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活动设计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

篇1

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活动宗旨,开展语文组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二、活动目标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教法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语文全体老师

四、参赛要求

1、选题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空白课时进行比赛,本次比赛课题定为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比尾巴》。

2、内容要求

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选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选择该教材的依据和实际教学效果;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体系;本课时所讲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第三、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分析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依据。

第四、教法和学法。说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依据。

第五、教学过程安排。

第六、板书设计。

3、其他要求

(1)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说明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意图及理论依据。

(2)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4、截止时间

20xx年11月6日。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二一、主题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二、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4)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展示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促进本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特举办xxxx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评优活动。

二、活动目标: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的内容,以单元设计为主题,采用中观教学设计思维,加强信息技术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设计要求:

1、结合现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以单元主题为主的中观教学设计。

2、设计课型可以是常规课程,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

3、一个主题中包含若干个专题。

4、设计模板参照《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教材》

四、活动对象:

所有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

五、时间安排:

1、3月在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上作具体的宣传、发动和布置工作。

2、4月-5月,教师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或对原有的作业进行修改后交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

3、5月下旬,由各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组织,由各校主讲教师从中推荐好的教学设计作品上传。各校推荐的作品数量在10件以内,原则上涵盖各学科。

篇2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由呈现简笔画引入,让学生猜测图中人物的语言。再列出图中人物的原话,让学生引述。教师在学生使用间接引语中提醒他们对时态的关注,呈现完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附之以练习,让学生在机械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达到熟练的程度及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又设计了“传话”和“我是小记者”两项活动。“传话”这一活动旨在口头的操练间接引语;“我是小记者”则是进行听和写的练习来巩固此语法知识。最后,由学生再次归纳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的时态的变化。由于小班的人数少,这些活动就更适合在小班中开展。

三、教学片段:(“传话”活动的开展)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The game is called “Tell me what he/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she said.

Model:

A: I am sad.

B: He said he was sad.

(在B同学回答完,教师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B同学转述的是否正确)

T: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sentences first. (Wait 2 minutes for writing)

S1: I am writing.

S2: He said that he is writing.

Ss: No.

T: who can help her? (教师温和的询问)

Ss: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教师发现虽然在前面操练的效果不错,但在进行口头练习时,错误的频率还是很高,部分较差的学生似乎跟不上. 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把句子投影到屏幕上,在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S3: (Show the sentence on the screen) I will visit Beijing.

S4: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5:(Show the sentence) I went to XiHu Lake last week.

S6: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last week.

(时间状语的变形并不是笔者今天所教内容,指出错误是必然的,但该如何解释,这是笔者设计时未考虑的,因而笔者只是把正确的表述教给学生)

T: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of time‘last week’. We should change it into “the week before”.“Tomorrow I will tell you the reason.”

(在八对学生做完此练习后,笔者让全班同学集体把这五个间接引语的句子大声朗读一遍,再次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

T: let’s say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T and Ss: He said that he was sad.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the week before.

四、教学反思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1.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地域、师资和学习起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各班的学生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的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后,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2.重视活动中微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地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堂课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正是教师忽略微任务布置的结果,让这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笔者在课后想到,在让个别学生进行练习前,可先把全班学生分组;学生回答时,本组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找错。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活动中的即时评价

篇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8-02

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以后,首先要提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称教学目标)的构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别设计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方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关系,笔者在实践中将此项设计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教学环节的酌定,二是将已酌定的教学环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整体。

一、教学环节的酌定

(一)预习指导及预习的安排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提高展示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已是较普遍的作法,但是其效果如何还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没有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些学生几乎不能或不愿自己去进行预习。同时有些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去改变学生的不良预习状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其不足,释其所疑,长其心智”上。学生能否预习好,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否具备共同合作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将课前的目标展示、预习指导、学生预习作为“课外”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中,使单一要求学生预习转变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预习。通过为特定教学目标设计预习指导方法,利用课前目标展示指导学生预习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预习的可靠度和自学能力。

(二)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酌定课内教学环节

以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目标展示、诊断性评价、新课教学、信息反馈、矫正补救等教学活动要素作为教学环节选择的对象,是课内教学环节酌定的基本设想;针对特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要素的取舍,是酌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做好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找出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是酌定教学环节的两项基本任务。

1.预测学生预习达标情况。根据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小及学情分析,可将一次课要实施的若干个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自达目标、助达目标、导达目标。①自达目标是指通过预习可以达成的目标;②助达目标是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基本上能够达标,但可能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帮助才能达成的目标;③导达目标是指难度较大,预测学生在预习中疑点较多,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去指导才能达成的目标。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既可作为酌定教学环节的根据,也可以作为某些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据。

2.寻找根据,取舍控制要素。取舍教学活动要素必须寻找根据,特定教学目标及涉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学生条件、教学活动要素本身的作用等都是取舍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取舍某教学活动要素的根据,可能是上述内容之一,也可能是上述内容的几个方面,只有找到根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目标展示的取舍。目标展示是为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控制作用,即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目的的参与教学活动。目标展示的作用说明:目标展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手段,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重复采用的教学环节。

(2)诊断性评价的取舍及“补偿教学”的安排。教学过程中采用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需的知识先决条件,并由此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教学”。当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时,要针对性地进行诊断性测试,并在学生不具备知识先决条件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补偿”,这是取舍诊断性评价并相应地进行“教学补偿”的根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判断某一特定目标的达成是否需要学生具备特定的知识先决条件,从而确定诊断性评价的取舍,通过对诊断性测试结果的预测,进行“补偿教学”安排。

(3)信息反馈的取舍。没有信息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甚至是失控的,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信息反馈。因此,信息反馈是三类目标实施时都应采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的信息反馈,包括形成性评价、教学在动态系统中的观察反馈及在目标控制作用下的“超短反馈”三种形式,后两种反馈形式很难作为教学环节纳入教学活动,但形成性评价可在三类目标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进行。

(4)“新课教学”矫正补救的取舍。“新课教学”是为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安排的教学活动。矫正补救则用于进一步解决“新课教学”后仍存在的问题。因此,“新课教学”取舍的根据是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而矫正补救取舍的根据是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自达目标一般不安排“新课教学”;助达目标需要安排“新课教学”,但一般不安排矫正补救;导达目标既要安排“新课教学”,又要安排矫正补救。在教学活动中,这样安排“新课教学”或矫正补救,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和课内教学的整体功效。

二、教学环节的组合

1.教学环节组合的基础和重心。组合教学环节的首项工作,是为一堂课要实现的若干教学目标,分别编排已酌定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只要把握了课堂教学目标控制程序中教学活动要素的先后排列,并有机地结合对学生预习达标情况的预测和灵活安排形成性评价,就不难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由教学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框架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新课教学”等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实施,所以,编排已酌定的教学环节的顺序只是教学环节组合中的基础工作,设计的重心应是进一步考虑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细节,即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或设计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相互协调,同时使教学活动框架相应转变成一个能发挥整体效应的方法群体。

2.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框架中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一类别的教学目标可能有相同的教学活动框架,但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方法的选择或设计。

(2)教学活动框架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各教学环节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实现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

(3)重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衔接及协调,使选择或设计的各种方法融为一体,在控制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能发挥整体的功效。(4)“新课教学”选择或设计的教学方法要进一步体现师生合作,能使学生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克诚,西尔枭.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24-128.

篇4

有效的小组活动设计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有效的小组活动设计对落实新课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和整合教材,很难设计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活动,会使我们的课堂被动。

一堂课的好与坏,往往在学生进行输出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发现学生吸收的如何?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发现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许多的不足和差距,什么才是最适合学生接收知识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以下的几个案例:

一、关注每个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老师上课如果看不到闪闪发亮的眼睛,那就说明我们在无视学生,那么何谈“以生为本”,下面就是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实施的时候,她就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感情”,在进行了反思改进后是不是使课堂更加的有效了呢?

Unit3《What color is it?》

教学片断:本周我们进行了第三单元《What color is it?》中第二课时的学习,其中在第二课时中有一个环节是对第一课时的一个巩固和提高,我在听同组老师的课时,发现老师是这样设计和评价的:

老师要求:假如这是你的房间,你的朋友来到你的房间参观,请用你所学的知识,把你的房间介绍给你的朋友们。

学生活动:六个同学一个小组开始讨论,并且用到了所学到的句型:

―What is this in English? ―It is… ―What color is it?

―It is … ―Spell it, please.

教师评价:把全班十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分别用A、B、C代表,然后从三个大组中各选一组进行展示,然后按照展示优劣给大组得分10、8、6。

课堂观察:1.首先课堂上老师的要求是介绍自己的房间,那只需要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有的学生可能会不太理解老师的意图,很多中下游的学生会成为一种看客,或者叫做牺牲品,我有的时候发现因为初一的孩子们看到老师要加分,迫切的想展示,但是组里还有稍差的学生,所以很多好的学生就让差的学生少说,一句或者半句。

2.活动场面看着很热闹,但是实效性并不是很强,第一目前他们所学的对话的水平,基本都是机械的简单的操练,并没有多少创造,而且展示出来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为场景设置的本身就是假的。

反思改进:

老师的要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句型:―What is this/that?―What color is it?等等,请大家结合第一单元所学到的问候语,两个或三个同学编一个对话描述一个我们教师的物品以及他们的颜色。学生活动:小组里两人或者三人合作,就像是朋友见面自由聊天一样,介绍班级物品。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实在课堂实施的时候,老师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够在某个老师的课堂上学得好,有的学生在另外老师的课堂上就学不好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老师的心没有和学生一起跳动,那么来看看下面这位老师是不是和学生一起跳动了呢?

Unit5《Is this your sister?》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第五单元《Is this your sister?》复习课。

语言目标及功能:学会运用陈述性的语言,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家庭照片。

任务设计:根据本单元的复习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任务:Where is your parent? Who are they?,要求学生根据以下的语言模式,两两合作相互介绍自己的家庭照片:

―Hi, I’m____. ―Here are ___ photos of …./Here is a photo of ……

___and ___are in the first photo. These are my …

In the next picture are my … These …are my … I love my family.

操作过程:T:请根据你的合作伙伴的介绍,选择一张你伙伴的家庭照片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可以练习Here be…句型,还可以练习到his/her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学生似乎是听懂了,拿着照片开始相互介绍,教室开始活跃起来,大约三分钟后,我停止了学生活动,但是居然没有人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我认为没有学生主动展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好,第二就是老师没有明确自己的任务要求,导致学生虽然在说,但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符合老师的要求,第三就是老师没有给与一定的示范或者将任务分解,由易到难,老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指导或者示范,这个很重要。

教学改进:在第二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将自己的任务进行这样的细化:1.首先在进行这样的任务之前,让学生先熟悉句型,在小组里进行对于自己的家庭照片的描述。2.任务布置之后,我和一个同学进行了model示范,先我们两个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照片,然后再用别人的家庭照片进行介绍。

效果:用时5分钟,在进行展示的时候,有一半的学生积极的举手进行展示,而且很流畅。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谈”以生为本”,课堂“翻转”,如何能够真正的做到呢?只有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翻看自己的实际教学,才会真正的意识到,“口号”只会误导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