4.高效安全
每银行都有数字证书,即动态密码,是随机生成的密码组合,有效的规避了网络操作带来的风险,即便是金额较大的业务也能够放心进行,金额较小的,通过口令卡等类似产品也能保证交易不被泄露。最近比较普遍的方式是,针对个体用户,网银绑定了用户的个人手机号码,采用短信验证的方式为交易保密性加码。在这个方面,因为电子加密技术在不断发展,相信网银在这个方面也会越变越好,让交易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四、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移动购物。去年年底时候,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8亿,而PC用户则是5.9亿,手机的用户量增速远大于电脑用户量增速,目前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电脑的用户数量,也就是说,在未来,电子商务将主要运用于移动设备端。这就意味着,随着手机的普及,电子银行金融业也将逐渐发展,从而使电子金融业务达到全覆盖。
第二个趋势,平台化。众所周知,目前大电商已经开始拥有自己的平台。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因为这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直接推广,从而增加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使得效益最大化。有了平台,商家就可以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增加商品的丰富度,增加的服务的地理覆盖面。网络金融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近年来,中国网络经济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为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2014年网络经济整体营收达到8706.2亿元,同比增长47.0%,预计未来将保持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2009到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和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均以较高的速度不断增长。其中,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达6.5亿,环比增长5.1%,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0亿,环比增长17.0%;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也在不断的提高,2014年占比达到46.9%,环比增加了4.8个百分比。网络支付用户渗透率不断上升,为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中国电子支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为促进电子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首先,安全性上,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数据签名技术、安全应用协议及安全认证体系等基础安全技术,电子支付过程中的用户信息及交易信息得到了保护;其次,便捷性上,通过支付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设备技术,认证技术等多种支付技术相结合,能够在确保交易支付安全进行的前提下,提高电子支付的便捷性,使得电子支付的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因为银行缺少对网络金融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对网络金融认知程度,致使一些资源和资金被浪费。因此,中国的金融要长久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金融电子化,以及改变当下金融服务的不足。因此,提高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电子银行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贺胜兰,浅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科技广场.2014年10期
[2]张润彤,石声波.电子商务管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电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2):233-236
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的多元化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完整,能够提供的服务日益繁多,而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就是服务类经济,基于与全球经济发展接轨的考虑,我国应当重点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并将之提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里程碑加以重视,发展金融服务贸易不仅仅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路径,更是我国从一般服务经济转向金融服务经济的战略性大计,纵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较之于之前的经济增长保八的增长率而言,当前经济增长速率已不能继续维持在如此高的增长率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在新常态的经济状态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我国现阶段可以采取的相对理性的经济措施,而发展金融服务外贸首先可以加速我国金融外贸产业的结构升级优化,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优化,最终将积极作用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之后的经济贸易带来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的战略价值有一下四点: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逐渐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发展,一系列新兴行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新生并且扩张,一些服务性活动也被赋予了可贸易性,于是,金融服务贸易业务应运而生,世界贸易相较于过去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自然禀赋的服务型贸易逐渐转向了以知识技术型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贸易,尤其是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国际上这类趋势愈加明显,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顺应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加快本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发展,在这样的国际大潮流面前,跟上世界经济的脚步,是我国当前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应该借助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产业转移,开拓创新,力争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全面走在当今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大乐观的是,就我国目前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现状(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子进行说明)来看,正在经济发展期的中国,与世界其余各国相比较,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在国民经济体中所占据的比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纵观我国产业结构特点,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甚至有时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是我国目前面临的艰巨挑战,在此艰巨挑战之下,我国要做到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升级优化,就应大力扶持第三产业(譬如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服务外贸就是手段之一,所以,发展该项产业的确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认为,我国要借助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实现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学习和借鉴,在发达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已经拥有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外贸行业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加以借鉴,从而带动我国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关键词:经济结构优化;金融服务贸易;战略价值分析的金融服务外贸产业的发展。理论上讲,加快金融业与国际贸易产业的融合与互动,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将形成服务产业链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第二,当今社会世界各国贸易发展十分迅猛,金融贸易化在各国的服务性新型贸易中所占的部分也越来越重,毋庸置疑的是,一国贸易水平在现阶段都集中在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中。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应当尽快发展该产业,因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外贸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种战略价值的一点重要体现就是能够极大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我国处于经济型常态下的区域经济新型发展。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金融服务外包是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发展的代表性体现。金融服务外包有很多定义:根据服务内容可以分为金融服务业务流程外包和金融信息技术外包,最常见的是金融信息技术外包,金融性外包服务占据着全球该项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按照服务供应商的地理分布来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服务外包和离岸外包服务。由于该项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竞争力由此得以提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各发达国家的该项服务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参与国际化金融服务业的主要手段。直到现在,各国通过金融服务外包形式实现的金融服务贸易已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对于我国而言,同别的行业相比,金融贸易对GDP的贡献要远远高得多。从成本上来考虑,金融服务外包在各方面(乃至环境保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我国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能力,以赢得我国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优势领先地位。
三、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基于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现代服务业总体状况综述当今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金科玉律是:第一产业(主要为农业)表现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下降,然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表现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率持续上升。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其中大量劳动力先是从农业等产业转移到工业等产业,再从第二产业转移到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现在已然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核心国民经济增长点的经济局面。从我国的经济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资源开始朝着一体化的配置方向发展,众多发达国家其国内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在本国市场开始持续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金融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是我国服务业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的改革。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通过金融服务贸易可以有效推动形成我国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一种新思路,一种新途径。2.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业现状从2001到2015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宁波市金融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规模整体偏小、服务水平整体偏低,这种现状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为微弱。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宁波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主导产业长时间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宁波市的生产结构有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但是金融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宁波市现阶段在这方面发展的动力相对不足。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国内服务业发达,服务贸易就自然有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作为全国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由于第三产业的不发达,会相应影响到服务贸易的发展。(1)宁波的港口优势在发展金融贸易服务业中还未充分发挥。宁波市拥有巨大的天然港口优势,但是这一优势在宁波市发展金融服务外贸行业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宁波市政府主要将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运用于港口沿岸发展,并未将外贸理念与港口发展相结合,所以说,宁波的港口优势在发展金融贸易服务业中还未充分发挥。这一点应该引起宁波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且予以建设,使之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关键点,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经济优势,切勿使宁波市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闲置浪费。(2)目前宁波市政府也存在缺乏金融与外贸结合的意识形态局限,从部分运作机制上看,宁波市政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与完善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而这些组织在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又是必须存在的,此外,宁波市政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十分缺乏,导致部门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存在徇私现象,以至于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没有统一的市政部门内部协调机构,则会导致行政体制不顺,部门工作力度小,协调。从立法层面上分析: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全口径统计与监测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所缺乏的,有关外贸部门缺乏相关立法。
四、加大人力资源转型力度,形成我国人力资本的新型格局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人才市场上劳动力趋于饱和,市场并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资源,所以,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主要招募人士主要集中在以金融人才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和服务技术密集型人才。在我国积极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为我国金融业注入国际化的发展活力,将我国高端的劳动力变为最具创造力、竞争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创新性高端人才,从而从根本上转变我国人力资源类型。这一点也是发展金融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所在,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来讲,对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大力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推行的国策是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策的全面推行,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全面转变,试想,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型金融人才,必将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21世纪最为可贵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我国目前最为缺乏的也是人力资本,所以,本文认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行业有利于转变人力资源类型,形成我国独有的智慧人力资本,众所周知,金融服务贸易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外贸将使得我国金融外贸产业乃至其他产业的人力资源将大力推动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政策建议
如何深化推动金融服务贸易产业的发展,是政府和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与金融有关的贸易政策还是与贸易有关的金融政策,都应该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业的行业特性与发展需要。1.政府角度金融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和严格推行需要政府做到以金融支持为核心。政府在制定相关金融外贸政策或产业政策时,需要重点关注资金的支持。例如,鼓励金融市场降低门槛,提供新能源的发展,技术研究和发展需要的相关企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规范和引导外商投资的流动,鼓励资本流动,积极鼓励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国内大型企业等等。2.企业角度在目前世界范围内金融服务外贸产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国内金融服务外贸企业应该以创新性产品的研发为切人点,重视企业非价格竞争力的发展。在今后,生产外贸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的企业将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对产品的不断深化发展,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
六、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提升在国际中的经济影响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而言,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并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以达到使得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最终目的。加快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不但能够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现代服务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创造力最强的人力资本。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了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国家战略分析及结论。总之,在经济结构优化中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我国金融外贸相关产业的逐步完善,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近,严格的金融规制已经在我国很好的实施,到那时,我国的金融服务外贸产品在国际上将有很强的国际环境竞争力,而不是由国际市场中的贸易壁垒所阻挡,进而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因此,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逐步建立严格的金融规制政策体系,而且还需要相关企业的创新意识,方能使得中国的金融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充满创新的生机与活力,方能使得我国金融服务外贸在真正意义上为我国的经济增添一抹亮色。
作者:朱李娜 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一)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成本高、效益低
一是由于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贷款多为流动资金贷款,对贷款有“需求旺、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客观上提高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二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低下, 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三是非公有制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生命周期短,无法准确预测风险,难以吸引投资。
(二)非公有制企业资产结构状况难以满足担保需求
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偏好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而非公有制企业往往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
(三)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风险难以满足安全性需求
一是由于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起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发展方式粗放,趋同性严重,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筹资成本高,还款期限短,经营风险大。二是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高。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差;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情况,无法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也就无法开展信贷业务;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存在。
(四)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基层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限制,信贷条件高,审贷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担保难、抵押难。
(五)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一是股票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并未真正缓解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困境。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三是民间金融未走上正轨,限制了非公有制企业向民间融资。
(六)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
扶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或打了折扣;政府调控不力,企业重复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政府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能等等。
二、缓解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困境的对策
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实不是探讨金融机构该给非公有制企业怎样的优惠政策,而是探讨政府应该出台怎样的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因为金融机构也是企业,不是政府部门,也是追逐利益、规避风险的。所以创造非公有制经济良好金融环境的主体,归根到底还是政府。那么政府该如何鼓励金融机构服务非公有制企业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间接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引导金融机构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是金融业调整经营战略、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金融机构应革新经营模式,将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制定符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特点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积极开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集中度。二是金融机构应在信贷准入门槛、信贷审查程序、信贷审批决策、信贷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公平公正原则,建立符合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制度体系,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可与自治区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沟通协调、共同合作,要求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发挥各自职能,引导鼓励各家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培育服务非公经济的新型金融机构。
一是要引进以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外省银行,引进外资银行,优化我区银行业机构体系。切实解决服务非公经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已经遍地开花,下一步应鼓励它们向我区广袤的其他地区进一步延伸触须。
二是要培育地方性银行机构成为服务非公经济的主要力量。鼓励地方性银行机构加大对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性银行机构网点进一步拓展延伸,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
三是要加快银行业机构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加强中小微企业贷款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合理下放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权限,优化授权授信体系和审批流程。
四是要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非公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做好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加大对种养殖专业户、多种经营户、特色农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的信贷投入,支持县域非公经济发展。
五是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支持,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加快发展步伐,扩大机构和服务覆盖面。
3.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积极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一是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评估标准和审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灵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授信制度。改变单凭财务报表评估的做法,应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现状。发放贷款时综合考评企业的资信状况、现金流量、还款能力、经营管理状况等因素。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判断信贷风险。
二是增加信贷品种,为非公有制企业多方提供信贷服务。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信贷领域,拓宽贴现业务渠道,广泛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对非公企业的贷款营销活动,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比重。
三是着力解决好支持重点发展领域问题。一是通过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对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着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聚集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具有自治区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我区优势特色行业发展规模。三是着力促进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面发展。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围绕自治区党委建成“5个基地”的发展定位,加大对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支持。四是为个体工商户、个人创办企业以及吸收就业人员多的非公企业等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4.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综合考虑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因素,实行灵活的、差别化的利率定价方式,并根据风险变化灵活调整。
5.进一步加快信用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自治区政府应将数据库的服务纳入地方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促进全区信用环境的改善。二是积极与人民银行沟通协调,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不断充实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逐步扩大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务范围,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形成信用信息征集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帮助长期守法、讲信用、声誉好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融资。
(二)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直接融资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努力扩大我区社会融资规模,积极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债券、股权融资,大力引进风险投资,开发利用信托产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民间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基金等构成的多样化的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
2.加大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自治区主管部门、盟市政府、监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非公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上市综合服务。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实施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提升竞争力。建设全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证券中介机构信息库和企业上市咨询专家库。
3.加快全区股权交易市场建设
积极筹备建立内蒙古区域证券市场,为非公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股权、债权转让与融资服务,增强非公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4.大力推动非公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采取区域集优方式,设立风险缓释基金,出台政府补贴利息、费用的扶持政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和支持非公企业组团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资金加快发展。另外尝试打通非公企业私募债券的直接融资渠道。
5.创新民间投融资管理
积极推动民间资本管理中心、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建设。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利用市场化方式组织民间资本和民间融资服务非公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融资机构、各类投资基金、信托产品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非公经济发展。
(三)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破解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魔咒,关键是要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冲出重围,突破困境。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新的评价体系和管理理念,适应和满足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带来的旺盛的金融需求,带动自治区经济腾飞。
1.提高非公企业信贷管理的专业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针对非公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信贷管理和贷款考核方式,拓展融资信用担保范围。如互保联保贷款、循环自主贷款等等。拓宽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推广动产(权利)担保,围绕应收账款、存货等创新多种物权组合担保形式。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进一步简化非公有制企业业务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为企业量身定制信贷、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结售汇、、信息咨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非公有制企业金融服务的需要。
2.扩大非公企业金融服务领域
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典当融资、委托贷款、资产置换、项目融资和账户托管等综合服务业务,以及应用人民币协议融资、订单融资、融资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为全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3.健全融资服务中介体系
积极协调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抵质押登记专业机构,为非公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4.创新保险和信托产品
一是通过引入保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使借款人在无抵押无担保情况下,能够以比较合理的利率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二是在信用担保制度基础上引入信用保险,探索建立应收账款债券交易中心。三是充分利用信托公司的资信和人才优势,发挥信托融资工具决策快、收费低、收益稳定、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等优势,创新信托融资产品,为非公企业开展融资咨询、财务顾问、增级增信等金融服务。
5.进一步促进担保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7302
1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存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在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并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的某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1.2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抵消。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1.3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国外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1.4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1.5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
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2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也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2.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加入WTO后,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2.2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着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上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
(1)改革旧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①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②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其规定银行类金融服务内容:接受公众存款及其他应偿还资金;所有形式的贷款、按揭贷款,为商业交易提供融通或融资;融资租赁;所有形式的支付或转帐服务,包括信用卡、付款卡、签帐卡、旅行支票或汇票;担保和承诺;在交易场内及场外或其他场所自营或待客买卖货币市场工具(包括支票、票据、存款证)、外汇、衍生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期货和期权),汇率和利率工具(包括调换、远期合约)、其他可转让工具和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清算和结算服务;金融信息提供和转移、金融数据加工及由其他金融服务者提供的相应软件;对以上列出活动提供咨询、中介和其他辅助的金融服务,包括资信调查和分析、投资组合研究和咨询,及为收购和公司重组或策划提供咨询。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受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率超过50%。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人事管理上依然残留着固有的银行体制弊端。目前,在银行体系中普遍存在奖励和晋升论资排辈的倾向,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积极员工的工作热情。不仅过多官员中存在大量庸员,而且从业人员中市场竞争观念淡薄,靠老子寄生的思想浓厚,金融知识的匮乏和操作经验的不足常常引起服务质量上的低效。这种低效率主要来源与专业素质上的差距,据某一银行一家分行在一次调查中显示:大学、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分别占该行员工总数的8%、20%和38%,高层次人才明显偏低。另一方面,较低的人员效率也来源于人事管理中的不正当的招工原则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有待改进。
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尽管我国银行从1994年实行了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由于国家政策性控制的影响,一直都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比例管理。在贷款发放的过程中,重视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银行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吸收存款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只考核了存款额度的增加而忽视了筹资成本。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本对风险资本的比例都只有4%—6%的水平,大大低于8%的国际标准,而且资本充足率达到的4%也是帐面的数字而已,实际资金受到大量呆坏帐的冲销。资本金的不足给我国银行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化经营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不利于我国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另外,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我国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隔绝,致使我国银行在防止市场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对资产负债的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金融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银行经营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业国际化进程。
(三)服务手段落后,金融服务尚需加大力度。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服务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进的外国商业银行拥有发达的国际业务网络,方便快捷的电子服务设施,在技术装备上远远优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外国先进的银行网络已经实现了全球联网,网络已进入广大企业和家庭,ATM机遍及商业区和住宅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电子化营业网点的覆盖率,还是ATM机的普及方面均有待完善。在金融服务市场需求向多样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满足需求,创造需求”的营销意识,在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上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弥补。
(四)国内金融服务业成长滞后。
一般情况而言,一个国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对该国的金融与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加大了该国货币当局制定并实施政策的难度,加剧了该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阻碍了其民族金融业的正常发展等等。因此,正确引进外资银行的政策和战略应能充分发挥外资银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尽可能地降低外资银行带来的消极作用。其中,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成长是政策的关键之一。只有为国内金融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使之与外资银行相互促进,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当中不断壮大,我国的金融业才不至于受到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目前,我国由于国内金融改革上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点,如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相关改革(如国有企业改革)等,国内金融服务业的成长总体上看要略滞后于外资银行的引进和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国内银行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五)另外,由于历史因素和地区条块分割,造成企业利用金融服务受到地区分割的限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尤其是金融资金在各地区的横向流动,阻碍了一个新企业进入即定的金融服务领域,往往造成一个地区资金不足和另外地区资金的闲置。
三、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市场将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步入开放的金融体系。从长远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带来许多新的观念、新的金融品种,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新业务种类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可以享受到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但从近期看,尤其是在金融开放的初期,我国银行会在诸多方面受到冲击。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资。
加入WTO,外国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空间不断拓宽,银行业务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可继续增加外国资金向我国的流入,受益的将是那些依赖于金融支持的行业,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银行资金不足的缺陷。“入世”后,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都会更加及时、迅速、准确、优质、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行业来讲,金融服务业“入世”后的变化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实惠。
2、有利于引进先进的业务品种和管理经验。
加入WTO后,通过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业接轨,引进先进的服务品种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强化竞争机制。
加入WTO,外资银行的涌入,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开放本币业务,对于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无疑会进一步强化改革和自我完善的紧迫感、危机感,无形当中形成一种压力,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
(二)消极影响
1、不利于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银行体系正面临改革压力的严峻考验。过快地开放银行业,尤其是过多、过快开放本币业务,可能会使外资银行实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导致国内银行实力的下降,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不利于公平竞争。
西方一些大的银行,近年来通过合并或资产重组,势力雄厚,进入我国市场后,势必在挣抢客户和市场时占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网点多,规模大垄断着国内的金融市场,但是其不良债权多(即便已剥离大部分不良资产)、负担沉重,面对西方规模大的商业银行,则无力与之竞争和抗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的金融服务市场将有可能被西方国际大银行所控制。
3、中资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重问题。
知识经济市场下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取得获胜的砝码。人才的竞争体现在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两个方面。显然,外资银行具有较高经营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国内的银行本来就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和业务骨干,一旦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其以高待遇和优良的工作环境“挖”走大部分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同时,中资银行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对策
(一)改革旧有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1)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转变观念,奉行重视人才、重视效率的经营之道。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坚持实行干部责任制、劳动合同制、试岗制等新兴人事管理制度,以保证人事安排中的合理性。其次,应转变旧有的人才选择、使用和培训机制,建立新型的人才晋升选拔机制,重视金融企业自身形象建设,既挖掘内部潜力,又吸引外部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2)组织机构创新。随着银行经营领域和经营地域的突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形成了多元化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拓展使银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银行竞争转向市场营销能力的竞争,银行纷纷建立有关市场营销的部门。如美国花旗银行早在1975年就建起消费者金融服务部,通过分支机构和ATM网络扩展,以及自身花旗卡和其他信用服务卡,24小时满足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和服务。
(二)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面实行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外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所作的努力远远不够。如同其他企业一样,银行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西方商业银行大力推出的金融产品正是这“三性”合一的具体表现。为了防止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引起的风险,西方银行大力开发了一系列新的金融产品,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发的金融品种较少。
(三)业务创新。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系指按照GATS所界定的4类贸易形成,即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及人员流动等而进行的任何金融提供活动,它是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一成员方希望提供或正在提供金融服务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但参加方的公共机构,即政府、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机构,或由政府拥有、控制的主要执行机构,或为政府的意图而活动的机构则被排除在外。因此,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指商业性的金融服务活动。同时,构成社会安全和公共退休计划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各项活动,由公共机构为财务、担保或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所进行的其他活动,一般也被排除在外。但如果一成员方允许它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就这些金融服务活动与公共机构进行竞争,则这些公共金融服务也被列为“贸易服务”。从实践来看,金融服务贸易主要通过‘‘商业存在”和“过境贸易”(如去国外培训金融专业人员)及“人员移动”(如派遣金融专家去境外提供服务并收取酬金等),都可归入“过境贸易”之中。按照金融服务协议,金融服务是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
理论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资本市场自由化是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既包括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包括一个国家的居民可以任意地消费全球任何地方的金融服务。两个方面的自由化共同促进金融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指金融服务在全球的充分配置,其结果是新的服务内容(金融创新产品)可以在全球很快得到推广,服务价值、服务质量趋于一致,并通过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及金融信息服务等的自由化,产生了手续费、佣金及其他费用的国际支付(金融服务收入);同时,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国内也可以为国外消费者自由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中国金融业保护的原因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国际贸易对各个国家是有别的。但是,基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国所得到的好处是不一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甚至会受到损害。因此,金融服务业和其它国际贸易一样,存在保护问题。
面对人世,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子应该循序渐进。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速度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的改革的进程、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法规的完善、中央银行的监督水平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因此我们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只能是渐进式的。
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所有部门经济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业的支持程度。金融业的广泛渗透性决定了其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政治上、经济上都极为敏感的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各个国家在其市场开放上都采取谨慎的态度。
其次是对市场开发带来的经济风险的担忧。金融市场开放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资本的自由进出,如果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市场信心丧失,则会引起大量资本抽逃,再加上投机者的冲击,就会加速市场的不安全,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可见,金融市场的开放为一切不稳定因素的爆发提供了机会,金融市场开放的另一个后果是巨大的竞争压力使一些效率低下的金融机构不能生存,虚弱金融机构的倒闭将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金融体系及整个经济系统的安全。
三、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应取决于中国经济体制,特别是企业改革的进程。
1.中国在开放金融业时,要保留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权。中国金融业及其他市场的开放,意味着中国的进口将很快扩大,如果此时国家主要出口品的国际市场出现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的现象,国家出口品出口将会大大下降,国际收支因而会恶化。如国际收支赤字超过5%的警戒线,再加上一些别的因素,很可能引起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出现资本外逃现象,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帐户自由化下,很可能遭到国际投资者的袭击,引起外汇储备大量损耗,爆发货币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由于发展国家普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劳动的收入需求弹性低,市场增长有限,中国出口的巨大压力和增长的困难,短期内在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和结构得不到改善时,必须用资本控制来避免金融及其他服务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国际收支恶化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问题。
2电信、汽车、农产品等市场的开放综合考虑,金融服务大面积的开放应滞后于这些市场的开放。在电信、汽车、农产品等市场开放时,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作为服务中介的金融业不应过早开放。
中图分类号:C912.2;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加强了全国各国金融贸易活动的强度,也同样为各国的金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同样受此冲击。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开始探讨,到底开放的金融服务市场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的影响是否有利。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可以从下表分析:
中国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的进出口情况(万美元)
从该表可以看出,自1998起到2012年止,在这15年之中,保险服务的进口数额一直呈现着增长的态势,年增长率为17.81%;而保险服务的出口额度虽然有变动,但是也呈现着增长的趋势。这些数据可以体现出,在保险服务中,不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在持续增长,但是明显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属于贸易逆差。相较于保险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在1998-2012这15年中进出口额增长变动趋势更大。如上表所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8年的2696万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7%。进口额虽然历经起伏,但是同保险服务贸易相同保持增长。从该表中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状况看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基本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保险行业都吸引了一大批的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业与保险业也同样接触机会向外扩张,将国内的金融服务等输出至国外。因此1998-2012这15年中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不断扩大的,且扩大的规模与速度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度也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则显得水平较低,比较落后。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1.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FOI与PRIVY之间高达138.122的数值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换句话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低,因此金融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对金融的发展呈现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另外,再根据TRADE、PRIVY与SIZE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并且规模越大的话就越能够存进我国金融的发展。
2.中国金融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相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与PRIVY之间呈现正相关的状态,因而可以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受到金融增长显著的影响显著。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受到金融增长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程度并不大。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的贸易水平越高的话,那么其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就越高;此外当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也比较低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就会相应提高。除此以外,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另一个指标就是DEPTH,也就是M2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与前面提到的人均GDP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两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DEPTH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预测,我国如果想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仅仅依靠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是十分微小的。
总的来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表现为,首先由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再由金融发展为动力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增长。一般来说,金融服务贸易对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能够显著的推动金融的增长。但是实际情况上,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金融增长的效应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推动作用较小。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为各国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实践证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所以从我国角度来说,必须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加以重视,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应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这次机遇,并以此为契机迅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概念的提出要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自由化理论的提出。货物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而金融贸易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目前一般认为GATT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果中为准。
一、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和特征
(1)金融服务贸易的内容。二战后,货物贸易和金融贸易互相促进和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代以来,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80年代以后,各国都更是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GATT的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1986年开始)中,金融服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经过10多年的谈判,1997年12月12日《金融服务协定》达成。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所涵盖的最重要的服务部门。金融服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四大领域共计十六项内容。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和贸易的自由,给世界经济的参与各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使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关系更加复杂,两者间互相作用,对经济的破坏性和影响力都在加大。特别是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新一轮危机,时至今日世界经济的发展何时走出衰退仍然充满了未知。欧元区经济体间非均衡发展,也使得欧洲债务危机,欧洲部分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体如何在共同的货币体系中,均衡发展,将成为长期研究的课题。
(2)金融服务贸易的特征。金融服务贸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金融服务的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基本大都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金融服务的消费者要参与到金融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金融服务贸易提供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监管难度更大。金融贸易涉及对金融服务产品本身、产品提供者,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和待遇问题,本国和目标国双重的法律约束,市场进入壁垒,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等等。金融服务的差异性,品牌偏好等。使得处于不同起点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现实的差异,也存在观念中的差异。
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的内容和我国的现状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容,目前尚缺乏权威性的定论。但一般会从程度和过程两个角度分析。程度的自由化包括市场开放、政府监管等,即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政府监管的力度、市场对本国金融活动的影响力等。过程的自由化即金融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整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内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一般要涉及到:国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问题;国内外金融服务机构竞争机制问题;有形要素和无形资本流动问题;境外消费涉及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货币兑换限制等问题;在自然人流动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金融人才的送出和引入机制、金融服务贸易有关的专业人员的自由旅行和居住等。
(2)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于我国经济地位,国际贸易的程度仍不相称。以银行业为例:目前,中国银行服务的出口以跨境支付模式为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进口主要是境外银行为境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国际结算、汇款、担和存款业务,商业存在是银行服务贸易进口的主要模式。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策略思考
从提高金融效率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1)分阶段有选择地开放金融服务业。第一,工商企业的行业开放。第二,货币市场开放,外资可以在境内开办金融机构并经营人民币业务。第三,资本市场开放,外资本可以兼并或者收购我国的商业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2)有效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率的重要手段。首先,我国金融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快改革的进程。再次,要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科学风险管理约束机制和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和信息网络化建设等。最后,加强人才的培养。
(3)慎重选择作方式。在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时,应进行周密分析,引进拥有雄厚实力、卓著信誉,稳健作风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在引入方式时,应尽量由中方控股,在重大经营决策方面拥有决策权,便于宏观调控;在双方合作中注重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通过合作掌握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金融创新情况;提高监管水平,防止利润转移和税收逃避。
(4)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在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减少外资机构对我国金融风险的影响,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其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因此,进一步健全内部监控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平等条件下展开竞争,保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子荣.世界经济周期发展与中国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1(05)
[2]陈跃刚.吴艳.上海市金融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问题,2010(12)
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最后文本[1](第7版)。同月1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这部法案。该法案取消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出台的旨在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法律,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从而使美国金融业跨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该法案的最终通过,将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大融合铺平道路,使美国的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有助于美国的金融服务系统推动美国经济迈入21世纪,为延续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的经济增长创造条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金融立法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一、美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简要回顾
自美国独立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的近100年间,美国的金融业一直实行自由银行制度,混业经营。虽然联邦政府开始管理金融事务,但银行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仍然相当宽松;同时,证券业已成长起来,其交投异常活跃。美国这段时期的金融业混业经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造成大批商业银行破产。1930年美国议会成立了银行调查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同时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该委员会认为,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不仅造成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股票、债券等)之间严重失衡,而且刺激商业银行在证券市场的大规模投资冲动,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对存款人存在严重损害,因此不宜混业经营。1933年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把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区别开来,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业务,不得为自身投资而购买股票,购买公司债券也有严格限制。
随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美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美国金融监督当局采取了一些宽松措施,以提高美国银行的竞争力。如1980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放松存款机构管理和货币管制法》,1982年施行的《加恩—圣日曼法》等一些法律,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赋予了商业银行较大的经营范围和空间。再如1987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销地方债券、商业票据和抵押证券;美联储于1989年1月又批准了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摩根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太平洋安全银行等5家银行的申请,允许它们包销企业债券,逐步考虑放开不许银行包销企业股票的限制。然而美国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对各类金融机构来说是不平衡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允许它们经营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甚至允许美国的某些工商企业通过兼并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广泛的金融业务,而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分业经营的限制。
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历来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限制较少的西欧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继续发展。由于这些银行可以广泛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逐渐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体现出多元化经营的明显优势,如德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全面的金融业务。据统计,在80年代初,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的证券业务已达300多亿马克,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商。英国经过1986年的伦敦“大爆炸”,传统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银行开始涉足证券业务,证券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仿照分业经营而构建的日本金融体制也逐步放松了限制商业银行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限制。
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共7章219条,分别为促进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联营、功能性监管、保险、单一储贷协会控股公司、隐私、联邦住宅系统现代化和其他条款。这部法案体系庞大,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金融活动进行了规范,在实体权利和程度方面的操作规范作了明确规定。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案》施行的直接效果,将掀起新一轮金融业的合并浪潮。届时各大银行将建立“金融超级市场”,客户在同一营业场所可以得到各项服务。如以前客户须到甲商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到乙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到丙保险公司投保财产险。而不久将来,只要客户愿意,所有金融服务均可在一家“金融超市”中办妥,不需客户来回奔波。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84-02
一、金融服务体系概述
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体系,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由金融部门、融资模式、监管机制等多个组织构成的,这些机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顺利
发展。
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管理机制的实际操盘手,是连接金融政策与金融实践的桥梁。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而言,如何在西部建立现代化金融机构,促进西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二、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分析
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服务比较薄弱,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我国西部县域金融发展的状况而言,加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也具有可行性。
(一)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整体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几家大的期货交易市场如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上海期货交易所等都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我国仅有的两家证券交易所也是在上海和深圳,因此,包括西部县域在内的西部地区缺乏金融投资服务的交易场所。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机构纷纷由县域转向城市,由西部转向东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纷纷退出西部县域,并在县级以下设立分支机构,或上收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权限,金融机构网点变少,覆盖程度低,使得西部县域很多农民根本享受不到金融服务,严重阻碍了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影响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构建适合我国西部县域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势在
必行。
(二)构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西部县域具有构建和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的独特优势:
首先,从政策方面来看,近几年,国家越来越关注西部开发,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一行三会也结合金融业务制定了规范金融服务的一些规章制度,尤其是对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先后以银发[2008]295号、银发[2010]198号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比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等,为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
环境。
其次,从人员方面来看,西部县域金融机构设有专门的指导机构,由具有专业金融服务知识的人员担任机构重要职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县域基层金融机构考察,对基层的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机构给予具体的指导,并为西部县域政府部门发展西部县域金融经济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
三、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性措施
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力军的现代化县域金融体系。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县域群众的对于金融服务体系的认知度
由于西部县域群众对于金融服务体系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所以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加强西部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认识,尤其是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对于农民个人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此,西部县域各级组织在西部县域开展了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的宣传教育,使当地群众充分了解到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免费提供各种金融机构的咨询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于金融服务发展的认识。
(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西部县域建立起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参与,这是西部县域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
首先,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是彻底恢复信用社合作制金融本质,为农业发展做贡献,所以西部县域相关部门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结合西部农村综合改革的实际状况,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社的产业布局,扩大其经营规模,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坚决贯彻“三会”制度,尽可能降低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其次,农业发展银行在西部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西部县域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县域基本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林牧渔业贴息贷款等方面的作用,并扩大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贷款的发放范围。
(三)改善西部县域金融市场环境
西部县域对于改善当地的金融市场环境做出了有益性尝试:一是密切关注西部县域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环境状况,出台相关惠民利民金融政策,优化金融发展生态环境,确保地方金融稳定发展,这是优化县域金融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二是要加强规范西部县域金融市场秩序,推动西部县域金融机构改革管理创新,建立健全西部县域金融服务市场突发应急预案,严厉打击高利贷、农村非法集资等扰乱县域正常金融服务市场环境的行为;三是要加强西部县域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包括县域金融机构办公环境及办理业务的环境,普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方便快捷的金融交易;四是要丰富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的产品种类,逐步将电子政务工程延伸到农村,根据西部县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新的农村金融业务,为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服务。
(四)建立健全西部县域金融服务监管机制
健全的县域金融服务监管机制有利于提高西部县域金融服务质量。为此,要树立全新的县域金融监管服务思想。针对西部县域金融服务发展的新形势,相关部门将县域金融监管与鼓励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加强对县域金融风险的防范;将事后监督变成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管,及时发现县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应对措施弥补县域金融市场的缺陷;引进国际规范化的金融监管方式,加强县域金融行业的自控建设,维护西部县域良好的金融行业的风气;在西部县域金融业推进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提高违约成本,防范道德风险,依法严厉打击扰乱西部县域金融秩序和逃废金融债务等不法行为[3]。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县域金融监管的实践证明,提升审计质量,改进信息披露有利于强化社会监督,促进金融服务的优化建设,因此,西部县域金融服务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确保来源真实可靠的金融信息梯子及县域金融运行信息定期披露制度,同时加强对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外部监督
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金融服务的质量是西部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西部县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西部地区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县域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中央银行机构、金融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各类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西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为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其他的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