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房屋建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乙方: 身份证号:
经甲、乙双方协商,乙方承建(轻包)甲方房屋建设2幢,建筑面积约1920平方,具体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责任
1、甲方负责施工现场三通一平,负责房屋建筑材料(砖、钢筋、水泥、石子、河沙等)。
2、乙方负责房屋建筑轻包为主,并负责钢筋工、泥水工、木工等。并负责场地看护,解决食宿(包括施工人员)。
3、浇筑时按甲方要求,其它建筑方面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处理。
二、施工要求
1、乙方必须根据甲方提供的施工图纸规范施工。
2、施工日期自20xx年9月1日开工起180天完工。
三、工程结算及付款方式
本工程共计费用(轻包工)约48万元,工程结算待竣工后按实结算。工程开工后基础做平付25%,每做好一层付15%,结顶后付10%,工程竣工后扣留总结算价的5%为质量保证金,一年后付清。
四、质量保留金
工程全部完成后,甲方扣留工程总结算价的5%为缺陷责任期的质量保留金。缺陷责任期为竣工验收后1年,期满,经甲方验收有工程缺陷时,乙方按合同标准修复缺陷或按缺陷情况扣除修补费用于修补工程缺陷;工程无缺陷的按本协议分期付款时退还质量保留金。
五、事故责任
施工期间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生产安全事故、施工人员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等造成的后果、经济损失、法律责任均由乙方自行负责。
六、其它条款
施工期间,乙方应按规定设置施工标志,做好“三度一排”,确保道路正常通车。 施工期间,乙方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建筑材料应妥善保管,以防流失、扬尘扬沫。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生效后甲乙双方必须共同遵守执行。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持两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
根据《建筑法》,《经济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 等自愿,公平合理,互惠互利的原则下,通过双方协商就私人住宅建 房工程达成协议,为规范建造私人住宅工程中双方的民事行为,特制 定本合同规定,希望双方严格执行,共同遵守。
一. 建筑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萧山区某村某人住宅楼
2.地点:萧山区新街镇富星村长山闸东50米左右处
二. 建筑设计要求:
1.乙方按照设计图纸或甲方提出的要求承建。
2. 本工程为砖混结构住宅四层建筑,面积总计 m2。
3.主体工程的建筑,包括墙体、梁、柱、楼梯、楼面、装模、拆模、扎钢筋、现浇混凝土及地面。(楼面都为现浇混凝土)
4.外装修:外墙面均为瓷砖贴面。
5.内装修:内墙面均为水泥砂浆抹面,所有房间地面均为水泥地面。
三.承包施工方式:
1.甲方将房屋以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承包给乙方建筑。乙方自带建筑所需的一切工具,包括搅拌机、震动器等施工机械以及模板、脚手架等,费用由乙方自理。所有人工的吃饭、住宿、抽烟等问题由乙方自己解决,费用由乙方自理。
四. 施工安全:
1.文明施工,如果乙方施工人员出现工伤,或因施工造成他人损伤等事故,一切由乙方负责,甲方不负担任何责任和由此发生的一切费用。如有此类情况出现,责任一概与甲方无关。如果施工人员需要参加生命财产、机械设备、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险,则由乙方负责办理并支付一切保险费用。 五、质量要求:
乙方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房屋质量标准和要求组织施工,不合格由乙方负责返工,返工费由乙方负责。
六、双方责任:
甲方负责水电供给及原材料及时进场,乙方必须提前两天通知甲方购买所需建筑材料。乙方必须保证工程质量,按设计图纸和甲方要求施工,如果甲方图纸或方案有改动,甲方应提前向乙方说明,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施工,节约材料,并保管好材料,不得丢失。
七.工程造价:
1.1 建筑能耗高
据建设部相关数据统计,国内建筑的建造、运行及建材生产合计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9.5%,而采暖能耗更为惊人,北方地区采暖能耗是欧洲的6倍之多。
1.2 碳排放量大
传统建筑所需水泥生产过程是碳排放的大户,农村建筑大量采用的砖瓦不仅浪费能源资源而且破坏耕地。
1.3 未来建筑垃圾无法处理
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7年左右,钢筋混凝土建设的房屋拆除后形成的建筑垃圾无法处理,20年后大量建筑的拆除将带来巨大的建筑垃圾处理难题。
相比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建筑现状更加堪忧。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中国广大农村目前却有300亿平米左右的建筑处于不节能、不安全、不舒适、不美观的局面。北京的房山大水之时,电视画面不仅看到的是洪水肆虐,更看到了农村房屋的现状。
2 农村房屋的现状
2.1 缺少总体建设规划
村庄道路、管线铺设、配套设施无规无矩、杂乱无章,总体反映出村庄布局散、建设乱、交通不便、社会居住功能差等特点。
2.2 资源能源严重浪费
农村地区建造房屋多以砖瓦、木材等为主要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
2.3 房屋建筑性能低
在抗震、抗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成后房屋在保温、隔热、配套设施方面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房屋整体的居住性能,同时也造成了使用过程中能源的巨大浪费。农村住宅在保温隔热性能方面的明显不足,直接导致了房屋在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方面存在严重耗能现象。
3 落实节能减排的建筑节能措施
要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首先要实现 美丽乡村,其关键举措就在于落实新型城镇化,而推广绿色建筑则首当其冲,只有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才能改变中国城市建筑窘境和落后的农村面貌,真正实现“中国梦”和“生态梦”。
3.1 以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绿色建材
以北新建材为例,我们首先从原材料的获取方式上,大大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大量消纳电厂脱硫石膏、电厂粉煤灰、钢铁厂高炉矿渣等工业副产品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大幅降低能耗,整个制造过程节能减排,产品本身绿色、安全,通过绿色环境标识认证。
3.2 以绿色建造方式建造绿色建筑
北新建材的石膏板等新型建材产品均为轻质建材,自身重量轻,运输成本低,通过轻质化使运输过程节能减排。房屋建造可实现工业化预制、产业化输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通过干法代替湿法的工艺改良,以及轻钢结构建材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建筑整体建造时间,节省成本、减少施工现场污染。同时建筑运行及使用过程节能减排,环保舒适。
3.3 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
北新建材所有产品在房子拆除后,有的可以直接使用,有的可作为原材料再次生产环保建材,以此循环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减少能源消耗。以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建造、绿色应用和绿色可回收的绿色产业链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筑,实现更加“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模式。
3.4 打造绿色建筑
(1)围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以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2)通过延长产品链、提高产品系统能力和配套能力,通过加强资源协同和市场整合,来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
(3)通过市场机制和行业规范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4)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整合下游市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要实现“美丽中国”,首先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可替代高耗能传统建筑的新型房屋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当务之急。
北新建材新型房屋技术
最具代表性、也最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是:既抗震减灾又节能环保的新型轻钢房屋建筑技术:
以结构技术为主,兼顾建筑内外装饰、保温隔音、水暖电气和建筑设备配套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完整高效节能型绿色建筑体系。
北新建材轻钢结构房屋
(1)房屋性能优越:抗震保温,通风防潮,95年结构安全保证。
(2)套内面积利用率高:墙体厚度仅为传统房屋1/3,套内使用面积高出10%以上。
为了了解北京市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现状,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延庆的农村民居现状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从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对其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对目前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对提高北京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北京市农村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民居;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性能
1概述
北京地区位于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属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传统建筑习惯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民居建设未纳入规范管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民居未经专业人员设计,由当地工匠按经验施工或居民自行设计,抗震构造设置不完整甚至没有设置,从而造成房屋抗震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水平,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明确要求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建立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
2现场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笔者对北京延庆部分村镇的民居开展了随机抽样的散点入户调研。调研对象包括既有的农村民居和在建的农村民居,共计走访150户,收集了农村民居选址、结构体系、构造措施、建筑材料和施工等方面的资料。本次调查的房屋类型基本涵盖了农村常见的砖木承重、土木承重、生土承重和石结构承重等类型的房屋,多数为单层房屋,个别为二层房屋。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延庆农村民居建设年代跨度较大,目前正在居住的房屋最早的建设年代在1949年以前,见图1所示。大量农村民居的建设年代是在1970年代以后。对房屋的建设年代进行统计,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7.33%,1949年-1970年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24.67%,1971年-1990年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35.33%,1990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占调查总数的32.67%。选址方面,农村民居的建设基本都是以村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有的村落甚至具有很长的历史。在进行房屋建设以前,几乎都不进行地质勘察,但由于经历长期的历史选择或总结经验,建筑物的选址都避开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地裂、地陷、泥石流、崩塌以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建设场地避开浅层故河道及暗埋的塘、浜、沟等场地;房屋地下没有采空区。房屋的结构类型与建设年代密切相关。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受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限制,1949年以前建设的民居均为生土木结构房屋,基础采用毛石砌筑,上部结构的竖向受力构件为木柱,屋盖采用三角形木屋架,檩条上方铺设毛草和粘土,上方铺设青瓦,内外墙体均为土坯墙,墙体粘结材料为泥浆,墙体转角采用青砖砌筑。目前延庆农村民居中最常见的结构类型为砌体结构,青砖、烧结普通粘土砖和毛石是最主要的墙体材料。一般情况下,基础采用毛石砌筑,上部墙体采用粘土砖或毛石砌筑,墙体砌筑材料为石灰砂浆或水泥砂浆,屋顶类型均为坡屋顶,采用三角形木屋架,屋面材料为水泥瓦或烧结红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新建的房屋均采用烧结红砖和水泥砂浆砌筑,部分建筑为地上二层。
3抗震性能分析
影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建筑场地、地基基础、建筑材料、构件的连接、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施工质量等。
3.1建筑场地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建筑物所在场地属不利地段,如河流、湖泊、池塘岸边、山顶、陡崖和不均匀土层等,但由于农民自建房屋在建设初期均未进行勘察,场地内可能存在断裂带、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层,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极易发生地表错动、软土震陷和砂土液化等危险情况,从而导致地基失效,房屋主体结构发生破坏。
3.2地基基础现场调查并对当地工匠进行走访调查表明,当地农村自建房屋普遍采用砖砌和毛石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一般为0.6~1.2m,基底清理干净以后进行简单处理,如采取铺砂垫层并夯实。在1990年以前建设的房屋基本不设置圈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抗震意识的提高,在1990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基本设置了圈梁,部分房屋甚至设置了构造柱。从现场来看,1949年以前建造的房屋由于时间较长,基础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材料腐蚀、砂浆风化现象,部分建筑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上部结构开裂,见图2所示,严重影响了房屋的抗震能力。1949年~1990年间建造的房屋基本采用毛石基础,砌筑粘结材料多为混合砂浆。由于长年暴露在外,受环境侵蚀作用,砂浆风化流失严重,粘结作用严重削弱,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和上部墙体的开裂,见图3所示。建于1990年以后的房屋,由于基础基本采用毛石或烧结砖砌筑,粘结材料多为水泥砂浆,基础上方基本都设置了圈梁并且基础外表面都采用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因此,未发现此类房屋基础出现开裂和沉降等现象。
3.3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材料是决定建筑类型主要因素,材料的选择与建造时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显著。现场调查,既有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生土、毛石、烧结砖等。木材主要用作门窗以及屋盖系统中的木构件,木构件用作竖向受力构件主要是集中在1949年以前的建筑中。在此类建筑中,基本是按照传统“四梁八柱”模式进行建造的。由于此类房屋年代较为久远,部分建筑的木构件暴露在外,在建造时未采取防腐和防虫蚀措施,并且常年遭受环境侵蚀,目前构件表面普遍出现干裂、腐朽和虫蚀现象,大大削弱了构件的有效截面,降低了构件的承载力,部分建筑的屋盖出现下陷变形,部分木柱甚至出现倾斜变形等现象,严重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木结构建筑中,墙体基本为土坯墙,其施工完全依赖于传统工艺。经历多年的风吹雨淋以及环境侵蚀,墙面剥落,墙体遭受严重的破坏(见图4所示),甚至严重开裂,墙体抗震承载力削弱(见图3所示),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毛石主要用作砌筑基础,部分建筑的墙体或墙体的下部也采用毛石和混合砂浆进行砌筑,此类建筑的建造年代多为1990年以前。由于毛石形状不规则,采用毛石砌筑墙体时墙体转角基本都采用烧结砖进行砌筑,毛石之间采用砂浆进行勾缝处理。由于毛石和砖的形状差异,导致在砌筑时二者之间不能很好的搭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会逐渐出现开裂,见图5所示。烧结粘土砖是目前农村砌体结构民居中最常使用的墙体材料。粘土砖具有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抗压强度高、易于施工、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农村民居建设中得到广泛使用。除上述主体材料外,农村民居建造过程中采用的粘结材料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大致经历了泥浆或草泥浆、石灰砂浆、混合砂浆和水泥砂浆几个阶段。大致说来,1970年以前的房屋多使用泥浆和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1971年至1990年的房屋多使用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1990年以后的房屋多使用水泥砂浆。现场调查可知,在农村民居建设过程中,砂浆搅拌过程中都凭经验进行配比,水泥用量也与户主的经济条件相关,施工质量也无法保证,甚至使用隔夜搁置的砂浆和落地砂浆,从而导致砂浆强度较低。现场调查发现,对于采用泥浆或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的房屋,经过多年的环境侵蚀,墙体受害严重,泥浆风化流失;部分房屋外墙体以白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为粘结材料,由于外层没有抹灰层,砖缝之间砂浆风化严重,削弱了墙体的有效截面,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3.4构件的连接在农村民居中,构件的连接主要包括木柱与基础和填充墙体的连接、墙体之间的连接以及木屋架与墙体的连接。木柱与基础和填充墙体的连接主要存在于一些老的农村民居建筑中,基础土夯实以后,将木柱立在柱础石上,然后砌筑墙体并回填夯实。一般情况下,木柱端部没有进行防腐处理,或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进行烧烤使其表层碳化。后墙的木柱嵌于墙体之中,墙体与木柱之间没有任何拉结措施,前墙木柱在窗台以下部位嵌于墙体之中,木柱顶部与屋架榫卯在一起。木柱、屋架、椽条和檩条一起形成房屋的整体。现场调查发现,在以木柱为竖向受力构件的房屋中,木柱和墙体之间普遍出现开裂现象。房屋内外墙之间以及外纵横墙之间基本不设置拉结措施,甚至部分内外墙之间在交接部位没有咬槎砌筑,交接部位出现开裂。对于砌体承重的房屋,由于墙体顶部未设置圈梁或梁垫,三角形木屋架直接搁置在墙体上。
3.5抗震构造措施砌体房屋设置抗震构造措施是增强结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在农村地区的单层房屋设置上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不仅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抵抗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且能够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现场调查发现,在1990年以前建设的房屋基本未设置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目前多数出现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开裂,部分建筑墙体开裂严重,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见图6所示。1990年以后建设的房屋在基础顶部基本都设置了圈梁,但在墙体顶部未设置圈梁,基本未设置构造柱。对既有的二层房屋进行调查,所有房屋均在基础顶部和墙顶设置了混凝土圈梁,个别部位设置了构造柱,见图7所示。对一栋在建二层房屋采取的抗震措施进行现场调查,并对当地相关人员进行咨询。据介绍,该房屋是当地目前最常见的房屋类型,其所用的建筑材料以及采取的抗震措施都具有代表性。现场查看,该房屋基础顶部和各层墙体顶部都设置了混凝土圈梁,见图8所示。房屋四角设置了混凝土构造柱,但是外墙与内墙交接处未设置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在设置构造柱的部位能够做到先砌墙,后浇筑构造柱,但是构造柱与墙体连接部位未设置拉结钢筋。此外,为了增加采光面积,新建房屋南立面墙体门窗洞口过大,容易造成墙体抗震承载力不足,同时房屋整体受力不均,存在抗震安全隐患。
4建议与对策
对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抽样调查,基本了解了延庆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如下:(1)为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安全事故,建议对1970年以前建造的农村民居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尤其是生土墙体和以泥浆或草泥浆作为粘结材料的房屋应重点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应及时进行技术处理,消除安全隐患。(2)对于未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的房屋进行全面抗震普查。对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房屋,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住宅节能改造,进行抗震加固。(3)在农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地震科普宣传,结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实例进行科普教育,使得广大农民从根本上重视房屋抗震;对农村工匠进行技术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使得房屋施工过程满足抗震要求。(4)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性和要求以及不同的场地,绘制抗震设防的民居施工图集,供广大农民选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红,韩岗,卜永红,李少荣,李丽.村镇既有砌体结构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12):101~104WangYi-hong,HanGang,BuYong-hong,LiShao-rong,LiLi.ExistingResearchonSeismicBehaviorffMasonryStructureInVillageBuildings[J]BuildingStructure,2010,40(12):101~104(inChinese)
[2]娄宇,叶正强,胡孔国,等.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J].建筑结构,2008,38(8):1~7LouYu,YeZheng-qiang,HuKong-guo,etal.DamageAnalysisofWenchuanEarthquakeandSuggestedSeismicFortificationMeasures[J].BuildingStructure,2008,38(8):1~7(inChinese)
到了1978年,落实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我们家开始有了剩余的粮食,也有了积蓄。1983年,我家审批了地基,开始建造第一幢房屋。房屋从开始审批,到动工建造,再到正式完工,前后经历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花了大概八千多元。1986年1月,终于,我们家拥有了自己的房间,虽然还不是二层楼房,只不过是农村常见的三间六,但是在那个年代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2木质生态装饰材料
在农村住房的装饰中,装饰材料可以脱离城市化的各种合成材料,采用木质生态材料。木质材料在农村中的取材比较方便,因此农村住房在装饰的过程中可以将室内墙面设置成生态木质材料,天花板的装饰材料采用厚度比较薄的生态木质材料,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生态木质材料作为地板装饰材料,南方天气通常以湿热为主,在农村住房装饰中采用木质材料不仅有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房屋建造的耗能性。生态木质材料由于不含甲醛,在农村住房的装饰中可以用于所有需要装饰板的地方,用生态木质材料进行房屋的装修,不仅可以降低传统装修中的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还能让房屋使房屋整体充满自然的气息,并且生态木质材料的安全性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其在住房装饰中可以替代任何一种装饰材质。
3低放射性石材的使用
低放射性石材主要用于农村住房中厨房、卫生间的装饰中,厨房、卫生间的墙体、天花板通常情况下都要用石材来装饰,传统的装饰材料一般都选用的是大理石等石材,但是大理石石材的辐射性比较强,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低放射性石材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环保无污染的住房装饰材料,其的质感良好且颜色丰富,因此在住房装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装修风格使用不同颜色或类型的石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提高了低放射性石材的使用效率,同时又增加了人们对房屋装饰的可选择性。另外,低放射性石材有一个最主要的性能就是吸水率低,卫生间一般水汽比较重,厨房的油烟气较重,因此厨房和卫生间在装饰中采用低放射性石材,不但可以使厨房和卫生间保持干燥,还容易对其进行清洁。
4水性涂料的使用
农村住房在装饰过程中,装修涂料是其中必须使用的一种材料,装修涂料通常都在木质材料上使用,但是传统的装修涂料污染性比较大,如果用在室内装修中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水性涂料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因此在目前的农村住房装饰中被广泛地使用。水性涂料不仅具有环保的特点,其的使用期限也特别长,因为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因此其的使用范围比较多元化。在农村住房的装饰中使用水性涂料,不仅可以提高装饰用品的耐用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住房整体的耐老化程度。
网络上的一条生态建筑培训班的招募信息,把这些来自北京、天津、重庆等地大学建筑系的学生集合到一起。这个培训班更像是一次夏令营,学生们在谢英俊老师的带领下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协力造屋。期间,师生们吃住都在村内的乡村建设学院,共同完成地基、钢材放样、夯实墙壁等工序,建造起三开间两层楼、160 平米左右的地球屋002 号。
从实验开始
地球屋001 号作为翟城村的第一个实验品屹立在002 号施工现场旁。还在弯腰拔草的邱烨和营友们都觉得它的外形和普通农户在自留地上盖的二层砖房没什么区别,而当地的农民却不这样看。生态屋在河北农村的建造初期,当地一位农户甚至这样表示:“盖了这样的房子,我的儿子这辈子就别想娶上媳妇儿了!”一直在关注生态屋的建筑师戴晓华如此评价:“这样的房子,农民恐怕很难接受。农民想住现代化的房子,砖瓦盖的那种欧式小洋楼最好,这种轻钢架构、草土墙的房子让农民以为要回到住茅草屋的时代了。”为了让河北的农民接受生态屋,地球屋001 号和002 号以实验的身份应运而生。
这是谢英俊的生态屋在大陆的第二次实验。来到大陆之前,谢英俊的生态屋在台湾就已颇具盛名。台中丰原的一位居民找到谢英俊,希望订制一间按照自己要求设计的生态屋。如今,这间三层高的房屋依然伫立在台中街头,水泥外墙同一般别墅没有什么区别,屋内铺设了木地板,天井自然采光、主人在庭院种上了四季常青的植物。除了个人房屋订制之外,谢英俊还设计了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宜兰礁溪的户外剧场,用轻型钢材做支架、可伸缩的雨棚做顶也可以露天、木材搭建的舞台。“我们在台湾已经建了三四百个这样的生态屋,没有哪两个是一样的。”就地取材,材料的可塑性(钢材的延展、草和土以及和其他建筑材料的随意搭配)也使得房屋的造型满足了屋主的个性化需求。
2004 年,谢英俊带着生态屋来到河北,他希望能在大陆复制这种“盛名”,在这里用这种造时短、造价低、环保、可持续的房子,实现大陆八亿农民的住房梦。
组装骨架
“选在七八月举办这个建筑夏令营,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放暑假,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农村,特别是翟城村在冬天会出现冻土,那时候就不能施工了。”邱烨说道。河北的农村比城市凉爽很多,酷暑并没有耽误地球屋002 号的施工进程,烈日下锄草的情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真正意义上的施工在除草之后开始。10 多人平均分成两队,一队开始用锄头和铁锹等传统工具挖掘出将近2 米的地基,基础完成之后,针对农村的居住环境,分别铺上一层油毡和防鼠网。
地球屋在建造之初就引得不少媒体热切关注,谢英俊没有想到自己将掀起一场“生态屋”的建造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谢英俊冠以“先锋建筑师”、“实验建筑师”的名号。而谢英俊自己则表示,“我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生态屋是我的作品,或者说我的研究方向,我和同事们组建的工作室和其他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室无异,也是根据甲方的需要,为他们设计房屋。”
当地球屋的建造被媒体广泛报道时,有些施工细节只有邱烨自己可以体验。邱烨肩扛长约1 米、厚约6 毫米的轻钢条,来到已经挖好的基础旁,“我觉得并不费力,即使是那些长10 米左右的钢材,三五个女生扛也就足够了。”接下来,拼搭房屋框架的工作开始了。邱烨他们按照图纸上的接点切割钢条,并钻孔以便用螺丝和螺母将这些钢材组装成型,整个过程就像搭模型。在施工现场看不到吊车和挖土机,他们不需要重型吊装机器,邱烨和其他5 名学生就可以全权负责了。
这些钢条除了比普通建筑用钢要薄两倍之外,还有一点不同:“我们用的是C 钢,由于较轻薄,谢老师和他的同事决定在里面插上竹子,增强坚固度。”而这个设想在之后也经过了改良,比如在河南兰考的地球屋是往C 钢中灌注混凝土,成了钢筋包裹混凝土,完全颠覆了传统盖房的混凝土包裹钢筋的概念。
拼装地球屋002 号内部轻钢结构只是施工现场之一,剩下的人兵分两路同步开始了混合草土的工作。夯实墙体的材料除了草和土,还有挖掘地基时产生的泥土和碎石。于是,建造这种生态屋的过程也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草墙土壁
地球屋的身份是示范屋,而谢英俊的初衷则是把生态屋作为私宅在农村广泛推广。如今河北在建的地球屋002 号暂时没有做天井、圆顶等过多的设计,和普通的混凝土两层小楼一样,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因为现在他们首先要说服村民的是生态屋便宜且坚固。
高约7 米,与在建的地球屋002 号相隔数米的001 号成了定滑轮的天然支点。支点之下,邱烨和8、9 名学生已经准备好,把躺在地上的轻钢框架拉起来,地球屋002 号立起来了,所有人扭头看001 号――无恙。这下,坚固度初步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直在旁边和泥土、桔梗打交道的学生该上场了。贴着一层的钢架做了一个50 厘米高的夹板,这时泥土和桔梗的混合比例已经根据当地的湿度调适妥当,填充在夹板之间,学生像舂米一样,用工具或双脚夯实。草土墙就用这样的方法一层一层搭建上去。其实农村早已存在草土墙建的房屋,但用草土墙搭配轻钢、防鼠网这些现代新型建筑中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少。像地球屋002 号这样一个两层160平米的屋子造价也不过三四万块钱,农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住上便宜又不失现代感的房子。
人人都是建筑师
开学在即, 邱烨一行人离开时,地球屋002 号外墙上, 为了防水抹的那层厚厚的石灰还没有干透,内饰也还没来得及做。两、三个月后,邱烨看到了地球村002 号最终的效果――坡屋顶、老虎窗、一点儿也不土。当初担心自己儿子住这样的房子会娶不上媳妇的农户,如今成了生态屋施工队的一员,出现在河南兰考地球屋003 号的修建现场。地球屋003 号施工队成员的年龄均在60 岁左右,而房屋内外装饰的工作由一些妇孺和小孩就可以完成。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老头儿、妇女和孩童齐上阵,欢声笑语把房盖”的场景,不用吊车、推土机,农民协力就可以造屋了。谢英俊还带领过一支由部落边缘者组成的施工队。1999 年,台湾“9•21”大地震的邵族重建现场,十来位戴鸭舌帽、穿汗衫、头发挑染、皮肤黝黑的青壮年在施工的间隙不时啜一口小酒。这些邵族部落里的失业青年、酗酒者、残障人士等边缘人士就是谢英俊的施工队,他们的任务和如今的学生、老人、妇孺一样,不停地踩踏混合好的泥土和桔梗,整个过程就像旧时妇女清洗床单――站在木盆中不停地踩踏。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拼接钢材,收集当地的竹子、木头、麦秸等,搅拌、夯实、填充,亲手见证自己部落复原的全过程。
挽救这些边缘人士的同时,生态屋的建造也拯救了邵族这个部落。邵族,这个居住在日月潭畔的部落,只有不到300 人。大地震后,他们的聚居场所和祭仪场所严重坍塌,只剩一片废墟。游离失所的邵族人面临灭族的危机。在部落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钱,而且普通的混凝土商品房无法满足部落对祭仪场所的要求――谢英俊的生态屋可以解决。
邵族族群聚居,祭奠仪式繁多,谢英俊为他们设计了竹屋社区,社区里有图书馆、体育馆、教室、工坊,均是一、两层的房子,屋里设有摆放祖灵的神龛,前庭后院有晒谷场,祭奠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2001 年3 月,复原的祭仪场地上,邵族人终于恢复了因地震而中断的播种祭。这一刻起,谢英俊的建筑生涯彻底发生转变。他要带着这样一个环保、可持续的作品漂洋过海,改善大陆农村的住房现状。
较早受益的是河南兰考村的村民王德显。他被兰考村建造的地球屋003 号所吸引,邀来谢英俊的建筑队改造自己的老宅。全村上下显然把这次建造看成是一桩盛事,他们把王德显在建的生态屋称作“西洋景”。内饰做完,屋子正式落成的一刻,村民陆续进屋体验:夏天屋子里比外边凉快,堂屋铺上了水磨石地板砖,着泥巴和草沫的外墙刷上了白灰,楼梯扶手也焊上了不锈钢材。房顶是清一色的竹片,透过几扇宽大的窗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中的鸡鸣狗斗。
在施工现场,村民或者学生协力建造生态屋。在办公室,他们协力设计生态屋,比如根据建造当地温度和湿度调配草土比例,在有限的高度内改变钢材的拼接点从而扩大可利用的空间。“设计院没有教学生设计简单的房子,现在通过设计专业训练的人,没有参与房子的设计,只是签签字、画画图。”谢英俊曾这样表示,“盲目地崇拜现代建筑,当然,现代建筑有优势,但通常我们只学了样子,比如阳台有非常厚的水泥,那纯粹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现代建筑,和真正的现代建筑完全是违背的,没有理性的基础和科学机制观点。现在全世界80% 的人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谢英俊一直着重表现生态屋的开放性,地球屋001 号在外形上同在建的002 号一样,但是内里一个是木结构,一个是轻钢构。而在河南兰考的地球屋003 号是一个两层错式的吊脚楼。
2008 年8 月,一座由两层四开间可供两户农民居住的轻型钢材架构的生态屋在四川绵竹开始搭建。这是谢英俊的建筑队带领搭建的大陆第一座用于震后重建的生态屋。
Tips
生态屋大观
注重绿色环保的今天,“生态屋”成为时尚。在世界各地,人们根据对“生态”的不同理解,选择出各异的材料,设计、建造着缤纷绚丽的“生态屋”。
大麻造“绿屋”
英国牛津郡科茨沃尔德小镇上的萨利•哈珀和托尼•威廉斯夫妇用大麻纤维建造起一座生态屋。
屋子的墙板、窗架使用的是大麻和石灰加工成一种特殊的建材,不仅无污染,还有很强的储热能力,隔音、防水、防潮、防虫,且不易燃烧、冬暖夏凉。这栋“绿屋”比起常规混凝土建造的房屋节省了67%的能源。
无独有偶,英国“替代技术研究中心”(CAT) 也正计划利用大麻纤维为原料,建造一个三层综合办公楼―――威尔士可持续教育研究所。英国建筑研究院研究报告发现,大麻房屋的结构和稳定性“至少可以与那些传统建筑相提并论,但却更具有‘绿色’特点――大麻的碳负极性质”。该研究院的石灰工艺主任伊恩• 普立特切特预言,令人激动的大麻建筑时代即将来临。
最昂贵的生态屋
720 万英镑买生态,代价不低。该生态屋位于距离英国伦敦100 公里的科兹沃(Cotswold)自然保护区内,还未兴建,就被买下,预计3 年建成。
这栋高价生态屋是依照保护区内生长的“蜂兰”造型设计。“兰屋”大小相当于英国一般双层别墅,临湖而建。房屋配备有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完工后,其生产的能源将超过其消耗的能源。
垃圾生成“地球船”
旧轮胎、铝制易拉罐和废旧瓶子等来自垃圾堆的原料,可用来建造生态住房“地球船”。
在英国萨塞克斯郡的一座有着280 年历史的斯塔默庄园的后面,“ 布赖顿地球船” 环保节能房正在兴建。房屋的外墙用900 只废弃的轮胎堆建而成(英国每年被丢掉的废轮胎大约有4800 万只)。轮胎里面填满碎石,外面裹上泥土并涂有特殊的材料。这样外墙不仅相当牢固,还可保温绝缘。
“地球船”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房屋提供电能和热水,风力发电也可作为电能补充。除了装置有收集雨水的蓄水箱,它的屋顶也经过特殊加工,上面刷的特殊涂层可以减少水质污染。“布赖顿地球船”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
会长大的树屋
用活树树根作基地,枝条作墙壁,从而建造出会不断长大的树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住宅的构想。
树屋的窗户将用可随房屋不断长大的大豆塑料作为材料。屋顶上各种管线负责收集雨水,随后太阳能板将雨水加热,使其变成天然散热器。雨水被采集起来,利用管道输送到生态屋内。使用过的水将被收集在屋外的蓄水池中,其中的微生物和鱼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杂质,使水重新变得清澈,随后渗入地下或自然蒸发。
要建筑该屋,需要搭起一个脚手架,以便引导树枝和树根的生长方向,然后再按自己想要的形状将它们加固。里面往稻草上涂抹黏土,覆盖上石膏,以防止潮湿和自然灾害。不过这栋屋子会不断长大,所以需要不断加层。
访谈――地球屋的是与非
“一同盖屋,强化族群意识”
罗家德 清华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
在台湾参与生态屋建造的多是部落边缘人士,这和大陆农村的现状相似。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孺或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由轻钢型材搭建的框架、草土夯实而成的墙体这些工作不需要重型吊装设备,以上这些人员就可以上阵开工。借由集体劳作凝聚、强化部落族群意识。
这次"5.•12" 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工作也可以借鉴"9•21" 灾后重建经验。由可用于各种形态的轻钢型材构架,可以根据部落或村落的需求搭建成各种民宅,农民或少数民族居住在其中,社会关系网络依旧完好。灾后仍然保持聚居有利于群体的心理治疗,容易发掘身边人的情绪失常,降低抑郁症爆发的可能性。灾民一起参与重建 ,给予其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愿景、凝聚社会网的同时也做了心理援助。
“建筑施工权没有放开,生态屋推广有很大阻力。”
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村民的住宅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够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要。为此,房屋建造要结合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整洁舒适的要求,朝着节省土地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解决对策。
1.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问题
1.1住宅建设散乱、质量和规模不一致
我国农村大部分住房建设都是农民办好批地手续以后自己进行建设的,没有统一的进行规划,所以导致住宅建设非常分散。很多农村居民把“风水术”当做房屋建造的主要依据,致使房屋建设布局不合理且没有任何秩序可言,给政府管制带来很多麻烦。农村居民贫富差距造成农村住房的质量和规模都有所不同:在质量上,有六七十年代遗留的土砖屋,也有八九十年代建造的红砖房,还有最近几年来刚建的新楼房;在规模上,有小小几十十平的简陋住宅,也有几百平米的豪华楼房。参差不齐的面貌影响了农村的整体形象和新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因为缺少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测量计算导致有的住房终年见不到阳光,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村民间也因此产生很多的矛盾和纠纷。
1.2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农村居民的住房是随意建造的,建造规模并没有统一,因为农民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新房建造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一般以大为特点,前屋后院加起来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如果这样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控制,将会加剧我国原本就严重的人口和土地矛盾。现在农村建造新房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以往的一层、两层、三层到如今的花园别墅,与此相反的是农村人口却却来缺少。农村的年轻人长年外出务工,长时间在家居住的老人和小孩平常使用的房间只有两三间,很多房间的控制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住房设计的功能单一、性能较差
农村新建房的设计理念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日常的生活行为,从而与村民增长的文化和生活水平相脱节。农村居民长期对生活工具和农用工具进行乱堆乱放,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能合理分配住房功能。此外还存在各个房间布局失当、房间面积存在过小或者过大的问题,管线的安装与住房的空间不匹配导致室内装修不美观、设备装置使用不便利。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再加上第二、第三产业快速的发展,传统住宅功能单一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要求。
2.农村住宅建设中的对策
2.1统一进行建房规划、改善建房分散情况
针对农村住宅建设存在质量、规模、和风格不一致的情况,政府需要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的执行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再开始动土建造的原则。村民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建造居民房,提倡组团发展、规模和风格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政府对农村的管理,还从整体上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2.2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新建房的管理
为了规范农村建房,应在农村设立相关的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新建房和改造房的建设需要经过审批后才能动工。同时,要对浪费土地资源的情况进行严厉管制,严禁各种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1]。
2.3各区的功能要科学、合理、明确
农村住房标准应该与城市住房的每家有一套、每人有一间的标准相一致。功能齐全的套房应该包括:门厅、餐厅、厨房、卧室、卫生间、起居室、储物室、阳台。这种功能分区改善了传统四合院结构和功能单一的住宅模式。首先,住房要分为内区和外区,一般内区包含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和私密空间,外区包含客厅、门厅和起居室,以内外不会相互干扰的要求为基础,依据内区外区不一样的原则进行规划。其次,要划分安静区和活动区。安静区顾名思义,要求私密性强,不受外界事物的打扰,需要空间封闭,一般安静区包括卧室和书房,活动区则包括门厅、客厅、餐厅、厨房、和起居室;活动区是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交往和活动的主要场所需要对外开放性强。最后,划分干净区和污染区,也就是指饮用水和非饮用水的分区、厨房卫生间和居室的分区还有干和湿的分区。为了保持居室的清洁和卫生,厨房的油烟、垃圾和卫生间的气味、污水都要实现分隔处理[2]。
2.4住宅的形式要适应农民的需要
随着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的住宅变化翻天覆地,导致农村居民的住房层次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城镇型住宅、农村型住宅和半农半工型的住宅应运而生。
城镇型住宅多适用于部分脱离农业生产的家庭,该类型的家庭虽然居住在农村但以从事商业作为主要收入途径。与传统住宅不同,城镇型住宅要求沿街道而建,具有商业门面和独立车库,需要有前坪和后院分别用来做生意和养家禽、花卉、堆放农具。
农村型住宅是最普遍的住宅形式,此类家庭成员常年在家务农,需要有较大的住宅面积用来养家禽、牲畜以及绿化环境,此类住宅具有面积大、功能全、通风好、光照足等优点。
半农半工型住宅是传统住宅和城镇型住宅的结合,选择该类型住宅的居民一半时间在外务工,另一半时间则在家务农。半农半工型住宅的前坪比后院的面积大,前坪用作居民休闲,后院用作建造农具房和沼气池。该类型住宅功能设计简单合理、规模适当,属于一种经济适用型住房。
3.结语
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关心和重视。新型农村住宅建设要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为基础,以适应农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为标准,以解决传统住宅问题为动力,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来改善住宅建设问题,合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87-01
在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是否可以转让,买卖是否应该有效,在怎样的情况下买卖才能被认定为有效。司法实践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如果购房者能取得宅基地使用权,买卖合同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则应认定买卖有效。另一种意见认为,村民对宅基地只享有使用权,而无处分的权利,而出售住房的行为,实际上己处分了宅基地使用权,故买卖应认定无效。
一、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房屋权属辨析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杈性质辨析
农村宅基地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它是指农村的农户或个人用作住宅基地而占有、利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我国《物权法》第152条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二)农村宅基地上房屋权属性质辨析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其使用权由集体组织按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无偿给村民使用。宅基地使用权人,有在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上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可以在该土地上建造建筑物以及其他附着设施。作为使用权人无权单独转让宅基地的权利,但如果使用权人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宅基地使用权人就享有房屋所有权的权能。此时,房屋的所有权与土地的所有权属于不同的权利主体,双方在权利行使方而必然相互牵制。而房屋与土地紧密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必有一方要妥协,或者房随地走或者地随房走。
二、我国农村宅基地房屋制度缺陷分析
(一)宅基地房屋买卖法律制度
我国关于土地和房屋买卖的立法涵盖了多方而,从宪法、法律法规到行政规章等不同层次的法律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关于宅基地的立法主要集中在一些法律和规范中。例如《宪法>、《物权法》、《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二)宅基地房屋买卖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1.物权的法理角度看,宅基地房屋买卖法律制度有不完善的一而
既然房屋的所有权是村民所有的,建造建筑物也是经过政府审批的,而且宅基地所有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所有,我国法律规定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故宅基地使用权是依附房屋而表现出来,所有权人不能单独行使占有、使用土地的权力,只能是依据地随房走的原则。而房屋买卖赠与是对处分所有权的行为,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应按法律的位阶来看只能依法律的规定,其他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均不能否认合同的效力。
2.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不宜确认买卖合同无效
我国政府是禁止农民的房屋向城市居民转让的,所以绝大多数的法院也是根据这个判定宅基地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但从房地产权现状为土地使用权在法定的期限内表现为对房屋的占有使用,房屋所有权人有权处分房屋及从买卖双方意思自治原则出发,认定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不符《合同法》《民法通则》中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规范农村宅基地上房屋买卖的法律对策
(一)目前法律没有禁止农村房屋转让情况下,司法实践中应维持现状
我国目前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农村房屋转让出售的。根据法无禁止即白由原则,宅基地上的房屋白由转让出售是不违法的。故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对订有房屋买卖合同并己交房付款的,依据《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应认定为合同有效较为适宜,特别是对于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并备案的应认定为有效,不宜改变现状。
(二)从现在看,国家对村民售房可参照城市房改房的有关做法
对于建筑师谢英俊来说,1999年是他工作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都致力于高科技厂房的设计工作。但台湾921地震的灾区重建工程彻底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向。地震发生后,社区工作者、人类学家朋友们找上了谢英俊,请他一同前往邵族部落,看看能否协助邵族部落重建。他带领自己的团队与灾民共同参与房屋的建造工作,通过工业生产与就地取材相结合,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邵族社区。这一年,谢英俊45岁。
在此之后,谢英俊全心投入到基层民众的住宅设计与建造工作中,他的设计理念也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他将美国绿党的十条价值观借用到了自己的建筑中,强调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相结合,并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到房屋的建设活动当中。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的建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价格适应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同时却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在台湾,在鲁甸、雅安、庐山……谢英俊与他工作团队的身影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灾区重建的项目之中。
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
以往媒体常常将谢英俊的工作渲染成一种公益形式的慈善活动。但谢英俊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却说,他们从事的并非公益项目,更非慈善活动,那只是顺应了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进行的设计工作,与其他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农村太广大了,慈善和公益不可能解决农民们的需要。基层的民众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建筑体系:造价低、可持续、绿色环保,能够顺应当地的文化传统……但过去的媒体对于我们的工作常常只关注媒体希望关注的部分。”
对于未来的工作,谢英俊踌躇满志。随着中国农村和城市基层民众住宅建设的大发展,谢英俊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项目来实践自己的理念,并将自己的理想付诸现实。尽管他所涉足的工作领域充满着重重困难和复杂纠结的矛盾关系,但他却对此感到乐观。“我希望未来我们能够上市。”在采访的最后,谢英俊这样说道。
Q&A
Space:和我们聊聊您最近的工作。
谢英俊:我从事的工作和一般的建筑师不太一样,并不是只有很少的几个项目,我的项目不大但是数量很多。目前我们有云南鲁甸灾区的项目、四川雅安地震灾区重建的项目、四川芦山地震灾区重建项目、云南无量山的新农村项目,台湾88水灾重建的项目则在14年底结束,南美洲和非洲的保障房项目也正在进行。我本来计划在北京建立一个办公室,但是因为目前人员都调到四川和云南去了,所以办公场地目前只建设好一半,还没有投入使用。我们在成都有一个加工厂,我们目前在内地也在寻找新的项目好满足TF的产能。
Space:外界看待您的工作,长期以来都认为您深入农村地区,在条件有很大局限性的工作环境下进行设计,带有很强烈的公益性质,但是您却说您并非是在做公益。那么以企业的身份从事这样的工作,您的优势在哪里?工作持续开展下去的基础是什么?
谢英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目前的项目不少,内地、台湾、非洲、南美洲都有。我们的工作方式则是与当地的慈善机构或者当地企业合作进行。但我们并非公益机构,我们是企业,或者说我们是一个技术团队,只不过我们工作的项目比较特别。
我们的设计非常注重房屋的工业化生产――因为只有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建造房屋的成本才能降低。而把当地传统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们15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会找到建筑中农民无法自行建造的,同时又是最关键的部分来进行批量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房屋成本。同时这个核心又要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建筑进行结合,方便农民以它为平台自己建造自己的房子。
为此我们研发出一个全新的轻钢体系。以它作为骨架,我们的设计可以与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进行结合,并且让建造成本变得非常非常低:在灾区进行重建的时候,如果农民根据我们的设计进行自建住房,只需要花掉原先一半的费用,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连专门的技术工人都不用找,靠我们提供的核心构架自己就可以建造出自己的房子。这就是我们全新的建造体系和观念,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Space:在中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您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哪里?
谢英俊:来自于旧有的观念。其实建房这个事情,是具有很强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啊,邻舍啊,会涉及很多的方面。正因为这样,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过程会变得很缓慢。况且我们是在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链,从技术到生产体系,是全新的整体。另外,因为我们很多项目都是灾区重建,所以必须要和当地的政府进行高度合作。我们的设计强调农民自建,但地方政府往往希望大包大揽一一但其实真正了解基层就会知道,在农民自己居住的房子上大包大揽肯定会产生很多矛盾,而且是很难解决的矛盾。
在农村,我从来不谈我们的建筑有多么环保或者绿色。首先是因为传统建筑都是绿色的,而且必然是有可持续性的。其次农民也不会关心这个层面的问题。所以我都讲,我们的建筑造价有多便宜。这些农民可能更加关心。
Space:如今,中国经历着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您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居民建筑的发展,意义在何处?
谢英俊:中国的农村太广大了,城市每盖1平方米房子,农村就要盖4平方米,从量上看农村建筑比城市多太多。只是我们往往把目光焦点放在城市,甚至认为农村随便弄弄就可以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农村建筑市场奇大无比,但我们的建筑师却很少会“踩”到这里面去,也缺少方法来开展这个领域里面的工作。不论是引进的组装式建筑啊、木结构啊、轻钢结构啊,基本上全军覆没。在农村,农民建造新房子与城市不一样。城市人是买房子,是消费,而农民是盖房子,是一种生产行为一一农民会自己生产自己的房子。这个特性,让我们建筑专业很难适应这样的产业。
1 温州苍南的灾情
台风灾害是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有3. 3个台风影响浙江。位于东南沿海的温州苍南地区更容易遭受到风暴潮“三碰头”台风的袭击。
资料显示,2002年第16号台风“森拉克”在温州市苍南县登陆,因灾死亡23人,失踪5人;共倒塌房屋7900间、损坏房屋32000间;农作物受灾17万公顷,成灾10万公顷;受灾人口721万,成灾人口377万。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造成温州市苍南县直接经济损失91.24亿元,因建筑物倒塌死亡153人,失踪1人。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因山体滑坡造成多处道路中断,50多万群众财产受损,倒塌房屋20310间,严重损坏45469间,一般损毁125241间;此次的房屋倒塌、破坏主要是农民自建的房屋。2007年第13号强台风“韦帕”正面袭击苍南县,全县36个乡镇全部受灾,102万群众的财产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倒塌房屋225间,直接经济损失8.72亿元。在台风的袭击下,农村地区的抗灾能力明显弱于城市地区,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农村都是个重灾区。
2 农村建筑物的防灾能力及存在的隐患
2.1 建筑物选址不合理
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形成保守的思想观念,以致于苍南农村地区大部分村民都信仰宗教,祈求神灵,所以在建房选址上没有科学考虑地形、风向等因素,而是邀请风水先生决定建造地和房屋朝向。在受损的农村房屋中,有不少房屋建造在比较空旷的田野、村子外围、村落迎风处,以及山势较高的地方和山坡上,甚至有部分房屋还位于山体滑坡地段和易受洪水冲刷的危险地段。有些农房是孤立建造,有些突出整幢建筑屋面的单间房屋,在强风吹刮下很容易形成倒塌。
根据有关资料表示,田野、乡村、丛林、丘陵以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农村风荷载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大3.1倍左右,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风荷载比一般乡村增大1.5倍左右。在以上不利地段的房屋,台风中受到风荷载比一般房屋大1.5倍左右,极易造成倒塌。
2.2 建筑物的防灾能力低下
在台风灾害中受损倒塌的农村房屋以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居多,约占到70%。90年代曾经出现建房,当时钢筋、水泥等建材比较紧缺,再加上收入水平低,无法承担雇佣专业建筑施工队的费用。所以农村建房基本上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一般采用石板、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木结构房屋及青砖空斗墙与木结构组成的砖木结构被大量采用,这是两种既不稳定又不安全的房屋结构。本世纪初,由于经济条件有较大的改善提高,农村住房向多层、高层发展,但安全措施未跟上,建房没有充分考虑台风环境和地理特征,随意假造楼层,采用受风面积大的屋顶构造等一些不合理的结构,新建房屋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埋下了隐患。
由于农户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农村建造房屋时为减少开支不适当地一味节俭。建造房屋的劳力大都由房屋主人以及邻里承担;一些房屋的砂浆中水泥含量很低,造成水泥砂浆强度很低,甚至有些几乎可以用手捏碎,潜在危害极大。
2.3 大部分老房屋结构不合理、年久失修、管理不当
比如钱库镇括山乡的一些乡村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建造的比较早,现在已经明显倾斜、塌顶,房屋受损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建造质量部过关,年久失修;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房屋由于外墙没有很好的粉刷,砂浆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泡而软化,逐渐失去保护作用,这种房屋抵抗台风的能力较差。但是农村群众出于节俭而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使得房屋整体刚度变差,抗风能力变弱。
苍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大多去城市务工,这就导致农村房屋空无一人看管与维护,甚至可能导致白蚁蚕食房屋。缺乏维护的农村房屋在台风来临就变得更加的脆弱,同时又因为农民工收入水平有限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举家外出务工多年,房屋未修缮至倒塌,面临无家可归的困难境地。
2.4 居民的防灾意识不强
苍南农村地区村民台风防范意识不强,既有客观上灾害不可预见性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等原因; 既有“故土难离”等传统的影响,又有只顾眼前利益等因素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认为这是天灾,对将要来临的危险浑然不知,认为自己房屋几十年都能经受台风袭击而安然无恙,对政府实施的紧急转移的不理解,不听乡村干部的苦劝,死活不肯撤离险境。灾害并不可怕,群众防灾避险法律意识和自救自护知识的缺失才真正可怕。在一定程度上,科盲、法盲们的冒险举动也在无形中抵消着政府为防灾抗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3. 提高农村群众防灾意识,优化农房抗灾能力
目前,加强农村防台工程建设,强化村民的台风防范意识,是取得抗台工作主动权,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首要工作。
3.1 搞好村镇规划
3.1.1 对农村房屋进行规划管理
应坚持先规划后建房,整体规划尽可能到位,具体施工分布实施。推广实施建筑物的设计,使结构合理,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优良,保证施工的质量。在房屋设计时就应确立“规划抗灾”意识,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镇集中。
建房选址要注重自然规律。山区农村就应该做到“三避三高”,即避开洪水、滑坡体、泥石流,高出水位线、高地势、高地基。对处于台风多发地段的农村营造防风护林带,以降低风速,也是保护房屋的有效办法。
在规划和政策出台前要有相应的应急措施,重点解决落实现有危房、住房特困户的建房用房问题。真正使农村建筑和农民建房工作走上规划科学有序管理的健康轨道。
3.1.2 定期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处理存在的隐患
通过对农村住房防台风、防地质灾害等抵御能力的普查,初步建立农村住房的档案,详细记录农村住房的质量等级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抗台应灾等一系列内容。对居住在危房、临时设施、低标准房屋的人员要转移到安全地方,强化房屋安全管理,建设农村安居工程。
3.2 普及台风知识,提高村民的台风防范意识
建立防台抗台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普及防台抗台知识,灾害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自护知识的缺失。普及台风知识,大力宣传台风的危害性。如编印防范台风宣传手册,平时组织村民学习相关知识,台风临近时告之当地群众一些可以提早预防的危险事项等。其次,要提高台风预警水平,为群众提供准确的台风信息。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要求鉴定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极强的结构概念分析能力,从全省范围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鉴定报告来看,仍存在:理论适用不当,概念错误,以及鉴定结论令房主无所适从、难以组织施工等现象,由此看来,危房鉴定还不能仅靠几个鉴定规范的颁布就能解决好的。
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提出几个典型性问题加以研讨,希望能对今后的校舍建设、改造工作能有所帮助或建议。
一、关于各县市宜建立“样板校舍”的问题
工作抓点、以点带面,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作方法,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工作同样有效,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样板校舍”是克服地域性房建文化弊端的有效办法
中国是一个已有六千多年建筑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地域性文化演变影响下,也形成了地域性的房建文化。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地域性房建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安全、科学精神的传统做法。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行各类房屋设计、施工规范以及构造做法,都是在继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房屋建造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造符合现行规范的“样板校舍”,实际是继承我国房屋建造文化优点而建造的“精品工程”。
从目前山东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约束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双重影响,房屋建设短期内很难完全实现规范化管理运作,这种状况往往导致地域性的建房文化控制了校舍建设工程质量,一些违反建筑科学的做法甚至错误随之出现。有鉴于此,“样板校舍”可以形象指明,哪些是可以采用的做法,哪些是禁止和不宜采用的做法,可较好地避免和克服地域性建房文化的陋习。
2、“样板校舍”的榜样作用是解决管理者“房屋建设标准”有效办法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领导都成为房屋专家是极不现实的,事实上,即便是专门负责房屋建设的人员中,仍存在“门外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容易导致“应该重视的问题却重视不起来”的后果。因此“样板校舍”的榜样作用是解决管理者“房屋建设标准”的有效办法,有了这样一个“房屋建设标准”,校舍建设就会出现,花一样的钱,可以建造出质量更好的房屋,同时,校舍建设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就可能再上台阶。
二、关于“一条龙”做法的问题
在平房校舍的安全中,屋盖是事故隐患最多的部位,屋架和檩条是关系房屋安全的重要结构构件,其中,檩条一条龙做法的随意性是工程安全隐患之一。为了说明一条龙做法的结构特点,举例分析如下:
常见对称式三开间教室的一条龙檩条受力如图1所示:
图1中: l——檩条计算跨度; q——檩条分担的荷载; a——结构基本部分的悬挑长度;
根据结构层次特点,可先分析附属部分EF,再分析基本部分。分析求得弯矩图如图2所示,各截面控制弯矩分别为:
距离边支座为x1= 截面上,M1= (l2-2al+3a2);
支座B、C截面,MB= (l-a);
第二跨中截面:M2= (l-2a)2 ;
为获得梁上较为均匀弯矩,令: (l-a)= (1-2a)2可解得a≈0.15l;
铰截面E、F上剪力VE=-VF= (1-2a);
上述分析可见:一条龙檩条的悬挑长度a≈0.15l时,可获得相对均匀的截面弯矩,显然,工程中a值随意取用是错误的,因a值变化带来其他截面内力变化可用表1表示,箭头表示内力增大变化,箭头表示内力减小变化。
可见:a值过大,MB过大,对结构基本部分不利;a值过小,M2、V过大,对结构附属部分不利;考查发现:实际工程中铰点构造马虎随意、可靠性很差,所以,当a值过小时,工程隐患反而更大。
工程中一条龙檩条做法有多种结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 值均应该设计确定。考虑到屋架间距并不大,建议某些地区,改变一条龙檩条的传统做法,采用简支檩条反而更可靠。
三、圈梁与钢筋砖过梁问题
房屋结构中,圈梁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抑制或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振动荷载引起危害,因此,针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的现状,强调圈梁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软土层较厚的地区,其中也包括丘陵地区中的局部软土层相对较厚的地区,考察发现:这些地区的房屋,凡未设圈梁的,在檐口、窗口、纵横墙连接处、山墙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
在目前施工质量管理较薄弱的现状下,不宜采用钢筋砖过梁的做法。检查发现:钢筋砖过梁应用跨度过大、钢筋锚固长度不足或末端未设弯勾、过梁计算高度范围砂浆强度不足,梁底钢筋的保护层砂浆不规范,甚至有钢筋直径不足的情况发生。由于上述现象存在,过梁及其上部荷载完全依靠窗框木料支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采用檐口圈梁代替钢筋砖过梁应属于理想的方案,不仅避免了钢筋砖过梁的质量通病,还可避免屋架支座处竖向裂缝的更严重问题,同时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解决圈梁与钢筋砖过梁问题其实是增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问题,因涉及支模、钢筋加工、混凝土配置、搅拌、运输、振捣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多技术工种配合和设备支持,故目前农村小型施工队伍多采用回避办法,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完全能促使施工队伍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1.2新疆村镇建筑抗震研究进展新疆地域辽阔,村镇建筑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建造材料及建造方式等因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根据调查,新疆地区的建造材料主要利用当地材料采用传统的建造方法,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石木结构、木构架-生土墙结构、木板夹心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木结构和木构架土坯围护墙等。新疆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都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来控制的,还没有根据新疆村镇建筑所处区域的特点来单独研究并制定抗震设防要求。例如,砖混结构房屋按照国家现行多层砌体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砖木结构房屋墙体抗震构造措施按普通砖混结构进行设置;对于木板夹芯结构与木构架-土坯墙结构只是给出了防止房屋倾倒的建议;对单层石木结构仅是给了简单的抗震建议措施。目前,有个别学者针对新疆村镇建筑的特点进行了抗震研究。曾广群等阐述了新疆村镇建筑的抗震性能及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措施。阿肯江•托呼提等通过对历次大地震中新疆村镇土坯房屋的震害特点研究,提出了木柱、梁-土坯组合墙结构体系,以简便易行的手段提高新疆土坯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王瑾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石木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陈汉清对木柱梁-土坯组合墙体进行数值模拟及抗震性能分析。陈嘉对生土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赵成对改性土坯砌体进行了试验研究。夏多田分析了新疆村镇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未来村镇建筑抗震技术发展的趋势。
2新疆村镇房屋节能研究现状
就新疆村镇建筑建造现状节能而言,村镇建房节地、节材、资源的重复利用及房屋保温隔热意识非常淡薄。
2.1村镇房屋使用土地资源状况砌体结构材料主要以粘土砖为主,而粘土砖的生产原料又主要来自于耕地。随着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材料需求量急剧增加,加剧了对粘土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大量土地毁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村镇房屋使用建筑材料状况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节能与环保意识欠缺。有些地区,农村居民在住宅建设中,房屋高度不仅有攀比现象,还普遍认为层高越高夏天会越凉爽。其实,增加层高不仅使建筑材料用量增加,而且加大了建筑物采暖与制冷的能耗。现有极少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在政策鼓励下,建造时选用轻质高性能的材料,并且尽量使材料循环使用。
2.3村镇建筑保温状况村镇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围护结构是建筑物构成的主体,据统计通过护结构的热损失约占建筑物总耗热量的70%~80%。绝大部分农村住宅墙体均无保温层,且窗户、屋顶等密封性差。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在建造新房时片面地追求面积大、外观美,但只是改变了瓦材、墙体、窗户等面层材料,而忽视了保温隔热材料的重要性。有极个别的学者认识到新疆地区村镇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对其村镇建筑节能进行了研究。原甲在对新疆不同寒区村镇住宅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住宅节能设计的方法与思路。冯伟刚研究了棉秆植物纤维砌块用来替代粘土砖,既充分利用新疆当地充足的棉秆资源,又同时使村镇建筑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姜曙光等通过对新疆暴风雪灾害的调研,分析了村镇建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轻型钢结构的房屋受损特点,提出了建筑修复加固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修复加固的同时兼顾对既有建筑保温节能的改造方案。
3绿色建筑展望
新疆地域辽阔,村镇区域地理位置复杂,各地区灾害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缺乏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新型抗震节能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随着村镇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建筑应将逐步由“粗放型”向“细致化”转变,由“面积型需求”向“舒适型需求”转变。为此,需加大研究力度,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把村镇建筑建成绿色建筑,把村镇建筑的抗震、节地、节材、资源的重复利用及房屋保温隔热有机结合起来,在各要素间寻找到平衡点,精心构思、设计、精选材料、合理构造,同时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研究出抗震、节能、经济、适用并且村镇居民能接受的绿色建筑,这也是新农村建设、村镇防震减灾和节能减排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的战略需求。新疆村镇绿色建筑面临着抗震与节能的迫切要求,从设计、施工技术、质量验收和管理等方面,将村镇绿色建筑的抗震与节能有机结合,使绿色建筑抗震与节能实现协调统一,进行抗震节能综合研究设计。新疆村镇绿色建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抗震与节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1)考虑抗震问题时,必须保证采取的抗震措施造价低,适应性强,村镇居民能接受,易于推广。
2)研究的结构体系,应易于就地取材,并充分利用秸秆,建筑垃圾等生态绿色环保建材,遵循经济、实用、生态、环保、抗震、节能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