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20-02.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特别是在世纪交接之际中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经历了战略实施初期的幼稚和过分乐观之后,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了解对外投资的基本知识和游戏规则,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方面也将变得更加成熟。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已经连续保持九年增长。其中,非金融类601.8亿美元,同比增长25.9%;金融类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位居世界第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中国占比分别为5.2%和1.6%,流量排名第五位,但存量排名仅列第17位,这与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地位不相符合。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平均投资比率仅为0.18,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32和世界平均水平1.03的平均投资比率,甚至都低于发展中国家0.35的平均投资比率,这说明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整体投资比率效率较低,我国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有待深化。
由谁去投资(主体选择)、投资于何种产业(产业选择)以及到哪里去投资(区域选择),被认为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三大基本问题。而这三大基本问题都带有结构的性质。因此,本文所说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主体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区位分布三大部分。并试图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提出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主体结构
截至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经达到了13 000多家,从境内投资者在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情况看,近六成的境内投资者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占10.2%(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占8.2%,股份有限公司占7%,股份合作企业占4.6%,外商投资企业占3.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集体企业占1.1%,其他占6.6%。
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者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5%,各省市区的投资者占了95%。境内投资者数量前十位的省市区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上海、北京、辽宁、河南、黑龙江,占到境内投资者总数的67%;浙江省境内投资者数量最多,占16.3%;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者来自浙江和福建两省。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某一注册类型企业的比重上升说明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这类企业数量有所增长。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非国有企业比重的下降,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投资主体数量上升,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跟随着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国际市场参与度有所提高,参与主体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具有更加灵敏的嗅觉和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为市场竞争提供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投资潜力的开发,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升级,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虽然在数量上有限责任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的大部分仍然来自于央企,不止是因为“走出去”战略的牵引和国家长期的支持,更是因为它们自身聚集着大量国家垄断行业优势、资源优势、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当然,央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也体现了我国国家宏观竞争优势。
(二)产业结构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上继续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态势。其中,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图1
由图1及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集中于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占全部对外直接流量的九成。从增速上来看,交通运输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速最快,其次是制造业,而金融业和采矿业有所下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投资重点相对的愈趋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
近几年,在“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业主体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位。虽然2010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下降,但是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的起伏主要由跨国并购活动引起,而跨国并购活动的多寡和规模,则主要取决于宏观世界经济环境形势和企业的战略规划、规模和实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怎样变化,其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区域结构
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
从流量的区域分布来看,亚洲仍然是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最为集中的地区,而欧洲则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幅度最大的地区。对欧洲的投资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成倍增长,流量达到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6%,占流量总额的9.8%,较上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主要流向卢森堡、瑞典、俄罗斯、德国、匈牙利、英国、挪威等国家。北美洲26.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2.2%,占3.8%,主要流向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1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8%,占15.3%,主要流向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西、秘鲁等。非洲21.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6.8%,占3.1%,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
表1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
由表1可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遵循周边国家(地区)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渐进发展轨道,与坎特维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预测基本一致。
从区域分布的行业结构来看,资源开发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非洲、澳大利亚等资源丰裕的地区和国家,加工制造业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投资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几乎所有大型家电企业都在美国或日本建有研发基地,信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如联想、四通亦在美国、中国香港设有带研发特征的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的高涨阶段,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都在大幅上升。而对外投资发展结构在主体上有限责任公司占主要地位,国有企业数量比重不大,但是投资额度上国有企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行业上则侧重于以贸易导向为主的服务业和以资源导向为主的采矿业;在区位上则侧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
在对2010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将会继续保持增长,投资结构也会愈趋合理化。
投资主体方面,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更多的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会踊跃地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大军中来,有限责任公司也会作为一种重要的主体形式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大部分仍然集中于央企,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与投资潜力的开发将会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央企各个方面的结构优化,强化其竞争实力。
行业分布方面,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绝大多数是由服务业和初级产业推动的,这一趋势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我国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货物贸易依附阶段,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货物贸易的增加,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业必将呈现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业更好更快地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初级产品及其是能源产品的消耗仍会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而以初级产业业务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仍会使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所以,即使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呼声不断高涨,其发展速度在短时间也无法使其超赶服务业和初级产业对外直接投总量的贡献。另外,随着“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推广和时间,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增长的压力,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从而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改善。
区域分布方面,预计我国仍将继续保持甚至增加对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投资,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资源尤其是矿产和能源资源的配置当中去。另外,随着我国部分跨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全球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少的依赖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岛的“庇护”,而是借助更外直接、有效的手段进行投资。另外,中国香港地区由于与我国大陆地区拥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特殊的优惠策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作为我国企业首选的对外直接投资平台之一,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调整和改进,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能够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一是政府要继续积极推进投资主体的调整,使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调整。二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战略性选择。三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缩小“心理距离”。四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五是调整投资区位,实现合理分布。六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和指导,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和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李桂芳,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小岛清模式
在1977年日本著名跨国公司理论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小岛清对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形成“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是对H-OCS模型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应考虑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联合投入。小岛清模式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发展,认为应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将在本国处于劣势地位的行业转移到国外。
小岛清基于1966年美国弗农教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行业间比较利润和比较成本分析,由于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利用国际间的交叉投资,得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观点。[1]
二、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分析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受到其独特的环境影响,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1.客观环境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上,但另一方面日本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外商投资规范,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
2.主观环境
日本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平稳,制造业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日本科学技术水平高,但市场活力有限,并经常性出现日元升值、通货膨胀现象,由于日语的自闭型导致“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便成为解决过剩生产力、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51-196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1971-1977年进入发展阶段;1981-1989年为扩张时期;1991年至今整体处于调整阶段,其中1991-1999年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徘徊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调整,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表2.2.1 1965-201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JETRO
根据表2.2.1,整体来说,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从横向来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在机械工业、能源产业等行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日本跨国公司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至其处于优势的地区,选择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战略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海外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据日本银行统计,2013年日本对外投资高达1,177,265 亿日元,日本对外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大幅增加。
第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在资源开采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高于其它任何国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资源的稳定供给。从表2.2.1和图2.2.1来看,对制造业的投资集中在机械工业和能源工业,这源于日本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
第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日本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其国内劣势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集中型、环境污染型,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发挥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一方面,日本的集团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许多日本企业,通常是贸易公司在政府机构协助下,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进行投资[2]。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和东道国合资的方式进行,顺应东道国制定的经济贸易政策。
三、日本跨国企业对小岛清理论模式的应用
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小岛清模式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岛清基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表现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将国内优势产业的对外转移,属于替代型的逆贸易导向性投资,而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夕阳产业转移,属于互补型的顺贸易导向型投资。
2.小岛清理论证明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的综合。日本绝大多数直接投资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道国采取分享产品或贷款买矿的“开发进口、长期合同”的方式进行[3]。
3.日本跨国公司将其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原材料、劳动力、资本;通过产业转移给相对落后的东道国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恒,王蕾.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评介[J].商业经济,2008(12):32-54.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现状
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近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从总体上看,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多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仅在港澳地区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有3000多家,超过总数的1/3, 其余的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北美等地。这种特征反映了我国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时具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趋向:一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将其作为我国跨国经营的重要基地,以便积累经验,降低风险;二是直接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以便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三是向独联体、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投资,便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巩固出口市场。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具备的,只有区位优势是一动态的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那么,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
(一)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贸易制度和法律的完备程度等。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不同的。对企业来说,这类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重点探讨制度因素的作用。我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引资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韩国、印度、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正在努力的地改善其东道主对于FDI的政策、措施以及其它便于开展投资的条件,如韩国对设在外商企业专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所得税7免3减半。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分为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各国的经济环境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国企业要想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占领他国市场,必须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加以收集信息作出选择,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地进行对外投资。由于经济环境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最直接,因而在考察国外投资环境时,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应当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目的与东道国资源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分析也将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
(一)发展中国家应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当前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地处亚洲,与许多国家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渊源,与这些国家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减少进人障碍。其次,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再加以这一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机会较多,有利于我国不同层次的企业对其进行投资。除亚太地区外,还应积极寻求拓展新的投资市场,比如拉美就极待拓展的最重要的新投资市场。发展中国家丰富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的产品、技术(尤其是成熟产品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提供发挥相对优势的广阔市场。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广泛的南南合作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的重视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我国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投资,并努力发挥其"窗口"效应,通过在这些领域兴办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把掌握的高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最新科技动态等反馈回国内,装备自己的新兴产业,使我国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转嫁危机的企图下,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一系列限制进口、逼迫外币升值等措施,我国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危害,对美出口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原本出口产品的生产部分转移到欧美发达国家去进行生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不利局面。
(三)西亚和非洲地区
主要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构成的市场和非洲市场。因为在这些市场上,他们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市场,而且石油是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的能源。所以我国必须重视这一市场的开拓。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完成对尼日利亚第130号海上石油勘探许可证(“OML130”)45%权益的收购。这次收购是中海油力图迈入世界油气富集盆地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该项收购很好地贯彻了中海油着眼于价值增长和公司发展的审慎的海外收购战略。也是中国企业进军非洲市场的又一成功企业。而且南非一家汽车经销商将与中国厂商合作,最快于明年初向南非和周边国家市场推出廉价的中国汽车。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中短期的战略规划是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和地区的基本取向,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对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应充分分析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并按照产业的发展水平,向与本国产业发展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我们应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此次金融危机,争取在危机种寻找更多的机会,努力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49-01
1 理论层面及经济层面
(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仅有少量外来投资,无对外投资阶段;外资投入增加,依然没有对外投资阶段;对外投资增加,但仍少于外来投资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阶段。该理论将一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分析一国的投资水平同人均GDP的关系。由于我国现处于该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交叉阶段,我国的对外投资应有所发展并呈现上升趋势。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适应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接受外国投资,接受外国企业对中国经济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分享“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国际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压和竞争。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国企业积极利用WTO提供的各种优惠待遇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世界层面,积极对国外的竞争给予回应,向世界市场进军。
2 产业层面及政策层面
(1)对外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时,应该首先考虑本国已经陷入或者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而这些产业又应该同时是资本流入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在投资国的资本、技术等优势的带动下,将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目前我国有些“夕阳”产业,诸如轻工、机电、纺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和成熟化,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对非洲、拉美、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成功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国外市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对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由于大量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向国外出口该产品而可能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劳动力,而我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低成本的产业,如纺织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虽然可以获取利润,但是造成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不稳定。如果仅仅为了扩大出口推动GDP的增长而盲目地发展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就会使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产业结构的落后,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
(2)各国都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我国也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2000年,同志正式将“走出去”概括为一项开放战略,鼓励中国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去办厂。如今,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为中国实施海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企业层面及市场层面
通过1993年山东省“中国海外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山东9家设有海外经营机构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的分析,从企业层面上讲,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稳定和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开辟第三国市场;跨过中间商寻求直接客户;在当地建立销售网点;在当地从事售后服务;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在当地融资便利国际支付;学习掌握当地生产技术和市场技能;利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为对外交往开设窗口建设基地;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原材料;赚取利润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对外直接投资,开辟国外新市场。这一点,对于几乎所有实施“走出去”的企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各类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之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75%以上的企业及工业产品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国内市场饱和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家电行业及汽车行业中,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别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2)克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出口的增长,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苛刻的技术、环境、卫生标准及国内采购等非关税壁垒,或者通过反倾销诉讼等方法来达到打击中国出口、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而我国通过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对于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还可以起到避开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的作用。
(3)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分公司、营销机构,或者直接投资建厂,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当地市场行情的变化,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从而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 获取经营要素及战略资源角度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该战略的采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速度急剧加快,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据统计,20年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将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
因此,利用对外投资的方式有效寻求、利用国外战略资源,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出于获取国外战略资源的动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化企业都参与了海外并购,以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以供应国内经济的发展。首钢、宝钢等大型国有企业也于同样原因在秘鲁、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生产企业的收购。这种“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可以获取重要的国外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有效利用国外的经营环境、资本、人力资源及市场渠道。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愿意为外来资本在本国提供较好的经济、政治、法律及文化环境,来吸引外资的进入。除了减免税等政策外,某些国家往往还有一些极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如美国的硅谷,这些特定的经营资源和环境吸引了我国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的目光。海尔等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聘用当地人才,利用当地市场渠道促进了本企业的发展。联想集团对IBM个人电脑业务进行并购,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深入人心的品牌优势及已有的销售渠道。
除以上动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促使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例如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来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等。不管动因如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丹.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再析[J].北方经贸,2006.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相继涌入。面对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只固守有限的国内市场是难以生存的。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只有走出本国市场,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最主要方式。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而截止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达到572亿美元。然而,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仍然偏小,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企业遭遇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SWOT本身是战略管理的常用分析工具,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一方法通过分析企业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从中得到相关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SWOT这个分析工具应用的范围目前越来越广,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工具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
从规模、资本、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看,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优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在某些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首先,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可适应不同的投资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投资需要的规模和层次也存在着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先进生产方式。我国企业具有大中小并存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拥有一定实力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比如海尔、中石化、联想、华为、首钢等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资本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技术较先进,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在国际上进行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的优势,更适应于发展国家的投资需要。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差,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成熟和易于掌握的技术更感兴趣,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留出了空间。
其次,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毛皮羽绒制品等纺织轻工行业,以及部分家电产品(如彩电)、部分钢铁产品、部分机电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一些传统行业如中医药、餐饮烹调等,在世界市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了许多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特点的适应性技术,如果我国企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第三,低廉产品的成本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便宜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等。我国企业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同时输出国内的设备和技术,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能以较低的价格占领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大到国际市场。
2.劣势分析
首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而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国内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的积极性,这使得我国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无力应对国际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历史不长,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普遍偏弱。
其次,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我国的企业从总体上来看,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中,自主的核心技术少,技术劣势比较明显。同时,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复合型高级涉外经营人才。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还要精通国际惯例,同时还要懂得东道国的法律、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及跨国经营水平的提升。
3.机会分析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首先,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了便利条件,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一方面,我国可以在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另一方面,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都采取了欢迎的态度,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另外,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正在加强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特别地,遍及世界的华人网络将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难得的机会。华人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具有聚居的特点,形成华人商业网络,使我国企业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投资都能得到同族人的协助,在这些地区投资容易获得相关信息和迅速进入当地市场。而且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爱好习俗,国外华人是我国境外企业的一个很大的目标消费群。
4.威胁分析
首先,我国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内尚未建立权威的海外投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仍然较为繁琐,政府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容易导致企业丧失市场机遇。
其次,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跨国并购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往往会遭遇双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加上我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过于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这容易导致企业重复投资,自己企业相互竞争,不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第四,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和保护,以及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威胁。在技术水平上,我国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许多高新技术,在我国企业中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是从好到精,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使我国企业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凭借掌握的高新技术实力进行跨国经营。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资金规模实力较弱,在与大型跨国公司相互竞争中,必然处于竞争的下风。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强化劣势因素,灵活应对,从而更好地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1.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与产业
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抓紧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发挥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结构多层次的优势,进行多行业、多区位开拓与发展,逐步巩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产业选择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可去发达国家投资;一些优势的技术领域,比如餐饮烹调、中医药等行业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可选择投资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些趋于稳定的中间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要注意投资地区布局与投资产业布局的结合。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目前情况下创新是关键。我国企业要将技术创新纳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需围绕跨国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
3.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要造就一大批懂外语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广纳人才,知人善用。同时还要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企业跨国经营对人才的需求。
4.依托全球的华人商业网络
我国企业可以利用遍布世界的华人网络优势,通过各种行业商会、华人宗亲联谊会等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熟悉东道国法规政策,从而减小风险。此外,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企业,可适当在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进行相关投资,在立足稳定之后再考虑将投资区域扩大到华人区域之外。
除上述策略以外,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加强立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该加强品牌建设,重视培育国际性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张晓森:基于SWOT分析的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策略研究.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陈淑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价值工程,2006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001-03
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优势
从企业本身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企业逐渐成熟壮大,一部分企业具备了对外投资的实力基础。且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大量案例,对外投资日趋成熟。从政府服务角度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能为未来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从国际经济环境角度来看,外部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比较好的进入时机。
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社会经济使命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保证一部分行业对外投资的持续性,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又要解决短期内一部分产业转移的问题,为中国经济转型服务。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解决。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世界能源资源进行战略性投资,拓宽能源资源来源渠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必要任务;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部分行业能源过剩问题;三是外汇储备安全问题;四是环境治理中的碳排放限制问题;五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改变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企业“走出去”,尽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战略角度看,世界经济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十分庞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是衡量一国经济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之一。
2 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2.1 投资持续增长,并购活跃
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突破50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中国1.6万家投资者在国(境)外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的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2.2 行业分布广泛,结构变化较大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范围越来越广,投资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上述七个行业累计投资总量4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这些年我国企业对其他行业的海外投资,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均成倍增长。未来农业和食品、新能源、房地产和导管制造业等领域将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海外投资热点。
2.3 投资主体多极化发展,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提高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中国企业占55.1%、有限责任公司26.4%、股份有限公司11%、股份合作企业3.7%、外商投资企业1.9%、其他1.9%。虽然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比例,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投资主体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逐年
提高。
2.4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投资度加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手段。这给我国的工程承包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业的机遇。
3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海外投资收益率不甚理想
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与《环球企业家》杂志联合的《2011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调研报告》:在122家准确披露海外业务收入的中国企业样本中,有近50%的公司国际化收入占比不足15%,只有30%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30%。从企业净利润来看,企业在过去3年中的平均净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0%到2012年的9%。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企业缺乏对经济周期的正确判断,有些企业盲目跟风,末对市场做深入的了解,对项目的可行性未做深入的调研,大量资金投入或并购高位接盘后,给项目运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3.2 海外投资政治及法律因素
目前,政治风险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和法律风险中的合规合法的问题是我国“走出去”企业亟需关注的两个重要敏感性话题。近年来合法合规被全球跨国公司视为风险之首。
3.3 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那种只讲规模、产值、经济效益而不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越来越失去竞争力。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该是技术领先、管理领先并且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是把对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地融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经营过程的企业。如何强化对外投资过程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决定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关键问题。
3.4 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成本上升、竞争力下滑
随着我国规外承包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展,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从内部来讲,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内设备材料价格的攀升,严重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报价优势和利润空间。目前,登记在册具有对外承包资质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企业在项目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弱点也成为困扰企业突破发展的新瓶颈。
4 指导原则及建议
4.1 宏观指导原则
4.1.1 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首先,部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取得资源,属于资源保障型对外直接投资。这类企业需稳固支持,指导企业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对部分资源可前瞻性进入。中国作为贸易大国,仍然被锁定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升级时关键。政府支持这类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应当引导这类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技术吸收传播效率。另外,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对发达国家投资力度不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1.2 稳扎稳打,次第推进,注意节奏。产能过剩转移型对外直接投资速度过快,会让中国国内出现空心化现象,而且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如果没有及时培训升级劳动力,大量失业人口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技术升级型对外直接投资过快会引发吸收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的节奏,既要主要国际经济环境有利时机,又要与国内投资实力及吸收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政策还要有持续性,以减少偶然性因素带给企业的风险。
4.1.3 放眼长远,互利共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与否不在于“走出去”的前期入驻,而在于“走出去”后的经营、运转和发展。因此,需要企业在并购后加强对海外资产、人力、品牌和文化的整合。在“走出去”过程中,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4.1.4 日韩成功经验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飞速发展,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韩国政府的积极扶持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产业转移与调整。中国东部地区目前有大量产能过剩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应从韩国方面吸取经验,采取集群式对外投资模式进行直接投资。
日本企业曾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举进军产业率更高的美国。通过这个过程,日本得到了技术,并且在许多方面实现超越。中国部分企业具备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基础,同时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企业实施技术寻求型投资提供进契机。中国有大量成熟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企业,中国企业可从日本经验中获得启示。
4.2 建议
4.2.1 提高海外企业“软实力”。首先,加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圈的拓展与渗透,减少由于各种“制度距离”引致的对外直接投资成本与风险,为企业的国外进入与国外拓展提供较好的环境依托。母国文化传播与其经济扩展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其次,我国企业要在信息公开方面更加开放与透明,加强与当地政府、议会、民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坚持当地化原则,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软实力还体现在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适应跨国发展。特别是并购跨国企业,要把日常管理细化并加以固定,以消除沟通上的障碍。
4.2.2 提高企业“硬指标”。这里的“硬指标”指我国跨国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必须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提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专业、个性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是我国企业植根海外市场的基础。
人才本地化是营销本地化、研发本地化、管理本地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地人才可以在法律、财会、营销等方面帮助我国企业适应投资目标过市场环境。
4.2.3 立足国内,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首先,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国外跨国企业青睐,国内制造企业也不应忽视。企业要研究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育“高附加值”创新成果的积极环境,为“走出去”打下扎实的
基础。
其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需要稳定、可预期的国内外法律环境作保障。在国际规则层面,目前国际投资规则曾“碎片化”状态,生效的多是区域和双边的投资协定,还没有一个类似于世贸组织的普适的国际投资规则。目前,我国已与13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覆盖了“走出去”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外投资创造了较好的国法环境。
4.2.4 强化私营企业对外投资。政府实施的金融补贴和国有银行低利率贷款等金融支持措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金融能力,有利于帮助企业摆脱海外扩张面临的资本约束,扩展企业战略空间,使企业选择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扩过并购和独资方式成为可能。同时,中国私企的企业家相对更具企业家精神、品牌意识和国际视野,支持这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发达国家更容易成功。
4.2.5 加强对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集群式(集团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以期降低个体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偶然性风险,合理应用整体优势,让经济收益最大化。企业以产业链为单位国家化,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整体“走出去”,可增加抗御风险的能力,获取集群效应,也能在国际谈判中提高话语权。
4.2.6 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推高企业在国际产业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综合竞争力。支持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采取先去发达国家投资寻求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网络,再向其它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拓展的跨越式对外直接投资模式,要以点带面,加强行业内的企业联系,形成企业联盟,以期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收益。
总之,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还很多,希望有更多的有条件的企业用于探索,更好的“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度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2013,9.
[2] 王跃生著.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M].中国
发展出版社.
[3] 吴雪林著.企业社会责任论纲[M].研究出版社,
2011.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2-02
对外投资是指利用他国资源满足自己需求、不断稳固企业竞争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弥补不足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①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寻找最好的投资方式。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途径
(一)跨国新建
新建企业新建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新的生产能力。②跨国并购。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向本行业和其他行业以扩大生产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目的的投资。我过多年来总结,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对外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贸易型的投资方式
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出口是最原始获取资源的方式,起初人们只是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国家,在国内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另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型性投资,就是指一国从另个国家购买相对价格比较低的产品来完善自身的不足。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缩短与他国之间产业差距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我国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在收购过程中政治背景容易错失机会。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这引起了民众、商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收购计划。一旦涉及到政府行为,收购涉及到的范围、成本和程序就会被监管,整个的收购难度就会上升。
(二)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国内宏观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包括一国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变现为外币。2007年12月末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仍会增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对外国的法律、制度等了解不深导致海外扩张的最终失败。而我国稳定的经济形式为我国企业在国内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企业自身优势分析
我国有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据2010年统计我国大陆人口13.39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市场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需求变大,我国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最大的需求地。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主体和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在我国经济主体中既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作坊。另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非常大,具有发达水平的城市,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层次的服务业。也有处于低水平的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甚至当地没有任何工业。所以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独特的发展状况,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拥有国内这个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实行有效的政策就可以使我国企业有广阔的销售空间。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力于我国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国长时间形成的规模经济使企业对成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四)我国企业劣势分析
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我国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打拼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不能建设一个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才能、理念先进、心胸开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团队主导境外收购并监督或负责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判桌上,一个优良的团队可以赢得对手的尊重和喜爱,极大地促进谈判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并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到优厚条件。
我国企业并购后经营权难以控制。我国在出口的产品严重缺少自主知识品牌、很少能生产出体现中国元素的产品。大多出口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的产品。这样我国产品在国外客户心里形成了低档次的定位,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难以在国外以高价出售。中国的文化也就这样被否定了,很难被当地认可。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性人才,对目标国家的文化、法律了解的不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管理过渡来完成收购。
三、SWOT分析的资源整合及途径选择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规避我们企业弊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购买方式进行投资是最好的方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首先要认清投向国的各种风险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风险承受力有准确的把握。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调整企业决策,以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在经济风险的控制上,中国企业既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向的相一致,又要对投向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和企业自身习惯不协调产生的风险加以考虑。中国企业要在走向国际化中吸取教训,遵守国际规则,凭借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中享有的权力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维护合法利益。我们还可以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运用股权结构调整的新方式减弱对国内企业的影响,积极寻求方法增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
注释:
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具有高科技企业达到50%的国家.
②周建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于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2]梅园芝.中国企业到GMS国家直接投资的途径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2009.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于19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中国市场逐渐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更好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应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充分利用外国资源,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涨。截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49%(2010年688.1亿美元),年度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2002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日益加强,中国已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新阶段。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较为集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数据显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和第三产业领域,二者合计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90%,2011年更是高达95%;在第三产业内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三者约占第三产业直接对外投资的90%。在采矿业中,主要是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开采业的投资;在制造业中,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的投资。
3.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不均。亚洲、拉丁美洲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亚洲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拉丁美洲,欧洲位居第三。2011年中国对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洲投资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成倍增长,主要流向是丹麦、瑞典、德国、英国等国家。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较上年增长了15%,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韩国和中国澳门等国家及地区。中国在南美洲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等国家和地区,而在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投资存量各自所占的比例仅维持在4%左右,其中我国在大洋洲的投资最少,只有3%。
4.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平衡。2011年末,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70%;有限责任公司占24%,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占17%。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较少,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平衡。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未将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其发展战略。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制约着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一些企业并未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和国外市场,更好的配置国内、国外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2.法律法规保护不完善。第一,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出台系统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法》,而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都已过时,无法满足现在对外投资的需要;第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第三,保障体制不健全,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对外投资保险法》,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
3.潜在的政治风险无法规避。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受到母国和东道国的政治因素影响,如发生战争、当事国违约或当地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等。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愈演愈烈,导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屡屡受挫。
4.部分企业市场决策失误。有些中国企业一旦看到项目盈利,就会盲目的加速对外扩张,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人才都无法满足投资活动和管理的需要;有些企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不管东道国的情况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投资就盲目上线,这样都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三、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
1.做好投资风险防范工作。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的行业和区域是任何一家企业经营者都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都应该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对经营伙伴的实力及信誉的分析、对经济合作国家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法律法规、政治环境等作多方面的考察,力争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2.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首先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战略资源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其次获取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后加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性对外直接投资。
3.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与此同时应有针对性的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直接投资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的合作,另外加快与西亚、非洲等地区国家的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
4.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国应尽快制定一部规范中国长期跨国投资行为的《对外直接投资法》,逐步形成以对外直接投资法为主体、各种单行法规为辅体的完善法律体系。
5.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借助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我国企业应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和投入,再次联合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白远,立彬,等.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外资使我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数量上有极大的提升。1997-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显著增长,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成本角度讲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就会变成相对较昂贵的投资地。大量外资企业将从中国撤出寻找更为便宜的生产基地,尚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会因为投资成本的上涨而放弃对中国出口产品生产制造领域的投资,或者进入中国的国内市场领域。外资企业的撤出、以及降低对中国投资对中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影响力是长期的,投资不足将会使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出口商品的种类还是出口商品数量,甚至在出口贸易方式上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文献综述
Wilhborg(1978)认为汇率的波动程度等价于投资者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东道国汇率频繁或剧烈的波动对于风险厌恶偏好的外国投资者,往往具有负面效应。Cushman(1985)认为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取决于跨国公司产品的销售地。于津平 许小雨(2011)的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该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宣烨 李思慧(2010)的研究表明:FDI地区间差距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学者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多倾向于对本国产业的挤出挤入效应,本文立足于发展中的中国出口制造业分析汇率变动导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情况,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在出口商品制造业中的比例下降,如果外国来华投资有流回趋势,这对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文对1997-2009年外商在华投资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名义汇率的变动是外商投资的风向标,所以此处本文选择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外合资企业投资额、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额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亿美元)。
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显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呈负相关关系,当D.W.统计量低于1.5时,序列可能存在正自相关,所以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外合资企业投资额、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的过去观测值的误差包含到现在观测值的回归模型中即引入AR(1),这不会改变对系数、标准误差和T统计量的解释,只会使系数的估计以及系数的估计标准差更为可靠。单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结果显示,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时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的投资额可能会增加,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额会减少,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额下降将使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迅速下降。
四、结论
2008-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投资额从2008年的723.15 亿美元降为2009年的686.82 亿美元,降低了36.3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2008年的923.95亿美元降为900.33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60%以上都是外商独资企业,2008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78%,所以人民币兑美元的变动方向对外商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国外直接投资(FDI)企业的出口额已占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50%以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制造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尤其外商独资企业的生产制造类产品的出口数额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大幅度利润流回型的外商投资下降,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贸易收支应该不会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也可以趁此机会,加大对本国大型出口商品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使其加快技术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升级,产品质量上一个梯次,海外竞争能力更强。经济的发展不能太刻意的破坏经济规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在应对策略上下功夫,政府的调控办法会遭致多方面的抵制,所以针对汇率变动导致的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的减少,政府应该加强容忍度,加快本国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Cushman,D.O.(1985)Real Exchange Rate Risk,Expectations and the level of Direct Investmen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2):297-308.
进入21世纪,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ODI)持续增长,2002-2008年年均增长速度为65.7%。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4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微增6.2亿美元,达565.3亿美元。[①]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五位,发展中国家(地区)第一位。[②]
依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论是垄断优势理论(Hymer,1960)还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Dunning,1977)都强调跨国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或所有权优势,认为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但是,运用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来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企业的ODI行为,因为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并不具备上述优势。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其ODI行为是否需要以所有权优势作为基础,所有权优势的形式如何表现,这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发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通过对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首次提出运用垄断优势来解释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此后经过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约翰逊(Johnson,1970)、卡夫斯(Caves,1971)等学者的补充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如产品差异性、商标、专利、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运用这种特殊的独占性优势抵消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利润。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Dunning,1976,1977,1980,1988)将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Buckley,1976)的内部化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加上区位优势,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 Paradigm),认为只有上述三种优势同时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这其中的所有权优势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进行了重新分类与扩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无法解释不具备绝对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何也有能力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逐渐进入研究视野。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对其母国市场环境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技术、民族品牌的海外生产、低价产品营销战略。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ll,1983)通过对印度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适用于母国及东道国的技术,其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偏好,要素需求与当地经济条件相适应。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0,1985,1990)从企业、产业、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国国内的经济环境通过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行业等因素,再结合企业经营策略对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常来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
海默的垄断优势与邓宁的所有权优势都属于绝对优势,用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与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则运用相对优势,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如果说前四种理论都强调优势的内生性,那么,波特的竞争力理论更强调外部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上述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虽然表述不同,但其中都包含所有权优势的内容。本文沿用邓宁“所有权优势”的提法,但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使之拥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所有权优势
1.技术优势
在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技术优势是所有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正是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先进技术领域不具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面竞争的优势。但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企业致力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再结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企业在技术方面具备了一定所有权优势。
2008年,全国R&D经费总支出为4616亿元,比2007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 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54%,比2007年的1.44%有所提高。其中,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3381.7亿元,比2007年增长26.1%;政府部门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811.3亿元,增长17.9%;高等学校经费支出390.2亿元,增长24%。[③]从行业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1%的行业有九个[④],这些行业中的企业正利用不断积累的技术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但来源于自身原创性研发,还来自于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地方化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领先技术的发明者,为了维持技术垄断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内部化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向客户提品和服务、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技术人员流动等,都会使原本希望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被东道国企业所模仿。世界上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建立生产、研发机构,加上中国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技术溢出效应使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技术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跨国公司使用的技术大多产生于发达国家,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时不免产生局限。中国企业具有在发展中国家经营多年的优势,将先进技术与东道国的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的新技术,实现技术地方化。
2.金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资本流动,不但要求企业有可用资金,还要求这些资金具有成本优势,并能按需要自由兑换成东道国货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融资成本低、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良好条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又一所有权优势。
在中国,利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在近年来通货膨胀低位运行的背景下,利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仍然高于中国,这为中国企业获得资金成本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监管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获得财政拨款、政策性贷款,民营企业获得家族成员低息或无息借款等因素都使得中国企业产生了相对于东道国企业的资金成本所有权优势。
2003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后,从制度上放松了外汇管制。而中国对外贸易多年保持贸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6年超过日本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减少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而急需外国投资的现实,使中国企业的金融优势得以发挥。
3.文化认同优势
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倾向于首先向人文环境相似或具有族裔联系的东道国进行投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语言优势、文化背景相近等优势,获取市场信息、稀缺资源、市场准入,并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跨国投资成为可能。
对外投资实践表明,华裔族群文化相近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对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所有权优势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华人及华裔族群分布广泛,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高,加上他们在历史上与中国大陆联系广泛,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首选。2009年,中国企业对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为356亿美元和26.98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比重63%和4.8%,位列中国企业投资目标国(地区)的第一和第三位。虽然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标开始向北美、欧盟、非洲转移,这些东道国华裔人口比重不高,但利用文化认同优势,加强与当地华人华侨的沟通联系,利用这类关系资源克服不熟悉东道国市场的缺陷,仍然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使用的所有权优势。
4.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相似的优势
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母国与东道国经营环境具有相似性,将有助于该国企业将母国的经营经验运用于东道国市场,从而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所有权优势。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超过80%的份额流向亚洲、非洲国家(地区),这些国家有着与中国相同或相似的国内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状况、人力资本条件,使得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熟悉经营环境的所有权优势。此外,中国企业在适应制度环境方面也具有所有权优势。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情况,中国企业在本国多年经营中也形成了应对这一问题的良好对策。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完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在技术、金融、文化、经营环境等方面,中国企业具备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乃至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既要把握现有优势,将之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又要充分发掘和培育其他类型的所有权优势,如品牌、专利、管理优势等,才能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1]Dunning, J.H. The Eclectic (OLI) Paradigm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2001, 8(2): 173-190.
[2]Hymer, S.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D]. 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贸易自由化呈日趋扩大化趋势,全球共同大市场加速形成。其中,一些采用先进设备,现代化技术和专业化生产工艺的中小型企业逐渐壮大起来,其市场地位也不断升高,因此,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纷纷走出过门的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仍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且很大程度地制约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劣势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实力弱,投资规模偏小。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实力比较薄弱,中小企业尤其突出。我国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平均投资额仅为123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额665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 万美元的水平。再加上我国企业海外融资的能力低下,这些,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在海外扩大生产受到严重限制,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少。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知名的品牌不多,中小企业尤其如此,而名牌是获得国际市场份额的通行证。缺乏国际名牌,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保护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被他国企业抢注。
(3)高素质人才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实现外贸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视野、丰富的操作实务知识经验和通晓国际怪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还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强大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而我国中小企业恰好缺乏这种国际型经营人才,致使海外投资举步维艰。
(4)中小企业中低档产品多,创新能力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并不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虽然当前我国家电业非常看好,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不断引进。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5))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查欠缺,盲目出击。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很好地对目标市场及竞争对手进行调查研究,盲目出击,造成投资失败。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企业前往前苏联投资就是如此。
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策略
(一)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中小企业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具备跨国公司资金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大等方面的优势其显著特点在于企业规模较小。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开发小规模技术”以满足有限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企业的包围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中小企业应发挥进入或退出世界市场成本较低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首先,找到那些大企业未发现或不想做但并非没有前途和利润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其次,快速抢占一部分大企业培育出来的市场,以避开大企业的巨大威胁,等自身的实力增强时机成熟后,再与大企业一争高低;再次,建立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并将产品推向世界市场,站稳脚跟,将企业做大做强。
(二)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经营,也可以在当地建立办事处或经销机构。同时在经营中应立足于本土化。纵观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无论是肯德基还是家乐福等餐饮、零售企业,还是西门子、通用等制造企业,它们在中国所取得的经营成就的有效经验就在于本土化。我国的华为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和经营机构,同样也是实现了经营本土化的结果。
(三)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实现国际化经营目标,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克服和弥补企业规模较小的缺陷,与在海外的本国企业和东道国相关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是可供选择的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途径。营销学的“集群式走出去”方式值得借鉴。实践证明,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群式走出去”的好处:一是可实行产业配套;二是可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大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巴基斯坦建立了工业园,华能公司在东南亚建立了纺织工业园;另一种是由一家主开发商牵头,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通过招商引资把国内中小企业吸引过去。
(四)增强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产品的成功,好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中小企业只有培育核心资产,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在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应选择可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地区、市场和产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否则不仅达不到国际化经营的目标,而且会拖累主营业务,使企业陷入困境。
(五)重视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