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税收组织收入职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物质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全县地税部门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实现了地税收入的稳步增长。19*年-20*年全县地税系统税收收入累积达到8.77亿元,以年均21.9%的速度高速增长。20*年全县地税总收入达到1.708亿元,同比增收4386万元,同比增长34.2%,地税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8%,地方税收收入增幅超过全县GDP增长速度10%高出19.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的连年超额完成为支持全县经济建设,保证稳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
(二)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发挥直接调节作用
国家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投资方向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有利于建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面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积极搞好经济税收比对分析,认真研究运用税收政策拓宽税基,壮大财力,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的调整,不仅拓宽了税基,调节了经济,而且对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地税局出台的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福利企业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纳税人负担,培育了后续税源。
(三)加强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
一是因地制宜研究税源管理新途径。税收征管始终是潜在经济税源转化为现实税收的基础和前提,加强税收征管和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遵从度,又是实现税收收入超税基增长的主观动因。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狠抓征管基础工作,加强税源管理,大力清理欠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堵漏增收,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二是优化纳税服务,把优化服务体现到依法治税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近年来,全县地税系统正在推行网上申报、“税银一体化”;实行约谈制度,推行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加大对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六公开”,大力推行“阳光作业”,推行“一窗式”管理,“一站式”、“温馨导税”和规范化礼仪服务,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使纳税人能够积极履行纳税义务。
二、当前地方税收职能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结构不合理
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源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地税收入的视角来审视分析当前进贤县地方经济税收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县从近几年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以及2005年开展文明、花园城市创建,进行了大量的基本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拉动了建筑业的飞速增长,而之后我县进入经济结构调整期,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逐年减少。随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急速增温,拉动了第三产业的飞速增长,使得全县整体经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20*年税收收入分产业情况来看,制造业税收入库1201万元,但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仅占7%;建筑业税收入库6439万元,但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占37.7%;金融保险业税收入库830万元,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占4.8%;房地产业税收入4*4万元,所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占29%,邮电通信业税收入库791万元,占税收总额的4.6%,商业税收入库331万元,占税收总额2%,服务业(包括饮食业)税收入库1282万元,占税收总额的7.5%,其他税收入库1262万元,占税收总额7.4%。
从以上我县地方税收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数据可以看出20*年以来我县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所占比重很大,达到全年税收总额的66.7%,而制造业税收却只占7%,服务业税收也逐年增长,达到税收总额的7.5%,商业税收所占比重不大,仅达到税收总额的2%,税源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力及稳定的税源增长点仍将继续困扰我县的地方税收工作。
(二)一些税收征管措施还不适宜经济发展要求,削弱了税收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征管手段落后。尽管近年来税务系统不断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实现了从纳税登记、税款征收到税款划解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的管理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许多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导致对税源的发展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预测、分析和监控。
(三)税收执法环境不够协调,影响了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
在税收调控过程中,一方面,一些政府相关部门配合还不够默契,涉税信息的共享度比较低,影响了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一些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意识不够强,税收法制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偷逃骗税现象客观存在。
三、如何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推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经济与税收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的税收基数中,含有不少特殊因素,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比例确定税收收入计划,难免使税收收入计划与经济增长之间发生脱节。因而,在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评估各乡镇税收规模与征管绩效差异时,要遵循“经济-税源-税收”的思路,税收分析不仅要关注收入总量增减变化,更要分析各税种收入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变化的原因,要切实转变以往将GDP总量、增速与地方税收规模、增幅简单挂钩的思维方式。要逐步创造条件,根据税收与GDP的内在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分析和预测模型,对税收收入进行科学预测,按照经济规律和税收法规征税,确保税收持续、稳定、合理地增长,实现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经济结构,培植壮大税源
要充分认识税源经济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支撑。积极涵养税源,逐步建立新老税源交替,大小税源并举,支柱税源多元化的多层次地方税源体系,是确保税收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财源建设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它体现了经济发展与增强财政实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新财税体系,对中央与地方税作了明确划分,财力分配关系更加明确,今后的格局是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快结构协调,运行质量高,哪个地方财力就多。因此,我们要树立“围绕经济抓税收,围绕税收促经济”的大税收观念,把发展经济培植税源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作为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1、应着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摆脱只依托烟花、医疗器械、钢结构等行业,这种靠资源累积滚动的增长方式不是一个地区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资源转换、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路子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路。
2、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围绕发展烟花、医疗器械、钢结构、文化产业及其深加工产品一体化特色经济,进一步做大优势企业,做强烟花、医疗器械、建材、钢结构、文化产业五个优势产业集群,拓宽发展领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由于地方税收与第三产业相关度最高,因此第三产业权重越高,越有利与地方税收增长。近年来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反映出第三产业的优势,因此现阶段我县的产业结构是有利于地方税收发展的。为此,应围绕构建“新城区”服务中心,加大对轻工业、房地产、服务业等非资源型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实现非资源型产业规模化,这样必将会加快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地方税收的增长比例会逐年增加。
(三)强化税收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1、由于废铜是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管好、用好废铜资源也是我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要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其次还应调整企业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政策中按政策规定调增计税工资成本,认真落实福利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对废铜冶炼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近年我县房地产行业市场火爆,价格不断盘升,利润大但税负较轻,应适度的调高该行业的税负,对增加财政收入及给房价降温都会起到溢滞的作用。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贤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是一个重要的中坚力量,属于税源培植的重要方面。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蓄积经济增长后劲,税收政策应起到主要引导作用。比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取消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限制,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应按实准予税前扣除;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征税。通过税收政策调控,引导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税源管理,实现县域税收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完善税收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县域地税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实现县域税收与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工作方针,科学下达税收计划,达到营造环境、涵养税源的目的。
二是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逐步实现全面税源监控。税源监控是对税收来源状况、发展及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是做好税收预测、提高均衡入库水平的前提。要按照“总体规划、集中数据、方便查询、全面监控”的原则,在新的征管软件系统平台上,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集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为一体的,功能齐全、传输及时、反应迅速、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源实时监控体系,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资金运用、财务核算等环节的情况。同时,要建立重点税源监控分析系统,通过对各类重点税源户的生产经营与税收征收情况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进行有效监督。要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纳税能力估算,研究各产业、各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收入规模与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行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实现利润等经济指标的关系,分析测算各产业、各行业重点税源企业提供税收收入的能力和税负状况,适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减变化情况,为实施精细化税源管理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三是进一步实行简政放权,规范税收管理权限。我们要拓宽地税工作新思路,实现地税工作重心向税收征管、向基层转移,以继续深化征管改革为运行平台,进一步规范税收管理权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促进县域经济和税收的良性互动发展。
(五)打好“服务牌”,全力优化税收环境
1、用足用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涵养税源,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首先,要认真疏理新办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同时抓好纳税辅导,让纳税人不但了解政策,而且要用足政策;要强化对税收优惠政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保证基层地税机关不折不扣地将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决不允许因税收任务而不执行或不及时落实已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执法检查,防止税收优惠政策的滥用。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42-02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信息服务,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政府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信息,离不开高校图书馆这一地方信息中心。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值得图书情报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 高校图书馆情报职能概述
第一,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成二次或三次文献,使之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文献进行深度加工、浓缩,通过载体将得出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功能。
第三,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指高校图书馆合理利用现有知识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等提供文献参考、信息咨询、情报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放服务的深化和发展。
二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咨询服务,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向社会的延伸和扩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献
我国的历史文献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是中华民族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实客观记录,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藏。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献,对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历史文献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历史文献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研究的参考价值、发展的借鉴作用、建设的铺垫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特色数据库
数据库是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制作的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依托这一资源,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从馆藏文献中摘录有关信息,运用信息重组技术,深度加工和序化,实现从文献的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制作出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开放,继而广泛而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3.课题查新服务
科技查新工作为地方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等提供了客观依据,在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和公证性、避免重复浪费、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查新工作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域,强化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是图书馆开放服务的重要模式,应作为情报服务的重点来抓。
4.情报素养的培训服务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对用户的培训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开放服务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机关人员的情报素养,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情报意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正确途径,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5.开发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开展远程信息服务
开发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网络导航,即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某些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的网络资源,建立专题的网址库进行网络导航。层次更高的情报信息开发是建立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即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专题信息进行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高校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开展远程信息服务,比如,为地方的研究与开发服务进行课题论证、科技查新、定题跟踪情报服务、协助科研成果鉴定等,形成专题性的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或综述、述评、学科动态之类的三次文献产品,或把情报咨询、原文传递、代查代检的结果等,通过网络传递给用户。
三 加强高校图书馆情报职能的措施
1.狠抓情报咨询队伍建设
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图书情报咨询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情报咨询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情报方面的知识、方法、手段,特别是对本校的专业特点要了解。图书情报咨询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情报意识;有对文献信息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整理、报道述评能力;能够熟练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料;能掌握一门外语并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另外,在考虑情报咨询队伍建设时,要争取各专业的资深教师参加,让他们成为兼职情报咨询人员。
2.搞好文献资源建设
文献资源建设包括两方面内容:(1)搞好所设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建设;(2)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第一,依靠馆藏资源和高校相关学科的优势,为地方农林产业提供技术信息。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结合泰安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林学院和园艺学院等院系为泰安市的泰山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大棚蔬菜、花卉和泰山女儿茶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山东农大报共同出版了科技信息专刊,把最新的实用技术介绍给农民朋友。
第二,随着各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地方政府决策机构必须要了解旅游产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了解游客的需求,这样才能合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发利用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报学知识,为政府决策者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旅游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及时调整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作为驻泰高校图书馆,配合泰安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设想,利用馆藏的泰山文献资源建立了以泰山自然风光、泰山旅游指南、森林植被、物种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泰山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政府决策者制订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详尽的参考资料。同时,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还不断挖掘泰山景区的内在文化底蕴,为新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建设提供了信息支持。
3.规范图书情报服务工作
第一,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高校图书馆通过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可以树立起图书馆和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好地体现出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从而赢得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则可以从这种重视和支持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而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服务对象所属领域,熟悉本馆馆藏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强化社会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信息搜索的能力,也是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内容。对社会用户开展用户教育的方式有:(1)举办有关图书馆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特别是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训班;(2)通过编印小册子、宣传材料简报,进行文献信息知识和检索方法的教育;(3)利用可能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等宣传、介绍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功能和项目,吸引和培养信息用户;(5)在网络上建立Internet教室、Internet导航、用E-mail发送教程,通过网络进行培训。
第三,建立合理适当的收费标准。
4.加强自动化情报检索设备配置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设备主要是:小型机、超级微机、高档微机和普通微机、光盘、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以及其他外部设备。
5.主动与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协作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协作关系的建立,为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关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了平台,大大提高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水平。
6.塑造良好的公关形象
树立公关观念,开展公关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自身影响,争取社会和公众的支持,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更多的人来关心图书馆事业,参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情报服务,是图书馆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图书馆服务走向开放性、社会化、多元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加强自身情报职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卫莉.地方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3(3)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存在着缺位现象
所谓缺位是指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导型的政府未能随着市场的发育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及时地向公共服务型的政府转型,政府未能真正做政府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市场却无法做到的事。当前,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然比较薄弱,政府应当承担的一些公共职能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长期滞后,教育投资少,教育经费短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学难,城市孩子上学贵的问题日益凸显。第二,医疗保障方面步伐缓慢。医疗保障属于政府应尽的职能,政府在这方面也存在着职能缺位。比如,群众反响比较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频频出现。第三,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对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愈来愈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出现。第四,政府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我国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快,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起来。但是,政府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造成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使法律缺少了应有的威严。
2、政府实行经济管理职能方面存在着越位现象
所谓越位是指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未能随市场的发育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型,政府依然在做市场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当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象屡禁不止。企业没有真正的投融资自,政府对投融资风险问题管得过多,政府对企业的投融资项目要经过层层审批,导致企业立项困难,因而失去很多市场机会。同时,由政府许可证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等形成的行政性垄断阻碍了资金、技术、产品、劳动力在各产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和一般均衡价格的形成,市场运行紊乱,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对策
1、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反思总结、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健全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提高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其次,针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职能缺位问题,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上来。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问题方面多下功夫,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2、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还企业自
中国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缺乏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适度的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各种资源的模式,将这种职能交给市场,使政府权力从“无限”变成“有限”。要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功能,转变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做法,还企业以自主经营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3、健全行政审批制度,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首先,要建立行政审批法,确保行政审批的规范化。其次要改革行政审批体制,建立行政审批听证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最后要建立行政审批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审批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监管机制,完善审批追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合理、高效、廉洁、公正、透明、便利的审批制度,将政府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4、完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建设
政府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而法律是保证政府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健全有关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法律法规的同时,努力完善政府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政府行为和对政府行为的监督、约束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能够用法律法规确定下来的,就把它用法律法规确定下来。各级政府要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依法行政,减少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尽可能避免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
转变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在总结经验,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在多方努力与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刘军.经济转型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分析[J].财贸经济,2000(8)
[2]梁文群,张永红.转型经济中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探讨[J].经济师,2005(5)
[3]于立,刘妍,宫长亮.经济全球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J].科技与管理,2005(2)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465-04
回顾高等学校职能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在延伸、拓展的。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及在中国的稳步推进,积极走出“象牙塔”并日益融入社会的高校职能必将蕴含更为丰富、更富时代气息的崭新内涵。
1 相关概念
1.1 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
1.2 职能及高校职能
职能是人、事物或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起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一种育人机构有着自身的独特作用,这种作用的持续发挥决定了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2]。
关于高等学校的职能的研究,近年来颇为热门。有学者提出高等学校具备五大职能: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科技孵化器和就业指导[3]。也有学者提出了四大职能:即培养高级人才、发展高深学问、参与社会生活和对外学术交流[4]。还有学者提出了多项职能,即高校除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外,至少还具有文化创造与导向、个人的社会升迁等职能[5]。不过,最主流、最经典的观点还是高校的“三职能说”。“四职能说”、“五职能说”、“多职能说”均是对高等学校职能的细化及拓展,它们均可宽泛地归类到传统的“三职能说”中。因而,目前关于高等学校职能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高等学校职能的分类上,而应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对决定高校组织特色、影响高校运转效率的职能内涵的探究上,尤其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
2 新农村建设与高校职能的关系
2.1 新农村建设要求高校从职能内涵上相呼应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任何重大的社会变化、变革都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回应社会的需求。在《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方针”[6]。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一次由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高等学校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思想,坚持服务“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来看,不论什么层次、类型、级别的高校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回应社会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将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去。
从“职能”的定义得知,职能就是功能或者应起的作用,组织发生作用,实际上是组织的职能在发挥作用。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看,组织的职能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组织职能的界定和划分必须与组织的环境相适应,这个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以,从本质上讲,要求高校调整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的职能发生转变,要求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就是要求高校职能与外部社会环境相适应。
2.2 从高校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职能内涵应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新办学校的数量增长迅速、生源减少、学生就业难、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等。面对巨大变化的环境,高校如仍抱守先前固有的职能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但这种调整和转变只有与国家、社会或行业重大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时,高校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谋求自身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分布区域广,实施时间长,投入规模大,参与机构众,高校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主动拓展和更新职能内涵。如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那么,高校就应该积极拓展人才培养职能的内涵,把培育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农业科技作支撑,那么高校就应该加强涉农的科学研究,充实高校科研职能的内涵;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文化、卫生、医疗等大量的服务,那么高校就应该发挥自己所长,组织力量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此丰富其社会服务内涵。
3 高校职能内涵
3.1 人才培养的内涵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演进过程来看,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产生并存在的原动力。直到现在,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仍然是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
知识的传授是各高校日常教学的最基本工作,一般来说,各个高校都有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要注意完善和拓展,除了传统的种植、养殖业学科外,要更加重视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相关的学科专业的建设,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如农村理论政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村规划设计、农村环境保护、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体系。
相较于知识的传授,育人的工作更加重要。《礼记·大学》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当今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7]。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人的思想、意志、品质、能力的重要性,是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除了这些,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农村特需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生态意识、人口观、“三农”问题、民风民俗、适应能力、基层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3.2 科学研究内涵
国家教育部对科研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一项职能始于19世纪德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及其所获得的成就。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和依赖性的不断增强, 高等学校在创造知识、发展科学上的优势日益明显。高等学校拥有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级知识分子、 现代化的科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以及信息手段等优越条件,可以进行一些高水平的研究, 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能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出自高等学校,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绝大多数重要成果也出自高等学校[8]。但另外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往往都只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应用型研究;重视工商领域的研究,忽视农业领域的研究。所以,相对来讲,高校对农业科研的投入还是有限的,农业科技成果偏少,水平偏低。据统计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至少相差15~20年,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0%[9]。因此,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及时把握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科技需求, 加大对农业科研课题的投入力度, 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改革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把在服务 “三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克难攻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供成果支持,使农业生产建立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绿色农业的理念和模式之上。
3.3 社会服务内涵
关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定义,学界尚未取得共识。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应用知识去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应用知识的目的[10],也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就是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为目的, 以培养专业人才职能和发展知识职能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所提供的具有学术性的服务[11]。中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王伟廉指出:“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不仅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高校的社会服务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也被高校自身发展所需要。”本研究采用潘懋元等的观点,即社会服务是指直接服务,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只是一种间接的服务。
必须承认,由于农村往往地处偏远,条件落后,比较效益低,高校服务农村的积极性不高,通常只是被动应付,主动的服务远远没有实现常态化。如前所述,参与新农村建设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服务农村社会需要应是高校的制度化服务内涵。服务的内容包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
4 高校职能实现的途径
4.1 人才培养
4.1.1 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高校要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倡导大学生就业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成功在农村的职业发展理念。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之路,融入历史发展洪流中,不断增强创业意识,切实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钻研理论和技术,成长为身怀致富技艺、立志到农村建功立业、与广大农民齐奔小康的人才。二是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把自己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12]。
4.1.2 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养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 高校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方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坚持以能力提高、素质提升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学科交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吸收最新的农村适用的科技成果,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努力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教育、管理、文化人才的多种需求[13]。
4.1.3 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培养新型农民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开展 “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的初级培训,开设一些如水产养殖、观赏园艺、畜牧草业、林业资源等短期培训班,丰富农村业余科技活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的需求,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
4.2 科学研究
4.2.1 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 根据农村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示范效应。其中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实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间的关系,促进三者的有机结合,发挥高校信息密集优势和技术优势,服务农户,发展农村经济,带动产业发展[14]。
4.2.2 积极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校地、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之一。高校可以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通过与地方开展科技合作,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共进双赢,而且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企业在农村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加大农村科技开发投入、持续提高农村科技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可采取知识产权许可、入股合作办企业和自己创办企业,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为主的横向合作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等多种方式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支柱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15]。
4.3 社会服务
地方高校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直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切入点就在于为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当然,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需求差异很大,各高校应根据供需双方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以下的服务切入点可供借鉴。
4.3.1 提供民主政治服务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保障其基本权利得到行使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有赖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的优势,传播民主管理的理念。如定期在农村开展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开展村干部培训班,传授民主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指导农民建立自治组织,以集体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湖北高校在以“校村结对”形式服务新农村过程中推出了协助“结对村”强化领导班子、完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的共建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3.2 提供农村文化服务 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方面,集中表现为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新文化。高校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向乡村传播文明、健康、时代气息浓厚的新文化,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农村提供直接的文化给养。如湖北高校通过与“结对村”联办文艺节目、建设“农家书屋”、送办公设备构建远程教育体系等方式,初步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新农村。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3.3 鼓励专家、教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组织选派科技能力和组织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面对面地解决一些实际的科技难题。可由各省教育厅牵头联合有关院校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口合作,通过“校村结对”、“科技大篷车”、“教授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或途径引导高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村生产第一线,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广泛开展合作攻关,对新农村建设中所涉及的科技问题进行答疑解难。
参考文献:
[1] 陈 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的职责和使命[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74-75.
[2] 谢开勇.对高校职能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87-89.
[3] 王洪才.论当代高等学校的五大职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6):11-14.
[4] 高耀明.论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J].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6(Z1):44-45.
[5] 王伟廉.试论高等教育学的改造[J].中国高教研究,1994(1):63-65.
[6] .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0l-02(2).
[7] 尹艳秋.必要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历史考察与建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8] 沈振峰,胡紫玲,赵 静.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5-217.
[9] 严桂花.高等学校职能内涵及其关系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76.
[10] 徐 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1]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2] 张维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5):183-18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23-01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设计市场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教育自身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市场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这里面不仅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基础性与研究性的教学环节,要真正做到“教、学、研”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立足于培养“专业素养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潜力大”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对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标定位及途径作了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当前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行业前景十分广阔,导致各大高校都纷纷效仿开班环境设计专业。然后由于各大院校的在教学资源、水平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缺乏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不同类型或不同高校往往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使其在专业定位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有的高校就把环境设计单纯得理解为“室内设计”对学生进行培养,虽然名为“环境设计”,课程内容则偏向于室内设计、装修以及美化等方面,这些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综合素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此外,我国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殊不知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阔,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环境设计人才能力培养的定位
(一)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掌握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以及专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环境设计是一门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它不单单是一门艺术,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其他学科的因素。这就对环境设计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如美学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钻研色彩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功能设计则还需要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一定的研究。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地了解专业内涵与外延,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以及文化底蕴扩大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学以致用,为今后实践能力的加强提供理论指导与“能量”。
(二)良好的设计表达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环境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首先要能够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纸表达出来,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优秀不只是其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以及想法,还需要将这些创意通过图纸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手绘、电脑绘图和模型制作的基本功底,否则,就不能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思想。其次,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销员推销实体产品不同,设计人员必须与客户交流和沟通,并推销自己的创意设计思想,相比实体产品的推销更有难度,所有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策划与创新能力
每一个环境设计实践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项目背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再到方案设计,都是一个设计策划与创新的过程。设计策划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设计策划体现的是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才能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其他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环境设计人才还应具备其他综合能力,如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力、一定的求知欲和感受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思维以及工艺,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当中,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
三、高校如何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
(一)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实用的技能和知识。除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基本以实践环节教育为主。根据各年级、各教学阶段的能力训练的确立,将实践环节分为艺术造型基础实践,如素描、色彩、写生实践等;设计基础实践,如设计构成、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设计模型手工实践等;专业设计实践如专题空间设计实践、专业考察、环境工程技术实践等。不仅要加强实践性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比重,更要在非实践课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在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考察报告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项目策划等环节;在专业设计课中引进实际项目或竞赛课题,按实际规则要求与评价进行设计实践。这些是培养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还会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培养单纯艺术人才的目的应用于设计教学,教学过程应该要有一定的偏向性以及针对性。
(二)提高专业素养,重视研究性课程学习
创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必须要充分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使设计人才在进行实际设计时能够好走很多弯路。而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和探究性学习作为基础,确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不仅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设计实践,提升实践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
积极打造多元化产学研实践平台,如工作室平台、创新实验中心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个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让其能够充分体验设计实践;通过学校的力量多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学生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组织、参加国内外环境设计展览与竞赛,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设计氛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努力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论
环境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还需加强实践教育,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培养,把增强学生文化内涵、激发创新活力与设计实践能力并重,进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上述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定位以及对高校培养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分析与建议,可以得出一条总体结论就是,高校的环境设计教育必须要与市场和社会相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支撑,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的环境设计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艳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3,10:52-5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双方合作共赢得以体现的最佳平台。建设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推动高职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分析
1.1 职业院校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了取得好成绩,有的职业院校专项拨款购买竞赛设备、建立专项实训室,成立专门“竞赛领导小组”,选拔大赛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大赛培训提高,指导教师通过院级竞赛挑选参赛“黑马”,一旦确立参赛赛项和参赛选手之后,便全心投入到竞赛训练中去,直至竞赛结束。职业院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检测教学成果,一切为大赛开“绿灯”,为大赛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精力。
1.2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能大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招聘现场表示:职业技能大赛将与更多企业合作,并将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赛项和考核流程及标准,推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为了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和增强企业影响力,一方面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深度参与比赛的设计、命题和裁判工作。
2 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设要实现制度化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向企业展示办学成果,输送高技能学生的最佳平台。这种竞赛效应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出现了片面追求“大赛竞技”的现象,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化建设。职业技能制度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制定相关竞赛制度条例上,而应重点落实在职业技能竞赛序列的建设上,建立“学校、地区、省(自治区)、国家”四级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
2.1 要逐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分级举办制度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应结合地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计划,逐步形成代表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逐级举办的格局。各职业院校依据各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技术协会,制定院级职业技能竞赛章程和制度,由专业技术协会按照学院统一计划组织实施全院技能竞赛,选拔出优秀技能竞赛团队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最后由省级技能大赛组委会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此,逐步形成了分级制度:校级技能竞赛由学校组织,各级教育部门分别负责组织相应级别的技能大赛,并负责统一组织参加上一级别的技能大赛。
2.2 要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定期举办制度
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目的是提升全体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然而,目前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基本上是只有少数教师指导和少数学生参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短期集中训练,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是少数专业教师和一小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但是却无法覆盖到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中去,这违背了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初衷。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必须转变现在的局面,努力做到专业师生全员参与。院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设立竞赛项目;省级、地市级、县级技能竞赛应面向地区内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设立竞赛项目。技能竞赛应列为一项重点性和常态性的工作,坚持定期举办。
2.3 要逐步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深度参与制度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行业企业在技能竞赛中的作用,各地主管部门应积极联合优势行业企业共同举办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积极引进企业最先进设备,支持服务技能大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大赛评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选拔招聘优秀获奖选手。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结合,争取在学生获得竞赛荣誉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竞赛成果和职业资格相挂靠的局面。
2.4 要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制度
各级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机构应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技能训练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地域特色,制订科学的技能竞赛方案和评判标准。应从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评委可由地区职教专家、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的专家等组成。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技能竞赛的评判质量。
总之,在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在国家层面制定有法可依的法律保障,建立统筹规划、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长效制度,才能让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发挥真正作用,使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要素得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在本设计中,对卫生间的冲水、照明和清扫进行监控和管理,因为景区的卫生间都在户外,通风状况良好,因此没有进行排风设计。设计中控制器选用的是西门子S7-200PLC。以每个蹲位为单位,通过对电磁阀和流量计的信息采集进行判断分析,完成对冲水系统故障的排除。同时配备了自动冲水和手动冲水两种方式。照明系统采用亮度传感器控制和手动控制相结合。为了及时清洁卫生,对入厕的人次进行计数。当入厕次数达到规定的次数,就报警提示清扫。在监控过程中的报警信号会通过监控室的指示灯显示,在人员确认后方能解除报警。
2系统架构
图1为系统设计框图。以西门子S7-200PLC为控制器,输入端信号主要由红外传感器、亮度传感器、流量计、冲水手动按钮和照明手动按钮组成。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则控制电磁阀(设计中设计到4个电磁阀)、照明灯和报警显示板。在本设计用到的两种传感器中,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用于入厕人员检查,亮度传感器用于周围环境的亮度检测。流量计信号是提供电磁阀正常工作与否的比较信息。为了提高控制的灵活性,对于冲水控制和照明控制都配备了手动控制按钮。报警提示板是针对有报警的信号进行显示,方便清洁人员和维护人员准确判断并进行及时处理。
3系统控制
3.1冲水及清扫系统
YV1是总水阀,YV2是蹲位工作水阀,平常这两个水阀处于接通状态。YV3是蹲位冲水阀,YV4是蹲位冲水备用阀。在冲水的水管上安装了流量计,可以进行水流的流量检测,结合电磁阀的工作情况来综合分析判断电磁阀是否有故障,如图2所示。无人入厕时,流量计是没有流量显示的,如果检测出流量,就说明有电磁阀不能正常闭合,则进行报警。有人进入卫生间蹲位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信号,并开始计数。当入厕人离开时,传感器无检测信号,此时将YV3阀打开,并检测有无流量显示,如果没有流量显示,说明YV3阀无法正常工作,进行报警。与此同时将备用阀YV4打开,继续检测流量信息,如果还无流量显示,说明YV4阀也无法正常打开,进行报警,等待人员检修。为了方便特殊情况下的手动操作,YV4的启动也可以通过按钮手动进行开启。控制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有人进入蹲位时进行计数,当计数达到20时,有提示报警灯闪烁提示清洁人员进行清扫。经清扫人员确定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计数。
3.2照明系统
照明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正常情况下,通过亮度传感器对周围环境的亮度进行检测。通过亮度传感器检测亮度是否达到要求,即是否天黑。当亮度达到设定值时,在有人入厕情况下,开启照明灯。当检测到人离开时,会延时点亮10秒后自动熄灭。如果不能及时熄灭进行报警。如图4所示。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动按钮打开和关闭照明灯,此时不受亮度传感器的控制。
3.3系统自我检修
该部分设计主要是在卫生间使用频率的较低时段的晚21点到早6点进行。这个时间景点游览的人最少,方便对设备的功能性进行检测。在这个时段中,通过程序设计,系统会每隔3秒输入一个检测信号,即有人入厕的信号。这样,可以模拟在有人进入时,卫生间的冲水系统和照明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如果在检测中,某个环节出现故障,则进行报警,以便工作人员在上班时能及时进行检修。
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干部激励、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一是组织保障。始终把审计工作纳入全区发展大局,重点关注,常抓常议,2014年先后8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为审计工作排忧解难。同时,加强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议事机构建设,构建并完善了以领导小组为工作决策层、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组织协调层、审计机关为实施操作层、成员单位为结果运用层的“四体联动”型经济责任审计运转机制,促进了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队伍保障。配齐配强区审计局班子,新成立区经济责任审计中心,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先后为区审计局增配工作人员9人,壮大了审计干部队伍。三是激励保障。加大审计干部的交流、提拔、使用力度,近年来先后有2名同志交流到其他单位担任领导,2名同志提拔为局领导班子成员,激发了审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经费保障。大力支持“金审工程”,从2013年起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5万元,专项用于增添联网审计硬件设备、计算机机房建设和审计专网建设。
二、突出重点监督,让审计工作有为
紧扣政府投资、财政管理等重点,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确保公共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一是构建大财政审计格局。对财政资金“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推动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分配和执行透明度。二是加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着力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促进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三年来,共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71人次,查出违规资金301.95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3015.86万元,提出审计建议148条。三是抓实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坚持全面审计与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审计相结合,看好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三年来共审计项目74个,跟踪审计重点项目11个,核减工程造价3877.49万元,审减率达10%,提出审计建议35条。特别是在东排洪渠整治改造工程中,审计部门提前介入,对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现场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审计,涉审资金达2.4亿元,提出审计建议11条。四是狠抓民生和政府性债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资金审计。三年来审计民生项目40个,涉审资金51亿元,提出审计建议63条,确保了民生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推动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深入开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政府性债务、“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清理等专项审计,以点带面、查纠并举,共审计9个方面36个项目,提出审计建议41条,全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57.9%。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于智能建筑的整体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建筑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首先必须符合GB50ll6一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火灾探测部分、控制部分和消防联动控制部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分三种形式设计: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集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从智能建筑的总体来看,对于其安全其最主要的预警方式是控制中心报警方式。
一、探测部分
对于探测部分来讲,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设计任务是其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配置,合理的划分探测区域,最终确定探测器的用量。
1.火灾探测器的设计选配
火灾探测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点型火灾探测器和线型火灾探测器。点型火灾探测器只能对警戒范围中某一点周围的温度、烟等参数进行控制,线型火灾探测器则可以对探测范围中某一线路周围烟雾、温度进行探测。智能建筑中应以感烟火灾探测器选用为主,辅以感温火灾探测器。
2.探测区域探浏器设置要点
消防设计标准规定:火灾探测区域一般以独立的房间划分,探测区域内的每个房间内至少应设置一只探测器。在敞开绒封闭的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走道、坡道、管道井、闷顶、夹层等场所都应单独划分探测区域,设置相应探测器,内部空间开阔且门口有灯光显示装置的大面积房间可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但其最大面积不能超过l以犯甘。探测器的设置一般按保护面积确定,每只探测器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的确定,要考虑房间高度、屋顶坡度、探测器自身灵敏度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尤其要考虑房高对探测器选型的影响。另外,在设置火灾探测器时,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部走道宽度、至端墙的距离、至墙壁梁边距离、空调通风口距离以及房间隔情况等的影响。
3.探浏器总数确定
确定一个拐绷l区域所需设置的拐叙擂数量的计算公式为:N≥ S/KA式中:N—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的数量(个),取整数;S—-个探测区域内的地面面积(扩);A—每个探测器的保护面积(时);K—安全修正系数。根据我国工程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按预期火灾对人身和财产的损失程度、危险度大小,扑救火灾的难易程度以及火灾对社会的影响面大小等多种条件考虑取适当的K值。建议重点保护建筑K=0.7一0.9,非重点保护建筑K二1.0。感烟和感温探测器均可以此公式计算。
二、控制部分
火灾报警控制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中枢,它接受信号并作出分析判断,一旦发生火灾,它立即发出火警信号并启动相应消防设备。控制部分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报警区域的划分、确定区域火灾报鳌控制器的容量、确定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1.报警区域的划分
报警区域按照智能建筑的保护等级、耐火等级进行合理正确的划分。消防规范规定,‘报警区域应根据防火分区戴楼层划分。’也就是说在报警区域,也可以将同层的几个防火分区划为一个报警区域。特别是几个防火分区在同一报警区域时,只能在同一楼层而不得跨越楼层。
2.确定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容量
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一般按防火分区设置,其容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本报警区域内的探测设备的数量。报警区域编址探测设备,不单指感烟感温或其他种类火灾探测器的数量,还包括该报警区域内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报警按钮以及通过控制模块转换信号的水流指示器、水压力开关等。例如某型号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容量为4回路x128探测点,即每个控制回路可控制128个编址探测点,智能建筑中某报警区域编址设备总数为400个,则该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正好满足区域报警要求。假设该报警区域内有6(X)个探测编址点,显然需要二台该型号控制器。一般火灾报警控制器标示容量都是单台控制器的最大容量,为了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既能高效率又能高可靠性地工作,实际设计各回路探测点时要考虑一定的信息余量。综合考虑建筑结构与建筑施工等因素影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区域火灾报警器每回路实际设计容量应为标称容量的80%一50%o
3.确定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
在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中,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的选配,一方面要满足整个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还应该具备与智能建筑中其他控制系统的通信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l)与各个报警区域内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的通信功能;
(2)处理显示整个系统报警信息、故障信息、联动信息的功能;
(3)应能根据火警信息,启动消防联动设备并显示其状态;
(4)具备与智能建筑中其他控制系统的通信界面。
三、消防联动设备控制
消防联动设备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执行部件,消防控制室接收火警信息后应能自动哦手动启动相应消防联动设备。
1.智能建筑中应具备的消防联动设备及其功能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智能建筑防火灭火要求,智能建筑应具备以下全部鱿部分消防联动设备:
(l)火灾警报装置与应急广播,火灾发生时警示哦通知人员安全转移;
(2)消防专用电话,火灾报警、查询情况、应急指挥能与‘119’直通;
(3)非消防电源控制,火灾应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指示灯控制;
(4)室内消火栓泵和喷水泵,火灾时实施灭火;
(5)消防电梯运行控制;
(6)管网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火灾确认后实施灭火;
(7)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阀的控制,火灾时实施防火分隔,防止火灾蔓延;
(8)防烟排烟风机、空调通风设备、送风阀、排烟阀等,防止烟气蔓延提供救生保障。
2.消防联动设备的联动要求
火灾发生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警报信息,消防联动控制器根据火灾信息管理联动关系,输出联动信号,启动有关消防设备实施防火灭火。消防联动缈须在“自动”和“手动’状态下均能实现。在自动情况下,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照预先编制的联动逻辑关系,在火灾报警后,输出自动控制指令,启动相关设备动作;手动情况下,应能根据手工操作,实现对应控制。
四、火灾自动报工系统布线
由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布线安装方面有别于智能建筑中的其他控制系统。对线缆的选型和布线方式一要满足自动报警装置自身的技术条件,如其报警传输线大多数要求采用双绞线等;二要满足一定的机械强度;三要采取穿管保护、暗敷戴阻燃措施;四要与其他低压系统电缆竖井分开布设;五要使其传输网络不与其他传输网络共用。
结语
总之,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必须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而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危险,将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安全,从而提高智能建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胡硕兵;;智能建筑安全管理的简要探讨[J];智能建筑;2009年06期
【2】 王赞瑞;门茂琛;薛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探测器设置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年06期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家居智能化控制已成橐恢直厝磺魇啤1鞠低吃谘芯苛饲度胧娇发技术和ZigBee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使用ARM9微处理器芯片设计为核心,实现大面积的多点温度、湿度以及烟雾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控制器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最终实现了家居室内监测系统。
2 智能家居环境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以STM32嵌入式控制芯片为主,外接各种控制模块电路,利用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光照传感器对室内状况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发送到嵌入式控制器进行数据分析,当有异常状况发生时,嵌入式控制器立即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发出报警。并通过ZigBee发送给ARM端的上位机中,同时将数据保存到sqlite数据库中,方便用户直观的查看室内状态。电路则由光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模块组成,与嵌入式器件相连接,实现了控制芯片的通信。
3 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的设计:
3.1 光强检测模块
通过光敏二极管电路接收装置来检测光照强度,将光值转换为电信号,以供单片机处理判断关照条件,决定是否自动开启灯光。
3.2 烟雾浓度采集模块
通过驱动MQ_2传感器实现对环境中液化气、丁烷、丙烷、甲烷、酒精、烟雾等敏感气体的检测,及时传输给单片机后进行条件判断,环境烟雾浓度值是否超过阀值。
3.3 温度数据采集模块
使用灵敏度系数比较高的DS18B20芯片。该芯片检测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价格便宜,因此很适合用于本系统。
3.4 湿度采集模块
温湿度采集使用DHT11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同时输出温度和湿度,只需按照规定的时序进行读写即可。
3.5 LED电路的设计
本次系统通过模拟LED实现对家庭照明灯的控制,所有的灯均是共阳,控制时只需要给对应控制管脚低电平即可实现。
3.6 ZigBee通信接口电路
ZigBee通信接口为串口,因此只需留出对应的串口接口即可,系统使用串口2作为通信接口。
3.7 控制部分功能的实现
系统中硬件控制部分主控芯片选择STM32F103C8T6。该芯片具有64KB的SRAM和32位地址数据线,其性能和传统的8位51单片机相比提高了数倍,因此足以实现本系统控制部分功能。辅助电路的设计:复位电路、振荡电路、按键电路及初始位置定位设计,还有额外添加的串口输出模块,方便调试和维护。
4 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方面,利用Qt编写上位机程序。然后移植到ARM平台,实现了ARM板对家居的监测。软件设计总体上分为STM32数据采集、ZigBee网络数据发送和接收、嵌入式平台的搭建以及基于Qt技术的系统主控软件的设计。上位机部分的软件设计实时显示当前家居内的温湿度、烟雾浓度以及LED灯的状态灯信息,还可以实现实时控制LED灯的状态。下位机STM32单片机中移植了一款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所以的传感器都是以独立任务的形式在运行,使得整个程序比较流畅、效率比较高,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了调高。
5 通信协议设计
ZigBee网络中传递的是信息叫ZigBee消息,一个ZigBee消息由127个字节组成, 在本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中,采用的ZigBee协议帧格式为MsG格式。通信协议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完成了系统中数据的封装和解析依据。本系统中通信协议使用自定义的,数据帧结构体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Protocol{
u8 send_begin; //起始标志 以“#”开始
u8 potocol_len; //信息长度 可变长
u8 device; //设备名
u8 device_cmd; //设备命令
u8 date_len; //数据长度 没有为0
u8 *date; //数据 没有指向空
u8 send_end; //结束标志 以“*”结束
}protocol;
不仅在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同一份协议,数据的发送和解析都是严格按照此协议进行的。
6 系统测试
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以及软件的开发完毕后,需要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以验证整个智能家居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硬件连接测试,可以点击上位机中的LED灯开关,发送开灯或者关灯命令,查看下位机STM32板上所连接的LED灯状态是否改变,若改变了则证明整个硬件连接正确。此外测试系统是否死机的一个办法是用手挡住光敏传感器,若此时旁边的LED灯亮,说明系统正常运行。通过测试最终实现本系统监测功能要求。
参考文献
[1]柯国琴.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孙常清,赵英涛.数字家庭网络发展分析[J].电信科学,2007(06):23-27.
[3]穆秀春著.Altium Designer原理图与PCB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师振伟.基于ARM和ZigBee的智能家居无线终端控制系统的设计[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3.
[5]冯承金.基于ZigBee和ARM9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
1、桌面电扇1908年彼得·贝伦斯
当这个1908年的产物跨越世纪穿越到你的宿舍桌子上,你是不是有点震惊,就连外观都没有怎么改变的“宿舍神器”居然还是个古董。德国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彼得·贝伦斯在1908年设计了这款电扇,也许他从没想过,自己的设计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居然被学生党们的大爱,在一个有空调的年代,可你依然需要这个,经典的力量。
2、古斯塔夫长椅1909年古斯塔夫·斯蒂克利
又是一个常见诸工业设计教材的大人物,古斯塔夫,看到这长椅有没有看到了家的感觉,太熟悉了简直太熟悉了。这款遍布全球几乎各个角落的长椅,尤其是刚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这就是自由恋爱的秘密基地,它包含了着一代人的记忆。
3、包豪斯MT8金属台灯1923年威廉·华根菲尔德
威廉·华根菲尔德是知名的德国产品设计师,这个几乎是在包豪斯(德国著名设计学院)度过一生的设计师在学校的金属车间创作了许多经典,其中包括这款台灯。MT8金属台灯是包豪斯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乳白色的透明玻璃罩,金属质地的支架,即使是现在的台灯已经可以看它的影子。
4、拍立得相机1947年宝利来公司
有没有发现,即使是时尚,也是有周期的,每段流行风都是循环的,拍立得这种曾经被数码相机和单反挤到已无退路的相机,突然又开始大热,甚至反超单反。拍立得的设计得益于胶片的改良,速洗照片,也许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5、敞篷汽车(CurvedDashOldsmobile)1901年OldsMotor公司
这是第一部量产的敞篷汽车,百年前的“炫富产品”,你一定想像不到造型如此犀利。转眼看一看现代的高级敞篷车,可以看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各种高端设计的敞篷车终会被人舍弃,但这款经典的敞篷汽车会永远保留在历史中。
6、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1903年威廉.哈雷、戴维森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许多民众拥有住房后不惜投入巨额费用进行装修,各种材料大量涌入家居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装饰物中的甲醛、苯、氨气等有毒气体;厨房油烟苯并芘、一氧化碳;植物花粉、灰尘、香烟、病菌及各类异味等都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室内温湿度、紫外线强度、电磁辐射等污染给人们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了监测室内环境状况,及时预报当前的环境质量,家居环境监测系统应运而生。
1 统特点
家居环境监测系统是基于半导体传感器的反应原理,并结合了当前成熟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检测室内污染气体情况来实现室内环境中各项技术指标的自动监测。本系统主要由中央控制系统和环境监测子系统组成。它们硬件上都采用微型工作站来做数据接收和分析。在微型工作站上主要通过外接气体传感器、可吸入颗粒物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电磁辐射传感器这六种传感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
2 系统工作原理和硬件组成
系统主要通过实时在线监测六种指标,即污染气体浓度、粉尘颗粒物浓度、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电磁辐射强度。它可以进行自动数据采样、处理和分析,得出当前环境质量中各个监控指标值,并可以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程度进行预警,各个监控指标和分析数据直接通过LCD液晶显示屏显示。通过这个工作原理,实现了环境质量监控指标的数据采集、处理、预报、显示,为有效监控室内环境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该环境监测系统中使用的各类传感器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空气质量传感器
TGS2602空气质量传感器是由集成的加热器以及在氧化铝基板上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当空气中的污染气体存在时,该污染气体的浓度越高,传感器的电导率就越高。通过成熟的电子技术即可将该污染气体的电导率的变化线性转换为该污染气体浓度的输出信号,实现了污染气体浓度的实时在线监测。该传感器正是基于这种电导率原理来实现环境中污染气体浓度监测的。该传感器不仅对有毒有机挥发物、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有很高的灵敏度。传感器是利用相对值检知来实现更接近人类感觉的控制,它以纯净环境时候的电阻值为基准,通过当前传感器的电阻值比纯净环境时的变化量来监测当前环境的污染程度。
2.2 可吸入颗粒物传感器
DSM501颗粒物传感器内置加热器,加热器可以通过热量使气流上升而使外部环境进入传感器。采用光学原理,可以检测1微米以上粒子,如香烟、灰尘、霉菌、花粉、孢子等颗粒物,采用粒子计数原理,PWM 脉宽调制输出,以粒子计算器工作原理为基础来监测单位体积内可吸入颗粒物的绝对个数。通过该传感器,可以使准确监测出当前环境颗粒物的数量,为环境质量的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3 温度传感器
DS18B20温度传感器可以放置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它能够直接读出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实际要求通过程序编程实现9到12位数字值的个性化设置。传感器可以分别在93.75毫秒和750毫秒的时间内完成9位和12位的数字量,数据总线可提供温度变换功率,数据总线本身也可以向挂接的其他传感器供电而不需要提供额外电源。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可以使整个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和科学化,可靠性更高。同时,测温精度、转换时间、传输距离、分辨率等指标理想,达到预期目的,可以用于大气温度实时在线监测。
2.4 湿度传感器
DHT22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强、方便简单和体积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进行湿度监测。电容式湿度传感器是通过电容值不同,环境中湿度值不同的工作原理,电容值和湿度值的对应关系来进行环境湿度值输出。由于单片机不能直接读取传感器的电容值,所以需要外接测量电路。因为单片机内有定时和计数器,可以进行频率测量,所以选用频率输出测量电路。通过以上方法,即可实现环境湿度的实时在线监测。
2.5 紫外线强度传感器
紫外线强度传感器是用于监测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0nm至400nm的辐射。紫外线按照其辐射波长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三个波段,这三个波段分别为:UV―A(315~400nm),UV―B(280~315 nm)和UV―C(
2.6 电磁辐射传感器
电磁辐射传感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电磁辐射信号的接收性能,因此,该传感器的电气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选择适用于100 kHz~3 GHz频率范围的传感器,通过采集电磁信号并进行滤波和放大,同时进行数据处理后分析得出当前的电磁辐射强度。
3 分布式系统硬件结构
系统结构主要分为中央控制系统和环境监测子系统。中央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接收室内各个监测点的数据(比如房间、厨房、卫生间等),采用外接LCD大屏幕液晶显示,同时加入语音提示和预警功能。环境监测子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模式实现与中央控制系统的交互,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房间的布线,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灵活度。中央控制系统和环境监测子系统硬件上主要采用微型工作站,软件上通过安装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来实现。微型工作站集LCD 显示,工控CPU及计算机主板于一体,并具有工控仪表开关电源,同时安装触摸屏,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和低功耗特点。具体的硬件结构如下:
结语
本系统借鉴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搭建的经验,通过传感器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分析、显示,向人们提供一套专业应对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的设计方案。本系统可以实时在线监控环境中各个环境质量指标值,对当前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及时预警。随着民众对绿色、环保、健康观念的逐步增强,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应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徐仁贵.单片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
[3] 张似玫.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电子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康光华.陈大钦. 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