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2 10:11: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经济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司经济分析

篇1

探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

摘要:所谓财务经济分析就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籍以考核企业过去的财务业绩,分析企业现在的财务指标是否达到既定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企业以后的财务活动方向。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上市公司 财务经济分析

篇2

为了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公司“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公司在分析会后,针对已有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首先,制订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为观音岩水电站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奠定基础。其次,制定劳动合同管理办法、解除违章违纪员工劳动合同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原则、工作时间、休假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相关工作。

今年上半年,公司通过设立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为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程建设和安全生产有序推进,公司的科学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将重点放在“规定动作”和“回头看”工作上。

三、与文明施工和先进模范工地找差距,以检查促建设,深入持续推进文明施工工作。

__*公司以近段时间国家发改委、两省发改委、国家环保部、两省环保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多次检查和巡视以及分公司的交叉检查为契机,认真总结了项目前段时间的工作,着手对公司的“三通一平”前期筹建工作是否依法、依规推进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向施工单位提出了严格的文明施工要求,一如既往的巩固提高由检查带来的文明施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争创样板工地。

四、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维稳工作。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公司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内非法组织对当前大好经济形势的破坏,尤其是坚决杜绝破坏稳定事件在公司及施工区域内发生,下大力气狠抓维稳工作的开展和落实。__*公司把维稳工作与职工队伍建设、施工区移民搬迁、施工单位人员稳定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在职工队伍中始终以同心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向,丰富广大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广大职工的生活条件,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企业职工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强搬迁移民问题的工作力度,不断改善移民安置点的生活条件,落实移民安置点供水、供电实施方案,合理满足移民对公司提出的各项要求。三是继续加强公司对施工单位人员的管理,敦促施工单位按时发放分包单位农民工工资。

五、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继续积极推进项目核准。

通过此次集团公司、云南分公司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公司领导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指出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未出现违法、违规现象,使公司的项目核准工作走在了金沙江中游八个水电站的前列,明年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核准。

六、竭尽全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投资计划。

上半年,__*公司共完成投资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4%,其中建筑工程费4.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58%,这是三年来,公司投资完成情况最好的半年;完成合同项目签订56个,总金额4.31亿元;完成年度管理费预算的46.64%,有效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持续蔓延和环保风暴带来的金沙江中游水电站项目开发的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保持住上半年取得的投资成果,攻坚克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狠抓合同落实工作。力争下半年完成投资3.48亿元,最终完成全年8.78亿元的投资任务。

七、针对上半年施工区管理的不足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实行施工区封闭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观音岩水电工程施工区域的管理,营造安全、有序的工程建设环境,确保观音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相继制定公司内部及施工区域治安保卫制度、施工枢纽区域封闭管理办法,并且制作车辆通行证,为即将展开的施工区域封闭管理创造条件。

八、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集中整治危险区域。

公司领导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以及分公司交叉检查为契机,集中力量整治在现场施工作业中出现的隐患区域、危险区域。

九、针对上半年水保、环保工作存在的不足,下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施工区域绿化工作。

随着__*水电站项目前期“三通一平”工作的不断推进,施工区域不断扩大,在雨

季到来之际,制订了观音岩施工区域内的一系列绿化方案。对河道两岸边坡、道路边坡、导流明渠等区域进行植被覆盖、加快鱼类增殖站方案的确定,尽快启动鱼类增殖工作的展开。加大水保、环保工作力度,提升施工区域形象面貌建设,展示大唐文明施工的管理水平。在10月底前,落实完成排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启用工作。十、稳步推进枢纽建设区、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工作。

为稳步推进移民安置实施工作,首先要抓好与四川省移民办签订的协议中相关工作内容的落实,下半年全面完成枢纽建设区金台子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20__年初完成金台子临时安置点干坪子移民的永久房屋建设工作;其次是抓紧与丽江市移民开发局、楚雄州移民开发局签订移民安置工作协议,争取在底完成库区移民安置点的土地流转、新址征地工作和居民点的施工图设计审查工作。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移民综合监理、移民设代的关系,充分发挥移民综合监理和移民设代的作用,使移民工作依法依规的有序开展。下半年计划完成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投资2亿元。

篇3

管理不善的危险性并没有经理人员不公正对待股东(不忠诚)的危险性大。管理不善并不是出于经理人员的私利;实际上它是与他们的私利严重冲突的,因为最终的企业破产(和经理人员未来就业希望的失却)将使他们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虽然经理人员由此将有极大的热情将企业管理好,或在他们自己无力将之管理好的情况下把他们的职位出售给那些能管理好企业的人,但他们公正对待股东(即,使公司股票的每股价值最大化)的积极性却被削弱了。当然,如果不公正对待股东的经理人员要想通过发行新股票而增加资本投入,那他就必须支付一笔溢价(作为保险费);但溢价成本不是(或不是主要)由经理人员承担的,它将通过冲淡股权而由原股东承担。所以,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的这种潜在的利益冲突足以使我们作出这样的预见:股东通常会坚持在公司章程中载入有关保护性条款。

篇4

一、2012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了由于暂停上市、退市风险预警等原因导致数据残缺的上市公司,共得到1 495家上市公司样本。限于数据搜集的局限和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限制,仅以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是指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无形资产账面金额和商誉账面金额之和。下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无形资产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分析。1 495家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总拥有量达到115 163 552.9万元,平均拥有无形资产数额为76 826.92万元。但是,单个企业拥有量最高可达6 400 800万元,而最低仅为0.43元,可见无形资产分布及其不平均,企业之间差距较大。从无形资产占有率的角度来看,平均水平达到了5.98%,单个企业最高占有率为76.99%,最低值几乎为0,甚至有1 012家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占企业总数的67.69%。根据“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权威数据,无形资产占有率为44%~50%。与之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率的平均值比较低。统计性描述详见表1。

二、2012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及其分析

(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排序

对样本公司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的前100家上市公司详见表2。

根据表2所示,前100名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指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无形资产占有率的平均值(21.44%)和每股无形资产的平均值(195.73%)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这说明,排名前100位的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军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此外,各项指标的分布并不均衡,排名首尾的公司之间,水平差距之大显而易见。详见表3。

根据表3所示:排名前100位的上市公司中,无形资产的平均占有率为21.44%,其中小于平均水平的有61家,比2011年减少两家。最高一户的无形资产占有率达76.99%,而最低一户仅有4.06%,两者相差74.05%。与“摩根·史坦利全球资本指数”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权威数据相比,前100名的公司中,超过40%的达到14家,与2011年的13家相比,有所提高。可见,尽管2012年排名前100家上市公司的情况,较2011年有所进步,无形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在各公司之间的分配更为平均,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仍未实现规模,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重要财富。详见表4。

无形资产的发展有所进步,差距逐步缩小。最高一户无形资产增长资产率为38.48%,而最低一户仅为-7.49%,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有66家,比2011年减少了14家。无形资产的增长速度低于其他资产增长速度,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更倾向于披露确定性强的有形资产,而对不确定、不好操作的无形资产不愿意披露。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潜力并没有在企业中真正被挖掘出来,企业应该给予无形资产管理更多的重视。详见表5。

此外,每股无形资产和的无形资产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较高,这表明无形资产对股东财富及企业盈利的贡献比较大。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重大贡献,将引导上市公司会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对无形资产做更多的披露。

(二)前100名按行业分类分析

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名前100名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详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前100名中制造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社会服务业涉及的公司数量均达到两位数。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高达46%,以医药行业为主,类型多为新药品的开发研制权。采掘业中以采矿权为主,交通运输仓储业以高速公路收费权等为主,社会服务业多为特殊经营权。这些行业的主要无形资产均属于权利类的,一般与企业经营能力的相关性不大,多来源于国家特殊政策或行政许可。相比之下,技术类无形资产比例很低,这也说明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不强。以信息技术业为例,仅有3家企业入围,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无形资产水平不尽人意。由于技术类无形资产大多关系到企业的商业机密,加之更多的先进技术依赖于国外,企业对于此类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完全。我国企业R&D转换率不高,商业能力欠缺,R&D研究成果的夭折率比较高,无法实现企业真正的利益增长。至于资源类的无形资产微乎其微,有些企业甚至没有。

(三)前100名按地区分类的分析

从地区分布统计来看(见表7),2012年各省、直辖市无形资产拥有数中,广东位列全国第一,继2011年由第一滑落至第二后,再次回归榜首,而2011年的冠军北京则下降两位,至第三名。山东后来居上,以10家上市企业入围前100名的成绩,位列第二。这说明2012年,不仅仅限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全国各省市企业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但广东入围的上市公司数目几乎为第二名的两倍,足以证明其无形资产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从各省、直辖市的分布情况看,数量最多的广东有19家,而云南、贵州等9个省市只有1家,地区分布不均匀,差距十分明显。入围上市公司分布全国26个省市地区,与上年情况相同。天津的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进入了前100名,较前一年减少两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上稍有退步。

三、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地区、前10名行业及其分析

(一)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地区及其分析

本文中用到的各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地区拥有的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广东的无形资产指数等于207家广东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省、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由大到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8及图1。

从表7中的排名可以看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北京以首都的身份勉强取得第四名的位置。前10名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平均数为935.31%,有5个地区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广东以2 179.86%位居第一,而第十名福建仅为459.72%,前者将近后者的5倍,前10名地区在无形资产指数方面差异较大。而排名第6的安徽以平均每家无形资产指数11.03%排名第一,说明该地区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质量较好。

(二)2012年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上市公司的地区及其分析

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计算前100上市公司所属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例如,广东的无形资产指数等于19家广东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省、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9及图1。

从表9及图1中可以看到,与全国水平相似,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管理上仍处于明显的优势。广东以498.64%位居第一,在图中优势地位明显,而第十名江苏仅为122.28%,前者是后者的4倍之多。前10名地区的无形资产指数平均数为201.84%,有8个地区低于平均水平。而四川在平均每家无形资产指数中排名第一,说明该地区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质量好于其他 地区。

(三)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前10名行业及其分析

本文按行业对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排序时,行业的分类标准采用CSRC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中的10个子行业作为独立主体一同进行排序,共有22个行业。本文中用到的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采掘业的无形资产指数等于44家采掘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10。

从表10中看到,制造业中的行业排名比较靠前。前10名中有C7(机械、设备、仪表)、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8(医药、生物制品)、C6(金属、非金属)、C0(食品、饮料)5个行业为制造业。机械、设备、仪表以2 455.748%位居第一,而第十名食品、饮料仅为637.76%,仅为第一名的1/4左右,前10名行业在无形资产指数方面差异较大。而医药、生物制品的99家上市公司,以平均每家拥有无形资产指数11.39%排名榜首,说明医药、生物制品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优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

(四)2012年无形资产指数前100名上市公司的行业及其分析

按照CSRC行业分类标准,将制造业中的10个子行业并入到排序当中,共有22个行业。本文中用到的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为各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之和。例如,采掘业的无形资产指数等于44家采掘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指数之和。本文采用如上方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无形资产指数。按照无形资产指数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前10名,见表11。

从表中11看到,尽管交通运输、仓储业超越制造业达到第一位,但前10中仍有6个行业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以381.90%位居第一,而第十名食品、饮料为101.42%。此外,交通运输、仓储业的10家上市公司,以平均每家拥有无形资产指数38.19%排名榜首,说明该行业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也优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平均水平。

(五)2012年样本公司环比指数

按照2010年选择的100家上市公司样本计算得出2012年无形资产环比指数,见表12。

以2010年为基期,选取100家上市公司样本,计算得出2012年无形资产定基指数为1 176.58%。 可以看出,尽管2011年样本公司的无形资产指数为942.31%,较基期下降57.69%,但这一情况在2012年有了显著好转,并有所突破,上涨了234.27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质量以及管理有了很大进步,与我国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有关。

四、无形资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总体规模过小

2012年期末,全国1 495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总额的平均值仅为7.7亿元,无形资产占有率均值为5.98%。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高达60%~70%。这一数据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发达国家公司相比,无形资产的规模明显落后,发展前景堪忧。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的传统经济特征,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理念中根深蒂固,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相悖,长此以往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二)无形资产经营管理不善

我国企业和个人没有给予无形资产充分重视,产权意识淡薄,无形资产开发后,尤其是对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国内缺乏对无形资产有效且统一的评估规范,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完善,进一步导致无形资产的相对流失。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过于简单,这影响了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和真实。企业无形资产的披露难以规范,甚至会加以隐瞒。在收集无形资产明细科目数据的时候,笔者发现企业财务表报披露的明细数据名称五花八门,很多甚至艰涩难懂,这将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五、无形资产发展的建议

(一)企业应该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改善无形资产的机构,规范无形资产的管理

企业应该强化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培育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注重企业自身新技术的研发,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增强无形资产的投资力度,提高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以实现超额收益。企业要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和开发,改善现有无形资产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增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比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的品质以获取超额收益。此外,要想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设置专门的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使得无形资产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以更好地为企业的增值服务。

(二)不断完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完善无形资产产权的保护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披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首先,要逐步增加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许多项目已经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但是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其次,无形资产的计量属性有待商榷。在目前的披露制度下,企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的价值。保护无形资产是使其发挥优势作用的重要条件,我国应该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对无形资产实行保护,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汤湘希.无形资产:全球第三次资本扩张的利器——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11-21.

[2] LUO Yong-heng.Evalu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development capacity[J].China-USA Business Review,2008(7):4.

篇5

关键词:经济学 资源配置 公司治理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考察公司治理问题,就是要探究由公司治理制度所支持的公司资源配置对公司绩效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公司治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学基础决定了该理论对公司资源配置的认识,决定了其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经济学基础是公司治理理论差异的源头所在。股东至上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组织控制理论作为三种主要的公司治理理论,实际上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学框架之下,有着不同的微观基础,因而对公司资源配置及其相应的治理制度有不同的观点主张。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20世纪早期公司经济开始兴起之时,新古典经济学早已占据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大批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坚信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总是最优的,习惯于把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就自然成为主流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公司资源配置的基础思想,而公司资源配置观又构成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交换活动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在西方经济思想嬗变的过程中,当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新古典经济学取而代之后,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就由生产领域转向了交换领域。主流经济学家视交换活动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并致力于研究所有互利的交易机会的条件,以实现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互利的交换过程成为主流经济学家视阈中改善经济绩效的唯一方式。主流经济学家对交换活动特征的抽象认识成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石,进而成为建立在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微观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生产领域的研究持敌对态度,力图使生产服从于交换,并将交换活动的特征抽象为即时的(现在的行为不影响将来)、分立的(个体的独立行为)和确定的(至少是可计算的),由此产生了将资源配置视为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观。可逆性是指现在的资源配置不会对未来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即当期行为只产生当期效应;个体性是指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性质允许每个经济参与者以其认为适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生产资源,而与经济中其他个体的决定和行动无关,即个人行为完全独立于其他人;最优性是指资源配置过程无非是在一定的市场和技术约束条件下,对不同经济结果进行选择,即资源配置过程就是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已知的前提下,从中选择最优的。可见,主流经济学家在对交换活动特征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

(二)新古典资源配置及其变体与公司治理

在由交换活动的特征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基础上,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资源配置是可逆的、个体的和最优的,那么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就只能通过完全的资本、劳动和产品市场实现,即保证资源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在将新古典资源配置思想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时,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将整个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完全运用到公司资源配置,并演绎出对公司治理制度的要求,认为理想的公司治理制度是能够支持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而且各种制度条件的相互结合,将确保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控制,股东至上理论即是能够支持公司资源配置由市场控制的公司治理理论,因而股东至上理论实质上是新古典经济学在公司治理中的体现和运用。第二种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变体,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仍然延用其个体的和最优的假设,进而逻辑演绎出公司治理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要保障在进行收益分配时,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参与者提供适当的激励,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此思想基础上应运而生。可见,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当前公司治理争论中的主要理论观点,实质上都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全部或部分运用于公司资源配置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两种公司治理主张必然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与个性的根源也都能够一目了然。要深入理解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差异的源头、共性与个性,还需要对两种理论的共性与个性做进一步的评价,进而奠定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

(三)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

如前述分析,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脱胎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其变体,因而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成为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共性的源头。从研究方法来看,两种治理理论都是采用新古典经济分析的静态分析方法,专注于研究公司现有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剩余分配”问题是两种治理理论的核心关注点,其重点在于谁得到剩余收益,及这种剩余分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对经济绩效的理解来看,由于股东至上理论是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在公司资源配置中的完全运用,因而坚持以完全市场理论作为经济效率的基准,认为能够支持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型治理是最优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引入“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突破了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但并未说明产生“企业专用性”的原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因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倚重的公司资源配置概念未能超越新古典静态资源配置观,其对经济绩效的理解仍然是以市场绩效为基础,并主张以公司治理制度作为市场的补充,对进行“企业专用性投资”的个人提供适当的激励,以防止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抑制。

两种公司治理理论在共性凸显的同时,各自都存在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由不同的资源配置观所孕育的相应公司治理理论的独有个性可以归结为对委托关系的认识差异、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公司经营目标差异及公司治理改革主张差异四个方面。

首先,从对委托关系的认识差异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及私有财产的传统逻辑,认为股东是唯一的委托人,倡导维护股东权益,防止经理层对股东权益的侵蚀,形成了在股东对管理层的经典委托框架下分析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范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企业专用性投资”概念,在突破新古典资源配置的可逆性假设的同时,也突破了对委托人范围的认识,委托人不再仅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所有进行了企业特定投资并为此承担风险的所有参与者(所有利益相关者),因而管理层作为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人,其责任范围应包括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团体。

其次,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差异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将企业视为纯粹的“投入产出转换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黑箱”。利益相关者理论由于强调个人进行的“企业专用性投资”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因而将企业视为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契约联合体”,认为企业正是通过实物和人力资产的组合才形成了“集体生产力”。

最后,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股东至上理论坚持认为公司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倡导在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必然对整个经济体系绩效的提升也是有利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凸显个人进行的“企业专用性投资”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认为公司应让所有进行了企业特定投资并为此承担风险的所有参与者价值最大化。

由上述分析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家在将其视阈囿于交换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逻辑演绎出新古典资源配置观。在探究公司资源配置时,新古典资源配置观或其变体被运用于公司,进而孕育了共性与个性都鲜明的当前公司治理争论中的两种主要理论观点―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基于创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公司治理理论

奥沙利文(O’Sullivan)的组织控制理论则不落新古典经济学的窠臼,直接以创新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与上述两种理论针锋相对的治理理论,给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带来了一股清风。本部分将对组织控制理论的逻辑演绎过程及其观点主张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创新与创新型资源配置

创新的特征是奥沙利文(O’Sullivan)建立其公司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她将创新的特征归结为一个具有累积性、集体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累积性是指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生产质量更高、成本更低产品的学习是通过一个累积过程形成的;集体性是指集体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学习受他人学习的影响,并能合成一个新的、集体性的知识;不确定性是指进行创新的企业因学习过程可能未取得成功或无法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回报,因而面临着生产的不确定性与竞争的不确定性。创新型资源配置建立在创新特征的基础之上,是对支持创新的资源配置特征的概括。创新是集体的、累积的和不确定的,就意味着对创新进行资源配置必须经由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开发性的―必须毫无顾虑地将资源投入到收入不确定的投资项目中去;组织性的―收入是通过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整合产生的;战略性的―资源的配置要能克服现有市场和技术的条件限制。

(二)创新型资源配置与公司治理

奥沙利文(O’Sullivan)认为,能够催生创新的资源配置过程所具有的开发性、组织性和战略性,意味着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控制,这三个条件将分别为企业创新提供制度支持。财务承诺制度使企业组织能够获得进行生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金来源,并一直持续到可以产生收益、企业可以借此收益提供的财务流动性生存之时;组织整合制度对置身于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分工中的参与者提供激励,使其将技能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目标的实现中去,将人力和物质资源整合到开发和利用技术的组织过程;内部人控制制度保证公司资源配置和收益的控制权掌握在与产生创新的学习过程结为一体的决策者手中。没有支持组织整合、财务承诺和内部人控制的治理制度,企业就不能通过对集体学习过程的战略投资产生创新。

(三)组织控制理论评价

组织控制理论以创新活动的特征为逻辑起点,由创新活动的特征分析得出支持创新的资源配置特征,进而逻辑演绎出对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的要求。可见,组织控制理论的逻辑演绎过程与新古典框架下两种治理理论建立的逻辑演绎过程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治理改革主张,都必然与新古典框架下的两种治理理论―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背道而驰。

首先,从研究方法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运用的是动态分析法。组织控制理论直接以创新活动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创新型资源配置的动态性质与新古典静态的资源配置观截然对立,相应的其动态研究方法与新古典的静态研究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从研究的核心问题来看,组织控制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剩余生产”,探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生产剩余收益。基于创新经济学的组织控制理论将研究的重心由新古典的交换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集中关注生产领域中的创新活动,建立支持创新的公司治理制度以产生持续的剩余收益。

再次,从公司经营目标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下的公司经营目标是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对企业的委托关系并不强调,因而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建立在对委托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直接以其聚集的创新活动为基点,通过持续的企业创新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和成长。

最后,从公司治理改革主张来看,组织控制理论视阈中理想的治理制度是由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控制这三个制度条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对知识和资金的组织控制,从而支持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这显然与新古典框架下主张保障公司经济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控制截然对立。

篇6

当前,钻井企业经营形势逐年严峻,精细化管理对经营成本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完善分级经营成本分析对加强钻井企业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分级经营分析是指根据管理职能重心不同,确定各级的经营分析的目的,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各管理层级的预算完成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指标情况、效益利润水平、资产运营情况、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达到管理逐步完善、成本管控合理、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目的,最终能够实现公司不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经营分析方法

(一)完善钻井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钻井行业有一些实用的钻井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来反映钻井公司的钻井过程中生产、设备、技术、工作效益等情况。其中主要包括工作量、工程质量、钻井效率指标、钻井安全及钻井效益五大类指标。现在把钻井技术指标由原来常用的21项增加到31项,各管理层级可以根据需要针对性的选用。

(二)完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指标

收入、成本、效益指标。钻井公司收入以钻井工程施工收入为主,钻井辅助劳务收入为辅,并结合其他收入形成钻井公司总收入。分析公司收入变化,可以分析一定时间内的市场情况。再结合钻井成本、管理费用和上交利润情况,来反映钻井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益情况。通过分析收入、成本、利润变化,可以反映公司运行的质量。

财务分析指标。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通过对资产情况、负债情况、收入情况、期间费用情况、利润情况和现金情况等分析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三)完善专项对比分析方法|

钻井公司根据管理级次不同,对比的范围、项目内容也有所区别。钻井公司可以对比的指标包含钻井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生产经营财务评价指标、以及重点费用等。对比的方式有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横向比较法是指对同类的不同对象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比较的方法。钻井公司可以横向比较的对象很多,根据钻井总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施工班组四级管理。纵向比较法是指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里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的方法。以钻井公司成本为例,以时间为坐标,分析成本不同时间段期中变化,从而抓住影响成本变化的主因,为改进企业制度、加强管理提供指引。

(四)完善业务分析方法

1.钻井作业分析。钻井作业分析是基于钻井生产作业为动因的一种成本分析方法。以钻井进尺为作业量,核算各项费用单位进尺的消耗,通过同比、环比发现成本费用变化,追踪原因,发掘问题的方法。

2.重点费用分析。以管理费用为例来说明。管理费用是钻井公司各级管理机构为组织和管理生产发生的各项费用。钻井公司经营管理难度大,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分级管理体系。我们通过钻井总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分级管控模式,各层级对相应的成本项目负责。管理费用由零基预算确定,分级管控,及时分析管理费用发生及使用情况,可以有效预防不必要费用的发生。

(五)完善行为分析方法

1.单井考核管理分析。对单井考核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市场开发、井队管理、新技术应用、生产组织调配等方面问题,形成盈利发奖金,亏损没奖金的管理模式,最主要是激发了钻井队及全员的成本意识。

2.单机考核管理分析。单机考核主要指标为单机利润、资产收益、钻机利用效率等指标。通过单机考核分析,能够客观反映钻井队管理水平,突显单机盈利能力,为下一步优化市场、资产和人员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二、明确各级管理目的,完善分级分析模式

(一)明确各级管理层管理目的

钻井公司是公司预算的组织核心,是上级管理局考核的责任主体。钻井分公司作为总公司与钻井队组织上的沟通层,管理钻井队及机关后勤等机构,需要完成公司下达任务指标,对钻井队加强管理,将任务落实到钻井队,协调组织生产。钻井队以单井施工为管理单元、以成本预算为控制对象,组织班组施工,以提高效益为主要管理目标,完成口井的施工。施工班组是单井材料费、劳务费用发生的见证者和使用者,以“当班下达预算,当班写实成本,当班分析消耗”的班组管理方法,实现节约钻井周期,提高钻速等效益。

(二)完善分级分析模式

各级分析都需要运用定量分析、业务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各级的管理目的,建立规范分析模式。分析基本模式,首先选用钻井技术经济指标反映生产经营状况、选用生产经营财务指标反映财务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其次选用专项指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反映管理状况,选取钻井作业、重点费用变化趋势分析反映管理问题等进行业务分析;第三通过对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的具体管理办法运行情况、考核结果、存在问题分析进行行为分析;最后是针对管理层发现的问题,落实管理责任,制定管理措施,把分析管理通过“PDCA”管理闭环落实到责任主体中去。

(三)建立和完善分级经营分析制度

1.建立定期分析评价管理制度。按照“部门定位、层层考核、系统完善”的原则,建立针对分析制度的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班组四级考核体系。分级分析制度必须与其他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协助。

2.坚持分级分析评价原则。坚持全员、全过程、动态性、经济性和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3.落实管理责任,提高措施整改效率

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必须严格落实,出现问题要落实管理责任,查找重点费用异常变动的原因,跟踪分析。对反复出问题的费用,分析管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具体措施,及时纠正管理制度运行中的偏差,为生产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篇7

[DOI]10.13939/ki.zgsc.2017.06.160

1 经济危机条件下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宏观经济趋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现阶段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在逐渐降低,并且在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也有所回落。国内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按照既定的规划开展,公司也都在缩减投资,在2012年,整个投资增长率降低到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等还在不断上升,使加工公司的成本提高,销售量降低,进而导致公司收益不断下降。

1.2 公司面临的形势

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下降,我国的经济也是无法避免的,给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产品销售量的降低,使公司无法回笼资金,给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现阶段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公司的生存问题,在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解决所有问题。

1.3 促进企业的发展

财务管理对于公司的意义重大,它是公司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公司资产整合、资金利用以及成本节约等工作都需要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公司必须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公司在日趋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稳步发展和进步。

2 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

现阶段,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在内部控制及管理环节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及问题,比如: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制度体系存有较大的局限性等。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内部监督控制存有缺陷,仅凭借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监管工作,致使监管制度缺乏执行力,不能对内部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为违反公司规范规定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方法落后

公司会计财务管理及其内部控制是一个非静态的过程,方法和形式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应该根据公司实际经营的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有相关人员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公司本身也没有为此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很多公司的会计财务管理和其内部控制的方法都比较落后,而且随着市场经济和公司自身的发展,这些方法一定会被淘汰。

3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公司财务战略分析

3.1 确立合理的资本结构,控制公司资本负债率

发展谋利的动机使得公司必须筹集足够的资本用于投资。公司筹资时必须谨慎地权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战略目标。公司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未来的战略目标,根据战略目标以及细化的年度经营目标,确认投资决策,降低公司投资的盲目性。张弛有度的投资决策是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第一道关口;其次,合理地控制负债比例。公司举债前一定要考虑自身债务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权益资本和负债之间差异不易过大,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也要相互协调;最后,公司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来规划资金需求,避免因短视行为而影响公司的成长。

3.2 加强物资采购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

明确物资采购缩减后的价格,并且需要由采购部门监督和确认。采购物资缩减的价格则需要以物资自身的特征为基础进行合理缩减。在物资采购时要积极与供应商协商,利用招标和比价等措施来将物资价格缩减到预期目标之内,加深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市场产生的外部压力也传递给供应商,进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物资的质量,杜^偷工减料情况的出现。并且,还需要对公司中库存物资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管理,对于日常生产中需求量大或者重要的物品可以按照生产计划进行采购,但是对于那些用量小或者不常用的物资就可以降低其采购量,只需要保证日常所需即可,随用随买,进而实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3 合理压减资本性支出,量力而行收缩对外投资

在规划部门的监督下,制定明确的缩减资本性支出标准。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势非常紧张,策划部门必须对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对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进行明确的区分,在确保生产性投资的前提下,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再开展相关的非生产性投资活动,以免因为资金流紧张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和发展。

3.4 加强公司应收账款管理

公司需要明确账款回收方面的标准,并由销售部门进行监督。公司在实际管理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市场信用管理措施,以确保信用销售管理工作的质量,降低顾客信用风险。同时,公司还需要将产品信用销售中的责任和任务都明确指出,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构建合理的奖惩方案,以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使公司的货款可以迅速及时收回,避免坏账情况的出现,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

3.5 加强对公司的日常管理

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势日趋恶劣,市场环境越发地复杂,中小公司如果想确保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以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作为公司管理的标准,对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以公司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有效的财务策略,将资金的利用率最大化。首先,需要对经营成本和存货进行有效的管控,定期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控制成本在预期目标之内;其次,构建合理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及时处理坏账、错账等不良账务。

3.6 提高融资能力,确保现金流

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确保公司的流动资金是中小公司现阶段工作的重点。首先,增强内部融资能力,以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好对市场供求情况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其次,公司需要及时掌握相关的融资信息,避免因为信息延误而造成的融资风险。最后,公司还需要构建出一套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3.7 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稽核和审计工作

公司财务部门应该逐步强化对内部财务的稽核工作,从而能够及时地发现公司内部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对公司财务造成严重损害的错误行为以及作弊行为,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预警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公司的会计内控工作中经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国内公司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致使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所以必须增加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公司需要构建独立的部门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会计信息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由专人负责,同时为了便于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公司要给予其一定的权力。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减少公司错报风险的概率,进一步提高公司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促进公司公共形象及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4 结 论

尽管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公司的财务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但在公司转变自身对于财务的理解,并积极调整财务结构的应变下,公司能够制定更加利于财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公司股利政策的角度来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促使其适应市场环境。公司方面也逐渐调整了相关的股利变量因素,促使公司的财务结构更加优化。即使在经济衰退的环境当中,公司也处于处事不惊的状态当中,积极地应对经济危机,既不激进也不保守,从科学的角度完成公司的财务分配,使公司能够对未来的金融危机进行预测,从市场的反应角度来应对未来的经济风险。

篇8

近年来,我院确立以信息化建设推动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战略发展思路,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检察业务能力的作用,努力探索创建信息化检察机关的发展之路。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初步尝到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益处,也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益。我院现在具有完善的网络系统,建立了两套局域网,内外网隔离,配备电脑80多台,每位法警都配备了电脑。为进一步优化网络功能,提高工作效率,今年年初,我们对警务区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强的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为法警工作提供了科学平台,在现有人手少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该系统为我们的法警工作服务,使之发挥高效作用,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就法警工作与网络监控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1.网络监控与法警的日常保卫工作 维护检察工作秩序,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主要任务,也是法警的日常工作,但由于以上说谈到的原因,现在仅仅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法警才到场,日常保卫工作做得很不到位。现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为我们法警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我院的数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具有10路图象处理、显示功能,分别对讯问室、询问室、接待室、会议室及院大门等处实行监控,中心控制室可同时支持多个上传画面模式实时显示,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单画面、多画面,通过监控软件可以分别控制、切换、浏览所有单点摄像机监控的上传图象及画面,可以任意放大观看任意摄像机的画面。实施网络监控后,法警可以在中心控制室或自己的电脑上同时监控所有的被监控场所,法警在维护检察机关日常秩序和安全时,只需每天安排一位法警值班,通过自己的电脑,就能监控各个场所,掌握全院的情况,从而大大的节约了人力,一览无遗的网络监控系统,为我们的法警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检察院现有的条件下,法警的职责才能很好的真真的发挥。

3.网络监控与法警的规范管理 网络监控系统,也是一种"事中监督与事后核查并举"的技术,它可

篇9

一、航空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

在我国民航现行会计科目中,航空公司的成本费用可分为主营业务成本与期间费用两大部分,主营业务成本是指航空公司在航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期间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入某种航线产品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换言之可以把航空公司的成本归结为固定成本包括飞机的租用与采购成本,办公成本,销售成本等等,以及可变成本包括航线布局、燃油成本、维修费用、机队结构等等。而航空公司的收入则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非主营业务收入两部分。主营业务的收入主要是指:航空的客货运的收入。非主营业务的收入指航空公司从事与航空无关方面行业的收入,如航空广告收入,航空的酒店收入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盈利模式的公式:

即,利润等于收入减成本,成本可以化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CQ包括:飞机折旧费,机组费用(不包括员工工资),工程管理费用。可变成本:航站和地面费用、乘客服务成本(如为乘客服务的人员的费用、乘客保险等)、与机票销售和促销相关的成本、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燃油成本、可变机组成员费用(例如补贴)、直接工程成本(跟飞行周期或小时有关)、机场或经停费用、乘客服务费用(如餐饮)等。

因此,增加利润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有效地控制和压缩成本。

二、大新华航空的概况

大新华航空是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的简称。2007年11月29日,海南航空集团在北京宣布,作为海南航空集团航空产业的核心企业,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大新华航空主要经营国内枢纽机场飞往主要城市的国内干线,国内支线城市之间的航线以及主要的国际航线。2007年11月30日,大新华航空首航航线执行北京-大连航班。海南航空来往北京至西雅图航线在2008年开办,由大新华航空的班机执飞。

2008年,在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巨头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国际航空业界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第四大航空公司的大新华航空以每股0.18元的净收益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三、大新华航空经营战略决策博弈分析

1.率先开辟高上座率的国际航线

截止2008年底,海南航空共开通了布鲁塞尔,布达佩斯,莫斯科,圣彼得堡,悉尼,墨尔本,大阪,香港,台北等多条地区及国际航线。其中的布达佩斯,布鲁塞尔为国内惟一开通此航线的航空公司,而莫斯科,圣彼得堡,悉尼,墨尔本等航线均为热门航线,航班的上座率很高。

在博弈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中,率先开辟高上座率的国际航线属于运用逆向思维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通过先开辟的策略占领了市场,或得了先占优势,面对希望运营这些航线的后进的运营者,大新华航空可以有三种博弈的选择。第一,退出次航线的运营,转向开辟其他的航线,获得一个零收益,这种策略大多在进入企业较多的情况下运用;第二,继续经营,与新的进入者共同分享利润,形成一个双寡头或者多寡头垄断的局面,仍然可以从消费者处取得超额的利润,这种策略大多是基于在该航线上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第三,通过低价促销等策略驱逐新的进入者,虽然在短期内存在着一定得利润的损失,但是,有利于在长期内获得超额的利润,这种策略主要是基于新进入者的规模较小,相对于自身的抵抗力差。

而对于后进入者来说,其策略的选择余地较小,大多为策略的被动接受者。第一,当该航线存在着众多航空公司,竞争激烈,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新进入者只能在损失了一定得利益后退出该航线;第二,当其进入后该航线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可以与先入方达成协议,共同主导市场,获得超额的利润,而与先入方相比,其失去的超额利润为先入方进入,到其进入这段时间的超额利润;第三,当先进入方以低价政策压制并试图驱赶时,其很难或得利润,甚至出现亏损,只有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或者与先入方当成一致时才能在一段时间后获得超额利润。

综上所述,作为一条新航线的先进入者,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先占优势。针对后进入者可以依据市场的情况与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利益。

2.运营高上座率的支线航线

中国支线航空市场界定,已有的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定义有如下四类:(1)机型界定:中国民航总局将使用70座以下涡旋桨飞机和50座以下各类飞机的航班运输定义为支线运输;(2)航线距离界定(美国):主要飞行800公里以下航线的航空公司确定为支线航空公司;(3)航线网络界定(欧洲):除枢纽与枢纽之间以及大城市和大城市之间的航空运输之外的航空运输均为支线运输;(4)航线运量界定(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安全技术中心):航线距离小于800公里、年旅客运输量小于20万人次的航线市场为支线市场。根据这种定义的方法,目前,国内的直线航空还处于萌芽与起步期,国内航线及非长距离国际航线运营主要使用的仍然是以波音737和空客320为主的座位数在100~200之间的中型飞机,在很多国内冷门航线上存在着严重的运力过剩的问题。下图是国内四大航空公司飞机的拥有量对比图。

通过对上图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大新华航空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支线飞机机队。截止2008年底,海南航空拥有国内60%的支线飞机,旅客发送量占国内支线航空发送量的40%。其运营的大部分支线航线为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之间的航线,在大部分此类航线上大新华航空实现了单寡头垄断的趋势。

在此类航线的分析中我们以威海――济南――太原航线为例,根据大新华航空提供的冬季官方飞机时刻表,该航班号为GS7475/6,执行时间为上午11:20分由太原机场起飞,12:30分到达济南机场,做短暂停留后于13:00起飞,14:00抵达威海机场;并于14:30分返航,15:30分抵达济南机场,做短暂停留后于16:00起飞,17:10抵达太原机场。全程票价为1040元,实行分段售票,威海――济南航段价格为680元,济南――太原航段价格为540元。根据大新华航空报价系统提供的报价信息,在大部分该种航段上航空公司实行了一阶价格歧视,即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将飞机上的32个客用座位划分成为:上限为9座的2.5折特价座位,上限为9座的5折半价座位,以及14个全价座位。对于预订7天及其之后航班的旅客(大部分为学生及旅游者)给予2.5折的特价舱位,对于预订3天至7天航班的旅客(大部分为白领及中等收入人群)给予5折的半价舱位,对于预订3天之内航班的旅客(大部分为商务人士)给予全价的舱位。通过这种有效地价格歧视的政策,实现了对不同旅客的划分,既保障了飞机的上座率,又充分的占有了消费者剩余。

针对其他航空公司试图进入该航线的参与竞争的问题,大新华航空通过自身的飞机优势及先入为主的定价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了极为有利的优势。同样以该航线为例,其他航空公司参与运营必将采用以空客A320系或者波音737系为主的100座级飞机,固定成本CQ较大,在可变成本一致的情况下必然需要争取更多的旅客,而在这些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中,该航线的消费群体相对固定,即使采取相应的降价促销等措施也很难吸引充足的旅客,故其他航空公司对大新华航空运用小型支线飞机运营的状况采取了默许的政策。针对大新华航空的该种政策,选择参与竞争的情况下,其他大型航空公司的最佳政策,即实现纳什均衡的政策为租用小型飞机与大新华航空公司在同一航线展开竞争,但是,根据古诺均衡模型,其最多只能分到市场份额的一半,仍然难以获得盈利。

3.其他运营战略

(1)实行集团化战略,对公司业务进行专业化整合

大新华航空为海南航空集团下属的核心企业,海南航空通过对其下属的航空企业进行优化重组,专业化组合形成了数家具有专业优势的航空公司,与其他在位的大型航空公司进行竞争。

海南航空集团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93年海南航空正式成立。2000年8月,海南航空重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2月,海南航空重组中国新华航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7月,海南航空重组山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中国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2002年10月,海南航空、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成功实现合并运行,统一代码,逐步实现了内部的“一体化”运营,采用了统一的“HU”代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航空集团决定在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之外,打造一个新的融资平台。2007年11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以及华北地区管理局分别给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颁发了运营合格证和运行规范。

海南航空的品牌的地域性太强。“新华”更具全国性色彩,“大新华航空”的成立无疑将部分改变地域性品牌的影响。由地域性航空公司走向全国性航空公司,面对整个中国市场。通过合并运行,将航线网络扩展为以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为主。

大新华航空成立并运营,标志着海航集团完成了以大新华航空为核心的航空企业群的架构。这一航空企业群包括:以经营高品质航线为主的大新华航空、以经营支线航空业务为主的大新华快运航空有限公司、专门经营公务机业务的金鹿公务机有限公司、专门经营旅游包机业务的金鹿航空有限公司、经营货运业务的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云南祥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和西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航空公司收益与规模之间的关系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效益先增后减的平滑曲线。在初期规模扩大,效益减小。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大,效益逐渐增加,并在一定的收益率的位置实现稳定。在最初的A点到B点,随着规模的增加,管理费用成倍增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时,就会表现出经济效益下降的趋势,但是如果规模大幅度增加,如图中从B点到C点的过程,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充分发挥,即使管理费用仍然很大,当规模经济效益超过费用率的增长幅度时,又会体现出经济效率增加的现象,再随着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向超大型发展,也即C点以后的过程,规模经济性连同网络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均发挥作用,经济效益会更加提高,这可以解释目前中国乃至国外的各大航空公司联合重组的现象,其正是为了追求大集团所带来的规模效益。

(2)以租赁代替购买减少成本投资

自海南航空成立之初就实行了租赁与购买飞机并行的策略。其中经营性租赁占到飞机总数的30%,融资性租赁占到了21%,自由比例为49%。在租赁方式的选择上,海南航空略偏向于经营性租赁,海南航空国内融资3.5亿美元,几乎全部用机的购买,从境外融资的6.3亿美元,3.2亿美元用于融资租赁和购买,3.1亿美元用于经营性租赁。

与传统的购买方式相比,租赁可以节约固定成本的投入,保证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发达国家,租赁方式业已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的固定资产的来源,而在我国这种方式并不是很普遍。根据现代航空业的运营情况和趋势,未来20年必将是我国航空租赁业飞速发展的时代。

因此,根据上面对国内大型航空公司特别是大新华航空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的航空行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在新华航空通过运营高回报率的国际航线,以及高收入的国内支线航线等经营策略在同行业内取得了较好的回报。为很多处于困境中的大型航空企业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成小康:《降低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2007年

[2]大新华航空官方网站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4]胡华清:《中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中国民用航空,2003年5月

篇10

一、我国固井公司面临的市场形势

随着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重组改制,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各自进行了主辅业分离,固井公司从集团公司中分离出来,走向市场,成为石油市场体系中的乙方――油公司体制下固井技术服务承包商。就国内市场而言,中石化和中石油所属的固井公司主要向当地油公司提供服务,并在部分国内市场(如塔里木油田)开展竞争,但国内固井公司逐渐面临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竞争,目前己经有30多家外国石油服务公司在中国为油田开发提供工程技术服务。此外,由于我国各主要油田产量逐步递减,而新的探明储量增长缓慢,因此导致各类工程作业工作量大幅度减少,为了保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缓解作业量减少的压力,各固井企业纷纷进入国际石油技术服务市场。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的固井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国际大型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竞争。因此,我国固井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固井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固井公司与世界大型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对比分析

(一)固井工艺技术的对比分析

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哈里伯顿等公司在固井技术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外近些年来比较成熟的和最新的固井工艺技术主要是水平井固井技术、欠平衡井固井技术、防窜固井技术、CemCRETE固井技术、泡沫固井技术、钻井液转化水泥浆(MTC)固井技术、“短候凝”水泥浆体系的固井技术、新型“钻井”固井液技术、新型泡沫固井技术等;国外固井公司的技术研究表现出了重视基础研究、固井技术更加强调先进实用以及复杂条件下的固井技术研究更加深化的特点。

国内的固井工艺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了与国外相当的水平,现已完善了8种油藏14种固井技术,原来许多如尾管固井、双级固井、水平井固井等特殊固井工艺已普遍使用,逐步演变成常规固井技术,但基础研究落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固井工艺细节不完善,固井设计时对地质因素考虑较少;计算机辅助注水泥设计和评价方面刚起步,固井施工的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在超低密度水泥浆固井、超高密度水泥浆固井、超深井超高温固井、机械冲氮泡沫水泥固井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二)固井装备技术的对比分析

固井技术最终要通过固井设备来体现。美国是生产成套固井设备的主要厂家,主要包括哈里伯顿、道威尔―SCHLUMBERGER和BJ公司。水泥车是固井施工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固井质量,国外水泥车的混浆系统由常规射流混合器,逐步演变成内循环射流混合器,装备有内循环和自动控制的混合装置,并向高混合能和大功率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内各油田引进了国外先进的CF1T- Y4 ,CF1T-800 D型水泥车,购买了国产的新型高性能的水泥车,淘汰了一批性能差、排量小、混浆能力低的水泥车,并建立了先进的水泥干混、湿混装置和水泥浆化验仪器。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固井设备设计和制造标准偏低,先进的固井水泥车和干混、湿混装置主要依赖进口,例如国内某油田达到国际水平的固井设备数量仅为6%左右;此外,国内固井公司有些设备严重老化,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人力资源的对比分析

国内固井公司与国外企业相比,具有人力资源成本上的优势,但是在员工的文化素质、用人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固井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传统上都认为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长期以来造成固井队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少。据国内某油田固井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0.8%,这种状况显然是与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是极不适应的。此外,我国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人才比较缺乏。

与国内固井公司相比,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不仅重视人力资源,而且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在用人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选人标准上,重视学历、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和国际化。各公司雇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法国地球物理公司人数为35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就达1900人,占54.3%。二是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资标准和工作考核制度,工资水平与工作业绩紧密相连,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三是注重人才的培训,人员培训制度化。

(四)市场能力的对比分析

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国际化程度很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世界市场分额。国外固井技术服务公司中,哈里伯顿公司占世界固井市场份额的34%,居世界第一,哈里伯顿公司在100多个国家从事经营活动,斯伦贝谢公司也有5个可以提供固井服务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如道威尔)。

与国际上大型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相比,我国的固井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分额很小。但是近些年来,国内的固井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胜利油田固井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开拓了市场。

(五)固井质量的对比分析

固井质量是固井公司的生命线,因为固井质量直接关系到固井公司的信誉和市场的开拓。近些年来,国内部分油田公司对固井研究持续保持极高的投入,在准确摸清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的解决了一些生产难题。此外,由于装备、工具和附件、外加剂等方面的进步,提高了固井服务队伍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固井质量比较高。

国内固井质量基本上接近100%,而国外测井合格率只有80%左右,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固井公司的固井质量优于国外公司,实际上我国在外加剂的应用、工艺技术、固井工具、设备等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由此造成了固井质量的落后。造成国内固井质量数据偏高的原因是国内评价固井质量的方法落后和质量的检测标准要求较低,目前国内评价固井质量大部分采用CBL(水泥胶结测井),但CBL测井还不能完全真实的评价固井质量,尽管在部分井上加测了VDL(变密度测井),但只作为定型参考;国外评价固井质量以CBL、VDL、SBT(扇区胶结测井)综合评价,不但以CBL结果为依据,评价固井质量的标准要求很严格,而国内采用CBL测井相对声幅值小于15%就定为优,标准较低。

(六)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

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非常重视创新,把加强技术创新、搞好研究开发作为公司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市场竞争。技术服务公司是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主体,其特点在于能研制满足勘探开发需要的专有技术和专项技术,能为不同的油公司和地区提供优质的服务。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并一直保持一定的投入,比如哈里伯顿公司设有四家研发中心,其研发投入占总公司收入的比例,由2008年的1.5%上升至2013年的1.9%,斯伦贝谢每年的科研投入占营业额的5.5%―7%。较高的科研经费奠定了科技竞争优势,使其一直保持先进的技术装备,并不断推出新技术。

国内各固井公司的科技体制仍受计划经济的很大影响,科技立项、投入、管理上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在科研管理中,由存在着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相脱节的现象。科研项目大多石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科技人员对油田的需求程度及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因素考虑不够,科研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创新能力受到制约。

(七)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

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非常重视战略研究与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其发展战略,国外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均建立了组织结构和核心业务结构,并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其组织结构和核心业务,以保持其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内的固井技术服务公司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元化投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由此造成了企业产权关系的模糊性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之间、企业资产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要素的高流动性之间、企业运作的低效率与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率之间等一系列矛盾;企业的产权不清晰,管理体制不科学,从而不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八)HSE的对比分析

HSE管理体系已在国外石油企业得到广泛的实施,并在HSE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HSE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确实使公司减少了事故和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我国固井公司对HSE的重视不足,首先对HSE管理的投资严重不足,与国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职工素质相对低下,造成固井作业过程的事故发生,影响作业效率,由此造成的环境投入和日常维护费用增加,使固井公司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渐削弱。

三、提升我国固井公司市场竞争力的管理对策探讨

(一)进行专业化重组和组织结构再造

我国固井公司应适应新的形势,转变经营观念,继续专业化重组,将各业务板块进行内部整合,使管理层扁平化,剥离过剩的辅助生产队伍精简人员,使企业的核心业务更加突出。同时,应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根据生产经营和市场变化,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权变,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提高管理效率。

(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我国的固井公司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化经营中,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固井工艺技术和固井装备,提供高质量的固井服务,实施差异化战略;此外,由于固井公司的价格竞争将最终演化为低成本竞争,固井公司既要提供独特、优质的固井服务,又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国内固井公司可以加强与国际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作,同时加强国内各公司的沟通,避免在海外项目竞争中“自相残杀”,有必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加强合作。

(三)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一流的装备和技术工艺水平是进入市场做出一流业绩的必备条件。固井企业进入市场,必须大胆推广应用成熟的固井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固井质量,创造好的效益。固井装备的更新改造要以服务油田主业和开拓市场为导向,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根据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企业实用三个层次,按轻重缓急原则分步实施。在资金投入上,考虑采用多种融资渠道,既要利用自有资金,又要争取集团公司、各管理局的投资以及国债等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体系进行规范管理,独立运作,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监督、检查、成果鉴定及转化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管理体系。

(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机制

首先,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强优秀人才和岗位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同时要加强高层次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使各项重大目标的实现有多层次的人才保证。其次,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要建立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以实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和人才优势向市场优势、效益优势的转化。

(五)进一步推进我国钻井公司HSE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施HSE管理,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护作业现场的自然环境,确保企业员工健康、安全,实现环境保护与提高固井工程质量,是我国石油施工队伍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首要条件和重要途径,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HSE投入。我国固井公司应依据各种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HSE投资,将这些因素最终纳入固井公司的低成本发展战略中去,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实行多元化筹资,积极推进HSE的运行;三是严格控制HSE投资项目的规划、投资和验收等环节,尤其是防治环保漏项造成新的欠账。

篇11

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本法所称累积投票制,是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者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

一、累积投票制概述

传统的公司投票方法主要有一人一票和资本多数决两种。由于公司各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数量不同,而一项决策对于大股东的影响必然大于小股东,因此,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进行投票,将会造成不公平的结果。而按照资本多数决,即一股一票的原则,大股东在选举董事和监事时可以利用资本多数的优势,使得自己推举的董事全部入选,从而在以后的经营决策中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决定。这显然会使得公司经营只关注大股东的利益,而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所以,为了平衡股东之间的权力,公司法引入了累积投票制这一新的制度。

所谓累积投票制(cumulative voting) ,就是指在选举董事或者监事时,每一个股东拥有的表决权为其所持股份数量乘以拟选出的董事或者监事的数量。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投给某个候选人,也可以分开投给多个候选人。累积投票制度起源于美国,该制度是借鉴政治选举中的比例代表制精神,使中小股东也有当选董事的机会,从而对公司重大事务享有发言权,以防止大股东凭借其控股优势,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把持董事会。

二、累积投票制的投票决策分析

运用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学计算中看出累积投票制的优势。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某公司总股份为100股,股东人数为4人,董事候选人为6人,拟选取董事3人。其中第一大股东A持有股份51% ,第二、三、四股东B、C、D分别持有股份20% 、18%和11% 。在使用资本多数决的情况下,B、C、D的持股总量加起来也不能超过A,所以A一人便能决定3名董事人选,而不用考虑B、C、D的意见。但是若使用累积投票制,则A的表决权为51*3=153票,B为60票,C为54票,D为33票。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B、C、D三者相互独立,不采取联合行动,这样,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情况1:A将153票平均分投给三名自己推荐的董事,则每位候选人得票51。而此时B、C都拥有超过51票的票数,只要他们将票全部投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就能使该候选人当选董事。所以此时的推选结果就变为A一名,B一名,C一名。

情况2:A将153票分投给两名候选人,一人77,一人76。在B、C、D不采取联合行动的情况下,A将推选两名候选人,B一名。

情况3:A将票全部投给一名候选人,最后结果将是A一名,B一名,C一名。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累积投票制下,A已经不可能单独决定三名董事人选,最多只能保证两名候选人入选。而B、C拥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如果我们放松假定,假设B、C、D之间可以采取联合行动,或者三人联合,或者任意两者联合,其得到的A的结果仍将是一样的。只是入选名额会根据B、C、D不同的联合状况在B、C、D中间分配。

如果我们将例子中的数据稍加修改,例如A、B、C、D分别为40、30、20、10,则还有可能出现B、C、D将A完全排除在董事会以外的可能。即当A选择将表决权平均分配给3个候选人,而B、C、D中B、D或C、D联合时,就会出现A无一人入选的状况。

运用更具一般性的数学公式,股东欲选出特定董事所需的股份数可以表示为:

X=(Y*N1)/(N2+1)+1

其中,X代表股东欲选出特定数额的董事所需的最低股份数;Y代表股东大会上投票的股份总数;N1代表股东欲选出的董事人数;N2代表股东大会应选出的董事总额。

在上例中,若某股东希望最少有一名己方候选人入选,无论其他人作出何种策略,该股东最少需要的表决权数为76票。

综上,在累积投票制下,投票的过程其实是各个股东之间的博弈过程。累积投票制削弱了大股东对投票结果的控制力,而赋予了中小股东一定的决策权。其实,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只要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超过了大股东表决权的拟选董事人数分之一(在此例中即为三分之一),中小股东就可以保证己方至少有一名候选人入选。由此可以看出,累积投票制在维护中小股东决策权上确实具有积极作用。

三、累积投票制在我国实践中的应用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选举董事和监事时,可以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其初衷是为了增大中小股东进入董事会参与公司决策的机会。

但是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累积投票制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国上市公司中典型的股权结构是股权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下表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布状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对公司拥有相对控股权。另外,从表中数据看出大部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60%之间,这相较于各个中小股东来说,是非常大的。从前述博弈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相差太远,累积投票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悬殊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累积投票制的作用是受限制的。

其次,从实际操作上来说,累积投票制的效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缓冲。例如采取分类选举的方式。就是把应选出的董事分类,每次只针对一类进行选举,这样每次选举出的董事人数就非常少。而根据前述的博弈分析,小股东至少能选出一人的条件是其表决权大于大股东表决权的拟选董事人数分之一,如果拟选董事人数少了,则小股东能选出一名董事的条件提高了。所以,如果采取这种分类选举,累积投票制的作用就会削弱。另外,与此类似的一个方法是直接减少董事会席位。席位越少,小股东选出一名董事的条件越高。

另外,我国累积投票制的立法模式采取的是许可式,是否采用累积投票制,各个上市公司是有选择余地的。并且,新《公司法》对于累积投票制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做出规定,如累积投票的方式、董事候选人的提名等重要问题,都没有详细说明。而采取不同的投票方式和提名方式,会对累积投票制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具体操作上,上市公司仍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来规避累积投票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论公司累积投票制度:[硕士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06

篇12

1航空公司成本核算方法现状分析

1.1当前航空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航空公司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在实现利润目标上,航空公司通常有三种办法;一是提高票价或运费,二是增加运输量,三是降低成本。然而,不管进行哪种决策都要以准确的成本核算信息为基础。我国航空公司的成本核算一直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编制航线经营成果表时,基本上是按照统计的航线收入,按标准计算民航基金和税费,再按飞行小时分摊成本费用,相减得出航线利润,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是核算程序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可较客观反映航空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做法非常不科学,也不准确。由于航空公司提品的特殊性,需要分摊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很大比例,按照飞行小时分摊成本费用不仅分摊因素单一,对成本进行控制时,无法找到资源耗费与其内在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因此核算的结果难以给公司高层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使其用于制定有效的生产决策。下面举一些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1.2当前航空公司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航空油料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航空运输行业是耗能大户之一,航油消耗是航空运输企业主要的成本构成要素。由于国内各航空公司的航油必须统一向中航油购买,所以当前中国航空用油仍然实行以中航油垄断经营为主的航油供给体制。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公司在航空油料成本核算和管理中存在许多误解和盲区,诸如;对成本影响因素认识单一,核算只反映机型;所有的航空油料消耗都笼统地归结为生产飞行消耗;客机运输只核算旅客运输油料消耗,随机的货运和邮运忽略不记;节油项目工作普遍缺乏理论、技术支持,没有制定统一技术与操作规范;套期保值业务操作不当等等,但由于航油成本支出在航空运输成本中,不仅比重大,而且绝对数额大,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航空油料成本核算方法模型,从机型、型号、航线、航段的深度来研究航空油料的消耗,挖掘降低航油成本的潜力。

(2)维修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一般的维修成本在整个航空公司运营成本中占12%~15%,有时甚至高达总运营成本的17%以上。一般的维修成本包括直接维修成本和间接维修成本,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定检维修成本、航线维修成本、部件成本、动力装置维修成本、其他维修费用等。一个全面科学维修成本分析模型应该能分析机队级、飞机级、系统级和部件级的维修成本,建立各个层次上的权衡标准,实现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从而可分析控制各个层次维修成本的状况和发展趋势,为合理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是我国的航空公司目前维修成本无法分解到具体任务,也无法检索到某个具体附件相关的维护成本;附件送修的成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因此,这种汇总的维修成本信息主要只能用于航线经营成果的核算,对维修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不了依据。

(3)航线经营成果核算存在的问题。航线经营成果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用传统财务会计的成本信息核算航线运输成本的方式,职能费用只能采用按产量进行分摊的方式,比如;按周转量(重量×距离)分摊职能费用。但是,很多具体的业务实际上与飞行距离根本没有关系。比如;旅客过港服务成本就和航程无关,需要按这项业务的成本驱动因素——航班过港人数分摊成本。简单地按产量分摊成本的作法,必将影响航线经营成果的真实评价。综上,现行航空公司成本核算由于没有建立资源的耗费与其内在动因的联系,一方面不利于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只采用单一因素分摊间接费用,扭曲了成本信息,难以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正被逐步推广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核算中的问题。

2航空公司成本构成特点

2.1航空公司成本结构特点

(1)航空公司成本构成中存货成本可忽略不计。与制造企业不同,航空公司提供的产品是位移,其生产和销售是同一过程的,具有无形性、瞬时性、多样性等特点。

(2)航空公司间接费用、跨期费用比重大。除了直接运营费以外,其他成本费用项目均为间接费用,这些费用涉及的项目范围广,种类多,且投入往往与其收益期并不匹配,如飞机的定期维护费用、修理费用等,这些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很大。

(3)固定成本比重大。民航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航空公司的前期投入成本,如飞机、航材等固定资产的投入,筹措资金的费用,对飞机定期维护保养等都数额巨大,分摊期长。

2.2航空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航空公司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够合理。航空公司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基本上是按飞行小时分摊间接费用的。这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无法找到资源耗费与其内在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难以给公司高层管理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使其用于制定有效的生产决策。而作业成本法能够较合理的分配间接费用,在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建立较准确的对应关系,为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会计信息。

(2)作业成本能有效解决航空公司定价难的问题。航空公司的产品是无形且多样的,定价比较困难。作业成本法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将作业分析的观点应用于服务产品的定价决策。它能准确地计算出每一客户的服务成本及客户间的成本差异。(3)较好地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目前航空公司大都较好地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将管理深入到作业层面,因此也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基础。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航空公司成本核算

3.1旅客作业成本核算

航空公司旅客作业成本包括餐食供应费、旅旅客服务费、旅客安检费以及营业费用中的电脑订座费和BSP手续费等。旅客作业总成本=Σ餐食供应成本+Σ旅客服务成本+Σ旅客安检成本+Σ电脑订座费+ΣBSP手续费=旅客作业库。单位旅客作业成本=旅客作业库/Σ航空公司实际载客人数。则某机型旅客作业成本=单位旅客作业成本×该机型旅客载运人数。

3.2航班作业成本核算

基于作业成本原理,航空公司航班作业成本包括空勤人员的津贴、航空油料消耗、机场起降和停场服务费用、航路使用费和航材消耗件费用。结合成本动因分析,可得以下结果。航班作业总成本=Σ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津贴+Σ航空油料消耗+Σ机场起降和停场服务费用+Σ航路使用费+Σ航材消耗件费用=飞行作业库+起降作业库。单位航班作业成本=飞行作业库/Σ飞行小时+起降作业库/Σ飞行起降架次。某机型的航班作业成本=飞行作业库/Σ飞行小时×Σ改机型的飞行小时+起降作业库/Σ飞机起降架次×Σ该飞机的起降架次。

3.3航线作业成本核算

根据航空公司作业成本分析,航空公司航线作业成本包括客舱服务费、经营性租赁租金、飞机及发动机折旧、飞机及发动机修理费、空空勤人员工资、高价周转件摊销费、机务人员费用、其他直接营运费用和间接运营费。结合成本动因分析,可得以下结果。航线作业总成本=发送作业库+支援作业库。单位航线作业成本=发送作业库/Σ飞行小时+支援作业库/Σ可提供吨公里。某机型的航线作业成本=发送作业库/Σ飞行小时×Σ该机型飞行小时+支援作业库/Σ可提供吨公里×Σ该机型可提供吨公里。

3.4网络作业成本核算

航空公司网络作业成本包括飞行训练费、飞机及发动机保险费、地面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航空公司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其他营业费用。网络作业总成本=Σ飞行训练费+Σ飞机及发动机保险费+Σ地面固定资产折旧+Σ管理费用+Σ财务费用+Σ营业费用=保障作业库+预防作业库。单位网络作业成本=Σ飞行训练费/Σ飞行训练作业动因量+Σ飞机及发动机保险费/Σ飞机及发动机保险作业动因量+Σ地面固定资产折旧/Σ地面固定资产折旧动因量+Σ管理费用/Σ管理费用动因量+Σ财务费用/Σ财务费用动因量+Σ营业费用/Σ营业费用动因量。或:单位网络作业成本=保障作业库/Σ可提供吨公里+预防作业库/Σ可提供吨公里。某机型网络作业成本=航空公司各单位网络作业成本×Σ各网络作业动因量。

3.5机型总成本核算某机型总成本核算=该机型旅客作业成本+该机型航班作业成本+该机型航线作业成本+该机型网络作业成本。

4作业成本法在航空公司管理中的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