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08:5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修筑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八、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查学习资料。
九、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混战,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诸侯国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生答: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
(教学新知)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分组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生:各组推出代表回答问题。
师:综合学生回答的要点作出点评归纳总结。
2.秦统一的经过
师:秦王嬴政亲政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一方面用贿买、离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另一方面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各个击破。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三个要点:(1)人物:嬴政;(2)时间:公元前221年;(3)都城:咸阳。)
师:公元前221年,秦尽灭六国,实现了统一,偏处西方一隅的秦国历史结束了,统一的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是旷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秦统一的意义
师:同学们请回答秦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生:各组学生积极回答,相互补充,共同完善。
师:归纳总结,安排学生讨论:你能否描绘一下课本上嬴政的画像?秦统一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吗?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我们今天解决有什么联系?(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今天我们解决的方式方法等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师过渡:秦王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了统一之后,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下面,分别请四个组的同学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一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指导第一组学生阅读课文,和学生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并向学生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1.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生:看书归纳出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2.嬴政为何自称皇帝?为何被称为秦始皇?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3.“三公”是指什么?各自的职权范围是什么?生:根据课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回答。
4.这套制度的建立属于哪个方面的措施?生:回答政治方面。师过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战国以来,各国文字、货币、度量衡各不相同,相当混乱,这不仅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造成极大不便,还影响到国家政治上统一的巩固。
三、书同文,车同轨(第二组学生探究讨论)
1.书同文,车同轨”这一个主题讲述的内容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文化经济方面。
2.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统一文字。
3.秦始皇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多媒体展示各国文字的不同及秦统一文字的过程。生归纳: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还允许通用隶书。
4.中国的汉字从出现到秦朝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生答师补充: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四、焚书坑儒(第三组学生探究讨论)
1.“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什么方面采取的措施?生:思想方面。
2.什么是“焚书坑儒”?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生:阅读课文讲述故事。
3.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加强思想控制。
五、修筑万里长城(第四组学生探究讨论)
师:多媒体展示秦长城示意图,说明秦长城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不同,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
1.这一主题讲述的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哪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什么要点?生归纳: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2.识读《秦朝疆域图》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在哪里?生: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生:介绍匈奴族的历史,指出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
5.桂林兴安境内有一个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生:灵渠。
(小结)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秦帝国。
(课堂活动)评价秦始皇
教师介绍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并在课后写成小论文。
十、板书设计
第13课 六王毕四海一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2.秦统一的过程3.秦统一的意义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2.在中央设“三公”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书同文,车同轨
1.统一文字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四、焚书坑儒
五、修筑万里长城
2.经历对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的观察过程;学会制作矿石标本的方法。
3.乐于参加观察矿石和制作矿石标本的活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铝土矿、赤铁矿、黄铜矿、小刀、钥匙等。
演示材料:小方盒、玻璃瓶、矿物、有关矿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铁、铝矿石。
铜、铁、铝等各种金属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1、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光泽、硬度、结构等方面观察铜、铁、铝矿石。
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刀刻比较矿石硬度。
二、了解什么矿产、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讲解以及图片、视频资料的展示。
三、学习制作矿物标本的方法。
根据课本上制作矿物标本的过程与方法制作标本。
1、准备一些小方盒和玻璃瓶;
2、将搜集到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及其提炼物分别装入小方盒和小瓶中;
1.理解压力、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地了解.初步学习控制变量法.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践研究改变压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实验器材】 木条、钩码、气球一个(质量好容积大)、一张报纸、矿泉水一瓶、夹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演示 (1)用重物压住气球,并适当增加重物.(2)用笔尖轻戳气球,球破裂.
讲述:气球两次不同的“经历”却导致了它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了“压强”的知识后,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猜测并观察.起初,球不破,但随着重 物的增加,前排的同学开始堵耳朵、侧身,可始终没有看到自己担心的现象出现.球始终没破,使学生的意外变成了惊奇.看到球被轻轻地戳破,学生的惊奇又变成了困惑.
一、认识压力
演示1 如图1所示,把长木条的两端垫上等高的物体,中间放一钩码,木条向下弯曲.
问 钩码对木条的力叫什么力?画出这个力.
学生用塑料直尺代替木条,用透明胶带将钩码固定在直尺中间,跟随老师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观察后作图.
演示2 固定好钩码,慢慢抬起木条的一端,指导学生观察木条的形变情况.
问 木条弯曲的程度与刚才还一样吗?这说明压力与重力一样吗?
实验结论 (1)木条弯曲程度变小了;(2)弯曲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下了;(3)说明压力与重力不一样.
演示3 将木条竖直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还弯曲吗?砝码对它还有压力吗?这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再弯曲,不再受压力了;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演示4 取下砝码将木条水平放置,继续让学生观察.
问 木条弯曲吗?木条还受压力吗?这又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结论 木条不弯曲,木条不受砝码的压力,说明压力产生的条件还有“两物体要彼此接触”.
问 (1)钩码的重力发生变化了吗?(2)木条受到的压力呢?(3)施力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受到的压力始终相等吗?
实验结论 (1)没变;(2)有变化;(3)不是始终相等.
问 通过这个实验,大家对压力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一下,然后大家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1)压力的产生条件;(2)压力的大小;(3)压力的方向;(4)压力的作用点.
学生交流并归纳 (1)两物体只有在接触并互相挤压时才会产生压力;(2)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水平面受到的压力才等于物重,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小于物重;(3)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4)压力总是作用在接触面上.
讲述 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幻灯片展示)
练习 (幻灯片展示) 分别画出图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支持面的压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二、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 同样的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也一样呢?
小实验 如图4.
问 两手指感觉一样吗?
讲述 生活中有不少压力效果让人们感到意外的情况,如:
播放幻灯片
(1)庞大的雪地直升飞机竟然能“踏雪无痕”,这是怎么回事儿?
(2)身体孱弱的蝉竟然能刺破坚韧的树皮,是因为它的力气大吗?
学生观看并思考.
问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交流、猜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讲述 下面请大家利用面前的实验器材:一瓶矿泉水,一只气球、一个夹子.根据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什么去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生了变化?
(3)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压力的大小?
(4)通过什么措施改变受力面积?
(5)设计实验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内充分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控制变量法;
(2)通过观察气球的形变程度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3)通过改变瓶内水的质量;
(4)把矿泉水瓶子压在气球上,正放一次,然后再倒放一次;
(5)设计实验表格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并板书.
学生分析论证 小组内交流得出结论:(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引导学生自评.
重点放在方法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评估 (1)在实验时,不论改变压力还是受力面积,都要与“半瓶水时底朝下”相对比,因此,将该操作放在第二步更好,这样做与前后都能对比,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强实验的条理性.
(2)气球充气太足会使现象不易区分.
(3)用大气球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压强的物理意义
过渡 通过刚才的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用压力的大小来描述呢?
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人们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要求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做好以下板书:
板书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学生自学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和单位.
(三)压强的定义、公和式单位
讲述 拿出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说明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大约是1帕,说明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压强单位.
学生体会1帕的大小,并估计身边的压力产生的压强的大小.
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种怎样定义概念的方法?举例说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些概念使用了这种定义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快速汇集意见,形成答案:比值定义法;例如:密度、速度、电功率等.
(四)受力面积
过渡 压强的定义中提到了受力面积,怎样理解受力面积呢?
演示 (1)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逐渐推向桌外;(2)将书本平放在讲桌上和用手托起课本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什么是受力面积.
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两现象的异同,领会受力面积概念.
练习 (1)指出从甲到乙,地面受力面积的变化.
(2)从甲图到乙图,地面受力面积变了吗?A、B间的受力面积变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个别学生回答,其它同学纠正或点评.
三、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
讲述 在生产和生活中,出于需要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了压强;观察下面的图片(幻灯片展示),说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了,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的?
点拨学生利用公式加以说明.
(1)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想想议议”,理解教材图14.1-4、14.1-5、14.1-6.
(2)幻灯片展示减小压强实例;让学生解释现明.
(3)幻灯片展示一些增大压强的实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利用公式加以分析并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归纳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并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改变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受力面积并减小压力
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力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幻灯片展示)
观察图9,根据所学的压强知识,结合学生青春期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合理着装?
学生利用压强的知识进行分析,从物理的角度认识青少年时期穿高跟鞋的危害;从而感悟题目中渗透着的健康教育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认识正确的行为习惯对成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与同学交流从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总结.
【板书设计】压 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受力面积不变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二、压强
1.物理意义:压强是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 1 Pa=1 N1 m2
三、改变压强的方法
【教学反思】
1.案例的“亮点”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小物品”开展实验,其好处是:(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可以随处挖掘条件开展实验,培养了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的习惯;(2)让学生从身边的用品中寻找材料准备实验,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减少了教师准备和整理器材的工作量;(3)能为教具不足的学校提供实际的帮助.
2.小练习融进了健康教育,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依据科学进行说理,增强了对问题的说服力.
3.初中物理实验应重视“生活化”.刘谦的魔术之所以神奇,恰恰是他对身边的物品顺手拈来就能使用!一瓶矿泉水,一只钢笔,一片纸巾,一枚硬币就能让人瞠目结舌;只要教师用心,物理实验同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4.定性实验可改进的余地往往比定量实验的要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课堂检测
1.如图10所示,A、B、C三图中是同一物体在三种不同情况下静止时的情形,其中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等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小于重力的是图______,物体对支持面压力大小与重力无关的是图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11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判断压力作用的效果.在比较(a)(b)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______不变,比较______的不同,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有关;在比较图______与图______实验中,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是掌握五个形容词的音、行、意,并会运用句型What's she like?2.教学难点是读准honest的读音,理解并运用五个形容词来进行交际。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单词卡、游戏用的玩偶、介绍朋友的文章(要求学生能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一、教材理解运用的反思
依据本课内容、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学习五个形容词friendly honest hardworking careless 和lazy。
2、运用句型What's she like? She is……
本节课我确定的任务话题是谈论朋友,针对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材料中出现的句子Tell me about your friend. What's her name? Her name is …以及Look, my friend is here .学生以前学习过,这些句子只在谈论朋友的交际中和介绍朋友的小文章中使用,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句型。这样设计的结果是,课堂上出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局面;
1、学生在使用这三个句型时候,十分得心应手。
2、这三个句型,没有加重课堂的运行权重,课堂运行自然和谐,时间充分。
3、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是有侧重点,条理清晰。
二、课程理解的反思
课标中提到要整体设计目标,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设计这节课时我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整节课我以成龙为范例,以谈论朋友为主线,通过介绍成龙的名字、外貌和言行,引导学生用What's his name? What's he like? 句型逐步谈论自己朋友的名字、外貌和性格特点,句中学词,由句到篇,由易到难,以旧带新,循序渐进。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重点句型为主线,围绕谈论朋友这一话题进行的,并最终为形成介绍朋友的文章做铺垫。
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反思
对于新词的讲授,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设计教法和学法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成龙的语录体会honest的含义,正直,诚实,率真,可敬,然后再去所给的人物中寻找符合honest这一性格的人,最后落实到谈论自己的朋友是否也有honest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和感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运用语言,学以致用。而且这种创作性的使用语言要比机械性的重复记忆效果更好,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课上我没有过多地强调重点句型What's he like?的汉意,主要引导孩子在谈论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时运用这个句型。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语言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应用性,给这节课也增添了许多活力。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考虑到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和学习效果,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我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留了两个作业:一个是完成介绍朋友的小短文的书写,一个是运用本课重点句型谈论朋友的个性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喜好任选其一。我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这样每个学生才都会有所收益。
四、整体感悟和领会
虽然课上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可通过这次活动的锻炼和磨砺,我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有了更深入地体会,触摸到了课改的精髓。课堂上老师要当好导演的角色,学会退居幕后,把更多的表演机会留给学生。教学中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高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的手脚动起来,思维动起来,在实践的撞击中理解和感悟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正所谓“活学活用”。而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这些“导演”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会挑选和任用“演员”。难的问题留给有精力的能力强的学生,简单的任务留给能力稍差的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教材就如同是剧本,“导演”们不仅要理解剧本,用好剧本,更要会改编和创编剧本。
通过这一节课的讲授充分展示了我个人的语言面貌和课堂调控能力,但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如课上训练学生听力的时间少,介绍朋友的例文时如果用听音选词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就更好了。每学完一个新词让学生运用新词来描述自己的朋友时,由于英语沟通的障碍,学生难以理解,不明白老师要求他们干什么,这时正确的示范很重要。授课时如果我能运用好表情、手势、眼神、语言及时给学生做个介绍朋友的范例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五、经验提升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是影响课堂成败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熟练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等。
多媒体技术和探究式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多媒体技术和探究式教学整合还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我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与探究式教学整合的研究,必将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燕 数学教学中如何用好计算机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第2期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说到公开课的意义,不能回避的是公开课与常规课的区别。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它比常规课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一节好的公开课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因素:
一是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专业的相结合,更好的体现专业性。
三是应该是真实的,能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让人有真实感、亲近感、亲切感,可看、可学、可用;
正文:作为职教的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把课程具体化、简单化,能更好的展示中职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更有自信、更爱学习。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我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来设计我的课程。本节课我上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手工部分)》下册中第一章平面纸工,第一节剪纸中二方连续纹样。剪纸这节课为4课时,我上的是第2课时。我认为上好这节课如下几个方面不能忽视:
一、钻研教材
1.课前认真钻研授课内容并请教老教师帮忙专研教材,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注重把知识和能力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的传授给学生,注重研究教材教法。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的不同在备课过程中也考虑到;我们在课堂上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这些都需教师在课前仔细琢磨,做好设计。
2.这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第一节的时候理论基础也要让每个学生都扎实,包含着概念、表现形式,最主要的是基本排列方式的掌握。所以第一课认识二方连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对以后的课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
二、实践课堂
1.我是根据“做中教、做中学”这个理念,在课堂上以学生学为主,我把这个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尽量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的。首先,开课时根据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同学们上来展示作品并加入儿歌;其次,提问问题时,学生能很好的利用作品直观的让在场的每个人都了解什么是二方连续;最后在操作中进行小组合作,分任务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传统课程教师是只是传授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受者;学生总是被动的学习。所以更多的考虑职教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是能正正做到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不同,因此在分配任务时,由浅至深的时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我分了二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让学生“临摹”,就是让学生观看教师展示与制作的视频,自己从中领悟、学习到方法和模式,然后根据这个方法自己进行绘画和设计。因为每个人的领悟力不同绘画能力也不同,因此每个人所展示的作品也不同,从而教师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再演示,达到让会的同学加深印象,让不会的同学又一次学习。第二个任务,让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以小组合力完成一幅设计作品,在设计前学生们相互讨论,增强团队意识,在探索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教师从这个课堂上完全的成为辅导的对象,真正的把课堂给学生。教师在做演示中给学生讲授,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探索学习过程,真正的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50-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7
一、背景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著名化学界老前辈、化学史权威袁翰青说,学生不做实验是学不好化学的。戴安邦教授曾经指出:“搞化学实验,不管怎样增加,都不会过分。”这是他们在一生科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同时也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复习课中要围绕核心知识内容精选有关的实验内容,设计有科学探究意义的实验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探究和解决实际内容。学生科学探究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以及设计什么样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制约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标内容的一级主题,它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到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科学探究属于方法性内容、程序性知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长期以来没有作为狭义的知识出现,教材中也没有以文本形式体现,只是大量的具体探究实例。对于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在目前的纸笔测试中也无法全面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价,学生喜欢实验却缺乏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并借鉴学生平时反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开设了一节科学探究中如何进行实验设计的复习课。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点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通过回归教材、总结归纳、尝试设计实验等环节层层深入,提炼出常用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法明朗化、显现化。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1)从学生分组实验中不同实验装置类似实验原理出发,激疑进而展开猜想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要素。(2)分析归纳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再次认识教材中的许多实验设计。为此,笔者一方面借助于分组实验,动手实践的切身体验,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之上,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完成实验设计;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自然、社会、生物等各个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知识点的应用,努力折射出枯燥的实验设计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案例描述
1. 情景1
将班级学生分组,每六人一小组完成两个兴趣小实验。
实验1: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锥形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2:将小气球内的液体注入到软塑料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到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展示装置并描述装置发生的现象。
师:三套装置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它们的实验原理类似吗?
生:三套装置都是密闭的,由装置内压强减小引起装置中部分器材产生形变从而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师:哪些液体和气体能让装置产生这样的形变呢?
生:互相讨论后回答。(1)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2)水与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或氯化氢气体;(3)水与氨气;(4)稀硫酸与氨气……
师:针对刚才老师的疑问,你们做出了猜想,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这就是一般进行科学探究的要素。
师:刚才同学们的实验装置中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瓶内气体是二氧化碳。我们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的实验现象,你能通过老师的实验设计明白其中的设计原理吗?(教师分步演示实验。见图2)
师:演示实验1、2、3步,此时能证明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可以,先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当反应不再进行时加入固体氢氧化钠,通过塑料瓶的变瘪程度可以判断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象这种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让隐性实验显现化。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可以归纳为转换法。
师:要证明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发生,我们除了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伴随的明显现象外,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呢?
生:检验是否有新的生成物。
师:演示实验4。
师:在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能否发生时,不要忘记紧扣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通过后续实验检验有新的生成物或检验反应物消失(减少)也是途径之一。
学以致用:提供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分别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让学生根据信息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分组汇报、评价实验方案、演示实验。
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用到了转换法?实验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生答:如分子运动看不见,可转换成可见的酚酞溶液的变红证明分子的运动,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宏观化。又如,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氧气的体积看不见也不易测量,可转换成水的体积进行观察,把间接的现象直观化。再如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可转化成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然后再加稀盐酸至红色突然褪去,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等等。
2. 情景2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组实验中,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导致部分装置发生形变可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可以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导致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仅通过密闭装置压强减小无法判断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
师:如何用这样的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生:将刚才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做对比实验即可。
师:很好!对比法也是我们常用的实验设计法之一。设计对比实验时关键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中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分别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教材中哪些实验设计运用了这种方法?
生:互相讨论。
生答:⑴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⑵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⑶木炭、硫磺、铁丝等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⑷探究燃烧的条件;⑸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等等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比较典型的对比实验(见表3)。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纠错,深刻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及相同与不同的因素。
师: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铜如果也置于潮湿的环境中是否也会生锈呢?
生:也会生锈,有铜绿生成。
学以致用:李明同学视力不好,戴了一副眼镜(铜制眼镜框),某日发现镜框上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学习知道,该物质是铜锈,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俗称铜绿)。
【提出问题】铜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假设猜想】根据铜绿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 、 、 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想的依据是 。
【设计与实验】
师:实物投影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评价各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科学探究不再茫然,对实验设计不再无助。实验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现实生活和今后的学习中要针对不同实验目的灵活运用多种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潜能挖掘出来,课堂才会有生命力。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步步设疑、创新实验设计激发思维、身边熟悉的变化层层剖析使得整节课上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
思维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和内核,启发学生进行思维不但可以是枯燥难解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更易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需要和探索新的未知知识。
1. 注重情境创设,助推学生的认知行为
教学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导课。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都具有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的作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本节课选着学生分组实验“密闭容器中液体和气体混合”的情境,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出现,起到了三个作用:一是引入新课,激趣质疑;二是利用实验情境突出实验装置设计的巧妙性,引出了实验设计的方法――转换法;三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到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对比法。一组兴趣实验的情境创设串起整节课的主干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形成感性认识,在剖析实验原理、归纳实验设计方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最终促进学生理性认知的发展。
2. 改进实验设计,彰显实验的方法功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个无明显现象的重要反应。从各类教参资料及近几年中考实验命题来看,设计该实验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或直接检验生成物的方法。笔者重新设计实验:在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半瓶蒸馏水(在瓶口挂上装有片状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小药瓶)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倒置塑料瓶,让氢氧化钠与剩余的二氧化碳反应,观察现象;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观察现象。将该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常见实验设计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认知难点。
优化整合的实验起到了构建新知、形成概念、运用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等多种功能。
3. 注重知识迁移,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本章内容是在学完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后设置的,是学习下一章《设计图样的绘制》的基础。本章延续上一章的项目载体“课桌椅的改进”,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运用构思方法对可升降课桌椅的改进方案进行分析及比较权衡,从而完成对课桌椅的改进。第二单元是“方案的交流与评价”, 分析比较出来的课桌椅方案,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之更加完善,为后续的设计图样绘制做好教学准备。
一、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本单元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这章的学习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进行设计分析、方案构思和方案的比较与权衡。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演示课桌椅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已有的“可升降课桌椅的改进”实例,让学生知道方案构思的方法,初步掌握方案的比较和权衡。本单元的重点是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难点是方案的比较和权衡。建议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道设计分析、方案构思的方法,初步掌握方案的比较和权衡;通过“课桌椅的改进”实践,学会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及方案的比较和权衡;养成交流与协作的行为。
(二)教学流程
(三)教学建议
【活动1】引导学生进行课桌椅的设计分析。
此项活动教师应从设计的三因素来分析,即产品、人、环境。如产品可从功能、造型、材料、结构等来考虑,人可从年龄或者弱式群体等来考虑,环境可从环保、可回收等来考虑。在课桌椅的设计分析中,学生能初步学会设计分析。
【活动2】运用方案构思方法分析可升降课桌椅。
此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组可以交流讨论,用刚学习的构思方法来分析可升降课桌椅。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能运用方案构思方法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活动3】交流讨论可升降课桌椅学习单。
此项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逐步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讨论交流中学会了方案的构思以及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活动4】填写课桌椅的改进学习单。
二、方案的交流与评价
本单元组织学生对“课桌椅的改进方案”进行交流与评价,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对已完成的设计作出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图文并茂地将各组的方案和构思进行展示,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各种课桌椅改进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初步评价已完成的课桌椅的设计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和创新。
本单元的重点是初步学会评价已完成的设计方案,难点是方案的创新。学生在参与评价课桌椅的改进方案的活动中体验设计的方法,感受设计的魅力。建议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评价已完成的设计方案,能根据方案评价进行具体的课桌椅改进创新;通过对课桌椅的改进的交流与评价,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评价已完成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课桌椅的改进的交流与评价, 增强创新意识、审美意识、节能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流程
(三)活动建议
【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并讨论,完成课桌椅的改进学习单(如下表)。
此项活动中,各小组将已制作完成的课桌椅改进方案进行展示和交流,每组完成展示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建议。活动过程中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并执笔完成课桌椅的改进学习单,初步学会评价已完成的平面设计。教师要作好相应的点拔,引导学生提出课桌椅改进的优点和建议,最好能提出创新的想法。
【活动2】填写课桌椅的改进评价表(如下表),评选最佳单项奖。
每位学生填写课桌椅改进评价表并评选最佳单项奖,从而达到能根据方案评价结果对课桌椅进行改进的目的。
征稿启事
2014 年是我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第十年, 为了回顾十年来我国课程改革实验省区开设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情况, 总结经验, 寻找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确定方向,我编辑部拟从2014 年开始以“我的通用技术教育之路”为主题开展征稿活动,诚邀一线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教育研究者以及关注这方面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
一、征稿范围
来稿应以参与通用技术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反思与总结为主, 介绍各地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展示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案例等。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目标是否达成;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建构和实施意义;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政策保障; 各地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情况;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与落实情况; 通用技术教学实践情况、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技术素养提升情况; 通用技术教材的追求与实施建议; 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单词教学其实是很枯燥的,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我设计了不同的游戏和操练方法学习这几个单词。以此达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这节课我谈谈自己在突破难点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歌曲开篇,引入情境
刚上课和他们一起唱《Old MacDonald》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且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
二、以分小组形式,组间对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前我将本班学生以小火车带队的形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并且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为本小组挣粘贴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
三、别开生面,开party形式,教学单词
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首先,让学生戴小动物头饰,来到我们的英语课堂;然后通过PPT,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其次我利用简笔画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此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导出新单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利用“What’s missing./Let’s make a match/Act and do/One act the other guessing…”的游戏,给学生提供一个有趣、轻松、竞争的氛围去操练单词。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创造了真实的生活情境练习句型,小组内来练习然后分别汇报表演,让他们亲身体验,真正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五、尊重全体,自主发挥
我们常说教学要面向全体,因此为了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我最后设计了一个任务型活动 Let’s chant 。在这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物和PPt课件模仿说歌谣,增强趣闻性;看完后,师生操练句型,要求学生用根据所给句子边说边做,达到充分表达语言的目的。
六、存在的不足
整堂课上完之后,虽然有成功之处,但发现我的语速过快,有些课堂用语,学生听得不是很清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从下手。从学生们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急需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次上课,我感受到,教师应该真真正正的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兴奋细胞调动起来,用自己的能力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案是《PEP小学英语》Book 1 Unit 4 We love animals 的词汇教学设计。为了学生操练句型时便于替换,我把此课时提前至第一课时来教。《PEP小学英语》体现了较强的交际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把词汇放在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将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使学习内容“鲜活”起来,力争将教学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通过表演等综合语言活动将其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体现把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的总思路。鉴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cat, dog, duck, pig, bear”。(2)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模仿动物做出相应的动作。
2. 能力目标
(1)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表达熟悉和喜爱的动物。(2)培养学生根据情景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认真、积极、大胆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认识cat, dog, duck, pig, bear五种动物。2. 能在语境中运用It’s a…就动物话题进行初步交流。
四、课前准备
有关教学课件,动物头饰,小火车图片,粘贴
五、教学步骤
Step 1: Warm-up
a. Sing a song: "Old MacDonald"
设计意图:课前唱英文歌曲,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并配上相应的动作,用表情、动作、眼神和学生交流,使学生情绪兴奋,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准备学习的开始。
b.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c.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 new words. Look, here comes a train(教师手拿一列小火车介绍).There are some numbers on it(手势指向各小组). Number 1 is for group 1; Number 2 is for group 2; Number 3 is for group 3; Number 4 is for group 4.(教师拿出张粘贴)If you do very well, you can get a red sticker for your group.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OK?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胜心强,从开始就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堂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Step 2: Presentation
T: Boys and girls, today we have some animal friends. They are from England. Do you want to know them?
Ss: Yes.
T: Remember. You should say English to them because they are from England. Look, they are coming.(教师手指向门口,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戴着小猪的头饰,走进教室)
S: Hello, I'm pig.
T: Oh, this is Mr Pig(注意吐词清晰). Let's say hello to him.(鼓掌)
Ss: ()Hello ,Pig!
T: Let's make a friend with pig.
S1: Nice to meet you, pig.
S2: Hi, Pig.
…
T: Look, Mr. bear is coming.
(Teacher uses the same way to teach other words.)
设计意图:首先以动物园情景图的展示使学生对此课的学习内容有个整体了解。以“外国动物小朋友来访”的特殊情景来导入新课,呈现生词,形式新颖,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与他们交朋友,既复习了问候语,又让学生在与学生的问候中,自然地说出这些动物名称。
Step 3: Practice
1.(课件展示动物在开party的场面)
T: Boys and girls, our new friends are very happy, so they are having a party in our classroom. Let's see who will come to our party? Who will be the first one?
设计意图:以“外国动物小朋友”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课堂,同时又把学生的思路从遥远的英国动物园拉到现实的课堂中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A practice: Help the animals find theirs friend(Match the words and the animals)
3.A game: What's missing?(火眼金睛)
出示单词卡片,安排学生说出哪种动物消失了。通过趣味操练加强学生对单词的识记。
设计意图:运用游戏来复习单词可以避免单调,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在操练巩固新知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将“主动参与”的思想从小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Step 4: Extension/Consolidation
1. Let's chant. a.首先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按照听到和看到的在课本上指出相应的句子。b. 再次播放录音并与同学一起边说句子边做动作。
2.学习了几种小动物,我们能不能模仿一下这些小动物的动作
T: Act like a monkey, act like...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短暂。TPR全身运动反应法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听听做做中巩固了新知。
Step 5: Assessment
T: Today we have learned some new words. We know names of many cute animals. We can make good friends with them. Now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Let's count the stickers together.
T, Ss: One two three...
T: I think in this class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Let's give him a big hand.(鼓掌)
(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引言: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W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有教师会抱怨班级学生难教、上课不认真听讲、会打瞌睡玩手机。这些教师道出了自己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有句话叫“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有学生会反映对某个教师的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思考下是不是自己的课堂设计不合理,没能通过教学环节来“抓住”学生。那么怎样的课堂设计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针对我在会计班级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教学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了解学情是有效课堂设计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表现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首先,咨询班主任。当我接到授课任务书知道授课班级时,第一时间找了班主任,了解下班级学生的情况:所授班级女生多,学习态度较端正,有三四个学生在军训期间表现较活跃,属于冲动型;其次,调查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在正式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份问卷调查单,了解到60%的学生在初中时对计算机的接触和认知不多,大多学生是农村生源。几乎全部学生说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期待和感兴趣;最后,根据授课情况调整课堂设计。通过一周左右时间的授课,教师基本上能掌握所授班级学生的状况。我根据学生课堂反映、课后反馈来进行教学反思,从而调整和完善课堂设计。
二、教案设计是有效课堂设计的保障
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设计要“精益求精”。即使设计的已经很好了,也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对于教案设计的好坏,我认为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心理满足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教案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考虑授课班级的学情。在进行教案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所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我所带的会计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基础薄弱,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我注重多运用实例、案例教学。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演示文稿部分,我多使用图文混合的方式教学,对于每个知识点或概念,我总会认真地筛选些相关的图例进行说明或补充;电子表格部分,我会找生活小常识或生活案例让学生讨论交流;其次,三次备课方有效果。第一次备课根据掌握的学情自行设计课堂教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教案设计取长补短;第三次备课结合教学反思修改完善教案设计。
三、精彩导入是有效课堂设计的关键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正式授课前用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或通过案例层层提问等方式导入教学,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彩的导入能减缓学生上课以前的兴奋状态,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为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针对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在word中插入表格”这一节时,我采用先提问:若你去求职需准备些什么资料?接着让学生观看“求职须知”视频,让他们知道“个人简历”介绍的必要性;然后给学生观看各样的“个人简历”求职表格,让他们对表格设计有些了解;最后,请他们每个人帮助即将毕业的小李设计一个个人简历表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导入和深入引导,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种和他们学习生活有联系的实例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也很想知道毕业时自己的个人简历要如何设计。
四、自主学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
现代教师多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自我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有参与就不会有无聊感,不会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要想学生积极的自觉地参加课堂,我认为在课堂设计时要注意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参与者间互动。
1.学生自主练习
练习是对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这个环节的设计很重要,通过练习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加宽知识点运用的范围。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通过导入新课后,我会提示学生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或范围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预习和提示的基础上自己尝试完成本节课任务。当然这时的练习只是对导入兴趣的延续。在3到5分钟学生探索后,我会控制学生机,用简介扼要的语音讲解制作任务的关键点和大致过程。这个过程大概15分钟,然后让学生练习讲解的任务和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任务,这样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中总结后教师给出知识点的拓展任务,再次让学生自主练习,这样得以延伸知识面。如此反复多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有事做了”,就不会打瞌睡玩手机。
2.教师巡回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学模式会产生出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练几分钟后就发呆了,和同组学生讨论问题变为讲题外话了等。想要在课堂教学中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把好关”。在学生练习或讨论时教师要来回的巡视指导,如:我所授会计班级有几个学生比较活跃,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和持续性不够,其他学生较认真,但也会有走神的时候。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化解。
(1)固定机位
把学生在机房的座位固定下来,机器有问题教师帮忙换座位,这样方便课堂管理。一个有效的课堂管理主要体现在控制性、和谐性、有序性、有威信、有鼓励的人际关系中。
(2)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对有问题的学生个别辅导,同时也可用此方法提示发呆的学生:你有不清楚的地方吗?这样发呆的学生就会不好意思从而回神认真练习。
(3)点名到人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打扰课堂纪律的学生我会准确地点名提醒或事先提示并找他演示制作过程或让其坐在教师机旁边。这样做是为了去除调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扰乱。巡视时这些“非常”的手段主要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3.课堂参与者间互动
有效的课堂设计要充分地考虑课堂参与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要在教案设计时预先设计好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内容。有效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辅助资源之间的互动。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对个体学生和群体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而拓展的知识可以分小组讨论,由一个或两个学生来陈述且学生之间要互相促进学习,相互评价;解决难点时可相互讨论,相互比较制作效果;拓展练习时可全组参与,但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
在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教学辅助资源,有效地运用能使其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热情。比如:最常用的资源是“电子教室”,学生可以通过“学生演示”环节来再现自己练习任务时的操作,学生在演示时可以巩固操作步骤、巩固知识点,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习到自己不会或没想到的操作步骤或捷径。同时也可以反馈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学生评价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措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边练边评:什么知识点掌握了给自己个优,什么操作做不出自己就要记录在评价表上。这样学生就把学习当做自我检验的一个过程,在有喜有忧、奋力思考中学习知识;同组学生之间也可以评价,这样使学生不会停留在自我封闭学习状态中。通过组内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再次学习,不会做的题目可能组内有同学会,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认真的练习。我所教授的班级女生多,自尊心强也懂事,他们通过组内评价能自觉地学习组员的优处;在学生演示或小组汇报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不足点,表扬创新点。通过上交的评价表和课堂中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反思教学,修改课堂设计,以促进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师反思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推力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为了将反思的想法变成课堂设计的内容,课堂设计的“更上一层楼”会更好、更强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并期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教案设计、学生反馈等方面。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演示文稿中“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和形状”这一章节时,原先我采用的是各个知识点做出不同的“图文搭配”图片效果,但有学生在评价反馈中问我:这些知识点能不能在同一图片中呈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拓展点,于是我修改了下教案设计,把这个问题作为拓展知识的讨论环节,让组内合作制作成品,组间进行展示比较。我发现那堂课要结束时学生的热情和兴奋程度都不减,而且他们设计的作品也丰富多彩,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设计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师作好教案设计的同时要抓好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期待学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收到实效,课堂才会有活力。请教师们变抱怨学生为关注学生,提高自己的课堂设计,让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参考文献
[1]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06(06).
[2]徐建平.依托学生活动方案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11).
[3]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4]姚丽霞.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冯娟娟.优化教学结构 打造有效课堂[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1(03).
[6]李雪玲.有效教学从课前准备开始[J].学校管理,2011(05).
[7]曾翠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11(29).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以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自2007年起,翻转课堂在全球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推广,2012年MOOC在全球兴起,从而掀起了全球教育的“微”热潮,教育进入了“微时代”。在我国,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首先在中小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也逐渐重视并开展了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中引入微课的概念,将知识点以微课(微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但目前,这些微课资源是以离散的形式进行设计,缺乏系统化,不能按课程标准形成有结构的微课程。
1核心概念
在“微时代”进行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涉及的相关概念有微课、微课程等。微课:结合课程特点,选取课程标准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对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微时代的一种教学课件。微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按主题划分成由知识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并对小规模课程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微课、微课件、微教案、微学案等教学资源[1]。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以视频电子资源为媒介,记录教师授课过程,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微课程是按照课堂标准组织的,将一系列的知识点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以微课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2微课程设计模式
微课程设计通过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微评价活动设计等方面构建“微时代”微课程设计模式。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2]。
2.1微课程分析
微课程分析主要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微课程分析的流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分析主要从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或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网络学习的基本能力[3]。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化设计微课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方面分析课程特点。高职院校课程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体,集理论与技术操作为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重点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微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按照理论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章节划分成若干个主题,再按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在划分知识点时要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若干个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在划分技能点时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成若干技能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和所涉及的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和知识点,在划分技能点和知识点时也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和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微课程设计时按主题进行系统化设计,开发微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微课程教学[4]。
2.2微教学活动设计
微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师教学活动为核心,主要包括微教案设计和微教学资源设计。微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教案设计,在微教案设计时要理清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微教学资源设计需根据微教案设计,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核心。1)微教案设计。微教案是基于微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案。微教案要短小精练,突出重点,基于主题知识点按步骤划分成细小粒度进行设计。微教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微教案设计模版如表1[5]。2所示。微教学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教学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教学时间等信息。
2.3微学习活动设计
微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基于微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微学案设计和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学习设计,在微学习设计时要对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微学习资源设计需根据微学习活动设计,以学习重点和难点为核心进行设计。1)微学案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中,微学案是教师基于微学习环境,根据学习主题、学生学习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方案。微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媒介,具有导学、导做、导思的作用,是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学前学习的指导。微学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学习手段、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等信息。微学案设计模版如表3所示。2)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是对学习活动中的微练习、微测试、微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根据微学案设计的学习过程,设计对应的媒体脚本。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学习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学习时间等信息。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如表4所示。
2.4微评价活动设计
微评价活动设计主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微反思设计,对学习效果进行微反馈设计。微反思设计是对微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微教案和微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设计,主要包括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教案设计的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微教学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微反思优化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反馈设计是对微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微学案和微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设计,主要包含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学案设计的学习重点、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微学习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馈,通过微反馈优化微学习活动设计。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要立足学习者和课程特点,以主题为主线,基于知识点从微教学活动和微学习活动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微评价设计进行反馈,优化微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设计,从而构建微课程设计模式。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模式能提高微课程开发效率和质量,使微课程建设有章可循,为推广微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推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2.
[2]马海峰,秦桂英,朱葛俊.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教学模式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5(2):14-16.
[3]贺媛婧,杨世鉴,刘颖.云计算平台下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2):45-48.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09.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上好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好课。随着新课程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如何备课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备课是不是就是写教案呢?回答是否定的。备课,是为了上课做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仪器、在课堂上处理师生生成性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讨论研究教材、教学后的总结,都属于备课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备课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备课。而写教案则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只是狭义上的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案即备课的狭隘观念,树立广义的备课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案设计时除了依据“教材”和“教参”外,还应使用其他课程资源支撑新课程。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做到走进教材而又大胆地超出教材。只有充分以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参照,才能实现“生本设计”,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强调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自己不去查资料,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课堂时间去上网查资料。这种资料收集常常被教师、学生忽视,学生的能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的设计,真正变“教参参照”为“多方参照”。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从教材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有些内容则应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包括接受学习的部分。比如,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情绪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把握准确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双方留下广阔的发挥余地。事实上,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如何。
四、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坚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定位于“合作者”、“指导者”,鼓励学生创新,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新课程要求完整的备课流程应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二次备案――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应粗线条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和情境有关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搭建平台,且能使教师形成知识网络和活动框架。实际上,备课的中心环节是第二阶段,因为学生存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往往没有按照教师原有的设计意图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通过第二次灵活的备课,可以在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真正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和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念化。在吸收教学过程中的长处的同时,还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通过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丰富教案设计,使其在不断改进中走向成熟。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相当于播种、耕耘、收获的关系。教学前的备课更多地表现为教学设计,还没有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此,这是播种阶段。教学中的备课已经把教学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前的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也会发现教学前备课忽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从而把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这是耕耘阶段。经过辛勤的播种、耕耘,就到了收获阶段。这就是教学后的备课,也是教学行为结束后的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往往带有批判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可以思考教学预案的得失、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机智、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教学后的备课是为了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经验的理论化,也是第二次教学的预案。这个阶段作为收获阶段,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经阶段。我们提倡教师“每课必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积淀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进一步得到净化与提升的过程。正确处理备课的“四大关系”,能够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要以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深切体会自己职业生活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