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浅谈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3-02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计算机这门课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时多用易被学生理解的、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授powerpoint2003时,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地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还可以让他们从网上自己搜索一些动画、图标等,插入到自己的演示文稿中,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演示文稿,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放映给其他同学看,其他同学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这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他们会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二、精讲多练,作好演示和辅导

课堂教学步骤一般要遵循:讲解——练习——总结。计算机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的有效组合,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机操作,计算机课就形同虚设。作为以学习技能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应坚持精讲多练。教师把主要知识内容讲完后,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提出的问题也比在理论讲解中要多。

三、合理分配学生的上机时间

计算机课最显著的特点是动手实践能力,传授新知识的时间与学生上机时间的比为一比二。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巩固知识,才能明白知识的内涵,所以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四十分钟的教学结构安排应为:传授新知识为十分钟左右,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应为二十分钟(少于二十分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彻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总结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及学生操作所出现问题,表扬操作熟练的学生,指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最后利用剩余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练习。

四、计算机术语比喻化教学

计算机术语是比较抽象的,讲起来比较枯燥,学生难于理解他们的作用,比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运算器是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即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把运算结果存入存储器中。控制器是控制、协调各部件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是计算机的控制指挥中心。存储器是用于存放输入设备送来的数据、程序以及运算器送来的运算结果。输入输出设备是指能够向计算机输入输出各种命令或信息的设备。在了解了各硬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再用如下语言进行比喻论述:如果把计算机看成一个“加工厂”,那么输入设备就像“采购部”,用来输入原始数据与程序;存储器像“仓库”,用来存放数据、程序和处理

转贴于

结果;运算器像“车间”,用来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输出设备像“销售部”,用来输出各种处理结果;控制器像“生产管理部门”,用来控制各部件按给定的指令进行有条不紊地工作。通过比喻论述,加深学生对各硬件功能的理解与认识,使抽象问题得以形象化。

五、把计算机课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计算机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黑板报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黑板报内容,学生要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的输入、设置与排版,还需学会到网上下载图片等信息,这样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六、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4

新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一、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它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注意合作交流,展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具体要求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赋予其生命的活力。

(一)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拓宽对静态教学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等)的内涵与外延;善于抓住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等),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应使学生在解决生成的新问题中生成特有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充满灵感、激情、体验的交流互动中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探索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策略。

1.设计更多的“可能”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有效策略。除了备课堂的时间安排,话题范围、节奏与进度外,还要有开放的意识,预想更多的可能,变“直线式”方案为“板块式”方案;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和可能的回答。

2.提高教育智慧,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根本策略。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对自我完善的追求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讨论和分享。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二)找准动态生成教学的生长点。

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与学环境、文本、教师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学生对数学探索热情的高低,教师应充分估计或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尤其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不悱不愤”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生成中把握好方向,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三)教学策略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2.用生活素材实现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而逐步生成。

3.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

4.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自主化”,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相信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中动态生成。

5.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做好思维导向,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维障碍,让学生在交流中促进生成。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随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6.恰当评价,学习情感的动态生成。评价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运用赞赏、鼓励的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不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逐步在教师恰当的评价过程中动态生成,这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四)学生学习的延续的策略。

课内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课外继续研究,然后到课堂汇报,使课堂教学成为连接课内外的桥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划中心,也使知识产生质变,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生成式教学。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5

1 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思考问题的活动过程,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欲,使各屡次的学生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2 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认知物理的机会,在设计学习方案时,要鼓励个性化学习及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全体效能。创造一种个体和全体相互促进的学习气氛。

3 具体与抽象结合的原则。由于青少年阶段缺乏抽象运算能力而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必须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方案,帮助学生学会内化,适应抽象思维形式。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形式,揭示抽象思维和抽象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个别活动认知来形成概念,提高思维能力。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活动操作的策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精心策划活动的操作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1 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为了达到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数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优秀教材。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课堂要从呆板、静止的教室转到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活动性立体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是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设这个环节。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开展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创设:(1)设置悬念,即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教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问题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动作思维的操作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一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

篇6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是其乐融融,还是冷漠呆滞?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消极,还是越来越积极?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信心是增强还是减弱?

最开始我对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抱怨中考取消生物学科,导致学校、班级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生不爱学。但从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比例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与学生沟通,与老师探讨,查阅相关材料,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这个阶段的孩子意志力薄弱,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

2.社会和家长存在着认识误区,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而在高考中生物所占分值最低,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从而使生物教师课堂教学面临挑战。

3.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常把知识变成不可移动的“重物”,学生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为了“再现”。 许多教师教学中最大、最多的失误,是让自己的学生把主要力量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即背教师讲过的东西,死背教科书。生物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

二、教师是主体,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之一:让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反思过去教学中常见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对个人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人们通过“挑战―成功”,能获得满足感。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中,有一个现象叫作“任务驱动”。例如,可以用限时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合理安排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的比例,及难度的渐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要具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模式之二:将学生引向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密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师根据“不教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并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3.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要能够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积累,获取新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技巧之所在。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那些知识的联系,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而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创造性劳动,学习将变得轻松、有趣。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知识阐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是这么多的矛盾与对立,才有生命及生命活动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生存的生物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才构成生态系统,建立动态平衡。这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动教材。

教学模式之三:改进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用眼、用耳、用嘴、用手,而且还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

篇7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篇8

语文课堂上实施一些有效的创新策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够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创新。本文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提问”的运用角度,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一、语文课堂中导入艺术的应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艺术对于一堂课的成功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无数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联系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与学生生活的共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诱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要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体验,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深层次的,永久性的。特别要鼓励那些不积极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肯定他们的参与价值,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对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云南的歌会》的教学,若学生对于云南风俗人情并不熟悉,就会对于文章缺乏一定的阅读学习兴趣,所以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讨论主题设计一段导语,这样就寻找到学生的共鸣点,调动了阅读的兴趣。如:“前不久王菲和周杰伦、李宇春都来到南京开了个人演唱会,有没有哪位同学亲临现场的?”课堂气氛一下变得活跃起来,通过简聊这些歌星的演唱风格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领略原生态的民族歌会的魅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语,从学生感兴趣的明星演唱会入手,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冗长的文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2、寻找情感共鸣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富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导语,依据文章的情景,营造出“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

“情感派”代表人物于漪老师在这方面堪称行家。例如,她在讲《春》时,一开头就通过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把学生领进对于春天的回忆与向往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满目新绿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在《春》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鸟、蜜蜂、蝴蝶,有风、雨等・・・・・・”这时候,学生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产生要急于了解朱自清是怎样描写这些春景的愿望。这一“情景式”导入,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调动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技能。朱绍禹先生认为:“提问是师生对话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提问,实际上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老师设计问题无意义的现状。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艺术的应用,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要通过老师的巧妙提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实现创新。

1、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其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可能标新立异的想法。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深入钻研,大胆质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

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考虑成熟,苦于无法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其整理思路,运用恰当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谨记:老师的话不一定都是标准答案,权威的结论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作品中的观点可能有其片面性,课本上的知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允许大家质疑。

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不会使课堂陷入“无疑问”的怪圈。

2、巧妙有效的提问激发创新

巧妙而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还能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疑问、大胆想象推理,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也会不断产生。巧妙而有效的提问,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语文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住课文“缺陷”提问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这类文学作品就像是不完全或有缺陷的事物,且这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有时表现在文中用省略号的地方,有时表现在文中含蓄的结尾处,或在文中用侧面描写的地方。语文教学中,可抓住文章的“缺陷”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其思维。

如教《项链》一课,可引导学生想象:当弗莱思节夫人告诉路瓦载夫人,她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路瓦载夫人的内心是怎样的?神情又如何?教《故乡》可抓住文章多次用省略号的地方,引导学生想象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不同的神态以及闰土和“我”的关系的前后变化,进而认识文章主题。教《皇帝的新装》时可启发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怎样了?两个骗子能否逃出去,最终会不会受到惩罚?・・・・・・这些课文都没有描写,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样不仅利于发展学生在想象中创新,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丰富课文的主题思想。

(2)抓住课与课间的“联系”提问

语文文章的学习,可进行一定的“联系”提问,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联想”提问中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途径,不仅让学生温习了所学知识,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思维训练。

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可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除了旧毡帽朋友还有哪些?这些形象为什么迥然不同?这样引导学生由旧毡帽朋友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周立波笔下的郭全海、柳青笔下的梁生宝,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他们笔下的人物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农民形象,闰土、旧毡帽朋友是旧中国最底层的受苦最深的农民典型,而郭全海、梁生宝是党领导下的先进代表。闰土认命,旧毡帽朋友已有了自发的反抗意识了,郭全海、梁生宝则掌握了自己命运,三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二种基本教学技能――导入、提问的运用角度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作了浅层次的思考,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并不仅限于此,还有广阔的天地有待我们去做进一步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83-01

1.巧用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观摩过无数次的课堂教学,回顾总结课堂提问的环节不难发现:体验成功的快乐几乎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有的甚至终年受冷落。尤其是一些诸如优质课评选之类的公开课中,这种"倾斜"愈加明显,其结果是课堂上的"消极怠工者"越来越多,教学也就成了少数人的课堂。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全面性,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是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让那些反应迟缓者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再者可以设计一下提问的形式,比如让学生通过书写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购物情况。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超市去购物(课件出示图片):

水彩笔:8元水杯:4元

玩具飞机:27元文具盒:8元

足球:40元布娃娃:15元

请选购你最喜欢的两样商品,算一算买下它们你要花多少钱,并列出算式。

本片段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超市购物"入手,链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兴趣、易接受,很自然地融入了数学情境中。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爱因其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旦把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铭记于头脑中,将会使他受益终身。

3.1教学生动手

先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一箱有8瓶,回来时剩下一箱,另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有15瓶。

生2:我是4瓶加4瓶加7瓶,一共是15瓶。

生3:我是先拿2瓶和8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5瓶合起来是15瓶。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在此片段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法,而是借助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明确算理、比较算法进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学会了学习。

3.2教学生质疑。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投入学习的前提,敢疑才善思。我们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质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4.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4.1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篇10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数学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求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教学目标不仅要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技能目标,而且要有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追求认知性领域目标和发展性领域目标的整合。

2、明确主体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

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人地位。

一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

二是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研究结果上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三是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是一门以探索自认规律为基础的学科,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都应该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最终应由学生的学习所体现。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它是针对每一节课而言的具体而特殊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四是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数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呈螺旋形、往复递进的、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迈向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帮助。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3、增强发展意识: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注,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实现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篇11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97-01

小学数学教学是奠定小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培养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训练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必须开发优秀的教学策略,利用有益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一种竞争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营造竞争情境,如知识竞答、算术比赛之类的游戏,并将新知识融入到游戏竞赛中,通过游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多多鼓励学生,用竞争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消除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缺点,就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较难学的学科,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外,还具有实际运用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实际运用性。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有30个1角硬币,小明找爷爷想办法,爷爷说好办,收了小明30个1角硬币,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觉得有点吃亏。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想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了3张1元钱亏不亏.先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分硬币中找规律,看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从讨论和实践中得出“1元与10角相等”,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有部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运用了的东西。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某些创造来自他们的直觉思维,有时心血来潮,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更多的想法是在热烈地互动氛围中和相互议论的启迪下迸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照课本上的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将发现其中的结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操作可以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的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不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没一堂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掌握教育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能有效地促进自身养成良好的课堂反思习惯。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课后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每一堂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反思,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进行适当的总结与交流,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改善,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层层设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展开,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让他们积极从事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