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教学教案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学习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c.沉默的时间要足够。
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二课时
师生创造性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中爱的情感
1.激励:在刚才的表演和评论中,我们班不但诞生了“最佳演员”,还诞生了许多“小评论家”。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演课本剧,相信大家一定会演得更好。
2.提出要求:老师演老师,我觉得很自信;同学们演学生呢?请大家在表演中注意演好这些内容(出示):
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起霎时
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四面八方七嘴八舌不约而同
3.按课文叙述顺序创造性表演。
a.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礼物,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
b.在表演到12、13自然段时,若班内有学生知道并给父母祝贺生日的要请这样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做的及父母的表现。
c.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教师适时播放《懂你》歌曲。
d.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
e.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a.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
b.“贺”,上小下大,“顾、犯,”左右相等;“恰、缓、稚”,左窄右宽。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
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1.学生课前预习任务明确
近几年来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提前预习。尽管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了导学案,学生就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就能够识词认字、划线批注,对课文作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成为学生课堂展示的舞台
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实行学生主导、教师辅导,学生纷纷崭露头角主动投影自己预习字词、作者作品常识等,脸上洋溢着成功与自信。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配角也随之体现出来。
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以往教学中字词教学、作者作品常识介绍起码需要十五分钟,实施教师强化灌输,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甚至写不好汉字,记不住词语,导致写作文时错别字连篇。
语文导学案的落实,填补了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中留下的空白。用明确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就无法躲避,必须完成。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由于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课前根本没有预习课文;课堂上,再加上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常常是在学生没有阅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讲解能有多大作用,值得思考。
语文导学案,正是把“先学后教”这一教学原则具体化,落实到了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文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尽管这种思考不够正确,不够深入,不一定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但只要阅读了,思考了,学生与作者就已经进行了初步沟通,进行了对话与交流。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阅读的效果取决于读者自身的阅读储备。再经过课堂上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的认识自然就得到了修正与提高。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先学”,只靠教师的“后教”,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中考课外现代文如何去阅读分析?文言文将如何吃透?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导学案要求学生归纳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学生在书中注释、工具书上能查到,教师何乐不为?许多教师认为讲后积累,这就使先学后教大打折扣,阻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因而为实现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则有效拓展了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4、便于资源共享
许多学校使用导学案,各年组形成资源共享,这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教学、辅导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意味着导学案一成不变,要不断修正,达到更精。
学案导学是以教案为载体,引领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促使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导学案?
1、 符合学生学习基础
教师要抓住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针对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学生是导学案的直接使用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的导学案是至关重要的。
2、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编写导学案一定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课标集中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
能、过程与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定格了语文导学案教学设计的中心点,因此,设计导学案不能脱离新课程标准。
3、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符合一节课导学重难点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中来,引导学生掌握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当然教师在设计时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4、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习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专门拿出具体的方法提示或者典型实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让学生明白采取这些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
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施美育;利用美化校园、班级环境进行美育;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方法:教师教导法;欣赏法;活动法和实践法
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反思使经验(和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2)反思能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我的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 作用: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提升教师的理论水
简述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的逐渐的提高教师自
(1)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3)要注意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要注意与各级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5)要注意与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结合。
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要管的事情实在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一天,老师忽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职权”呢于是她决定试试。老师经过认真考虑,选了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XXX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这使XXX既感到骄傲,又感到了压力,她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她的“任期”内,她从早自习到晚放学事事操心,俨然一个老师模样。对她的工作,老师绝不插手。但是,暗地里,却时时刻刻盯着,对她处理得很好或不当的地方都会找机会一一指出。她很快适应了角色,除了管理好日常班级工作外,还把每周的班会课主持得有声有色,把各种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接着,班里又产生了第二位、第三位??班主任。自从学生来当“班主任”的办法诞生后,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班上获得“流动红旗”的次数越来越多,来自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称赞也越来越多。
老师让学生来当“班主任”体现出她怎样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试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教
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独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
(2)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
(3)老师大胆放手,给学生以信任,让学生当班主任,给学生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正符合了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同时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富有成效的实践。
班主任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不料,一会儿检查工作的校领导发现了班里卫生极差,给班级以严厉的批评。
第二天有班会课,老师决定以“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作为班训,同时结合“扫屋风波”,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为养成“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爱劳动”的良好班风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天,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午,班会如期举行。教室墙上贴上了火红的“班训”: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劳动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纷纷上台发了言,他们个个神情严肃,认为以前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纷纷表示不会让“扫屋风波”在班级中.重演。同学们很快有了认同感,他们认识到自己属于这个集体,这个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建设。大家一同制定了班级卫生责任制。劳动委员也打消了“引咎辞职”的念头,化内疚为动力,勤奋工作。
此后,这个班的班级卫生一直在学校保持先进,其他各方面也都有起色。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学校“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1)结合案例谈谈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准是什么。(5分)
(2)分析一下老师组织的班会成功的原因。(7分)(3)作为一个班主任,应如何管理班级(8分)
(1)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如下:
①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姿态。
③建立了共同准则,形成了良好的舆论与班风。这次班级有了班训,有了一个奋斗目标,并建立了班级卫生责任制来给予保障。班委会成员也通过这次“扫屋风波”,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更加相互配合,班委会具有了更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使班级很快扭转了局面,成为学校“先进班集体”。
(2)从班会的内容上看,老师紧紧抓住刚刚发生的“扫屋风波”,并以此为主题,制定了班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以力量,鼓舞他们奋发向上。
从班会的形式上看,班级墙上贴出了火红的班训,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班会让大家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3)①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动。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
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班主任只有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②班主任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第一,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从最初个体的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的其他班级活动,教师都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集体成员的参与为原则。第二,? 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上,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包括班级中任课教师的配合,争取家长等社会各 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内部各种组织的关系,以及学生集体与成人等各方面的关系。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系统解析:
《ai ei 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ei、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ei、ui”)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pei、mei、dai)
2.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赶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3.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a.指名学生读音节。
b.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c.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a.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b.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c.小组轮读。
d.指名学生读。
e.学生加动作读。
f.学生表演读。
g.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h.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4.巩固生字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