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交互设计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1.什么是交互设计
首先我们要诠释“什么是交互设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设计将会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现用哲学的角度探讨交互设计的问题。首先解释“设计是什么”。我们把设计解释成两点:第一点,辞源中的解释源于典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第二点,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交互设计则是在人与产品、服务或系统之间创建一系列对话。交互设计师需要首先进行用户研究,做出精确的用户画像,并从可用性、易用性及心理满足程度等方面来评估设计的质量。
2.交互设计与需求的关系
首先理解设计的内因是什么,其实设计的最基本动因是源自于人类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哲学是这样解释的:“物质需求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有关的需求,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精神需求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对审美与道德的需求等。”而交互设计的范畴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物质领域,更深入到我们的精神领域。突出的表现是在互联网领域,基本的适用需求远远不是交互设计的目标,满足用户在浩如烟海的数据海洋中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设计与需求的关系:需求是设计的起因,设计是需求的满足过程,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交互设计所探讨的则是如何在人与电脑之间设计出一种互动的架构,让使用者能有效率的操作器械与硬件设备互动。
2.1需求是设计的起因如果说人类需求是设计的内在动因,是一切设计的基础,那么设计就很大程度上依赖需求的存在与发展的水平,并且能够根据需求的多元化来准确地判定一个设计的完整流程。交互设计有四种基本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流程为中心的设计,系统设计和天才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简单的说,就是在进行产品及系统设计、研发、维护时以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为出发点,围绕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系统开发,而不是让用户被动的去学习及适应产品。不管产品的使用过程、信息的基本架构还是人机互动的方式与流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都时刻围绕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用户对产品的基本需求。反过来,只有通过基本的交互设计,人类的需求才能够得到相当的实现与满足,设计的内容越是人性化,人类可继续发展的需求被挖掘的可能性就大。但同时,相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我们有时不得不承受自己周边各种不好的交互设计的折磨,大量的交互设计的问题正待解决,例如,当你:在使用杂货店的自助售货设备购买时耗费了半个多小时一无所获。当汽车无法启动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等公共汽车时,不知道下一班车何时会到。因此,需求的就是交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适用要素,交互设计就是保持与挖掘需求的重要前提。
2.2交互设计是人类需求得到实现的重要过程交互设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实现的外在表现形式。几乎每一个交互设计活动,都会在它满足一定基本的需求之后,又会挖掘出新的需求。比如,以摩尔系数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人类对产品新的功能的需求,移动电话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能够拨打接听电话,随着即时通讯的发展,可以接收各类短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意识的提高,网络浏览以及与人即时沟通成了刚性需求,手机从形状操作系统上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一切的推动因素,都是在它满足一定范围的需求之后被新的需求所游离出来。
3.实践是检验交互设计是否适用的重要标准
“马克主义实践观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交互设计同样离不开的实践观,交互设计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互动设计是否适用于易用。一件好的交互设计作品离不开以下过程:(1)用户调研:在用户调研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详细调查了解用户及其对作品使用的场景,以便对最终作品有基本的了解认识,这是后继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2)精确创建用户画像:基于用户调研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与产品使用场景,设计师需要创建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预想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3)创建交互细节:交互设计师,尤其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往往使用AXUR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以及产品的交互方式。(4)原型开发及前期测试:交互设计师通过原型来测试其前期的设计方案,同时对原型进行不断的修正与优化。(5)产品实现:产品的实现阶段,交互设计师需要严格把关,精心指导。务必确保方案的实现严格忠于前期设计;同时,也要做好对产品进行优化的准备。在整个的设计流程中,主观能动性与对用户需求精准的洞察是必不可少的。一切设计都离不开生活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量着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离不开以下几个维度: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以及用户满意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对特定用户而言,产品的易学易用程度、用户的粘性、用户在产品体验前后的整体满意度对比等。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相应的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以实践观作为我们进行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检验标准,不停地在实践中检验交互设计,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产品。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B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学期“磁铁”单元第4课。在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认识到磁铁有两个磁极,当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有时会相互吸引,有时会相互排斥。为了研究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上节课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符号“”表示相互吸引;符号“”表示相互排斥):
根据实验结果不难看出,同一个磁铁的两个磁极是不一样的。以两端标有AB符号的磁铁为例,磁极A和另一块磁铁的磁极C相互排斥,但是磁极B却和磁极C相互吸引。
二、引导学生关注磁极指示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同一个磁铁的两个磁极不一样,那它们有什么不同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给出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颜色不一样;2.符号不一样;3.指示的方向不同。
其中颜色和符号的不同都只是表面的不同,指示的方向不一样才是磁极本质的区别,但是很少有学生提及这一点,因此我通过询问学生磁铁两极的符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关注磁极指示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这样就引出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磁极的颜色不同、符号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到,但是磁极指示的方向是否也不同呢?很多学生都不能肯定,因此,接下来我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收集证据
要使学生在其日常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科学概念,并非易事,需要有大量事实或证据作为支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那么,怎样才能搜集到证据证明磁铁可以指示方向呢?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方法:把条形磁铁悬吊起来,使其自由转动,等磁铁静止下来时,观察磁铁两极所指的方向。这个方法固然很好,但是存在两个不足之处:
1.方法由教材提供,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
2.只有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认识磁极可以指示方向是其本质的不同。
其实要验证磁铁是否能指示方向,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指示方向是指磁铁在可以自由转动的情况下,停止转动之后两个磁极所指示的方向。通过提示,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我就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验证的方法,学生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
1,悬吊法,即教材上的方法;
2.水浮法,把磁铁搁在泡沫块等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上,让其自由转动,观察静止时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3.支架法,把磁铁搁在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支架上,观察支架停止转动时磁极所指示的方向。
在观察和实验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重复观察和实验。因此在上述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多次重复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这一点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一个磁铁的磁极是否可以指示方向;
2.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他磁铁是否也可以指示方向。
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发现磁铁在停止转动后,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北方,另一个磁极总是指向南方。于是教师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磁铁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符号“N”表示;磁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符号“S”来表示。
四、培养学生学习运用逻辑解释证据
在认识了磁铁的北极和南极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做的磁铁相互靠近的实验,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在分析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有哪几种方法时,要引导学生列出所有四种方法;
2.在归纳磁极的相互作用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找出哪些情况磁极是相互吸引的,哪些情况磁极是相互排斥的,然后再让学生归纳磁极相互吸引时有什么相同点,相互排斥时有什么相同点。
通过这样的步骤使学生意识到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此教学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搜集证据而搜集证据,搜集证据是为了形成解释。解释的产生来源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那么这些证据本身不是解释,要变成解释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恰恰是过去教学上相当忽视的。怎样使用证据,在加工证据的过程中,就是要用到最具有科学性的,认识世界方法的根本工具,就是逻辑,就是推理。这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要学生学会的。
五、运用板书,体现教学过程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五个要素: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板书O计的目的在于体现科学探究思维方式,运用板书,清晰地展示科学探究中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思考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建立相应的科学概念。
为了便于学生理清整节课的思考,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通过以上板书设计,清晰地展示了本课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建立相应的科学概念。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精神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科护理学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被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复杂性,使精神科护理学内容多而抽象,故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精神科护理学设置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心理学基础、药物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技能;平行课程包括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成人护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科护理的理解,但也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特殊性的把握形成偏差。通过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1-2],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3],故在制订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的态度。
1.2.1知识目标
(1)知道精神障碍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工作方法;(2)知道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征;(3)掌握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知识。
1.2.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精神症状;(2)能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同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3)能够在医院、家庭及社区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1.2.3素质目标
(1)热爱精神护理事业;(2)理解并关爱精神障碍患者;(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遵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主线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利用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并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总计48学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易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辅以精神科护理学本科、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资料等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精神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例如,近几年本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
3.2教学重难点及授课方法
我们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尽可能有效多样的授课方法,如针对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全真或仿真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神症状的识别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全讲授的方式学生反映教学枯燥,相似的症状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重点症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讲点评重点症状,比较易混淆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强化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学生识别症状的能力。
4教学资源
针对我们与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共同存在的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4],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把握学院拥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优势,将临床心理科医生作为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援,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方式将两所医院具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背景的医护人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兼职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5名。其次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还有多间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医院是川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接触患者、了解患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临床职业情景、培养临床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对授课对象的详尽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操作技能较好,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服从性较好。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方式,如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三讲二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患者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患者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与生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章节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善待患者。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我们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阶段学习效果评价(一学期评价2~3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课堂用基础在线题和能力升级题进行检测)、表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讨论、总结进行评价)、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等,教学效果则主要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调查及测评来全面评估。
7课程特色
整个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今后我们将加快新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慕课,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教材先进、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罗劲梅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晖,李峥.某校护理本科生对精神病患者受贬低/歧视的感知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4):8-10.
《护理礼仪》是一门含美学、心理学、护理技术学等综合性的课程,高职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程,不仅可以为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做足准备,而且可以使自己变得端庄、优雅、有魅力。该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
背景概述:笔者从事《护理礼仪》教学工作七年。最大的感受是,学生非常喜欢这门课。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气氛活跃,课后,学生主动自觉地练习,授课老师上课心情特别愉快。过去,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医院办学,学生有很多实践的机会,每当医院有庆典活动或其他接待任务,只要不影响学习,学校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受过训练的护生们婷婷玉立,举手投足端庄典雅,谈吐得体,赢得了大家一致好评,甚至有的兄弟医院直接下订单,“你们的毕业生,给我们二十个……”。
一、教学对象: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本课程面向高职护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年龄在19-21岁,含男生。选择在一年级学习护理礼仪,是因为学习礼仪知识不仅仅要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要养成这么做的习惯,所以进校后尽快学习,可以有两三年时间养成好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可以随时提醒、纠正不良举止行为。另外,学生可以从护理礼仪这门课程,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式,这对于三年的集体学习和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教学目标:提高护士生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学生熟练掌握护士的举止礼仪、服饰礼仪、护士用语规范,掌握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对自己皮肤和头发的养护,掌握护士化妆的要求、形体训练的方法、求职面试礼仪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活学活用这些礼仪知识。
三、教学资源:指定教材为主,辅助教材多样化,并适当聘请临床护士为实训指导老师
教材:高职院校教材《护理礼仪》。
教师:本学院礼仪教师和聘请医院有经验的护士。
设备:案例、影视、图片、课件、教具、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内容设计
护理礼仪概述、护士举止礼仪与练习、护士规范用语与沟通技巧、护士服饰礼仪、护士化妆与练习,了解不同场合中各种角色的心理特点,及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技巧、形体训练、自我皮肤及头发的养护、求职礼仪与练习。
五、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设计
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使理论课生动有趣和具有直观性。
第二,授课教师的形象要求清新整洁、仪态端庄,具有礼仪美感,提高学生对礼仪美的向往度和对学习礼仪的欲望。
第三,提倡学生坚持形体训练,贯穿整个三年的高职学习过程,善于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如坚持每天晚上练习“9点靠墙”20分钟。“9点靠墙”是指穿平跟鞋或打赤脚背靠墙壁站直,要求枕骨、两侧肩甲、两侧臀部、两侧小腿肚、两侧脚后跟贴到墙上。优雅端庄的整体形象和气质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训练。
第四,理论与示教相结合,护理礼仪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技能的学习单纯靠理论讲授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教师边讲授边示教,学生边听边看边练习。
第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师或学生设计场景,分小组角色扮演;或者个人表演,使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把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保持较高的兴趣,教学效果可以很快提高。
第六,适当举办护理礼仪比赛活动,如“5.12”护理礼仪比赛,由老师牵头,学生参与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全体学生参加培训,先从小组选出,再到班里胜出,然后年级,最后参加全院比赛,获胜则颁发奖状。通过这样的活动,可增加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乐趣和动力。
第七,多参加实践锻炼,如选出优秀者参加学院和实习医院的庆典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积累实践经验。
第八,教学评价标准:采用多渠道、多层面、多模式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评价,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出真实的成绩。
1.学生考核:多元化考试模式。一是考官多元化。教师考学生,按传统考试方式;学生考学生:一个学生考一个学生,采用A同学考B同学,而B同学不回考A同学,而是考C同学,这样可以避免互相包庇;多个学生考一个学生:每个班5个组的组长担任考核评委并给出成绩;学生自考,开通院内教学网络窗口,学生在网上答题,电脑自动判分。二是考核的形式多元化。有笔试、技能、个人演示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个人演示主要考核护生举止礼仪和仪表礼仪,
2.学生期评成绩的判定标准。成绩评定贯穿整个学期的礼仪学习,更体现公平性和客观性,有利于鼓励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包括课外时间的表现。期评成绩为100分制,其中:期考笔试占50%,举止礼仪占10%,仪表礼仪占10%,平时的表现及作业占30%。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内和课外的表现,其中课外时间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打出印象分,占10%。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做到了老师提出的要求,站姿坐姿,举手投足符合礼仪规范,可是下课铃刚打响,立刻恢复原形,松垮歪扭的站姿,身体往椅子后靠在墙上,双腿打开,双脚搭在前面的桌子上;有的同学嘻哈推拉打闹,偶尔爆出一些粗口话来;有的拿着椅子在地上拖。把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全不当一回事了,这个时候,老师及时提醒学生,礼仪知识不仅要学习,还要去做,更重要地是养成习惯。课外的表现纳入期评成绩,可以提醒学生重视平时的表现,三年下来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3.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互相监督的作用。另外,还有学生评老师、领导评老师,让老师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学生想要什么,这样有利于提升老师的教学能力。评价的内容: 一是教学目的明确,对学生的护理礼仪知识、技能要求切合实际。二是教学内容丰富,符合大纲要求,深入浅出,讲授详略得当,对难点问题讲解透切。及时补充更新学科知识,注意课程间的联系。能结合护理礼仪知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护理礼仪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举例恰当。三是授课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推动课堂上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精力集中,气氛活跃。四是授课教师礼仪专业知识扎实,备课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或板书整洁,布局合理。授课时间分配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期末写《护理礼仪》教学总结
根据反馈回来的各种评价表,学生成绩表以及大家认可的学生的改变,如上礼仪课之前,笔者统计了两个班120个学生,留长指甲的就有98人;涂指甲油的有36人。期末,仍留长指甲的有7人,涂指甲油的为0。上礼仪课之前,让学生把椅子从教室搬出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用拖的方式来移动椅子,而期末,仅有5个学生仍有拖的动作;上礼仪课之前经常看见很多学生三三两两并排走上下楼梯,全然不顾挡住了别人的通行,而期末,这种情况已很少,他们有序地靠右走,见到老师主动让行等等。
有不足之处,自己思考分析原因。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吕子静主编.护理职业基础技术(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