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景园林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景园林工程论文

篇1

1.1风景园林施工技术应以图纸为中心工程设计的图纸是工程开展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也是指导工程全面实施的重要规范,设计人员已经对工程场地内的信息进行全面之后才设计出的施工图纸内容,因此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严格执行图纸为核心的理念,保证其指导地位不可改变。工程正常开展的基础程序是设计内容的指导,没有相应的图纸进行指导就不能完成施工过程,因此施工人员应当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沟通,确保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思路和顺序与设计人员的要求一致,将设计人员的设计精髓和思想充分的展现出来,保证园林的整体艺术效果。在施工环节中施工人员应当与设计人员保证较高程度的沟通,保证施工操作时能够将图纸中的内容全面落实到场地内部,使景观效果得到保证。

1.2重视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放线问题在风景园林施工放线操作时,通常采用方格网放线法和平板仪联合法开展工作,在进行定点时,不但要保证种植位置标明,而且对于种植穴的中心点也要进行标注,遵循准确、规范的原则进行放线定点工作,保证将图纸上设计人员要求的行距和株距进行认真落实,提高精度。

1.2.1方格网放线法方格网放线法适用于测量精度不精确的场地内,其主要原因在于方格网放线法非常容易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导致误差偏大,而且方格网放线法受操作人员的主观影响比较大,也会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方格网放线法在没有标志物的场地几乎无法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参照依据就是周围标志物的作用,但由于该方法本身设备要求较低,因此可以在设备条件不良时对于小范围内的场地进行布置。

1.2.2平板仪联合法平板仪联合法相对方格网放线法的精度要高的多,但是同样对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比较明显。平板仪联合法在使用时需要将设计图纸平铺于平板上,因此对于天气条件的也有较高的要求,在雨雪天气基本不能进行测量放线工作。由于平板仪在设计理念上是以平面条件为基础的,因此对于起伏较大的地形条件下,其优势也难以发挥。

1.3加强植物的存储和保护工作风景园林工程最重要的元素是植物景观的制造,因此必须重视植物的运输和存储工作,在植物开始运输之前应当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树木进行起苗和装载处理,保证根部的水分达到指定标准,同时在温度较低的季节应当注意保温措施的操作。在进行种植时,操作人员应当根据图纸的设计内容对树木的数量和规格进行查验,检查完成之后才能将其在规定位置上进行种植。如果采用的是相对规则的种植设计,应当注意两边的对称性,行列种植的树木应当处于一条直线上,同时植物的直径、高度和形状应大致相似,避免出现突兀的情况。种植时应确保其处于竖直状态,严禁倾斜。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生态风景园林不仅体现了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还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不仅要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理念,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因地制宜,严把施工质量的关,这样才能保证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风景园林工程包括整理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构造工程设施、绿化栽植等多项内容。它从设计到施工阶段,都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由于生态风景园林工程有多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多个施工单位建造。

2.生态风景园林的概念

生态风景园林是空间、科学、文化、艺术等具有综合性的园林工程建设。换句话说就是,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境域的一个行业和一门学科。它是运用现代尖端的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对这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风景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各个方面的的管理与规划设计。如大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徒弟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3.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

3.1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化园林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大自然是一个各物种之间互相影响紧密联系的大循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几千年形成的原生地貌是多样物种最适合的生态环境,所以尽量较少破坏原生地貌,以此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3.2节约资源

风景园林工程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节约水资源的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工程中,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在保证绿化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约土地资源,可以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

3.3保证绿化所用物种的成活率

作为风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绿化元素,例如各种树木,草等其他绿化物种,要保证其成活率。这样不仅会减少施工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重复,还会降低工程造价,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3.4严格控制雕塑设置和园林小品建设

在古典园林周边和历史遗迹上建设的绿地中,绿地硬质景观如雕塑、园林小品等要严加控制保证分布合理,杜绝随意设置低俗粗劣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

3.5合理处理绿化垃圾

风景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绿化垃圾,例如于修剪下的树枝、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料等。对于这些绿化垃圾要进行合理加工利用,变废为宝。

4.施工过程中常遇问题及解决措施

4.1施工过程中常遇见的问题

4.1.1破坏生物多样性

对于原生地貌增加人工干扰和破坏,例如改变原生地貌、换土、植草、移大树等一系列的非生态化措施,造成大量互相联系的生物不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有的甚至死亡。因此这样只会造成自然物种的减少和景观的单调。

4.1.2浪费资源

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对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的浪费。

4.1.3绿化物种成活率低

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者护理不当造成种植的绿化物种存活率低,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

4.1.4园林小品布置不合理

有的园林设计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制造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随意设置低俗粗劣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性和艺术美。

4.1.5绿化垃圾处理不正确

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候人员不足造成绿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绿化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影响施工效果。有的施工人员由于未经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对绿化垃圾进行不正确的处理,破坏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4.2施工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4.2.1保护原生环境

通过修栈道、简易桥梁、架空观景台等设施解决植被丰富、土质松软地段人们正常通行的问题。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求施工人员尽量采用预制现场组装的装配式施工方法。对于环境条件差的地段,提倡修建简易路面,或路边少量换土种植,小规模改良游览环境,减少对原生植被的人工干扰,并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过渡与融合。

4.2.2建立自然式护坡和垂直绿化

(1)储存雨水

在风景园林工程中,多设置滞水井用于储存雨水。重点在诸如停车场、散步道、健身场地等,尽量多地使用嵌草铺装地面,使用透水、透气性好的嵌铺装代替整体的水泥或沥青铺地,减缓绿地坡度,降低雨水泾流速度。

(2)建立自然护坡

在一些自身带有水资源的园林绿化工程中,为保持水位的需要,应该尽量不做或者少做防渗处理,并设置最低和最高设计水位差。防渗层铺设在最低设计水位的以下部分,并在最低设计水位至最高设计水位之间做自然式护坡。对于特有水资源的园林工程,例如公园,可以将溪流或河流做成自然式护坡。

(3)为了增加绿化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坚持采用多项措施,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进行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充分发挥“立体绿化”节约土地资源的作用。

4.2.3保证绿化物种的成活率

园林护理管理作为园林绿化工程中重要工作之一,要有针对性地对绿地植物进行研究和管护,充分利用透气透水铺装、透气透水管、土壤监测等科学手段延长植物的生长寿命,采用新种植技术保证绿化物种成活率。为了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需要使用挖掘机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挖树穴并加大树穴增加树穴蓄水能力。对于冬季施工的物种,要覆盖地膜对根部进行保护,并用湿草绳对树干进行保护,减少根部水分蒸发避免植物由于生理性干旱造成的死亡,从而提高绿化物种的成活率。另外,为了避免树木倾斜倒伏,在冬季进入风力较大时应在风口处设置风障。夏季进入雨季时,施工时应在苗木四周设置排水沟和围堰,以防苗木被涝。

4.2.4严格规范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的布置

园林工程设计师应进行现场考察后再进行施工图纸设计,要坚持注重实际,严格控制雕塑设置和园林小品建设,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保持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效果和艺术美。为了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艺术美,要严加控制在古典园林周边和在历史遗迹上建设的绿地中硬质景观,如雕塑、园林小品等的分布合理,杜绝随意设置低俗粗劣的城市雕塑和园林小品。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创新以及独特的艺术美都是建立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搭配的基础上的。

4.2.5合理及时处理绿化垃圾

对于修剪下的树枝、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料等坚持合理的循环利用和正确的处理,可以将其变废为宝。园林绿化工程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积极推进绿化垃圾的再处理、再利用。规范绿化工程的施工现场秩序,管理者应安排专门的负责清理绿化垃圾的专业人员,并能够配置专门的清理垃圾的机械设备。如果施工现场环境允许,可以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处理场地,待工程完工后再统一对绿化垃圾进行处理。

5.结语

生态风景园林是结合艺术、科学、工程的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作为满足人们审美、休憩的工程,要严格规范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对常遇见的施工技术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风景园林工程的效果,才会更适应当前园林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现代化的需要,以及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林群喜;园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2]梁慧仪;综述园林工程施工要点[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年02期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8-03在美丽中国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社会环境发展需求,风景园林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规划。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合理的用人机制,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已成为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要把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生态良知感的人才作为专业教育的责任,这也给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不同于侧重理论、技术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践型人才。

风景园林学科是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为河南省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融合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如何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风景园林事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对风景园林学人才的旺盛需求,就成为该学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河南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于2011年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和区域发展形势,进行了合理化、规范化培养机制的探索。

一、严格的培养与管理制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硕士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授予等主要环节上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河南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河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改革,提出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向风景园林专业等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重点学科倾斜。在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方面,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培育创新成果,学校设立创新培优专项基金;在研究生资助方面,积极推进“助教”、“助管”、“助研”三助工作,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力度。

学校设有研究生处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实行校、院、导师组三级管理。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每门课程均制订了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成绩分别达到70分与80分才算通过;必修环节的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校外实践研究均须有相应的审核通过意见,并提交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与实结。学校建立有校外风景园林推广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二、高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风景园林导师队伍,现有导师26人,其中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11人,副教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13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4人;平均年龄41岁。导师分别来自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每所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独具,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校规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并在招生培养过程中,赋予导师更多的自。导师遴选坚持“明确标准、严格程序、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用制。在遴选中, 既坚持学术标准,又重视教书育人;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以科研项目、学科平台建设为纽带,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向适应性强、易于联合、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中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渠道吸纳优秀导师资源。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聘请知名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的兼职导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等10余个单位的专家已受聘为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

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导师组指导制。首先跨专业、跨方向构建导师组,打破二级学科界限,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形成互补;其次探索本校与其他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之间的融合,与日本香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等10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倡导以校内导师负责课程安排、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质量与答辩等环节,校外导师参与业务实践、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专家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另外在双导师制度实施中逐步细化责、权、利关系,进行科学监控,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双导师制得以顺利实施。

三、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要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就要非常重视实践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区别于风景园林学科学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属于农业院校,拥有河南省唯一的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专业硕士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农业院校特色和中原地域特色。在基础理论学习方面,开设了植物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生态学等理论课程;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特点,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造景与种植设计、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了解学科研究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设了风景园林科技进展分析、风景园林技术科学与生态工程、专业讨论与专家课堂等创新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方面,突出了植物造景、生态工程与中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理论课具有宽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创新课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使学生掌握生产中的设计技能和工程技术,又要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又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所认知。

四、校企联合的实践性培养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教育十分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道路。注重与研究所及大型企业开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聘请实践基地单位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请园林企业单位技术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目前已与郑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河南农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多家企业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形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使之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单位;与省内各地、市级园林管理部门建立了风景园林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社会各界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培养单位还承担了部分研究生的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对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优良的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意识

本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和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寒暑假期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香川大学、信州大学等学校进行研究生的互换学习,并鼓励学生到国外大学去读学位。通过聘请国内外本专业的大师举行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为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研究生能够主动结合导师课题研究与绿地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性锻炼和社会服务。到目前为止,参与完成了洛阳等23个市、县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数字化动态管理规划和包括郑州森林城在内的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规划与设计项目30余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每年举办“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并与青年教师交流座谈,此外还积极参与行业领域竞赛。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风景园林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加速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

六、进一步改进措施

1.加强与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的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合作,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的人才和教学条件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对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使“风景园林与中原经济区人居环境建设”系列报告会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本学科青年教师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读学位和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研修,加强学院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打基础,提升青年教师对风景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利用能力,使其尽快成长。

3.在进一步巩固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和植物种植设计方面的优势的同时,鼓励教师到设计院、设计所及大型风景园林企业兼职,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教师对规划设计的认识理解,并在科研中提倡跨学科、跨院系的合作,为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下,农业院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面向城乡规划和建设市场,科学谋划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一条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2):58-60.

[2]高翅,吴雪飞,杜雁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2013(6):23-25.

[3]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5):46-50.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22-07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坚. 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海燕, 吴风庆.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 教育探索, 2008(2):78-79.

[3]邸馗, 滕超. 对21世纪本科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2(2):47-49.

[4]张鸣放. 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26-29.

[5]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园林, 2008(1):1-5.

[6]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篇5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显著,园林这个行业也得到空前重视。而对于一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类的毕业生却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所需要职业能力的需求。对于目前园林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的匮乏、沟通能力的薄弱、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精神的缺失,园林公司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

一、园林专业的内容分工与相关学科现代园林专业的内容复杂,综合性强,涉及知识十分广泛。

1. 造园:已不是古代的造园内容。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施工,涉及的知识包括造园史(发展过程,以往各地域、名流派造园的内容、形式、风格)、土木建筑工程、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植物分类、农业技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等。与造园紧密相关的是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引种、育种。除必须掌握上述植物科学和农业方面的知识外,还涉及遗传学、育种学、生物工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

2. 城市绿化:包括城市园林绿化在生态、社会、经济各方面效益的发挥,绿化的功能分类、相关指标、定额、分布原则,植物结构等等。它们的实践有赖于造园理论、艺术和技术的应用。在相关知识方面,除必须掌握城市规划理论外,还需了解人类生态学(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卫生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声、光、热、空气动力)、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以及小气候学、社会学等。

3.大地景观规划:包括分析研究欲利用地域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对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物多样性(物种、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估,研究该地域的适宜和不适宜利用途径,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推断,据此做出利用规划,并提出防止破坏的有效措施。为此,要掌握景观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理、经济地理、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除上述横向的分类外,具体实践中还要分纵向的实施阶段: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工程的实施、持续不断的保护、养护和管理。对如此庞大而内容复杂的专业,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得既专又精。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职业中)必须有许多分工。每一种分工要在全面了解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钻研一部分理论、技术和艺术内容。

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

1. 风景园林行业中对理论和技术的掌握还很不全面,也不够深入,国外这方面发展很快,我国应多以引入西方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趋势,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理论和实践技术。

2.在技术人员中,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多,从事施工、养护、种苗生产的少。施工、养护的技术水平低,种苗事业落后,园林植物品种少,种质资源依赖国外进口。从事规划、设计的企业有些滥竽充数,质量低下。

三、关于择业的几点意见

1. 园林教育工作:要传授全面知识和分科知识,需要有足够的理论深度和丰富经验的园林工作者来担此重任。当然,年轻的园林毕业生也可以通过高校的招聘程序进入院校工作,在工作中努力成长。

2.规划设计:从总体设计到技术设计,发挥各种功能效益,精通植物形态和生态知识,合理利用丰富的植物材料,提高植物设计水平和美学水平。在英国,园林职业分规划系统和园艺系统两种。

3. 园林工程与种苗生产:园林工程包括了施工技术和管理、养护等技术。生产则包括引种、育种、苗圃等一线工作内容。

四、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1.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1. 1 针对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园林教研室在课

程体系设置之前首先进行社会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针对园林企业岗位职业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1. 2 多变性原则 在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

及其内在要求的多变性,进而适应学生未来转岗等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就社会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

1. 3 实用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想达到 “实用性”,就需要按照园林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进行确定。

1. 4 开放性原则 所谓的课程体系 “开放性”,是指邀请专业所对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同时课程设置需要多样化、非重复化,并且提倡加强实用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做到 “产学研结合”。对学生来说教学课程应该与实践过程、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体的。

2. 1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前宽泛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目标也很宽泛。通过园林行业调研和分析,目前园林企业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定位于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员等岗位。故鉴于此,我们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应该和企业需求一致,并应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定位。所以,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园林基本理论知识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职业能力,面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岗位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2.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所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能力的发展,即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就是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园林社会工作岗位技术为导向,依托校内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公司、学校园林设计综合实训中心 ( 室) 、校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 “学做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2. 3 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园林类专业创新模式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既要保持教学中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 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还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2010 年培养方案中以工作任务作为基础的创新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企业调研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领域的分类整理,通过与行业加强合作,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借鉴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与培训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认知规律,形成 4 个专业学习领域,构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框架结构。

五﹑结语

提升城市园林设计的前瞻性。城市园林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求业主全面落实施工技术交底工作,让园林建设业主向园林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介绍,对于园林规划设计里面存着的不科学的问题,要做好及时的反映和汇报。与此同时,要按照园林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现场的认真查看,对于施工现场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差异,在做好及时反映的同时,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以有效地避免因为园林设计给施工质量、施工进度造成的影响。为了有效保证园林设计方案的贯彻与实施,园林施工部门一定要按照设计方案制定的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并提出完善园林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园林施工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存良,李良安,李全红,刘志亮,许秀云,申林芝.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9,

篇6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园林学亦称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风景园林学融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于一体,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园林规划设计含义: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1.园林绿地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这种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指定的。通过规划虽然在时空关系上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安排,但是这种安排还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所以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 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有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或者说设计就是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

2. 园林绿地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小品等方面的设计。另付:“规”者,规划、规矩之意;“划”者,计划、策划之意;“设”者,陈设、设置之意;“计”者,计谋、策略之意。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艺术法则的指导。

二.风景园林的景观系统的类型:

景观系统大致上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

(1)自然景观:自然,《辞海》中的解释是指天然,而非人为。自然景观,顾名思义,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未经过人为加工而处于自然状态的景观形式。陈六汀教授在他的《景观艺术设计》一书中这样归纳:自然景观“由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构成的,其构成要素包括地貌、生物植被、水以及气候等,在形式上则表现为高山、平原、谷地、丘陵、江海、湖泊等。自然景观是自然地域性的综合体现,不同地理类型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地理特点,也体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如雄伟、奇巧、秀丽、优雅、辽阔等。”自然景观尽管是处于未经人工,但对于欣赏的对象——人来说,一样会给人们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客观感受。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它从广义上说,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切艺术文化成果,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技术成就及艺术文化成果;而从狭义方面来讲,是通过将自然景观进行归纳概括,并用一定的形式、规则、色彩进行整合而成的景观形式语言,其带有明显的人工色彩。城市绿地景观主要指散落在城市各地,如供休闲娱乐用的绿地、观赏用的绿地、路边的绿化隔离带、河堤的绿化带、立交桥之间形成的绿化带等等,它不但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有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

隔音隔热的功能。

三. 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

(1)接受设计任务书、现场实地踏勘,同时收集相关基础资料;

(2)提交初步规划文本,提出总体构思及规划目标;以供业主认可

(3)编制详细规划并召开评审会。由业主组织的专家评审组,集中时间,进行评审(论证)会,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落实调整和修改工作。

(4)进行扩初设计并提交工程概算书;

(5)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

(6)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图的交底;

(7)设计师的施工配合。

四.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象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

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4)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五.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

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

总结: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

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不仅是在电脑前画好图,是要创新设计理念,遵守设计规范,遵循设计程序,深入勘察现状,深入沟通,深入施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建造节约型、生态型、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参考文献:

篇7

1.1 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施工期间,灰尘、噪音和光污染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譬如灰尘悬浮颗粒,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和诱发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同时严重伤害人的身体健康。再如园林施工机械作业时的噪音,将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针对这些环境污染因素,园林施工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环保技术措施。例如,开挖后土方洒水和掩埋处理,将灰尘扩散高度控制在1.5m以内,同时采取隔音措施和围闭技术等,缩小机械运作时的噪音扩散面[1]。

1.2 土壤保护技术的应用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园林工程的施工,土壤是主要的施工资源之一,其中土建工程施工,需要挖补填埋土壤,在整个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护措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污染。例如,利用地表环境保护措施,控制土壤的侵蚀破坏,减少水土的流失,以及采用砂石覆盖技术和植被移植技术,降低土壤的侵蚀程度。另外,还需要分类处理园林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将其运到指定的堆放场所,切忌随意填埋和丢弃。

1.3 可回收资源的利用

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将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其中包括现场生态资源和工程材料,其耗费成本,大约在整个园林工程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对节能材料的合理应用,是园林绿色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2]。例如,园林工程施工的边角料,应该在施工之前拟定好具体的裁切和利用计划,合理控制好这些材料的使用量。园林工程施工可回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园林环保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关技术的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直接使用废弃的材料,或者通过处理加工,剥离这些废弃材料中的有用成分,譬如掉落的泥土、缺角的砖块、金属边角料、木材等;另一方面是将废弃材料统一回收后,将其出售给废品回收站,以控制材料的损耗成本。

1.4 水资源节约技术的利用

水资源属于园林工程的主要生态资源之一,对水资源的保持,可以为园林工程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资源节约的有利条件。在园林施工的同时,利用园林道路的绿化带作用,设置雨水收集过滤池,将雨水汇集到收集池当中,让雨水更为充分地下渗到土壤当中。关于雨水收集过滤池的设置,需要在其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和铺设砾石,其池内的设计,雨水口需要比土壤标高高出5cm[3]。另外在给水管铺设时,需要在准备测量的基础上,在明确给水管道和其他给水设施位置、标高之后,将无存在任何锈蚀、裂纹、重皮、压迫等问题的管道,埋设于指定的位置。其中在给水管道埋设之前,必须检查埋设位置的土质和地下水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垫层厚度。例如,某园林工程在开挖管槽过程中,发现局部沟槽被地下水浸泡,因此通过清除被扰动土,并回填砂夹石和中粗砂后,再进行铺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道铺设的效果并保证施工质量。至于管道的安装,工程根据管线施工图,因地制宜地调整交叉管道,再以电熔连接方式,将三通、弯头、异径接头等,连接于管道上。管道施工后,进行管道的压力试验和渗水施工,最后再进行管道的回填。

1.5 运用绿色节能工艺来节约建材

在园林施工建设中,运用绿色节能工艺达到节约建筑材料的效果,是降低能源损耗的有效手段。提高建材利用率、有效节约建材,首先就要改进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在钢筋焊接术上,传统的方法搭接技术浪费了钢筋材料,现在利用螺丝连接的新工艺代替传统方法进行钢筋连接,节省一定的钢筋建材;在排水管道建筑上,利用循环用水、先进排水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损耗,减少管道材料的运用;在植物灌溉术上,运用滴灌技术代替传统的漫灌技术,可以提升绿化灌溉水平,节约水资源;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重视工程的各个细节,提高建材使用效率。

2 新时期园林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的推广

2.1 优化园林工程施工方案

对于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将园林建筑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源与施工组织设计有效结合。在选择施工设施时,要尽量采用绿色节能环保的施工设施,如选用节能水龙头和节能灯等节能产品,合理运用施工工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施工设施的损耗。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推广节能型技术与节能型产品的运用。在建设园林路径和回廊过程中,要考虑基础工程的稳定性;在进行植被移植时,要结合园林建设进度,确定植被移植的最佳时间;在进行路面浇筑工作时,要合理安排浇筑时间,避免人员浪费,合理利用人力物力。施工队伍还要不断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损耗,防止不必要的浪费损失。

2.2 加强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加强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加强施工单位对园林施工的重视以及了解。增加施工单位对园林施工的重视和了解程度,有助于具体的施工单位在园林施工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节能技术。在施工之前要结合施工的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在施工之前,应该要对施工现场的土质、环境条件等进行相应的勘察,对土壤的具体理化特性、植物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才能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引进合适的树种,提高植物成活率,以免出现植物浪费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施工材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相应的规划,合理进行材料选择,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促进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节约。比如,在选择树木时,应该要尽量选择树木形态比较优美、适应能力强的树种作为园林工程材料,防止外来引进树种对现有生态平衡造成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平衡受损。

2.3 加强节能工艺的运用

在园林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加强节能工艺以及建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对能源进行节约。对于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园林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螺丝连接工艺对于传统工艺是一种很好的替代,安全性较高,修复比较方便,而且还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再如,还可以不断引入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园林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耗电量比较大,对于园林建筑,由于它的占地面积比较广、露天面积比较大,因此,可以加强对太阳能技术的引进以及应用,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对园林建筑的采光进行控制,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与此同时,太阳能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环境进行保护。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和职称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 第一 论 文网]

3 结语

文章对园林景观绿色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出现的问题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对以后的施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相关参与者一定要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出既符合生态,又注重景观,同时体现人文关怀的高质量、高品位的园林工程。

篇8

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根据园林专业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园林专业一般可以分为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和园林植物三个主要方向,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该从这三个方向深入开展。目前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实验与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时量少且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少,园林植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第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园林专业实习环节多,主要包括园林植物学野外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工程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需要大量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园林植物野外实习只安排在校内温室和苗圃是不行的,一定还要有种类丰富的野生植物实习基地;园林设计课程实习最好能安排在规划设计院进行训练;园林工程的实践教学最好能安排在园林施工现场;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学生最好能安排在大型园林设计公司参与实战式综合训练。如要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条件建设的重点。

第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灵活运用,因而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培养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以加强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提高园林学生培养的质量。

1.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71-02

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中,《园林景观规划》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园林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3]。与园林专业学生相比,非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课程学时分配上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非园林专业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一、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园林绿地的基本概念,奠定各专题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园林专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视角[3,4]。对于非园林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亦有部分学校为迎合潮流开设为专业必修课,不同学校课程定位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一视同仁,致使本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学生营养不足,难以达到专业培养要求,而对非专业学生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亦难以实现开设本课程的理想效果。

2.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虑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计划均衡而没有考虑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绪论、各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顺序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抽象、与实际脱节等一些不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现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对课程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陈旧而没有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专业差异加以更新和调整,亦不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上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作为重点,弱化园林花坛砌体和挡土墙工程、园林的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对此内容减少学时。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和供电设计内容专业性强,有些学校专门开设此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学精,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须在实践工作中能与想关的技术人员协调沟通即可。

园林工程施工图,是园林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手段,为按图施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地形竖向设计图、园林给排水官网图、喷泉设计施工图、园林施工图、假山施工图、种植设计图等。教学中适当增加施工图的识图和绘制,减少毕业生就业中的看不懂图纸的困惑。

3.教学内容。《园林景观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非园林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目前,非园林专业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基本都是采用专业教材施教,教学内容与专业类的教学内容相同,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同时,在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等内容的比例上,亦存在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园林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部分章节对各种园林绿地功能、特点、定位、结构布局形式等内容阐述较为笼统,而对如何针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却详细讲授,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理论,又不能从微观角度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另外,对《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讲授,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启发式教学,其后果造成学生难以把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能为其所用,达不到教学目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空谈园林景观规划理论,缺少典型规划案例的剖析。目前在非园林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或“注入式”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放映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特点[5,6],所以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课程要求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园林景观规划相关工作是一种要求团队合作、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工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优化

1.准确定位课程。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与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属于选修课范畴。作为教学的初衷,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学以致用,便于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所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开拓思路并创新性地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删减部分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章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案例与实践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学科前沿更新与调整陈旧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在了解本专业的前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不同学科发展的异同点,让学生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到学习《园林景观规划》的兴趣点。

3.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非园林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类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注重规划设计等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上,首先,需弱化学生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而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园林审美的视角和思想辨析各园林绿地类型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思想;其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动态和新方法、新理论,以便学生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经典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然后,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理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分析现有规划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最后,把《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填充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园林绿地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采用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PPT幻灯片,声音、动画)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方法呈现某类型景观绿地完整方案的构思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教师讲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第二,园林绿地规划是一个从概念到形式的逐步分析的理论活动[5-7],在非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宜采用对比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讲解方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宏观上把握和细节上入手。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后,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和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中定位、设计原则和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地踏察,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回顾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等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亦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园林绿地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不单单是对学生园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园林艺术修养的熏陶和审美的培养。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和知识更加全面,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改革与创新,非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绿地规划会有进一步认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就业方向更广、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8):35-36.

[2]张晓佳.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182-185.

[3]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9):88-90.

[4]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223-224.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153-03

Abstract:It is the need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qi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s in Suqian. We design from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to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teaching,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ability”of teachers,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thesis,student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training,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arden;Applied talents;Research

推M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推进新型农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推动高校办学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内在要求。园林景观行业一直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进而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升级为成为紧缺专业人才。宿迁学院园林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围绕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重点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点,构建相应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宿迁地方高校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众多研究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这种人才既具有较宽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将理论知识加以转化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宿迁学院园林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而园林行业以营造高品质户外空间为基本任务,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故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2]。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5]5号)资料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拥有38处世界遗产地,6 000余处国家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占国土面积近17%,国家园林城市139个,国家园林县城40多个,地市级园林管理局及管理机构6 680个。园林景观设计单位1 200多家,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以上资质的企业超过2 000家,2030年预计新增绿地42亿m2。而目前园林方向一线从业人员约500多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3.5%,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10甚至1/20,园林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3]。

1.2 是今后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应用型教学环节,用人单位对此也要求颇高。在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各项调查中,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比例将越来越低,约为20%,而实践性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活动等比例将占据80%,这说明园林专业学生比较倾向强化实践性教学。主要还是因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会对学生应用技术性能力培养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考虑学生对实践应用性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 基于地方高校办学实际 近年来,江苏省在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中都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园林绿化资质的企业1 000多家,一级资质46家,占全国12.4%,园林行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4]。而江苏宿迁市,在“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湖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下,不断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逐年提高,2015年分别为39.02%、42.10%、13.01m2,居全省前列。2005年至今,宿迁市政府启动了骆马湖园博园、项王故里景区等一批体现宿迁地域特色的大型园林工程项目。根据宿迁市2016年中心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中心城市编排园林绿化任务七大类共119项,全年新(改)建绿地约400hm2(其中新建约346hm2,改造约54hm2)。园林建设的大量投入必然带来大批园林绿化企业的涌现,迄今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园林企业约150家,其他园林相关企业单位若干。在当地人事及园林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对宿迁周边地区30个园林企业、15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调查资料显示,未来3a内宿迁市园林专业人才预测需求为:市、县园林局约20人、乡镇林业站约200人、各级公园、苗圃、园林公司300人、自主创业50人,总计约570人,部分毕业生还可辐射江苏其他城市。针对江苏省园林行业及宿迁城市的发展状况,拥有多名高级园林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宿迁学院是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积极为地方园林事业输送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校增设园林专业,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宿迁乃至江苏省的园林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 宿迁地方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要,应敢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重新整合并优化课程体系[5]。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构建三层次三能力发展课程体系,即通识课、专业主干课(含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三层次课程结构,包括园林绘画实习、园林建筑设计实习、园林设计课程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实践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从而发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考虑模块实践教学,如园林专业中,可开设“植物类课程实习模块”“设计类课程设计模块”“施工类课程实习模块”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学生的植物栽培管养、植物造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施工等能力。三是根据季节安排实践课。考虑到植物生长的季节性,部分分散实习时间可安排在春夏季进行。

2.2 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中心任务不仅在于教什么,更在于怎么教,如何教得更好[6]。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以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课堂可以强化师生互动效应,教师授课多介绍案例,如有条件可以户外现场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感同身受,这样实践性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通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或者某些工程项目中去,到一线学习和实践。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经营,甚至可以自负盈亏。

2.3 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一是可以由学科带头人、相关专家以及课程负责人,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大纲、教学考核、教学经费和条件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评价与管理。二是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有可能的话开启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模式度。三是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注重将实践训练、学科竞赛、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活动的成绩和表现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范围[8]。

3 构建保障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3.1 专业内涵建设 (1)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相关材料(教学大纲、实验及考试大纲、教案、考评体系等);加大课改力度;争取1~2门院级精品课程,2~3门网络课程,力争5a内申报一个省级重点课程。(2)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外引和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引主要是未来五年内力争引进园林设计方向正教授1~2名;内培主要是培养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4名,省级1~2名,学科带头人2~3名,而职称晋升主要通过提升教师科研课题和论文档次来完善。(3)教研室建设。除严格执行院、系规定的有关教学常规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本专业课堂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规范、实验室管理规范等;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规范等;教研活动提升层次,提高教学质量。(4)实验室、基地建设。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完善园林植物综合实验室、园林设计绘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植物标本室等。未来10a内建设园林工程实验室80m2、园林建筑模型实验室100m2、作品展示室100m2;户外校内完善现有基地建设,并增设园林植物分类园(8 000m2)、园林景观生态园地(8 000m2)、科研成果示范区(1 000m2),力争“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外基地选择运营资质较好的知名企业2~3个长期合作,提升学生实习实践质量。

3.2 专业外延发展 (1)校企联盟,产学研一体。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园林技术的专门人才,为宿迁、江苏其他城市乃至全国园林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双师型培养。通过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社会实践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共同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参与的人才培养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强化考证。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要求,在本科教学中逐步推行“多证书”制度,以证代考,利用花卉园艺工、园林绿化工、景观设计师等技能证书检验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的成效。(4)科技研发,服务推广。除为地方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本专业教师深入地方园林行业一线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指导,为企业创造效益;此外,通过培训班、作报告等形式,提高低层次绿化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娟,周红灿,孔繁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3):61-63.

[2]娄娟,杨帆.“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66-168.

[3]唐琦.高校本科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9):95-98.

[4]谭雪红.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及良性运行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10):81-83.

[5]O得东,李卓冉,连洪燕.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2):118-120.

[6]贺坤,赵扬,张志国,等.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构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9):184-187.

篇11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11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生态特色,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11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2011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

位,雪枫公园荣获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

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07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11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11年)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11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科技论坛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篇12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园林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包括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施工处于园林工程的中期,强调进度与质量,关注于最后的成果;而养护处于园林工程的后期,强调实效,力求实用与美观, 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园林理念得以延续。也就是说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离不开施工和养护这些分项工程的有机结合,否则, 园林建设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就不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发挥,园林建设必将失去其本来意义。因此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2 园林施工要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颁布,为城市绿化工程施工与验收提供了详细具体的标准。按照规范,严格按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图纸及有关文件施工,对各项绿化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实施全面的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

2.1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做好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部署,认真做好施工测量、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

2.2总体按设计图纸施工,现场适当调整

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所以说设计是绿化工程的灵魂,离开了设计,绿化工程的施工将无从入手。施工人员要掌握设计意图,根据现场实施情况及时与设计单位的联系,不符之处做适当变更,符合整个设计意念和周围环境,达到预期绿化美化效果。按图施工及时调整,是保证绿化工程质量的基本前提。

2.3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

根据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确定各种需要量,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施工时落实施工进度的实施,并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对进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往往能使工程施工有条不紊, 在重点难点工序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尽量缩短工期。在工程量大、工期短的重点工程施工上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招投标制度在园林工程上的实施,更加有必要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应用。施工组织机构需明确工程分几个工程小组完成, 以及各工程小组的所属关系及负责人,注意不要忽略养护组。人员安排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按时间顺序安排。

3 园林养护要点

园林工程竣工后,养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树木栽植是一时之事,而养护则是长期之事,即“三分栽,七分管”。各种树木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特点,要使树木长的健壮,充分发挥绿化效果,就要给树木创造足以满足需要的生活条件,就要满足它对水分的需要,既不能缺水而干旱,也不能因水分过多使其遭受水涝灾害。要防虫防病,做好预案措施。

3.1灌 溉

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是由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能满足树根的吸收量,或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都应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措施就叫灌溉。

灌溉一般根据植物叶片内渗透压或吸收水分的大小决定。灌溉时,如叶片的吸水能力很大,则证明水分不足,就应及时喷水。抗旱灌水虽受设备及人力条件的限制,但必须掌握新栽的树木、小苗、灌木、阔叶树要优先灌水,长期定植的树木、大树、针叶树可后灌。夏季正是树木生长的旺季,需水量很大,但阳光直射、天气炎热的中午做好不要浇水,中午时叶面喷水也不好。

灌溉时要作到适量,最好采取灌透、勤灌的原则,必须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因树、因地、因时制宜地合理灌溉,保证树木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又不受淹。当前生产中常用的灌水方法是树木定植以后,一般乔木需连续灌水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质不好或树木因缺水而生长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则应延长灌水年限。每次每株的最低灌水量——乔木不得少于90kg,灌木不得少于60kg。灌溉常用的水源有自来水、井水、河水、湖水、池塘水、经化验可用的废水。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穴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灌溉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①灌水堰应开在树树木土球新生根系以外,不要开的太深,以免伤根;②水量充足:③水渗透后及时封堰或中耕,切断土壤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

3.2排水

土壤含水过多,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长势以及生长条件的不同,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排涝方法有①地表径流:地表坡度控制在0 1~0 3% ,不留坑洼死角;②明沟排水:适用于大雨后抢排积水,③暗沟排水:采用地下排水管线并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相连,但造价较高。保持土壤湿润是树木成活的主要条件,除在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外,还应根据气候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枝叶萌动、生长旺盛的季节,常绿树栽植后,干旱时除浇定根水外,对枝叶也应经常喷水,但是土壤中水分始终呈饱和状态,通气性不良,不利于树木生长发育,所以也要干湿适当、中耕翻土。低洼地区会导致积水,应注意挖排水沟及时排水。对大面积的绿化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绿化区设置自动喷灌设备或预埋水管,定时浇水。

3.3施肥

树木成活进入正常生长状况后,可以追加肥质较为淡薄的肥料。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

3.4病虫害的防治

其方法主要有药物毒杀和生物防治2种,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要掌握病虫的发生规律,利用综合防治,抓住有利时机用最少的人工和药物取得最佳效果。

4园林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4.1施工与养护均是设计意图的体现

园林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设计者预想工程完成后所要达成的效果,就必须深刻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按施工图结合现场调整进行施工,使其转化为现实的园林作品。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例如植物配置,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园林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现场把关,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更是如此。

同样,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 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 这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对园林养护的必然要求, 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和延续。例如已经施工完毕的一处园林景观,有植物配置及建筑小品,其中的层次对全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养护工作中充分理解设计理念,采取合理修剪等途径来控制植物层次、高度,来体现和延续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这就需要在养护作业和考核时与设计者的介入。

4.2园林养护应贯穿施工全过程

就绿化工程为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为保证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必须在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减少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时用浸湿的草绳缭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等养护措施。

4.3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安排资金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到施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资金安排把握施工、养护档次,合理选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 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切忌重此薄彼,削减养护资金影响后期养护效果。

5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按园林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并使其成活,尽早发挥绿化效果的过程。种植和养护是其中重要的两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及养护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种植属于短期施工工程,养护管理属长期、周期性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园林工程原理,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及养护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施工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02-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