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合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化合同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化合同管理

篇1

一份经济合同从签定到付款完结,会涉及到业务、纪检、法务、行政、财务等多部门,需要逐级审批。显而易见,在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下,部门间审批流转的效率很低。

(二)部门间流转的规范性控制不够

在纸质合同流转过程中,原先需要多部门审批的,由于管理不到位,存在该审批未审批的情况,加大了合同支付风险。

(三)合同的分类、检索以及信息汇总功能较弱

由于医院合同数量多、类型杂以及执行周期长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合同管理模式下,普遍存在文档管理较散乱、不统一,合同信息汇总困难等问题,特点是分期付款或后期质保金支付类的长周期合同,合同检索都会遇到困难。

二、电子化合同管理流程模型

(一)合同文本模版的规范性

根据合同的类型,由法务人员拟定不同的合同文本模版,[1]从条款应用的完备性、内容周严性、规定具体性进行把握,可以加快合同签订的效率,保证合同的严谨。

(二)各部门审核通过的强制性

作为一项突出优势,电子化合同从程序上对审核流程进行限定,即只有所有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入付款程序,这样有效避免了未规范化审核的合同直接进行了付款,大大降低了支付风险。下图是财务部门的合同管理操作界面,只有完成所有审核的合同才能进入财务人员的操作界面。

(三)建立电子化合同台帐,合同流转清晰明了

合同电子化台帐是对合同基础信息的逐项录入,生成合同基本信息数据表。根据合同名称、编号,可以查询到所需的信息,这样合同的当前流转环节、合同进度以及付款期限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财务付款环节的准确性。

(四)建立起规范的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

通过全过程封闭式电子化管理,对合同执行科室,合同主体资格相关内容,合同期限,合同金额,付款计划等内容进行电子登记,存入合同电子稿,确保合同档案内容齐全,增强合同行为可追溯性,合同档案内容可以实时追踪,随着合同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电子化档案管理具有传统合同档案管理无可比拟的优势。

篇2

一前言

近年来,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这一高新技术在我国变电站的应用非常广泛。所谓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既是电网发展的要求,也是电网管理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应用这一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当中,加之设备在线监测、设备状态检修等新的运行管理模式正在摸索之中,各地变电站运行中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特点

(1)全面快捷的信号采集功能

综合自动化系统与常规变电站相比,由自动化系统完成全所的监控、管理和远动功能,包括控制、同期、防误闭锁、设备状态信号监视、信号报警、SOE测量、计量等功能。

(2)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制级一变电站层和就地单元控制级一间隔层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或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讯层和间隔层。这种结构相比集中式处理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可靠性提高,任一部分设备故障只影响局部,即将故障分散,当站级系统或网络故障,只影响到监控部分,而最重要的保护、控制功能可继续运行,任一智能单元损坏不应导致全站的通讯中断。2、扩展性和开放性较高,有利于工程的设计及应用。3、站内二次设备所需的电缆大大减少,节约投资,也简化了调试维护。

(3)安全的自动化调整

变电站负荷调整、电压调节及电量报表等工作都由调度自动化系统直接生成,改变了过去那种由调度下令后变电值班人员接令执行操作的繁琐环节,减少了值班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变电运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三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

(1)监控程序不稳定

由于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监控人员在主控站或调度室内,面对显示器进行变电站的全方位监视和操作。所以监控系统能否保持长时间稳定无故障的运行,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目前某些监控程序不稳定,在某种情况下,比如打开了几个报表未关闭,某个信号未复归等,造成监控系统积存大量信息,消耗计算机内存,造成监控机死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对变电站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继电保护与监控系统通讯时有中断

保护装置本身功能满足要求,但由于时有误发信号,造成保护管理机死机,发信不正确,以致信号中断。

(3)双机系统切换存在问题

自动化变电站的双机以串口通信为主以太网为副的相互监视主备状态,理论上可以绝对保证主备状态的正确。但有时在切换过程中会出现信息卡死或者信号丢失的现象,或者出现数据不刷新,遥控设备失效。

(4)信息传递不畅

时有通信通道中断或遥控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后台监控机界面接线图设备状态与现场实际不符,不能及时随一次设备作状态变化。

综合自动化防误操作系统主要由五防管理机及后台监控机组成。它们各自有独立的系统,由不同厂家技术人员来进行维护,在配置过程中容易出现配置不当等人为错误。当配置出现问题时往往需要对全站五防进行总解锁后进行操作,这样就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5)遥控信号误动

自动化变电站通信控制器通过串口与MODEM 相连,MODEM与通道相连,送至主站。由于保护规约比较多,复杂,在主站对保护规约进行了扩展,做好了接口的运行过程中会经常发现遥控信号误动,这可能是规约没处理好,也有可能是测控单元装置运行不稳,具体很难查找。

(6)过分依赖综合控制系统

作为综合自动化控制核心的总控单元往往按一主一备配置,当运行中出现主机和备机切换过程中发生错误时,所有的信息在远方都无法观测,对系统运行造成极大影响。

四 对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几点建议

(1)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

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应按原电力部农电司提出的“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坚持“户外式、小型化、造价低、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发展方向。二次设计必须使变电站现场对主变温度、母线电压、电流等主要运行参数的显示简单、直观,便于值班人员监控。保留常规变电站预告信号和事故信号功能,有利于当远方通信出现故障时,变电值班人员能发现设备异常,及时处理事故。

另外,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很多的运行维护工作都需要通过微机装置来完成。但综合自动化装置的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快,所选用的设备可能很快就变成落后产品;监控软件有时会存在难以发现的缺陷,以至导致监控维护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转。所以设计时,在选择综合自动化产品及后台监控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出一种程序运行稳定、功能、齐全、软硬件配置相对超前的综合自动化产品。

(2)常规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

常规变电站的改造应立足一次设备,配合稳定可靠的二次保护设备是变电站实行自动化的基础。对一次设备进行无油化改造,二次部分按自动化要求设计,电磁式继电器改为“四遥”集成模块保护,变电站各种信号通过RTU 柜传送调度中心,变电站现场电压、电流、温升等主要参数显示要求简单、直观,为值班监控提供方便。同时,增加远方操作转换功能、远方复归信号继电器、小电流系统接地选线装置。

(3)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及验收

从目前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看来,许多问题都同产品质量和工程安装质量直接有关,因此,在建自动化变电站中,要重视产品质量、安装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安装完成后要加强验收环节,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前就把应该避免发生的缺陷处理掉,为之后的安全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自动化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基本是少人值班和无人值班两种。少人值班比常规变电站人员减少一半。无人值班即“无人值班,有人看守”模式,另要成立操作班、监控班来替代常规变电站管理。下面从变电站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方面谈几点看法:

1、变电站是保证城乡供电,创造企业效益的基层班组,变电值班岗位担负着时刻保证供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任,因此,变电值班岗位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如果变电站的位置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采用“无人值班”的模式,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首先站内保安防卫存在安全问题。再说操作班远离变电站,设备有了故障也难做到及时处理,这种变电站采用常规有人值班模式才能有效的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

3、如果变电站的位置分布在工业区等交通发达、变电站密集的地方,采用“无人值班”模式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对运行人员要求

采用“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对运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运行人员需要对一、二次设备以外的自动化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处理简单的故障。其次要求运行人员熟悉多所变电站的设备及运行状态,同时间操作的任务增多、运行工作压力大。最后,运行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设备信息网络化、办公无纸化的生产模式。

五结语

随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现代变电站的推广使用,针对断路器、刀闸均可在监控系统中进行遥控操作的功能,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优越性会进一步显现。其功能完善、手段灵活多样,能够解决传统变电站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满足安全运行的各种需要,是我国电网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在自动化变电站建设和运行中要坚持简单、实用、可靠的原则,以达到保证电网安全、经济、可靠运行的目的。

伍永超、宋通川同志对本文的修改提供了宝贵意见,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段传宗.无人值班变电所及农网综合自动化[J].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5).

[2]陈玉明.220kV 新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设计原则[J].电力自动化设备,1999(5).

篇3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044-01

前言

随着我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个生产领域对于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电力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对于电力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和社会对电力系统配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并引领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继电保护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做好电力系统自动化才能够让继电得到更好的保护,只有做好继电保护,才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持,才能够让电力系统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后盾和保障。因此,探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不断探究新的措施和手段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应当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概述

1.1 电力系统结构的简单化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为电力系统结构简单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近十几年来,我们都见证了电力系统结构的变化,电力系统结构内部相关的设备以及零件,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其功能却越来越强大。电力企业为了提升输电的质量,不断优化电力系统结构,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都有了极大的更新。电力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高效、简化的连接方式,推动了电力输电事业的进步。

1.2 电力系统操控的一体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实现,为实现电力系统操作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电力系统操控的一体化,不仅节省了电力输电的运行效率,而且使得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简单、易于操作。电力系统运行将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将电力系统各个运行环节都掌控在计算机中,将电力人员从日日夜夜的监测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突况及时预警、预报机制。

1.3 电力系统功能的多样化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电力系统结构虽然越来越简化,但是电力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电力系统功能的多样化是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实现多样化的电力系统功能,能够无时不刻的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可以根据电、输电效率以及继电保护设置的运行状态等相关信息,对于电力运行状态做出调度,进而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

1.4 电力系统运行的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力的生产、配备、输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电力系统的运行来支撑。电力系统运行的智能化,直接弥补了电力系统运行人工操作的效率低、误差大等局限,保证了整个电力系统能够安全、平稳的完成对家家户户的输送工作。电力系统经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后,实现了电力系统计算机操控,进而编制程序代码,加大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控制,提升了运行的效率。

2 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关键环节

2.1 可靠性和灵敏性

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平稳、安全的输电,提高电力输电质量发挥着积极的影响的作用。而且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全天候的监督和反映电力系统正常工作时的运行状态,一旦在工作范围内出现异常状况,继电保护装置就能及时做出应急方案,从而保证电力运输的通畅和安全。也就是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性,维持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大大延长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寿命。

2.2 选择性和快速性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实现继电保护装置的选择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电保护装置会根据计算机的反馈系数对于出现故障的严重程度做出判断,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及时的筛选出故障线路,并及时切断故障线路,防止故障线路威胁到其他线路的正常运行,促使电力系统能够在正常状态下进行工作。其次,继电保护装置在处理电力故障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工作的快速性直接决定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及时控制住故障问题的蔓延和扩大。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快速性对于电力系统的有效运行产生了积极作用。

3 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的优劣性分析

自动化装置在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电力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质量性,对于电力系统来说起到了保护、屏障的作用。而且,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能够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做出及时的反馈,凭借着自身快速选择性、优化智能性等特征,能够及时切除电力系统中的故障线路,防止故障线路的蔓延和无线扩展,并威胁到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继电保护装置弥补了传统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反应失灵或者迟钝的缺陷,将电力人员从高强度、高密度的监测工作中解脱出来。但是,我们也必修看到,继电保护的劣性在于其在我国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中应用时间不长,存在着相当大的技术局限性。目前的自动化装置尚且满足不了不断发展的电力运行系统要求。因此,真正做到继电保护自动化装置作用的发挥,必修要做好设计成本的投入,设定更好的工作目标,提升相应技术,让继电保护和电力系统自动化完美结合在一起。

4 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4.1 发电机的应用

继电保护装置应用到发电机当中,大大延长了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并且可实施的保护方法,会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在众多的保护方法中,重点保护的方法是固定在发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上的一种保护装置,这种保护装置,大大缓解了电路短路故障对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影响。通过调节电流的移动范围,能够有效的控制住不平稳电流对于发电机的影响。另外,发电机与继电保护装置的结合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备用保护法,防止发电机出现绝缘击穿的现象。

4.2 变电器的应用

变电器是继电保护装置又一重要应用,利用继电保护装置对发电器展开保护,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接地保护法;二是瓦斯保护法;三是短路保护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是想要实现的共同目标都是借助外在的设备,当电路故障发生时候,迅速做出反应,并且迅速切断故障线路,通过故障线路切断的方式达到电能的保护。

5 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无法替代,也将会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高新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会促进电气自动化向着新的目标前进。相关人员要对其进行积极探索,通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提升,达到继电保护的优化,让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电能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更大前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信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4):88,91

篇4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各种高科技电子技术在电力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其不仅为配电系统带来了高精度的电能计量,安全可靠的电能保障,而且改变了原有的耗电方式,在节能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行的成本。将计算机技术与各种高科技设备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已成为提高电能质量,提供优质供电服务的潮流与趋势。配电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不但能够让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而且还能在低耗的同时达到高效的效果。根据我国配电网的现状,力争探寻出一条科学有效的配电管理模式,从而提高配电的工作效率,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电能。

1、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提高前辈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丈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督、丈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督和控制任务。电力自动化利用了从前已经论证可行并经过长期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投入新的方法方式以及资源设备等产生了系统功能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实现了从前设备不可能实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使其发展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前进,强调资源间的配合使用。通过这一系统的实现增强信息设备效用的进一步实现。能够将信息的稳定性准确性提升,并完成自动检测自动停止和开始的任务。

2、配电自动化系统与配电管理

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而言,在功能层面,有如下五个要求,分别是:管理故障和负荷,进行SCADA配电,管理设备,做好自动绘图,实现对地理信息的系统化管理,以及高级应用配电网。和输电网里面的调动自动化系统相同,SCADA配电对于实现自动化的配电而言,也是基础,不过采集的具体数据不同,希望实现的具体目的也有差异,其针对的主要对象为变电站下级的配电网以及具体的用电用户,期望能够做到的是将基础性的数据提供给DA/DMS。不过如果只是三遥功能的话,还不能被叫做配电自动化,一定是在SCADA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动化的添加,也就是馈线自动化,英文缩写为FA。对于FA来讲,其对应的最基本的功能为自动的将馈线故障予以识别、做出隔离、进行恢复。

对故障和表征予以具体的分析和考量,可以知晓判断故障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对这些方法如果逐一的进行测试的话,那么工作量就会特别的大。诊断通常情况下适用于如下情况单相接地、相- 相以及相-相接地,还有三相这些不同类别的故障。使用在如下的具体范围中:中性点和地面不衔接的系统或者说是小电流的和地面相衔接的系统。DA功能的完成和实现,要求配电SCADA不但要能够在正常的状态下对馈线状态量于以采集,还要求能够在故障状态下,对馈线状态作出准确而且灵敏的捕捉。不但要能够实现人工远程进行控制,还要能够做到借助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控制,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自动化。

3、GIS以及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1) GIS实时平台和面向电力系统

在配电网中,供电设备不仅面广,而且点多,分布多按照具体地理位置进行,所以要想管好配电网里面的供电设备,那么必须要借助于地理信息。对于一般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讲,在组成方面包括了数据库、软件包和硬件。对于通常的制图、一般的编辑,还有简单的管理,这个系统都是能够做到的,在分析空间数据和其关联性的时候,也能够实现。如果设备系统是建立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就被叫做AM/FM/GIS 系统。对于这种系统来讲,因为含括了很多地质地貌的相关信息,这些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并不具备,所以在资源方面就造成了浪费。此外,电力系统对于实时性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具备实时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平台在特征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实时;其次,能够很好地描述具体的模型;最后和别的系统之间具有开放性的接口。

2) 负荷控制和管理

为了让电网运行的更加稳定,更加安全,就需要做好负荷的管理和控制,借助于负荷管控能够对电流予以对应的调控。不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一要求已经不能够予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故而现在需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获得高用户满意度的同时,实现输电要求的高效化。这个标准的达成,要求无论是在管理层的权力,还是管理层的义务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和改善,这样才能够明白自己当前面临的人物,承担的责任。对于大部分的电力局来讲,它们都有自己的流量调控机构,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在对现有系统予以有效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满足新的标准达到新的要求,实现服务的升级,获得用户的肯定。

4、通信方式的选择

首先,有线方式有电话线和专线两种。电话线方式设备投资较低,可靠性和实时性也较低,由于电话线架设非常方便,广泛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配电终端。专线方式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好,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终端设备,缺点是需要架设专用通信线。

1)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这种设备花费较少,很便宜,但是同时也无法有较强的可靠性。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频点可复用,支持 X.25 协议,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但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2)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光纤的特点是能够容纳较大的内容,并且对于干扰信号有阻碍作用,耗费量小,因此,其价格也比较昂贵。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多膜光缆在价格上也更为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所以,参考以上有利点能够肯定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应当大力推广并使用。

篇5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 运维不足 系统管控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对电力系统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系统不仅要承担良好经营和效管理电力企业的重任,同时还要承担动态监控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职责。而随着计算机、通信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运行逐渐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在保障电力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当前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具有电力任务较重、设备种类繁多以及网络结构复杂等特点,为了有效提升电力自动化综合管理水平,大幅降低故障处理耗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强力保障电力自动化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确保整个电网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转,必须坚持强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的综合监控管理。

1 电力系统运行维护现存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持续更新,我国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但在其实际运行维护过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阻碍电力系统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如表1所示。

2 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分析

基于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必须积极提升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以及经济化。本文以某电力工程项目为例,简要分析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在电网运行中的实际应用。

2.1 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构成

该项目主要采用JZN03型电力监控管理系统。

依据监控功能划分,该系统主要分为现场监控层、通信网络层以及系统管理层三大层面,具体组成如表2所示。

2.2 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功能

2.2.1 10kV中压配电系统的监控功能实现

(1)10kV中压配电柜的监测。利用微机综合保护装置,通过网络电力仪表用通讯方式来实现对微机综合保护装置以及10kV真空断路器所提供参数与信号的实时监测,并对浏览者、管理员、操作者以及工程师的操作权限进行了相应定义。

主要监测参数: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压/电流、电能、功率、功率因数以及频率等。

主要监测信号:短路器/负荷开关状态、弹簧储能状态、自动/手动状态等状态信号;接地故障、故障跳闸、内部故障、控制回路断线等故障信号;断路器位置、接地刀位置、隔离手车位置等位置信号。

(2)变压器的监测。利用RS485通信接口,通过支持Modbus-RTU协议的现场总线用通讯方式来实现对变压器温控器的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检测参数与信号输送至监控计算机中。

主要监测参数:三相绕组的温度。

主要监测信号:超温报警、故障报警以及冷却风机停止/运行信号。

(3)直流屏的监测。采取类似于变压器的监测手段来实现对直流屏的实时监测。

主要监测参数:输出母线电压/过电压/欠电压、蓄电池电压/电流/内阻等。

主要监测信号:失电报警、单体电池失效告警、浮充/均充/预告警等报警信号;系统接地故障、直流故障、控制器故障、高频开关电源模块故障等故障信号。

2.2.2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

(1)监控界面。借助友好的人机界面,便于运行人员能够更为准确地、及时地了解并掌握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断路器以及其它配电设备的实时工作/故障状态能够在监控界面上通过不同颜色鲜明显示出来,并且实际运行参数可供用户随时查阅。

(2)用户管理。对于用户实行分级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员、一般操作员与工程配置员3个等级,通常由系统管理员来设置运行人员的操作权限,并通过用户名与口令字来进行确认,从而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

(3)事件报警。对开关的运行状态变位、故障报警、越线报警以及通讯异常报警等报警信号进行实时监测与准确记录,并第一时间内弹出相应的报警提示窗口或实现报警图形。例如,当断路器出现故障后,只有完全消除故障后,监控画面上的故障图标才会消失。

(4)报警信息查询。对报警类型、报警对象、报警内容、报警时间以及报警状态等进行有效查询,便于用户准确分析事故与高效维护系统。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将会得到不断完善与优化,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用,有效降低电力设备监控成本,提高电力设备故障检测效率,从而显著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树梅,汪霄祥.浅述电力自动化设备综合监控管理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

[2]姜敏,王雁飞.电网调度自动化中综合监控系统设计[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31(2).

篇6

电网调度的主要任务是指挥电网运行,电网调度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的改造,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使电网调度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三个条件是:①合理的电网网架结构;②可靠的继电保护;③高素质的调度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现有电网的结构下,加强调度管理,特别是加强继电保护和运行方式的运行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水平,杜绝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

1 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

继电保护既是电网运行的安全屏障,同时又可能是电网事故扩大的根源。搞好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管理,使继电保护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确保其正确动作。

运行管理的关键是坚持做到“三个管好”和“三个检查”。

“三个管好”: (1)管好控制保护设备:控制保护设备不同单元用明显标志分开,控制保护屏前后有标示牌和编号,端子排、信号刀闸有双编号,继电器有双编号且出口继电器标注清楚。便于运行中检查。 (2)管好直流系统及各个分支保险:定期检查直流系统及储能元件工作状态,所有保险制订双编号,定期核对保险编号及定值表,检查保险后的直流电压。 (3)管好压板:编制压板投切表或压板图,每班检查核对,做好投切记录,站(所)长抽查,压板的投切操作写入操作票。同时在保护校验后或因异常情况保护退出后需重新投入前,应测量压板两端是否有电压,以防止投入压板时保护误动。

“三个检查”: (1)送电后的检查:送电后除检查电流表有指示,断路器确已合上外,还需检查保护、位置灯为红灯,正常送电瞬时动作的信号延时复归。(2)停电后的检查:除判明断路器断开的项目外,还需要检查位置灯为绿灯,正常停电瞬时动作的信号延时复归。(3)事故跳闸后的检查:除检查断路器的状态、性能外,还需要检查保护动作的信号、信号继电器的掉牌情况、出口继电器的接点、保险是否完好,必要时检查辅助接点的切断情况。

2 加强运行方式的管理

加强电网运行方式的管理应做好四项主要工作:

(1) 把运行方式管理制度化,从制度上规范电网运行方式的管理工作,年运行方式

的编制应依据上一年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防范,即将反事故措施落实到运行方式中。

(2)技术上加强电网运行方式分析的深度,在运行方式的分析计算上,对于母线和同杆并架双回路故障下的稳定性必须进行校核计算分析;对重要输电断面同时失去2条线路,或联络线跳闸导致电网解例也应进行分析。

(3)对最不利的运行方式,如网架变化以及严重故障时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提出对策。有组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细化防范措施,防止电网事故于未然。

(4)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健全数据库系统,提高运行方式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调度人员在下令改变电网运行方式、指挥停送电操作和处理事故过程中,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是调度人员的主要工作和重要责任。并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坚持定期安全活动,学习误调度、误操作事故通报,真正吸取教训的目的。如某公司在调度组开展的调度命令无差错活动,将调度命令无差错作为安全考核小指标按月进行考核,年终作为评选先进的条件。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堵绝习惯性违章。误调度、误操作事故都是因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不认真造成的,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养成自觉认真执行规程制度的习惯,克服习惯性违章。如调度员在受理线路工作票时,必须严格把关,仔细认真地进行审查,对工作票所列任务、安全措施及要求,逐项审核,不合格的工作票必须重新办理;下倒闸操作命令,术语要规范,并严格执行调度命令票制度。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调度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培训工作应以实用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和注重岗位练兵。如我公司调度人员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再送到仿真机进行培训,使之达到三熟三能的要求。三熟即熟悉本地区电网的一次系统图、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电网继电保护配置方案及工作原理;熟悉本地区电网的各种运行方式的操作和事故处理及本岗位的规程制度。三能即能正确下令进行倒闸操作、正确投退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能运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电网运行情况;能及时准确判断和排除故障,尽可能缩小事故范围。调度人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苦练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指挥电网的运行和事故处理中做到准确无误。

(4)掌握运行方式,做好事故预想。调度员要对电网运行方式、电网主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当班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当时天气、电网运行方式和当班的主要工作,做好事故预想,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便在发生异常时,能够及时果断进行处理。对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要重点警示,杜绝误调度事故的发生。

3.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

(1)制定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策略的重要性

近年来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内涵有了较快的延伸,由原来单一的EMS系统扩展为EMS、DMS、TMS、厂站自动化、水调自动化、雷电监视、故障录波远传、功角遥测、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等。数据网络是支持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平台,一般要求数据网络安全可靠,实时性要求在秒级或数秒级,其中发电报价系统、市场信息等电力市场信息系统由于需要与公网连接,因而还要求做加密及隔离处理。

建立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首先要制定安全防护策略。应用系统的安全策略位于安全防范的最高一级,是决定系统的安全要素。从大的方面讲,安全策略决定了一个系统要达到的安全级别及可以付出的代价;从小的方面讲,安全策略的具体规则用于说明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系统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初设计时制定的安全策略,因为今后的安全措施,都围绕这一策略来选择和使用,如果在安全策略上出了问题,将会给今后的应用系统带来安全隐患,从而使将来的安全建设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考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应首先根据系统对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保密性等方面的不同特殊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从应用系统的各个层面出发,制定完善的安全防护策略。

(2)信息系统的安全分层理论

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包含五个层面,即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人员管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应包含上述五个层面的所有内容。

物理安全主要包含主机硬件和物理线路的安全问题,如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盗用、偷窃等,由于此类隐患而导致重要数据、口令及帐号丢失,称为物理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层面的安全。由于联网计算机能被网上任何一台主机攻击,而网络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的安全问题。

系统安全是指主机操作系统层面的安全。包括系统存取授权设置、帐号口令设置、安全管理设置等安全问题,如未授权存取、越权使用、泄密、用户拒绝系统管理、损害系统的完整性等。应用安全是指主机系统上应用软件层面的安全。

(3)国家对网络及信息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对安全问题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对制定电力调度控制系统的安全策略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2-00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2.0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配网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中,配网自动化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新一代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探讨。

1 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概述

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配电网作为基础,相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国内配电网无疑是落后的,原因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时间因素,国内起步相对较晚;二是经济因素,国家投入很多,但投资更多落到各级电网的主网上。就配网自动化而言,我国起步晚,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不但起步早,且电网的发展围绕配网自动化这一重心展开。如欧洲电网,目前围绕分布式电源―微网―主动配网展开,其中配网自动化就是基础和前提,而这也是智能电网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1.1 配网自动化

配网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力设备有机结合,实现配电网正常运行及故障情况下的检查、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其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减少停电时间和范围,提高配电网的经济性、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改善服务水平。

1.2 配网管理系统

配网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MS),是指通过把从变配电到用电过程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C合自动化系统,其目标在于实现对配电网的全面自动化管理。其架构如图1所示,整套系统涵盖生产管理、用电管理、配电网管理、调度管理、WEB查询五个子系统。

配电网SCADA系统,由RTU服务器(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GIS服务器等组成,基于NAP(因特网路由选择层次体系中的通信交换点)。RTU服务器的其中一台主前置服务器出现故障,另外一台服务器将自动成为主前置服务器。SCADA服务器的运行原理同RTU服务器一致,可以说配电网SCADA系统是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的数据中心。

2 DMS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DA+SCADA的局限

从图2可知,DA+SCADA是DMS功能当中的一部分,DA主要实现配电网故障自动化处理,也就是自动隔离配电线路当中的故障段,同时使非故障段恢复供电,减少停电时间。作为DMS系统当中的一个基本功能,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DA的覆盖面比较窄。事实上,也DA的功能大部分只涵盖日常调度工作当中的部分内容,投入产出比不够明显。

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相对发达的地区,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相对较短,基本能够达到美国、德国这样的程度,但同日本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但从全国来看,差距明显。从这里就可看出,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在DA方面的覆盖面狭窄,互供能力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停电时间长。

2.2 GIS瓶颈

我国幅员辽阔,相应的配电网规模大而分散、复杂,运行方式变化大,这种情形下,单纯依靠工程师的经验来进行管理,显然是不科学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配电网的管理提供具备地理信息的模型,进而有效管理配电网的相关资产、设计、规划、施工及检修等。在这方面,国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就性能来说,不是很理想,且发展不平衡,可供参考的实用案例较少,且更多以图纸资料管理为主,这是GIS与SCADA之间信息交互不畅而产生的瓶颈。

2.3 信息孤岛

从图1中可知,DMS涵盖了配电网生产、调度、运行、及服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DMS系统涵盖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就目前的实际来看,基本由不同部门的子系统保存。比如说用电侧的实时信息由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收集并储存,设备信息由GIS系统收集并储存,用户信息则由CIS(客户信息系统)收集储存,而这三个子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孤岛。这也是顶层系统不完善的必然结果,就目前来看,配网自动化的主站系统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国网系的主站供应商(开发商)占据着比较明显的垄断优势,但事实上供应商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了实现各种功能的子站产品陆续推出,却没有一家的产品能够集成GIS、SCADA、CIS、MIS(信息管理系统),其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家的产品兼容性不足,无法顺利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可以说打破信息孤岛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3 DMS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对上述问题、配电网自动化及DMS系统的分析,新一代DMS系统的设计应以覆盖全网设备为基础,以利用信息资源为手段,以生产指挥及调度为主体,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作为设计原则。

3.1 DMS系统结构设计

从上文对DMS系统的分析来看,这一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而是一个安全可靠,能够实现应用并执行各种高级服务的开放式平台,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封装底层通信及数据库访问控制权限等功能,这样才能在平台上应用满足各种需求的应用程序。

3.2 DMS的实现

3.2.1 网络管理子系统。CORBA技术能够兼容各种网络设备,网络管理子系统工作时,先与每台设备上构筑信息通道,保证数据的传输,上层软件通过该系统实现信息的交互,并通过该系统实现NAP功能。同时在该系统配置标准应用程序接口,实现用户自定义程序与上层软件的信息交互。这就使网络管理子系统成为数据中转站,承担网络通信任务,可方便实现模块化组件的接入。

3.2.2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根据上文的分析,SCADA主站集成RTU服务器、SCADA服务、MMI、DA服务器、报表工作站、GIS服务器等。可以说SCADA是一个数据收集处理中心,而DMS系统对于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高,DRTIDBS(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可满足DMS的实时性要求。同时DMS系统还需要储存一些历史数据,那么可以采用商业数据库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保存。通过在网络管理子系统与各应用子系统之间建立RTDB,并由分布式实时数据管理系统形成DMS的一个数据处理子系统,这就是顶层设计当中的数据中心。

3.2.3 C++Wrapper。C++Wrapper可使DMS系统具备移植性,便于移植到计算机平台或网络平台上,在DMS及OS间添加C++Wrapper,使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被隐藏。C++Wrapper具备进程管理、线程调度、网络通信、内存管理等逻辑结构,与java虚拟机不同,C++Wrapper可嵌入在DMS

平台中,可有效提高DMS的运行效率,不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在移植到新系统时,需要重新编译整个系统。

3.2.4 应用系统。新一代DMS的特色就在于高级应用子系统的实现,比如图形子系统、Web子系统、报表子系统、负荷预测、配电潮流等,此处就前三者进行阐述。

首先,图形子系统,该系统是SCADA的关键部分,以直观方式呈现当地网运行状况,同时也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交互的主要应用界面,该系统应实时显示电力元器件的运行状况、以曲线的形式呈现电力系统当中的参数变化。采用Document/View设计概念,分离应用数据及图形显示,此时只需实现不同数据类的处理,就可生成各种需求的图形子系统。并将应用数据当作服务器,以Java Applet改造图形显示,通过CORBA远程调用或直接通信,就能实现Web的图形子系统,实现远程管理。

其次,报表子系统,DMS提供一套与Excel相似的制表工具,根据DMS的特点,将表格与图形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并能够通过人工置数,在数据库永久保存,报表格式一致,提高在不同设备上的兼容性。

最后,Web子系统,这是新一代DMS系统的标志,因此需要实现具备强大Web浏览功能的浏览器,用户可使用该Web浏览器,实现本地或异地的数据修改与查阅,可查阅内容包括遥测值、计算值、计划值、变损、线损、日志、不平衡率、表计参数等,显示方式包括表格或曲线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状态。Web服务以组件技术形式建立EIB组件模型,包括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库连接等组件,这种方式能使配电管理系统具备较好的兼容性。

3.3 无缝集成DMS与GIS

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GIS与SCADA系统的互联,使实时数据在地理信息图当中现实,并且为GIS的分析提供数据,某供电局配网GIS与SCADA实时数据同步,这种配网GIS本身可支持SCADA的实时数据显示。但是配网GIS在该供电局自动化办公网段上运行,而SCADA在另一网段上运行,要实现在GIS系统上显示SCADA的数据,可利用WebSRV也就是双网卡设置两个网段的IP地址。用这种设备当作SCADA拘束的转发服务器,利用GISSRV作为接受服务器,通过转发程序实现两个网段的实时数据同步。

4 结语

对于配电网自动化来说,DMS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使电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靠运行,改善配电质量,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新一代DMS系统应从标准、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考虑,以SCADA为基础,建立分布式实时数据库,通过合适手段实现GIS与DMS的无缝集成,并以通畅的信息交互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宏.配电网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6).

[2] 陈青岳.对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开发设计研究

[J].信息化建设,2016,(4).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82-02

大学管理类公共平台课程往往是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每学期的选课学生众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及部分优秀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采用知识点教学、知识点考核的方法,并辅以电子化考核和移动终端日常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现状分析

大学管理类公共平台课,选课学生众多,尽管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学生过多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受课时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人均提问和回答次数很少,人均发言的时间也较短。

2.学生的日常主动性学习少,期末突击应考现象普遍存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学生往往会觉得理论枯燥,与自身关联不大,从而日常的主动性学习很少,期末考试则以突击复习来应考。

3.课题纪律难以维护:尽管学生能做到保持课堂的安静,但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学生们的专注力难以贯穿整个课堂。

4.考核形式单一:“考勤+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考试最为普遍。人数众多的大课堂里,考勤往往流于形式,布置的课后作业次数较少,甚至出现以考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现象,期末笔试成为最重要的考核环节,对师生的负担都比较重,却又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变枯燥的理论讲述为“知识点”引导,通过梳理课程体系里的知识点,组织更生动的辅助案例和教学考核方式。

2.采用现代化的考核方式进行考评。通过计算机程序有效地将知识点贯穿到考试过程中,并据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老师也能够借助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分析等辅助功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设计

1.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主要包括如下的一些功能模块:(1)题库管理模块。系统支持的考试类型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判卷;而主观题则需要改卷老师登录到系统中,逐一批改并标注成绩。每道单项题目必需指定分值,以便系统自动按总分来生成试卷。(2)考试设置模块。主要功能为:设置考试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设置试卷结构,确立每种题型的数量;指定是每位考生各自随机生成试卷,还是所有考生随机生成统一的一份试卷;核对参与考试的学生信息。(3)考试与阅卷模块。①期末考试功能。考试界面全屏显示,不允许切换到其他界面。若考生一旦退出考试界面或切换到其他界面,则该生本次的考试结束,试卷自动提交。根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设置,自动倒计时。到了结束时间即强行终止本次考试,并提交试卷。提供临时保存和最终提交的功能。“临时保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以保存自己的答题过程,考试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最终提交”:向服务器提交试卷,一旦提交,则本次考试结束。②日常考核功能。教师:可指定日常考核的题目或题目范围(由学生在范围内随机生成);指定日常考核的起止时间;查阅学生的答题情况,可酌情给出反馈。学生:可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去答题;答题完毕后可自行查看参考答案(客观题会自动给出分数,主观讨论题由教师评判);可查阅老师给出的反馈。③阅卷功能。客观题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教师可以参照试题库中的标准答案进行阅卷,并在系统提供的位置填写该题所得分值。(4)查询与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包括:导出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汇总涉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计算百分比,分析均值和标准差;统计每道题的错误人数;按照指定的条件,查询历史数据,包括历史试卷和学生成绩等各类信息。(5)系统设置模块。这是系统的基础设置,包括:教师信息管理:教工号、登录密码、考试课程信息;学生信息管理:学号、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系统设置里的数据信息由管理员(或任课教师)维护。选课的学生可自行在系统中注册自己的信息,并参加考试;亦可由管理员批量添加学生信息。

2.电子化考核系统各模块的相互关系。电子化考核系统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工作关系如图所示:

从图可知:(1)系统设置模块是后续工作的基础。通过该功能模块设置好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之后,电子化考核系统即可正常运行。(2)题库管理模块是“知识点”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的核心。任课教师通过该模块来更新和维护试题库,将课程体系的知识点转化为日常考核的题目以及期末考试的题目存放于此,以供其他模块调用。(3)考试设置模块主要由任课教师操作,可以从试题库中生成各类试卷,以备期末考试或日常考核所用。(4)考试与阅卷模块,是整个系统中交互性最强的部分,也是主要的业务流程所在。通过该系统,学生可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与老师互动,并参加最终的考试;老师也通过该系统,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学效果做出恰当的评价。(5)查询与统计分析模块主要针对考试结束后的归档数据进行操作,辅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回溯历史数据。

上述五个主要功能模块之间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电子化考试系统。

3.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实施关键。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实施关键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理清管理类公共平台课程体系中各章节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建立以各章节知识点为基础的知识库是电子化系统的基础工作;知识点是课程体系的支撑,也是教学互动的脉络,对于各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繁重而细致的工作,不仅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还包含其学习难易程度及对学生掌握程度,乃至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2)建立过程学习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由应试学习向综合素质提升的自主学习过渡;从考核效果上看,单一的期末考核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建立过程学习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点的积累及创新思维的训练,相关实践也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学的风向标作用及考核的指导意义明显。

三、结论

以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便于学生与教师互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借助系统的自动分析和统计等功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该系统的应用主要有如下的优点:

1.针对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激发、维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途径及方式。

2.以管理类平台课各章节体系的知识点为基础,加强课程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变期末单一考试为过程测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为相关学科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探索提供借鉴。管理类平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如选课人数多与教学参与度不足的矛盾;考核方式的单一化等;希望通过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本系统仍有如下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有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不仅是电子化考核内容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教师授课重心及学生把握知识点的重要参考;同时还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该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及电子化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2.电子化考核系统中人员认证、数据安全及系统的备份等安全性问题需要重视。不同与传统的笔试,局域网环境中的电子考核必须要解决面临的诸多安全性问题,尤其是电子化试卷的备份及保存等方面不容有失。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议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篇9

作者简介:张江(1983-),女,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26-03

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在地区电网内的普及,加上地区电网监控中心的投运,初步完成了变电站无人值班和集控运行维护模式。与此同时,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数据量急剧增加,异常天气情况或故障时变电站事故跳闸,大量信号上传到地区电网监控中心,会影响运行值班人员的事故判断,延误事故的处理。此外,一定数量信号的持续上传,也会使运行值班人员产生麻痹心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异常信息,这将会给无人值班变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隐患。

本文从地区电网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系统信号目前的现状和地区电网监控中心反映的运行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技术上和管理模式方面的探讨。

一、系统信号的现状

某地区电网现有厂站37座,其中220kV变电站5座,110kV变电站24座,10kV开闭所4座,全部为综自站。[1]厂站端自动化设备大多采用国电南自、南瑞继保、东方电子等厂家产品,因此地区电网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存在着站际间的差异,而且不同厂家对相应的故障或异常现象的描述并不一致,从而给地区电网监控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监控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困难。

目前地区电网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主要采用光字牌形式和告警窗口形式两种告警方式。

光字牌形式就是在监控中心工作站监控画面上通过点亮光字牌对异常信号进行告警,每个光字牌对应一个告警信息,由于变电站内告警信号众多,一个显示画面不可能将全站光字牌全部体现出来,目前在监控中心主要通过在变电站全站按电压等级设置各变电间隔及主变压器的光字牌总目录,然后在各自电压等级下设置全部相应间隔的光字牌画面,同时在变电站一次接线图画面上就各变电间隔分别设置间隔光字牌画面。

告警窗口形式主要是在监控中心工作站屏幕告警窗内显示告警条文信息来进行告警,当发生事故跳闸等异常时,屏幕上的告警窗内会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列出所有的告警信息或异常信息,同时伴有相应的告警音响。[2]

以上两种告警方式中,光字牌形式在告警时不会自动弹出,需要运行值班人员手动点击进入光字牌总目录或间隔光字牌画面进行查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不适用于发生故障跳闸等事故处理;告警窗口形式虽然要比光字牌形式更为直接和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由于监控中心接入了地区电网内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日常运行与监控中告警窗内显示的信息量太多,而且信息主次不分,无论是开关、刀闸变位等一般遥信,还是装置异常、保护动作等重要遥信信息都会上告警窗,如果有某变电站上传的重要告警信息没有及时处理,即使告警信号一直存在,也会被大量新上传的信息刷屏而不容易被运行值班人员发现,从而使得缺陷或异常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而演变成事故。[3]

二、系统信号的分类及合并与选取原则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是反映站内一次和二次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信号,根据信号的性质和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4]第一类为事故信号,主要反映由于非正常操作和设备故障导致电网发生重大变化而引起的断路器跳闸、重合闸和保护装置动作信号、影响全站安全运行的信号(如全站通讯中断、消防系统火灾告警等),出现这类信号运行值班人员需要立即进行处理,汇报相应调度部门、检修部门等进行事故处理;第二类为异常信号,主要反映变电站内一次、二次设备状态异常及设备健康水平变化的信号(如控制回路断线、主变过负荷等),出现这类信号运行值班人员需要通知维操人员到相关变电站现场及时查看,以准确判定设备状况,能恢复的则进行恢复,不能恢复的需要立即通知检修部门做相应处理;第三类为状态信号,主要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的信号(如保护功能压板投退、远方就地开关切换、操作开关后的变位信号等),此类信号运行值班人员知道即可,不需要进行处理。

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的选取,无人值班变电站当地后台需要选取以上三类信号;监控中心需要经各专业会议讨论后确定由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上传的一类、二类、三类信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的合并则秉着在不掩盖严重的设备及电网缺陷前提下精简信息量,同时满足监控中心日常运行值班的要求,对地区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坚持有效监控的基本原则。对于同一设备的同类型信号进行合并,不同电压等级设备的信号不合并。合并信号作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上传监控中心的报警信号。一次设备或保护装置在检修、定检过程中产生的频繁变位、动作的信息可以在监控端进行屏蔽,其他无效信号则可以经调度自动化、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以及综自厂家等多方经过专业会议讨论通过后予以屏蔽。[5]

三、系统信号的标准化管理

1.信息内容及作业流程的标准化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虽然数据总量庞大,但其信息内容却是相对固定的,实施相应的标准化管理可以改善系统信号的现状。

标准化信息表包括硬结点信息和保护软报文。其中硬结点信息由设计部门提供,综自厂家按照相应要求结合保护装置自身特点提供保护软报文,统一并规范各报文信号名称后,设计部门确定最终的变电站标准化信息表。信号的标准化工作由生技部门牵头,协调调度自动化、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以及综自厂家等多方开展信号的分类、选取、合并等工作,规范信号的名称,屏蔽无效信号,经审核后确定最终的标准化信息表。相应的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设计阶段完成的标准化信息表中的基础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地区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遥信、遥测和遥控信息,在监控中心建设初期,省公司生技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信息配置规范标准,[6]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上传监控中心的信号信息做了充分详细的规定,该配置规范标准也是作为地区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接入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标准。同时,地区电网全部的无人值班变电站都是在运行的情况下接入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的,后期仅能够结合停电计划进行一部分远动调试试验,只有少数几个厂站因为后期进行了全站综自改造,才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远动调试的全部工作。考虑到监控中心的实际运行与监控,以及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日常维护的实际需要,实现监控中心新旧两套自动化系统的平稳过渡,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采用了与地调主站调度自动化系统完全一致的信息表,[2]在相关名称和描述上考虑到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参照了省公司无人值班变电站信息配置规范标准,并逐步在以后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过程中,结合地区电网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参照相关标准和规定来进行信息配置。

2.信息内容选取与合并的标准化

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较为合理和理想的情况是地区电网内的所有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信号完整上传变电站当地后台,同时经过必要的选取与合并以后再上传监控中心,而不是不做选择的全部转发监控中心。考虑到目前监控中心的实际运行与监控需要,以及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已运行的变电站接入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后的安全可靠运行,采用了与地调主站调度自动化系统完全一致的远动信息表,而在以后新建扩建变电站或无人值班变电站综自系统改造时再做变电站自动化信息的选取与合并。

目前国内调度自动化系统习惯采用二次传输的方式,即首先在发生遥信变位的第一时间内传送一个不带时标的单点(或双点)信息,用于提示和告警;稍后再传送带时标的单点(或双点)信息作为SOE供事故分析,如果厂站端只能一次传输的话,那么必须选择带绝对时标(7个字节时标)的传输报文,而且必须以一级数据来传输。[7]无人值班变电站端上传的SOE信号,可以为相关事故的分析与处理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对于监控中心的运行值班人员而言,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所监控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考虑到目前监控中心所辖无人值班变电站较多,每一个遥信变位都采用两次传输的话,无疑增加了告警窗内的告警条文信息。如果能够实现仅对事故处理分析有实际辅助意义的SOE信号上传,并对告警信号按照信号类别和危急程度进行上传,这将会有效地改善监控中心运行现状,在降低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对地区电网内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际监控水平,有效保障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

依据信号合并的基本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电网实际情况,为准确掌握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情况,要求220kV所有间隔保护和110kV主变保护信号全部上传监控中心,保护动作引起开关跳闸时有发出事故总信号,能够在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事故推画面。同时尽量将站内每个间隔上传监控中心的信号总数控制在25个以内,其中一类、二类信号总数控制在15个以内,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信号可以精简至8个以下,其中10kV系统经合并取舍只需要3到5个保护信号。

3.验收工作的标准化

为适应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同时规范变电站的验收管理,供电企业创新编制并实施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验收工作优化管理指导书》,建立了规范的以新建扩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验收组织网络化、验收内容标准化和验收流程明晰化为主体内容的验收指导书,实现了“零缺陷”移交和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8]

验收内容标准化流程中针对验收对象的不同分别注明了引用文件、现场验收规则、试验验收和现场验收、验收要求、验收资料、技术指标要求、验收内容和检查要求等条款。其中的二次部分验收作业指导书设有自动化相关部分,并且结合变电站实际情况进行常编常新以适应现场实际应用的需要。

4.运行与消缺工作的标准化

监控中心运行值班人员在日常监控工作过程中,以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提供的各类综自信号为主要监控手段,必要时需要结合到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缺陷或者认为有必要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提高监控中心监控水平的,应及时汇报相关部门,检修维护人员在接到任务后要及时前往无人值班站现场进行处理,现场核实无误后方可进行相关的配置和修改。工作任务完成后,检修部门应及时做好相关后台监控软件配置的备份,同时以书面形式将相关变动和修改知会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主站维护人员,并向生技部门反馈,统一及时更新无人值班变电站标准化信息表,以保持与现场实际的一致。[5,9]

四、结语

地区电网内所辖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以后,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将完全依赖于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上传监控中心自动化系统的信号种类繁多,故障时大量信息应分类显示,并将部分信号进行合并,以确保运行值班人员及时掌握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第一手信息,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有效避免部门间的推诿和管理上的死区,切实提高地区电网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地区电网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楼书氢,林梅,傅裕,等.CDT规约及其在吉安地调自动化中的应用[J].华中电力,2010,(3):35-38.

[2]楼书氢,彭哲续.吉安地调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容灾备份建设探讨[J].华中电力,2010,(5):72-74.

[3]李彬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告警方式的改进[J].电力安全技术,2009,11(3):29-31.

[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信号分类和传输规范[Z].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2006.

[5]张国平,黄巍,华建卫.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信号的标准化管理[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120-124.

[6]无人值班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配置规范(试行)[Z].江西省电力公司,2010.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是作者根据公司会计核算中心所提需求而开发的一套用于员工工资管理的WEB方式查询系统。该系统的应用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职工随时随地查询和统计个人收入;系统使用简单、高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操作和管理;而且系统代码开源,便于推广到各单位,并能再次开发成适用于各种查询需求的功能。

一、系统应用背景

随着公司网络的深入发展,机关所有员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日常工作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然而,在职员工资发放领域,2008年以前公司都是采用签领纸质工资条的方式。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正是针对工资发放电子化的需求,在单位内部信息化建设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大幅简化了职员工资发放过程,实现电子化的个人工资项目快速导入与自助查询。

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以现代的工资项目电子化快速展示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工资条签领模式。职员工资实时发放、实时查询,就像上网查询银行账单一样查询个人工资发放情况,快捷、方便,同时又极大地简化了财务与行政工作。它将传统的工资发放与查询方式由纸质工资条签领时代带进了信息化网络自助查询时代,解决了跨地区单位和人员的工资发放与查询的时间效率问题,使得工资从发放到查询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提高了公司的办公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

二、系统功能简介

1.职工管理子系统。职工管理子系统主要提供给职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个人信息修改、工资信息查询的功能。职工用户通过登陆后方可使用此系统功能,在设计系统界面时要求界面友好、方便操作,易学易用。

2.公告信息管理。在前台系统的公告信息管理实现了公告信息的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标题、公告内容、日期和者,并按公告日期进行降序排列。

3.用户信息管理。用户管理实现了个人信息的管理,可以进行个人信息的修改、个人登陆密码的修改、个人信息的查看三个子功能。

4.信息查询。按月份查询工资信息:此功能完成按月份查询员工的工资信息,输出的结果包括职工编号、年月、标准工资、补贴、房贴、电话补贴、医保金、公基金、临扣1、临扣2、状态、备注、职称、职务、工龄工资等信息,在查询成功后可以利用此页面的打印功能打印自己的工资数据。

5.工资管理。显示所有工资信息,此功能完成了显示员工所有工资信息,并按年度和月份按降序排列。输出的结果包括职工编号、年月、标准工资、补贴、房贴、电话补贴、医保金、公基金、临扣1、临扣2、状态、备注、职称、职务、工龄工资等信息,管理员可对这些信息进行修改管理,在得出正确结果后可以利用此页面打印所有工资信息。

三、公司应用效果

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工资类型与工资表格导入,适应不同用户类型(在职、离退休),支持批量导入,每月不限发放次数等,具有安全保密,方便实用的特点。系统采用ASP语言、双重Md5加密密码、IP访问限制等多重措施来保障工资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职员用户采用用户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密码验证的方式登录,可按年、月查看、汇总,并可打印、导出个人全部工资信息为EXCLE表,查询页面为纯网页窗口,傻瓜化界面,功能项目清晰、简单,查询速度快;管理员可在线上传Excel表格导入工资项目与用户信息;管理员还具备后台查询功能、前台通知管理、便签与信息维护权限等。

(一)为职员带来的效益

1.个人工资项目电子化展示与自助查询,快速实时了解收入构成。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弥补了传统工资条签领模式发放缓慢的弊端,可以让单位职员通过电脑实时登录个人账户,当天发放工资,当天即可查询工资项目情况,就像上网查询银行账单一样快捷、方便,迅速了解自己的收入构成。同时,电子化的工资项目展示,相比小型工资条而言,可以更明晰、条理清楚地向职员展现收入情况。

2.历史工资记录一目了然,是职员的“内部工资银行”。传统纸质工资条当月发放,当月即被丢弃,职员如果要查看以往工资发放情况,只能去银行或会计核算中心查询工资卡的简单的工资收支情况。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可保留职员以往的所有工资项目的记录,单位职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上网登录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个人账户,查看历史工资记录(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各种奖金等各工资项目),完全可以当作是职员的“内部工资银行”系统。

(二)为管理带来的效益

1.一键导入,快速处理大批量职员工资信息,实现人性化工资管理。在传统的纸质工资条签领模式下,财务人员每个月都会有数百页的个人工资列表需要处理、打印,繁多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影响工作效率与情绪。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可让管理员一键导入所有职员工资列表,直接上传含工资信息的标准Excel表格即可完成所有职员工资项目的处理与排列。

2.职员自助查询工资,大幅简化工资发放,彻底摒弃纸质工资条的签领与咨询。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管理员一键上传含工资信息的标准Excel表格后,管理员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是通知各职员自行查询工资,完全代替了传统的针对每一职员进行的排队式工资条签领模式。自助查询的功能让财务人员从繁多的工资条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资发放效率,减少了大量纸张的浪费,缩短了工资发放、记录的时间。而且,黄冈供电公司薪金管理系统管理员还可详细及时的了解所有职员工资的发放与历史记录情况,便于工资项目的统一管理和分类。

篇11

随着长江南京航道局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尤其是对收入类合同、支出类合同的监督,结合长江南京航道局及其下属单位对合同管理的要求采用“统一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我们提出了开发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构想。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是把纸质合同关键信息电子化,并在系统中记录合同的执行金额,以财务的角度监督合同覆行,既简化管理,又抓住了合同最关键要素,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的执行管理,实现合同收、付款与财务的集成,最终实现合同实时管理,合同综合分析和合同管理移动应用。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构想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长江南京航道局及其下属单位对合同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全局资源,强化合同业务财务一体化功能,同时强化合同审批、合同信息集中管理等职能,形成合同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合同管理信息化总体构想是“统一管理”用合同管理平台来实现,“分级控制”用合同业务执行平台来实现,主要构想以下几点:①实现合同的无纸化管理、实现合同的存档,合同综合信息查询;②合同的跟踪,全过程实现电子化;③实现合同从起草到签订有规范的流程审批,保证合同是合规,合法,同时确保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有审查的作用;④通过系统提醒,服务财务、经办部门关注业务,确保合同按计划执行;⑤合同查询:按单位年度、单位、名称、金额等维度;⑥合同统计:按一定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⑦合同预警分析:代办事项提醒,合同审批,到期款提醒、合同执行提醒;⑧集成:以合同管理平台为基础,实现与已建成的财务系统、基建系统、等系统的信息集成;⑨合同管理采取全局统一管理、下属单位分级控制的管理模式:架构统一的合同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下属单位的合同统计、分析和监控,实现全局合同管理规范化,合同统计统一化,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⑩合同管理平台后期更加深化应用:监控细化。例如:合同管理自动化、智能化: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由系统自动产生对合同监控、分析的提醒和报告,对合同进行预警;合同管理便捷化: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也可以通过Andriod智能手机,实现移动应用对合同的查询、分析、工作审批等内容。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依据局对合同指导要求,对全局合同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的平台。总体架构图如下: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应用的功能不同分为合同管理平台和合同业务执行平台两个层面,合同管理平台主要用于合同的后台管理者对合同执行的监督与管理,合同业务执行平台为合同承办部门的日常业务使用。

1、合同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平台基础数据管理。合同管理信息与组织架构对应,便于分析下属各单位的合同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合同管理平台中对下属各单位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定义,保证向下数据抽取的时候,能准确识别合同信息与单位信息匹配。

合同签定前审批流程管理。合同草拟后,通过系统的标准工作流引擎预先的合同审批流程,对草拟的合同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合同才能签定。签定后的合同一方面继续保证合同管理平台对合同的跟踪、记录,另一方面作为合同业务执行管理平台的输入,由经办部门对合同再进行过程管理,并实现合同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操作。

合同查询。以合同号作为查询的根据,实现对合同的相关信息查询,查询的时候可以与基建系统等其它系统集成,带出合同审批信息,便于基建等系统中对合同的审批信息和相关信息的查询,全面了解合同的全过程信息。注意要实现此功能,必须保证合同编号在合同系统、基建等其它系统中都是相同的且唯一的编号。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图:

合同统计分析。局下达合同统计要求,在合同管理平台中开发格式报表,成功后,由平台按条件,自动的从下属单位的数据库中进行抽取,并按平台要求的条件进行汇总、分析和展现。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合同管理平台权限管理。设置人员对各机构的查询权,实现人员对各类合同的查询权。在合同管理平台中开发了各种分析、监控报表,报表可以通过用户授权,实现不同人员的不同查询范围和查询权限。

平台集成功能。由平台实现南京航道局及其下属各单位的合同管理系统集成,主要包含账套的集成。账套集成了,才能保证下属单位的数据能自上而下的抽取,自下而上的传输。

2、合同业务执行平台主要功能

合同统计分析。主要是开发各种报表,如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分析,如支出合同一览表、支出合同执行进度监控与分析、收入类型分析、资金类型分析等表。

合同执行预警。根据合同的计划收款日期和系统当前日期对比,自定义提前预警的周期(天数),由系统自动提醒快到期未收款或付款的合同,提供给相关部门、人员参考,跟进合同的执行情况,保证合同的按期完成和财务业务对应工作的按期执行。设置预警项目和对应的预期规则等内容;设置预警触发条件、发送内容、发送规则、接收对象等内容;系统自动预警,产生预警报表,自动发送给相关人员,跟进业务。

移动应用。移动应用主是是通过Andriod智能手机平台,进行合同的相关业务操作,达到以下管理或工作价值:随时随地查询合同执行状况;随时随地进行合同相关流程的审批;通过移动终端快速的进行合同相关的查询;系统的预警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保证业务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

安全账户和登陆。合同管理平台系统账户管理安全特点如下:账户密码加密存储;支持动态密码登陆(认证)。

平台安全记录:用户对系统访问的记录;用户对资源操作的记录;记录数据的查询;记录数据的分析。

数据传输安全用户终端和服务器的数据传输采用TCP/IP、ORM-RPC传输协议,数据包采用128位SSL加密,加密采用MD5算法。

数据库访问安全。数据库访问采用独立的SQL语法体系和解析引擎,进行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操作。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04-02

一、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及电子签章的重要性

在研究合同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要的是了解合同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相应模块功能分析和业务处理,确保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能够顺畅执行,各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关联与互动关系。研究多数合同系统的功能及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合同文本处理、合同审签流程、电子签章生效、合同执行与付款、合同变更与终止等业务模块。

第一:合同文本处理。合同管理系统的合同数据的唯一入口,用户可根据系统既定的合同模板规范,在系统中准确填报合同基本信息。生成合同文本的过程可以手动录入合同的必要信息:包含合同甲乙上方信息,合同标的,合法规定的相关合同的交付时间、交付物形式、付款形式及付款要求、合同验收标准、知识产权规定等。根据合同的不同形似可以选择不同的合同模板,其中合同关联信息以附件形式上传。对于合同文本处理部分,通过录入信息转化为合同模板内容,并支持生成word、pdf合同文本及导出操作等。

第二:合同审签流程。合同审签流程实现合同信息的电子化审批过程,要做到合同审定环节的可定制,审批顺序可调整,合同审批过程可监控,处理意见可追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同双向审批过程,合同审批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法人单位的管理特点设定审批环节,每个审批环节均可以查阅合同文本信息,供审批人做出审批判断。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进行逐级审批,审批流程结束合同可以进行电子签章。

第三:电子签章生效。电子签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确认性。在线合同要求甲乙双方均可以使用电子签章,保证合同在线文本的有效性。甲乙双方的企业信息需要利用工商、金融渠道进行信息的企业信息的认证,并获得电子签章密钥介质。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对于签章时间控制,避免甲乙上方同时操作同一份合同。签章完毕的合同作为有效合同文本被保管成PDF格式文档,可以被调阅、下载、跟踪文档变更。

第四:合同执行付款。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时间约束、合同交付内容及质量、合同款项的支付等新信息。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客户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录入的时间、费用等信息对于合同执行进行管控和约束。除此之外,要对约束条件进行集中分析,要对合同的交付内容进行分析,时间不能早于合同起始时间,或晚于合同终止时。

第五:合同变更与终止。根据合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合同或终止。需要变更合同时,需申请合同变更申请,并由双方确认变更后的合同条款。双方单位进行确认并同意后,可以启动合同审签流程,保证变更后的合同真实有效。

二、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有效性

电子签章是保证合同有效性的核心。电子合同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签章的设计与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书面合同需要由当事人和负责人签章、盖章,以便让双方识别是合同责任人,认可合同内容的同时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依靠技术手段识别电子合同签章人的真实身份,保证电子合同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是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起到的核心作用。

电子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备有效的法律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电子签章合同要结合法律相关要求,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同时,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第一,要从立法方面承J电子合同具有合法的书面效力,提升其在法律条款中的价值,解决电子合同法律效力问题。第二,要集中解决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通过我国《新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的分析,能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也就是说,电子合同一般不具备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同样也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伴随着电子签名法和新《合同法》的使用,从法律上给予电子签名以充分的认可,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证明和鉴定。

确保使用电子签章企业的合法性。使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署的企业必须具备正式法人合法经营权,即营销执照。可以通过工商网、全国征信网等进行企业网站进行实名认证后,具有企业主体的法律经营主体的认可。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唯一识别身份的CA密钥,确保电子签章使用企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电子签章技术分析和应用

1.电子签章技术内涵

电子签章技术是传统印章图片的升级版,建构一个区别于所有实体印章的印章机制,保证整个合同签署过程的唯一性和合法性。

从技术上讲,电子签章,泛指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在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关联,可用以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并表示签署者确认电子文件所陈述事实的内容。从广义上讲,电子签章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也包括笔迹辨别、指纹识别,以及新近出现的眼虹膜透视辨别、面纹识、DNA识别等。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章技术就是“数字签章”,它是以公钥及密钥的“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电子签章。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签章也是指数字签章。运用一种名为“非对称密码系统”(Asymmetric Cryptography)的技术来对发文者的电子文件作加、解密运算,其目的是使收文者可确定电子文件的发出者是谁、该电子文件在传输中未遭篡改并保证发文者不能否认其发文的行为。

电子签章广泛应用,借助实体密钥能保证合同管理系统签章流程的完整度。电子签章用户在电脑中使用CA认证证书控件,保证U盘结构和PIN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能有效实现签章管理及签章程序。电子签章合同管理技术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SSP02算法、R.Rivest-A.Shamir-L.Adleman算法以及散列算法等。

2.电子签章技术特征

电子签章之所以应用效果符合时代需求,主要是基于其内部数字化参数结构的有效性和科技性,能提升整体运行结构和运行参数的完整度,确保印章管控系统贴合实际需求,确保整体管理层级和管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一,电子签章技术主要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能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完整性,并且由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特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双方利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订,即时生效后,就产生不可抵赖性,真正实现了印章图片的业务数字化。第二,电子签章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借助密钥介质实现签章权限的有效运行,只有掌握和了解密码的人员才能有效使用该U-key的介质进行签章。第三,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印章对整体系统进行集中验证,一旦文档出现了篡改和恶性变动,都会对时间和具体改动条款进行历史痕迹标注。第四,在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从而能保证其签章行为克服空间障碍。由于没有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签约的方式能实现最便捷有效的执行。第五,基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和安全性,在实际技术运行时能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并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签章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开展,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网络交易双方来说,如何确认对方的身份真实可信,如何确认对方发来的电子合同真实性、完整性、可信性和不可抵赖性是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人们在使用合同管理系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提出了电子合同的安全需求,阐述电子签章通过数字证书保证合同各方的身份真实性和合法权益。目前合同管理系统根据业务流程的要求,能够提供电子签章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同文本及审签处理,确保能对不同合同进行统一或者个性化的审签流程。合同订立双方均能够获取到有效的电子签章介质,能在标准化合同管理运行流程中有序执行。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启动电子签章后,买方和卖方要对自己的相应行为进行合同文本的确认,双方能看到完整的合同文本,完成了对相应合同条款进行集中审定之后,可以进行电子签章操作,避免合同操作的重复性。买卖双方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集中的合同信息管理与执行,从而提升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的有效性,并且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电子签章技术进行合同签订,也能有效提高整体项目运行系统的有效性,也满足了电子商务无纸化的办公需求,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资本的节省,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的使用方法、法律依据、技术实现方式为核心内容,对标准合同以及协议合同建立过程中,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电子签章的运行方式要符合实际需求。

总而言之,合同管理系统结合了电子签章技术,在提升合同安全性和效率的同时,确保电子合同签章的操作技术和流程满足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合同签订方式和运行模型的最优化。将电子签章技术应用到合同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能有效增强企I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敏,赵艳,王海瑶等.基于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技术的电子签章算法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3,29(03):149-154.

[2]朱建伟,杨丙洲.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合同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J].天津冶金,2015,36(05):47-49.

[3]何欣.电子商务立法的两个基本问题--浅论电子合同及电子签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33-36.

[4]罗清彩,电子合同课题组.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8(03):78-80.

[5]谢汉天.工作流Petri网建模在电子合同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9(10):65-68,72.

[6]王昕.网络环境下企业间运营模式优化探讨--基于电子合同服务平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0(10):8-10.

[7]高瑾.B To C 电子合同若干问题研究――当当网千人维权案引发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