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教育与实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教育与实践

篇1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终身性、连续性医学教育,目的是使广大卫生技术人员能快速了解医学科学的前沿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是医疗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结合《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政策,以医院作为中医医疗集团抓手,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我院为核心,辐射全省的中医药网络,并在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医院,同时为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总医院、云南省针灸推拿康复医院、云南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也是全国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每年除承担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承担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护理、检验、影像等业的教学与实习,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2012—2014年间,获准并举办国家级项目29项;获准并举办省级项目41项。同时积极开展医院继续教育活动,平均每年开展45次院内讲座,接收进修156人,基本可以满足全院继续教育培训需求。此外,教育经费占全年收入比逐年提高,2014年占比1.14%。

2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

2.1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加强管理

医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医院党委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推行以继续医学教育为基点,提升学历教育为出口的政策导向,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医院设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安排专人管理,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定期、不定期召开继续教育工作相关会议。在执行继续教育相关管理规定时,院党委行政统一思想,真正落实了继续教育不合格职称晋升一票否决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并纳入医院规划及规章制度中,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持久、深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2012年以来先后10余次修订了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制订和修改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明确了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规定所有人员每年总分必须达25分。①临床医学(含中医)、检验、影像、药剂等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国家级I类学分不低于5分,远程学分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推广项目除外,以下类同),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5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5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②护理、公共卫生类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分具体要求为:副高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分,I类学分不低于12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8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中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其中I类学分不低于10分,且远程学习的I类学分不超过5分,II类学分10分,且不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项目学分不低于20学分,I类学分不低于10分,II类学分10分,均可通过远程学习获得,自管学分5分,其中自学学分不超过3分。对院内继续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了特别要求[2]。在制度落实上,不断规范继教对象及学分审核、登记、验证等环节,逐步完善继教工作的过程管理。同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约束力与强制性,保证继教工作有序开展。并将继教项目的申请、举办、全员培训项目达标率、合格情况等与科室年度考核、晋职晋级、任期考评等实际利益挂钩,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2.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样化

双轮驱动院内外人才培养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培养对象的不同,遵循启发、互动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实践与实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互动式及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到院开展学术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医院长期开展“学经典、用经典”系列活动、名医讲坛等中医课程以及法律法规、心理培训、科学前沿等课程,营造良好的中医学习氛围;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临床实践,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注重医学人文关怀”针对性开设人文知识、伦理道德学习。并通过临床技能模拟实验课程的学习与掌握,让来院临床实践各类人员“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还针对性的开设了社区实践、门诊跟师等2个环节的临床实践,并开展特色教学,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小老师”计划等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科医师、骨干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才培养,采取带教老师与受训学员的角色互换模式培养。

2.4传承与创新

名医经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了进一步将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面有效、真实客观地予以保留,实现传承与创新,建立名医工作室,规定了名医工作室的遴选程序,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工作任务与工作要求及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职责;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示教室、观摩室、资料室。同时在名医馆选定房间安装一套摄录系统,可实时记录名老中医药专家带教情况,将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经验较好地应用于临床及教学中。出版了《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学术经验》系列丛书,全套共13册,该系列丛书详细记载了名老中医医事传略、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跟师心得、体会与临床应用,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整总结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20种,并推广运用于临床及我院医疗集团成员单位,疗效显著,社会反响好。

2.5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平台

为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支撑条件,设满足100人以上学生上课的大教室3间,示教室28间及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设备。医院图书馆有藏书2万余册,每年订有各种期刊250余种,位于院本部备有60台计算机,可供职工、进修、实习人员上网学习。同时备有专门的临床思维训练及评测系统、医学在线考试系统及医院科研、教学、继续教育、人员技术档案专业软件。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计算机考试系统的启用为远程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就近、方便地参加和学习相关的卫生技术知识。

2.6因地制宜标准化培训

积极开展面向全省,乃至基层的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为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满足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实施推广等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发挥中医药标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管局《关于印发2012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法监政法便函【2012】20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云卫发【2012】553号、《云南省卫生厅关于下达中央补助我省2012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云财社【2012】87号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3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云南省中医医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省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首批42个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之一,自2012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以来,积极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推广培训,对标准化的发展形势、标准化相关知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国标准化运行体系和国际标准化运行体系、中医临床指南评价技术和方法、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定方法学、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应用、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推广,并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贯穿于整个培训当中,也为大家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标准能力素质,培训了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医院共举办了云南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专业人员培训、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实施推广培训及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实施推广培训8期系列培训,完成了2500多名人员的培训。立足中医药标准化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基层医生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培养中医药标准化技术骨干。

3中医医院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3.1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观念

目前,在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上,仍然存在高职人员不再受职称晋升限制,医务人员对学分获取途径单一,学习过程存在重学分、轻学习的现象,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认识水平,加强观念转变,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同时医院要通过奖惩并举、激励引导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知识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2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改革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在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学习及学分审验平台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借助远程医学教育模式的开启真正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合理解决了工学矛盾,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3]。

3.3健全制度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规范管理是继续医学教育运行的关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的流程及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加强学分管理,注重学习效果,严格学分审验的每一道关口;建立科学、合理、实用与竞争、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务必健全考核评估体制,完善项目质量控制及反馈机制。

3.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经典与医学前沿为导向,丰富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内容名老中医经验及中医经典的学习在各中医医院中已逐渐淡化,为此,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必须在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各类人员参与继续教育。因此,需要我们继续推行“跟名医、学名师、颂经典”及引入中医药标准化培训,不断在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上下功夫。结合三基知识系列讲座、前沿学科进展及开设公共课类课程学习(心理、人文、传染病防治等),通过专科间的沟通与交流,优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医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为中医继续教育工作逐步迈向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海涛,陈自强,彭霞,等.综合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医学,2007,36(2):116-117.

篇2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而语言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信息符号,在国际交流中,英语已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工作语言。为此,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或专业课教学。力争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可以对部分课程实行外语教材,双语授课,分步到位。”2005年1号文件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即“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继2007年1号文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后,2007年2号文件再次提到“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可见我国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现在,世界上的权威医学期刊、书籍及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基本上都以英文出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也以英文进行交流。从我国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说,运用英语这门工具可迅速直接地与各国进行医学信息交流。医学科研人员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医学科研情报的吸纳量。因此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和信息交流频繁的当今世界,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举措。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医学类院校纷纷在本科生中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尝试,我院亦不例外。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识到要持续推进双语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要转变,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双语教学直接为学生提供与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以便于学生在学习学科的同时,既增强了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又了解到国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而不单单是只能考外国语专业的英语尖子。有效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以下因素不容忽视。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开设双语课奠定了基础。但仍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专业课的英语学习,对于许多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本身就存在困难,加上英语释义,无疑增加了难度。如果外语使用的比例过大,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势必被分散成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将导致不佳的学习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是双语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首先应在英语基础较好的年级、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双语教学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另一方面对授课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双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探索更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然后逐步将双语教学扩展到所有年级和专业,覆盖全体学生。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和国际护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四级过级率高,是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理想的对象,笔者曾采用渗透式教学法给生技学生尝试《医学遗传学》双语教学,介绍医学遗传学研究技术及最新进展,英语使用率占70%以上,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英语和汉语穿插授课表示满意,能够理解教学内容,认为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此外我院《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在国际护理专业得到有效尝试。实践证明,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调整中、外文教学的比例。

2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教学目的,最核心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在教师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英语口语不够标准,与学生们的语言沟通困难,不能将教学内容以英语方式完全表达,严重影响到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质量。同时,部分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低,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成为双语教学改革的障碍。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是持续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采用“内培外送”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如我院开办双语师资培训班,请来专家给一些骨干教师授课,培训结束还进行严格考核,合格的教师可开设双语课;另外将教师派到国外学习,一方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学术成就,掌握设计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我院不少双语课程由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开设。

3 使用合适的双语教材,适当编写补充学习资料

教材的选择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前提。双语教学采用的教材难度应适中,这里的难度包括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在双语教学中,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外国原版教材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教材中大量配以各种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双语教学”教材,多数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教材,一些教材可能过于偏重理论,缺乏案例,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另一些则可能与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有关。因此,有必要组织一批既精通医学英语又是各专业方面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委会,认真编写医学双语教学系列教材。另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可适当编写一些辅导学习的资料,可在课前将课上要讲的要点和一些专业生词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预习,帮助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也弥补双语教学造成的课时不足,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娴熟的英语表达能力。

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篇3

面对21 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 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 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 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一、医学教育的概述

1.医学教育的总体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人才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问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和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渗透,目前我国的医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随着基础医学在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已经从以前的分子水平发展到了量子水平,同时用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并仔细阐明了有关疾病的机制和疗效。(2)预防医学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引导下,研发出了一种新且高效安全的预防药物和疫苗。(3)很多的临床医学开始应用一些高科技成果,更新和发展各种诊断、检测、治疗手段和设备,使医学逐渐走向了综合化、多元化和整体化。

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应紧跟医学的发展,树立相应的发展观,特别要注意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这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相关内容,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来认识医学创新中的想象和灵感,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为目标,重视的是医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导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成为重专业知识、身体建设、专业建设,轻社会知识、心理素质、个性发展,长期下来造成医学教育模式都处于一种比较单一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学教育应该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其医学课程应该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二、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1.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的增多以及工作节奏的加速等因素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致使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医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其能够克服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推动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医学心理教育的主要方法。(1)系统的学习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提高心理素质与心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学习相关的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医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些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心理理论知识、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途径等,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其适应力和心理素质。(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实施情感教育,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比如在进行护理科目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其自身的的演示,在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尽量做到准确、规范和语言清晰,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医学教育中去,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沟通知识,并且能在实际临床中自觉地运用。(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仅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或者个别咨询等形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医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较大等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定点联系,通过语言的交流或者谈心的方式,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防范于未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各种压力,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体系。他是基于全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全科医生的大量需求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医疗制度改革和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全科医学的发展状况,急需发展全科医学的紧迫性,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特点,并对当前的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现状、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治疗范围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各个系统器官的各种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急剧增长,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社区的广大群众对卫生保健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卫生服务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使命不再仅仅是治疗患者躯体疾病,而是以身心健全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主要目标,从心理、社会角度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2我国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进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的转变等原因,使得三甲大医院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线城市的知名医院重点科室更是达到"一号难求"的地步。许多患者仅仅患有发热、伤风感冒等小病,就前往知名三甲医院找著名专家求治。这更是加重了三甲医院患者人满为患的程度,导致大医院医生满负荷工作,缺乏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疑难病例的诊治和医学科研任务。而社区医院却门庭冷落,病患稀少,广大社区医院艰难维持。社区医院和三甲大医院相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而据调查统计,所有就诊患者中,大约只有5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师诊治,而社区居民中约80%~90%以上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全科医师队伍来解决。这一分析数据不仅反映了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根源所在,提示目前医疗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更凸显了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大量全科医学人才,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高质量的全科医师应该由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共同培养而实现。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主要为大学阶段的院校教育、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以及由我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四个部分。其中,大学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是必须重点关注和需要大力发展的。

3.1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作为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对象有优势,高校学生年轻富有活力,整体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概念和新事物。对他们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促进全科医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学实验室,实验设备,教学场所,培训,信息资源。这些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

据统计,在美国,规定把全科医学作为必修课的医学院校,在1983~1984年度已达48%,到1987年则增加到56.3%,现在美国90%以上的医学院校设有家庭医学系,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有的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而在我国,截至2009年,128所院校中有仅有59所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所占比例为46.1%,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3.2规范化培训 卫生部规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本科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3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即可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学科骨干。规范化培训具体包括3个月的理论学习,26个月的临床各科轮转,7个月的社区全科医疗诊所实习,通过考核后获得合格证书。2012年1月30日,卫生部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提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考核考试的主要场所,包括临床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临床培养基地应设在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上海市最早于2004年开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河北省、北京市等地亦相继启动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另外,还有大批专家学者进行着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3.3继续医学教育 我国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和其他专科医师不太一样,差异较大,他们的学历参差不齐,学历以大中专为主,部分本科生,少数研究生。因此,对于我国的全科医师来说,主要不是由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由于我们原来的基层医生的医学基础知识较差,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慢,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更需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更新。

在大多数国家,继续教育贯穿于全科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如美国的全科医生每年必须完成50h的继续医学教育,以保证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美国全科医生证书的有效期一般为6年,期间,他们可通过国内的课堂教育、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等来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每6年参加资格再认证考试,来保留全科医师执业资格。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全科医生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并每3年为一间隔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继续执业注册。在英国,也有90%以上的全科医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政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4全科医学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首先,为保证普及全科医学知识,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全科医学是一门集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新的学科,它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等拼凑在一起。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全科课程,确定课程类型、教学时数、教学安排等,为全科专业学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基础医疗学科,其学科的本质,不是复杂和严重疾病的生物治疗,而是接近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全科医生。为了实现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更新观念,纠正偏见,更重要的是要顺应中国的国情,找到对中国的全科医生培训最好的模式,实现全科医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赢得社会认同,才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命家,潘敏.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及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79-80.

[2]易鑫,曾文俊.浅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1994,14(6):55-57.

篇6

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即基于教师指导下用临床问题将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且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结合临床实践与基础知识,将学科界限打破,基于患者问题,将学生作为中心开展的小组教学方式[1]。PBL教学模式首先应用于加拿大大学医学教育中,现如今已广泛应用西方医学教育中,且在不断完善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优势众多,可适应转型医学模式需求。近年来我国也逐渐使用PBL教学模式,虽然应用时间较短但是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教育管理者、师生均认可该教学模式的效果,且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可行性较高。但PBL教学模式应用条件较多,故而广泛使用受限。21世纪随着教育、社会及经济的大力发展,诸多医学院具备开展PBL教学模式的条件,但在具体实践方面还需考虑诸多因素。现分析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而后提出实践运用措施,以促进其发展。

1医学教育中运用

PBL教学模式的优势在医学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方法为对学科专业交叉予以利用,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将各学科专业知识整合,且在具体案例中渗透,以融会贯通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还可培养其创新性、批判性及临床思维。具体而言,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将学生作为中心,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为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而在PBL教学模式中主张将学生作为中心,即以内因为主,同时外因为辅,充分发挥教师辅助与启发作用。学生获取知识不再是课本这一单一途径,而是通过自主查询资料及与同学讨论后理解与获取知识,由此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模式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充分体现。

1.2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可更好掌握理论知识,且其他各方面能力也可得到锻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搜索相关信息,同时判断信息价值,分析与鉴别哪些是有用信息,而后在各类信息引导下将自身理论体系构建出来,形成知识结构网,通过不断分析、总结与反思后将其完善,且与同伴积极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判断整合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均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形成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1.3将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出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愈发注重创新。但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更不谈对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迫与死板枯燥的课本教学相脱离,独立思考,将问题提出,且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将传统被动接受与照本宣科的学习模式打破,故而学生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得以激发。

1.4增强教师对学科间的联系与理解

PBL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对教师教学技巧与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结合本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将案例合理选出,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教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同时在教学期间教师适当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思考,将其积极性调动,自主分析、讨论并总结。这样不仅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亦可获得启发,自身教学素质与水平也得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

2在医学教育中应用

PBL教学模式的途径当前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开展PBL教学模式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应用时间长,已在师生心中根深蒂固,即使学校开设实验教学,学生也仍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源上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难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此外,该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且转变传统一对多教学模式,教师仅带小组,不仅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求院校增加教师数量,但因我国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教师结构能力比例失调,故而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为此,各大院校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以全面深入开展PBL教学模式。

2.1完善教学环境

医学院多注重投入资金开展科研活动,忽视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PBL教学法的实施。为此医学院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基础设备,还要与时俱进,配备与PBL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如扩大图书馆规模,引进更多资料,便于学生查阅;引进国内外先进教材与实验设备,开拓学生视野;确保计算机设备充足,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教学渠道。这样可为PBL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优良环境与物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现有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2.2将科学的教育体系构建出来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为科学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能否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是能否实施PBL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2.2.1设计教学问题PBL教学法中设计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教学成败的核心所在。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最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何种知识;其次,设计问题不仅要将基础知识点包括在内,还应该考虑相关知识点;再次,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基于真实性,同时兼具融合性与开放性,不仅便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与应用;最后,问题设计好坏的评估标准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反馈给学生,将其判断与预知能力提升。2.2.2合理选择教材当前医学院使用教材多适合传统教学,编排形式为分科目、分阶段,无法将连贯的知识结构构建出来,将学生把握整体知识能力限制,同时也无法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PBL教学法中一定要确保知识获取的随机性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让教师将原有教育方法与知识体系改变更新,对课程结构予以优化,同时依据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经验,与临床问题、学习内容及最新趋势等相结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联系,将教师间、学科间相互支持环境构建出来,据此编制综合教材,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2-3]。2.2.3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判断教学活动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学活动即将或已经取得的价值,以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的方式[4]。衡量PBL教学评价的指标为学生是否将任务顺利完成,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教学模式时需以学生作为主体,基于问题对教学评价意义予以明确,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特征、学习心态及已经掌握的水平等,更需了解学生可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指导才能使其实现预期目标等。2.2.4合理划分小组PBL教学法主要特点之一为小组学习,为此需合理分组。分组时可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行异质或同质分组。前者为小组成员间认知与学习水平相差较大,后者为相近。分组直接对PBL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为此需明确上述两种分组方式的利弊。异质分组有利于成员互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质分组有利于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发现问题的角度更多,一个成员的关注点可对其他成员产生启发,进而共同学习[5-6]。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分组方式。

2.3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PBL教学法无论对教师教学水平还是教师自身知识上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能力,同时组织与指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医学院应注重培养教师的组织指导能力与综合能力,多开展培训,使教师细致对待每一堂课甚至每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PBL教学法作用。同时医学院还应注重培养教师师德师风,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将其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只有自身具备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才能教育好学生,并从多个方面影响学生。

3结语

在国内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雏形初现,但面临的困难较大,问题较多。PBL教学模式高度相似于临床医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更快适应坏境,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对知识点予以灵活运用,对其综合能力予以锻炼。虽然当前PBL教学模式发展仍不完善,但相信未来该教学模式会成为提升医学高等教育水平的有力方式。

[参考文献]

[1]魏东海,吴他凡,马宁芳,等.网络式PBL教学模式(W-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14,14(4):75-78.

[2]郭万刚,刘军,师晓琴,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J].医学与哲学,2013,34(6):85-86.

[3]胡贞贞,周晓燕,蔡震宇,等.主线式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4(10):1889-1889.

[4]陆媛,于德华,张斌,等.PBL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9(16):1880-1883.

篇7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篇8

“互联网+”的概念最近被广泛地提起,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叫法,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等,但这种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等的多种融合,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建一个新的发展业态。近些年,“互联网+”的概念已逐渐发生了转变,并逐渐影响着多个行业,其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形态,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以及资源集成方面的优势,并创新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班级+老师”的模式已经是多年不变的固定模式,但是在新的“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已经逐渐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原有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教育领域的许多学者对“互联网+教育”,特别是“互联网+高等教育”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互联网+教育”并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对前者的一种改进和优化。重视“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作用,实现教学空间公平的突破和个性化学习,最大化利用互联网优势共享本专业一切可能的资源,最终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目标。[1]

二、目前“互联网+医学教育”的背景下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互联网+医学教育”下的多媒体医学图片库

许多医学类的院校,已经建立了PACS网络多媒体图片库,该图片库具有浏览图像简单、清晰、内容丰富的特点,能够充分显示影视图像的特点以及细节,在学生的阅读感受方面可以极大地进行优化。但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厂商生产研制的PACS只具有访问和阅览的功能,不具有模拟读片、写报告等是临床实际当中需要的功能,对于缺乏医学方面经验的同学,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与临床影像相关的知识和病理,更不能模拟实际工作当中的拟写报告模式。再加上校园网的网速比较慢,学生只能用学校内的局域网进行登录,因此可以使用的数据库就较小,教学的空间扩展能力不够。

(二)数字化的教学平台

数字仿真系统指的是,基于WebService的技术以及D.com3.0的标准,对标准的影像进行传输和处理的技术,通过这样的技术,实现对病例胶片的数字化转换,将无法存储在电脑中的多媒体课件转变成可储存、可导出的教学课件,从而建立起多媒体的教学实验平台。这一平台的建立,具有操作简单、直观、安全可靠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平台还停留在点资源共享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实现网络资源的点对点共享。

(三)基于网络形式的交流平台

类似于“影像园”“医学影像论坛”等各具特色的医学教育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最新的影像数据,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这种限制后,可以实现教学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无限扩展,使校园学习平台扩张到互联网校外平台。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医学影像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是这种交流平台也存在着问题,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具有影像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或医生使用,而没有经验的医学生很难满足这一平台的硬性要求。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缺乏面对面交流,学生在学习起来也会举步维艰,平台只分享比较生硬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老师出来定期进行及时有效的讲解,所以平台在实践中的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2-7]

(四)“互联网+医学教育”高校资源相对保守

目前医学影像学这块,由传统的胶片读片转变为数字读片,可利用迅速发展的网络数字化技术解决片子的储存和传输问题。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努力建设本校的影像资料库,甚至每个临床教师都建立自己的典型病例资料库,但没有在校内共享,更没有向外开放或共享,所以我们要建立合理的鼓励和奖励体制,鼓励学校与教师将自身的影像资料库开放。

三、改进“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的混合式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对策

(一)“互联网+医学教育”下网络平台的整体教学模块设计

针对应用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块设计,可以分为五个模块,分别是对课堂内容的录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简化教材手稿、典型病例分析以及互动讨论。这里就这五个方面,分别展开叙述。①对课堂内容的录像,是指将课堂教学时的内容进行视频拍摄,这样将保留下来的视频内容上传平台,可以课下供学生复习和反复浏览;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含有大量的图像和动态影像,包括教学过程使用的PPT、视频动画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课程的内容,也就是将教师的教材内容全部上传平台;③简化教材手稿的呈现方式是结合教材书籍,通过该专业教研室共同编写,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简化以及重点上的突出;④典型病例分析指的是通过具体病例的形式来展示教学过程中的实例,结合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对各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的病理、影像、图像的特征进行简要而全面的介绍;⑤在互动讨论的环节中,可以建立讨论互动版的特定区域,学生可以以在网上留言的方式,对课程内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看到后进行回答,从而弥补了课上时间不够的缺点。通过改进后这五大模块的共同作用,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个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系统。

(二)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基础上建立与探索远程教学的平台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我们可以试着尝试在教学网络和PAC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远程教学的实践平台。这一远程学习中心的建立,是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使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远程教育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教学顺序,在教学的初期,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病例进行讲授,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后期可以逐渐进行复杂病例的教授和研究,使学生加强前后的认知。这一远程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受场地的限制,只要安装一个终端即可实现远程教学,既方便本校师生,又可以让其他院校使用并适合基层医院的培训,是平台的再次升华。

(三)加强新时期下临床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优秀的老师,医学影像的授课教师队伍应时刻以一名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同时也不忘律己。新的信息时代的发展,为了自己的进步同时更是为了自己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能放松新知识的学习。学会接受新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实践教学的需要,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尤其是影像教师队伍多数为医生兼职教师,忙临床工作和科研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所以专职教学教辅人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必须注重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建设,适当鼓励和奖励参与教学任务多的人员。

(四)提高影像学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超的图像处理和诊疗技术是一名影像医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影像医生的主体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将常见的多发病、罕见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并将这一分类的依据、方法以及过程全部教授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了解到老师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抓好课堂的学习纪律,注意学生的思维倾向,严格按照之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同时,新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老师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近年来,大部分学生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就业、考研等事情上,导致教学实习难以真正地利用起来,在实践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考研和找工作上,浪费了宝贵的实习机会。其次,学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思维方法,并且一定的具有分析能力,根据各个系统的反应和表现,培养学生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综合知识结构下严谨的科学思维。[8-10]

(五)建立学科有关院校网络平台圈

积极与其他教学医院和高校等医学影像教学负责人联系,建立网络学习圈,定期交流,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争取开展医院影像老师定期与校园学生见面的交流活动,积极引导青年临床教师加入学校青教会组织等交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多方面提高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

篇9

医学统计学是医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我校基于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实验班《医学统计学》课程施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合SPSS软件讲授英文医学论文中的统计设计与统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统计设计思维和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增加统计软件SPSS实验课

医学统计课程定理内容较多且抽象难懂,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医学统计的理论知识难理解,也会导致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不达标。因此,在教学改革实验课上进行SPSS的讲解和教学演示,教授学生统计软件SPSS菜单中的统计方法英文表达和如何解读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还能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统计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被学生掌握。过去用计算器要经过很多步骤计算和画图,现在用统计软件画出来的频数直方图、散点图、箱图、回归曲线既快又准。SPSS统计软件教学大量地节省了教学的板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统计知识面,进一步达到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即不是注重传统的统计概念,而是更专业的强调医学统计学的使用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发挥统计的实际应用作用。

2 进行医学统计学的双语教学

本次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医药在医学研究发展方面的贡献没有西医显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紧与国外医学研究者增加交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用统计学验证其医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在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熟悉英文表达,在日常教学中逐渐用英语把实验结果和统计学方法用英文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教育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本次教改日中,我们增加了统计学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为我们的国粹――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3 注重统计分析,实现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医学课题完成的质量与水平离不开统计分析,只有正确、有效的医学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医学统计分析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虽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用正确的统计指标和方法描述取得的结果,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在课题的具体研究中,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是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统计方法不是相关回归就是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没有在实验之前想好课题研究的统计设计方案。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常用的设计方案: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序贯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并结合课题做了具体的实例讲解,实现了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教学中增加前沿国际学术论文统计方法分析环节,一是,看医学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表达方式,二是,和学生专业融合,学到最新最快的医学研究方向,当然这要和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先沟通,筛选适合学生参考学习的科学研究结果。

4 网络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使用网络教学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本次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医学统计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在我校的校园青果软件中,在医学统计课程的网页中制作了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实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同时帮助学生校正修改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中所遇到的统计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医学统计学的科研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英,黄品贤,宋花玲,戎芬,陈学芬,金如锋.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2):246-248.

篇10

我们在每年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中都会安排院大课,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授课,但是由于全院专业众多,统一组织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分专业组织人员太少,难以实施。所以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往往是左右为难。课程安排不合理,往往会导致学习组织流于形式,医务人员为了混学分而被动上课,不但达不到教育预期的目的,甚至会给医务人员造成集体教育只是走形式的误导,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失去兴趣。

2.如何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真正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陈旧、教材不能及时的更新,考试题目方面没有合理的规范,只会重复前几年的考试内容,这些都是军队疗养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务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知识,如果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就会导致医务人员学习缺乏积极性。如何使教育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灵活,使医务人员更加愿意接受,是继续医学教育组织实施的又一难点。

3.如何通过量化考核,真正反映医务人员学习效果

量化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检验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引导和督促。但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实施过程的复杂性,量化考核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以我院为例,继续教育学分的部分计算项目都难以真正反映学习效果,如院大课到课情况、业务学习笔记情况、业务考核情况等,都只能反映数量,而不能反映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

二、对军队疗养机构开展好继续医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争取院领导重视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上课、记笔记,而是涵盖集中学习、科室训练、岗位练兵、自学、进修、带教、参加学术会议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不能将这项工作简单的定性为机关某个部门的工作,甚至由某个助理员一肩承担。应当健全继续医学教育领导小组的任务职能,由院领导带头主抓,同时吸纳全院各专业专家作为顾问。只有院领导亲自抓,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源和执行力去保证教育的落实和改进;只有发挥各专业专家的智慧,才能既结合疗养院本身的实际,又把握住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确保继续医学教育方向不偏差。

2.充分发挥科主任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继续医学教育贯穿全年工作,难免与医疗、疗养工作发生冲突,需要科主任统筹协调工学矛盾,为继续医学教育协调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科主任又是学科带头人,既能立足实际,又能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知识前沿。此外,科主任能够利用医疗工作时间开展传、帮、带,让医务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再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多提供外出交流的学习进修机会

疗养院在临床经验、学术水平等方面较医院、院校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多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疗养院每年都应该从医务人员中选派优秀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内容要侧重疗养院急需补充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知识。学员们在学成归来以后,要在院内开展一些专业讲座和学术交流,将自己所学让更多的人受益。

4.拓宽学习途径,充分利用远程医学教育网等信息化平台

为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积极拓宽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的远程医学教育就是很好的一条出路。远程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和通信技术领域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利用先进的通信和视频压缩技术,将教学内容传送给不同的下一级医疗机构,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不同地域的医务人员的学习要求。我院自开通全军远程医学教育信息系统以来,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收看全军知名专家授课50余课次,全院参训1000余人次,收效非常明显。另外,继续医学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也应当逐步引进信息化手段,开发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系统,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医务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自由点播学习内容,由系统记录学习时间,并通过人机交互的练习方式量化学习效果,从而彻底解决学习没有针对性、教育效果难以量化、人情等主观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等问题。

篇11

目标教学法是继续医学教育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具体等特点,如能正确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医疗卫生的各项基本技术、技能,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学有目标、练有目标,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有利于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

二、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代社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在医学教育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强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学习者分析实际问题,从而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并获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病案和问题为基础,并辅以教师引导的小组式教学。

按照“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临床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病例运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自学,再将各自获取的临床推理集中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PBL教学法的引入改善了继续医学教育环境,学生对学习和对教师的满意度有所提高。PBL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知识能力得到了培养。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具有自学、创新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头脑,有利于培养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继续医学教育使医疗卫生人员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医学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医学健康事业服务。从教育的职能上看,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目前大多继续医学教育以传统的课堂面授式为主,对参训者的时间有一定要求。另外,参加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等会受到经济条件和时间的制约,因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医疗卫生人员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选择继续医学教育对医务人员而言是其工作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继续医学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模式及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篇12

一、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医学人文的理念现状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学人文就是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坚持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理念[1]。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从思想深处忽略了人文观念。

(二)医学人文在医疗领域的现状

当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医疗技术的治疗,不重视医疗服务康复的连续性,简单地说,以“病”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医学脱离人文的现象,不仅损害了医患关系,而且危害着医学的健康发展[2]。

(三)医学人文在教学领域的现状

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患者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患者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医学界处于被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人文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医师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需要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3]。人文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内在要求,亦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对医学生来说人文教育至关重要[3]。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开始接触患者的阶段,是将理论教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操作的重要阶段,是渗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大好时机,是医学人文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阶段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医学人文教育如何有机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

二、融入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人文意识

医学人文意识的树立应该是全民性的、整体性的,涵盖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甚至患者层面,只有全方位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落到实处。首先,管理层要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长期规划,在学科发展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医疗环境以及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力保障[4]。其次,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的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体现在,一方面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熏陶着学生,另一方面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融入人文思想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学生方面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意识,就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真正关心患者,在所从事的医学活动中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才能从简单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中走出来,成为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医德修养的好医生。最后,患者树立人文意识,会主动关心配合学生,利于老师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自身疾病的诊治与康复。

(二)提高人文理论高度

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一样,教师在树立人文概念、人文观念、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基础上,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学术修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将医学人文知识系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渗透到临床实践教学中,遵循医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构建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体系[5]。学院对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讲座、医学人文系列讲座、医患沟通学课程、法律法规课程、诊疗人文环境营造、编写临床实践课程人文案例、阅读经典、病历讨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课程与实践互为一体,形教育体系,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的人文理论高度至关重要。

(三)培训与应用

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技能培训必不可少,是所有临床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自主学习、能力指向、有效协作、情境适应、形成评价的原则,建立多形性、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人文知识普及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体系。多形性是指除了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外,各种形式、多种方法、不同地点人物的人文教育结合,无需专门培训,将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各式培训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不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实习小讲座、床边教学、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病例编写,特别是在临床思维培训、临床实践操作中融入医学人文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编写医学人文案例,在内外妇儿急护的操作训练中加入人文内容,培训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打破模拟教具缺乏情感交流、无互动的局限性,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活动。在各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培训中均融有医学人文的项目,增进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理解患者疾苦,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可操作性强是指授课教师根据临床经验,把在临床实践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起来融入教学内容,把学生最需要和能用到的人文知识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在必要环节上进行模拟互动,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做临床内科四大穿刺操作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病情沟通,知情同意,穿刺前的告知,穿刺过程中的言语关怀,冷暖关心,观察患者的反应,穿刺后的注意事项交待以及结果反馈等等。实用性强是指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医患关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赢得患者信任和理解,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考核与评价

将人文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从理论考核到实践考核,每项操作考核中医学人文关怀占一定的分值,单纯的人文考核与各科考核中人文考核相结合,联合计分。譬如穿刺操作考核中,除了操作分外,加入人文关怀评分;教学查房评价中,加入教师人文教学分、学生人文关怀分等。评价体系,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如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平时成绩来源于学习过程,对学习起到监控、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融入社会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全程性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全程,建立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等多个方面。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育、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中。某一次讲座或一项活动远不足以成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应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的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更应该贯穿一生,建立终身教育模式,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全程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医学人文的全程性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师培养与执业的全程性教育,更是我们一生的全程性人文教育。

(二)多元化教育

人文教育场所应该多元化,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教育作用。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可以多元化,如教育上体现人文,环境上体现人文,社会上体现人文,文化上体现人文,性格塑造上体现人文等等。人文教育应该融入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素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人文素养必不可缺。因而多元化教育也不失为临床实践人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个性化教育

医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风格各异、起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关注疾病,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医患沟通能力,关心患者。要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富有同情心、有吃苦耐劳思想、心理足够强大、有伦理学的知识、有医疗法律法规的常识等等,缺什么补什么,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率。总之,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临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述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见图1。树立管理者、教师、学生与患者的医学人文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培训中应用具体的人文教学措施,并纳入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应倡导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性教育、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业务精良、品德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3-5

[2]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和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

[3]何彩云.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现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45-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