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经济管理职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4-01
一、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晋江市位于我国福建省,属于福建省下辖县级市,它是福建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县市之一。其经济实力之强令人刮目相看,连续十八年都是位居八闽县级之手。总收入达1000多亿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到2015年底,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发展到368个,组织成员大约有15万人,计划占晋江农村人口的一般数量。在2015年,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100多个,总出资额大约达70亿元。这些农业经济合租组织涵盖范围非常广,如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加工及运输等农村各产业。
二、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晋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不难发现由于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比较慢,还没有充分意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对这个组织的理解相对比较狭隘。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帮助农民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甚至有的人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市场垄断,属于计划经济。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还有由于曾经的农村合作社运动的失败,使农民从内心产生了恐惧和障碍。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后,会形成利益团体,影响基层政府的稳定和管理。这些思想上的狭隘,导致农民对于参与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热情不够,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工作止步不前。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组织的良好发展,首要问题就要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农民的想法,解除他们的误解,使他们明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发展是对他们有益处的事情。
2.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落实。至今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来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样就会指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缺乏一个良好的法律运营环境。一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矛盾,都无法依靠相关的法律政策来进行自我保护。更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政府也无法行之有效的进行约束和管理,更无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我国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这也导致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登记的状况比较混乱,根据对晋江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状况的调查来看,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都有。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的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效应用
1.政府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在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下,改革创新发展后出来的新生事物。它的作用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为了引导农民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首先就要先让每个干部群众明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对于农民的利处,而村干部则是是农民的领头羊,只有他们意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之后,才会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农民大力宣传,解除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误解,使每个农民都意识到农村经济组织可以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其次还可以在已经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方,举行试宣传示范的方法,让农民亲自看到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广大农民眼见为真后,对于参与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一切事情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政府做好法规建设,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是政府各行政部门应尽的职责。因此国家在此基础上,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然后根据本国国情,尽早制定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法律,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法律环境下健康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还未出台时,可以先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促进、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条例和章程,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序性。
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起步比较晚,在组织规模、资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良好的发展,一定要加大扶持的力度。首先在工商登记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在资金方面,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其健康发展。还可以根据每年本地区的财政收入状况,安排一定的数额实行低息贷款。三是在税收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是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所以在地方税允许的范围之内,政府可以进行税费优惠政策或者说在一定期限或者范围内免收税费,保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四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帮助农民进行农业产品生产的条件下,设立风险防范金,一旦农业生产出现问题,农民无法从农产品中获得经济收入或者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可以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四、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民自主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效建立极大的维护了农民权益,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因此为了其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发挥管理职能进行扶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摘要]中国一直是世界级别的农业生产大国,在国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本文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创新的相关举措。
[
关键词 ]新常态;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245
农村经济管理是建设农村的基础工程,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想要全面落实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加以利用。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比较弱势,矛盾疏导机制也较为僵化,农村的社会关系复杂。对我国的经济管理历程进行分析,农村经济经历了统分结合式双层经营模式,集体产权处理和行政支配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然而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始终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管理水平依旧落后,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创新。
1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虽然农村的经济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甚至是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国家也不断地落实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管理,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够,很多制度政策在实际落实的时候频频遭遇困难,一些真正能够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制度始终难以有效地开展落实。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水平普遍不高,地方性领导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下,很难对农村经济管理正确地认识,领导的思维“偏差”,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体制观念影响。为了更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更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态度一直是“补贴”,这种长期的“态度”被很大一批人归类于“理所应当”,计划经济体制使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第二,基层领导的农村经济管理认识不足,在落实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经济管理体制的功效发挥到最大,缺乏全局战略性目标及意识的农村经济管理,很难为农村的经济管理提供帮助。
1.2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土地承包、财政审计,还包括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由于管理内容复杂,任务量繁重,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想要全面落实必须依赖完善、科学、匹配的管理制度。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而言,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能管理权限不明确,一旦发生相关的问题,无法落实问题的及时解决,经济管理很难发挥作用,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1.3管理体制不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也在不断进行着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利益结构趋于复杂化;农村收入逐渐多元化等现象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然而机遇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管理制度的落后、腐朽,难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不敏感的市场观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资金管理不规范
资金是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虽然国家对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了相关的补助,然而在资金管理、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资金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具体问题表现如下:第一,资金分类规范不明确,新型资金分类出现导致新矛盾的出现,造成集体资金、固定资产损失;第二,农村经济资金使用、财政管理缺乏透明性,资金不合理使用现象比较常见;第三,管理干部对资金增产认识较差,财政政策理解、落实不到位,导致资金管理意识缺乏,进而造成资金使用率低,回报性差等不良后果。
2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2.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理念,强化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认识
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是我国发展经济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只有保证了相关制度科学、合理的落实,才能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员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学习力度,全面提升人们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2.2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相关的规章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利用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为落实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保证,提高管理者的执法工作力度,保证农村经济管理秩序的稳定性。具体的落实步骤如下:第一,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相关的管理规章,落实法制化的管理和监督。在明确规定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激励体系,并使多个体系互相渗透并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统一体。第二,完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从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完善村级财务工作管理机制、降低农民经济负担、设立规范的工作体制等角度出发,全面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效率,规范化管理各个细节。
2.3构建专业的、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因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从农业经济业务、理论知识、科学技术等角度全面地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强化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有意识地构建高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责任心的专业管理团队。第二,吸收、纳入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扩大管理阶层中高素质、高学历人员的比例,定期培训,强化人才对现代经济规律的把握与运用。第三,加速管理人员的流动速度,用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村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管理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专门的人力流动管理方案,实现管理能力、管理结构的均衡。
2.4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
虽然国家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然而对现阶段资金运用的情况看来,被提供的资金仍然难以保证需要。经费不足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农村经济管理难以运转。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健全农村的信贷管理,放宽相关的规定,更好地落实农村贷款。另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投资,而这笔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信贷投入。因此,合理化支农资金额度和支农资金比例,建立强制性的约束机制,保证资金的及时、到位。
2.5完善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由乡政府组织专人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落实经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协调、矛盾调节和权益保障。首先,乡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服务、管理职能,立足于农民意志、农民利益处理问题,用自身的行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经济事务管理的相关活动。其次,落实农村经济管理事物的公开化与透明化,建立相关的政策制约管理人员;对重大经济管理事件进行公开讨论,落实民主监督。最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以为群众排忧解难为自身的责任义务。
2.6拓展农民的经济增收渠道
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农民生产条件还比较落后,落后的生产资料、生产条件会对经济管理产生一定的制约,不仅影响农业水平的提升,更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想要落实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从更新农业生产资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另外,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建立专业的网络农业咨询,方便农民查询,对农民查询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方便政府部门调整农村经济管理体系。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想要全面地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要立足于时展的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态度落实相关的管理工作。此外,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地充实相关的管理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采用科学的手段改善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全面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转型,继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般而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制度设计,即农村财务和资产的管理;二是对农村上地資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三是制定具体可行的农村发展目标;四是对农村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
2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混乱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透明、支出不公开,村民对村级财务不知情,财务审查制度缺失。在村级资产管理上,不能充分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使用,为数不少的村级固定资产、集体资源等方面的承包租赁合同在为数不多人的掌控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以至于承包租赁费出现了不应有的减少状况。使民主监督、财务公开之类的工作流于形式,其开展的财务管理活动并没有真正“对外开放”。
2.2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乡镇政府管理松懈,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农民缺乏土地流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土地得不到集中利用,制约了经营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撂荒”问题。一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部分零散地块出现撂荒现象。
2.3农村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实现,既有农村土地经济利益纠纷,又有财务监督审核、农村土地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方面面。但是由于现行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影响后续的经济管理工作。导致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时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在发生诸如土地流转合同纠纷、集体财务公开审计等问题时,缺乏足够的依据和举措,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2.4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农村地区没有发达的经济实力,更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吸引力,以至于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缺乏应有的文化程度,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等方面要求。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项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并重的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财务、审计、管理等知识,还要有跟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虽然乡镇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农村财务,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思想认识
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过程中,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意义重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在深入破题,调整农业产能成为亮点。作为农村政策的执行者,基层管理人员要落实并到位,扎实推行,以便实现政策的常态化,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群众利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发展生产保证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从政治高度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增加责任意识,强化思想认识。
3.2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度
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财政投入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仍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必须一方面提高补贴比例,另一方面通过贴息贷款、小额放贷等形式,增加信贷投入的比例,让农民有钱办事。其次是化解债务,优化财务运行体制。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要推行村级财务的民主化运转,发挥广大村民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作用,增加公开透明度,保障经济管理职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实现农村经费核算民主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职能行使
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农村经济财务的核算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农民也会经常因为土地的问题大动干戈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并不能找到合理的相关的法律政策依据,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都没有提及,这就加大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难度,严重的影响了管理部门的执法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作用。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经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配套的法律法规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民的意愿,适应时展的要求,通过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发展高效、绿色、集约的现代化新农业。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制定本地具体的、可执行的土地管理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出台农村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办法,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
3.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经济管理部门作为管理阶层,首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决定了土地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理念的认同与否。其次,要加大对农民技术水平的培训。要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提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经济不断建设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各地区农业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提升管理质量,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谭占茹.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18):222-222.
[2]叶邓军.剖析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J].吉林农业,2015(16):55-55.
一是强化减负责任,落实惠农政策,加大监管力度,严防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
二是完善管理体制。规范村财管理,加强村财审计,从严查处问题,进一步理顺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是坚持基本制度,抓好土地承包,拓宽工作思路,搞好土地流转。进一步放活土地流转市场和做好土地经营文章;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发展模式,切实有效指导。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是完善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教育管理,转变干部作风,进一步建设一支风清气正的农经干部队伍。
二、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困惑
(一)认识不到位
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少数基层领导不了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减负就是给乡镇找“茬”,村财乡(镇)代管是给村干部出难题,土地换证、土地流转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做起来应付了事。乡镇经管干部大部分时间充作乡干部使用,不知如何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农经工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二)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职能。执法内容多。任务重。政策性强。但由于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农经部门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农民负担监管、土地合同纠纷调解、农村财务审计等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责权不对等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责。工作面广、工作任务重、工作责任大,尤其是农民负担监管,是“四个确保”之一,可谓责任重 大。但农经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无地位、在领导心目中无位置,在工作开展中有责无权。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必须提高农经管理重要性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经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切不可忽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职能。
(二)必须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法规
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都是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虽有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几部法规.但农经部门配套的法规少,执起法来仍无章可循,不敢理直气壮。应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确保农经执法顺利开展.确保农村经济秩序大局稳定。
(三)必须加强农经管理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管理涉及到行政执法职能的多个方面,既与农村土地利益有关,又与农村财政管理挂钩,执法过程中任务繁重,情况复杂。同时,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够行之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进而对后续的经济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2.农经管理工作责权不匹配,开展工作难度大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方面较多,管理层级分工不够明确,致使上传下达失真。部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做到责权对等。
3.农经管理工作经费不稳定,组织运转艰难
农经管理工作属政府部门,但除去国家财政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农经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因此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情况下,要维持部门正常有效地运作是有很大困难的。
4.村级债务沉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债务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许多农村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偿还陈债,甚至有的还出现新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村里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偿还债务,更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在党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摆正姿态,正确认识到农经管理的意义,并且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下,许多新的问题厄待解决。为防止农村经济发生混乱,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比如,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都有涉及,但是,专门针对农经管理的配套法规却较少。这也导致农经管理人员执起法来困难重重、无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证农经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行使权力、执行工作,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是与基层人员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职能多,任务繁重,若是管理队伍现状与管理工作本身之间不协调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保证农经队伍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对待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农经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
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不足。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1基本概念及内涵
农村经济管理可以直接理解为以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为根本依据来进行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管理人才层次落后、信息网络不发达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深刻理解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质,把握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要素,是推动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前提。
2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机构设置没有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管理部门尽管看上去分工明细,但并不能做到职能上的有机配合。各自为政、职责分割、协作壁垒的现象使这种机构设置状态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机构运行缓慢使其办事效率无法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协调反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联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得以实现。
2.2经济活动中市场、流通领域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状态,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激活,市场基础设施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比如,一些地区农产品的价格标准体系由于没有参与市场竞争而得不到健全。农产品的流通由于供求信息规模的限制而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市场经济特征不足使得商品流通不能真正步入市场化的轨道,这种落后体制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化、现代化的脚步。在生产模式方面,分散的、单个家庭农户式的生产模式,使得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集体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这样的经营模式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贸综合企业竞争,也就不能融入现代农业经济的市场领域。这也是欠发达农村地区长期没有形成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因所在。
2.3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工薪待遇受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这些地方往往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没有先进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得不到及时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的机会,上述原因使得当前欠发达农村地区经济管理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管理意识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是当今欠发达农村地区普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的阻碍因素。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前提。要以增加农业收入为关键目的,因此需要合理、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因此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任务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大局,努力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要着力在机构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不断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的新路径。各级基层干部要最先转变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上采取新举措;合理配置落后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在农业各项功能的拓展方面加大力度,尽一切可能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供销链条,是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3.2建立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目标的有效机制
我国政府历来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以切身农民的利益为前提。欠发达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努力倡导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表达,统筹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还应当加强经济管理机构自身的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职能,深刻理解管理机构的职责就是要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利益、服务于农民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不再是计划经济环境下强权控制。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基本群众管理经济事务、自行调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的自治能力。
3.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
稳定队伍角度,要积极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条件,从人事政策和工薪待遇方面解决面临的困难。在农村各级乡镇实行人员定岗定编制度,确保农村基层经济管理的专人负责制度得到确立。从提升管理水平角度出发,要大力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把握好国家关于农村经济的政策法规,切实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规律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提高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新路子。
作者:满海力 周国华 单位:吉林省前郭县海勃日戈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监督管理和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方面较多,管理层级分工不够明确,致使上传下达失真。部分工作人员不够重视农经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政府不重视,领导不关心的现状也使农经管理工作在实际运行中不能做到责权对等。
2.农经管理工作经费不稳定,组织运转艰难
农经管理工作属政府部门,但除去国家财政收入,并无其他收入来源。而农经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因此在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入的情况下,要维持部门正常有效地运作是有很大困难的。
3.村级债务沉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级债务支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税费改革后,村级财力下降,许多农村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偿还陈债,甚至有的还出现新债,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河道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村里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偿还债务,更没有能力拿出资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1.提高上级政府对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在党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摆正姿态,正确认识到农经管理的意义,并且为其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切实加强领导并抓好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国土地承包制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下,许多新的问题厄待解决。为防止农村经济发生混乱,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任务艰巨。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其作用,担负起监督审计的责任。这也是农经管理的主要职责。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并有所行动。
2.完善农经管理法律制度,保证职能高效行使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经常会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比如,农村财务审计、土地纠纷调解、农民负担监管等工作。虽然有些法律法规对这些问题都有涉及,但是,专门针对农经管理的配套法规却较少。这也导致农经管理人员执起法来困难重重、无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证农经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地行使权力、执行工作,制定相应的农经部门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3.建设农经管理队伍,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面向农村,是与基层人员直接接触的部门,工作职能多,任务繁重,若是管理队伍现状与管理工作本身之间不协调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部门工作的开展。所以,加强农经工作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对各乡镇站所需的各类工作人员要重点培养,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维持农经队伍稳定也至关重要,保证农经队伍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对待工作。从各个方面对农经队伍的整体能力进行强化,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农经队伍。
4.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保证工作经费充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虽然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始终不足。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经工作事关“四个确保”。在农村经济运行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方面以及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监督新机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财产安全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与开发。重点建设农村财会队伍,着力培训一批懂业务、爱岗敬业的农经人员队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被加以更加紧密的关注,尤其是“三农问题"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建设的焦点和热点。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找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加强管理的核心,根据核心问题和内容,结合现代农村经济的实际问题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管理,以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目标。
一、解读农村经济管理
(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以及政策的引领下,密切关注农村市场环境的发展情况,通过有规划、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来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始终不能放弃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农业产品的调配,达到管理农村经济的目标。简单说来,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相关政策领导下,制定和实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然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和严密的组织架构,调控和管理农村经济发展[1]。(2)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设计到农村的经济社会条件、农村的市场环境、农业经济方针政策等诸多因素,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行驶,就是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再生产的分配、消费的过程,采取的手段从决策到计划,再到组织协调,原则是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现状
(1)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呈现非常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已经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给予了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扶持,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了改革攻坚的深水区。目前,发展农村经济是从国家到政府,再到农村各个村镇党委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推进的工作。(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已经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农村的经济管理始终是国家下大力气实施的内容。这是因为,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好方法要落实到位,是留不开经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的推进的。农村的经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工作,必须是围绕农村的经济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办法新措施的,其目标是要提高农村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是重中之重。从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来看,还有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存在,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平静,就要直面这些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3)从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问题方面加以总结。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者在管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上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大多农村的管理者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作为管理者,对农村的优势资源,农业实际情况必须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规避缺陷,才能具有宏观的管理思路,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采用当地人治理当地事的模式的羁绊,因此很多管理者只注重眼前事,处理问题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处理结果带有偏见,无法达到公正、公平。这种“土管理”的管理方法,必须加以改变。让更多拥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中,将农村的资源环境充分利用起来,并且通过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下来,干下去[2]。第二,农村经济建设是需要不断政策加以扶持的。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政策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建设发展方面的政策,始终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针对农业人口庞大、农村分布分散、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强、农村发展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治理和解决。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的国家政策仍然停留在财政补贴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离开财政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自身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刺激,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撑才能走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自我创新的表现,离开了政策扶持管理就无法实施到位。(4)由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农村的经济管理意识不到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有脱节的情况发生。这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处在滞后的状态,农民的竞争意识不强,沉溺在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中,缺少大规模的企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因此农业产业普遍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资质,这种态势造成了农村经营的范围受到局限,农业材料和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青睐,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体高。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短板,造成了农民在市场竞争的态势下缺乏主动出击的能力的情况。
三、农村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1)针对上述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拿出有效的经济管理的方法来加以改善。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针对问题展开工作。(2)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我国的农村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始终是依法治国,保证农民的利益的。从建国以来,我国对于农业的法律的制定拥有了大量详实和具有成效的成果。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劳务管理条例》等等。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农村经济管理始终是围绕着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合法权益而展开的。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新的法律来加以规范。给予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管理组织架构需要将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尤其是乡镇的领导干部层应紧紧围绕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变管理思维,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的模式上努力。在农业资源利用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链条,新工作方法,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稳步前进。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进行转型升级的安全保障,增强农村综合竞争实力。(3)加强基层政府的协调组织架构的建设,建设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将矛盾、权益、诉求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制度加以治理,坚决将各方利益进行统筹,将矛盾加以处理,避免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在经济管理职能的设立上,乡镇政府的管理者们应代表农民的利益,集中农民的思想,积极鼓励农民参与经济建设,调动农民的民主热情,发挥农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开展村务公开、岗位责任制等,针对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展开深入的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听取农民的呼声,为农民解决困难。真正通过服务型、发展性的管理机制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4)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因此加强培训是体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强化正直素质,使管理队伍具备工作责任心、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所学、所知给予农村经济管理以指导、帮助和扶持;同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方法,给予管理人才良好的条件,让优秀的管理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把控和运营的作用,保持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农村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有专业的管理者履行职责。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涵义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农村经济管理和运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对时事的关注,离不开时展的要求。因此,从事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始终要坚持的是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真正将自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升级转型作为己任,从而为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为农民的小康之路做好基础性工作,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宝清县农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前,乡(镇)经管站是县农经总站的派出机构,人、财、事三权由县农经总站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系统垂直管理,乡(镇)经管站在县农经总站统一领导和管理下开展工作。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打破农经队伍系统管理,“人权、财权、事权”下放到乡(镇),编制性质由事业管理直接过渡到公务员管理,县乡农经工作仅存业务上的指导而非领导和管理的关系;原乡(镇)经管站更名为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人员也由改革前的73人锐减到50人。
二、现行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改革后,农经系统人权、财权与事权的分离,农经体系建设问题日趋显性化。
(一)体制改了,人员散了,队伍难稳定
2001年机构改革打破了农经队伍系统化管理模式,奉献农经事业半生或大半生获得的职称证书瞬间犹如废纸,政治上的很无望、经济上的大落差,乡镇农经部门陷入了“想留留不住,想提提不了”的不良发展困境。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经系统寻求发展,即使是乡镇自行调配了人员,但也是专业不对口,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农技、畜牧、广播站等部门非专业人员涌进农经系统。经调查,改革前宝清县乡镇农经管理系统拥有人员73人,截至2011年末,离岗流失人员31人,调入1人,借调7人。现有50人中,实际在岗人员40人,有4人退养、6人赋闲;仅有的40名在岗人员尚有10人在乡镇政府兼职劳转办、能源办、信息办工作或兼职妇联主席、统计助理,剩余30名全职在岗人员能完全履职的屈指可数。
(二)工作多了,职能弱了,监督难到位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广泛实施,虽然其业务性强、政策性强,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三资委托等诸多农经工作内容频繁增加,农经队伍建设不但没有得到强化,而是被蚕食,被弱化,队伍萎缩退化迅猛;工作活力不强,农经工作表面化,管理监督职能弱化,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要求的实现,制约了农经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是人员匮乏,力不从心。40名农经管理人员负责全县10个乡镇农经管理工作,加之8名“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非专业人员的涌入、队伍本身的老化、断层,要想发挥职能作用力不从心;目前编制在乡(镇)农经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服从乡镇的指派,乡镇“中心”工作变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农经管理工作反而成了农经人员的“副业”,工作人员分身无术;实行村级三资委托之后,由于人员匮乏,乡镇经管员既当执行官又当当事人,更甚者有的乡镇党委、政府违背国家监督管理政策派农经管理部门人员到村里任会计,一手抓监督一手抓核算,违规管理,篡位管理。
二是活力不强,监督乏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特别是受管理权的限制,形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窘况。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在处理业务主管和行政主管的关系上处于两难,有的强调业务忽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的淡化业务,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有的农经人员不想事、不干事,对待业务工作敷衍了事,浮于表象,作用不突出,甚至连正常工作都难以开展,造成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查处;有的乡镇农经人员老化、断层,缺少活力。县乡两级业务断链或者悬空,县级农经管理部门仅靠业务指导没有制约性,管理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落实,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性质变了,调整难了,上下不顺畅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经管站人员属于公务员管理,人员由乡镇自行管理,加之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配置也极不均衡,影响了各乡镇农经工作均衡发展。
一是上下不顺畅,影响了农经工作有效开展。从国家看,农业部分别设立了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和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总站,司、站属于隶属关系,农经司副司长担任农经站站长;从省级看,省农委分设经管处和经管站,处、站属于平行关系,由省农委领导统管;从市县看,只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经管理站,承担处、站分别部署的工作。从国家和省级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讲,工作重叠、政出多门,公务员管理、参公管理与事业单位并行。这种上下不畅、体制不一的工作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经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国家农经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二是人员难调整,制约了农经工作协调发展。首先表现为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占据乡镇重要岗位,虽然其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应定期进行轮岗,但由于农经管理工作专业性、政策性强,乡(镇)内部无法自行调整;更主要的是机构改革时,人员编制是按当时实有人数核定,工作量和人员的比例存在着差异,加之改革后乡(镇)之间的农经部门拔尖人才无法横向交流,专业技术力量无法横向平衡。
三、几点建议
农经队伍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加强队伍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农经队伍建设,关系到农村各项重点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有序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宝清县乡镇农经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极其严重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为切实履行经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能,稳定干部队伍、调动经管干部的积极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垂直管理,确保职能作用。综合分析农经系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权、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恢复“三权”由县级农经管理部门实行“双重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农经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促进干部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
(二)重新核定编制,确保均衡发展。相关部门要根据农经系统承担的职能和任务,以及所管理区域的农业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等综合情况,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统一调配,不断减小农经工作地区不平衡性。进而有效地规避乡镇随意安排非专业人员顶岗、占编现象,做到宁缺勿滥、按需选用适合人才,净化经管队伍,确保农经事业均衡稳步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确立,政府的治理模式与管理方式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适时调整自身职能。旧的“市管县”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改革“市管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此时,“省管县”体制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主流思想,并将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对我国行政体制、行政区划改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1 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因
1.1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弊端与局限性。“市管县”体制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为了利用中心城市优势, 打破城乡二元体系,解决城市发展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治理环境的变化,“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它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弊端日益暴露。
1.1.1 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当初设置市管县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县域和村镇经济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中央和省级配置的资源经常被市级截流,市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优先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市级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牺牲了县级政府的利益。因此, “市管县”体制不仅没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反而出现“市吃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刮县”现象,造成县财政资源不足,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市级政府权力的集中,限制了县级政府的自,降低了县级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一方面,县级政府财权收到限制,另一方面,县级政府的事权又过大,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严重制约了县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的履行。
1.1.2 加大了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城与乡利益的一致性。但由于市本级发展与市财政收入的关系,市领导县体制带来的城市工商经济、城市发展相较于县域经济、农村经济更具时效性,加之市管县的宽范围、广地域与城市的弱实力,决定了市县发展格局中,市从县乡索取资源,集中力量用于城市发展不是权宜之计,因而“重工轻农”、“厚城薄乡”成为市县关系中的常态,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作用不显性。大量农业利润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被城市所吸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自我积累效应降低,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1.1.3 增加了行政管理层次,提高了行政成本。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证实,行政组织每多出一个管理层次,就会造成机构和公务人员增多、膨胀行政管理队伍、导致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信息的失真率增加。在市管县体制下,我国行政管理层级在原来基础上多出一个行政管理层次。在原先地、市分设的情况下,城乡行政领导机构分别以管理城市或农村为重点,管理目标较单一,而市管县必然是由城市管理为主体制向城市、农村合治体制转变。我国地级市的形成,除少部分由地市合并外,大部分由地改市而成。由此必然带来地级市政府机构设置的增加与行政人员的扩张。
1.2 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省管县”体制是指,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替代“市管县”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在财政收支划分、专项拨款、预算资金调度、财政年终结算等方面,由省直接分配下达到县、市,县财政和市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不再经过市。“省管县”体制明确了地级市与县和县级市之间平等的财政主体地位,减少了财政层级,从制度上保证了省直接对县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省级财政的直接调控能力。
2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
浙江是我国较早推行省管县改革的地方,它分别在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四次对经济强县进行扩权,使之拥有更大的财政、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自,通过改革,浙江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市), 促进了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仅2002年,浙江省就将313项审批权下放给绍兴县、温岭市、慈溪市等17个经济强县,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县,涵盖了计划、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大类扩权事项,几乎包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这种“直管”还扩展到社会管理职能,如出入境管理、户籍管理、车辆管理等,重点是县财政直接对省负责。浙江的省管县的积极效果十分明显,多年来浙江省占据着全国“百强县”近1/ 3 的席位。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益康指出,浙江县域经济发达与省管县财政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甚至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浙江的“秘密武器”。“省管县”体制作为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推动县域经济向内寻求发展动力,促成了内生性民营经济的生长和繁荣,也带动了县和县以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浙江的省管县改革试验,对周边省份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从2003年到2005年,山东、福建、湖北、广东、河北、吉林等众多省份,纷纷出台了以浙江经验为主要框架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政府文件,一些地方还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抢抓扩权强县机遇的口号,引发了对于制度建设的新一轮探索,应该说成功的榜样是省管县体制出现的推动力之一。
尽管浙江省省管县实行的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被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在实施的过程中,县配套措施不完善,同时由于省、市、县政府的职责划分不清,政府职能无法全面发挥。其次,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的多的县,由于具有较大的自,经济发展会很迅速,而那些权利下放的少县,经济发展缓慢,由此可能导致经济在不同县域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资源在整个省的不合理配置问题,甚至造成不公平的县域竞争问题。再次,尽管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限数目很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会遇到很大的改革阻力,权限能落到实处的项目数不是很多。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断关注,财务管理工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突出的表现了出来。但是,由于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其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实际性问题。
1.规范性的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促进农业经济进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已经成为政府重要的农业经济建设活动。为了提高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政府依照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先后出台了多部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规范以及政策法规。这些法规颁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工作。但是,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其却依旧存在着工作开展不规范、制度落实不严格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村级财务支出以及收入计划不明确,资金管理过于随意,甚至还会出现财务管理中心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私自支配的问题。此外,资源资产的出租以及发包拍卖管理规范性不足,集体财务报账迟滞等等,都影响着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2.监督体系不健全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具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与其互相配合,以此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而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村务公开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有机的落实。但是,在实际的财务公开过程中,对于一些重大的支出往往难以全面公开,避重就轻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我国现代农村财务管理体系之中的民主理财机制不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公开不全面,事后监督等问题,都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体系之中的监督问题。
3.财务管理队伍素质不足
一方面,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学历水平、实践经验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对各方面财务管理业务的开展存在非常大的实际性问题。同时,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比较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法。另一方面,随着村委会以及党支部的换届,财务管理人员也会随之换届。如此,导致成了财务管理人员极大的流动性。如此,就造成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不稳定性。甚至,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因为害怕丢掉饭碗而一味迎合村干部的指令,没有履行好自身的财务监督职能。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优化策略
经过上述分析,已经对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了解。虽然说,国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以及规范制度,但是,其在具体的实施方面依旧存在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此,就必须要落实科学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切实保证农村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1.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对于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以国家颁布的相应规章制度以及政策文件作为基础,结合农村的实际财务工作情况,进行规范化的建章立制,以此强化对村干部的制约以及监督作用。首先,应该按照我国会计管理规定,构建农村集体财务会计中心,并明确其工作的各方面细则以及工作制度。具体来说,应该涵盖村集体财务的报账制度,村会计工作规范,村报账员工作规范,农村集体预留金制度,财务票据管理制度,存账务管理公开制度、会计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报账员管理体系等等。其次,应该优化构建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涵盖村主任的审批权限,村干部的年终奖金以及误工补贴,在建集体工程管理规范,集体贷款管理体系,土地补偿制度,困难户补助制度,存集体出差报销标准,固定资产以及资源管理制度等等。落实这两个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就能够为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工作?_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制度体系保障。如此,就可以令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稳定并且有序,保证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发展。可以说,这一制度建设,是优化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
2.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
要想保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并保证工作开展的稳定性以及规范性,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以此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有机的监督,实现更加规范的管理效果。对此,首先应该对我国农村的民主理财制度进行建设,构建理财管理小组,并明确其管理职能。在这一基础之上,必须要给其管理职能落实相应的权限限制,以此保证可以对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检查。其次,应该对管理小组的理财职能进行明确,并定期地开展以及村集体理财作为主题的管理会议。以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再次,应该落实有效的外部管理。具体的,应该由乡镇的经济管理部门定期地对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专门的检查,对于在检查过程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必须要落实科学的指导以及规范策略,实现相应问题的尽早解决。此外,还应该加强村镇的审计工作,以此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保障。
3.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入WTO后,我国原有的政府管理经济职能首先受到冲击.其原因有三:一是WTO自身规则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要求占有国家部分管理权,过去完全由国家所独立拥有的经济权力,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所共有.二是WTO将不断影响政府管理决策的自主性.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张,国内外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企图介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府的自主决策能力将受到影响.三是传统的经济管理职能在WTO规则下暴露出明显弊端.以政府对农村的经济管理来说,其直接干预的方式使农民失自主经营的活力,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鉴此,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守WTO的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工作的迫切需要."入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入世"。
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政府在管理农村经济时,必须从事无巨细的微观经济活动中跳出来,让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首先,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政府行为.政府要从直接管理经济转变为间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支持措施,为所有经营者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从以前的“强制命令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第二,要加大服务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不断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田的标准化生产;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竟争,要加快建立信息公开化制度,促进信息自由交换。第三,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调政府转变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弃农村经济管理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加入WTO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不能削弱,还要更具有艺术性。国际经贸往来的种种经验表明,谁对WTO规则学习、运用得越充分,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就越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入世后政府转变职能,肩上的担子不是变轻了,而是更重了。
二、国际市场的扩大,对原有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新冲击,调整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国内逐步融为一体的农产品市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要坚持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兴利避害,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打造区域农业的“航空母舰”,提高本区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发挥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永济市作为农业地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本着“压粮稳棉,发展经济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基本建成40万亩小麦、20万亩棉花、10万亩芦笋、4﹒5万亩油料、20万亩林果、3万亩牧草、5万亩蔬菜、3万亩泡桐、2﹒5万亩水产等九大商品基地,并建成肉鸡、芦笋、油脂、蔬菜、牧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上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普遍存在的生产规模小、深加工能力较差、资本运营机制不够合理等原因,其相对的产业优势在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加入WTO后,按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有目的、针对性地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能力,尽快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产业,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品牌意识严惩缺乏,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对农产品品牌的审报、认定工作,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对已有的品牌(如粟海肉鸡等)要重点加以保护,并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继续扩大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注重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扩张。永济市芦笋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其发展壮大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全市18家芦笋加工企业联合组建成永济黄河芦笋集团,年加工能力3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其它优势产业也要成立相应的产业协会,统一组织和管理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努力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采用集团作战的方式,积极应对加入WTO后的严峻挑战。第三,积极进行产业化开发,发挥优势产业的整体效应,加入WTO后,要真正把区域内有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不能满足于小规模下的种养加工,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选定区域内特色产品,建设生产基地,积极进行市场开发、加工、储运及技术创新、产品链延伸,实施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在鼓励多样化发展基础上,重点发展几个主导产品,以此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最终形成产业规模。今后,粟海集团等龙头企业要继续采取公司十农户的形式,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