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审视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事件引入,或者创设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引入,其中不乏精彩的课案,也的确起到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化难为易的作用。但是,也有的引入有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之感。例如,上“两步计算式题”一课,教师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景:两个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可是在门口。管理员拦住了他们,告诉他们,要想进游乐园玩,只有闯过一个迷宫才可以。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了一个迷宫的图案,图案是由顺序被打乱的算式和答案组成,只有将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联系起来,才能闯过迷宫。教师问学生:“同学,你们有信心帮助这两个小朋友穿过迷宫吗?”学生们异口同声:“能。”算式中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他都是一步式题。教师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道题是与众不同的?”学生找出后才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这种为了引入而引入的设计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成了“花架子”,与三维教学目标风马牛不及。虽然第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但并不需要矫揉造作,舍近求远。
可能是有的教师认为不创设情境,形象诱导,就无法实现三维目标了,成了单维目标了。但是虚设一些没有必要的情境势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和学生练习的时间,致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受到削弱。我们要明确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建立在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个基础之上的,不能顾此失彼,追求形式。上述“两步计算式题”课例,完全可以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将解决需要两步计算的试题顺序和规则是什么?然后板演例题,让学生计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探究合作式学习
现在一说探究合作式学习,就是将学生座位按小组围坐的方式摆开,不论哪节课都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一下,合作探究一下。数学学科的特质全无,成了活动交流课。常常是,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一下,而学生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只好滥竽充数,“热热闹闹”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也有真的需要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内容,因为教师急于完成所预设的目标活动,往往会在学生半生不熟、意犹未尽时就被教师终止。
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合作式学习。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问题的适宜性,其次注重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选择好探究合作的适宜点,即把握契机,将那些思考性、开放性较强,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安排学生探究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弹奏好“三步曲”:1.明确探究合作的目标和要求,就是干什么和怎么干。2.给学生空间,不怕学生走弯路、费周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只有这样探究合作学习才有实效。3.交流评价,分工合作,汇报分享。教师要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三、如何合理配置教学时间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课改的突出特色,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游玩中学数学。但是这样一来,开展一个主题探究式学习活动往往会比较费时费力。如何合理配置教学时间,既要让学生充分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快乐,又能及时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信马由缰,上到哪里算哪里。
教师应掌握时间调配的艺术,设置的一些环节任务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指导放手让学生利用校外、课外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例如,让学生利用中午时间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师、家长等。另外,教师应树立“没有缺憾的课堂不是完整课堂”这样的理念,允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遗憾下课,不苛求完整、完美。当然,这不是故意留尾巴,也不是不认真配置教学时间的托词。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状况、把握认知起点,科学预设活动情境,灵活运用课堂调控能力,这些功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使自己与新课程与学生超前或同步成长。
四、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拉下。但是学生群体存在个性差异。在学习活动中,优秀学生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入,能如鱼得水,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彰显,越来越出色,越来越有信心;而学困生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成为旁观者,更有个别自控能力差的,或者有问题的学生“破罐子破摔”,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由于数学知识体系有其内在逻辑性,往往差一步就步步差,不及时跟进就很容易掉队。这也形成了一个剪刀差,强弱差别越来越大,为了不使学困生、问题生掉队,教师应恰当关注学生中的这些弱势群体。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所以,教师不管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中的某一环节,必须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因为它对一节课堂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教师怎么样才能在课堂中去提问学生呢?下面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一、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与对象选择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估测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根据具体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尽可能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要停顿一会儿。这时,教师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嘴微张,身体稍微前倾,眼睛也睁得大些,或许会抬头微笑,这就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他可能不会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和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要适时适度,并且还要有艺术技巧的提出,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在适时上可以这样把握:⑴学生脑海中有一定的想法、疑问而不知怎样表达时进行提问;⑵学生在学习到教材重点内容时,对难点进行提问;⑶学生遇到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是毫无头绪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三、课堂提问要新颖
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到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讲述《凡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故事,然后在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凡卡给爷爷的信中所涉及到的吗?”这显然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学生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认真地了解课文内容,这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让学生从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
四、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五、教师对答问评价要具有合理性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学生的心里面,很看重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也不能过高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让学生骄傲自满。
那么,如何构建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的“问题意识”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了解学习主题,萌发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问题意识培养和训练的主体。作为教师应首先了解这个主体,满怀爱心去接近学生。教师要想充分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教师应清楚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动机、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因势利导,使他们萌发问题意识。比如,教师在讲解人生观问题时,可以结合部分高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展开相关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现阶段能不能谈恋爱?”“早恋会不会对学习产生影响”等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萌发问题意识。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变化,注重反馈在教学中重要作用。而了解学生的方法,形式可灵活多变,谈话、练习、书面调查都可以,使对主体的了解更加真实和准确。多方面了解学生实际,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准备阶段。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因害怕发言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故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生动案例中,用趣味悬念缓和他们的心理紧张。例如: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教学中,我一开始可先抛出一个看似怪诞的问题:“和尚需要木梳吗?”“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成功向和尚推销木梳呢?”学生在一楞之后,接着就会饶有兴致地思考、讨论并纷纷展示他们的“推销之道”:有的说“和尚要念经,利用这一点可以推广梳子有助于记忆的功效,告诉和尚梳了以后会增强记忆力,念经念得更好”;有的讲“可加工一下木梳,如在木梳上印几句佛经、让寺庙里的长老名僧为木梳开光或者题上墨宝,游客准喜欢”;更有的推荐“木梳梳眉毛有助生长‘特异功能’,凡是得道高僧,眉毛都很长,如果想成为得道高僧,那就要多用木梳梳眉毛”……在一番热烈献策中学生深刻体会到: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才能办好每件事。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木梳除了具有梳理头发的普通功能,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因此,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单一、不变的成见出发,而要求我们用创新思维探索各种可能性,不能墨守成规;人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复杂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营造宽松氛围,催化问题意识
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面对千姿百态的社会问题,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但是问题意识能否得以张扬,受制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设置和谐、自由的发问氛围。
1.加强师生的交往,密切师生关系。
由于政治课的课时量相对较少,使得政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加之政治课内容容易给人“假大空”的错觉印象,政治课老师更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接触,努力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消除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2.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
改变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组织性和有序性的倾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实话实说”“另眼看世界”“各抒己见”等拓展学生自由度,鼓励学生提出独立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分析、耐心解答。只有在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下,才能完成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从敢问到善问的引导工作。
四、作好问题评价,活化问题意识
许多学生在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之后,就会提心吊胆,唯恐教师的评价会是“当头一棒”。这说明教师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视。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提供成功体验,做到随机应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或深或浅,教师都应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及时予以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就像英国著名剧教师给予的评价应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均从提问中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经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难题,感受体验团队的力量。评价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走向更大成功。教师评价应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对优等生评价应客观,防止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进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保护和促进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好习惯。
一、基于高中数学新教材部分问题的简要剖析
人教版新课改高中数学教材,代表了新一轮中学课程改革主流趋势,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显示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影响.而综合人教版新教材的使用,在主流趋势的肯定中,也暴露出部分问题.
教材进度安排上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进度安排“头重脚轻”.如,高一上学期全面概括了“函数”与“空间几何”“概率”与“统计”及“三角函数”等众多内容,教学任务繁重,容量难以承受.综合高中阶段学生智力发展特点,高一思维能力尚处在高中起步期,压力过重,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整体下降.
新教材结构安排上的不恰当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结安排的衔接断档,如,新教材中“因式分解”“立方和与差”“十字交叉法”等初中教学均已剔除的内容,在无此基础的前提下,高中突然加入“方程”“不等式”与“二项式展开”,而高中教材又未做任何基础性补充;初中缺失“轨迹”的概念,高中再讲解析几何,学生困惑,教师面对断档的知识结构也手足无措;未学“解不等式”,就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对“函数定义域”“函数值域”与“集合”如何运算的问题充满了迷茫.所有这些,无形中造成教学实际困难,亟须及早解决.
二、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基础性问题的全面思考
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教学之中出现了很多基础性的偏差,也值得我们做出系统、全面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一带而过,形式化
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互动交流,其目的在于让每名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进而达成主动进行学习的动力与愿望,全面培养积极参与的学习意识.但纵观当下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学生参与度难以均衡,而且学生彼此间合作交流也难以形成主动的发展态势,往往结果是优等生代言了小组成员的想法,后进生无一例外做陪衬.课堂教学一带而过,形式化过浓,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互动与合作难以展开.
(二)教学模式过于追求情境化
情境教学无可非议,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也势在可为.但实际教学模式当中,有的教师曲解情境教学的本意,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甚至为情境而徒设情境.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的具体规律,恰如其分地选择好教学起点,而不能以“生活事例化”单纯一概而论,更不能把“数学味”的数学课演化成游戏课与活动课.
(三)教学手段过于追求现代化
信息技术最大的亮点,在于现代化手段下课程内容的形象化.尤其对于抽象数学知识融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对形象化过程的感受与理解,开创出数学教学的全新领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实际教学当中,有的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上,可谓处心积虑,但由此造成的问题也不少.有的演示课件充其量是课本的简单搬家,起到的不过是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将课件界面搞得风采独具,以为五光十色中足以引领“观众”学习兴趣,其结果大相径庭,学生的注意力只是被声像并茂的动画所吸引.
三、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改建设性建议的综合探讨
(一)新课改教材的建设性探讨
基于目前高一教学任务过重,而高二相对轻松的纠结,建议做出教学进度的适度调整.事实上仅将高一“数学必修4”推到高二教学即可.之所以这样考虑,关键在于函数作为高中数学教学重点,有其概念上、模型上及应用上的难点,而将部分内容后移,就是给学生知识反冲、综合掌握的机会.
新教材应适度将初高中知识的脱节问题达成共识,涉及“因式分解”“立方和与差”与“十字交叉法”等知识,要么重回初中教材,要么充实于高一教材,何去何从要科学考虑,及时妥善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使知识结构衔接得当,使高中数学的实际教学工作趋于合理,发展才能更为顺利.
(二)新课改教学的建设性探讨
以“数学思想”贯彻教学始终.所谓数学思想,就是以数学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概括而言,高中数学已基本接近自然知识领域“上层建筑”,作为高中数学每一位执教者,无论秉承哪种教育观与数学观,数学思想必不可少.而落实到高中数学课堂,则需具体函数与方程的形象思维,数形结合的面面俱到,分类讨论的互通有无思想,化归转化的总结归纳.
以“双基理念”贯穿育人全程.“双基理念”重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掌握,也是新时代数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数学测试的灵活性与新颖性愈来愈强,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如何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托基础的提炼创新领域问题的真解,已成为许多师生努力求索的目标.
四、结语
高中数学新课改是教育系列改革中一项长远话题,难以一蹴而就,而如何顺应新课改良好发展态势,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新课改工作当务之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做出应对见解与思考.
新课标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将课堂的有效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主要扮演学生导师的角色。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学科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如此。相比而言,实行新课改之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程度降低,将更多的时间花在高考考试科目上,而且学生总是不知道该如何提问,如何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课堂安排不合理,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支配,但自主学习的成效不能得到实际的检验,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对待学习的态度不认真。所以,本文将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谈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新课改的实施虽然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因为学生长期比较依赖和信任教师,短期内不能将时间利用最大化,很容易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例如理解和消化信息的基本特征,很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将各个特征及其含义生硬地记下来,但不能灵活地举出实际的例子。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学生习惯了教师帮他们安排好一切,把时间还给学生之后,有的学生容易滋生偷懒的心理,认为预习与不预习没有多大区别,也不认真参与小组讨论。例如针对信息处理的预习,学生应该掌握区分基本文件、图片、音频的格式及其要点。但有的学生看到密密麻麻的字体,很多没见过的符号,就放弃了课前预习。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擅长提问,不能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最担心出现的情况是不懂装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都是很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是有的地方理解起来却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提问,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的相关度不大,还有的学生不能简单明了地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2.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由。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把课堂时间都安排给学生,整体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也有的教师将课堂的重难点知识简单概括,很多学生没办法区分重点与非重点。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与操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新课改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而且学科目标与要求因时而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但不能仅仅只依靠教材,应该扩大阅读范围,不断补充教材知识。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基本上每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会带三四个班甚至更多,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之下进行新课改,很容易造成一刀切,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而有的学生比较懒惰,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很难自主学习。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学生应该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
虽然新课改并不是完美的教学模式,但其研究与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首先,学生应该更改原有的学习观念,学会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好学习计划,跟随教师的教学安排,但可以小范围地调整更符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理解背诵能力比较强,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关重要的知识概念能够轻松理解,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制作表格,简笔画,文档排档等都能轻松解决。其次,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我的时间,实现时间的最大化。时间的利用主要是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课前的预习,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的笔记需要整理总结,课后的作业应该学会独立完成。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操作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自我的时间进行探讨分析。最后,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分工。很多学习小组总是极其个别的学生整理发言,其他的学生都是坐享其成。小组合作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应该为完成集体任务而努力。明确分工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提高完成效率。
2.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信息技术教师最有利的条件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革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教师可以多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灵活回答学生的疑问。其次是教师应该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堂,方便学生在课下回顾知识。最后是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教学任重而道远,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不断地总结反思教学,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改提倡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的自我时间,主动性较差,不擅长提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及学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学生适应翻转课堂,踏实创新及教师应该建立学习平台,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在新课改带领下,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高中物理教学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改的出现,强调了高中物理教学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技能方面、物理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高中物理教学在新课改中的现状
1.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提出后,物理教学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课改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使物理教学变得更宏观,不再是针对性的探究和思考,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环境不适应。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一直接受被动的老师讲学生答的模式,在物理教学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时也显得比较困难,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会让教师觉得很难把握知识的难点、重点;课堂上的时间不够,难以去发现知识并探索和创新;教师会觉得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物理教学资源短缺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究和验证理论。新课改提出的将科学探究加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当中,在高中物理教学环境中不能很好地实现,在资源短缺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客观的硬性问题。学校中的物理实验室在国内的大部分学校中都不能够很好地达到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效果,实验资源的严重缺乏,难以满足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的需求。学校片面地主抓应试教育,在教学实践方面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出现实验资源缺少的现象。新课改中提出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现行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学校创造这个学习环境,如:补充实验资源、订阅物理期刊杂志等等。
二、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分析
在新课改带领下,高中物理教学既有取得成果的一面,也有存在不足的一面,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下面几点分析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高中物理教学适应新课改。
1.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改对高中物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上建议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到课堂中。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物理课堂上也逐渐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结合更多的互联网资源,解决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难以表述清楚的现状。高科技应用的日益广泛,多媒体课件让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准确和清楚。同时,也要求教师根据物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层次性、联系性来制作对学生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科学引导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能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新课改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上,教师要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知识,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不要直接告诉答案,应该一步步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物理实验中,教师不要替学生做实验,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存在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看,教师做完实验后,问学生“看懂了吗?理解这部分是怎么回事了吧?”等错误的教学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能知道自己哪里存在问题。
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物理学科是一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很广的知识学科,教师应该在理论的基础教育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物理课堂教学,如:在电路的学习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讲解,可以向学生提问:“马路上的路灯,是并联还是串联?”“你能够组装小电器吗?”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美好,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改必然会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地深入发展,带给高中物理教学新的机遇和挑战。紧跟时代的脚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在传统教育理念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手实践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良.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家校协同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使教育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也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途径,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新课改对家校协同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个性、乐于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生活化”的个人,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家庭和学校不仅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生活场所,而且是对学生生活最重要的影响者,双方只有积极沟通、协调,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新课改要求学校与家庭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落实基本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可是在现实教育中,在对待学生价值体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庭往往不太一致。比如,当学校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一部分家长却可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管。在目前全社会价值体系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方向上的错位,必将大大降低教育的整体功能。所以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
3.新课改期望通过家校协同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从操作层面上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方式,这些方式能不能顺利实施,取决于家庭能不能积极配合。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展开以后,学生需要完成许多活动性课程教学,单纯在学校范围内不可能完成这些活动性的教学任务,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还比如有些课程试验区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减少或者不留家庭作业,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充分安排孩子们的课外时间,这样他们才觉得放心,才觉得老师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种理解上的差异,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来消除。
二、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的新途径
家校协同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又摸索出许多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教育沙龙。学校和家长通过“沙龙”的形式,定期在一起聚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由于沙龙交流具有休闲、宽松的特征,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平等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共同提高教育能力。浙江杭州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就定期举办这样的教育沙龙,深受家长的欢迎,并已渐渐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方式。
4.互动短信。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公司合作,利用短信平台与家长交流,也是家校协同的一种新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用短信方式将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学校的情况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发给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回复短信向学校和班主任反映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家长在百忙之中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基本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家长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浙江嘉兴市实验小学使用这种“家校互联”短信平台,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每天阅读渗透着老师们浓浓爱生之意的短信已经成为家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家长甚至将老师们发送过来的短信每一条都保存了下来,记录孩子的成长史。同时,家长们也积极回复老师们的短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目前,这种“互动短信”式的协同方式已经向其他学校推广开来。
5.网络论坛。新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利用互联网创建论坛,并把论坛地址告知家长,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在论坛留言进行交流,也成为家校协同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向学校反映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在论坛上与可以与其他家长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另外,可以通过论坛把众多家长的观点收集起来,集中人力、精力进行分析和解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超级秘书网
三、新课改背景下家校协同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和教师应掌握与家长合作交流的技巧,坚持主动、公正、平等和的原则,与家长和谐交流。另外,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的协同教育,应给予更多关注。
2.家长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时,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合理的评价,不能期望过高,眼高手低,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学习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
3.“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学生才是教育真正的主体。在协同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本人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参与到家校协同的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新课程实施中,只有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引言
随着新课改在我省近三年来的推进,而今全省几乎所有中学都已经推行了新课程,使用了新教材,新课程充满了挑战,有很多突出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课改的实施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改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观念传统,重教轻学[1]
新教材的优点是它面向全体学生,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给学生加固知识理解提供了较好的情境,教材内容设计巧妙,富有创意.但是从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有些教师却往往忽略了这些新素材,不安排讨论,不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机会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把这些新素材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数学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教师没时间也没精力进行探究性教学,教师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不透
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带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以外大多都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因此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班级管理,所以有的老师有时连基本的教学工作都完成不了,那里还有心思和精力进行探究性教学. 同时,从调查中还发现,有些教师因为忙于讲课,怕耽误课时的进度,总认为还是教师讲解既快又省力,效率最高,根本上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梳理及迁移.
(三)现代远程教育及多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面较窄
在调查中我发现,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学条件较差,资金不足,大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远程教育设备和多媒体器材,即使有的学校已经具备这些条件,但学校也不太重视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虽然有个别老师对多媒体使用但主要还是为了减少黑板上的书写,减轻自己的负担,而学生却像是在“看电影”,没有实际效果误解了高中数学新课改的理念.因此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而言,普及的不仅仅是远程教育与计算机等多媒体,更应该普及高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四)学生基础薄弱,认识肤浅,对高中数学新课改态度冷淡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是很好,初中学生会考六科合格率全县才是7%到10%,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贫困的农牧民家庭,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加之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大多学生都可以上高中,这样致使学校大面积招生,录取分数线低的惊人,高分考生还有外流,这一切对新课改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对高中数学新课改认识模糊,态度冷谈,只关心考试成绩,习惯被动接收,甚至可以说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时偶尔在课堂上的讨论也变成了他们玩耍的机会,学而不思,何来创新.这对新课改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现对部分困难提出了相应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用心学习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并专心领会新课改精神,试着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仔细研究有关课改的教育理念,重新建构自身教育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深层的教育观念,更进一地深化为自己对新课改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景,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为新课改助一臂之力.
(二)挖掘教材,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学习过程,教师应该把把很多内容设计成“实验探究”、“探究活动”等形式.通过这些探究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知识的理解,还感受到了获得探究成功的愉悦,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注重培训的时效性
大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相结合,逐步实现现代化手段在课堂中的使用,加大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寒暑期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把新的东西带进来,而不是仅限于新课改网络远程培训,表于形式.把外出学习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学校监督,这样里外结合可能会让学校的高中数学新课改有所进步.
(四)解决新课改困难的根本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2年10月,我参加了银川一中高中数学新课改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我的心灵感触很深.他们的授课方式基本接近了电视或报纸上报道的数学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开放、真正地自主、真正地探究.教师没有做知识的占有者,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参与学习、指导他们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小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新高中数学新课改存在的困难远大于我们估计中的困难,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数学新课改还处于萌芽时期,我们数学教师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发展的阶段,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教改中,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意识到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会化为乌有.把“数学家的数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数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现平.农村中学数学新课改实施的困难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0-32.
[2]高伟霞,王金铎.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87-89.
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13,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其对策调查
14,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新课改研究
1,新课改下家长的教育影响力
2,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实践研究
4,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的更新以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5,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
6,新课改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7,新课改中教师地位与作用
8,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建设浅谈
9,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分析
10,新课改与教师评价改革
1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12,中学学科新课程的新理念研究
四,家庭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成长
2,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3,家庭氛围对教育(中学,小学)的影响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成因分析
5,独生子女人格特点分析
五,实习体会与反思
1,实习中学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调查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
5,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六,综合研究
1,从教师现状看师范生的招生,就业
2,中学办学失范现象的成因
3,隐性课程的潜在价值研究
4,高等师范教育如何适应中等教育的发展
5,从中等教育的发展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
6,中学良好校风的形成及其物化形式的研究
7,中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研究
8,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研究
9,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成长
10,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学校管理
11,浅议教育产业化问题
12,德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问题研究
13,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4,通过实习,谈谈你对师范大学有哪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77-01
1.引言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在给农村中学生物教育带来全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生物教育的中心是提升全体同学的生物科学素养,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从而实现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学对于新课改精神的落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也习惯于采用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让探究式学习无从开展,不能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为此,本文对现阶段农村中学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措施提出建议。
2.农村中学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1专业生物教师极为匮乏
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中学根本就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同时在中考不涉及生物科目这一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一些生物教师在进入农村中学后不得不转向其它学科。除此之外,由于高考涉及生物科目,所以使相当数量的生物教师进入到高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匮乏问题的严重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资源的匮乏使新课改的精神在农村生物教育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2.2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传统
新课改的实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探究性学习,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过在自身专业深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的条件下,大部分农村生物教师对此表示力不从心,只能固守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无法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2.3 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想要达到新课改所提出的标准与要求,就必须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设备,不过就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向教育事业投入足够的资金。同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学生物科目长期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因而无法在本已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争取到更多的份额。另外,新课改后的教材编排对情景教学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将更多的内容放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上,这些都需要得到现代化教具与学具的支持,而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这种要求相去甚远,最终导致新课改的精神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对于新课改持观望态度,部分人甚至存在着“在现有条件下根本无法在农村地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课改”等消极思想。结合实际,我们发现想要在农村地区全面克服上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不过也应该注意到,所使用设备、器材的先进程度并不是一切问题的前提,落后教学观念的改变才是新课标实施的关键所在。
3.农村中学生物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艰苦的现实状况并不是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为了改变新课改精神在农村生物教育中落实难的问题,广大教职员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上述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加以消除和解决。
3.1 加强业务培训
对于农村中学生物教师队伍的充实以及整体教学素养的提升是确保新课标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不过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中学对于专业生物教师的吸引力有限,因此想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现有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就成为了一种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方式。为此,农村中学的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当中,尤其是要加强与新课标有关的业务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以教育改革理论的传播、新课改教育方式的讨论为主,以期将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内化为教师的个人思想,增强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解决培训工作覆盖面较窄、农村一线生物教师参与难度较高的问题,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可采用下乡送教的培训方法,让更多的农村中学生物教师能够亲耳聆听名师的示范课程,并与其一道,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讨论,为培训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效能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发挥本地优势
新课标对于中学生物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于生物实验的重视也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受经济条件落后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无力为生物实验课添置必要设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立足本地实际,本着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使用本地材料和农村资源。例如,在解决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时,既可动员学生到野外进行采集,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设自己的生物园,以此作为生物实验课的材料来源。此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实验材料经费不足的问题,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新课标中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与要求。
3.3 挖掘教育资源
为了确保新课改精神的落实,农村中学应注意与所在地区附近的城区中学、农科站、医院等部门加强联系,尽可能争取在试剂、器材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校方也应抓住政策扶持的机遇,向当地政府提出关于资金援助的合理要求,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购置生物教学与实验开展所必须的资料与设备,为新课改精神在生物课堂中的有效落实提供物质保障。
4.结语
新课改的实施为农村中学生物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对广大教职员工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于城区而言,农村中学生物教育存在着很多先天不足,对于新课标的落实难度较高,这就要求广大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争取教学资源,让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有同等的、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机会。
一、解读新课改课程资源编写意图
教师必须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明了其编写意图,并依据实际(不同年级、地区)灵活操作,借助现代先进教学手段,激活政治课堂。学生掌握课内基础知识,并能将理论内化为行动。那么,新课改后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编写意图是什么呢?我个人的观点是:掌握课本中“粗体字”,运用“活动探究”栏目,理解“相关链接”,解读“名言警句”。后三部分有机融合,共同服务课本中粗体字部分的教学这一核心。简言之就是一核心、三驱并进。
二、巧用“活动探究”是领悟课程编写意图的关键
现行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本,每一框题设置“活动探究”三至五个,设置在课本开头的“活动探究”,作为新课的导入,如果框题内知识点多,那依次设置第二、三、四个“活动探究”。在框题结束前或后,作为框题知识点的小结归纳,或为进入下一框题埋下伏笔。而课程标准对完成每一个活动探究都作了“设计意图”“操作建议”“注意事项”的提示,教师要明了每个活动探究的设计意图及注意事项,灵活参考操作建议,有效开展探究。
三、在“活动探究”教学上做足文章
1.全方位解读“活动探究”的设置目的
第一个活动探究”以问题情景呈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围绕解决基础知识(名词、政治概念等)。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探究结束后,我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政治观点,并提出建议,引领学生重塑正确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2.组织、安排“活动探究”
我把新课改的理念与本人20多年一线教学的成功手法有机整合起来,在教案本上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反复推敲每一环节,力求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使学生脑、手、目、嘴、时、空“六大解放”。各类活动的探究形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活动探究的教学更直观形象,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窗口,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教学实现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兴趣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