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基层技术人员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分层次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促进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有效衔接。实现高职教育定位于专科,应用型本科定位于本科院校,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合理的发展。通过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3+2”分层次培养机制,实现专转本的协调培养。
一、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依据
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技术方面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因此,根据我国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自身的建设基础条件,解决目前企业高端技术型人才紧缺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体系。
二、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的培养特点,以学科体系为重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岗位迁移能力强,与之相反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不足。而职业院校培养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建设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特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缺点是理论知识较薄弱。而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3+2”分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以实践能力、技术能力为基础的“3+2”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根据,教学内容依照所从事的岗位业务来重构与序化。与“学科本位”培养模式相反,侧重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三、“3+2”分层次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3+2”分层次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分析、创新与动手能力。此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侧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构建理论与技能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科阶段学习的3年里,学生主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之后在本科院校进行2年的学习,以理论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
四、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
第一,在专业基础课程与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在本科阶段不必再重复开设职业学校时开设的相应的基础课程,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第二,专业技术课程与文化课程要相互整合。文化课程要体现出为技术课程服务的功能。技术课程和文化课程要实现围绕某个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尤其是在实践性导向课程中要实现技术与文化课程的整合。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为了满足专业岗位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适应行业技术多样性、具体性、综合性等方面的需求,要重点突出高职和本科阶段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四,专本学校要采用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为“3+2”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本科院校要在职业院校教务评价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高职、本科统一的教育监控评价网络,并及时向职业学校反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提高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要与时俱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积极构建教师到企业和基层实践的长效机制。重视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
第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与国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成功经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师的引进来、走出去,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联办的“3+2”分层次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刚刚开展,很多试点仍处在初步运行过程中,还不成熟。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加快,实现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有效衔接,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是首先要解决的任务。通过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建立“3+2”分层次培养机制,实现专转本的协调培养,以适应产业经济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工作设备不充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视度不足,所以投入的力度较小,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基础设备建设不足,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差,而且很多技术手段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从而使陕西省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民无法及时的针对相关农业问题进行咨询,技术推广人员也无法有效的回答和解决农民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1.3 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
通过对陕西省神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调查发现,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很多技术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资质,所以在对农户进行基层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这些技术人员在岗的时间比较短,服务态度有待加强。
1.4 政府规章与法律方面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基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强。这也使得我国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的资金和技术人员较少,使农业技术的相关设备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有效完成[1]。同时我国法律规定不健全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内容得不到有效的规范,无法对农业技术进行监督和制约,而且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严肃的处理,无法保障农民与技术人员的权益。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2.1 完善农业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竞争协作和激励考核制度作依托,这样才能够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而竞争协作以及激励考核机制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做保障。第一,国家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单位间能够互相合作共商,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保证各推广单位以及技术人员间的竞争能够达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国家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激励考核制度管理,使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基层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保障,所以加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必要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农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人才定期培训等多方面开展,从而提升农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2]。同时,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的培养,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资讯和农业技术,使农民自己就能够解决一些农业的问题。
2.3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现状;人才建设策略
0引言
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2011年“两会”后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疗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快速提升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成败关键之所在。因而现阶段在《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指导思想下,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应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取得更高的绩效,为老百姓提供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贡献一份力量。
1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0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全省80个县,918镇,655乡以及172个街道办事处。全省人口总数为38528156,其中乡镇人口24318767,占总人口数的63%。全省医疗机构8565个,其中乡镇医疗机构17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3个,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数占全省的24%;全省床位134464张,其中乡镇医疗机构床位283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2237个,乡镇和社区床位占全省23%。全省卫生技术人员16286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9745人,执业医师57244,注册护士40522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730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3768,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占全省19%。把区域人口数和其对应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进行对应分析,得到:每千人口床位数乡镇0.93,低于每千城市人口医院床位数3.26;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乡镇3.14,远低于市6.74,全省4.46;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乡镇1.36,远低于市2.59,全省1.8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乡镇0.79,远低于全省1.42,市2.52。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基层医疗机构配置的卫生资源及其缺乏,承担着全省70%-80%的医疗任务,配置的卫生资源却只有总体卫生资源的30%左右,所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所享有的卫生资源及其不平衡,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高,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桎梏。并通过对陕西省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调查得到,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有医疗服务不能满足老百姓对卫生服务需求、医疗设备相对较差、技术也较落后、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科研能力薄弱、医务人员缺乏、职称学历低、素质不高等。在新医改政策的主导下,基层医疗机构正处于转型期,要想改变其生存状况和解决当前凸显的问题,首要的是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这是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问题。因而各基层医疗机构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加大加快人才建设,培育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人才队伍,促进整个陕西医疗服务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
2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建设策略
2.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人才建设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通过项目支撑,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资,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卫生人才资源开发,使卫生人才总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改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一支在本地区具有一定优势的高层次人才群体[1]。政府可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制度的制定,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基层卫生人才的建设。如合理安排专项补助,进一步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全科医生的培训和后期教育,并且可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定向生;减少户籍政策的限制、提供购房的优惠,为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引进人才提供便利条件。
2.2 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步伐,培养适宜人才为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今后10年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陕西省应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加快全科医生培养的步伐,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缺医的情况。其一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2]。其二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2010年,针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总体不高,由省卫生厅、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制定了“陕西省基层医疗机构万名医生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其重点以培训全科医生为重点,对陕西省在岗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和社区医生进行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培训。此项目每年培训2000人、从2010年9月份开始,到2015年12月结束,共计划培训1万余名基层全科医生。
2.3 完善医学教育体系,为人才建设提供蓄水池目前陕西省的医学院校主要有:交大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安医学院、陕西医科学院,延安大学医学院。每一个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根据现阶段医疗改革发展和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医学院校要拓宽专业领域,确定基层人才培养专业适应性,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在招生阶段设立面对基层招生类别,解决高等院校毕业生全科医疗技术较差,缺乏实际能力的问题,与此同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段,减免学费,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并鼓励其他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由政府制定相关提升和经济补助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疗技术人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在课程的设置上,医学本科教育内容中应增加预防、保健、康复等全科医学的课程,使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作为医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做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打下坚实基础[3]。
2.4 深化人事改革,为人才建设提供运行环境各医疗机构深化人事改革,参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优化人才管理机制。其一医务人员招聘上,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开展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其二逐步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把医务人员工作绩效同其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结合起来,其考核的结果同医务人员的薪酬、晋升、后期培训相挂钩。其三在薪酬体系设置上,对卫生人员不同的补偿模式将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补偿模式对医护人员行为的影响,最理想的报酬体系能以合理的资源分析方式激励员工提供高质量、有效的医疗服务[4]。其四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坚持按劳取酬、优绩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鼓励优秀的医务人员。
2.5 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人才建设提供运行平台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对大医院和中心医院来说薄弱,因而对吸引、留住、培养人才不利。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专项补助及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并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在一定基础上吸纳社会资本,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改变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硬件建设薄弱、信息化缺乏造成医疗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低、人才流失的现象。其配套的硬件设施能基本满足所在区域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利于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对信息化的建设,合理安排好进度和具体工作,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服务水平,促进人才的培养。
2.6 促进医疗人员流动制度,促进人才进一步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取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上一级医疗机构的联系,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如对于高一级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技术,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导,从而提升医疗的卫生服务水平。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应通过选拨或定期轮换到高一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学习,提高医疗水平和处理复杂病情的能力。在西安、榆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从根本上建立医疗人员流动制度,其结果作为晋升和加薪的条件之一。结合国外的经验,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疗技术人员,必须有相应的基层医疗工作经历,才能晋升职称;已晋升主任医师的医疗技术人员,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才能调升工资。
3总结
从根本上说,基层医疗机构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改革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致力于全科医生培养和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充足的条件,为更好提供医疗服务打下夯实的基础,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蒋文华,孙晓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31(5):448-449.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必然要求。河南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全省人民特别是基层广大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河南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提出改进意见,为稳定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改善卫生技术人才的分布结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地区共有卫生人员4390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3828人,执业(助理)医师106624人,注册护士76415人。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26所,卫生人员105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382人,执业(助理)医师27094人。乡镇卫生院共2069所,卫生人员9696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164人,执业(助理)医师27933人。
近年来,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我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关键环节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立体式、全方位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工程、县医院骨干医师培养“515”行动计划、县妇幼保健院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522”行动计划、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措施,共为全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培养研究生1220人、本科生18012人、专科生18182人,5万余名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培训获得了中专学历,培训县级专业技术骨干3600人,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16万余人次。同时, 为引导和鼓励医务人员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编制管理、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环境。通过努力,为基层引进和培养了大批实用卫生人才,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据统计,全省乡镇卫生院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7.87%提高到2012年的35.79%,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学历结构有所改善。
二、存在问题
虽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基层特别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底,我省每千农村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人,拥有注册护士0.86人,均低于全国农村地区和中部农村地区。我省农村地区床、护比为1:0.34,床、医比为1:0.45,基本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2.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初级职称比例偏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偏低。
3.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近年来执业环境恶化、执业风险加大,个别乡镇卫生院为规避医疗风险,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不注重临床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随着能力倍增计划的实施,县级医院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增加,也加剧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功能的弱化和骨干人才的流失。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缺乏。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有关规定,“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我省2014年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262万人,照此计算,到2020年农村地区约需全科医生24000名。我省农村地区目前具有全科医生资格人员8695人,缺口约为15300人。
5.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省卫生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在2013年的本科生招生中,医学类占36.7%,而全省的相应需求为75.1%,供需反差明显。根据中国医学发展研究中心报告,2011年我省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招生万人口拥有医学生数”排名中倒数第二位。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使全省卫生技术人员80%为专科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急需的本科以上临床、影像、超声、麻醉、儿科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三、对策建议
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继续做好“51111工程”后续工作,持续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并采取订单定向培养、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方式,培养和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加大县(市)医院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实用人才、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中医药实用人才和技术骨干医师培养力度。
2.制订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职称晋升方面按实际人数核定总额,调高中、高级职称比例,降低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建立表彰制度,鼓励农村卫生人员安心留在农村工作,积极为广大基层群众健康服务。
3.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国卫医发〔2014〕7号),强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人才培养责任,建立城市医师下基层新机制,严格执行“城市三级医院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前,分别要到县医院连续服务满半年;县级医院青年医师在晋升中级职称前,要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满一年”的规定。
4.合理调整医学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医学生培养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村地区急需专业进行招生。招生时设置专项计划,专门用于招收农村地区急需专业的学生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学生。
5.强化医疗风险防控。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抗击力差,发现、自纠、自救和管控能力薄弱,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风险防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对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行为,仪器设备状况、急诊急救设施等进行监督检查,将医疗安全隐患和执业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风险基金,分散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风险,为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