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应急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应急管理

篇1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发传染病也越来越多,并且由于现代交通日益发达,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传染病问题现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所以,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传染病防治医院必须要重视对新发传染病的护理应急管理,通过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措施抑制新发传染病的蔓延。多年以来,我院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目前共有床位262张,其中专门应对新发传染病应急救治的床位15张;护理人员共有104人,其中工作年限1-3年的共有8人(7.6%)、4-15年的共有57人(54.8%)、16年以上的共有39人(37.5%);护士27人(25.9%)、护师34人(32.6%)、主管护师21人(20.1%)、副主任护师18人(17.4%)、主任护师8人(7%)。

1.2方法

1.2.1建立护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成立院级新发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小组,挑选传染科、外科、呼吸内科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小组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担任院级应急护理队护士长,负责管理应急病区的护理工作。护理部主任负责做年应急队伍人员配置计划,一年一轮换,组织各科室护士长及院级培训小组负责急救、技能培训及疑难问题会诊工作。由院感护士组成感染控制小组,负责管理医院感染相关工作。由医院总务处组成后勤小组,负责为医患提供饮食和医疗物资保障。各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1.2.2动态维护应急管理预案修订完善的新发传染病应急管理预案,每年按照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以及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和护理人力资源动态来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从而提高其实效性[1]。1.2.3合理配置护理应急人力资源在突发疫情时,医院应当要迅速配置足够的护理应急人力资源,以保证应急救治工作有效开展。基于目前我国的传染病护士工作过于繁忙、承担压力过重,医院应当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和排班。可采取科室推荐和个人自愿报名的方式抽调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长工作年限的骨干护理人员加入新发传染病应急队伍,当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抽调应急护理人员开展急救工作。1.2.4加强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为使护理人员满足新发传染病的急救护理工作要求,医院和科室应当要加强对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提高护士的应急意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培训工作应当要规范化开展,首先制定详细的轮转培训计划,各科室轮转时间为两年,强化护士的应急意识,提高护士对传染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每季度开展应急模拟演练,一来检验培训成果,二来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及时反馈,优化流程。每当有新的疫情发生后,都要尽快掌握疫情信息动态,对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1.2.5建立长效激励管理机制为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医院应建立长效激励管理机制,通过激励政策来鼓励优秀护士,促使全体护士积极提高专业技术和工作水平。另外院内、市内及省内每年评优时,都要优先推选新发传染病应急护士。1.2.6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医院要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收录应急护士的姓名、职称、科室、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以保证当突发疫情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应急护士来到岗位开展工作[3]。并且信息要定期进行更新,对于离职、病假者要及时进行调整,确保随时有人能来、来之能战。另外还要建立短信管理平台,要求全体护士保持24小时开机、信息畅通,以随时备战。

2结果

我院于2009年-2014年间顺利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手口足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患者的收治任务,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促进了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总结

综上所述,建立护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动态维护应急管理预案,合理配置护理应急人力资源,加强护士应急能力培训,建立长效激励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是保证新发传染病防控救治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举措。根据结果表明:我院于2009年-2016年间顺利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手口足病、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患者的收治任务,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促进了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得出结论:重视对新发传染病的护理应急管理,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是保障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翠琴.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护理应急管理[J].全科护理,2015,(34):3499-3500.

篇2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的流动性较之从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随着人员流动性的增加[1],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及传播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因其不确定性,往往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的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进行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突发传染性疾病进行了临床救治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2方法

1.2.1护理应急管理系统观察组护士接受护理应急管理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建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其人员应有院内相关科室护士长组成,负责急救过程中的协调、指挥、督导工作;②救治病区的完善建立快速、畅通的物流通道,保证救治物资可以快速送达,完善应急物品储存目录,加强常规状态下及救援状态下应急物品的管理[2],加强应急救治的训练及研细,从而确保医疗用品可及时、有序的送至患者的救治病区;③技能、理论知识培训:对护士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展示患者的隔离、人员的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及标本采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培训护士的综合素质;④科室间的支持与管理:救治过程中,护理应急小组应对患者的救治进行督导,指导科室间的协同合作,从而确保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结构及数量的稳定;⑤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一线护理人员优于工作压力较大,极易出现高度应激的心理状态[3],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应急管理小组成员应多关心医护人员,给予一线护理人员必要的鼓励、支持及抚慰,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护士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护士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以P

3讨论

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在突发传染性疾病救治过程中,使临床护士沉着应对患者,且护理人员的数量及结构稳定,不良情绪较少,可积极的参与救治工作[4],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对救治病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可保证医疗救治物资及设备储备充足,救治过程中可以有序、及时的送至病区。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救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P

总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提高突发性传染病临床救治过程中的效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保证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48-49.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0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6-01危机管理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相关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因素进行预测、评估和防范。急诊科是医疗机构中危机存在最多的科室,急诊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危机重症患者,因此,护理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急诊科内存在的危机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放置,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我院为降低急诊科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将危机管理合理的运用到急诊护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2009年收治的15236患者和2010年收治的14894例患者,将其分为2009年组和2010年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2009年收治的15236患者和2010年收治的14894例患者,2010年开始我院将危机管理应用到急诊科中,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1.4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1.4.1危机前的防范危机前的防范工作要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重视:第一,沟通协调,近些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的护理队伍逐渐向着年轻化发展,护理人员往往缺乏危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且不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往往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护理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视,并耐心的指导护理人员如何处理护患关系,向其传授自身的经验,同时还要让护理人员认识到有效的沟通交流在急诊护理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对于医疗费用这个敏感的问题,护理人员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获得患者的理解等,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第二,做好抢救物品准备工作,护理人员要确保急诊科所需的所有器材、药品等无论何时都要处于备用状态,确保抢救物品性能良好,能有效的应对紧急使用,从而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第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急诊科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落实,比如,抢救期间医生的口头嘱咐,护理人员要重复一遍,在医生确认后再给予执行;同时还要确保病历书写的规范性,对于不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危重患者,要确保在抢救结束六小时内予以补齐。此外,护理人员还要认真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操作,严禁随意更改或简化操作流程。第四,加强对业务培训的重视,护理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模拟,从而确保患者熟练掌握相关护理操作技能,同时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第五,制定急诊护理危机应急预案,护理管理人员还要制定相应的危机应急预案,同时还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演练,从而确保护理人员在面临护理危机时能沉着冷静的应对。

1.4.2危机中处理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应用应急预案,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有效的对危机进行控制和处理。比如,在使用呼吸机时突然出现停电现象,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将患者呼吸道和简易呼吸器相连接,并利用人工呼吸法对患者的呼吸进行调整,同时要及时告知相关主治医生,并要及时和相关部门联系,尽快恢复通电。二是执行危机处理措施,在出现危机事件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告知护士长及科室主任,然后逐级汇报,并且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危机事件进行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损害。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对于科室内不能解决的纠纷现象,要逐级上报并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协调解决,从而尽可能的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1.4.3危机后处理危机发生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认真查找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从而有效的避免再次出现同类危机。同时护理管理人员还要认真的分析护理危机时间,同时要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改进计划,并要认真对其效果进行检查。此外,危机事件往往会对患者及相关负责人员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护理管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要对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从而优秀的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心理上受到影响的护理人员要耐心的进行疏导,必要时要给予其相应的治疗。2结果

2009年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1%,2010年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6%,2010年组明显低于2009年组,(P

3讨论

危机即对社会系统行为准则架构、基本价值等造成较大的威胁,同时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及时间压力的影响,必须要进行相应处理的事情[1]。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怎样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二是怎样做好危机管理准备;三是怎样培养工作人员应对危机事件;四是怎样尽快从危机中复原[2]。护理危机即为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所有不安全事件[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逐渐的提高,对于医疗结构的护理工作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几率,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护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化解,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护理纠纷就成为现阶段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急诊护理危机管理就是以急诊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纠纷为依据,制定的针对性的管理方式[4]。同时要强调的是,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重点,若医疗机构未经过预防控制,未合理的对危机进行管理,那么护理人员在应对危机时就极易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因此,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对急诊护理危机管理的重视[5]。

将危机管理应用到急诊护理中,能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或消除不安全因素,从而有效的降低护理危机的发生几率,从而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医疗机构一定要加强对危机管理的重视,通过技能培训、危机模拟等方式来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尽可能降低急诊护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几率,从而为急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高效性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将危机管理应用到我院急诊护理中,我院急诊科2010年收治的14885例急诊患者中仅有9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其发生率为0.06%,和2009年组0.21%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就说明,合理的将危机管理应用到急诊护理中能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参考文献

[1]柯义英,陈祥莺.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9(11):134-136.

[2]陈莉,吴萌,关丽娜.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5(34):137-139.

篇4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21-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也发生着转变,特别是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对各种医疗行为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医疗行为本身既具有治病性,又具有致病性,各种治疗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以及其治疗对象所具有的生物和社会属性,都决定了其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1]。笔者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2月我院急诊科经治的患者85例组成实验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在35~73岁,平均为49.9岁。选择既往有详细资料的急诊科患者8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年龄在35~72岁,平均49.8岁。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需要行血常规、尿常规、血肝肾功、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CT。

1.2 方法

1.2.1 护理部成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和管理小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制度、奖罚制度以及护理会诊制度,并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各种应急预案。对各医嘱实行双人查对制度。在实行实习护士带教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2.2 重视对《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献的学习,并注重开展各种有关风险意识以及专科素质的培训。学习急诊科有关的专科护理知识,熟练掌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其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同时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1.2.3 要求护士加强盒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做好健康指导,在进行任何处置时都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在进行任何有创检查时,要根据情况履行签字手续。并签署必要的知情同意书。

1.2.4 注意对护理文书质量的要求,要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进行书写,做到认真、及时、准确、规范、真实、客观准确,并且要与医生的记录相符合。

1.2.5 加强护士长对各项工作的监控力度,护士长每日巡点病人的皮肤情况,以及所有患者的各项护理文书的质量,对各项潜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工作指导。药监部门要把握好各药品的质量及监督工作,后勤要做好水电、氧气等的保障工作。

1.3 评价指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分优、良、差三级,统计两组的优良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

2 结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有85例对医疗的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100%,无一例为差,而对照组,有76例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89.41%,有9例回答为差,占到10.5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安全指的示在患者接受护理治疗全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以外的任何心理、生理的损害,及机体功能上的任何障碍,甚至患者的死亡;而在进行护理处置过程中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都被称为护理风险[2]。从医疗的实际发生情况及对于医疗行为本身客观存在的情况来说,护理风险的内容包括护理事故、医疗事故、护理纠纷及其并发症等一切肯恩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事件及行为。

而护理风险管理则是指对现有的或者潜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评估,并进行有效的处理,进行有组织、系统的减少或者消除护理中的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并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及医院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方面的损失,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3]。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生疑难问题,这就要求由经护理部组织,由老护士进行专业的全院会诊,避免在临床实际护理操作过程中出现思维的定势。护理工作者要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将各种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有研究发现,通过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使互患间的纠纷的发生率降低,既让患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也使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4]。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有85例对医疗的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100%,无一例为差,而对照组,有76例评价为优或良,优良率为89.41%,有9例回答为差,占到10.5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优琴,章亚娟.“举证责任倒置” 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2) :113-115

篇5

我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2011年就诊74271人次,2012年急诊就诊量81245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急诊科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尤其是在每天的12∶00~14∶30和19∶00~24∶00这两个时间段增加明显。为了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于2012年4月份试行了分层级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根据科室岗位要求调整队伍结构,提高护理技能,科学的发挥护理团队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现有床位500个,临床科室20个,护理人员350人。急诊科床位10张,床位处于满负荷状态,有护士25人,年龄23~45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15人,护士5人。学历:大专14名,本科11名。

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除负责急诊急救工作外,还要负责成人输液,清创缝合等治疗工作。共配备护理人员25名,其年龄20~44岁,平均(28.15±6.5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占20%;护师15名,占60%;护士5名,占20%。工龄:>8年6名,占24%;5~8年8名,占32%;2~4年8名,占32%;5年13名,占52%;3~5年5名,占20%;1~2年5名,占20%;

1.2方法

1.2.1急诊科护士开始使用层级管理的办法,除了护士长,输液室主班职位不变,其他的职位分别实施了分层管理办法。按照能力和级别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岗位,班次轮流,确保每一班都负责有效。按照职称、工作时长和工作能力等要素把科室的护士分成A,B,C 3个等级。A等级(主管层):护理管理岗位4个(主管护师4人),负责急诊科的主要抢救工作及管理协调,并协调下一个等级的护士展开护理工作;B等级(操作层):临床岗位12个(主管护师1人,护师11人,护士6人),主要担负着护理急诊科基本护理治疗事务;C等级(基础层):基础护理岗位7个(护士7名),主要负责基础护理事务,以及少数的生活护理事务。

1.2.2分层级选拔任用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按岗位分为护士长,主班N3级护士,副班N2级护士,副班N1级护士,共4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架构。主班N3应具备条件:护师以上职称、工龄>5年、入科时间>3年、综合能力较强,通过民主推荐、理论技术考核后择优录用,共评出主班5名,后备主班2名,任期1年。

1.2.3工作职责:主班N3护士有行政管理权限,负责沟通协调,可根据需要对本班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属本班护理质量负责人,组织与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主持护理查房,解决疑难问题,按计划落实对本组护理人员的培训。副班N2护士属本组治疗护理的具体执行人,服从N3主班护士的领导。同时在副班N2护士中再进行2次选拔,选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者主要负责综合诊间及抢救区护理工作,综合能力稍差一些者主要负责输液区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在工作繁忙时段可以增加副班N1护士,各班次均由主班N3负责。辅以分层级奖金激励机制,各层级奖金相差10%。

1.2.4分层级培训制订各层级核心能力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判断能力、教育与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5方面内容。从以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培训重点的N1级开始,逐步晋升到以教育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为培训重点的N3级。采取逐层培训的方式,即由护士长负责主班N3及N2的培训,N3主班负责其小组班次成员的培训并贯彻落实临床小讲课及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并定期组织考核。各自制定教学及学习计划。

1.3效果评定标准

1.3.1护士工作满意度评价 急诊科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的调查方式:选择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题本,一共有20个问题,问卷的评分办法选择likert的五级评分办法,1分代表很不满意,2分代表不满意,3分代表中立意见,4分代表满意,5分代表很满意,满分是100分,获得的分数越多就表示患者越满意护士的护理工作。

1.3.2急诊科留观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评价的主要指标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选择题,题目内容包括了护士的管理效果、护士的外在仪态、护士服务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执行效果和健康教育5项,总共20个小题,问题是正向式的提问,满分100分。将问卷发给患者填写前,对患者进行填写的指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详细的解答。调查问卷发放之后,等待患者全部填写完后,马上收回[2]。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数据统计、研究的软件为SPSS16.0统计软件,急诊科护士未实施层级管理和实施层级管理后的护士工作满意,以及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的评价所获得分数表示成(x±s),结果的对比选择t来检验,P

2结果

在急诊科展开层级管理过后的2个月,选择留观的50例患者对25位护士近期的工作效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全部有效。同时,展开了护理质量评分的调查活动,发出问卷调查50份,全部有效。将两个调查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和2009年急诊科进行的同数量调查活动进行准确的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急诊科实施了层级管理后,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效果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患者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的评价也较2009年高出很多。使用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 急诊科护士进行了层级管理之后,护士的护理工作开始变得更加的积极,由于层级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有序性。以往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都是按照医嘱进行,而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后,护士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投入护理工作中[3]。例如,只要有新到急诊科的患者,护士就会积极主动的上前接待,向患者讲述病房的情况,并叮嘱患者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令患者一开始就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由于护士的主动接触,可以清晰的了解患者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的日常需要。研究结果数据表明,急诊科展开分层管理之后,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得分从没有进行层级管理时候的(76.640±13.215)分上升到了(86.325±11.613)分,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报酬和护士的工作量,再者就是这个工作能够得到提升的概率。有学者曾研究后发现,依靠护士的层级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办法,能够令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大大提高,不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具体的工作水平,和本文研究结果都极其的吻合[4]。

3.2提高了护理质量 各项护理考核指标均较实施前提高(P

4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层级管理的方式来激励和约束急诊科护士的护理工作是极为有效的方法,依靠层级管理的方式,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医患关系明显和谐,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进行了层级管理,部分护士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程度增加,同时,工作传达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这些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连翠.分层次护理管理在循环内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0):270-271.

[2].潘永秀,徐银帆,廖兵飞.护理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35-636.

[3]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管理研究,2011,25(6):1562-1564.

[4]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2):114-117.

[5]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34):55-56.

篇6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30-01

妇科护理项目繁多且流程复杂,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有着极高要求,在妇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细小失误,都极易引发重大风险事故,为患者带来生理损伤[1]。因此,在妇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责任意识及工作紧张感,减低护理风险;本次我院为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特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妇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及联合组,对照组62例,年龄216~449岁,平均年龄(3327±324)岁,其中妇科肿瘤患者18例,感染性疾病11例;联合组62例,年龄214~451岁,平均年龄(3439±338)岁,20例妇科肿瘤,12例感染性疾病,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保证病房内通风、光照舒适,保持病床被套干净整洁;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解决患者提出疑惑,疏导负面情绪,消除患者心理负担;密切监?y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关注其病情变化,定时给予相关检查,根据患者病症特点,给予科学药物治疗,并制定合理饮食方案。

联合组联合实行应急护理方案,包括①:建立专业妇科护理小组及妇科急诊通道,24h监控患者病情变化,并保证急诊通道通畅,提前做好应急抢救预案,以便能及时为妇科患者提供有效治疗及护理。②:加强妇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要求所有护士均能熟练处理妇科紧急情况,规范操作标准,全面提高妇科护士安全工作意识,避免因操作原因引发并发症的情况出现。③当妇科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时,需及时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消除患者顾虑,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支持,并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完成护理工作。④分析过往妇科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故,对于常见的风险事故进行重点防预,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为产后患者搭建静脉通道,为其补充血容量及吸氧护理工作,防止大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并加强病房巡察力度,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风险发生率及并发症)及满意度。通过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满意度问卷共100分,分值≥95分为很满意,85~95为满意,≤85为不满意。

14统计学研究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分析,(%)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联合组护理失误造成风险2例,发生率323%(2/62),3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484%(3/62);对照组7例出现风险,发生率1129%(7/62),出现并发症8例,发生率1290%(8/62),联合组并发症及风险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x21=4824,p=0028;x22=4018,p=0045,p

22对比两组满意度联合组很满意29例(4677%),满意30例(4839%),不满意3例(484%),满意率9516%(59/62);对照组20很满意(3226%),33例满意(5323%),9例不满意(1452%),满意率8548%(53/62),联合组满意度明显更高(x2=5359,p=0021,p

3讨论

篇7

关键词 危机管理;眼科门诊;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54

作者单位:510060广州市广东省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部

林丽萍:女,本科,主管护师,科护士长

危机管理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在危机爆发前预防、预控危机,并在危机爆发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控制解决危机,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1]。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危机管理是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服务品质的需要。鉴于此,我院门诊于2012年引入了护理危机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现有门诊护士28名,年龄21~45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12名,护士6名,助理护士5名。学历:本科14名,大专13名,中专1名。眼科门诊的护理工作除承担诊室的管理、门诊患者的所有护理外,还承担全天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工作。

2方法

2.1梳理眼科门诊存在的护理危机因素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发生的各种不良事件,其中护理投诉5例,检查、治疗结果写错眼别3例,泪道冲洗引起眼睑皮下水肿4例,候诊患者突然晕倒14例。对既往的各种不良事件的成因、处理结局进行整理、分析,全面梳理科室现存的护理危机因素。

2.1.1患者因素眼科患者多为老年人、儿童、低视力人群。老年人生理机能发生退行性病变,理解接收能力较差,行动不变,本身患有疾病较多[2],在就诊、候诊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意外事件,如心脏病发作、高血压突发中风、低血糖反应等,如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不可逆的危重状况,家属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会使危机一触即发。儿童家属对医疗结局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若最后医疗结局低于期望值,两者间的不一致性常常会产生纠纷。低视力患者行动不便,容易摔倒或撞伤,这也是产生纠纷的要因之一。

2.1.2护理人员因素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1)护士主动防范危机意识欠缺,对潜在的安全隐患重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缺乏。(2)护士经验不足,沟通能力欠缺,沟通不及时,不到位。(3)护士自身业务技术欠熟练,对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容易滋生护患纠纷、护理差错。研究认为,在临床护理中,护理纠纷、差错事故是诱发危机的主要因素,严重的可以造成医院生存危机[3]。

2.1.3专科护理的特殊性眼是人体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感觉器官,结构精细,感觉灵敏,功能重要,其护理方法与其他临床护理学科有很大的差别。眼科护理技术操作大部分具有侵入性,风险高,如角膜异物剔除术、泪道冲洗术、泪道探通术、结膜下注射、结膜结石剔除术等护理技术,既精细又高风险,加上门诊治疗室患者流量大,治疗项目多,异常情况及突发事件多见,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造成患者不满或投诉。

2.1.4感染因素眼科诊疗中使用器械、仪器频率高,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手经常要接触患者、各种仪器、设备,因此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及其他健康人员之间有潜在交叉感染的危险[4]。如眼科诊疗中常用的房角镜、三面镜、压陷眼压计直接接触到患者的泪液和分泌物,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如不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诊疗用物的清洁消毒制度、手卫生制度等极易造成患者发生眼部感染,引起纠纷。

2.1.5其他因素

2.1.5.1社会环境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及媒体对医院的监督,医疗纠纷的不断曝光使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再加上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职业未能得到相应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护理人员成为某些患者和家属发泄不满情绪的主要对象。

2.1.5.2硬件设施诊室、候诊厅空间不够,遇诊疗高峰期,门诊区域到处都有人流拥堵,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2.1.5.3客观存在问题患者到医院就诊要经历挂号、候诊、看病、缴费、检查、取药、治疗或注射等多个环节。如在某些环节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忽视与患者的交流,缺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会造成患者负性情绪的叠加。在诊室分诊台、治疗室、注射室等岗位护士直接面对患者的时间较多,此时患者经常将负性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表现为急躁、语言粗暴,容易误解护士的意思,若护士处理不善,将导致投诉,甚至引起冲突,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2.2管理对策危机管理的模式为“PPRR”,即危机前预防(prevention)、危机前准备(preparation)、危机爆发期应对(response)、危机结束期恢复(recovery)[5]。危机的发生一般都有诱发事件,因而我科将护理管理的重点放在危机前的预防与危机前准备,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的事前控制与管理环节的细化。

2.2.1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护士对危机处理能力的培训,组织护士学习危机管理方面知识及各种护理应急预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风险事件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使全体护士正确认识风险存在,重视风险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改变护士过去认为风险控制只是管理者的事情,而与己无关的思想,积极参与科室的管理,规避多个环节的风险,增强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6]。

2.2.2患者安全管理针对眼科门诊人群为老人多、低视力,易发生跌倒的特点,制定了门诊患者防跌倒风险评估制度,把防患者跌倒风险评估纳入前线服务台、视力检查区、接诊台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内,规定双眼视力低于0.05的患者、行动不便的患者、双眼包封的患者、≥80岁的老年患者如无家属陪同或陪同的家属年纪较大,应由前线服务人员协助挂号,陪同患者优先检查视力后护送其到相应诊室报到,并与诊室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在寒暑假门诊诊疗工作高峰期,门诊各功能区人流拥堵,易发生群体事件,为了快速分流患者,开通学生绿色通道,临时增加视力检查区,每天安排8~10名志愿者到门诊区域维持秩序,指引协助患者就医并负责带患者到相关的检查区域。设置感染性眼病的专用诊室及治疗室,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开通感染性眼病的专用绿色通道,缩短感染性眼病患者在院内的停留时间,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2.3护理人员管理

2.2.3.1严格管理请假制度根据眼科门诊患者诊疗规律及护理工作特点,制定了门诊准假制度,规定周一上午准假4人,周二至周五上午准假5人,每天下午准假8人,7,8月暑期高峰严格控制准假天数,每位护士累计准假不能超过自身年假的六分之一。

2.2.3.2落实分层培训制定各层护士培训计划及拟定每层护士培训的具体内容。对N0级护士重点做好思想意识、工作态度、习惯的培养及基本功的训练。对N1、N2级护士除继续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重视全面的提高。对N3级护士作为骨干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关注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熟练掌握好难度大的新业务、新技术,在护理队伍中起示范及骨干带头作用。

2.2.3.3改进排班模式在班次安排上采取新老搭配、弹性排班原则。门诊患者就诊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及护士的资质、工作能力灵活调配全科护士人力。实行科学弹性排班,实施一人多岗或多人一岗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节约了人力成本。在工作程序上,根据患者来诊数量及护理工作量,调整护士上、下班时间,如实行早班制、留守班制、小夜班制等,为患者提供连续不间断的优质服务。

2.2.4规范门急诊管理建立具有眼科专科特色的门急诊工作的管理和运作流程,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程序,如突发停电、火灾、晕厥、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急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门诊治疗室危重患者抢救预案及门急诊高峰时段分流患者应急预案等。培训护士掌握各种应急流程,每季度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门诊部成立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规定小组成员接到科室抢救通知后,上班时间应在5 min内到达现场,组织和参加抢救工作,班外时间应于30 min内到达现场协助抢救工作。

2.2.5眼科技术操作分级管理在门诊治疗室实施技术操作的分级管理,每一项眼科技术操作都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如眼科的高难护理技术包括角膜铁锈异物或爆炸伤后角膜多发异物取出、小儿泪道冲洗及探针、小儿结膜下注射等,规定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的护理组长完成;角膜浅层非金属类异物取出、睑腺炎切开排脓、成人泪道探通等,要求由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护理临床工作经验、在眼科门诊接受2年以上系统的眼科技术操作培训的高级责任护士完成,确保每一项技术操作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护士负责,保证技术操作的质量,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2.2.6加强护患沟通建立门诊患者的回访制度。通过对输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角膜铁锈异物剔除术后、眼部脓肿切开排脓术后、泪道探通术后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掌握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了护患沟通。

3结果

实施护理危机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医源性眼部组织损伤(泪道冲洗损伤角膜、泪点或泪小管)、意外事件(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发生晕厥、意外损伤、跌倒等)的发生呈下降趋势。见表1。

4讨论

4.1危机管理的应用可提高护理抗风险能力门诊是医院前沿窗口,人流集中、突发事件多,是医院危机事件高发科室。尤其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护理管理者应切实将危机管理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运用危机管理的模式,不断对护理行为中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及现有制度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管理对策,可有效地减少、化解护理危机事件,把其危害降到最低,保证患者安全,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对医院的潜在危害,提高护理抗风险能力,保障医院护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4.2危机管理的应用提高了全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危机管理的应用,改变了护士以往认为眼科患者病情一般较轻,极少涉及到危重病的抢救及死亡。因此产生麻痹思想,以为危机事件离我们很遥远,让护士意识到危机无处不在,可以存在于咨询、导诊、分诊、就诊、检查、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使护士更加重视以患者为主导改善服务,重视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护士观察问题更加细致全面,能够换位思考,了解患者所需,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7]。同时,通过学习危机管理相关知识,分析科室现存的护理危机因素,集体讨论应对策略,并把高效、有效的工作经验标准化,使护士遇到各种异常事件时有流程可遵循,有经验可学习,提高了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其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燕红,葛学娣,王雁.护理危机产生的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28-29.

[2]余时智.危机管理在眼科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6):2030-2031.

[3]张琴.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31):2827-2829.

[4]林丽萍,吴素虹,梁轩伟,等.眼科门诊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8):4484-4486.

[5]薛澜.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4.

[6]刘燕,周静花,李艳.护理危机管理理论在呼吸科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95-98.

篇8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49-04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3]。该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当前,由于临床上低年资护士的比例较大,他们的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存在不足,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不高,同时对病情的动态变化缺乏准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4-5]。另外,随着临床上危重疑难病例的增加,为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6]。基于此,本研究对120名工作5年以内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相应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名,男1名,女119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70名,中专43名;职称:护士107名,护师1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干预培养方法

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具体操作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模拟应急病例及具体病例中的护理操作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应急配合两方面。

1.2.1 实施流程管理,增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 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由于急救时现场较为混乱,情况较为急迫,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甚至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成功率。对此问题,首先各科室针对本专科中经常发生的危急病情、少见但发生后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病情制订了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接下来,各科室组织科内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且,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使其携带方便,便于低年资护士自学。抢救流程帮助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理清思路,一是保证急救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二是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判断,识别危急状况;三是按抢救步骤有序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四是判断抢救效果拟定下一步处理措施;五是按规范整理用物、完善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序贯进行。实施流程管理,不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1.2.2 督促低年资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增强其病情观察能力 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而这一能力的基础和后盾则是护理人员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为了加强护士的理论功底,各科室护理部门制订、完善了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危急重症的判断及其抢救流程,专科护理体检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专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讲解;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同时,在规范晨交班、护理查房、病例讨论时,针对性地对典型、危重、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认识不足,降低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的偏差与遗漏率,促进低年资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

1.2.3 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 给予低年资护士设置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训练,使低年资护士逐步克服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锤炼,增强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也应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培养其综合判断、快速反应、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 分批进行ICU轮转,提高综合实战能力 急诊科、ICU等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仪器及设备相对较多,定期的轮转可增加低年资护士参加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机会,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针对每次的抢救,从抢救流程及各种应对措施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解并寻找不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1.3 研究指标

干预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选题为在我院各科室同时期行治疗的病历资料齐全、配合调查的患者中进行,共100例。各项指标0~30分,分值越高,代表培训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见表1。

2.2 培训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低年资护士目前主要是指5年以下工龄的护士,该群体往往工作时间短,临床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另外,其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水平也往往较低,对病情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够,缺乏动态观察病情及评估的能力。护士的这些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7-16]。因此,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可很好地帮助分析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的各项不足或缺点,有的放矢。

本研究针对护士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并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成为“口袋书”。流程化管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思路更清晰,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得到明显提高。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状况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一般来讲,低年资护士往往面临临床思维范围狭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直接,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方式,由各护理单元制订、完善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核查学习效果。同时,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记录、总结分析救治中出现的重点内容,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内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从多方面来拓展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17-19]。另外,针对低年资护士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本研究设置了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增强其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 另外,面对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要更好地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缺乏不能连续动态观察时对原有问题的评价,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可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养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保证抢救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2] 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3] 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171-172.

[4] 李素莲,李同莲,平,等.骨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7-118.

[5] 金芳,邓颖辉,李梅,等.实景模拟演练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20-21.

[6] 雷伟娜.普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47-3148.

[7] 林建琼.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30-331.

[8] 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等.浅谈低年资产科护士的培训[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29-30,33.

[9] 邓惠萍.儿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250.

[10] 苏敏.低年资急诊儿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7-138.

[11] 林婵兰,庄婵音,黄芳平,等.护士情景模拟抢救考核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0):1327-1328.

[12]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37-137, 120.

[13] 张正芳.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29-2730.

[14] 何永飞.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低年资护士专科水平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6-48.

[15] 黄益萍,徐朝霞,姚培琴,等.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0,123.

[16] 高江美,谢珠红,钟爱英,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用床边综合能力培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4, 13(1):45-47.

[17] 王艳红,斯银平,齐翠,等.模拟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9):227-227.

篇9

Influence of Risk Nursing on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LIN Fei-ying,MAI Hai-liang,WANG Hong-ji,YANG Lu,WANG Xiao,HUANG Si-yuan

(Emergency Department,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 570311,Hai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isk nursing on reducing the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Methods 150 emergency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with risk nursing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ly 2014 to January 2015), 150 cases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was the control group (from July to January 2014),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f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adverse event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basic nursing, emergency abilit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risk assess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Risk nursing;Emergency;Patients in observation ward; Nursing adverse events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最多的科室,具有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重等特点,稍有不注意就有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法规的不断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急诊护理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留观室是我国急诊特有的设置,收治的主要为急诊需要进一步观察、诊断治疗的患者,由于该部分患者病情尚未完全明确,是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加之患者和家属往往心情焦虑,更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防范急诊留观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护理缺陷,规避因此带来的医疗风险刻不容缓。风险护理是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转化为发生之前的积极预防的一种护理模式,对于减少风险事件具有积极意义[2]。我科室自2014年7月在留观室实施风险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月接收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均实施风险护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诊医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③年龄18~75岁;④均有家属陪护;⑤经急诊抢救后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急诊抢救过程中死亡者;②院前压疮或皮肤问题;③有精神病史者。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18~75岁,平均(50.5±11.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5h~2.0d,平均(3.5±1.2)h。受教育年限6~20年,平均(15.2±5.3)年。疾病种类:神经系统27例,颅脑损伤25例,呼吸系统31例,循环系统15例,急性中毒10例,心跳、呼吸骤停9例,胸腹部创伤23例,儿科10例。另于我院2014年1月~7月接收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69例,年龄18~75岁,平均(51.2±12.5)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h~2.3d,平均(3.4±1.5)h。受教育年限6~22年,平均(15.5±5.7)年。神经系统29例,颅脑损伤24例,呼吸系统29例,循环系统16例,急性中毒12例,心跳、呼吸骤停8例,胸腹部创伤24例,儿科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成立急诊护理风险护理小组 将科室25名护士(除护士长外)进行分组管理,分为4个小组,每组选出1名小组组长,对组内各能力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职能划分,并制定具体的细则,明确责任。由护士长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科室责任小组组长为组员,小组组长对护理风险管理和质量情况负责。进行1次/w交流会,对上个月的护理缺陷和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让所有护理人员知晓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总结,对工作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查找原因,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细节,最大限度的拒绝此类事件的发生[3]。每月进行1次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1.2.2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急诊留观室是重症抢救、停留周转的中转区,人力资源情绪对患者的抢救、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将一天24h分为连续不间断的A班(上午班)、P班(下午班)、N班(夜班)。除护士长外所有护士进入APN排班系统。其中A班为7:00~15:00,P班为15:00~22:00,N班为22:00~次日的8:00。每班护士人力相对均衡,注意护士新老能级搭配,既能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又可保证患者基本的治疗护理。老护士对年轻护士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4]。

1.2.3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 首先对急诊科风险护士的相关内容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管理效果评价,强化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学习医疗事故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医疗事故防范的处理常规,讲解科急诊留观室常见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及预防措施[5];加强对护士急救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急救护理操作等培训,定期考核,提高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加强对护理文书书写的培训,要求护士书写要规范,并保证记录清楚、连续和完整;留观室的主要任务是对急、危、重症患者或多发伤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因此,必须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密切注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神志状态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药物的核对、熟练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等。

1.2.4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使护理人员能有良好的态度、语言、身体行为等。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进行操作前将护理操作的目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减少护理纠纷。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行为进行评估,采用个别讲解及示范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其对护理风险及潜在危险的了解,并评价掌握效果。有高级责任护士负责配合度较差的患者及家属。对潜在安全隐患的患者悬挂提示标识,重点交接,预防护理风险[6]。

1.2.5建立护理缺陷及经验分享记录本 将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记录在交班墙或护理缺陷登记本上,包括发生原因及处理过程。责任小组组长在每早开会时,将发生的护理缺陷和经验告知本组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组内成员的建议和看法。要求护龄在5年以下的护理人员将工作中设计的护理缺陷、体会等进行记录,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将每月总结的各种书册,如危险医嘱、危险操作、危险药物使用、新药配伍注意事项等进行记录和整理,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翻阅、巩固和复习[7]。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评分:根据《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急诊科护理服务规范制定护理质量考核量表,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消毒隔离、风险评估、护理执行规范、护理文书6项内容,每项满分为100分,评价护理的质量水平。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由护理部统一对护理质量的情况进考核;②护理风险:对患者用药错误、病情观察不详、抢救记录不规范、违规操作、服务态度问题、患者不配合、护患纠纷的发生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轶和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应急能力、消毒隔离、风险评估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的用药错误、病情观察不详、抢救记录不规范、违规操作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患者在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导致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急诊留观室收治的患者介于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之间,该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不需要住院,但又需要短期留院观察,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流量大、周转快,容易发生各种风险,日常护理工作存在着较高的风险[8]。急诊留观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有研究报道,急诊留观室危重患者的医疗事故比例在整个医疗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护理原因导致[9]。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法规的不断普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急诊护理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尽早、尽快的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文因素造成的错误,是减少急诊护理缺陷的重要保证[10]。因此,需要及时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给予相关的处理。

有研究显示,患者疾病类型多样、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工作负荷重、护理人员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沟通不畅均是急诊室留观患者护理的危险因素[11]。风险护理是指明确各类风险事件以及评价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实现护理安全的关键要素[12]。相关研究报道,加强对急诊留观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降低急诊护理风险具有积极作用[13]。本研究通过对风险护理的急诊留观患者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施风险护理的患者不仅各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较高,而且护理不良事件较少,与常规护理相比,均呈现统计学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护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主动识别和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制定改善措施,克服护理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具有积极意义。

风险小组的形成了一个专门护理质量和护理风险的监控组织,对急诊护理人员起到了约束作用。同时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工作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通过定期培训,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护士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安全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将护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14]。合理利用护理资源实行APN排班,注意新老护士的能级搭配,既能处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问题,又可保证患者基本的治疗护理。还能有效降低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压力[15]。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等,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进而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护理风险培训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并发挥前瞻性、增强主动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感和业务水平[16],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觉遵守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护理程序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规避风险的发生并减轻风险导致的后果,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的发生,最终实现为患者提供最满意的护理服务,提高科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7]。护患沟通的加强,不仅和谐了护患关系,也有利于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建立护理缺陷及经验分享记录本将发生的护理缺陷和经验告知本组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组内成员的建议和看法,不仅有效避免了同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而且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8]。

综上所述,急诊留观室是我国医院急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患者、设置和任务的特点,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较大,风险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少丽,瞿慧,杨庆华,等.压疮督查小组在急诊危重留观患者压疮防治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67-1569.

[2]黄蕖.风险护理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201-202.

[3]刘忆光,邵淑芳.护理风险干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5):1524-1526.

[4]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5]李红峰,彦文娟.急诊护理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5):367.

[6]刘春黎.护理缺陷和经验分享制度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3):133-134.

[7]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8]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9]于建慧.急诊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 (5):483-484.

[10]张杰,金彩香.急诊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6):1805-1807.

[11]林桂珍,蓝惠兰,黎春常.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631-2633.

[12]曾文莉,付敏.急诊科患者实施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4,35(1):188-190.

[13]郝卫文,季学丽.急诊观察室留观患者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应对措施[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6):408-409.

[14]闵叶平.急诊留观室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89-90.

[15]刘然.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5):1195-1197.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90-01

精神科的护理安全,面临很多风险和压力,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强化各项防范措施,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有效的保障患者的安全,杜绝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

1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患者共532例,发生安全事件共12例。其中:外走7例(外检中1例、毁坏窗户设施外走2例、外出工娱疗时越墙外走1例,钥匙管理3例),发放食品时冲动伤害2例,安全检查未落实致打火机进入病室发生纵火1例,洗澡时跌倒致骨折1例,热水烫伤1例。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常表现为思维、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异常。缺乏自知力,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不接受治疗,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外走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如:患者因食品而与病友发生冲突;用饮料瓶装开水放到裤兜里导致大腿烫伤。

2.2 住院环境的特殊性

封闭式的管理是精神科病房的特点之一,是为了限制一些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自由,有时还需要采取强行的保护性约束,其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使患者感到不能适应环境而容易引发冲动伤人、不安心住院而出走行为等。如患者参加室外康复活动时伺机翻墙外走等。

2.3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

精神科的一些护理措施常常不能被患者家属理解,如病房的封闭式管理,危险物品的安全检查,必要时的保护性约束等。一些患者的家属对精神病的知识缺乏,在陪护或探视患者的过程中常把一些危险物品(如刀、剪、绳、利器、金属制品等)不自觉的带入病房,致使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环境危险因素不能完全杜绝。如一位家属为了方便儿子住院期间吸烟,在护士行安全检查后仍偷偷将打火机给了患者,导致点燃被絮,险些发生火情。

2.4 护理人员的因素

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轻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专科知识培训的机会,对精神疾病以及精神科护理知识缺乏,业务生疏没有工作经验,接触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时缺乏技巧与方法,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常因语言行为不当甚至激怒患者造成自己伤害,以及对患者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差。增加了安全隐患;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心和职业的敏感性。如一患者撬窗外走时发生了响动,但是未引起护士的重视和警觉,没有及时进行巡视和查房,导致患者外走,对患者的饮用水没有严格控温,放置过烫的水,致使一症状发作期的患者在储水时烫伤。

2.5 制度落实不到位

缺乏工作责任心,工作时失职,如带患者外出检查过程中,陪检护士与其他人员聊天,忽视了观察患者,致1例患者做完检查后趁机外走;钥匙管理制度未落实,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妥善按要求保管好进出病区的钥匙,导致被患者拾得后开门外走等。床头重点交接不认真履行。

2.6 护士的法律意识

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例如,在床头交班时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愿意而随意暴露患者的躯体,有的把患者在疾病中的表现当笑话在不适宜的场合谈论甚至取笑,这就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和保密权。

2.7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足

护理人员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如发放食品时仅1名护士在场,难以控制局面,不能及时有效的防范冲突发生。

3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护理部聘请了老师来院对护士进行规范的授课,还组织学习了执业护士法,让护士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患者和自己的权益。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医院护理部采取每月对护士进行精神科应知应会知识学习考试,抽查精神科护理安全规范的处理流程;科室对护士完成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及考试,要求人人过关;每周1次组织3年以内的年轻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心的教育以及学习精神病症状学,对精神科基础知识及症状学进行学习、考试考核。护理安全工作要求护理精神病患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精湛的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来为患者服务。同时,还应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处理应激能力,这样才能使精神病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年轻护士只有掌握症状学才能在病情观察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患者自伤、自杀、他伤等意外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增强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使年轻的护士自觉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3.3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针对医院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护理安全防范事故应急流程、护理质控标准、医嘱查对制度等,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规范的工作流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科室质控小组同时加大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处理。严格规范安全检查的时间和内容,要求责任落实到人,安全检查护士长每周组织1次,护士组长每周组织2次,安全责任人每天参与检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分析和讨论,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3.4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全知识宣教

患者入院时、家属探视时,由病区首问护士负责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病房环境的特殊性,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精神科病房封闭式管理的一些规定和制度,介绍哪些是危险物品不能进入病房,讲解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和内容;对于住院患者由其管床护士每周负责为其讲解精神疾病的一个小知识,康复科每周集体为患者进行一次引导式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能安心住院和配合治疗,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特殊性、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能够理解和支持精神科护理工作,减少和防止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医患纠纷。

3.5 加强制度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如夜查房考核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险物品保管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巡视制度、各班职责等核心制度等。制订出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将安全的规定落实在工作程序和职责中,要求护士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工作制度及护理常规和护理操作规程,规定护士的首要任务是了解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安全。

4结论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安全质量是患者选择就医的标准之一。而精神科的特殊性致使精神科的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工作质量水平提高的前提。因此,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进行监控,及时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应用科学管理的手段,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篇11

诊护理以急、忙、多学科性、易感染性、涉及暴力事件多为特点,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作为护理队伍后备力量的护理学生,本身面临学习和工作的激烈竞争,再加上不能适应急诊的特殊环境,压力随之上升。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过大的压力可使机体失调,导致心身疾病[2]。实习护士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压力源,不仅影响她们的实践能力,甚至动摇她们毕业后从事护理事业的决心,作为带教老师有责任帮助实习护生缓解压力。本文试运用ROY适应模式,把护生看成一个有适应能力的系统。从主要、相关、固有刺激三方面全面识别急诊环境下引起护生的压力源。从控制压力源和提高护生的适应能力两方面来管理护生实习压力,从而促进护生的适应性反应,消除不适应性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在本科实习的256名护生。其中本科生73名,大专生128名,中专生65名。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22岁。独生子女183名。

1.2方法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实习4周结束后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担心发生差错事故,面对病人紧急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处理和担心接触传染性疾病这三大压力在我科实习生中尤为明显,与曹颖等研究[3]的护生压力源的顺序不同,考虑这可能因为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引起。中专生压力水平最高,独生子女压力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与姚齐和等[4]研究一致。

3.Roy模式的应用

3.1识别急诊护生实习中的压力源

Roy根据压力源在适应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5]。

3.1.1主要刺激 指当前最明显、最强烈影响护生适应行为的因素。根据上述研究表明:我可护生主要刺激为担心发生差错事故,面对病人紧急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处理和担心接触传染性疾病这三个方面。

3.1.2 相关刺激 指现实存在的,可能对护生有影响的刺激源。本研究以压力为因变量以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护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急诊护生压力水平影响最大。①急诊护理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要求高,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如果护生不具备强健的体魄,就不能适应这种劳动强度;②作为角色榜样的带教老师是否能为人师表,其所用带教方法是否科学,也影响护生的行为;③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患者不愿接受由护生提供的护理服务。如静脉穿刺,大多数在急诊实习的护生都遭到过患者的拒绝,护生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认为自己不行,逐渐变得消沉起来。

3.1.3 固有刺激 是指原有的构成本人特地性的刺激,影响护生适应水平,但性质不明确的刺激源。①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护生年龄大多在22岁左右,且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较任性,易受外界影响。刚上临床时,因通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对护理专业充满憧憬,而当社会上的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影响,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较低的评价时,则对职业的发展丧失自信,表现出对护理的职业不感兴趣,对前景发生困惑和动摇,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②人际交往能力缺乏。护生正处于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一个逐步成熟、健康发展的阶段。而当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她们面临着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6]。

转贴于

3.2管理对策

Roy认为,人在面对刺激时,能否做出有利的反应,取决做于自身的适应水平,即适应能力范围,当全部刺激均作用于适应范围内时,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反之,则输出不适应性反应[5]。我们通过控制和改变各种刺激因素,减少压力源作用的力度和范围和提高护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她们更好的适应急诊环境。

3.2.1选拔优秀的专科护士做带教老师。作为带教老师,不仅要精通急诊专科知识,熟练各项急诊专科操作,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热情待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3.2.2专科岗前培训 实习护士在来急诊科实习前,召开实习生会。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介绍急诊环境布局;介绍各种抢救药品、物品的摆放和管理;介绍各班工作程序、制度和职责;强化训练基础理论和操作,合格后方予上岗;确认每个护生的带教老师。作为带教老师应热情接待,减少护生的陌生与不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实习护士来到急诊室除了带教老师积极主动做好自我介绍外,还应做好护生与其他科室人员之间的介绍,让护生有一种被接纳的归属感。

3.2.3 严格执行放手不放眼。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护生一起进行操作,应多做示范,边操作、边解说、边提问,让她们多想多看,然后再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由基础操作到专科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心理压力相对小些[7]。

3.2.4教会护生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教会护生沟通技巧,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她们与患者建立相互之间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确定护生已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大胆操作。成功者给予肯定,树立专业信心,失败者也要给予客观评价,及时纠正。

3.2.5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介绍先进事迹,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挫折。让她们知道挫折是难免的,培养她们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和情感,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她们看到急诊工作的重要性和护生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稳固专业思想,

3.2.6 充分评估护生个性与特征、制定个性化带教方案。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压力适应能力不同,我们在充分地评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适应水平后,因材施教,制订适合个人的学习计划。

3.2.7强化消毒隔离规范,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在带教过程中,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强化护生消毒规范概念,教会她们正确自我保护的方法,合理避免意外发生。

3.2.8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学生离开学校,走上临床,带教老师就成为护生的最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沟通,了解护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理解、关心和帮助,指导她们有效应对,加强学生对困难的承受力,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顺利完成实习。

参考文献:

1、梁雪梅. 浅谈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对策.国际医药导报,2003,18 22~33

2、Oermann M.H.,Standfest Km.b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challenge in clinical practice among AND and BSN students in varying clinical courses〔J〕.Joumal of Nursing Education,1997,36(5):228~233

3、井坤娟,王艳茹, 赵勤俭.应用RoyT适应模式理论分析高等职业护生存在的压力源及管理对策〔C〕.护理研究,2003,17(3):294~295

4、姚齐和,赵传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11~12

篇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来势凶猛,危害巨大,再加上往往原因不明,在短时间内令人们束手无策,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理应激,引起精神和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造成轻信和传播谣言、无心工作等社会不安定状况。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多 一般公共卫生事件都与一些灾害事故有直接的联系,由于环境的污染,生态循环遭到破坏,交通通讯设施的损害,就造成了公共卫生的下降。还有就是一些生物、动物的疫情也是能造成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因素。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一定的分布差异性 从时间分布差异和季节分布差异,研究传染病的发病率,比如SARS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分布的差异性还体现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传染病的区域分布不一样,像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就不一样,此外还有人群的分布差异等。

1.3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性广泛 现代交通科技的发展比较发达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传染病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本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就能造成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复杂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但是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它对一个地域,一个国家造成的经济、人力以及政治的损失也是很大的。

1.5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综合性繁琐 治理需要结合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和价值的结合,我们不但要有一定的先进技术还要有一定的投入;二是直接的任务和间接的任务相结合,它既是直接的愿望也是间接的社会任务,所以要结合起来;三是责任部门和其他的部门结合起来;四是国际和国内结合起来。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理,才能使公共事件得到很好的治理。

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对策[1]

2.1突发事件准备

2.1.1应急方案的启动 如事故发生在凌晨,夜班护士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科室应急预案,因病人收治数量是未知数,所以床位准备成为首要问题,在现有住院病人多的情况下,将住院病人集中,预留床位,准备好各种应急器材和药品。

2.1.2人员准备 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护士长接到通知后,立即通知全体护士,到科室参加抢救,工作协调分工明确,首先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在病房大厅负责分诊,根据病情轻重给予合理安排病房,并登记来诊序号,一名护士负责医嘱处理,严格按常规执行,并负责传达核对,一名护士负责病人的床边巡视。并把抢救记录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病人床头,一份夹入病例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医生,一名护士负责详细询问病人的姓名、年龄、家人联系方式、具体家庭住址,并予以登记。对各个病人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为每名病人擦拭血迹及尘土,梳理头发,更换干净的休养服,完善病人的基础护理[2]。

2.2突发事件中病人的护理[3]

2.2.1心理护理 因事故发生突然,家属不在身边,身体上的疼痛及心理上的惊吓、恐惧为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护理组开展一对一责任护理,积极帮助病人联系家属,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循序渐进的耐心讲解疾病知识,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及心理上的疏导,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心理安慰及精神支持方案,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生活护理 护士在为病人做完基础护理后,通知病员食堂为病人送上可口的饭菜,并为每名病人配备了暖瓶、脸盆、毛巾、拖鞋、纸杯、大小便器等生活用品。病人家属到达后,为家属提供陪护床、被褥及一日三餐,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2.2.3病情的观察护理 根据每名病人的病情进行护理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根据护理计划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针对病人的病情,护理班设置了特护班组,24h专人护理,严密及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心理状态,准确记录出入量,并为病人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训练计划及饮食疗法。细心的管理护理为病人的早期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4护理部作为医院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运转不能离开医院这个整体。护理部在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现场协助解决,同时分析获得的信息,向领导做好汇报,提出建议,做好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工作。需要医院统一解决的问题及时向院领导反馈,和其他部门工作做到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团结协作,确保护理系统的工作正常运转和对病人的服务到位。

3 结论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国2003年施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当前我们认为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优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医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实施有效对策,将实施教育管理与关心体恤相结合的人本管理,与建立健全有助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相结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 考 文 献

[1]杨洋.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护理管理[M]中国当代医药2010(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