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创新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术创新与发展

篇1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篇2

关键词:

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1.1钻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钻井技术是关键的技术,其费用在勘探成本中占据较大一部分。在过去,石油地质勘探多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以获得较快的钻井速度,并且能够减少对地层的破坏和遗漏等问题的发生。在进行枯竭油层开采时,该技术拥有较高应用价值。但该技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设备,在防腐和安全上也有一定欠缺。在新时期,三维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钻井技术则得到了应用,从而实现了钻井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进一步提高钻井效率。1.2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常使用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地下地质情况分析,可以通过记录人工制造的地震波完成石油开采地点的准确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结合计算机等技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也开始在地质勘探中得到了运用[1]。1.3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测井技术的创新上。目前,测井技术已经由数据型开始向成像型发展。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在多组成像测井仪的配合下,测量井眼范围得到了扩大,勘探深度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测井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如随钻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运用,从而使测井工作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2]。在这些技术中,随钻测井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和组合随意等特点,快速平台测井技术则具有较高的测井效率和较低的故障发生率,因此引起了地质勘探人员的重视。

二、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1信息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石油勘探数据的仿真分析和处理。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型,则能完成勘探地区分布特点的直观展示,进而使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模拟也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得到进一步运用,从而在为勘探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2.2综合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综合化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各种勘探技术都陆续得到了综合利用,以满足石油地质勘探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物探技术发展方面,油田勘探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复杂地形的影响,所以还要加强对各种物探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勘探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在钻井技术运用方面,则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膨胀管技术和连续按技术进行水层和断裂层钻进,从而在加深钻井深度的同时,减少对钻井环境的破坏,进而使钻井和测井数据的采集和状态监测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通过多维发展,则能使石油勘探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3智能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尝试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无线遥感技术,从而利用全方位感知系统进行油井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3]。而光线感知系统和新型热史技术的运用,则能在高温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完成环境的检测,并借助系统较强的感应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分布情况的准确判断,从而在降低石油地质勘探成本的同时,为勘探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不断创新,开始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加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能够更好的完成油气能源的开发和保护,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石油地质勘探人员还要加强对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102-04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及其本质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任何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4)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给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S.myers&D.G.Marquis(1 969)在其《成功的工业创新》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对于技术创新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个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1)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2)活动必须实现最后成功。综上所述,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产品和工艺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席酉民(2001)认为,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市场认可),这样一系列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吴敬琏(2009)提出,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徐睁、权衡(2006)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的转变。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支柱产业的转换,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转型包括社会经济综合转型,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狭义的经济转型仅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以狭义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

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源泉,也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催生经济转型的路径主要有: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要素投入并使要素得到优化组合;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流程、新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及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经济转型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一方面,经济转型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总之,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二、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小企业转型的内涵是指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来自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有4225.42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可以说,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和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然而,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其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传统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但这条路已越走越窄,唯有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方能开辟新的发展大地。

其次,来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民营经济30多年的辉煌,另一方面也使得自身走入了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尤其是那种不计成本、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因而追求经济总量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一些地方的经济资源趋于枯竭,环境资源趋于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尖锐。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其它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升,特别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低成本发展优势正在快速消散,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考验。即使是一些属于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范畴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承担的也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同样相当严峻。30多年来,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的一大批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全球能源价格上升、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冲击。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唯有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里解放出来,通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能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中小企业转型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中小企业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还能凭借粗放型增长打一个发展的时间差,那么今天绝不允许再走这样一条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首先就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最后,也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成长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快速成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资金规模看,2005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809.5亿元,户均注册资金2.36万元.到了2010年9月达1.27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0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18.61%和58.05%。私营企业2005年底注册资金总计为6.1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42.6万元,到2010年9月,注册资金达17.73万亿元,户均达21654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89.09%和51.85%。民营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向大型化、高级化发展。“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中迅速成长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和装备先进、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已有足够的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获得政策扶持较少,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条件下,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大规模的、长期性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潮流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顺应调整、变革的大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加快战略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决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它将引领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产业转变。毋庸置疑,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使之成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围绕既定核心业务、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发展,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日益成熟和转化,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转变,由低端产业领域向高端产业领域迈进,由传统的科技创新向高端的科技创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内生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设备靠拆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模仿”,即使到今天也大多尚未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以致只能压价销售、恶性竞争,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培育,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同时,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这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通过与外商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

(二)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篇4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分析

中小企业较大企业相比,灵活性较高,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较低。对于这样特点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不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重点,代表着企业的不可效仿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中小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那么其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技术创新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在进入市场的初期,中小企业基本上是通过技术创新开始创业,新的技术创新给市场中原有的大企业造成冲击,促使原有大企业进一步研发新的技术,对应市场中的创新,保证市场占有率。其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其建立和灭亡速度都比较快,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了社会中各种技术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作用,还是中小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二者都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所以为了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途径来促进技术创新的应用。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际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国外的国家早,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运转起来能够更加灵活。又由于中小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他们没有办法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也无力与大企业竞争其难以复制的产品,因而,中小企业往往将力量投入到大企业不重视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2.中小企业具有广泛的经营范围,成本较高。

随着现在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作为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品种单一,生产量较小,不能大批量生产,导致单个产品成本会增加。

3.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抵御能力差。

从经济情况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与世界相比,流动资金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所以,在中国,企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银行。因为大企业不容易倒闭,银行的贷款有保障,但是对于流动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变成死账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他们的经营风险高,且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抵御经营中出现的风险,抵御能力差。

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鼓励政策以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观念淡薄。

企业都是以利益为主,我国中小企业都是采用比较保守的方式来经营,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来经营盈利。传统的经营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保障,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利润。所以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传统模式,技术创新的观念淡薄。

2.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我国技术创新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人才。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科技人才尤其重要。但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是中年人,缺乏时代的优先感。3.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在中小企业的现状及特点中提到我国中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抵抗力差。就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流动资金的银行贷款上受到限制,所以也会导致企业中缺乏资金。没有资金就引进不了先进的技术,也就谈不上技术创新。以上就是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想要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应该尽力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根据以上所述的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

1.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在我国的有些企业里,大家的积极性减退,多干少干都一样,这样的心理充斥着员工的内心。员工提出创新也要经过层层的批准通过,而且对于员工也没有奖励。所以,员工也就不会去创新。在现代化的企业里,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一个企业堕落,最后退出市场。所以,要增强管理人员和每一个职工的创新意识。

2.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在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存储方面,商业银行成为企业的依赖,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各个银行都要加强中小企业的信贷申请的成功率,提高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3.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稀缺,中小企业应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在高校建立自己的基地,培养自己的专需人才。大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着很好的创新能力,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集聚人才,大力育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4.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法律是保证企业各项活动能够正常、规范进行的规则。我国中小企业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国就要制定出完善的中小企业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中小企业能够有所依据,有所保护。

篇5

中国是摩托车生产大国,在世界同行制造产业中无论是摩托车质量还是产量,都已经名列前茅。虽然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且技术上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由于摩托车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会大量地消耗能源。随着中国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且环保治理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城市出台了“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越来越狭窄。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制定行制造产业发挥战略,对推动行制造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1]。但是,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没有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就会导致摩托车行制造产业走向发展的边缘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这种低水平的制造产业发展非常不利于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是制造产业发展的动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行制造产业特殊性,就要一方面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探索进入高端市场的途径,以使摩托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自主生产摩托车。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呈跨越式发展,而且启动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随着中国的摩托车市场扩大,摩托车制造产业应市场需求而成规模化发展,到1993年,摩托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摩托车产量大国日本。1997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就突破了1000万辆。此时,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呈快持续发展趋势,到2006年,中国的摩托车销售就超过了20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体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中国不仅是摩托车生产大国,而且还是摩托车消费大国。中国所生产的摩托车有很多型号,十多种排量的摩托车,品种已经超过了2000多个。但是,这种规模化的摩托车是生产却存在着隐含。虽然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不断创新,但是,与世界同行制造产业相比,技术水平依然是很低的,而且国产摩托车处于低品质徘徊,且国内摩托车市场处于同质竞争环境,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的竞争没有处于良性竞争状态,更没有适应政策环境而开辟新的摩托车技术创新渠道,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逐渐趋缓。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开始面临压力,无论是摩托车生产量,还是摩托车销售量,都呈下降趋势。2008年当年,中国的摩托车生产量达到2700万辆,占有世界摩托车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9年,中国的摩托车产量下降了7.49%,但是依然超过了2500万辆,销售量也有所下降,下降比例为7.2%。中国也是摩托车出口大国,2/3的摩托车国内销售,1/3的摩托车出口。2009年出口的摩托车超过600万辆,比2008年下降了1/3。从摩托车销售方向来看,中国的多数城市已经启动了“禁摩”政策,所以,中国的摩托车有4/5都在农村销售。可见,受到政策的制约,使得摩托车制造产业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禁摩”政策使得摩托车市场发展前景受到了影响,包括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都有所提升,使得摩托车的利润降低,加之摩托车生产量和销售量的降低,使得摩托行制造产业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中国国内摩托车市场不景气,但是摩托车出口量有所提升,支撑着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继续发展。从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加之缺少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摩托车行制造产业缺乏优势发展环境。随着摩托车出口速度的放缓,中国的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发展陷入低谷。2012年,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市场空间相对缩小,且出口价格敏感度较高。随着摩托车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中国在2011年摩托车出口量有所下降,出口额有所增加。从2012年至2015年,中国国内的摩托车市场需求量持续降低。

2中国摩托车的技术创新研究

2.1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处于科技时代今天,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发展,就要实施技术创新以提高制造产业竞争力。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将计算机充分地利用起来,用计算机将摩托车设计数值化设计、操作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计仿真虚拟化结构对摩托车设计进行改进,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结构、摩托车整车结构等等,都运用计算机虚拟化结构设计,对摩托车的发动机结构和整车结构以优化。对摩托车的创新设计,则需要采用反求工程技术。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才能够推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摩托车精品,拉近与国外先进技术含量的摩托车的差距[2]。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摩托车的技术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摩托车的性能、外观等等,而是更要注重摩托车的节能环保,确保摩托车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可靠性。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诸如,运用计算机控制驾驶操纵、可变系统技术、纳米技术、钦合金技术、激光技术、ABS技术、自诊断技术、陶瓷喷涂技术、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等等。积极地将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与摩托车的功能相融合,使摩托车具有自动驾驶功能、自控防碰功能、语音驾驶功能,且摩托车要启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得摩托车智能化设计,不仅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而且还使摩托车驾驶更为安全可靠,使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是实用性更强。

2.2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

中国的摩托车也要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就要利用新的工艺技术成果,以创新技术解决摩托车制造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摩托车发动机中,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关于到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部分。对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的加工质量以高要求,可以使发动机的装配质量提高,发动机的震动会相对减小。中国对摩托车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但是,对曲轴活塞连杆机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使得发动机的工作效能受到影响。日本是摩托车大国,在摩托车制造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得以广泛应用。中国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所采用的图纸资料是从日本引进的,在摩托车的制造工艺上,则更为注重尺寸精度,使产品的质量提高[3]。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应用技术少有欠缺,使得齿轮的工作性能无法达到高标准要求。只有选用先进的工艺,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才是真正意义地实现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创新。

2.3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

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能力,但是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将科研成果投入到应用领域中。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不仅能够为科研机构以及高校提供应用平台,而且还可以吸收和利用与摩托车领域相关的科研成果[4]。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实现了智力转化,并完成了科技公关。中国倡导走“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就是要求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相结合,根据中国的行制造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并制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将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教理论与摩托车制造产业充分结合,对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济济,具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应用领域中得以利用,不仅实现摩托车制造技术的创新,而且还切实地验证了创新技术成果的有效性。

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研究

3.1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全面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方向

各种高端技术渗入到应用领域中,使得操作系统中渗入了职能技术,不仅提高了操作系统的实用性,而且还成为摩托车控制系统未来的设计方向。将高端技术理论与应用科学相结合而研发的科技成果融入到摩托车制造产业,可以促进摩托车制造产业全方位思考新的战略发展措施,以实现全面技术创新,这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动力。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发展,就要突破低技术水平的竞争,而是要向高端技术挑战,积极地引进新技术,开发出具有高性能的摩托车产品,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精品。中国的摩托车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是这种优势是建立在低价格的基础上的,一旦国家市场上出现具有价格优势而品质较高的摩托车产品,中国的摩托车就难以持续而稳定地发展下去[5]。所以,中国的摩托车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高摩托车产品质量,改变价格优势为质量优势、技术优势。

3.2提高摩托车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与国外的先进摩托车制造产业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在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的同时,并没有对国外的技术进行研发。即便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已经有关科研单位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了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没有将技术、管理、战略性发展以整合,即摩托车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所指为单一化的技术,而没有实现全过程技术创新[6]。中国因缺乏制造核心技术,即便是从国外引进了技术先进的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却明显落后。使得中国摩托车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成为制造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高技术含量的摩托车对技术的检测都要采用试验检测方法,对各项技术指标实施动检测、构建计算机虚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等。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通过引进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验和自动化监控,而且要做到全方位远程控制。这就需要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的生产要素要开辟新的使用途径,以提高摩托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要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能够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要将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高端技术含量提高中国摩托车业的国际竞争力。

3.3中国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着力于解决科技攻关课题

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要积极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才能够在行业市场中打开继续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跟踪先进技术信息,着力于探索技术创新途径,以获得新的产出。针对于摩托车制造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科技攻关课题,需要摩托车制造产业与科研机构合租,共同建立科研项目,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7]。这些科技攻关课题并不是高难度而难以出成果的课题,重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可以帮助摩托车制造产业解决技术性难题,同时还可以改善高校重视论文成果而轻视应用成果的科研管理弊端,有效地解决了形式化科技研究,使得科研方向明确,且科研成果能够在应用领域得以应用。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因一个个科技攻关课题的解决而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禁摩”政策严重阻碍了摩托车制造产业的发展。摩托车制造产业要获得新的生机,就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地地引进创新技术和高科技成果,并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摩托车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伴随着中国的摩托车消费税有所降低,将为摩托车制造产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中国的摩托车制造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雷志宁 单位:广西诚益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亮.中国摩托车行制造产业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制造产业,2013(2):2-5.

[2]王羽.创新发展精诚合作稳步提升和谐共赢———河南力之星三轮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2011年经销商、供应商大会圆满召开[J].摩托车技术,2011(5):28-29.

[3]姜阳.全球价值链下重庆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陈辉.广东省摩托车制造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GEMS模型[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2):73-77.

篇6

工业锅炉技术的创新

a工业锅炉企业创新的能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创新就是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从而为企业创造新的收益。技术创新并不是只要申请几个专利就可以,而是一个从新产品的产生、新工艺的设想以及市场应用等过程,它主要包括新产品的设想、研发、生产以及应用等,实质上是一种集技术和经济为一体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两个环节,所以说,技术创新既不是单独的技术行为,也不是单独的经济行为,它是经济和技术结合体[1]。

技术的创新主要来自于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主要来自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对工程存在问题的探索等。对于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的积累和创造,主要是经过企业内部的科研活动以及组织学生等来完成,另一方面是外部的吸收,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来实现企业创新。对于工业锅炉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让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杂志、报纸以及媒体等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经验,确定发展的方向,注重知识的积累;第二,对具有自我激励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和培养,积极为其创造利于发挥的环境,通过奖励制度或者是晋升制度来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第三,利用各种途径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的训练,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b工业锅炉企业创新的途径

对于工业锅炉企业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业锅炉企业应该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跟上本行业发展的步伐,根据市场的信息向相关的领导提出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以及完整的创新规划;第二,利用合作的形式和一些高等院校、科技院所等进行有效的联合,建设长期并且稳定的科研中心以及研发场地,通过合作来提高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第三,积极与创新委托合作,引进外部人才资源以及先进的平台资源,根据工业锅炉企业的需求,依靠外部的力量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

工业锅炉技术的发展

a层燃链条锅炉技术

近年来,我国工业锅炉企业主要采用的锅炉技术是层燃链条锅炉技术,它的热效率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煤炭没有经过洗选和分级、锅炉燃烧的设备质量比较低以及锅炉燃烧人员的技术能力有限等。为了能够增强层燃链条锅炉技术的热效率,工业锅炉企业对其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应用了层然链条炉排锅炉技术,这种技术在燃料方面优化了煤炭燃料,在设备方面对炉排片、配风结构以及燃烧技术等进行了创新,优化了流动结构、换热原件以及清灰技术等,对于污染物方面,创新了污染物预防以及治理的技术,将流动烟尘的预防和烟气除尘脱硫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工业锅炉的热效率[2]。

b工业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燃烧率比较稿、污染低,因此被称为清洁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的热容量比较大,能够使床内的物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床内的强烈结合,延长了燃料停留的时间,从而使物料实现了循环燃烧,提高了锅炉燃烧的效率[3]。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劣质的燃料的存在,也能将其充分燃烧。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的过程中,它的温度可能会达到1000度,可以在其中加入脱硫剂,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比如,石灰石等。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来说,它在燃烧时采用的燃烧方式是低温、分段送风、分级燃烧的形式,这样的方式能够降低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对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对于工业锅炉企业来说,工业锅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层燃链条锅炉技术、工业级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等入手,分析工业锅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促进锅炉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

[1]翟建楠,崔昶.工业锅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探讨[J].硅谷,2014,23:229+239.

篇7

关键词:

推进剂;技术创新;发展规律

1前言

固体的推进剂是拥有特殊的性能并且含有能量的复合材料,为火箭、导弹等固体的发动机提供动力源,对航天事业的技术发展影响巨大。从火药的发明到如今的固体的推进剂,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但是真正意义上其技术有显著的提升是在二战之后,许多新型的产品逐渐呈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成双基、复合和改性双基3种类型的推进剂。

2发展规律

就固体的推进剂的技术发展历程上看主要有几种规律:推进剂的技术发展始终是围绕着能量展开的;推进剂的技术发展其实质上是对粘合剂的技术;设计推进剂的配方时其思路是持续更新的;新产品的生成要采用互补和交叉作用;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需求是固体的推进剂技术进步的动力。

3创新规律

3.1能量主线的理论

想要提升推进剂的比冲,是需要其原材料的生成热高、燃气所产生的产物其平均的分子量低或者是在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大。依据这个最终目标,研究出一系列化合物。创新历程:第一次,运用硝化棉来吸收海量的其能量很高的硝酸酯,提高了其燃烧温度,进而生成了双基的推进剂,其推进剂所具备的能量远远的高过于黑火药;第二次,往推进剂中添加含有能量的物质,如HMX、AP等,提高了燃烧温度,降低了燃气的平均的分子量,进一步提升了推进剂的能量;第三次,往推进剂中添加足量的金属粉,如铝粉,提高了其燃烧温度,再一次提升了推进剂所拥有的能量;第四次,在推进剂中添加新型的能量高或是能量密度大的物质,如CL-20、AlH3和ADN等,提高了其燃烧温度,降低了燃气的平均的分子量,再一次提升了推进剂所拥有的能量[1]。

3.2粘合剂的牵引理论

在对固体的推进剂其技术的研究都是在新的粘合剂被成功的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的,粘合剂其创新历程:第一次,出现了高分子的硝化纤维,生成了双基的推进剂,其推进剂所具备的能量远远的高过于黑火药;第二次,高分子的合成技术的提升,聚硫橡胶和PVC聚物的出现,促使了复合的推进剂的生成;第三次,高聚物的合成技术的提升,尤其是聚氨酯的化工业的发展,生成了PBAA、PU、和CTPB等推进剂;第四次,在其粘合剂中添加含有能量的基团,生成含有能量的粘合剂的推进剂,如叠氮的推进剂。

3.3交叉的融合理论

融合历程:第一次,炸药和推进剂的融合,在推进剂中添加炸药的成分,进而提升其能量;第二次,复合和双基的推进剂的融合,将两者的技术进行融合,生成了NEPE、复合改性的双基的推进剂;第三次,固体和液体的推进剂的融合,生成了膏体、凝胶等推进剂;第四次,富氧和富燃的推进剂的融合,形成不用外界提供氧气来保持燃烧状态,但需要外界补充氧气进行二次燃烧,进而提升能量的特殊推进剂;化学和其他推进手段的融合,组合化学的推挤技术。

3.4能量的组合理论

火箭的发动机其工作原理:喷管膨胀时排出动能工质,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推动火箭往预定的方向前进。其关键在于工质中包涵有多少能量,其所涵的能量越多,其推力将会越强,最终火箭射程也就会更远。

4国外的技术现状

4.1战略导弹

拥有最先进战略导弹的国家是美国与俄罗斯,通过探索他们先进的技术成果会发现其有以下几种特性:性能高、突防强、使用性能更高、寿命长。

4.2防空的反导导弹

国外的防空的反导导弹其发展趋势是:强高压、易损低、双脉冲,探索其动力系统在使用固体的推进剂上所表现出的特征:使用超强的高压技术来增强其实能量;使用易损低、产生的残渣少、燃速低的推进剂在安全性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使用双脉冲的发动机进而达成对能量上的管理;抑制强高压下产生不稳定的燃烧的技术[2]。

4.3固体的冲压导弹

国外的许多国家对固体的冲压导弹的技术探索出了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外的最新发展导向来研究就固体的推进剂其技术的发展方向:推进剂在最早以前是使用中能铝镁的贫氧的推进剂转向为现在的能量高含硼的贫氧的推进剂、碳氢无烟的贫氧的推进剂等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使用亚燃的固体冲压逐渐拓展到超燃固体的冲压的领域其发动机发展的方向。

4.4固体的运载火箭、固体的助推器

国外的固体的推进剂的技术特点:固体运载时最大程度上使用固体得推进剂,运用战略导弹其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构建拥有运载能力的全固体的运载火箭,同时持续的提升其可靠性;大多数的固体的推进剂是使用燃速和残渣、比冲高的HTPB的推进剂;在整个设计研发中一定要以低成本为中心,具有热塑性、熔温低的固体的推进剂其研发技术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5未来的展望

固体的推进剂的技术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处于发展的状态,在未来其需要有3方面的突破:(1)研发新型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如分子簇、氟氮类和富氢的化合物等,高效的使用高氮得化合物和氢原子的工质,会促进突破300s的比冲上限,加快新型高能的推进剂的研发脚步;(2)先进高能的固体的推进剂其在研究配方上需要分各个阶段进行发展的,根据现在使用高密度和高能量的材料的成功案例,在理论比冲到达300s之上进行分阶段的发展;(3)能量高、燃料充足的推进剂的技术,要引进新型的密度高的烃或能够明显提升燃烧效率的硼粉,进而让固体或超燃冲压的发动机其能量能够被充分的利用。能量高的膏体或凝胶的推进剂的技术,能够满足其能量高和管理灵活的双重影响。温度低、热塑性好、弹性强的固体的推进剂的技术,会依据温度的不同进行可逆的变化。跨专业和学科组合的推进技术[3]。

6结论

依据国外在固体的推进剂这方面的技术的最新研究,借鉴其研究技术来发展我国在固体的推进剂其技术上的发展重点,进而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制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康永.纳米金属催化剂在推进剂中应用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01).

篇8

电影放映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经济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在我国解放初期,电影放映技术借助于外国生产的放映设备进行黑白默片电影播放;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白胶片发展成为彩色胶片,并且自主研发了属于我国知识产权的放映机,随着我国科技逐步关注电影放映事业,大大加快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放映技术主要转变为数字化放映技术,在画质逐步提升的前提下,人们对声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国引进国外声读出头、双红光还音组件等先进设备。随着电影放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后环技术、处理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源模块化开关放映技术、亮度高增益技术和环绕立体声技术等都得到了创新发展,电影技术有了一次全新的革命。进入21世纪后,电影技术再次得到了全新的突破,在原有3D电影基础上改进形成了数字3D电影,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2 当前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成果

电影放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现了目前最优的电影放映技术,数字3D电影是目前占领电影市场的主流放映模式,目前3D放映主要有三种放映技术,即圆偏振分光技术、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以及交替传送光技术。这三种3D创新型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放映技术。

2.1 圆偏振分光技术

圆偏振分光技术即Reald3D,是一种模拟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设置两台并列的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左眼和右眼,同步拍摄出两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电影画面。放映时在左右两台并列的放映机中装入影片,并在两台放映机前分别放置两个偏振轴互称90度的偏振镜,两台摄像机模仿眼睛的观察方式进行同时放映,最终将画面投放在金属屏幕上,形成左右像。当观众带上特制的偏光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最后经由眼睛与脑神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立体画面。圆偏振分光技术在使用中需要偏光镜的同时对屏幕的质地有着较高的要求,圆偏振分光技术的屏幕质地必须是金属材质,所谓金属银幕就是将白色的金属粉末涂抹于银幕的表面,以使银幕反射出各种色光,增加电影的画面感和电影画面亮度。但是金属幕布的造价较高,提高了电影放映的成本。

2.2 光谱滤波分色技术

以光谱滤波分色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放映技术是杜比系统。在实现电影立体效果上,有别于传统的红蓝滤光技术,杜比3D系统放映无需对左右眼实行红蓝着色,而是将滤光轮涂上多层镀膜,直接放在光学镜头前。在电影放映时,观众佩戴一幅同样滤膜的镜片就会得到立体效果,这种技术不需要对银幕有任何处理,原有的普通白色银幕就可以满足播放条件,因此光谱滤波分色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影院。

2.3 交替传送光技术

交替传送光技术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还在使用的XpanD系统是基于交替传送光技术设计而来的。XpanD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电子液晶眼镜、红外信号发射器以及3D同步信号转换器。通常来说,技术人员会在影院前方安置红外信号发射器,以方便接受放映?C发出的信号,并为观众传递信号,观众通过佩戴立体液晶眼镜将会感受到立体的电影影像。交替传送光技术同样对银幕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液晶眼镜造价较高,且眼镜自身装置的电池会造成眼镜整体较重,不利于提升观众观影的舒适度。另外眼镜的电池需要工作人员按期进行更换,这也为影院放映管理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交替传送光技术大多应用于规模较小,便于管理的小型放映厅。

3 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趋势

短短几十年内,人们对电影放映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下,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实现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电影的转变。我国电影放映技术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行创新发展,其创新成果越来越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标准。数字式放映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放映技术,逐渐成为电影界广泛应用的放映技术,数字3D立体放映将是未来几十年电影发展的主流放映模式。随着3D放映技术的不断创新,可以大胆推测未来3D电影中可以创造出不用3D眼镜也可达到3D效果的电影放映技术,也就是说3D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创造出裸眼3D效果。裸眼3D的好处在于其摆脱了眼镜带来的不适感,同时又可以享受到3D立体效果。目前的裸眼技术正处于研发中,并多应用于工业商用显示市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裸眼3D以及更先进的放映技术将会成为现实,促进电影放映技术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篇9

当今,我国正处在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推进阶段,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好循环经济的实践工作。我国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技术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当今许多企业面临的环境污染重、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技术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经济科技含量低、企业技术装备与工艺落后。技术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障碍,实施技术创新迫在眉睫。

1.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时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问题

1.1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企业并不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我国由于技术创新方面的利益分配不明确,使一些企业存在这样的想法:技术创新形成的效益与资产都属于国家,而企业则承担风险与债务,企业的经营班子要承担责任,因此对技术创新没有积极性。

第二,企业没有成为风险主体,这就使得企业缺乏足够压力,只有将技术创新与“风险”挂钩,才会迫使企业兢兢业业进行技术创新;反之,没有人对企业的呆坏帐、亏损技术、创新投资效果等负责,搞好技术创新工作就无从谈起。

1.2科技人员少,创新人才不足

当今许多企业对循环经济研究的人才支持不足,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等现象非常明显。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科技人尤其是一些实践能力很强的技术骨干,由原先的科技岗位转向管理岗位,或者跳槽到其它收入更高的行业。这种科技人才的流失,不只是技术上的流失,而且还会导致原企业的市场份额流失,对企业造成不小的损失;而且这些技术人才的离开,会对其它科技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1.3缺乏创新活力,目标定位不科学

许多企业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目标定位不是废弃物资源化与减少排放,而是末端治理与废弃物处理,这就导致企业只“利他”而不“利己”,虽然投资大,但始终经济效益差。另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的目的在生态附加值与环境效益上,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同利益主体追求的效益是不一样的,而许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并不科学,仅仅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与生产效益,二者的利益冲突、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定位不科学造成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时缺乏足够的活力。

1.4财政投入少、融资困难,创新资金缺乏足够的投入

清洁生产、资源投入、废弃物与污染物的资源化都需要新技术作为支撑,而对新技术创新的投资数额一般都比较大,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往往超过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

首先,企业缺少足够的资本市场支持。国家在引导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上一直缺少行之有效的政策,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更难获得金融上的支持;国家对企业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缺少足够的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与起步期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循环经济的创业板没有建立,没有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其次,财政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近些年来,虽然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科技投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仍然赶不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然无法满足科技发展方面的需要[1]。投入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二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比重偏低。

2.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对策

2.1加强转变政府职能与加快政策出台

首先,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加强服务职能建设,建立经济管理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相联合的工作机制,统一协调计划、科技、经济、税收、财政、海关、金融等有关工作,监督与指导企业对国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方针与措施的贯彻落实。其次,制定各项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通过产业政策制定,国家综合经济部门要鼓励企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国债等形式引导企业投资,促进循环型生产环节在多个行业中形成。最后,制定一系列绿色采购政策,政府对那些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有优先购买权,借此影响企业生产方向与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促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2.2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大力打造知名品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而且,企业扩大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形成自身的专有技术与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注重产学研有机结合。技术创新工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明显不够的,要注重同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相结合,充分发挥出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视野开阔、科研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

2.3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保障

以我国的国情为依据,加快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针对当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水节能等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建筑废物、电子产品、农业废物、包装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规章与法规。加快建立企业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规定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回收与使用单位和消费者等对废物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的法律义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2]。

2.4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共性方面的研发,加大其资金投入力度;企业要多方筹措资金,将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做好资金工作[3],一方面加强企业自身现有融资功能,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与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进行合理运用与优化,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效用。

2.5营造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创新人才与高技能人才建设,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与长远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一方面吸纳与培养出一批领军型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保证科技人才发展渠道畅通,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还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以岗位绩效为基础,将科技人才的专有技术、技术专利与科研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依据其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效益对薪酬水平进行合理鉴定,突出对创新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3.总结

发展循环经济急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而技术创新则是走出我国当前技术水平低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正如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总理的讲话,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快速转变,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保护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地、全面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1 林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创新意识,缺少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业技术创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技术创新逐渐受到了各地区林业工作者的重视,开始学习新的技术,改变以往的传统林业管理模式,但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林业工作者不能正确认识林业技术,没有创新意识,且难以舍弃已经适应的传统林业管理理念,对新的创新技术提不起兴趣,导致在这些地区难以实现林业技术创新,就很难发展经济。除此之外,经济不发达和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林业技术创新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很难引进新型技术人员,林业技术创新受阻。

1.2 主体地位不明确

林业技术创新以来,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一直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林业企业参与度低,资金投入不足,林业技术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满足林业企业的要求,使得林业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想林业技术不断发展,就必须要确定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技术创新和企业联系起来,共同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

1.3 科研成果不足

我国林业科技成果不足的原因,不仅是资金不足和缺乏资金,更重要的是国家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在林业技术创新团队中,高素质的研究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限制了林业技术创新。因此,加强林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增强吸引高素质科研管理人才,是目前林业技术创新必要的研究。

2 林业创新的创新点和主要方向

2.1 提高创新意识,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林业工作模式是当前创新工作的首要步骤。各地区要加强培训林业工作者,更新林业工作者的思想,使其意识到林业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为了保证林业创新的进展,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大宣传,吸引更多社会投资。

2.2 确立林业企业的主体地位

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目前,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林业企业在林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林业技术创新加入到企业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2.3 培养专业人才,创建创新队伍

当前我国林业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欠缺,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林业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从建设创新队伍开始,林业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林业企业也要加强吸引专业人才,让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

3 林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3.1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林业技术的创新,以前林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病虫害威胁、林业产品成活率低等问题都得以逐渐解决,实现林业的生态建设。与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相比,创新后的林业管理更加精准化、数字化,这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对树木生长因素的合理控制,也很好地改善了树木的生长状况。林业的技术创新带动了经济发展,使林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林业产品结构

我国传统林业产品存在很多缺点,例如,生存能力弱,繁衍期长,易受虫害的影响等,都严重影响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林业发展要从培养新林业品种,优化林业产品结构开始着手,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的品种,获得更高的林业产品质量。这样以来,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为林业发展铺垫了道路。

3.3 提高林业人员整体素质

传统林业产业中,林业人员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是引进林业技术创新后,林业人员不需要以前传统的大工作量和高重复性,林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林业发展贡献力量。

4 总结

林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但是林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林业企业积极发挥主体地位,林业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工作步入正轨,带动经济的发展。

篇11

二十世纪末,人们把传统机械制造业称为“夕阳产业”;因为比较新兴的电子工业、化工技术、生物技术、核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产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利润薄、投资回报率低;因此,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调整,一般采取两种措施对传统机械制造工业进行改造:一是加大机械制造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产品价值;二是把回报率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机械制造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全球性的机械制造加工中心、世界的加工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摩托车产业可谓生逢其时;由于我国所拥有的厐大摩托车消费市场、及人材、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摩托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1500~2000万辆,摩托车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台以上,奠定了生产能力崛然雄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地位。其摩托车、发动机产品种类逐年增多,生产能力不断扩张增长,产品的性能、质量水平也日益提高;从而奠定了实力雄厚的我国摩托车工业体系。

加入WTO建立东盟自由区为我国摩托车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我国摩托车产业其人材、技术、设备、制造生产基础雄厚,具备较大优势;国内已有的摩托车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具有的巨大生产潜在能力,为摩托车制造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协作分工使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统计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其技术人材、劳动力成本仅为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的五到十分之一左右,在贫困地区甚至还要低;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会予以保持下去;这为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和摩托车产业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据资料统计,单是我国地处西部的重庆地区就有近一百万人直接与间接“吃两个轮子的饭”,而重庆摩托车板块在国内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经历年而不衰傲然崛起首先得益于西部重庆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及发达的传统机械制造工业所形成壮大的摩托车配套制造业。可以说我国摩托车产业是国民生产参与国际竞争最具发展前景竞争能力的行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摩托车产业实施了积极的“引进、消化、吸收”的政策,强调上规模、上效益;积极实行通过引进外资、合资“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的战略。通过合资学习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初衷,也是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界的愿望。但是,外资企业将我国摩托车制造企业既当作合作者又视为潜在的竞争者,他们并不会主动外溢先进技术,培植自己的竞争者。总之,并不是引进了车型、制造设备、及技术资料就等于转让了技术、掌握了这些技术。我国摩托车产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生产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单靠价格战是不够的,必须提升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质量,我们才有资格与国外摩托车行业竞争,并在国际市场争雄取胜。今后摩托车产业单纯的价格战将进一步转化为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的竞争。我们认为目前我国摩托车产业面临进一步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升级的形势,而正是由于我国摩托车工业科技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制约了我国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升级,制约了由摩托车制造大国迈向摩托车制造强国的进程。

为了提升我国摩托车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质量,引导我国摩托车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摩托车制造业进一步升级,使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尽快与国际经济融为一体。面对全球新一轮经济协作和分工,及世界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和新的挑战,如何使我国摩托车产业成本与技术双翼齐飞?分析研究我国摩托车产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摩托车产业必需实施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参与国际竞争。当前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当十分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科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以争得市场份额、拓展生存空间、求得自身发展。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中企业之间的较量也是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的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的较量。而在核心竞争力中,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正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如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拥有了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条件,也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对于我国摩托车产业来说才有可能实现摩托车强国梦。

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设计理论、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创新。当今世界已进入科技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产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例如,利用计算机数值化设计、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化结构设计与改进,利用计算机对发动机的燃烧控制模拟、虚拟化计算理论完成对摩托车发动机结构优化改进设计;利用多体有限元计算机数值化虚拟化结构设计技术对摩托车整车结构及零部件进行优化开发设计;利用反求工程、逆向工程技术创新设计。实施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产品的开发,追踪国际先进技术,缩短我国摩托车制造业与国外先进技术产品的差距,并且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水平先进的摩托车精品。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摩托车技术对使用性、可靠性、节能、绿色环保、安全保证、方便、骑乘舒适性要求的提高;智能化、高科技水平将不断推动摩托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我国摩托车制造业应积极主动地利用人类一切科学研究成果,对摩托车设计制造最佳参数的选择、电子计算机驾驶操纵控制技术、纳米、激光、陶瓷喷涂、镁铝、钛合金技术、电喷技术、可变系统技术、ABS技术、车载电话和音响、自诊断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微电脑集中控制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将信息化新概念进一步融入摩托车的功能中:而自动控制防碰、语音驾驶、自动驾驶、车况报告等许多功能将得到延伸和开发应用。现代摩托车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例如,最新推出的智能化概念车,可以实现人车的双向交流,操作系统智能化高、简洁、方便、可靠性实用性强,代表了未来车控的发展方向。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设计理论、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多点思维推进摩托车制造业全面技术创新,代表了当代摩托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摩托车产业不能仅满足于在低档次、低价车上的竞争,应善于敏捷地利用新技术,创造民族品牌精品;改变目前我国摩托车产品出口主要优势在价格低廉而质量水平缺乏档次的状况。争取做到不仅输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而且还可以输出品牌、技术、专利。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优势,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再创辉煌。

2)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成熟的技术成果进行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解决摩托车制造中大量的制造加工实用技术型问题,提高我国摩托车加工制造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以摩托车发动机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制造加工为例,曲轴活塞连杆机构是摩托车发动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和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摩托车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的精度,提高产品装配质量,以提高可靠性减小震动。在我国发动机使用和工作过程中,其发动机的磨损、变形,振动和噪音有很大部分是由曲轴活塞连杆机构造成的。尽管我国引进了国外制造的车型和发动机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设计图纸资料,但曲轴活塞连杆机构加工的一些核心技术、关键的地方还并未完全掌握,因而影响了发动机的使用工作质量。又如摩托车发动机广泛采用的变速传动件齿轮的制造加工,由于未掌握其关键技术,国外购进的某些相同配套齿轮其精度比国内自制齿轮零件的精度还低,可是在实际的装车试用中啮合传动噪声很小,效果反而较国内制造的好。在对比检测中发现齿轮的基本参数是一致的,两者只是在齿轮齿形的形状等一些细微的关键地方与国内生产的齿轮有所不同。又如我国引进日本制造的某摩托车,在曲轴的一级传动齿轮连接处,按引进日本公司提供的图纸资料加装一内齿圈,其减震效果显著。在我国的一些摩托车制造企业中摩托车齿轮零件设计参数,是引进日本摩托车公司提供的图纸资料,国内的企业也是基本按照产品图纸资料加工的,而在企业选择制造工艺时,为提高产品装配质量,有的地方在理论尺寸精度上还高于日方引进资料规定的加工工艺。但是,生产出的齿轮其工作性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何在理论上确定齿形的修形参数来保证产品质量,精度的控制项目、误差范围、齿廓形状的控制、齿形测量;如何利用先进的装配工艺技术分组选配法等提高产品的装配质量。这类实用工程技术型问题也是我们在实施工程技术创新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篇12

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