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范文

时间:2023-05-23 08:5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篇1

做好心理护理,保证血压稳定:年轻病人心理压力大,而精神刺激、情绪变化又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应注意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实施心理护理,解除思想压力,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紧张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许多青年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身强力壮,即使出现高血压症状如头晕、头胀、耳鸣等当作无所谓,没有认识到高血压病的严重性。所以,要对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定期测量血压,避免高血压危象出现。

按医嘱合理用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多种,不同的病人其肝肾功能、心率、心功能等情况不同,降压所用药物的选择也不同,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药。通常是从小剂量、单一药物开始,根据药物疗效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品。反对私自购买、服用降压药,以免因服药不当而加重病情。

篇2

1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治疗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状群,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预防高血压应从年轻人开始,预防重于治疗。

1.1 首先对存在引起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1.2 找出将来可能要发生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没有升高前进行预防。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尤其是有明显高血压家族史者,或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

1.3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获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和痛苦,解除顾虑和紧张情绪,介绍一些治愈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1.4 引导患者把注意力从自身疾病转移到其他事情中去,通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钓鱼、散步、打太极拳等,使患者在生活中逐渐淡忘疾病的烦恼和痛苦,最终缓解负面情绪。通过对身体和心理的双向调节达到控制血压和降压的作用。

1.5 服药的依从性是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率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善生活质量即大幅度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意义目的及模式

2.1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也是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2.2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目的。

2.2.1 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2.2 对于患高血压的患者,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2.3 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脑出血等。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2.2.4 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阻塞呼吸道,使患者窒息死亡。

2.3 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有系统地进行全民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传播给人们,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

2.3.2 社会干预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病的重要手段,但对于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迄今没有一种公认的模式。为探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做输液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满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具体讲解内容由医生准备,现场发挥。按照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制定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健康教育质量考核教育评分标准;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患者的需求,按路径表时间,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到达到最终目标。总结认为,建立健康教育路径表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利用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时间集中,健康教育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3 健康教育对治疗高血压病的影响

高血压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需要终身治疗,以保证高血压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最终目标。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高血压病的综合治疗效果。

3.1 观察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变化。

3.2 观察患者的饮食习惯、休息、锻炼、良好的心态培养情况。

3.3 观察患者坚持服药、治疗、门诊随访情况。

3.4 对观察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指导健康教育更有效进行。

4 小结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健康教育的落实还需要社区医护人员、家属、患者三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人类中提倡和维护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早期发现隐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使高血压患病率大幅下降。对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病的加重和变异,提高人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8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88-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终身治疗,这要求我们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做到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将三级预防贯穿在治疗全过程中。有研究表明,以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为指导的社区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了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社区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6~71岁,平均55.2±3.6岁;将既往未进行分级管理,接受一般治疗且资料详细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44~70岁,平均54.1±4.3岁;两组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监测,常规心电图,血压测量等,借助既往的各项检查资料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分级管理,措施如下:①1级管理,1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每隔3个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非药物干预及健康教育为主,若3~6个月后无效,则进行药物治疗。②2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1~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及2级高血压伴有2个或以下危险因素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以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及干预指导;③3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2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级高血压患者,每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加强规律降压治疗,主要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预警并评价靶器官损害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行为指导及健康教育,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

1.3 评价标准。根据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将血压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①显效,全年至少有9个月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140/90mmHg以下。②有效,全年有6~9个月血压在140/90mmHg以下。③无效,全年有6个月或以下血压在140/90mmHg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诸多心、脑、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一般认为,降低心血管意外及死亡的危险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在病因方面,通常认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给予高血压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时,要明确告知患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慢性疾病,发病初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出现症状,则表示已经对靶器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出现各种并发症,后果难以预料。在老年人中,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干预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高血压病的知晓与服药情况,及控制效果都不理想。有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是针对高血压高危病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措施。其中,健康教育是十分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传播,或印制、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或一对一宣教等。也有研究认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的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而未采取以上措施的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沈序英,史玲,王路昌,李觅琼,沈夏英.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08):873-875

篇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老年人(≥65岁)高血压患者患病率逐年上升,但血压的控制率却仍然很低,由此产生一系列如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严重损害[1]。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合理、优化和简化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我国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能降压达标。本试验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与单用厄贝沙坦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老年高血压患者且血压≥160/100mmHg以上148例,其中男80例,女68例,年龄65岁~80岁138例,>80岁10例。病史均≥10年,合并糖尿病68例,冠心病80例,心力衰竭20例,脑卒中后45例,肥胖18例,房颤48例,轻度肾功能不全(血肌酐

1.2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均在试验前3d停服其他降压药物,并每天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为基线血压。并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及心电图检查。安搏诺及安搏维均于每早起床后服用,每日一次,每次一片。用药期间每天08:00-09:00测一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共观察8周。

1.3疗效判定标准 以平均每两周每人所测血压较基线血压变化进行比较,观察其平均降压水平。分别以收缩压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 经过临床治疗8周,复方制剂组较基线血压平均下降26.8/14.5mmHg,达标率96%。单药组较基线血压平均下降20.5/10.1mmHg,达标率78%,两药降压幅度相差平均6.3/4.4mmHg。见下表

表1 2组血压下降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2W 4W 6W 8W 平均下降水平

合剂组 74 14.1±1.2/6.5±0.8 20.4±1.7/10.1±1.2 24.6±2.1/11.0±1.4 26.8±2.4/12.6±2.8 26.8/14.5

单药组 74 11.5±1.2/6.0±0.4 15.2±1.4/7.8±1.4 18.2±1.8/9.2±2.1 20.4±1.8/9.8±2.4 20.5/10.1

表2 2组血压达标情况

组别 收缩压

合剂组 73 68 96

单药组 60 52 78

两组血压下降水平及达标率均采用X2检验,P均

合剂组:有4例发生恶心、眩晕,2例发生轻度低血钾,1例发生全身酸困不适。2例发现血肌酐稍升高。单药组:5例发生恶心、眩晕,2例血钾偏高,2例血肌酐升高,两组均有2例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4.8%,统计学无差异。

3讨论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隐形杀手”,随年龄化进程其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随高血压研究进展和宣教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知晓率、控制率、达标率虽有所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较低,由此造成的致残率致死率仍居高不下。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有效地降低血压,能最大限度减少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2]。把血压降致达标水平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老年高血压人群有与一般人群不一的特殊性,有其特别的病理生理特点[3]。基于这一机制《中国专家共识》提出老年高血压适宜的降压策略应该立足于改善患者外周血管顺应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脑肾靶器官,改善全身及局部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尤其是抑制心肾血管局部RAS激活,改善肾脏对水盐平衡和容量调节的作用,降低外周阻力,关注血压的稳定性。针对老年患者而言,组方制剂减少了用药数量和次数,简化了治疗方式,有助于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的老年患者减少药物漏服或遗忘的现象,药物组分和剂量配伍合理的复方制剂针对老年人高血压治疗具有其明显的优势,即增强降压效果,提高血压达标率,改善治疗依丛性和安全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