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活动设计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1

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活动宗旨,开展语文组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二、活动目标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教法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语文全体老师

四、参赛要求

1、选题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空白课时进行比赛,本次比赛课题定为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比尾巴》。

2、内容要求

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选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选择该教材的依据和实际教学效果;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体系;本课时所讲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第三、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分析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依据。

第四、教法和学法。说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依据。

第五、教学过程安排。

第六、板书设计。

3、其他要求

(1)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说明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意图及理论依据。

(2)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4、截止时间

20xx年11月6日。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二一、主题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二、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4)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展示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促进本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特举办xxxx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评优活动。

二、活动目标: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的内容,以单元设计为主题,采用中观教学设计思维,加强信息技术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设计要求:

1、结合现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以单元主题为主的中观教学设计。

2、设计课型可以是常规课程,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

3、一个主题中包含若干个专题。

4、设计模板参照《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教材》

四、活动对象:

所有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

五、时间安排:

1、3月在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上作具体的宣传、发动和布置工作。

2、4月-5月,教师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或对原有的作业进行修改后交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

3、5月下旬,由各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组织,由各校主讲教师从中推荐好的教学设计作品上传。各校推荐的作品数量在10件以内,原则上涵盖各学科。

篇2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由呈现简笔画引入,让学生猜测图中人物的语言。再列出图中人物的原话,让学生引述。教师在学生使用间接引语中提醒他们对时态的关注,呈现完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附之以练习,让学生在机械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达到熟练的程度及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又设计了“传话”和“我是小记者”两项活动。“传话”这一活动旨在口头的操练间接引语;“我是小记者”则是进行听和写的练习来巩固此语法知识。最后,由学生再次归纳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的时态的变化。由于小班的人数少,这些活动就更适合在小班中开展。

三、教学片段:(“传话”活动的开展)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The game is called “Tell me what he/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she said.

Model:

A: I am sad.

B: He said he was sad.

(在B同学回答完,教师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B同学转述的是否正确)

T: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sentences first. (Wait 2 minutes for writing)

S1: I am writing.

S2: He said that he is writing.

Ss: No.

T: who can help her? (教师温和的询问)

Ss: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教师发现虽然在前面操练的效果不错,但在进行口头练习时,错误的频率还是很高,部分较差的学生似乎跟不上. 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把句子投影到屏幕上,在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S3: (Show the sentence on the screen) I will visit Beijing.

S4: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5:(Show the sentence) I went to XiHu Lake last week.

S6: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last week.

(时间状语的变形并不是笔者今天所教内容,指出错误是必然的,但该如何解释,这是笔者设计时未考虑的,因而笔者只是把正确的表述教给学生)

T: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of time‘last week’. We should change it into “the week before”.“Tomorrow I will tell you the reason.”

(在八对学生做完此练习后,笔者让全班同学集体把这五个间接引语的句子大声朗读一遍,再次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

T: let’s say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T and Ss: He said that he was sad.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the week before.

四、教学反思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1.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地域、师资和学习起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各班的学生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的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后,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2.重视活动中微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地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堂课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正是教师忽略微任务布置的结果,让这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笔者在课后想到,在让个别学生进行练习前,可先把全班学生分组;学生回答时,本组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找错。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活动中的即时评价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8-02

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以后,首先要提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称教学目标)的构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别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方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笔者在实践中将此项设计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教学环节的酌定,二是将已酌定的教学环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整体。

一、教学环节的酌定

(一)预习指导及预习的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高展示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已是较普遍的作法,但是其效果如何还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几乎不能或不愿自己去进行预习。同时有些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去改变学生的不良预习状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其不足,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上。学生能否预习好,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否具备共同合作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课前的目标展示、预习指导、学生预习作为“课外”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使单一要求学生预习转变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习。通过为特定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指导方法,利用课前目标展示指导学生预习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预习的可靠度和自学能力。

(二)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酌定课内教学环节

以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目标展示、诊断性评价、新课教学、信息反馈、矫正补救等教学活动要素作为教学环节选择的对象,是课内教学环节酌定的基本设想;针对特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要素的取舍,是酌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做好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找出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是酌定教学环节的两项基本任务。

1.预测学生预习达标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小及学情分析,可将一次课要实施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自达目标、助达目标、导达目标。①自达目标是指通过预习可以达成的目标;②助达目标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基本上能够达标,但可能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帮助才能达成的目标;③导达目标是指难度较大,预测学生在预习中疑点较多,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去指导才能达成的目标。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既可作为酌定教学环节的根据,也可以作为某些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据。

2.寻找根据,取舍控制要素。取舍教学活动要素必须寻找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及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学生条件、教学活动要素本身的作用等都是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取舍某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可能是上述内容之一,也可能是上述内容的几个方面,只有找到根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目标展示的取舍。目标展示是为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即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目标展示的作用说明:目标展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手段,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重复采用的教学环节。

(2)诊断性评价的取舍及“补偿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先决条件,并由此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教学”。当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时,要针对性地进行诊断性测试,并在学生不具备知识先决条件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补偿”,这是取舍诊断性评价并相应地进行“教学补偿”的根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判断某一特定目标的达成是否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从而确定诊断性评价的取舍,通过对诊断性测试结果的预测,进行“补偿教学”安排。

(3)信息反馈的取舍。没有信息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甚至是失控的,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信息反馈。因此,信息反馈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采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信息反馈,包括形成性评价、教学在动态系统中的观察反馈及在目标控制作用下的“超短反馈”三种形式,后两种反馈形式很难作为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但形成性评价可在三类目标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

(4)“新课教学”矫正补救的取舍。“新课教学”是为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安排的教学活动。矫正补救则用于进一步解决“新课教学”后仍存在的问题。因此,“新课教学”取舍的根据是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而矫正补救取舍的根据是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自达目标一般不安排“新课教学”;助达目标需要安排“新课教学”,但一般不安排矫正补救;导达目标既要安排“新课教学”,又要安排矫正补救。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安排“新课教学”或矫正补救,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和课内教学的整体功效。

二、教学环节的组合

1.教学环节组合的基础和重心。组合教学环节的首项工作,是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编排已酌定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只要把握了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教学活动要素的先后排列,并有机地结合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和灵活安排形成性评价,就不难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由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框架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教学”等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实施,所以,编排已酌定的教学环节的顺序只是教学环节组合中的基础工作,设计的重心应是进一步考虑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细节,即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或设计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相互协调,同时使教学活动框架相应转变成一个能发挥整体效应的方法群体。

2.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框架中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一类别的教学目标可能有相同的教学活动框架,但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设计。

(2)教学活动框架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实现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

(3)重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衔接及协调,使选择或设计的各种方法融为一体,在控制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能发挥整体的功效。(4)“新课教学”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进一步体现师生合作,能使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24-128.

篇4

有效的小组活动设计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有效的小组活动设计对落实新课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和整合教材,很难设计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活动,会使我们的课堂被动。

一堂课的好与坏,往往在学生进行输出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发现学生吸收的如何?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发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许多的不足和差距,什么才是最适合学生接收知识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案例:

一、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老师上课如果看不到闪闪发亮的眼睛,那就说明我们在无视学生,那么何谈“以生为本”,下面就是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实施的时候,她就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感情”,在进行了反思改进后是不是使课堂更加的有效了呢?

Unit3《What color is it?》

教学片断:本周我们进行了第三单元《What color is it?》中第二课时的学习,其中在第二课时中有一个环节是对第一课时的一个巩固和提高,我在听同组老师的课时,发现老师是这样设计和评价的:

老师要求:假如这是你的房间,你的朋友来到你的房间参观,请用你所学的知识,把你的房间介绍给你的朋友们。

学生活动:六个同学一个小组开始讨论,并且用到了所学到的句型: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What color is it?

―It is … ―Spell it, please.

教师评价:把全班十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分别用A、B、C代表,然后从三个大组中各选一组进行展示,然后按照展示优劣给大组得分10、8、6。

课堂观察:1.首先课堂上老师的要求是介绍自己的房间,那只需要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老师的意图,很多中下游的学生会成为一种看客,或者叫做牺牲品,我有的时候发现因为初一的孩子们看到老师要加分,迫切的想展示,但是组里还有稍差的学生,所以很多好的学生就让差的学生少说,一句或者半句。

2.活动场面看着很热闹,但是实效性并不是很强,第一目前他们所学的对话的水平,基本都是机械的简单的操练,并没有多少创造,而且展示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为场景设置的本身就是假的。

反思改进:

老师的要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句型:―What is this/that?―What color is it?等等,请大家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到的问候语,两个或三个同学编一个对话描述一个我们教师的物品以及他们的颜色。学生活动:小组里两人或者三人合作,就像是朋友见面自由聊天一样,介绍班级物品。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实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老师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够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学得好,有的学生在另外老师的课堂上就学不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师的心没有和学生一起跳动,那么来看看下面这位老师是不是和学生一起跳动了呢?

Unit5《Is this your sister?》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第五单元《Is this your sister?》复习课。

语言目标及功能:学会运用陈述性的语言,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家庭照片。

任务设计:根据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Where is your parent? Who are they?,要求学生根据以下的语言模式,两两合作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照片:

―Hi, I’m____. ―Here are ___ photos of …./Here is a photo of ……

___and ___are in the first photo. These are my …

In the next picture are my … These …are my … I love my family.

操作过程:T:请根据你的合作伙伴的介绍,选择一张你伙伴的家庭照片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可以练习Here be…句型,还可以练习到his/her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学生似乎是听懂了,拿着照片开始相互介绍,教室开始活跃起来,大约三分钟后,我停止了学生活动,但是居然没有人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我认为没有学生主动展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第二就是老师没有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求,导致学生虽然在说,但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第三就是老师没有给与一定的示范或者将任务分解,由易到难,老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指导或者示范,这个很重要。

教学改进:在第二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将自己的任务进行这样的细化:1.首先在进行这样的任务之前,让学生先熟悉句型,在小组里进行对于自己的家庭照片的描述。2.任务布置之后,我和一个同学进行了model示范,先我们两个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照片,然后再用别人的家庭照片进行介绍。

效果:用时5分钟,在进行展示的时候,有一半的学生积极的举手进行展示,而且很流畅。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谈”以生为本”,课堂“翻转”,如何能够真正的做到呢?只有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翻看自己的实际教学,才会真正的意识到,“口号”只会误导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实现。

篇5

初步建立幼儿的序数概念,并能从不同的方位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

材料:

5个小动物玩具:小兔、小狗、小猫、小鸭、小象,1块盖布。

玩法:

1.用可爱的小动物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家长用神秘的语言对孩子说:“今天有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拿出小动物,散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确认动物的名称。

2.“今天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排队的游戏,咱们来给小动物排好队吧!””家长指导孩子把小动物排成一横排。

3.家长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左、右)引导孩子准确说出动物排在第几位。然后;家长用手指着从左数起,并问孩子:“请你来告诉我,从这边数,小兔排在第几?”让孩子回答并指出小兔所在位

置(如孩子回答对了;可用小兔来亲亲孩子的脸。)……让孩子熟悉从左边确定所有动物的位置。

4.换个方向(从右边)让孩子说出动物的位置。家长手指向右边:“现在我们从这一边数,排在第一的是谁?”“请你把排在第二的动物拿给我。”小狗排在第几?”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动物的准确位置。

篇6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  认识区分“1”和“许多”。

3.  知道“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准备

钢琴、一位老师、一幅大挂图、一个小篮子、几个苹果和橘子、一个面包、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小红帽、与幼儿数量同样多的插花、一扇假大门

活动过程

1.

音乐导入

小朋友,请你跟我做(一位老师弹歌曲〈〈小红帽〉〉,幼儿跟老师做律动)。小朋友,刚才是什么儿歌呀?对,是小红帽。昨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小红帽的故事,有一天小红帽去看外婆,经过大森林的时候碰到了大灰狼,大灰狼骗了小红帽,把小红帽和外婆给吃了。最后是猎人打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和外婆。

2.认识“1”和“许多”与它们的分合关系

今天外婆给小红帽打电话了,外婆说:“小红帽,来看看外婆吧,外婆想你了。”于是,妈妈给外婆准备了许多礼物,让小红帽拿给外婆。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面包)?老师手里有几个面包?小朋友看看妈妈还准备了什么(拿出一个苹果)?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红帽说:“妈妈,一个苹果太少了,你在拿出几个苹果吧!”(老师分4次拿苹果,每次只拿一个,每拿完一次就提问‘老师手里有几个苹果’)。小朋友看看现在一共有多少苹果呀(引导幼儿说有许多苹果)?这许多的苹果是由刚才一个一个的苹果组成的,所以,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一个一个的1可以组成许多’。(老师再拿出5个橘子)小朋友,这是些什么?老师这里有多少橘子?(把面包、苹果、橘子放在小篮子里)小红帽拿着妈妈准备的一个面包、许多苹果和许多橘子去看外婆了。

小红帽走啊走啊,有走到了那片大森林,小红帽害怕了,她怕在遇到大灰狼。于是,她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和我去看外婆吗?”小朋友,你们想和小红帽一起去看外婆吗?小红帽听到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去看外婆可高兴了,她说:“谢谢你们,请你们也戴上小红帽吧!”(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小红帽)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多少小红帽?(请每位小朋友拿一顶)现在小朋友头上戴了多少小红帽?老师手里还有小红帽吗?刚才老师手里的

许多小红帽被小朋友拿走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了。所以,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戴好你们的小红帽,我们一起出发吧!

3.巩固

(墙上挂着大挂图,上面插着花)小朋友,这里有花哦,看看有多少花呀?我们采些花给外婆送去吧!每个小朋友只采一朵花。(在小朋友采花时提问个别幼儿‘你采了几朵花’)小朋友,现在你们手里有几朵花啊?草地上还有花吗?它们都在哪了?对,草地上的许多花都被小朋友采走了,变成小朋友手了一朵一朵的花了。许多分成了一个一个的1。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花都放到老师的篮子里吧!篮子里现在有多少花?小朋友手里还有吗?

篇7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观、教材等不断涌现,有学者明确提出“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1];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2]。

我们通过对N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自新课改以来,83.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常规的讲授、演示及课堂练习等类型外,有83.3%的教师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75%的教师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活动,50%的教师组织过阅读活动,25%的教师组织过辩论活动活动;分别有16.7%的教师组织过游戏类、或知识抢答、或小组比赛;只有8.3%的教师组织过角色扮演。

课堂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1.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内涵

“知行学说”是我国活动教学思想的本源,并认同知行统一。在《实践论》中对知行进行了辩证分析,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西方,活动教学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反映在教学上要重视儿童个性、人格和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思想在西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主张从活动中学等。

根据活动教学视野中活动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征,我们认为: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活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

根据中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通过文献法,并结合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分为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2.1语言交往型

语言交往型活动是基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对话双方角色互为主体性,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表现形式上,语言交往性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型、表演型和竞赛型三种形式。

2.1.1游戏型活动

游戏型活动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拼图游戏、填字游戏等。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总结。

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确定游戏活动),在分析各个经典实验时,学生已初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其对应的英文单词ask,think,try,run,answer,catch the truth,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字游戏(游戏活动)。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Attract(“吸引”的意思)。总结并引导“正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3]。该环节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人类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吗?能否人为提供CO2和H2O,在光照后产生O2和有机物呢?

在生物学教学中,消化和吸收[4]、生物生存的环境[5]、遗传基本规律[6]、减数分裂[7]等,都可以穿插运用游戏活动教学。

游戏型活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但开展游戏型活动教学要依据生物学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目标,挑选合适的游戏种类,设计游戏活动过程,研究游戏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等等。老师要及时指导,教会游戏方法,纠正错误、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必要时,教师亦可参与游戏,融洽师生情感。

2.1.2表演型活动

表演型活动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设计剧情,师生参与表演的活动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表演―角色分配―开展表演活动―总结评价。

例如,“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就可以尝试应用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先利用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课前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接下来进行各种器官的认识,采用角色扮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并进行表演。首先角色A带着道具走上讲台:大家好,我是五官之一的鼻,别小看我哦,离了我可就遭了,为什么呢?一是不美观,二是我还是呼吸的起点。我有两个孔是与外界相通的,并且在孔内就是我的腔,在腔内有黏膜,在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能分泌黏液,别以为黏液讨厌,它可是保护神,在大冷的冬天,寒气逼人,阵阵冷空气从我的鼻孔吹入,是我分泌出的黏液慢慢温暖它,并吸取了部分灰尘、细菌,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了,减轻了对肺的刺激。还有,我的腔上部黏膜内有许多嗅细胞,能够感觉周围的香味、臭味,我的贡献可大了。接着,及时展示了“鼻”的课件,并点拨了相关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接着分别是角色B(扮演咽喉)、角色C(扮演气管)、角色D(扮演肺泡)上台表演。等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各角色扮演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奖励,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8]。

在生物学中,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袁隆平与贾思勰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表演。当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0]等难点内容也都可以运用表演活动教学。

表演型活动教学既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又有利于完成对原有知识的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表演型活动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和表演性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时指导。

2.1.3竞赛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教学是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为目标,通过竞赛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思维,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包括必答题、抢答题、猜谜游戏,也包括与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等)相结合的形式。

竞赛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竞赛活动―制定竞赛规则―开展竞赛活动―总结评比。

例如,在学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复习小结课上,可以借鉴江苏卫视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的比赛规则,设计“一站到底”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必答题、抢答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难易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学生已经事先得知要进行游戏比赛,在课前就做了充足准备。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11]。

其实,在学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教师可采取知识抢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微生物的代谢[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3]等内容中也可以应用竞赛型活动教学。

竞赛型活动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但在开展竞赛型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出好竞赛题,设计好竞赛环节,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竞赛的娱乐性,力争全员参与。

2.2操作体验型

操作体验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根据操作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制作型和观察型等。

2.2.1制作型活动

制作型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运用于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制作模型和实物模型等。

制作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材料准备―开展制作活动―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制作程序,如结构模型的大小(包括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材料,讨论设计方案,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结构模型的检查与修补,展示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等。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学生对DNA分子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为以后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14]。

在生物学中,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1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16]等知识都可以应用操作型活动教学。

生物模型的制作,有助于将书本知识立体化,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技能和创造力。但在开展制作型活动时,由于制作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准备,老师应事先布置制作任务,作品的原料必须比较容易找到。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并做好评价与评比。因耗时耗力,制作活动不宜开展过频。

2.2.2观察型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是通过学生观察生物学模型或生物学现象及其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观察目标―实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交流与表达。

例如,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区分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采用让学生做贴画的活动。把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做在一张纸签上,再让学生利用纸签去贴。这个观察游戏活动成本投入很少,而产出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感兴趣。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对种子的基本结构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通过观察,区分出了两种种子的不同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7]。

在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图解[18],花的结构[19]等都可应用观察型课堂活动教学。

观察型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第一手资料,发展科学思维,学会实践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观察时,教师应明确目的,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观看,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感官或科学观测工具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观察后应及时总结,共同讨论。

2.3探究型

探究型活动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选择研究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多种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

探究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三个理化性质及其正常值范围,然后展示“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哪些成分超出了正常指标?(学生积极分析数据,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我发现化验单上除了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酷超标外,肌醉测定值也超出了参考范围。但奇怪的是在肌配的后面没有注明超标的箭头符号。是不是教材印错了?

学生继续追问:老师,肌配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肌配超标了此人的健康会出什么问题?

“老师,为什么在抽血查肝功前不许进食呢?”

在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刚刚讨论的内容,得出结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将意味着人体某些器官的机能改变。”[20]

在生物学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1],DNA分子结构[22],种子萌发过程[23]等重难点内容也能可以应用探究性活动教学。

探究型活动教学可以突破传授知识结论的倾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寻求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但在实施探究型活动教学时,教师需要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

总之,教学是一种活动。虽然探究型活动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耗时也较长。因此,它必须与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活动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发挥各种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势。在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学课堂教学组织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周先进,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J].天中学刊,2008(3): 8-10.

[3]姚亭秀,韩宏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4,01:36.

[4]邱燕华.“游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J].成才之路,2014,26:48-49.

[5]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6]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7]童春水.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J].中学生物学,2003,01:17-19.

[8]叶桂金.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6:150.

[9]张宝平.表演展示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95-196.

[10]雷美华.不费“力”的学习――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表演”的魅力[J].新课程(中旬),2013,05:82.

[11]黄裕花.游刃有余,戏动人生――生物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综合版),2013,10:69-70.

[12]夏虹,韦慧彦,王育水.探索生物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竞赛式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6-47.

[13]陈文娟.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堂导入――血疑、原音重现、开心辞典与寻宝[J].中学生物教学,2011,03:45.

[14]王晓玲.使学生灵巧的双手动起来――生物模型制作竞赛活动的启示[J].生命世界,2009,12:80-82.

[15]李智苹.生物模型制作――开启学生创造力的大门[J].中学生物教学,2011,05:23-24.

[16]任守运.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制作”课题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2,09:43-45.

[17]谢鸿章.初中生物游戏教学例谈[J].学周刊,2012,09:176-177.

[18]张先桂.观察活动与观察能力培养[J].生物学教学,1998,09:11-12.

[19]郭佳.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生物技术世界,2013,01:121.

[20]马婧.高中新课程生物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薛密.高中生物指导性探究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8

活动难点:使学生增强主动交往意识,增加交往中信任感。

活动方法:引导法、活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热身游戏:兔子舞 要求: 教师、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游戏过程:学生站成双排,后面的学生把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双肩上。具体跳法是,左脚向左跳两次,右脚向右跳两次,双脚并拢向前跳一次,再向后一次,再向前跳三下,开始练习时让大家边跳边喊:左左 右右 前---后---前前前,反复跳反复让大家喊,直到大家跳熟为止。然后再配上兔子舞的音乐,教师参与学生队伍中一起跳。

在学生热情很高,很快乐中结束跳舞。

教师导语: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生存的,我们需要与别人相处,与人交往,相互协作。我们通过此次活动课学习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同学相处。

主题活动:

活动一:《爱在指间》 这是用手指表达情感的主题活动,向对方出示手指,表示不同意义。

(一)教师讲解活动过程:将团体成员分成两组,分别站成两两相视而立的内外圈。成员在教师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老师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1)当伸出1个手指表示 “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当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3)当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的朋友”;(4)当伸出4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老师发出动作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身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关注(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擢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盛况相视而站,跟随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以此类推,真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手势”为止。

(二)教师引导做活动整个过程

(三)教师引导同学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少时,心里感觉又是怎样的?(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与分享,共同总结出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原则:人际关系中喜欢与讨厌是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首先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那么我们必须先去接纳别人喜欢别人,别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去主动对待别人,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地位。

活动二:信任后仰 主旨是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交往应该互相信任,只有充分信任对方,让对方感受到被信任的美好感觉,让学生认识到信任对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教师讲解活动要领。(1)游戏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成员拉下眼镜、手表、以及身上任何尖锐和硬的物品,并把口袋掏空。(2)选一名志愿者站在一张1.3米左右高的桌子上向后倒,一句成员作为监护员,其余成员至少应在10人以上,负责承接后仰者,他们两两相视而站,按个子高低在桌子前排成平等的两列,队列与桌子成垂直角度。每位成员向前伸直胳膊,掌心向上,放在对方的双肩上,站成一个安全的承接区。为确保后仰者的安全,可在承接区铺上一块体操垫。(3)老师用捆手布将后仰者的手捆住,然后用手抓住捆手布。一切准备就绪后,后仰者喊“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成员高声回答“准备好了!”老师听到回应后,发出“一、二、三、倒”的指令,并松开捆手布,后仰者应声向后挺直倒下,其他成员则竭尽全力平稳地接住,然后抬着肩先放腿,再放肩,确保安全将其平稳放下。(4)每位成员轮流充当后仰者和承接者,尽量要求每位成员参与,但有心脏病、高血压和严重腰伤者不能参加。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经验分享:

(1)倒下的那一刻你害怕了么?你相信其他学生会稳稳地托住你么?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2)保护者在自愿者倒下前和倒下后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吗?为什么?(3)你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篇9

一、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弘扬个性”是时代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置上来考虑,要把着力点放在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要努力使学英语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的需要,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及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主题教研活动,就是要探索能满足在英语课堂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途径、方法。使英语教育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学生,这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活动目标

作为教师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来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潜意识,要彻底地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把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上。要在课堂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英语和感知英语,体会到英语就在身边,感受到英语的趣味,体验到英语的魅力。作为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才能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弘扬个性。

三、活动内容

(一)创设愉悦的自主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二)注重课堂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参与时空,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创设生活化的英语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活动过程

2008学年第二学期

教研活动主目标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研活动主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实践与研究

教研活动主形式理论学习+课例研究+教学沙龙

教研活动流程设计

时间地点分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活动形式预期效果

2月下旬校外自主研修系统的理论知识分备课组读书报告,总结,体会等认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重要性

3月上旬校内听取专家有关个性特长发展的理论与案例全组人员讲座初步了解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学习观课方法和数据记录手段

3月中旬校外观课—记录全教研组观课,运用《课堂教学监控观察表》收集有效信息,产生初步思考

3月下旬不限撰写观课反思分备课组案例研究观课反思成文,文章要以数据和记录为基础

4月上旬校内实践---创新全教研组个人教学实践,实践反思成文

4月中旬校内全组主题式教学研讨全教研组初步制定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形式教师能将教研生成运用于实践,以教学是否有效反过来验证教研是否有效。

教研活动评价(这部分需要在后期完成,教研设计时要考虑进去)

教研活动是否针对教师现实需求(是否)问题解决方案是否形成(是否)教师参与程度与研修现场氛围(好、较好、一般)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寻觅到专业支持(是否)教研活动的成果是否得到体现(用论文、反思等形式为活动中的生成寻求理论支持)(是否)教师是否有运用活动成果与教学实践(是否)教师的教学实践验证是否和教育活动中设想的解决方案相关教研组长自我总结和反思

课题观点记录

一、突出个性发展主体地位的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为发挥好主渠道作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的结构必须改革,建立起突出个性发展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设想:

1、创设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2、确立适合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①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相结合。②教学情感和学习情感相结合。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相结合。

3、创设一个发展多元格局的小学英语教学体系。①变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②变固定的班级统一练习为多层次的练习。③变“应试型”评价为多元化评价,以更全面、更精确反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整体综合素质情况,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拓展个性发展广阔天地的学生活动课程,设想创设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英语校本活动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10

一、立足幼师职业岗位(群)需求,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具体事实和原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学以致用。因此,案例创设的典型性、实践性、问题性和趣味性举足轻重。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

1.案例创设的典型性、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要求,自觉突显理论学习的重难点,又要具备典型性,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拓展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对同类案例群的运用迁移能力。如笔者在讲授“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中班)”的章节,就选择了两个幼儿园实地拍摄的视频:幼儿园里三个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享玩具、建立友谊的过程;三个小朋友因为溜滑梯顺序发生矛盾,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案例的实用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紧紧围绕着“儿童的友谊建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习的最后,学生不仅能自己总结出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关注到了视频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过程,提出了教师的态度行为会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儿童心理‘敏感期’产生深远影响”等许多发散性问题,而这些不同视角和思维的碰撞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更多新知识的重要契机。

2.案例创设的实践性、问题性

活生生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在幼儿园里真实出现、经常使用的案例会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案例多角度呈现的问题也更易于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典型任务,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作为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3.案例创设的浓缩性、启发性

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更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步步深人。反之,如果问题的创设缺乏理论一致性,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滑人“学生玩耍一堂课,嬉戏小结就完事”的误区。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在案例投放之前就提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案例学习,通过问题的创设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游戏技能、指导游戏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在实例教学中既消化掌握教学活动的理论,又能独力担当起组织教学活动,并能设计、创编、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游戏的任务。

实践证明,幼师专业的女学生占大多数,表演能力强,亲和力大,趣味性的案例教学吸引着原来呆坐在座位上死读理论的学生走出来,体验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实践学习,这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幼儿园典型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典型案例导学——案例实践教学——评价反思”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1.整合课程,接轨“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确定典型案例教学任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敎材共有四章内容,笔者在备课的最初就按案例教学的需要打碑章节界限,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确定课程里适于案例教学的学习内容。诸如:(1)依据“幼师职业岗位(群)的教学目标”确定案例分类,如将幼儿园各独立部分结构整合相关的案例任务为:幼儿游戏活动案例、幼儿活动区活动设计案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等。(2)依据“不同性质的游戏设计与指导”分类,整合为:第一类创造性游戏;第二类规则游戏;第三类体育游戏或视频欣赏等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对个别实在不能进行案例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3)依据“不同场所的硬件设施条件”分类,整合为:第一类以学校实验室、实训室现有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为主要实训依托的案倒教学;第二类以(实习)幼儿园现场教学为依托的案例模块;第三类以社区(社会)等开放性场所设施为主要依托的案例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同,案例的选择也各有不同。(4)依据“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分类,整合为诸如以“幼儿教育活动顺序的层次性”来整合创设案例任务。(5)依据“学习过程中某一主要学习方法”为分类点,诸如第一类以“观察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经常倡导自然条件下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的观察教学;第二类以“调查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曾创设过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

2.创设案例情境,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案例情境的创设是案例教学法的“导向阶段”,精彩的情境专题既能实现当前学习内容与现实情况的接轨,巧妙引出任务的主题,又能引导学生确定游戏计划、明确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笔者在准备“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组出示情节图片,一组放映小动漫视频。学生讨论:哪组更易于刺激幼儿说话的欲望?为什么?在熟悉的感性情境认知里,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要求以及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甚至还有学生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主题。

3.案例教学“教学做合一”,帮助学生实践、体验、反思、内化

这个实践环节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信息,教师则重点把握好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创设推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情境模拟、观摩见习、方案设计、小组讨论等的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4.成果评价、实时反馈,坚持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优化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及时指导反馈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释疑评析游戏学习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等一系列反馈反思工作就成为课堂评价的重头戏。笔者所在的班级在这一环节里,最常用的是使用“活动设计评价表”,其内容包括:设计的意图、活动目标及设计的依据、活动准备的内容、活动流程、各关键环节的安排、活动延伸的设想等。同时,在f时的过程考核中,笔者还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小小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作业、练习、说课视频、实习资料、模拟教学活动视频、评价反思、见习随感等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和评价反思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档案袋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搭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均衡发展。此外,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一系列的案例任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组织和指导教育游戏活动’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活化课程的动力与实施的压力并存一案例实践教学效果与困境的反思

篇11

一、目前多媒体电子教案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是现代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和动态的教学素材集中在一起,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考。教师运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营造更加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中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很少,教师可以参考和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很少,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准备。而且,电子教案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各类针对化学采用的专业软件。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应用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教师宁愿采用传统的手写式教案,电子教案一时间难以普及开来。

二、关于电子教案的研究

电子教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材料进行归类,利用一些计算机技术在知识体系中形成连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方便进行演示和电子化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不是单纯的拷贝教学材料,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能够便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和利用,电子教案替代手写式教案还有很多好处,能够加入很多多媒体教学材料,相比较传统的教案内容更加丰富,采用计算机技术,更加专业和准确,很多可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设计课程内容,电子教案也更加便于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在网络上共享,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提高。我们讨论的电子教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学材料的高度整合性

教学活动是以课本教材为主要参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往往会选择大量的教学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类的、图像类的和各式媒体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课件都算作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的安排,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先准备好,教学活动需要围绕教学设计有序展开,教师要按照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让一节课井然有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些教学材料在备课阶段往往都是与教案独立开来的,尤其是各类多媒体教学材料,都是存放在计算机中,很难与手写的教案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使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出现了脱节和失误。由此可见,采用电子课件的形式,将这些教学材料高度整合在一起,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电子教案中都能一目了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更加有自信,流程更加清晰,对于课堂的掌控更加有节奏。组织电子教案时,要先准备好要用的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图片等,然后设计教学流程,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连接指向需要的教学材料,这样在教学活动中直接调用即可,流程性强,教学材料也就高度集中。

2.教学材料的多元化利用

电子教案因为不像纸质教案有形式的限制,在计算机中制作电子教案可以将各种教学材料进行融合利用,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合成,让教学材料更适合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材料在通过电子教案整合起来后,能随着设计的教学流程有序地展示,可是这样的顺序结构占用的线性资源较多,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效率不是很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多指向性,将电子教案中整合的教学材料组织成网状结构,这比线性结构的应用更加高效。多元化的教学材料能够通过这个多元化接口与其他教学材料形成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网状结构关系。比如,第一章绪论,在讲解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只有初中化学基础,甚至基础很差,在讲解过程中必须安排涉及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这里就可以安插一个跳转连接,作为课外扩展或者是知识巩固连接到相关的其他内容。进入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支后,最终还是要以课堂重点内容作为基准,重新连接到课堂主要的知识网络,这样的网络式电子教案更加高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关键是通过电子教案的多元化利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网络,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机会。

3.电子教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

传统的纸质教案只是教师的教学参考,考虑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往往会设置一个板块来设计一些问答,而这些问答穿插在教学流程中,但有时考虑到课程进程,很多问题都被忽略掉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电子教案具备多通道的优点,所谓的多通道就是指电子教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配合教师的讲解或者文字的说明通过视听多个感官通道进行教学。传统的教案,教师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是单通道的,很多辅助内容很难通过教师一张嘴全部表达出来。我们利用电子教案的这种多通道优点,在教学材料形成知识网络后,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内容。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视频播放过程中,设计一个类似问答环节的内容,视频暂停要求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跟着视频思路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提问,思路仍然处于比较清晰的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关于问题的设置,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承上启下的内容,例如有机化学基础中,乙醇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将铜丝折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炙烤,这时在屏幕上给出乙醇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程式,暂停演示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有实验方程式作为参考,实验条件也在视频中给出,只需要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就可以准确进行说明。

三、电子教案的制作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软件

前面也说到限制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于一些计算机技术很难掌握,但是不能因为难以掌握就不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我们在良好地组织了教学材料后,尽量使用简单的制作技术来完成电子教案,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技术和使用的冲突。中职医用化学教师在设计电子教案时,首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节课的课程重难点。医用化学对于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在知识的体系化构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尽量从基础引入,渐渐向深处扩展。初期不要求教师使用多难的计算机软件,灵活运用Word和PowerPoint就很好,利用这两个办公软件处理文字和多媒体教学材料都很好,而且这两款软件都提供了连接功能,在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电子教案便于储存、修改和再用

电子教案的制作不可能一次就很完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在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留有很多可扩展和可优化的余地。电子教案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的,所以,电子教案的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电子教案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对于教案中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要及时更换,课后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电子教案一旦制作成,储存在计算机中,既便于修改和完善,也能够在复习课上再次使用,或者借用原来制作的电子教案组成新的适合复习的教案,循环教学还可以利用已经制作好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能减少大量的备课时间。

3.电子教案的内容要便于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

电子教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所以,电子教案的内容选择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重难点进行组织,而且教学材料的组织还要突出高效性,不要选择那些拖沓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材料的展示也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尽量选择便于理解的教学材料,对于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选择一些新颖活泼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材料,这些都是组成一个好教案的必备要素。

总而言之,电子教案的制作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深入研究电子教案的组织原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备课

新课程理念,往往强调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形成有效的生成,以打破传统单一静态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但我们知道,有效生成的形成必须要有提前的预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活动,只有在有效的备课下,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整体教学过程和节奏,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实际,形成有效的生成,为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条件。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备课才能称为有效的备课呢?事实上,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有效备课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所谓的有效备课就是在课前把教材浏览一遍,或者准备一份详尽的教案就算完成备课任务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备课活动与我们所说的有效备课相距甚远。

一、有效备课要力图脱离教案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总是花上大量的时间准备一份内容详尽、无所不包的教案,在上课的时候,也是手不离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内容一步步推进教学活动。这种过分依赖教案的习惯其实是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课前设计详尽的教案对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把笔记整理、资料摘抄、资料拼接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注解分析等作为教案编制的内容,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准备好丰富的素材,然而,做这些准备并非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读,事实上,经过课前扎实的备课,教师要做到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的程度,换句话说,在课堂上,没有教案的备课才能真正体现出有效性。一旦教师能够脱离教案,会腾出更多的思维空间进行课堂环节的把控,这样在有效按照预设推进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能及时把握生成资源,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有效备课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备教材是备课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务必从各个方面把教材的内容吃透,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教育资源。首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节都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单元、课、节、框之间都布满各种逻辑关系和知识原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理清这些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然后以结构为依托,把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串联于知识结构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提升结构性认知,深化理解层次;其次,注意对教材中心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节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而每一个中心思想也是这部分教材的核心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这部分内容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的本质”,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概念分析、资料说明等多种方式,把“货币的本质”剖析开来,一旦学生理解了“货币的本质”以后,围绕着这个本质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信用工具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集中精力备教材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集中“火力”对准这两点。由于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偏重于理论的学科,在讲解重难点问题的时候,切记照本宣科,而要通过搜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资料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这样才能讲清楚概念、原理的内涵。

三、有效备课要关注备学生

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信奉“拿来主义”,常常把一些经典教案、教学策略拿过来直接用,但实际取得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竟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事实上,教案、教学策略本身的质量没有问题,而教师把教案、教学策略拿过来利用也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案、教学策略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知道,这些教案的编制、教学策略的设计都是基于一定的学生实际产生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案的直接参考。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注,设计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教学计划,自然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备课环节中,认真备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包括学生掌握哪些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的深度如何,对于一些与政治学科有关的其它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信息的掌握情况等,了解这些内容以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才能准确把握备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心体验等,一旦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能够“投其所好”,设计出一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和活动;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要有所差别,例如,针对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活动类课程,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有效备课要形成动态的课堂内备课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课前的备课活动即使再充分,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果善加利用,就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用于课堂内的备课,从而为课外的备课进行补充。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国民收入”的概念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把它同“社会总产值”的概念进行了对比,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准备,但经过学生的提醒,笔者认识到了学生在这两个概念之间也会发生混淆,于是笔者随即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比。在课后,笔者把这部分的内容直接补充到了原有的教案中。

总之,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认识,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努力通过有效的备课活动走好教学活动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如新.新课程下政治课有效备课的基本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年09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