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2 10:1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40-03
就现在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在音乐研究方面,有的人认为互联网对于音乐而言只是一种工具,音乐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健康发展是很多人感兴趣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话题。如果对“互联网+音乐”下个定义,那么它应该是在音乐中充分应用互联网,将互联网成果与音乐深度结合,推动音乐的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是如何+音乐的
现如今,“互联网+音乐”并没有占据音乐发展的主流,想要研究“互联网+音乐”,就要从现实出发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音乐和互联网方面分别分析“+”的内容。
(一)“互联网+音乐”的平台
传统音乐创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还需要实物乐器,而在互联网中,有很多音乐素材、构件和表达形式,让创作不止局限于现实,更可以在电脑终端上进行,使得职业作曲家与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创作,参与度极高。传统音乐表演对声音录播设备的要求很高,需要在特定的场地和环境下才可以达到。互联?W则高度还原了录播设备,使得音乐表演与音乐接受有了进一步的分离。音乐接受变成了随时随地,对音质进行了极高的还原,使其在音乐艺术中有了更高的地位。“互联网+”时代能够不受限制地在网络中获得各种相关资料,也不再像传统音乐创作一样采用“一对一”模式。另外,互联网在音乐领域也有了创新,变成了以音乐创作软件为平台,使得音乐创作者在音乐技巧和互联网技术上都得精通。
(二)“互联网+音乐”的形式
互联网使得音乐消费形式慢慢趋向于数字化,在互联网PC时代,人们主要是利用浏览器将音乐下载到个人电脑上,这时候的互联网与音乐还远远不能称作“+”。后来手提电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与音乐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不足。直到无线网络的出现,互联网与音乐才是真正的“+”了,但并没有普及,仅仅限于手提电脑用户。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出现,才真正推进了“互联网+音乐”的发展,使之“+”上加“+”。
“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大数据,它具有去中心化、受众巨大、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传统制造中以音乐创业为主导的模式被新媒体音乐打破。利用大数据,音乐信息能及时得到反馈,人们的审美需求被极大地满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内容都能被数据化,它只有在音乐的控制和预测取向上才能被应用。大数据使音乐开始迎合大众,引领人们的审美得到提高。
至今为止,“互联网+音乐”可以通过app终端播放,网站试听下载和点对点社交传输分享进行传播。其中app是一种播放音乐的软件,依靠网络宽带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始流行。网站试听下载既可以在音乐服务类网站中,也可以在搜索引擎类网站。点对点是通过登陆软件利用人际进行的文件交换技术,人们可以登陆软件,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下载,还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
二、“互联网+音乐”中的机会和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音乐”对互联网的内容做了极大的丰富,使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音乐传播的载体,对音乐多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对音乐的时空概念做了颠覆。本文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音乐”,因为互联网的加入,音乐有什么改变?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到底是“+”还是“-”?
(一)互联网对音乐特征的“+”
“互联网+音乐”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在传统音乐时代,音乐并不被人广为流传,它只被少数人欣赏。而网络音乐正是打破了这一局限,使音乐在社会活动中更加深入,还使音乐受众的主动性以及音乐群体的互动性得到提高,让每个人对音乐的热爱不再只是局限于梦想。“互联网+音乐”还具有平等性、互动性与大众化。传统音乐时代,音乐具有权威中心,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弱化了这些音乐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平等性”。音乐传播的互动性得到提高,使得创作者、传播者、欣赏者之间更加被连在了一起,音乐批评的大众化问题也是互动性的一种,网络平台以及广泛民众的参与所形成的“草根化”就被包含其中。而大众化则为民众争得了一席话语权。还有“互联网+音乐”的及时性与低成本。利用互联网,把音乐活动变得随时随地,其及时性让音乐传播降低了对传播载体的依赖,成本大大降低。
不得不提的是“互联网+音乐”的共享性与可欣赏。传统音乐时代,音乐接受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而自从把互联网融入音乐中后,音乐越来越脱离控制,音乐的可欣赏性随之加强,也越来越符合现代音乐大众化的审美。
(二)互联网对音乐价值观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音乐同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互联网和音乐是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的两个产业,它叠加了两个产业的商业共性,使商业影响力得到提高。而用户的点击率直接决定了音乐网站的兴衰,音乐制作人为了满足潮流而工作,失去了原本对音乐的标准。而它又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形成了恶性循环。其次,互联网对音乐的发展使得传统音乐日渐土崩瓦解,而互联网上的音乐信息过杂,存在审美取向及表达方式方面的不足和缺陷。
三、“互联网+音乐”与音乐价值坚守
互联网对音乐的影响很大,既能提供前景,也能带来挑战。
互联网虽然很方便,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音乐资源,可它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在音乐中的相关人员,互联网无法改变音乐的核心。音乐的本质在于其美学和文化价值,这就对音乐创作者做出了极高的要求,不能为娱乐潮流诱惑,要坚持能够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然后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互联网时代,音乐人对音乐本质和价值内核的坚持,就是在坚守音乐和音乐人的主体性。当然,某些时候音乐制作人并没有坚持自己的内心,这使得网络音乐很多被恶俗化。但真正优秀的作品有利于青年音乐人和青年音乐受众的艺术素质的和艺术品位得到提高,并且在制作和传播音乐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社会人,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所以积极推动网络音乐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依靠大家拿生活中的点滴创作。
但“互联网+音乐”从本质上说也是音?返囊恢帧5比唬?互联网只是音乐发展的工具,但它同时也是必不可少对音乐起着辅助作用的。但在这个世界上,互联网永远都替代不了音乐创作中音乐人对其投入的感情,代替不了这些音乐作品产生的文化价值。即使在互联网的操作下,音乐人也得创造出高雅的音乐,使人民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为社会提供正确导向。
(二)“+”互联网要以音乐为本职
泰一指尚的核心能力开放
凭借多年的发展路径和能力沉淀,基于技术、数据、应用三大核心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泰一指尚整合构建了包括营销大数据平台、移动化平台及广告平台在内的三大能力开放平台,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广告公司及传统企业提供数据咨询、数据能力开放、数据平台和广告平台定制开发、移动电商和移动媒体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的“互联网+”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形成数据商业化能力、业务移动化以及自有数字营销能力,打通品牌公信、销售通路以及用户获取。
数据商业化能力是指依靠对智能管道数据、全网爬虫数据及第三方合作数据的抓取,再基于对DMP(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细分,进而提供极具价值的商业化能力,最终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多样性应用。泰一指尚拥有移动电商和移动媒体解决方案,能为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低成本的拥有移动电商能力和形成媒体能力,使企业具备业务移动化能力,助其构建移动化平台。此外,泰一指尚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结合传统媒体自身的强势资源,使其具备自有数字营销能力,通过高效而科学的投放策略提升在线广告价值,助力其构建广告平台。目前,泰一指尚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和行业服务经验,形成了覆盖金融、汽车、传媒、电商等在内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商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基于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不断创新,泰一指尚于2013年推出国内首个大数据管理平台――Atlas云图。该平台具备海量数据、实时计算等特点,旨在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构建可视化的大数据平台。
三大能力+ Atlas云图是泰一指尚为传统企业勾画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新蓝图,这使得企业生态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数据化,打破了“传统时代”的信息局限,全面实现互联网化变革。
加快“互联网+”落地,
泰一指尚在行动
付海鹏认为,“互联网+”的落地实施,重点应包括一系列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顶层设计在内的“互联网+”解决方案,而大数据应成为 “互联网+”的核心引擎。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趋势,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合作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强调开放、透明、平等参与和去中心化等等。2在互联网+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疑就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必须要研究新的方法与路径解决新情况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开始本文写作之前,在网上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做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92份。调查所涉及高校涵盖国家重点高校、市属重点本科高校和专科学校,所涉及专业有理工类、文史哲类、经管类、医疗类等,所涉及大学生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6.41%和33.59%,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31%、78.03%、15.03%、0.63%,农村学生、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7.22%、52.78%,一、二、三、四年级和其他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89%、27.9%、31.44%、5.3%、8.46%,学生党员所占比例21.84%,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0.28%。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
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平均每天上网将近4个小时。3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每天上网的时长大概是多少?”数据显示,每天上网1到3小时的占37.63%,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52.9%,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同学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对“您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时,有64.77%的同学选择了“影响很大,大学生上网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上网时长都已很高,在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已深深烙上互联网的印记。
(二)家庭的弱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么的重要。从问卷调研中,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在“您认为以下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程度”(1―5分是从“完全没有影响到非常有影响”)的17个选项中,在影响程度最高的前5项中,就有3项和家庭影响有关系,它们分别是:成长环境、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已有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效果不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面对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要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共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真正下大力气落实与践行。从调研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差。在“您所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清晰?”中,选择“非常清晰”的只有31.44% ,选择“一般”的占55.56%,选择“不清晰”的占13.01%,因此,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定位并不明确。“雨过地皮湿”式的举措短期内虽有所成效,但只会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片面、肤浅的理解,取得的成效不大且不能持久。
(四)原有的教育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在许多高校并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制,虽然很多工作人员在自己岗位上都在实施核心价值教育,可是并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办法形成合力,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活动仅重视内容上的形式化,不能够产生共振作用。调查问卷显示:有69.95%的同学“不清楚”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有专门负责机构;有69.19%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或者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有44.32%的同学认为“不清楚”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是否采用了互联网手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还是主题讲座、课堂讲授、社会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理念的更新
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及其被接受的程度与其重要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尴尬的局面。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实际,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就是要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增强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贴近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新教育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生态优化10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网络自由和网络共享的保证,也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点。互联网在物理时空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接收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互联网的开放性加速了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开放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即时的传播速度,在为大学生提供开拓视野、研究学习、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已远远超越了书本,丰富开放的信息也让大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眼光更开放。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机制也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特点,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手段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各个环节,将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生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模式转换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日渐突显,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万能油,离开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时显得十分无能。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越加突出,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对孩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中去。家长要逐渐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家庭教育理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互动体系。努力化解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不良影响,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思想、方法与路径上的契合点,建立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学校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机制。
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想等表现,充分运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家长互动联系,应设立由校党委、辅导员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大学生教育机制,建立由高校客罚高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高校应与社会互动,将社会上的高雅文化艺术、影视作品与优良风尚引入校园,推动社会道德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增长,营造和谐社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与社区、优秀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密切联系,为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制定“互联网+”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月5日,http:///gn/2015/03-05/71031 16 shtml.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6.
[4]陶淑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15).
通过对“网络购物第一站”——比购宝(Boogle.cn)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当当网、苏宁易购、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苏宁易购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内容简介
《互联网企业成长与盈利模式创新研究》以网络经济运行规律为出发点,着眼于互联网企业所采用的各种盈利模式,理性分析其构建和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期望能围绕加强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并带来企业成长这一总目标,利用理论分析、走访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的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规律研究。探讨一般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②研究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与盈利模式的相互作用机制。③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途径、规律以及构成要素研究。通过对目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进行新的划分,总结每种模式的特点并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以及对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的分析,得出这些盈利模式的一些共性,并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④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途径研究。研究网络经济的特性和网络环境下竞争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经济对企业盈利方式的影响。⑤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研究。就互联网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的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1.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1.1.3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1.1.4 盈利模式的困局及其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影响
1.1.5 本书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2.1 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成长外生论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2.2.2 环境要素影响论
2.3 企业成长内生论
2.3.1 企业成长进化论
2.3.2 组织控制论
2.3.3 资源基础论
2.3.4 企业交易费用理论
2.3.5 企业认知发展论
2.3.6 企业文化控制论
2.4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
2.4.1 多种企业成长理论与企业核心能力论的比较
2.4.2 企业核心能力论
2.5 互联网企业成长系统的思想
2.5.1 网络经济两大递增规律
2.5.2 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路径依赖
2.5.3 基于核心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的成长逻辑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创新与核心能力形成
3.1 核心能力理论与盈利模式创新
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以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为例
3.2.1 资源要素分析
3.2.2 能力要素分析
3.2.3 环境要素分析
3.3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提升互联网产品的黏性
3.3.1 互联网产品黏性的相关定义
3.3.2 用户黏性影响因素
3.3.3 黏性与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关系
3.3.4 互联网企业提高产品黏性的策略
3.4 通过盈利模式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4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的途径
4.1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类
4.2 网络广告
4.3 增值服务
4.4 网络游戏
4.5 产品销售
4.6 即时通信
4.7 搜索引擎
4.8 多盈利模式结合
第5章 国内互联网企业盈利的特点
5.1 免费
5.1.1 以免费的基础业务吸引用户
5.1.2 免费策略的经济学分析
5.1.3 由“免费”产生的盈利危机
5.2 平台化
5.2.1 基础平台加增值服务的模式
5.2.2 平台注册会员收费,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5.2.3 阿里巴巴平台的收费模式
5.3 模仿中创新
5.3.1 模仿与创新
5.3.2 模仿、创新与自主研发
5.4 多元化战略
5.4.1 企业的成长性高低与企业多元化程度
5.4.2 业务横向或纵向的多元化
5.4.3 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5.5 差异化战略
5.5.1 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5.5.2 差异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
第6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要素分析
6.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及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1 梅特卡夫定律的困境
6.1.2 客户价值论的提出
6.1.3 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链
6.2 Web1.0环境下的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3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模式结构及特点
6.3.1 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互联网盈利主体关系结构
6.3.2 价值链的整合
6.3.3 淘宝网价值链的特点
6.4 互联网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4.1 利润点分析
6.4.2 利润对象分析
6.4.3 利润源分析
6.4.4 利润杠杆分析
6.4.5 利润屏障分析
6.5 A8盈利模式要素分析
6.5.1 数字音乐市场现有的主要盈利模式
6.5.2 A8音乐业务系统
6.5.3 目标客户和盈利模式
第7章 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7.1 界定和锁定利润对象
7.2 为客户提供有核心价值的产品
7.3 打造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利润点
7.4 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
7.5 关注特定线上空间个体之间关系的建立
7.6 盈利模式创新——基于3G手机网页游戏
7.6.1 3C网页游戏的特点
7.6.2 3G手机网页游戏新盈利模式
第8章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
8.1 知识的溢出效应与盈利萎缩
8.2 网络经济市场秩序的失灵
8.3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变特点
8.3.1 网络经济特征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8.3.2 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深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8.3.3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流程重组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8.3.4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构筑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8.3.5 企业信息网络系统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8.4 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路径选择
8.4.1 以特殊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2 以整合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4.3 以配置性知识为切入点的路径选择
8.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成长分析——以乐视移动传媒网为例
8.5.1 网络视频行业产业链与盈利分析
8.5.2 乐视传媒网提供的基本产品与服务
8.5.3 乐视传媒网的盈利模式创新
8.5.4 乐视传媒网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8.5.5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乐视网成长途径
第9章 腾讯公司的盈利模式创新与迅速成长
9.1 腾讯公司盈利分析
9.1.1 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9.1.2 盈利主要来源
9.1.3 收入结构分析
9.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腾讯战略分析
9.2.1 腾讯战略定位:以为中心,构筑产品金字塔战略布局
9.2.2 基于技术与应用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3 基于盈利模式创新的腾讯竞争战略
9.2.4 基于创新的腾讯核心竞争力形成
9.3 腾讯成长路径分析
9.3.1 网络经济下腾讯的成长框架
9.3.2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腾讯的壮大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是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去构建商业价值链,通过链接社会资源进行品牌化的融合,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来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创新需求,创造客户,以及组建团队,这些统统都不用,你只需要把互联网产品及技术开发好,让原本就有的资源或者没有被高效利用的资源和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影响下,使它变得频次更高,效率更高,价值更高。对于平台来说,你可以没有品牌,也可以没有顾客,也可以没有司机,但是只要社会上本身就有就行,你给它进行变奏,让传统的商业具有互联网的节奏,能够迎合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很好了。
具体来看,企业一致认为数据是互联网化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要素,所以普遍都重视数据资产管理,但关键业务流程数据化水平需要提高。未来互联网与制造环节融合是重点,进一步开发数据价值日渐凸显。
数据显示,用户主导正逐步从营销端向研发生产全过程延伸,具体表现在个性化定制成为用户主导的典型模式,虽然订单跟踪和产品追溯应用的深度有待提升,但全价值链用户服务正推动企业服务模式创新。
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要求,但组织创新方面尚在探索阶段,流程化和信息化组织管理融合成为促进转型的重要方式,扁平化、柔性化、网状化和分权化成为趋势。
目前,企业集成互联整体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的企业总量和协同水平均较低,主要表现在装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45.1%,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才39.0%,工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为49.6%,企业网上采购率25.4%,网上销售率30.1%。
虽然当前我国企业互联网化指数不高,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正借助已有优势加速互联网化转型步伐。企业正将生产和经营管理逐渐拓展延伸到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分布式资源上,形成柔性化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从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向产业链信息集成,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重构向企业间的价值链重构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原有企业软件不会完全消失,只会随着互联网化不断演进升级或以另一种形态与模式存在。
用友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表示:“企业互联网化今天已经不光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中国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推动力。企业推动互联网化过程当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技术,特别是现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4个关键技术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但是我认为,推进企业互联网化最重要的是关注它对企业商业创新带来的价值。”
一、“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他指出在未来“互联网+我们所在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一种化学公式,将与未来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相结合。说到“互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是一个开放.陆的信息时代
它使信息之间相互关联,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成本和距离,形成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生存又开放包融的“有机生态圈”,这使得信息的交流更加快捷和普遍。
2.“互联网+”基于大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大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推测发展趋势、获得确定事实、优化资源整合平台。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使企业知识的积累、信息的转换、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创新更加快捷有效。
3.“互联网+”是一个客户价值至上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的时代
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关键就在于企业信息的透明化,而客户价值是激发员工创造价值的起因和目的,实现客户价值需要具备一定创造潜能的人才,优化资源和优先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客户最大满意。
二、互联网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带来的变革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为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和成员发展的最大化,通过招聘、甄选、培训和报酬等一系列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一系列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用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带来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朝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化,人力资源也将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流动和变化,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态势,企业要想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上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多元化发展。
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讲,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协调配合,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发挥工作效能;另―方面,科学术的进步深刻的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性质,如果不能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模式进行革新,将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
“互联网+”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知识在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迅速传播,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处理知识爆炸产生的问题,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掘、培养这种人才,重视对企业人力资源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
1.价值创造无边界,员工与顾客共创价值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相交融关联,信息的零距离沟通使得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这种盈利模式要求企业重视价值诉求,实现商业民主,创造员工与顾客的价值无边界。
2.数据化人力资源决策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管理
信息的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必然产生大数据资源,这些资源蕴含新知识和新信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重视互联网时代下的大数据储备。
3.核心与非核心,小人物与非核心部门也能创造大贡献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人才能力和价值创新的革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注重核心人才的诉求,又要重视非核心部门的培养,避免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和冲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4.情感连接,互动沟通,提升人才价值体验
信息时代下_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对称和透明,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与员工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诉求,人力资源产品的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提升人才价值体验。
5.精准选人,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系统,打造人才供应链
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注重人才,企业要精准的选择标准岗位职责最优人才,建设员工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人才长期培养和储备的企业环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运营商
移动与互联两网日益融合,web2.0业务风靡全球,手机正成为新的互联接入工具。截止到2009年6月,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1%[1],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人数将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企业围绕各主流业务纷纷走上多业务发展道路,并且快速布局移动互联业务领域。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合理布局,夺得移动互联产业链的主导权,从战略进攻角度和战略防御角度均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融合趋势从战略进攻角度:能够支撑运营商战略转型、增强用户忠诚度、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夺取产业主导权、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从战略防御角度:一方面能够应对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压力。传统互联网企业布局移动互联战略,渗透电信领域业务,运营商需抵御互联网企业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能够应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对手进入互联网领域,获取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竞争力,逐渐侵蚀客户和收入。电信和联通利用宽带优势和固网运营经验,对互联网与媒体化具有自身优势。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是企业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高度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营系统,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通过最优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使系统达到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的本质: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而这种价值创造逻辑包括顾客价值创造逻辑、伙伴价值创造逻辑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是商业模式。各细分领域的企业都在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鲁向东指出,“WAP网站没有正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无线的信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肯定会比有线信道成本高得多,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Web2.0的挑战在于没有商业模式,一年找不到商业模式可以,两年找不到商业模式也可以,三年、五年找不到商业模式就会出问题”;爆米花总裁吴根良说,“未来视频分享将插播付费广告”。
二、移动互联网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互联指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为接入手段,以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还是通过TCP/IP通信协议、WAP通信协议)。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技术到业务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推动,才能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3]:(1)通道:访问速度;(2)终端:接入方式;(3)业务:产业链各方以合作、开放、共赢的态度开发出更适合移动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业务。
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主要有五类:(1)通信类:语音、视频电话、PushtoTalk、公共无线局域网、高速数据传输业务等;(2)信息类:资讯、手机导航等;(3)交易类:手机购物、功能集成、移动信用卡等;(4)娱乐类:下载、手机游戏、娱乐信息定制、FLASHDIY等。(5)移动互联类:移动社区、移动RSS、移动博客、手机邮件等。
本文选取三家移动互联细分领域旗舰企业进行深度研究,挖掘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而总结对运营商有哪些借鉴性。
(一)移动终端—iPhone与运营商合作分成盈利
第一,运营模式
iPhone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1)与运营商合作分成收入。通过与运营商签订协议,终端销售帮助运营商提高用户规模和收益,所得到的运营商收入分成收入;合作销售终端收入。(2)增值服务收入:基于终端提供长期持续的内容服务,包括影音娱乐、应用软件、互联网应用等在线服务。(3)自有渠道(专卖店、网上商店等)终端销售收入。
(二)手机游戏—空中网按游戏时间和增值服务收费
第一,运营模式
空中网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手机游戏业务主要盈利模式:(1)按游戏时间来收费;(2)虚拟物品和游戏周边来收费。而百宝箱单机版游戏,主要以包月、一次性下载等收费模式为主,空中网和运营商收入分成模式。虚拟物品和服务通过第三方收费平台或是运营商代收费的方式付给空中网。
(三)手机音乐—TOM音乐与运营商分成音乐服务收入
第一,运营模式
Tom音乐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TOM音乐收入主要来自与运营商分成收入。运营商通过包月下载、流量等形式收取费用。
三、对运营商的借鉴
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在战略上都将向电信领域进行渗透,Google等企业的跨界战略已取得相当成绩,电信运营商以积极姿态应对这种渗透的战略与执行,日益紧迫。
在我国,手机的普及率已明显高于电脑,但手机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活跃度处于较低水平,提升ARPU值是个难题,更好地从发展移动互联服务获益,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获得价值以分享价值为前提。
对于各移动互联业务,运营商首先需要决策的战略是:是否完全基于自身的资源进行发展;对于一些难以基于自身资源进行发展的业务,不论是主导合作还是对等合作,均需要明确各业务的运营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成功与否,是业务发展最大决定因素;伴随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为我们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并不科学。有时,获得价值是以分享价值为前提的[4]。
按照市场当期获利性与运营商资源完备性(自有资源对业务的支撑完备性)两个维度衡量,运营商具体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强且市场当期获利性高的业务(比如:移动IM、手机邮箱等),应通过加速研发获得加速发展,在提升用户黏性前提下拓展收入。
(2)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弱且市场当期获利性弱的业务(比如:移动商务、移动流媒体、移动搜索等),运营商应通过共享获益,以合作姿态提升市场获利性为主
(3)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强且市场当期获利性弱的业务(比如:移动社区、手机广告等),市场未成熟,但紧握先入为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顾名思义,传统营销指的是传统时代的营销;而“互联网+”营销,并不是指网络营销,或者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营销,而是在价值需求与价值创造技术上完全颠覆传统营销的新营销。
从企业主导到消费者主导
在物质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基础需求得到普遍满足,客户需求进入以精神需要为核心的层面,即受尊重、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客户的价值需求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创造价值的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工业化时代中,企业的运营流程是由市场调研开始,然后生产制造、定位定价,最后推销给消费者,相应的传统营销是由市场探测板块、营销战略板块(如STP)、营销策略组合板块(如4P、4C)三大板块构成,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营销的核心是企业对消费需求的预测和把握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企业的运营流程大大简化压缩。“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模式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以订单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企业,然后企业按订单生产,通过物流配送体系直接将货发送到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探测和营销战略被一张订单压缩,还省略了分销环节。企业在营销中不再居于主体地位,消费者占据了绝对主动权,由他们发出自己的需求信息(包括产品设计、零件配置、偏好信息等),企业只是按订单生产而已。相应的,“互联网+”营销也发了深刻的量变和质变。
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营销流程被极大压缩简化,使得营销成本下降、速度加快、精准性加强,其结果是营销效率提高,这是互联网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量的变化;而互联网跨越时空的实时性使交互式营销沟通模式得以实现,消费者能够密切参与到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生产到最终服务的全过程中去。客户事实上成了市场探测和营销战略实施的主体,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接近甚至等于市场需要。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营销职能外部化,这是互联网技术相对于传统营销质的变化。
此时的“互联网+”营销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设计和订制产品,使得传统单向的营销探测具有了互动性,企业既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接受者;传统营销主要面向消费者群体,定性描述消费者行为,而“互联网+”营销则转向消费者个体,通过大数据,进行顾客关系管理,市场细分到人;顾客定制,目标顾客与企业直接沟通,导致“选择目标市场”这一传统营销中的重要环节成了多余。
消费者直接掀翻了餐桌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之前和之后是两个营销时代。互联网出现前主流的五大媒介是电视、广播、路牌、报纸、杂志,如果把营销比作做一道菜,那这五大媒介则是五大作料。当互联网爆发之后,又增加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些新的作料,营销管理者的挑战只是在于挑选出恰当的作料组合,去直接、有效地说服目标客户。但“互联网+”时代并不是为营销食谱中增加更多的素材,而是直接掀翻了餐桌,消费者自己配料、自己下厨、自己调味。对于传统的企业,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营销,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产品、技术、产业链,劣势是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能力迁移,而最需要突破的则是营销的思维。
“互联网+”营销的核心是价值观营销
每个企业都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产品就是不同价值观的物化,营销体系就是价值观代言系统,只要有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客户,企业没有盈利也照样能够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逻辑。在过去的消费者研究中企业最渴望的是“三高”客户: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习惯以收入高低来划分消费者,而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群体是以价值观来划分的,收入高低对营销判断并没有太多价值,只要有价值观的认同,借钱消费者也会买,不喜欢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有钱客户也不会消费。“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粉丝时代,没有鲜明的价值观形象,就没有消费者粉丝;没有粉丝,企业也将没有利基市场。价值观营销将会成为营销的核心。
“互联网+”营销的重点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随着新旧时代的转型,广告作用越来越小、品牌忠诚度越来越低,而信任成本越来越高,客户的信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什么免费大行其道、口碑日益重要,关键就是在传统时代的营销重点是让别人知道你,注意力代表竞争力,而在新的时代,品牌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知名度,更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取决于品牌粉丝数量,和有多少粉丝愿意为品牌做无偿宣传和推广。
传统企业“互联网+”营销的关键是年轻化和个性化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维度”分析视角
对于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而言,用户是其一切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价值链已不仅仅是将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前后相连形成的一个简单的链条,而是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的一整套企业价值体系,互联网企业运用“免费”模式就是为了积聚用户,但是免费产品的用户并不一定直接为其创造价值,其中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价值传递或转化。因此,本文在对运用免费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时,加入了一个 “用户转化”的环节,将价值链基础活动划分为(1)包含内部后勤、生产作业环节的产品系统;(2)包含外部后勤、市场营销环节的推广系统;(3)包含用户转化、售后服务环节的用户系统;(4)与利润形成紧密相连的收入系统。见图1。
将运用免费模式的互联网企业价值链划分为“产品、用户、推广、收入”四个维度考虑,可以更好地体现企业从内而外价值的链接、创造及转化。
(二)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理论,提出“要素”分析视角
当前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理论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但是,现有理论内容过于庞杂,逻辑不够清晰,并且大多是从经济、运营、战略等不同侧面研究商业模式结构,无法很好地体现出商业模式的运作过程,更缺乏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指导。
因此,本文基于奥斯特瓦德(2011)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结合互联网企业的特点,从“产品、推广、用户、收入”四个维度入手,形成了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四维度?八要素”体系,包括:(1)产品模式――资源能力、价值主张;(2)推广模式――关键活动、平台网络;(3)用户模式――用户细分、用户关系;(4)收入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来源。
从四个维度出发,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提出的八个关键要素是对奥斯特瓦德九要素模型的传承和优化,遵循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价值传递过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
(一)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构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从维度及要素视角,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拆分成“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四个维度,同时将八个关键要素内生于价值系统之中,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四维度 ? 八要素模型”。该模型表明了互联网企业从产品经推广到用户得收益的价值流向。
(二)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的价值分析模型维度及要素
1.产品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核心
所谓“产品模式”,简言之就是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产品模式中包含“资源能力”和“价值主张”两个关键要素。
资源能力: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前向环节中,需认真评估企业内部的关键资源和能力,并充分利用包括供应商、合作商等在内的外部资源,将二者整合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价值主张:指企业在产品体系构建的后向环节中,需对产品组合进行定位和区分,划分出基础产品群和增值产品群,并明确希望通过每一种产品发挥何种价值。
2.推广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关键
在产品模式之上,还需要搭建起利用产品传递价值的桥梁,明确企业应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即推广模式。推广模式中包含“关键活动”和“平台网络”两个关键要素。
关键活动:指企业在推广的前向环节中,需从内部和外部出发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对外口碑营销等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对内产品体系之间的价值链接。
平台网络:指企业在推广的后向环节中,需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网络及合作伙伴平台网络,实现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过渡,将流量变现,把成本与收入联系起来。
3.用户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根基
在考虑了产品模式和推广模式后,则需寻找对应产品的目标用户,即用户模式。用户模式中包含“用户细分”和“用户关系”两个关键要素。
用户细分: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前向环节中,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明确其初期属于免费产品核心用户还是增值产品核心用户,对于增值产品核心用户还要进一步细分其属于企业直接付费用户还是第三方付费用户,以便明确收益来源。
用户关系:指企业在吸收用户的后向环节中,需不断加强企业同用户之间的联系,扩展用户在不同产品间的渗透面,通过对用户数据及反馈的分析,改进和完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加强用户对产品的黏性,从而实现用户从基础产品到增值产品的转移或渗透。
4.收入模式――免费商业模式的动力
在产品模式、用户模式和推广模式之上,再考虑企业的收入模式。收入模式中包含“成本结构”和“利润来源”两个关键要素。
成本结构: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前向环节中,所形成的与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成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推广成本等。
利润来源: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后向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得到的收益。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电子商务”收入;第二种是依靠“广告”收入;第三种是以网游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收入。当企业做好产品规划和布局后,可以运用以上三种方式将流量变现。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关键计算指标
1.用户规模(U):企业运用“免费”模式的目的在于扩大用户规模,为后续增值服务做铺垫,因此“用户规模”是免费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与转化的前提,也是进行后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指标。
2.渗透率/转化率(R):在企业所有用户中,付费用户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用户,在用户规模之上考虑“渗透率或转化率”,以便计算对企业收入具有实际意义的付费用户数。
3.付费标准(S):这是将流量转换为收益的桥梁,是将无形的用户价值变为实际金钱价值的基础。不同类型免费模式有不同的付费标准及计算方法,需要具体分析和细致量化。
三、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的应用
免费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直接交叉补贴模式、三方市场模式、免费加收费模式和非货币市场模式四种类型。本文在此选取“免费加收费”模式,以免费视频网站会员付费模式为例,举例说明。
(一)背景介绍
近两年,视频网站渐渐步入成熟期。各大视频网站在运用免费模式集聚用户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版权的付费独播剧和自制剧,实现对用户群由“完全免费”向“免费加收费”的转移。现今,“免费加收费”模式已逐渐成为视频网站收入新格局,用户付费市场从以前的量变积累转化到质变阶段。
(二)模型应用
1.产品模式――视频网站通过对外部素材作品等资源及内部选材创作等能力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视频内容体系。其中,与竞争对手无差异化的公开资源就是基础产品,即低版本免费产品;而具有多重特权的网站会员服务则是增值产品,即高版本收费产品。
2.推广模式――通过内部观影权限限制形成产品价值链接,结合外部口碑营销和明星效应宣传造势;同时运用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用户对优质及特质资源的关注,并与其他网络平台合作,打通网络连接入口,实现自有平台与社交、支付等平台的对接。
3.用户模式――对应用户细分将免费优质资源提供给普通用户,将高质量特质资源及特权提供给会员用户。通过优质资源增强用户黏性,利用特质内容提升用户转化,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和反馈,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维护和管理。
4.收入模式――分析开发成本、内容成本、版权成本、带宽成本等成本结构;衡量在不考虑广告模式的情况下,“免费加收费”模式产生的会员增值收入。
(三)指标应用
1.收入模型
夏静(2014)以“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评估标准,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收益只来源于付费产品时的收入计算模型,即总收益=付费产品数量×付费转化率×付费产品单价。在此理论模型支撑基础上,可以得出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收入计算标准为:SRUT××?=? (1)
其中,U为免费用户规模,R为付费用户转化率,S为每会员平均收入(即ARPU值)。
如果已知各类型付费会员具体比例及购买期限,还可以将付费用户按会员支付类型的不同比例进行拆解,以不同的付费标准和购买期限比例进行收入计算。若以用户按一次性支付不连续购买(例如:买1季会员,会员结束后即为普通用户,不再续费或购买其他类型会员)为例,可将上式扩展为:
2.收入计算
结合上述收益模型公式,本文选取了当前用户熟悉且影响力较大的三家视频网站――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对其付费会员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由于无法获取以下网站各类型付费会员比例及购买期限的实际数据,因此以ARPU值,即(1)式计算。
由表1可知,爱奇艺作为引爆视频付费狂潮的网站,在市场中的用户活跃度和付费转化率很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收入;腾讯视频虽年均活跃用户数超过爱奇艺,但由于其付费资源的影响力不够,付费用户转化率还不及爱奇艺的一半,所以收入与爱奇艺相比相差较多;而搜狐视频则因推出的可吸引用户付费的内容过少,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比例相较前者都明显过低,会员收入最少。由此可见,基础用户规模和付费用户转化率是“免费”商业模式转向增值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
视频网站在用户全免费阶段,主要依靠广告获取收入,使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今转向以“免费加收费”的会员模式,只要通过独特新颖的内容提高用户转化率,就可以获得巨额回报,助力视频网站扭亏为盈。
五、结束语
“免费”商业模式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文针对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价值链理论和商业模式画布九要素模型,从维度和要素视角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免费商业模式价值分析模型,对“免费”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做出了科学分析。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作者简介]闫晓峰(1965-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王京香(1972-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化玮(1990-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北京 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27-03
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根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仅从年龄、文化程度或身份来看,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较大,达28.8%,是构成网民的主要成分,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的主体,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具有新奇、迅捷、互动、参与、共享、自由和平等的特点,已成为高职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必备工具。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既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整合体,又是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功能性实体。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内涵,同时还逐渐具有教育功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互联网在给高职生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其交互性既传播文明,又生成有害信息;其开放性既给人们以宽泛的自由,又伴随着失律和失范。互联网正冲击着高职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身心发展和道德理念,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也面临着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与挑战。加强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指引,既是高职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也是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主流传播媒介,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谋求通信、合作、信息与智慧共享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平台。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以迅猛的态势影响着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互联网时代的全人类的文化,它是全人类文化、道德发展和融合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集成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济平台之上的精神创新活动和果实,即指人们在互联网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总和。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与信息的生存状态,还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时代感的人文精神文明的社会文化形式,更是现代人们特定的精神依存模式。因此,互联网文化如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信息一样,对现代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深远。
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指存在于高职院校内的一种互联网文化存在形态,它是以高职院校为聚合点的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互联网文化。高职院校的互联网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高职院校工作、学习、交流、娱乐、沟通等活动中形成的具体文化形态,它发生和发展于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空间背景,集中作用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已经成为高职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高职生新的精神生活,影响其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影响从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方面都有加剧的趋势,其作用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凸显,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渗入到高职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高职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精心构筑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才能营造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明,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技术传承和文化传承的历史积淀、自身的创造创新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以知识、专业和职业为核心和基础,凝结在高职院校拥有的深厚技术、职业和文化底蕴之中,是高职院校技术文化、职业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基础层级文化,具有生活性、现实性、应用性、基础性、综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显性特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当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包括凝聚向心力、技术传承力、创造创新力和引领方向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技术、传承文化使命的根本,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是高职院校活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对高职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首要的教育功能,能起到满足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是高职生求学、求职、生活和社交的基础,对高职生的人格形成、思维模式等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植根于高职院校内的闭环系统,也是一个与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和现实的功能性联系的系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当下互联网文化迅猛传播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较强的主体创造创新性、深远开放的社会性、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和复杂多变的价值多元性等基础性特征。它高度融合了高职院校校园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格局,逾越了原有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推动着传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弘扬高职院校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助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综合舞台,是高职院校师生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是在校高职生获取各类知识、技术和职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诚然,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由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创设的。根据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时代背景,高职生较之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话语获取的机会、便利和精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较为容易地掌控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创造创新权很自然地“旁落”到高职生手中。但高职生对互联网文化的认知,主要偏重于技术的掌控与运用,忽略了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素质和素养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文化对社会普遍认同道德的冲击、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向(积极和消极)改变,对其缺乏深刻的考量。此时正值高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道德标准和政治立场也模糊不清,因此,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对高职生的意识态度、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成长成才等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互联网文化中的西方政治取向动摇了高职生的政治取向,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导致高职生价值理念发生偏移,互联网文化的浩瀚性和隐匿性造成高职生诚信的缺失,互联网文化的虚拟性使高职生的人格发生扭曲,互联网文化的娱乐性冲击着高职生的学业发展,互联网文化的成瘾性给高职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极大危害。这些都使得高职生的网络道德原则发生了很大的摇摆,使高职生的网络行为与社会主流认可的行为规范发生重大偏移,导致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正确轨道,对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高职院校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对立。如果我们对高职生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不积极、不及时,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的正常健康向上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定位和建设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互联网文化从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新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它是一种思想传播、文明会聚、信息的新模式,而这一模式是通过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开始实现的,其影响深远。要使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抵消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构建文明、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阵地的思想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传播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给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以科学、精准的引导,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适应当代高职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和变化的新规律,采取科学得当的措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和谐的文化理念去坚守高职生的思想文化主阵地,净化心灵,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的互联网文化观,逐步形成健全的互联网文化性格,提升互联网文化素养,加强高职生的互联网文明道德规范教育,抵消互联网文化的消极影响,把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高地,使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切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高职院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为高职生的成长成才构筑优良的互联网环境。本着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着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切实在建设、利用和管理上下工夫。互联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文化中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主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互联网文化的和谐,才能实现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潮流的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文化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先进和谐文化提供相应的资源、传播的媒介和技术的支持,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和谐文化,倡导科学与民主精神,塑造心灵,弘扬正气。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氛围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才能建立起文明健康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加强互联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高职生网络自觉与自律
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中原有的道德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高职生道德品质呈现下滑趋势,单纯依靠传统的宣传与说教进行灌输式的道德教化来解决高职生的道德下滑问题,效果不明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高职生实现网络自觉与自律是最有效的途径。培养高职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高职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自身在广域的互联网空间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增强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品质,切实做到“慎独”,提高高职生明辨互联网生活中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只有如此,高职生才能学会自觉自愿地抵制不良信息,助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高素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互联网文化建设者队伍,培养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而又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将无从谈起。各高职院校应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高职院校的组织宣传和学工团委部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网络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创建思想业务水平高,熟知高职生思想现状、专业现状、职业现状和网上活动规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队伍,强化高职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善于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占领文化繁荣的主阵地,围绕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循循善诱,使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成为高职院校师生间沟通的便利纽带和桥梁,使高职生逐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互联网文化建设中,对构建文明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始终注意“文化安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来源的隐蔽性的特点,有各种安全上的漏洞,特别是有害网站以及“网络黑客”的无处不在,给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在高职院校中应常设网络信息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校园网信息的管理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使用者应遵循的事项。着力开创和开发能够过滤不良信息的软硬件系统,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的安保系统,剔除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禁止上传不良信息,封堵有害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提高抵御校园内外“黑客”攻击的技术能力,监控校内不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上网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删除和处理。最为根本的是要提高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建立抵制“信息污染”的长效机体。必要的技术防护、可操作性网络管理规章与制度、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构筑成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守护神。
互联网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对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造成挑战与冲击。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现代校园互联网文明产生了部分显而易见的冲突与对立,网络文化与原有校园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所面对的核心内容。只有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切实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服务,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平.“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