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的经济状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1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它催生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和新的企业管理。2o00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重要主题,就是新企业、新领导。中国要在新的世纪向新经济时代迈进,必须全面和充分认识新经济时代的新式企业经营管理,并依据其内容、特点及要求培育和塑造新型企业家。
1.快速适应、创造和过渡式的经营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产品和市场变化非常快,企业在变化无常的条件下生存,这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虽然发达的信息系统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快速适应具有技术基础,但是这对企业家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信息量很大,而且许多信息还可能充满矛盾,会使企业无所适从。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透彻的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但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企业要保持与众不同的经营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经营方式,都会通过信息网络迅速地传递出去,迅速被模仿和被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家把适应与创造统一起来,而且要使这种统一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同时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投资和积极创业,又善于适当地控制和化解风险。德国贝本豪森科学和政治基金会国际政治和安全研究所主任克里斯托夫·贝尔特拉姆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过渡时代,一个不能维系长久的时代。我们今天拥有的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具有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没有清楚的迹象表明之后将出现什么。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一样,很少会有一个清晰的坐标和等级的体系,也不清楚以后会出现什么,会演变成为什么。这就需要实行过渡式的管理。所谓过渡式的管理,就是不把现成的作为确定的来管理,不维持现状,主动改变现实存在,不断开拓和创造未来。但是,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组织和秩序,而秩序又必须是现实存在的和确定的。这就给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把变动与秩序统一起来,使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建立和维持秩序,在建立和维持秩序中进行变革和创造。
2.战略伙伴关系、舍伙经营和集体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一方面是大大地拉近了,似乎是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对话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大大地复杂化了,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混合关系。这种既直接又复杂的关系,要求企业既不以自己为创世主,也不以消费者或用户为上帝,而是平等相待;既充分尊重、理解和服务用户.又充分掌握主动权,发现和创造需求,以发展全新的事业。企业家以能够增进社会福利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企业发展为根本使命。这其实就是要求企业家在用户、供应商各方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伙伴关系。发达的互联网联系,不仅给供应商和用户提供了选择的巨大空间和余地,而且企业自己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余地。但是,伙伴关系需要维系,要有稳定性。而稳定与选择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企业家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伙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往往是由买卖的合作关系转变和发展成经营的合伙关系,实行合伙经营。与用户之间的合伙关系也往往包括合伙经营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企业的先销售后生产就是参与生产经营。不仅资本所有者之间是合伙经营关系,而且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问也是合伙经营关系,甚至连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可以说是一种合伙经营关系,员工也参与经营。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即既要实行基于权力不对称的控制和监督,又要实行权力平等的合伙经营。
企业的这种复杂、不确定但又必须相对稳定的合伙经营关系,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管理”:这里所说的集体管理不同于我国现实存在的那种名义上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而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策和大家不负责的所谓集体管理。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集体管理,其实质是战略伙伴的集体管理,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越于一般的分工协作关系,实行基于和超越专业的全局管理和协同管理。美国学者马西娅·维克斯说,21世纪的首席财务官应该是战略家、交际家、商人和金融家,还应该是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的专家:该杂志同期发表安迪·莱因哈特题为“从机房主管到显赫角色”的文章。文章说首席网络官不仅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制定长期的信息战略,而且还要创建并管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电子商业关系网。只有这样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网络官,才真正是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才能真正有效地实行集体管理。
3.水平式、移动性和模糊化的经营管理
在旧经济时代里,企业生活在垂直的世界里;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生活在平行的世界里。这对企业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既要按照平行的组织和方式运作,又要有效地控制庞大的公司。虽然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是企业家自己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并要求企业家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时,与水平式的企业组织相适应,企业家必须实行移动式的管理。努斯鲍姆说,未来公司的总部可能设在飞机上。即使现在,首席执行官在飞机上办公的时阃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会议越来越多在机场举行,头等舱和公务舱被当做办公室。从无形的角度看,则是交流式管理。实行交流式的管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在与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中实现管理。这要有更高的境界、技巧和艺术。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杰西卡·马修斯发表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的实质是改变各种关系,并模糊、重新设定或消除时间和空间的内部界限。例如,“此处”与“彼处”的界限,“国内”与“国外”的界限.“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大力量与软弱力量之间的界限,都已经或将开始消除,或不再明显。这需要企业进行模糊化经营管理。它对企业家来说,是一项新的任务。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有区分和界限,没有“我们”与“他们”、“此处”与“彼此”、“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就无法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这种种界限。
4.包容性大市场经营和生态化环境经营
在新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的商品,不限于有形商品,也不限于技术、专利、商标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进入市场交易的还有信息、知识、创意、理念等要素,因而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场,是我们以往难以理解的大市场。不仅如此,这样的大市场还包含着看似矛盾和冲突的内容。这就需要企业家有广阔的视野,要善于从看似矛盾和冲突的东西背后发现其统一的基础,善于发现统一的方式,要有实现这种统一的操作能力。总之,要有驾御包容性大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要求企业把经营与环境联系起来。目前,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环境工作已经与财务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市场活动能力并列,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尽管经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环境经营创造和奠定了基础,但是企业的环境经营仍然面临很多问题,这对企业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境影响提出预测;其次,要求企业家根据新的经济标准,建立和实行环境会计;再次,要善于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解决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如此,在新经济时代,还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与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生态化,要求企业家实行生态化的组织和经营管理。
5.知识经济的经营管理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高科技知识为主导,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时代。21世纪的企业将通过创造知识赚钱。这就要求企业实行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不同于物质,物质是有形的和确定的,看得见和摸j导着,而知识是无形的和不确定的,没有明确的边界,看不见和摸不着;知识具有传播性、共享性和公益性,其使用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排斥私人占有。如果说物质经济是看得见的、明确的和私人性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就可以说是看不见的、模糊的和公共性的经济。尼尔·格罗斯指出,知识运动正在彻底打乱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组织机构。知识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物质经营管理,既有比物质经营管理广阔和深远得多的存在空间和发展余地,又要比物质经营管理困难得多,要把各种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配置和经营,要使知识得到充分的经济利用;要管理活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知识,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求企业家具备更高的知识和能力。
6.人本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经营管理
如果说旧经济时代是以物为本的经济时代,那么新经济时代就是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是人本经济。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创造知识赚钱,创造性的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必须实行人本化经营管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根本不同于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人有欲望和本能,人有意愿和意志,人有思想和意识,人有情感和情绪,人要求独立和自由,人也要求相互帮助和支持,等等。以物为本的经营管理,可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人的这些内涵、特性和要求,但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就必须充分考虑、合理解决和有效满足这些要求。
人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密切相关,社会化越发展个性化就越充分。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因而在使人的社会化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使个性化充分发展。新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个性化的时代,除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及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供给外,主要是员工的个性化。尼尔·格罗斯说,伟大的思想都来自独特的个人,这些人不倾向于协同工作。最有雄心壮志的人员——不妨把他们比作鹰——往往不愿意共同分享知识专长。但企业是一个团队,必须进行合作,要让鹰按队形飞行。这就需要企业学会个性化经营管理,这对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实行人本化和个性化的经营管理,其实质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以物为本的管理,是把劳动者作为单纯的生产手段,或者说是把人作为物来经营和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虽然使劳动者拥有自己劳动能力资本的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但是仍然受以物为本的束缚和限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实行人格化经营管理。人格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同时,人格化经营管理还会使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既具体化,又简单化。超级秘书网
“人”的概念是既高度抽象,又非常复杂。而人格是具体的,欲求、动机、思想、情感、灵魂、知识、能力、道德和品行等都包含在人格中,但又有明确和统一的结构,因此是简单的。所以,人格化经营管理可以使复杂的人本化和个性化经营管理简单化,这符合经营管理的便利和有效原则。这方面,虽然中西方实业界已经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做得比较成功,但是大多数人还不适应和不合格,经常“颠三倒四”和“忘情负义”,更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还是处于白发性和经验性的阶段。
一、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柳林县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资金供求方面得不到均衡,据调查,至2011年5月末,全县的中小企业融资总量达67亿元。从融资的方式来看,目前柳林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票据融资、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资金。据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4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67%;票据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民间借贷12亿元,总融资总量的18%;直接融资5亿元,占融资总量的7.5%。从总体来看,我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目前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以下为当前柳林县中小企业融资呈现的特点:
1.企业贷款增速呈逐步下降态势
据调查,2010年末,48户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为27.3亿元,较上年增长10.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6.1亿元,较上年增长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1亿元,较上年增长9%。据数据显示看,2008年――2010年年末贷款增速呈下降态势。其中2008年下降17.3%,2009年下降14.5%,2010年下降12.1%。
2.企业融资满足率相对较低
据对柳林县20个中小企业贷款满足情况调查显示,2010年企业共向银行申请贷款35.6亿元,实际获取银行贷款11.3亿元,贷款满足率为31.8%,多数中小企业因不能及时获得贷款支持,影响了其正常生产经营。以山西柳林宏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有两个主体矿井,由于资源整合过程中资金过度紧缺,2010年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8亿元,而实际获得贷款只有2亿元,资金缺口大,银行无法满足该公司资金需求,满足率相对较低。
3.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柳林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日渐收紧,一些企业在得不到银行信贷的支持情况下,将融资渠道转向手续简便、周转灵活的民间借贷,致使民间融资出现升温,据柳林县人民银行调查显示,2010年民间融资总额达50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118.8%。目前月利率水平20%-30%,且总量呈继续膨胀之势。
4.直接融资门槛较高
对于我县各商业银行普遍追求大而优的客户发展战略,准入条件相当高,在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股票方面,县内中小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达到发行的条件,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可望而不可及。
5.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
2010年10月以来,银行连续四次加息,使企业贷款、贴现利率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分析
1.存在信用歧视问题。国家在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这就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以2010年为例,全县累计发放贷款(含股权融资、保理业务、票据融资)共64.5亿元,其中80%投放到联盛、同德、鑫飞、凌志等六大集团。
2.中小企业利润小,风险大,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
3.对担保、抵押要求较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贷款需要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担保,中小企业大多资本实力弱、信用评级低,获得有实力、信誉高企业担保很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
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资本可采用政府、企业、个人独资或合资等形式解决。同时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
2.创新改善融资环境
首先要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三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开办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共同参与的“三方协议业务”等贷款业务品种。
3.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36-03
前言
企业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它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如何做企业的经营状况评价问题也就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常用的评价模型很多,主要有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等。统计方法如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Logistic回归模型[3]、Bayes判别信用评价模型[4]、因子分析法[5]、聚类分析法[6~7]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欠缺:有些模型只能应用于线性场合,对于非线性场合不适用;有些模型对于数据的分布要求很严格;有些模型的建立依赖于个人经验,有些模型难以应用于多因素场合。统计方法需要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状况较为复杂,用统计方法不易解决的时候,神经网络可以成功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并行处理、鲁棒性和自组织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8~9]。下面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企业经营状况评价模型。
一、网络设计与训练
将中国2008年的64家公司作为训练样本,其中经营正常的公司有39家,经营差的公司有25家,测试样本采用2009年的17家公司,其中经营正常的公司9家,经营差的公司有8家。
1.网络层数的确定
构造一个2层的BP网络来解决本节提出的两类模式分类问题。
2.输入维数、输出层节点的确定
对两类模式分类问题,财务指标选取4个财务指标x1=每股收益, x2=每股净资产,x3 =净资产收益率, x4=主营利润增长率, 用“0” 代表经营差的企业,用“1” 代表经营正常的企业.所以输入维数为4,输出层选取1个节点。
3.隐层节点的确定
一般状况下,隐含层的结点数较难确定,因而采用试凑法。在能正确反映、实现输入输出映射的基础上,尽量选取较少的隐层结点数,从而使网络模型尽可能的简单。为了使数据更加精准,先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隐层分别选取节点为3,4,5,利用上述训练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当隐层选取3个节点时,训练误差变化曲线(如图1);当隐层选取4个节点时,训练误差变化曲线(如图2);当隐层选取5个节点时,训练误差变化曲线(如图3)。
图1
图 2
图 3
从训练误差曲线图可以看出,当隐层选取3个节点时,当训练到第11步时,训练误差达到0.001,当隐层选取4个节点时,当训练到第5~6步时,训练误差达到0.001,当隐层选取5个节点时,当训练到第10~11步时,训练误差达到0.001,因而,当隐节点为4时,所需要的训练步骤最少,所以隐层节点选为4。
二、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经营状况评价模型
当隐层节点选为4时,各层的连接权值和阈值分别为:
w=3.33852.09120.1425- 0.3756- 0.1848 2.27941.5118- 2.85743.0057- 2.4902 0.5163- 0.4217- 1.0658 - 2.3104 - 0.8535 - 2.9116
B1=- 3.9598 1.3199 1.3199- 3.9598
V=[- 1.6817 2.9964 2.2098 3.8302] B2=- 3.6774
则由此得到BP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价模型为:
y=gVjgXjixi+B1j+B2
其中:第一个g为logsig函数,第二个g为logsig函数,Vj为输出权值,Wj为输入权值,B1为输入阈值,B2为输出阈值。
三、网络的仿真
1.训练样本的网络仿真
利用所建立的信用评价模型对64个训练样本(经营差的企业25个,序号为1-25,经营正常的企业39个,序号为26-64)进行两类模式分类。仿真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有25个网络输出值接近于0,序号为1-25,有39个网络输出值接近于1,序号为26-64,这表明在训练样本中经营正常的企业的正确识别个数为39,经营差的企业正确识别个数为25(见表2),因此该评价模型对训练样本的正确识别率达到100%。
2.测试样本的网络仿真
推广能力是衡量神经网络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因而,为了检验网络的推广能力,将2009年第一季度的17家上市公司作为测试样本,经营差的企业有8家,经营正常的企业有9家,测试样本的网络输出结果如下(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序号为1-8的网络输出值接近于0(0.9924),所以经营正常的企业正确识别了9家,从表4可以看出,该评价模型对测试样本的正确识别率也达到了100%。
总结
采用中国2008年的64家上市公司和2009年的17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考虑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4 个主要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主营利润增长率。通过matlab 软件,利用2008年的64家公司的数据建立了基于BP算法的经营状况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的17家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评价。仿真结果表明,训练后的网络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正确识别率为100%。因此,基于BP算法的经营状况评价模型能够正确的对两类模式进行分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勇,魏巍.电子商务网站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构建[J].湖北大学学报,2010,(1):50-61.
[2]林斌,吴贵生,王剑.地方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发展趋势探析――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J].运筹与管理,2010,(l):139-144.
[3]陈立文,孟苓阁.房地产上市公司Logistic预警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0,(8):34-36.
[4]林杰新,罗伟其,庞素琳.Bayes判别信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22-25.[5]毛春元,张月,黄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模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1):67-70.
[6]巩芳,常青,白布赫,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7-32.
[7]高新才,魏丽莉.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2010,(1):91-96.
[8]朱国强,刘厚泉.基于聚类的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3):223-224.
[9]柳平,赵岩,王军.基于非线性特征提取的EEG信号支持向量分类器[J].汕头大学学报,2009,(1):69-74.
An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s Business Status Based on BP Algorithm
WANG Xiao-dong1,XUE Hong-zhi2,YANG Wen1
中图分类号 F062.2;X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07-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0
改革开放以来,集约化农业使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取得了很大进步,其中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据估计,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56.81%[1]。农药能够减少因病虫害和草害所引起的农作物的产量损失,施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然而,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随化肥、农药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加剧。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0.5%-1%[2],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1 农业化学品投入数量及区域分布特征
1.1 投入总量与分布
由于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施用量逐年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下同)从1980年的1 269.4万t上升到2007年的5 107.8万t,年均增长率5.1%。从区 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中地区是施肥密集区,2007年施肥总量为2 595.8万t,占全国施肥总量的50.8%。其中,华东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373.9万t,占全国26.9%;华中地区化肥施用总量为1 221.9万t,占全国23.9%。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的使用。据估计,在中国每使用1元钱的农药,农业生产可获益8-16元[3]。农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也可以增加农业收入,这种狭隘的认知导致了中国农业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近10多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折纯量)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08.7万t上升到2004年的138.6万t。与化肥类似,华东 和华中地区农药使用量也一直远远高于其它地区。以2004年为例,华东和华中地区农药施用总量分别为45.4万t和39万t,占全国使用量的32.8%和28.1%;东北地区的农药施用量近年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西南、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2004年达11.8万t,紧随 华南地区。
1.2 主要省份分布
从各省、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施肥量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和湖南,其中河南省2007年的化肥使用量达569.7万t。2001年,6省施肥总量为1 918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5.1%。截止2007年底,6省总施肥量上升到2 237万t,占全国总施肥量的43.8%,6省施肥总量占全国总施肥量的比重基本稳定,维持在44%左右。从各省和自治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农药施用最多的6个省分别是山东、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和安徽省。2001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0.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4%;2004年,6省农药施用之和为65.4万t,占全国农业总施药量的47.2%,6省农药施用量所占全国农业施药量的比重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47%的水平。
2 农业化学品投入存在的问题
2.1 过量投入
1997年我国农田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306.1 kg,2007年上升至419.6 kg,增加了37.1%。从不同区域来看,2007年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均已超过600 kg,分别为646.8 kg、636.2 kg和618.9 kg。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约为120 kg。因此,我国化肥单位面积用量已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当前我国化肥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70%[2]。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施用国。我国农药施用量从1995年的8.36 kg/hm2上升至2004年的10.66 kg/hm2,10年间增加了27.5%。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分别达到21.11 kg/hm2、19.47 kg/hm2和17.93 kg/hm2。2004年单位面积施药水平最高的是福建省,达37.3 kg/hm2,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湖南和广东,单位面积施药水平分别为29.8 kg/hm2、27.3 kg/hm2和26 kg/hm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在棉花生产中超过50%[2]。
2.2 结构失衡
肥料投入结构不平衡,N、P、K养分比例不协调,有机肥料在施肥中的份额逐年下降。从表4可以看出,尽管N肥和P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减少,K肥和复混肥的使用比例在逐年缓慢增加,但施用结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据统计,1991年我国化肥施用N∶P2O5∶K2O比例为1∶0.45∶0.13,2001年为1∶0.52∶0.20[4],2004年为1∶0.47∶0.10[5]。很显然,N肥和P肥的投入过量,K肥的投入相应的过少。另外,有机肥的投入与无机化肥相比也显得不足,其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我国肥料使用总量中,有机肥占总施用量的比例由1949年的99.9%下降到1990年的37.4%,近年来仍呈下降趋势。绿肥面积显著减少,大量作物秸秆被废弃或焚烧,畜禽粪便未被很好利用,各种营养元素配比不科学。
农药使用结构也很不合理,目前主要以杀虫剂为主,其中高毒农药品种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据统计,世界农药市场的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48%,除草剂占18%,植物生长调节剂5%。中国使用的农药品种结构为:杀虫剂占54.6%,杀菌剂占25.3%,除草剂占19.3%,植物生长调节剂0.7%[4]。2000年中国有机磷杀虫剂占农药总用量的39.4%,占杀虫剂总用量的70.5%。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的高 种用量占整个农药用量的37.4%,占杀虫剂总量的67.0%。这些毒性较大、对农产品与人畜危害风险较高的品 种长期以来一直是农药销售中最常见、最易购得的品种,成为农药使用的当家品种[5]。
2.3 技术落后
农民缺乏肥料使用的技术培训,往往根据自身经验确定施肥数量、施肥时间及施肥结构,不能根据作物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投入,而是尽可能地多投入化肥。农户为了节省时间,“重基肥轻追肥”的现象十分普遍,且过度依赖无机化肥,忽视传统农家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在施肥方式上,铵态氮肥表施、施肥后大量灌水、磷肥撒施等不合理的方式广泛存在,不仅造成养分的大量流失,也造成负面的环境影响。农药科学知识普及率低,农民科学用药的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防治效果和经济效果,认为农药施用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特别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上使用过量的农药,甚至是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农药。不少农民不能按照农作物品种、农药种类来选择不同的施药时间,只凭主观认知盲目选择。而且,施药装备比较落后,跑、冒、滴、漏问题突出,农药施用中造成严重的浪费,甚至有时引发人畜中毒事件。
3 化学品过量使用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正不断加剧。有关研究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污染总量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已经增加到现在的66%[6],并且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据估算,除N2外,每年我国大约有19.1%的被施用于农田的化肥氮以各种形态的氮素流失到环境中,并对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农田氮、磷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据估计,农田使用的氮肥约有5%会直接随地表径流,约有2%会渗透到地下水层[4]。2007年我国农田氮肥(纯氮)径流损失达114.9万t,渗透到地下水层的氮肥达45.9万t。这些氮加剧了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导致了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增加。中国2000年环境公报显示,太湖、巢湖氮、磷等营养物超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滇池总氮、总磷严重超标,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7]。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巢湖和滇池“三湖”全氮的贡献率分别为59%、33%和63%,对全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41%和73%,已经超过了点源污染比例,上升为威胁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8]。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将升高,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和饮用水硝酸盐污染。根据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在800多个调查点中,45%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11.3mg/L,20%超过2 011.3mg/L,个别地点超过7 011.3mg/L[4]。化肥的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也会影响土壤理 化性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造成土壤板结。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因化肥的过量施用,耕地质量退化现象十分严重。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耕地氮素盈余量将达到2 240万t[4]。
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许多农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而农药直接施入土壤的地区造成的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土壤不仅是农药 在环境中的“储存库”,也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地”。一般而言,农药在施用于农田之后,其中20%残留在作物上,50%-60%残留在土壤中,只有少量的农药作用于目标[4]。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直接向水体施药、地表残留的农药随雨水迁 移、空气中的农药雾滴或微粒沉降、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途径。日常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水体中含有数目可观的农药残留,主要包括杀虫剂和除草剂。在江苏、江西以及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就发现有六六六、阿特拉津、乙草胺、杀虫双等农药的残留;甚至在北京重要水源官厅水库,近年来污染也十分严重,检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含有机氯农药等污染物10多种。
4 政策建议
对于农田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
(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框架和配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提升肥料产业水平和改进施肥管理水平的价格税收政策,对有机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用肥实行补贴和税收政策,征收环境税抑制肥料过度施用;在技术上实行养分资源的综合监管,加强肥料投入品管理,实行无害化化肥准入制度;强化耕地养分质量监管,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加快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调整肥料品种结构,向平衡、高浓度、专业化方向发展[4]。
(2) 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施用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改良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科学使用农药,提倡综合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要鼓励有机肥、绿色农药替代无机化肥和高毒农药的使用。我国有机肥资源十分丰富,纯养分达7 000万t,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及作物所需 的微量元素,利用潜力十分巨大[5]。大力推广低毒、有效含量低、亩用量少、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好、防效长的新农药。
(3) 加强农业环保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化肥有效利用率不高和不合理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使河流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硝酸盐污染超标导致饮用水质量下降,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科普和大众媒体,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知和自觉参与防治污染的意识,引导和规范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技术以实现减少农药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祖力,肖海峰.化肥施用对粮食产量增长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8):65-68.[Wang Zuli, Xiao Haifeng. Analysi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on the Growth of Grain Output[J].Issues of Agriculture Economy, 2008,(8): 65-68.]
[2]课题组.我国农业污染的现状及应对建议[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10):17-21. [Ke Tizu. China’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J].Internation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2006,(10): 17-21.]
[3]王律先.我国农药工业概况及发展趋势[J].农药,1999,(10):1-8. [Wang Luxian. Overview of China’s Pesticide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Trend [J].Pesticide, 1999,(10): 1-8.]
[4]朱兆良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Zhu Zhaoliang et al. Policy for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6.]
[5]Zhou and Jin.Chinese Vegetable Safety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Causes and Counter Measures[J]. 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2004,(3):25-31.
[6]OECD and China.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R]. 2006.
[7]王金南等.中国水污染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Wang Jinnan et al. China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 and Policies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2003.]
[8]李贵宝等.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2001,(3):190-191. [Li Guibao et 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the Overview and Prospect Research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1,(3):190-191.]
Agrichemicals Inputs and Its Impact on Environment CAI Rong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31-05
一、日本对华投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以及引进外资的力度更是显著提高。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利用外资总件数为44019件,同比增长0.81%,实际利用金额为72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2%。
就中日经贸关系而言,2005年,日中贸易额连续第2年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4~2001年间日本对华投资的波动较大,2001年之后基本上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另外,从投资产业结构来看,1986~1996年间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纤维产业,1997年以后则是大企业的电器、机械产业,投资额基本上为2~10亿日元。
加入WTO以后,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总体来说是在总结长期以来对华投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现实理性地推进对华投资的当地化;由制造业为主体逐渐形成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等,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二、日企来华投资的动机
正如上文所述,中日互为重要的经贸伙伴,日企大量来华投资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经济来说也是必要的、有益的,那么,具体来说,推动日本企业来华投资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通产省曾于1999~2005年连续进行过7次在华日企的实际情况调查。关于来华投资的动机,调查显示,90年代主要是“确保劳动力”,其次是“拥有合作伙伴”以及“海外市场”。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上述动机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企来华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提高,来华投资的动机逐渐趋于多样化,表1显示如下:
由上表可知,90年代的主要动机“确保劳动力”已经退居第三位,取而代之的是“削减成本”,相反,原来居于第三位的“海外市场”却上升到第二位。我们认为,这与中国加入WTO之后,日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提高有关。他们预见到中国市场制度会进一步健全、规模会逐渐扩大。以下就削减成本、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确保劳动力做简要分析对比。
1.削减成本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成本的最小化乃是企业经营的成功之道。日本企业历来注重削减成本,由于日本国内的人工费远远高于中国,可以说,大部分日企最初都是冲着中国廉价的人力资源而来的。但是,加入WTO之后,日企削减成本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的单纯侧重人工费转向整个生产营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来廉价的劳动力开始升值,同时,加入WTO之后,外资不断注入中国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避免被淘汰,企业不得不多方面削减成本。
2.拓展海外市场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消费能力不断增长的市场。对于中国市场,加入WTO之前,日本企业是持怀疑态度的,加入WTO之后,日企开始认为这是一个可盈利的市场,原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在加入WTO之后会因为国际监督的加强而不断得到改善,市场条件已逐步成熟。因此,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加入WTO之后,由于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日本企业也开始涉及中国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流通、电气、通信、观光旅游、教育等市场。
3.确保劳动力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日企对于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在加入WTO前后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具体来说,2001年之前,日企来华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因为当时来华的企业主要是一些已经在日本国内失去了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2001年以来,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多样化。这主要表现在人员的构成和来源地两个方面。就人员构成来说,已经由原来单纯的生产员工发展到生产员工、技术员工、管理员工;来源地方面也由农村、城镇的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发展到高校毕业生、国企员工(跳槽、兼职)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海归派)。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日资企业在确保中国市场劳动力(特别是高端人力资源)方面,将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在华日企的经营状况
1.成功的经营战略 一般而言,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确保以下几个方面:(1)拥有卓越的制造和生产技术;(2)采取日本式经营管理机制;(3)具备国际经营的能力;(4)董事层的国际视野。1990年代,来华日本企业大多是在尊重中国传统经营机制的基础上逐渐引进日本式经营管理机制,可以说是处于中国市场的适应期。对于当时日本在华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调查结果如下表: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对中国市场熟悉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日企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劳务管理、经理人本地化、经营多样化几个方面,以下作简要说明。
(1)劳务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劳务管理,日本企业的一贯方针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通常是定期招收新员工,着眼于长期雇佣,注重在各个岗位上培训新员工。但是现在许多日本企业不得不打破这一惯例。总体来说,加入WTO之后,在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数量增加,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各企业提供了一个取长补短的良好环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始吸收“实力与薪酬挂钩”、“雇佣契约短期化”的新方式,不但全面抛弃中国传统的经营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式的经营理念。
(2)经理人本地化。所谓经理人本地化是指在华日企的经营由中国人掌握经营权。通产省对在华日企的情况调查显示,90年代几乎所有的经理层都是日本人,并且都是由总公司直接任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调查结果显示经理人的本地化比例已经达到46%左右,经理层的本地化达到了63%。经理人的本地化有利于加强与员工以及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协调。日企的中国经理人大多数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一方面熟悉日本的经营机制、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又具有良好的当地背景。经理人本地化已经成为在华日企的发展趋势,也是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
(3) 经营多样化。如前所述,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日企进入中国市场的广度和
深度都有提高。实际上这与中国市场容量放大,市场需求多样化密切相关。近几年来,日企大多实行市场需求战略,灵活机动地安排生产,不太局限于总公司的统一管理以及生产规模,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深入未开发或未成熟市场。
2.面临的问题 跨国公司的经营总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语言、习惯以及制度的差异等等。日本来华企业也不例外,根据日本通产省调查,19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遇到的问题整理统计如下:
进入21世纪后,在华日本企业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动加剧问题。总体来说,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数量不断扩大以及中国本地的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个体或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就业的可选择性提高了,特别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欧美企业一样令人神往。人才不足甚至导致了部分日企开始撤出中国市场。
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2000年所作的“投资海外中小企业情况调查”2000年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由于人才不足而撤出中国市场的比例为28.6%,同样原因撤离欧美市场的为22.2%,NIES为22.2%,ASEAN为25.0%,都低于中国。另外,有调查显示,无锡市大约有日企1000家左右,不仅是高端的经理层人才,高质量的翻译也无法确保,只好让员工上夜校进修日语,不仅成本上升而且效果也很有限。
(2)政策法规的变化问题。政策规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入WTO之后,我国开始逐渐取消某些对于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与税收制度。第二,为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将更加注重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各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以及管理外资企业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措施,如近几年来不少地方都开始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资企业进行规范、限制。
(3)与所在地的矛盾问题。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2005年所作的“投资海外中小企业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因为与所在地的矛盾而撤出中国市场的比例为42.9%。所谓与所在地的矛盾包括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与合作伙伴的矛盾以及与当地民众的矛盾3个方面。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主要是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上的差异;与合作伙伴的矛盾主要是经营管理思想的分歧,与当地民众的矛盾则主要是由于征地、雇用、报酬等引起的矛盾。另一方面,近年来,因小泉前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所引起中国民间的反日情绪高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企的在华经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为了能够让企业健康有序的进行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将企业之中拥有的各项经济因素例如资金、人员、设备等汇总起来的粘合剂。通过企业内部控制将各项经济因素粘合在一起,将其中蕴含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而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会避免一些会计造假等不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现象的出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特别是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不止为企业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完全的掌控,还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指引决策方向。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改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确、会计政策不完善、会计培训缺失、会计对账方式不正确以及技术问题,而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账户特定式实质性漏洞的产生主要与企业风险资产管理不当有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首先,公司财务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石将内部控制缺陷划分为账户特定式、收入计量、报告与会计政策、职责划分、培训、高管治理、子公司问题、对账和技术问题九类,并对每类缺陷的特征进行说明。这种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的对中小企业特征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还为中小企业认识公司缺陷提供了方向。并且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形成总结出三个要件,即:管理层识别内控缺陷;内控缺陷存在;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这种模式下公司的财务特征具有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审计师辞职频繁、会计计量风险高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其次,公司治理特征。在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之中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特征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的指导性建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中会计专家、财务专家的构成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大、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少的公司不易披露内控缺陷,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下更统一披露企业内部的控制缺陷。
最后,外部监管特征。由外部监管的方面来看,外部审计师的质量高低对中小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当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并且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对内进行修正、控制的时候,外部审计师的作用就会凸现出来。而且当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时,审计师会意识到审计业务的成本大大高于预期成本超过收益,就去辞去工作,这也正说明了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着控制的缺陷。另外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外部的高质量审计师在面临高额的诉讼成本和名誉损失的时候会对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发面投入更高的技术,因此外部监管更容易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的经济后果
首先要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费用。其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在审计师的工作之中损失越多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就会越多,也就会加大审计师工作的难度,增加审计师和其工作的事务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来越高。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是正相关。其次需要引起注意的经济后果是披露内控缺陷数量与审计师辞职的关系。审计师的频繁更换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频繁更换审计师会造成企业的财政报告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会导致公司财务的发展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数量越多就会导致中小企业的审计师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就会使得审计师辞去工作以规避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孙永波,于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
一、我国动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产业状况分析
我国动漫发展随着国家的环境和政策的变迁而变化。自21世纪以来,我国动漫发展形成大力上升阶段。原创作品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目标受众各异的全新格局。我国动漫产业自得到一系列政策扶持后便发展活跃:1、动漫产业初具规模。已初步形成了动漫产业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逐步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转向自主原创研发。2、动漫产业人才充足,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动漫人才储备充足,动漫教学科研势力雄厚。3、我国动漫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的需求态势强烈。一直以来,我国的动画创作主要是针对低龄的少年儿童,但是不仅仅只有儿童才喜欢动画,对于青年和成人等各阶段人们都对动漫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动漫产业作为数字娱乐和文化创意产业,对此的娱乐性和创新性进行提高,那么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4、从一个大视角上看,我国动漫产业与国外差距明显。美国和日本动画发展很突出,备受世界的关注。我国动漫在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我们青年一代对文化积淀的不足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动画的脚本故事情节不胜于国外。再者,我国在动画后期的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的不足,诸多原因导致了我们动漫产业以上这点状况。
二、浙中地区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状况及相关经济产量
(一)浙中地区动漫生产能力及环境
浙中地区动漫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浙江影视动画生产量在全国竞争中排名前列。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浙江依然保持着每批都有精品入选的势头,这给我们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努力打造浙江品牌加注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这些生产能力是离不开浙中地区的环境:一是强劲的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发以来。浙中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浙中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领先的技术支持优势。浙中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和稳健,有很多相关的行业和企业的驻扎。再者,浙中的文化教育园区密集,众多高校拥有与动漫产业相关的专业,是发展动画产业的人才培育基地和自主创作的无穷资源。四是良好的政务环境优势。浙中的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健全和完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具有体制上的先发优势。浙中的动漫企业基本属于非国有资本投资,市场意识强,机制灵活,具有很强的活力和生命力。再者政府的政策扶持为浙中动漫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不仅提升了动漫产业的生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产业规模。
(二)浙中地区动漫市场消费潜力分析
一直以来动漫产业是针对低龄少年儿童,但是据调查广大中大学生以及中年老人有喜欢动漫,因此浙中动漫市场消费的定位战略可以作一个调整,转向成人市场。在电视动画的已占领局势继续,加强网络动画发展,邪么市场消费潜力无限。
(三)浙中地区动漫产业的投入状况
改革开发以来,浙中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强势。浙江民间资本充裕,投资理念超前,拥有动漫产业所需要的“烧钱”的能力,万向、横店、广厦等著名企业均已看到该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纷纷进军。各大高校为浙中地区动漫产业提供了人才需求另外,浙中政府每年对动漫产业还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扶持。
(四)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市场的经济价值研究
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所谓动漫衍生品产业,是指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杭州自2005年6月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中国国际动漫节”品牌日渐打响,节展效应逐步显现。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期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齐全的动漫盛会。这是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市场的一个表现,是一种文化营销。对文化的宣传和销售,对品牌资产的增值。在各大商场,对动漫里人物和其他形象的独立销售,它可以涉及服装、学习用品、玩具、零食、饰品礼品等等产业。浙中有义乌国际商贸城,为浙中地区动漫产业衍生产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把这些衍生产品推向世界,这其中的市场经济价值巨大。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下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对于商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在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立足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后劲不足,被淘汰除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发展。
一、新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能够稳固的不断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策略,能够保证公司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相应的经济地位,有资本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实状况、发展可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经济变化的分析决定着一个公司能否在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持续的发展。只有对公司内部的现状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式。2、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公司的经营战略首先要符合公司的现实状况,符合公司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次要能够引导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公司和我们一样,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所以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公司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对战略战策的实施,使公司能够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机会对公司进行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地发扬优势减少弊端,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住进发展的机遇。所以,制定一个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3、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稳定的存在。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个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公司对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了解情况。相对应的,这其中也包含着公司领导者对于公司前景的计划和期盼。战略的制定虽然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要参考公司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舍本求末。战略的制定者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对战略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多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比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力也较为薄弱。在计划时也经常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方案,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经营战略才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优势。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
三、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因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问题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也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普遍情况。1、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地位。中小型的公司通常会有着先进的、优秀的短期经营策略,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得以提高。所以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2、对公司的所处地位认识不清。经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而一些企业也不能够清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四、有关解决办法
我国的基础设备还不是特别先进,提高在招商引资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合作中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学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尽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在制定经营战略使,要突出公司的优势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状况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也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和改变。制定一个优秀的、适合发展战略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战略也需要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停的进行整改,使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所以,注重经营战略是每个中小型企业不需要做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建,甘婧.浅谈新经济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转贴于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畑.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关键词 规模经济 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 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x)段;邹田(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
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名仍是吉利,第八、九名分别由2008年的金杯、哈飞变成2009年的比亚迪、华晨。同时,前十名的产量相比2008年均提高,上汽提高近100万量达到270.55万量,一汽提高近50万量达到194.46成量,而比亚迪提高幅度相对较小只有10万量左右。十名之后的企业则分享了190.03万量。
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数量上看,有五大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达到最小经济规模板;一个企业超过200万量,达到270万量,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三个企业产量接近200万量。其它企业产量都比100万量低,没有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同时,不同企业产量上的差距拉得更大。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三)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整体特点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三、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
(一)行业集中度较高与生产分散并存
2008年的集中度 =0.58,2009年的集中度 =0.61,根据贝恩的分类应属于寡占Ⅲ型,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呈现出极端现象,即产量最大的少数企业产量占市场份额比较大,市场比较集中,而产量较小的大多数企业产量则极为分散,这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二)地区割据使竞争不充分,资源分散
据统计,我国的25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强,产业链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汽车产业做完其支柱产业。同时,实行地方保护,鼓励本地汽车企业的销售,限制外地汽车品牌进入本地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对汽车产业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构建了市场进入壁垒,造成了市场的地区性壁垒,市场过于分散;二是降低了产业进入壁垒,地方政府积极扶持地方企业进入汽车工业,致使汽车产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生产能力低、产能落后的企业数量增加;三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地区积聚,汽车工业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四是不利于汽车工业的横向调整,地方保护主义增加了并购、重组的难度。
(三)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中国汽车工业零部件投资仍显不足,投资比重占不到整个汽车工业的30%。地方、部门零部件工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很多零部件企业面对的是本地的汽车生产商,没有将自己定位在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所以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数量很少,很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生产,带来的结果是生产批量小,技术及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汽车企业建立完整的上下游的生产链。
(四)市场需求不足
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经济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最优生产规模对应的产量大于现有的市场需求,此时为规模经济而扩大生产显然是不理智的。各个企业应该致力于扩大市场需求,使自身面对的需求与最优产量尽量匹配。企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增加汽车出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同时也要开发国内市场,及时升级换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负担购置车辆的费用。政府在这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调整汽车购置税等来刺激市场对车的需求。
四、改善我国汽车规模经济状况的建议
(一)汽车产业的发展要一个总体上的空间规划,形成积聚效应
国家政策多向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倾斜,构筑进入壁垒控制没有优势的地方盲目上项目,促成地区积聚,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区,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充分发挥积聚效应。
(二)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合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呈现出总产量大、企业个数多、单个企业产量小、经济效益低等特点,不利于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因此,需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生产的集中度。通过企业的并购与战略联合实现市场的集中和生产的集中是很好的途径。并购能够优胜劣汰,实现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组。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一批劣势企业,以加快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整个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对于并购的行政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构筑的退出避垒以及政府行政主导的并购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条件,促进合理并购,抑制不正当并购,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提高其规模,但也为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有效地利用合资、合作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在与外国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的时候,要从产品生产、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销理念、维修服务全方位发展完善自己,充分抓住有利机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整合。
(四)规范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消除地区性市场分割
要规范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进入、退出以及市场的划分。
(五)充分发掘农村市场的潜力,扩大产销规模
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汽车需求提高;另一方面,家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对汽车的需求;再则,国家积极鼓励汽车下乡。因此,农村市场非常有潜力,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中国国产汽车相对于外国汽车来说在农村市场更有优势:首先是价格优势,价格和质量仍然是影响农民购车选择的最重要原因;其次是更熟悉农村市场;再次是渠道优势,许多中国汽车厂商一定程度上拥有农村市渠道。汽车产业要充分把握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从而为提高产销量、形成规模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邹田.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及启示.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8).
[2]杨志明,钱世超.国内外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1.海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情况
已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积累,少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投资伙伴参股提供资金。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近1/3企业没有获得支持,将近一半的企业获得了低息或无息贷款和优先获得外汇支持。
2、海外项目存在风险及其管控
由于投资目的地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多数企业认为投资海外项目具有较小风险或中等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多数企业认为当地政府腐败,合同方不守合约、出尔反尔具有较小或中等风险,被当地政府资产国有化具有极低风险,而在宏观经济状况不稳定、遭遇国家安全审查或其它政治阻扰、政治动乱与战争具有较高或极高风险,需要企业认真对待,制定预案管控风险。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认为政治动乱与战争具有较高或极低风险,与河南省企业投资非洲较多相关。
针对海外项目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多数企业采取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如贸促会)或国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求助于当地华人组织(如中资企业协会、华侨组织等)、和当地民众搞好关系、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尽量雇佣当地人等措施处理和管控海外投资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二、河南企业对未来2年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
全球经济状况,依据企业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和海外投资环境调查分析,较多数企业认为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不好不坏,但略微倾向悲观。与未来2年全球经济状况相对应的未来2年企业面对的海外直接投资环境,呈现较为一致的表现,企业持中肯态度,又略显比较悲观,这正好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相关。
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可能发生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不稳定、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性中等,但倾向于比较大:企业对世界经济不稳定的看法有冲突,认为发生可能性比较小或比较大的企业数相等;对于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比较多的企业认为发生可能性比较大,特别是主要货币币值波动,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调查结果与近期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相吻合。这些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而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了影响,较多的企业认为世界经济不稳定、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主要货币币值波动等状况的发生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比较强的影响,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原油及原材料价格不稳定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比较强影响;有一半的企业认为国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愿产生中等影响。
三、河南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意向
1.影响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动力因素
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动力是诸多方面的,各方面对企业向海外拓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国内外政策支持方面,多数企业认为我国“走出去”政策及相关优惠因素非常重要,目的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因素比较重要,双边贸易或投资协议因素中等重要。在寻求海外市场方面,多数企业认为规避国内行业限制因素比较不重要,发展上下游产业链、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问题等因素中等重要,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比较重要。在寻求海外技术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从境外获取知识产权资产和研发技术团队等因素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从境外获取研发管理经验因素比较重要。在提升企业品牌方面,多数企业认为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上的知名度因素比较重要,学习企业品牌管理的先进方法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偏向比较重要,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因素比较不重要。在利用海外制度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利用海外便利的基础设施和海外良好的法制环境等因素比较重要,利用海外充足的融资渠道因素比较不重要。寻求海外资源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利用海外高端人力资源和海外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等因素比较重要,利用海外低价劳动力因素不重要,利用海外零部件资源因素介于重要与不重要之间。
2.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对于2012年,多数企业认为出口本公司产品等国际化方式非常重要,本公司承接国外品牌订单、代工生产、在海外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在海外新建全资分支机构等国际化方式比较重要,许可海外商家生产并销售本公司产品、授权海外商家连锁或加盟经营本公司产品、海外并购等国际化方式重要性低。
3.影响企业选择海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因素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担保公司发展日益壮大,可谓是前途一片美好,可是近几年全球的经济状况也是十分不稳定的,导致我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不稳定,担保公司的经济效益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十分不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担保公司应该何去何从,怎样面对,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担保公司的简介以及其发展的意义
简单地说,担保公司就是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会根据银行的要求,让借款人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银行复核后放款,担保公司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达到一方面解决了个人的应急之用,另一方面担保公司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既然担保公司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职能,自然也不是所有个人或者企业就能简单成立的,成立条件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需要满足注册的最低金额,也就是普通需要500万人民币,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1亿的注册金额,第二要有正常符合法律的经营场所,第三要有符合相关法律的支持,第四就是要有熟悉相关业务的公司职员,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还要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的文件,比如是向当地的工商执法部门提交设立公司的申请报告,注册资金的来源,经营场所等,还要递交公司章程以及股东的协议书等。那么如何看一个担保公司是否合格,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注意:第一,担保公司的工作人员要高素质,由于担保公司经营的特殊性,所以要求业务经营人员的项目技术过硬,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内部工作人员是担保公司在保密方面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要妥善解决员工素质问题;第二,公司的承诺必须兑现,在出资人进行投资时,一定要严格签署协议,用资人在借款到期日未能及时还款或足额还款的,担保公司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无条件代用资人垫付出资人的相关资金。保证出资人的资金最多只逾期三个工作日,就能全部回收。投资担保公司提供的连带责任担保承诺,再结合借贷合同经过司法公证后的强制执行措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第三也就是要保证业务办理人员的规范性,一个有雄厚企业的公司,必定有一群业务办理规范的员工,伴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如果项目办理不规范,在项目运作上容易造成出资人资金的损失;第四就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千万不能松懈,无论是资金雄厚的企业公司,还是个人的担保公司都不能对风险松懈,要达到最佳状态,是企业和个人都收获最大的利益;第五就是企业要选择实力雄厚的,首先看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多少,再看就是经营公司的人数,这样比较不仅能保障出资人的资金更安全,还能保证出资人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第六是要公证必须进行,判定担保公司是不是信誉良好,业务办理流程规范的优选担保公司的一个重要标准,公证处会进行立案研究,进行强制执行;第七是看从业资质是否完备,也就是看公司成立的时间以及发展的历程。只有这样,方方面面进行考虑的选择担保公司,才能更好的选择到合适的担保公司。那么担保公司城里的意义是为了解决银行的贷款问题,因为银行小额贷款的营销成本较高,小企业向银行直接申请贷款受理较难,这就造成小企业有融资需求时往往会向担保机构等融资机构求救,担保机构选择客户的成本比较低,从中选择优质项目推荐给合作银行,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就会降低银行小额贷款的营销成本。
二、经济状况与担保公司的发展关系
(一)经济状况引发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和银行之间关系不协调
经济状况时刻在变化,担保公司与企业银行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可是从关系来看似乎担保公司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虽然目前的担保公司也有所进步,担保金额日益增加,但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中小企业仍是少数,我国现有信用体系功能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这造成信用担保远远滞后于企业需求,因此,担保业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担保行业也将伴随担保业的发展而变化,担保模式将向专业化、商业化担保转化,继续扩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金额,截至2005年底,我国整个信用担保体系所承保的中小企业总数为18.8万户,担保公司承保的企业数则更少。两者相比,差距立现。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世界上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力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我国也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担保体系试点,担保公司也可以和中小型企业达成协议,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状况及互助担保公司的相对地位如下:第一阶段是以企业担保为主,因为当时的私企和个人能够办理担保公司的很少,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主要呈现自发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第二部分是地方和个人试点办理,担保公司的发展初步形成,为了解决担保公司办理比较难的问题,我国政府还鼓励了多数人进行自主创业,为了就是担保公司的发展,也是为了在有保障的情况下促进银行企业的金融流通,现阶段,我国商业性信用担保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许多媒体将我国信用担保业称为“又一个来不及繁荣就陷入危机的行业。
(二)经济情况不好导致担保公司企业内部情况不景气
资金不足情况明显,信用担保的核心是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担保,所以说只有担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才能获得受信人的认可,当信用公司的信用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广泛被人们接受,可是面对经济情况不是很好,担保公司也好运营的得当,才能使公司向着光明的一面发展,所以总的来说,担保公司在现在的情况下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还要有完美的经营策略,保障资金的运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