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民经济管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民经济管理学

篇1

针对现实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目前在高等财经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中,部分院校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或开设国民经济管理课程,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种《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理论的发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篇2

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篇3

作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在利用国民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为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理清楚,因而造成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认识,理清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

1.国民经济学学科概述

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要想认识与理解国民经济学,那么首先就必须认识国民经济,所谓的国民经济,就是国民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经济地区、部门、层次以及环节等所组成的。现今,国民经济并不单单是指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组成总称,从内涵上而言,国民经济极大地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与领域,其包含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环节,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包含了国内众多经济区域和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区域,其对国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概述。

国民经济学,其是一门对国家范畴内部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环节间的循环和衔接,各个生产与资源要素间的组合和配置,以及不同产业部门间互相联系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因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规律,其中包含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等等[2]。与此同时,其还牵涉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等等。

1.2国民经济学学科特点

其一宏观性,即虽然经济总量的基础是经济个量,然而总量并非只是单纯的个量之和;

其二综合性,虽然在宏观抑或者是次于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比较多,但依然必须将综合性的问题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其三战略性,该学科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经济战略方面的人才;

另外,还有两个特点为前瞻性与对策性。

2.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虽然我国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了若干年的建设,但是其建设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还未理清,因而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下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2.1和其他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归类上,我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其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类中,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依据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定学科性质,因而将国民经济学划入应用经济学类中,而并非是理论经济学一类;第二,可能是在学科转型过程中,依旧采取了原计划经济学学科的划分。因为国民经济学科具有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因而要求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和一些理论经济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对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应用经济学(如区域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予以处理。要想更好地转变当前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分工不明晰的情况,那么就必须对有关内容予以明确的分工,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梳理。针对都是经济类的学习,在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重复或交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学科其在研究的对象、理论体系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都是较为明确、规范的。

2.2国民经济学不同学习阶段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经济学领域当中,往往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在本科教学中,“国民经济学”叫做“国民经济管理”,对其名称进行分解与分析,可发现其似乎处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在经济学二级学科目录内,硕士与博士教学所采用的名称是“国民经济学”,隶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另外,对于“国民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的划分,也有不一样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该学科应属于管理学,还有学者认为其应当归为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的范围。笔者认为,应当把“国民经济管理”学和硕博培养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发展,即统一叫做“国民经济学”。在调整本科经济学目录的过程中,用“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国民经济管理”,且将其从“目录外”转入“目录内”,这不但有助于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同时还有助于实现本科和硕博点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在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此,应当理清其中所存在的关系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木西.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6(1):4-11

[2]高昊.对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00-101

篇4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也比较有限。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难以避免。而作为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开设该学科的高校,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尽快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平。

1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1 学科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学科,其建设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同样,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不例外,它是为了发展日益迅速的林业经济而建设。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经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从微不足道的经济体迅速地成长为了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部门。特别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林业经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林业经济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一根强有力的支柱。因此,林业经济部门迫切需要林业经济管理人才。但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却出现了明显地滞后性,其具体表现在:学科建设的许多方面还流于形式,深层次的学科改革和基础性的学科建设还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学科的定位、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畴、学科的理论体系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相关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满足林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存在重大缺陷

一个学科的出现,需要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造。而一个学科的发展,则离不开雄厚的理论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在缺乏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建设就成了无根之水。然而,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发展起点也比较低,发展时间也比较短,使得学科理论体系存在很多缺陷。例如,从整体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比较零碎,形不成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体系。而且,由于不同的理论研究人员采用的研究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研究出的成果难以被有效地被整合起来,自然也就形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很多研究者在开展学科研究工作时,基本上是处于缺乏理论的状态下进行的,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较高的使用价值。除此之外,理论研究系统性缺乏造成研究视角狭窄,成果难以实际应用,很多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使得理论体系长期得不到完善。

1.3 学科研究方法不够先进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长期得不到提升,也造成研究成果缺乏时效性,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比较低。总而言之,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研究难于与国际接轨,也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2 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探讨

2.1 强化学科和学术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是本学科点的的林业经济管理核心。也就是说,加快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设,强化学科和学术研究队伍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一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队伍,更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才能够将学科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总而言之,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本学科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显著提高。例如启动培养一批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尖子,将部分人发展为为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等。

2.2 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硬件”,“软件”建设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加强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学科研究水平的关键。首先,国内林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协同各高校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上到学科建设的战略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科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相关人才;其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革新培养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故而,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因此要积极革新培养理念,将培养的重点由理论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上来;最后,学科人才还要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在提高我国研究人才自身素质的同时,增强我国学科学术的综合竞争能力。

2.3 学科研究要突出重点和热点

由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林业经济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我国在短时间内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提升上去。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从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着手,才能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研究机构要及时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并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尽快提上总体研究水平。综合来说,针对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与政策、区域通过学科建设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成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等重点研究方向的研究,加强森林资源核算,使学科的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管理与政策、森林资源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4 建设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是实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也是开展研究必备的物质条件。针对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缺乏实验室的情况,国家主管部门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实验室建设成高水平的现代化实验室。

3 结束语

为了给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主管部门也应当加快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1、财务管理主要学的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会计、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与期货、高级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财务案例分析、审计学、项目评估和税法等。

2、财务管理学是研究如何通过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管理活动对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资金效益的一门经营管理学科。它是以经济学原理和经济管理理论为指导,结合组织生产力和处理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对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思想史上,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从资本生产的角度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指出生产劳动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其中包括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劳动。一般来说,“服务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因为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有用,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经济学界对于服务是否为生产性劳动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至今观点仍未统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制度。但其忽视了非市场尤其是非市场服务的核算,非市场服务核算在概念、测定及数据搜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定义

根据SNA(1993),非市场服务被定义为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按照免费或没有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住户或全社会的服务。由于这种价格不能反映相应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偏好,因此不能为估价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非市场服务产出实际上是一种投入总量,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出”,所以在核算中不能以成本的概念替代产出地概念。

(二)非市场服务的特点

非市场服务提供的服务量不受市场价格的约束。其大小主要由非市场服务部门的预算及能力来决定,与服务的需要不存在直接关系。

其次,非市场服务性活动的产出量形式多种多样,存在直接定量和汇总的困难。如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表现为向居民和社会提供每一项行政事项,其服务在量上的确定和汇总有别于市场服务常规处理。

并且,衡量非市场服务产出的大小应取其价值指标,相应的实物量指标因存在计算的困难一般较少采用。因为这是此类部门在其活动过程中为国民经济总体所做出的贡献。

此外,非市场服务部门的活动不具有市场的竞争性,其活动过程不考虑活动成本,这就使得非市场服务产出在活动过程中具有垄断的特点,非市场服务的社会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

(三)国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现状

1994年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格里利兹对“索罗余数”问题即可计量产出的增长大于可计量投入的增长的问题的解释中提到“不可测度部门(unmeasurable sector)”的影响。“不可测度部门”主要是指服务业中的非市场服务业。英国在1998年,就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行业采用了新的核算方法即产出指标法对这些行业的产出值与增加值进行核算。

2003年底第七届NBS-OECD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研讨会中,提到了改进服务业特别是非市场服务核算方法的建议,即把原来主要根据劳动工资数据计算非盈利性单位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改为根据单位的财务收支数据计算总产出和增加值,同时,为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核算方法计算服务业增加值。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专家小组建议:协调和定期修订人口统计数据库将作为一项对非市场核算的投入。数据库将包括这样一些信息,如人们的年龄、性别、学校注册、教育年限、学位完成、职业、住宅、移民状况及其他方面。这样能给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在数据搜集方面提供有力帮助。

(四)国内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成果

2001年罗良清、王秀华发表了《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国内研究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最早成果之一。在此文中罗、王提出正确核算非市场服务产出须遵循价值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保持一致性原则;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分析需要的原则;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原则等四项原则。

2002年,金钰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研究》中从产出角度对非市场服务产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核算方法的改进做了新的分析。

2003年,罗良清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研究》中首次对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这一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初步构造出一套用于核算教育、医疗卫生、一般政府服务产出的框架体系,为我国非市场服务产出和效率评价分析提供了参考和有效借鉴。

2003年金钰在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非市场服务产出应从直接产出、角度定义,认为非市场服务产出指核算期内非市场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同年,蒋萍发表《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非市场服务产出》一文,从非市场服务生产性的论述谈起,论证了非市场服务交易的特点和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性质,指出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虽然也计算了货币价值,但它只是一个估计值,其经济意义不能与市场产出价值的经济意义划等号。

2005年蒋萍、金钰等人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涵盖了理论和方法两部分内容,提出经济学生产观与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观并不完全一致,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范围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以货币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的折衷,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归于“核算制度缺陷”,首次将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建设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

2006年王辉的论文《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中从资源的合理配置角度提出非市场服务核算的必要性。

三、非市场服务的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实际应用

价值指标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原则,即非市场的产出核算属国民经济核算的范畴。在SNA中,对政府及其他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生产的各个服务产出核算使用价值指标,其构成为:其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中间消耗、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其他生产税减生产补贴。新SNA按此方法处理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指标,是为了保持其核算体系的一致性。非市场服务的活动虽然没有现成的价格和服务量,但是参照市场货物或服务核算方法,寻找替代价格和相应的服务产量进行产出核算总是可行的这样既取得了价值指标,也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

非市场服务产出还应当遵循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适当地估算非市场服务部门的生产总量以及合理地确定相应服务产品价格,所获得的真实产出资料,能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应如实反应社会对非市场服务的总需求,它说明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与民主的发达程度。核算真实的非市场产出能如实反应出其社会的总供给,正确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分析才有基础。其次,正确的非市场产出核算所取得的核算资料,必须反应的是真实社会所需的产出,而不是“过度”、“虚假”的活动成果。

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求,不仅包括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各经济主题活动分析之需求。非市场产出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资料,如非市场产出总量、非市场经济成分构成、非市场产出占总国民经济GDP的比重以及非市场核算理论指导、非市场核算方法的运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非市场产出核算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活动核算是保持一致的;考虑到中观及微观管理的要求,各非市场活动主体从本部门活动效益出发,全过程进行核算非市场活动的所费与所得,得以评价其活动的有效性。为了满足不同活动主体的要求,在非市场产出核算中应保留部分与主体活动成果相关的实物量指标,以满足自身管理的需求。

在满足以上准则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可操作性要从核算资料容易取得以及操作人员能掌握核算方法两方面来考虑。正确性方面,非市场产出核算必须如实反应出非市场活动主体在一定的时期为社会创造的有效成果。非市场服务活动主体的“有效成果”是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产品。此类“服务”产品首先是非市场部门有能力供给;再次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罗伯特・A・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商务印书馆,1999.

[4]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2001年博士论文.

[5]D・w・乔根森.生产率[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6]蒋萍.政府部门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有关问题[J].统计研究,2001(5).

[7]金钰.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3(5).

[8]蒋萍.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与非市场服务产出[J].统计研究,2003(8).

[9]秦开运.浅议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辽宁财专学报,2004(4).

[10]王辉.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J].统计观察,2006.

作者简介:

篇7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农业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而社会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而农业经济的管理理念,要真正渗透于农业经济中,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包括种植、深加工等,提高对农业产品质量的以及生产中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2)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其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管理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开始不断得以拓展,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要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并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而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农业经济以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农业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3)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除了可以加快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步伐,而且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3]。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利益联结的形式,让产业化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并让其标准化的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中来,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益。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 张雪威 徐晴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应用与作用分析

企业管理学起源与20世纪初,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为人们进行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之后的工业管理中,经济管理才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由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基本形成,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一些思想应运而生。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就是传统经济管理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管理。经济管理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辅助管理,保证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依靠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生成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的方式相同。因此在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下面两点: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科学就是传统的经济管理学,它是依赖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发展而来的方法,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

(二)在现代的农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中,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的思想进行研究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农业活动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生存的根本。长期以来我国就将农业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政策之一,农业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在我国,小型的村庄城镇是农业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作为指导思想,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经济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在生产中获得的经验与理论性的认识要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应用于实践,逐渐寻找出适合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新思想以及新形势,从而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循环性,采用自给自足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管理的稳定发展,减少因为生产对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货币金融管理产生的影响。

金融与货币的结合,通常是基于需求以及供给等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种行为活动。在货币金融管理中,对于供求关系以及管理活动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在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是价格,对于国民来说,官方价格中的传统观念是以“谷米为基础”的形式进行最终定价的。在以往的定价历史中,农业与商业的重要性就是按照粮食的价格来进行判定的,在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对于货币的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概念。而在当今社会中,借贷与利息是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的存在也对借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期间,高利贷的出现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借助法律法规政策的影响来处理这些问题,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发展。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企业无时无刻不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需要企业管理者参照一定的管理方法、遵循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就有了经济管理思想的提出和企业管理学的产生。20世纪泰勒在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自身实践为企业经济管理提出科学管理原则,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科学的方法、标准化地生产、良好的企业管理等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技术、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和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和淘汰,巨大的环境变化给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遵循传统科学管理的原则上,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形成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于政治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

对在政府对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社会的管理效率。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经济资源和军力资源的管理。西周时期,“量入为出”的概念对于国家财政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入为出”强调税收的征集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关键渠道,也是对人民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财政收入方面应当开源,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节流,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对财政支出进行控制,如此才能够保证国家拥有重组的资金进行生产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为现代的经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发的内容,对于管理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现代经济管理创新的基础。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当代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优点进行整合,从中取得经验,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传承,有效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篇10

社会科学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 艺术类 、历史学类、管理学类、政治学类 、理论类、新闻传播学类、社会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等多个学科的所有专业。

哲学类又包括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专业; 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专业; 法学类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 社会学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家政学、人类学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二、区域经济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

在区域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区域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就要从区域经济的质量与区域经济管理的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

1、区域经济质量

质量是固有特性可以满足要求程度,即区域经济的活动可以使社会与公众固有特性获得满足的程度。区域经济质量有时还要具有量特性,实现经济和物质的增长,使居民福祉得到普遍的增加,使区域经济的子系统可以协调的发展,使区域经济的财富得到稳定的增长。

2、区域经济管理

管理是管辖与治理,使组织系统可以正常的发挥出功能,保持组织的运行效率,解决问题,保证组织系统的不偏离目标。管理是优化配置所有要素的重要粘合剂,可以说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智力要素。通过区域经济的经济实践,这种理论观点得到了证实。而区域经济质量的量,也就是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借鉴,而区域经济质的管理更是区域经济进行管理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出发点和结果都是效果,并不是效率,是为了使国民的福祉得到增强与协调[2]。

三、以安徽为例,提出质量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区域经济管理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目标

安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确定出发展的目标为:以人为本,努力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水平,使省内各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使区域经济得到协调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既要使落后的区域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经济总量得到提升,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要加强政府宏观的调控,加强对一些落后区域的重点治理工作,以公共产品公平的提供实现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使各区域间的人均收入缩小差距[3]。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需要政府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机会有时就是公平。安徽区域经济在管理中并没有使用平均主义的方法,而是加强机会的均等分配,使各区域间的发展起点保持平等。可见,机会均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可以使区域性的贫困与城乡居民的生活在有基本保障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调控,实现公共产品均等的供给,机会均等的目标前提下,完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制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徽省资源稀缺的现状与政府调控的手段,结合各区域经济的差异进行[4]。要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与我国其它区域间发展的关系,把省域的经济置于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中,跳出自身的范畴。尤其是安徽省处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一定要积极的争取国家的支持,还要加强与其它经济发展区域的交流和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加速在长三角的融合速度,努力帮助长三角提供起资源的支撑。在省域经济调控上来看,手段与方式都十分重要,和国家调控也有很大不同,所以,一定要对省域经济的调控制定好方针和政策。要处理好安徽省内的不同类型经济区域间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各区域经济的交往,做好资源的配置,做好区域间的分工,实现区域经济的专业化,使各区域间的商品需求与发展上开始依赖,最终走向合作。鼓励与推动安徽省内各区域间进行合作,建立起经济的联系,实现共同的发展。例如:对沿江经济进行合理的分工,实现各区域间核心作用的发挥,通过产业关联和整体规划,使汽车、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产业起好带头作用,加强农产品和农副食品的加工,开展规模化与产业化的经营。

2、区域经济管理的发展重点

篇12

然而,公共管理学科几年来的发展也遇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涵盖范围的困惑,究竟什么是公共管理,它应当包括哪些领域?这是公共管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公共管理学科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因此,不清楚地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这一问题,不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专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系统地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看,公共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首先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来探讨公共管理的范畴®〇

 

一般认为,管理是人类对自身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的过程。以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事务来划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私人事务、公司事务和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共管理就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事务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于各个国家。但是,公共事务会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为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围。一般而言,以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都属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例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国防与外交)、公共安全(食品、交通)、公共卫生与健康、基础教育、公共资源管理(土地、水、能源、道路)、城市发展(市政设施)、公共环境(污染防治)等。

 

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NPO),其中NPO是近年来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而逐渐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并日趋受到重视的。从政府角度讲,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资本资源,公务员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人力资源。所以,公共管理不等同于我国一些学者所讲的行政管理,其涵盖的领域要宽得多。从上述判断出发,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简称“基础模块”;二是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的部分,简称“职能模块”。我们分别论述如下:

 

一、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基础模块)包括以下领域:

 

1、行政管理,主要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政府机构的组成、运作方式、治理机制、绩效管理等;

 

2、非营利组织(NPO),主要研究NPO的组成方式、运行环境、管理模式与方法等;

 

3、公共政策,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4、公共财政,主要研究公共财政的收支机制,包括税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等;

 

5、公共人力资源,主要研究公共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领域的部分(职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方面,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殊行业的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可以称为国民经济管理;

 

2、社会发展领域:包括就业与劳工关系、社会保障、人口管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管理、文化事业等,可以称为社会发展管理

 

3、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食品安全等,可以称为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

 

4、公共安全领域:包括国际事务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治安)、公共危机管理等,可以称为公共安全管理

 

5、公共资源领域: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能源的管理,可以称为公共资源管理。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部分正好构成了两个纬度,以基础模块为X轴,以职能模块为Y轴,正好构成公共管理学科的矩阵结构。公共管理实施主体是落实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公共职能部分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体现,两部分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中都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在现阶段,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公共管理应当大有作为的领域。因为,中国尚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20多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中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另外,由于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在城市中落实的,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缺乏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的人才,因此,可以考虑在公共管理下面设立“城市管理”二级学科。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公共管理虽然是管理学,但是,由于它涉及领域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它需要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做基础和支撑。特别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按照上述领域设置十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在十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在上述领域进行深人研究。

 

上述十个领域,特别是职能模块的五个二级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还有许多其它学科在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公共事务的问题,也必须是多学科共同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能够独立解决的。对于上述领域,公共管理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公共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既定的体制、社会环境、可用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下,通过选择管理模式和制定管理手段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或者说,公共管理不仅要回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是十分困难的,应当各有侧重。

 

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上看,也应当各有侧重点。公共管理的博士研究生是培养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和教学的人才,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在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内细化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是博士生的前期预备阶段,只应占硕士生的一小部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主体,对于没有过就业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应当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养,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寻找就业岗位。对于那些在职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例如MPA,应当考虑三级学科的特色,使得学生可以更密切地联系实际。在这方面,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17个MPA专业方向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则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对于研究和学习公共管理的本科生而言,“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从事公共管理所必修的,要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在基础模块中,社会对NPO、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方向的毕业生也许会有一定的需求量。“职能模块”是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随着公共管理重要性的提高,社会上的需求会增加,它们将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我们应当面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实际工作需要,既可以按照公共管理职能划分专业方向,也可以将有关公共管理职能加以综合,形成“城市管理”等专业,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