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安全家庭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案例:笔者所在市某小学一年级学生患有轻微先天性心脏病,入校时班主任曾经询问孩子体质情况,由于上述原因,家长并未告诉实情。结果在一次体育课上,孩子奔跑两圈后猝然倒地,经抢救无效身亡,给家庭留下血淋淋的悲剧。分析:在每一名学生进班前,家长需如实将学生特异体质如过敏史、健康异常、家庭疾病遗传基因和先天疾病病史等情况告诉老师,便于学校教师针对个体,因人施教,也避免学生过度运动出现身体不适。但少数家长思想上有顾虑,担心学校不接收或者师生歧视,故意隐瞒事实,造成学校不知情现象,留下安全后患。
2、对学校的安全管理不知情,了解甚少,未能形成合力
案例:本校要求在上课途中学生因病家长接其离校,家长在门卫处必须出具班主任填写的统一印制的《证明条》。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生病心急,不按规定交验,与门卫发生争执,给孩子也带来负面影响。分析:多数家长对学生入校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关注较多,对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重视不足;对学校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关注的多,对安全管理、安全措施、规章制度不知情、了解少。
3、家长自身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欠缺
案例:家长带孩子乘坐公交时前拥后挤,抢占座位。更有甚者家长自己带头做违法的事,如酒后驾车、横穿马路、闯红灯、翻越栅栏等。分析:老师应该直指家长在家庭安全教育上的误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从安全教育的源头上进行防范。
二、学习知识,教会方法
由于文化程度、家庭因素、社会环境、职业背景等诸多原因,家长对家庭安全教育涉及内容不能系统全面的熟悉了解。因此,本校汇总6-12岁小学生在校外所有需要家长教育的知识,运用PPT课件讲解,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文字,通俗易懂的“转达”给家长。
1、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教育
包括交通安全常识、游泳安全常识、用电用气安全常识、预防火灾常识、上网安全知识、日常起居的自我防护及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一是向孩子传授烧伤、烫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二是被昆虫或者其它如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应急处理,三是其他情况下紧急处理和自我保护。
2、突发事件中的逃生技能训练
一是火灾中的逃生常识:主要向火灾传授火灾中的呼救技巧、逃离火灾现场的常识、遇到室外火灾时的应对措施。二是地震中的求生技巧:如将书包放在头上、靠墙根蹲下、迅速到平地上等。三是遇到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的时候的自救方法:室内的人立即关门窗、野外的要在高处的被风处趴下等。
3、珍惜生命,自护自卫
一要了解自己身体出现的特殊情况,不逞能,不做超越自己体能范围之外的事情;二要有防人之心,三要刚柔并济,机智应对,四要救人而不舍己,五要适当收敛光彩,不要炫耀自己。
幼儿好奇心强,好动,爱探究,生活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弱,是最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幼儿家庭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家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据一项调查显示,65.4%的幼儿有过在家玩玩具摔伤的经历;44.7%的幼儿有过沙发上摔下的经历;35.4%的幼儿有过从床上摔落的经历。因此幼儿家庭安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目前幼儿家庭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限制实践活动,轻视教育引导。家长往往偏重对儿童采取限制活动的措施,认为少活动就能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的确,这样做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幼儿是个活泼可爱的能动主体,限制活动不是上等之策。有的家长减少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不让幼儿在户外跑动,不让幼儿互相追逐和玩耍,剥夺了他们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机会。虽然家长在全身心地呵护幼儿,已尽量减少危险的发生,但应该明白这一点:大人对幼儿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和强化幼儿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重言语说教,轻行为训练。家长对幼儿进行日常安全教育时大部分就是给他们讲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忽视防护危险行为上的引导和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式说教,幼儿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认知和践行不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环节,知和行有距离。幼儿知道如何做,但如果不加以行动、训练和巩固,他们是不会自然形成相应的安全举动的。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幼儿的行为不会自动生成,也不能由成人传授而获得,只能由幼儿的主动建构而内化到其认知结构中。因此,幼儿安全教育,要做到知行合一,家长既要重视幼儿的的安全知识传授,又要及时强化行为训练,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实实在在的效果。
因此,我们强调,加强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在强化幼儿安全防护的同时,更要加强幼儿的防危险行为训练。
二.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探讨
安全感是社会人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其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的举措。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这一类父母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中,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儿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会有两种独特的孩子出现,一种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种是频繁攻击其他游戏的伙伴,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给予儿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乐的拥有伙伴的童年。
参考文献:
事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随着1980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至今,我国目前已积累了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198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84岁,初育年龄为24.43岁,到1990年,分别降低到22.00岁和23.42岁,90年代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因此,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独生子女人群陆续进入婚育期,“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的人口现象。据推断,在“未来中国城市中,‘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的家庭比例低不了”;“如果现行的政策不变,将来家庭结构必然出现‘四二一’的格局”。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进程,而且必将对此类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
“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这种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其中‘二’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四’是指他们的父母,‘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较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结构中的“1”——孙辈,他们没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为他们没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妈,他们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亲属。无疑,这样会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强化,他们拥有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日常生活被照顾得更加周到、体贴;当孙辈出生时,祖辈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年龄,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唯一的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扶持;作为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父辈,他们较自己的父辈们拥有着更高的学历,在教养观念上更新颖、更科学,工作收入也较其父辈更高,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大家庭人际关系较以往核心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由祖辈和父辈共同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初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除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以外,同时也对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赖。这时,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又有充足时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抚养孙辈的义务,成为孙辈生活的主要照看者。这类家庭中的幼儿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暂时间内能与其共处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抚养无疑就成了此类家庭的主要抚养方式。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四二一”家庭较核心家庭的众多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利用不当而成为了幼儿教育问题的凶手,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两面,左右逢源;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受不起挫折;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剩,患有“现代文明症”——肥胖症。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孩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城市居民现代住宅的主要特点是:高层化,封闭化。城市住宅每户居室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各个家庭都过着彼此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这样大大缩小了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孩子大多时间都封闭在家中。
(2)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的社会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包括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轻创造性培养,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3)社会宣传的不良趋势。大众传媒对早期教育铺天盖地的夸大宣传,偏重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祖辈、家长片面认为让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背诗词、会算术等,才是进行了早期教育,并视此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忽视游戏、生活本身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广告媒体大肆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过分焦虑等现象。
2.家庭原因。
(1)祖辈维度。这批祖辈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世界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辈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对周围的事物一无所知,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仅限于身体,对智力和心灵的发展所知甚少,导致对儿童观的偏颇理解;在教养观念上,祖辈们也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满足,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却经常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努力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体尊重方面相对淡薄;在情感上,作为唯一的孙辈而言,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尽自己所能满足孙辈的要求,这就势必会带来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辈维度。这批80后独生父母虽然学历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专业的幼儿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教育理念单一狭隘,仅仅把会算术、会唱会跳、会英语、会弹琴等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以将来能出国、当博士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养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强加自己的意愿,甚至为其规划人生;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感需要、思想志向、兴趣爱好则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合作、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爱型、放任型、攀比型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则性、一致性,幼儿犯错父母批评,而祖辈包庇纵容,形成孩子的双重个性;由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和亲子关系发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四二一”家庭教育的问题,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以家庭协调为中心,通过幼儿园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应通过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共鸣,增强大众对“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意识。积极寻求专家的科学指导,提供可行的意见,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趋势,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体系。也可以由妇联、教育界、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创办“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且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应该对“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老师应该对此类家庭的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和个别教育,并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已有的家长会的基础上,增加祖孙教育和祖孙活动,如为更多的祖辈们服务,使祖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也可增设全家参与性的活动,如“全家总动员”、“三代亲情教育”等,有效调动全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增进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请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祖辈和家长们来做讲座和经验交流,相互传达体会感受,相互探讨有效方法。
3.促进“四二一”家庭和谐。独生父母们也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真正成熟起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积极和长辈沟通,及时和老人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辈也应听取子女的教育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辈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情绪、交往、行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与孩子之间情感交往,形成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等.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2.
[2]杜亚军.代际交换与人类的养老制度?——人口老化与养老问题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1988.
[3]刘鸿雁等.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2 “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提出
2.1 “贵族式”特征物质充足但父母陪伴不足的特征问题
2.1.1 长期全托在高消费学校的学习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经商,总想着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也好,便无度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够良好的学习,便全托在高消费的学校,也就是所谓的贵族学校。孩子的年龄还小,很容易形成一种攀比的心理,导致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希望自己都是最好的,不管是有用或者没用的,看着喜欢就买,花钱购物没有限度。他们不知道钱是如何挣得的,也不知父母挣钱的艰辛,渐渐就养成了贪图享受不知珍惜劳动成果的不良习气和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2.1.2 父母陪伴不足,其补偿心理在行动上的偏差对孩子的影响
留守儿童大多数属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儿童,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疼爱,而不是仅仅在物质上的满足。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及时给予其关怀和正确的建议,长期下来,导致其无助感越来越强。父母外出经商,大多都是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但由于年龄上的差距,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代沟,沟通起来有着许多的困难,导致祖辈们不懂孩子内心的想法,无法准确把握孩子心理发展情况,从而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1.3 学校教育、祖父母辈教育、社区教育对家庭教育不足的补充能力分析
学校不可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学校能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可以定期开展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讲座,可以安排教师定期与孩子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孩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家长,与家长配合及时解决孩子的问题等等。祖父辈虽然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到孩子,但是能督促孩子学习,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学校,社区等组织可以加强宣传,帮助家长建立家庭教育意识。
2.2 “贵族式”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
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的心里根本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与关爱,也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原本胆子就比较小的孩子,在没有人正确引导下会越来越胆小、孤僻。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例如人际关系方面。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生事物,喜欢寻找刺激,没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就养成了抽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良习气,导致最终走人歧途。
3 “贵族式”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与补位对策研究
3.1 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多方联动机制
1)学校发挥中心作用:通过建立联络中心、宣传培训服务中心等机构来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并让他们意识到仅仅满足孩子物资上的需求是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2)社区发挥拓展跟踪作用:加强拓展宣传力度、建立社区内多个家庭校外互动联络服务体制,以增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
3)利用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与约束性法律文件,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去,便于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 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并学习相关知识
1)通过依靠学校、社区等组织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家长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意识;
2)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正确弥补对孩子缺失的关爱,做到榜样的作用,如消费观念、人际交往沟通、行为习惯等;
1“.三生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识到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和内容;要把“三生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学生活动、课堂教学等密切结合起来。学校应做到“三生教育”有专人任教,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2“.三生教育”要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为,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班队会上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三生教育”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班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展室、红领巾广播站“、两免一补”宣传橱窗、黑板报、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等的宣传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做好名人名言宣传专栏、专刊的建设,开展唱红歌、诵祖国,编演课本剧,看影视作品等多项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意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三生教育”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校的课外活动,要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开展如何自我保护、与人交往、讲文明礼貌、关爱他人的“三生教育”活动。也可以开展以安全教育、自救互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禁毒防艾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等专题教育方式。积极、认真地在课外活动中实施渗透“三生教育”。
二“、三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措施
1.加强家校间联系,促进“三生教育”的开展
学校要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召开家长会、健全家长联系电话册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会、个案分析会,介绍家教知识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和家长谈心等方式,更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
2.正确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三生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教育。因此,学校要引导每一个家长都必须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思考怎样才能对孩子更好地进行“三生教育”,承担起这一重要的责任。学校还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使家长积极、自觉地参与到“三生教育”的活动之中。
三、利用社会资源实施“三生教育”
细节是一种品格,体现于日常生活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注重细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活细节
孩子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关注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人,进行细节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父母应身教言教并行。一个和睦的家庭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潜意识地积淀下善良、文雅、平和、大度等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日常生活中凡事亲历亲为,经常提醒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孩子“我有一双小小手,勤劳才是最根本”,“自己有的不挥霍,别人有的不眼热”。时时因势利导,如“餐桌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吃饭不浪费饭菜,不挑食偏食,懂得礼让;“床头教育”,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讲卫生,不许躺在床上看书、写作业;“阅读教育”,家中的图书报刊,大人、小孩书架分开,每天晚饭后半小时,全家人读书看报且形成一种惯例;除此之外还有劳动教育,礼仪教育等等。注重细节,持之以恒,使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2、道德细节
良好的道德观将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大小。孩子的善恶,美丑观念更多更直接地来源于家庭而非书本。家长不应该过多在孩子面前谈论名利,谈论钱财;家长应该杜绝从事不健康的活动,让孩子懂得洁身自好,不贪图小利,不追求非分之财(不要对孩子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类的话来诱导孩子对现实社会产生偏见);家长应随时随地注意训练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例如,要让孩子学会尊重老年人、残疾人,上车自觉排队不拥挤,上街不随便横穿马路;到公众场所保持安静,不喧哗;到影剧院、体育场按号就坐,不起哄怪叫;到公园,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攀折。在一切公共场所,都应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多讲同龄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使其学有榜样,也可向孩子讲述反面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家长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身上已有的美德得到强化。家长从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的观念,身教重于言教,关键在于“行”,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要将这些道德细节落实到孩子的具体言行之中。要知道,道德的力量会让一个人成为国王,或者阶下囚。忽视道德教育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3、文明细节
倡导社会文明,首先要每个人文明,“礼、义、诚、信”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家庭生活中,坚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习惯的培养。教育孩子不说脏话,保持衣着整洁整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关心父母,尊重劳动成果,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不沉迷网络游戏,生活上不攀比,不浮华,不奢侈浪费,不猥琐局促。这种关注细节的长期性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它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所谓的“看”,显然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聪明与认知水平,而更多的是道德发展程度和水平,以及相应的性格特征,因为这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以后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指出,这些年的教育改革,较多集中在学校改革,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一个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以至于一方面家庭教育本身由于社会发展和家庭形态的变化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分离,彼此产生了某种不应该有的误解,甚至是对立和矛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切实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是让每个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综合育人体系,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4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由此反映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成才”,而忽略了“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撰文指出:“我常常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究其原因,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有不少失败家庭的父母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所以,我提出过一个疑问,父母究竟靠什么教育好孩子?我和一些家庭教育研究者发现,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是过分替代,使孩子失去了适应不良境遇的能力,也让孩子从小丧失了责任、感恩等一些宝贵的东西;有些家长过分期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热衷于给孩子报培训班“增负”,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丧失了童年的欢乐;有些家长不学无术,整天沉溺于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打麻将,无形中也带坏了孩子。
针对以上系列问题,《意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二是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特征,把握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明确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三是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
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那么,谁来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呢?孙云晓认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最经常、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来承担。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指出,尽管这些年基础教育的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其成效受到了内在的抑制和损耗。这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分离,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学校及老师与学生及父母等之间的有效沟通、联系与合作,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所以,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各地教育部门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育人氛围。
三是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
四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管理部门做好引导和服务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发挥好公共服务体系和现有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作用,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意见》就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二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三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3.061
Abstract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family education under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lack of physiological needs, security needs deletions, belonging and love needs missing, missing esteem needs,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to analyze deletion, etc., by the parents to change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adhere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benefit maximization principle"; emphasis on security issues, the need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for the children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in a bi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needs hierarchy theory; family education
1 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54 年的 《动机与人格》 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个体的行动都有由需要引起的,个体的动力都来自个体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五种,其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①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五种需要进行分析来关注其家庭教育的问题。
1.1 生理需要的缺失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指机体为维持生命、生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优先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一般都不大,这一阶段正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需要有相应的营养保证。但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儿童吃不饱穿不暖、儿童上学路程远等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会影响儿童的发展。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年幼懂事的儿童都会替代父母来照顾年迈的爷爷跟奶奶,稍有点力气,也会加入到家庭劳动的队伍中,承担各种家务劳动。
1.2 安全需要的缺失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是指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心理、情感等方面伤害的需要。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受到建全家庭的保护,由于监护人繁忙家庭事务,无法做到对儿童全面的监管,从而形成安全隐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的留守儿童,他们对外部许多事物的认知都是模糊的,对外界的危险的防范意识还未形成。留守儿童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时常发生,他们的个人人身安全不断地被忽视。同时由于隔代监护不到位,很多儿童从小就染上了抽烟、喝酒、赌博的恶习。儿童正是处于身体生长的迅猛时期,身体很多机能都不成熟,这样的恶习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②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交往长时间属于隔空状态,父母与孩子相隔甚远,长期不能在同一空间生活,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切身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孩子不能快速地从父母那里获得稳健的感情体验与心理支持,久而久之,儿童内心里面的安全感程度会降低。
1.3 归属与爱需要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总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使他们在外人的监护下不能很坦然地去接受他们的照顾。他们的失落、孤独无助、被遗弃、无奈之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成长,从而在性格上会变得自卑、孤辟、胆怯、自我封闭。这样明显缺陷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同时,隔代亲属代为照顾会出现两种比较畸形的爱。一种是隔代亲有时总会对孙子(女)照顾有加,娇惯、放纵、偏护及溺爱他们,使儿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不尊重他人的个性与习惯。另一种是粗放型看管,只要儿童的行为不犯大错,通常都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最终使这些儿童越来越叛逆,在家不服从管教,在学校不遵守纪律,有的儿童还会受到社会青年的不良影响,无心读书。而父母忙于在外地的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亲身照顾孩子。虽然偶尔用通信联系,但也只会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情况;总是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从而使儿童无法感受父母真正的爱与慰藉。
1.4 尊重需要的缺失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是指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或为他人所尊重。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接受的是隔代亲属监护,监护人年龄偏大且本身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观念比较陈旧,往往只追求对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通常在思想交流和人格培养方面存在沟通障碍。在隔代亲属监护下,长幼尊卑的观念会时刻浸入他们的心里,很多长辈认为儿童是什么都不懂的。他们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不了解儿童的感受,只要听长辈的话,按照长辈的意思做事,这种孩子就是好孩子。他们把孩子当作一种附属品,从来没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从而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想法、行为。
1.5 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是成长和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在隔代亲属的眼里,这个儿童并不是那么的完美,总是早早地对孩子贴上标签。总会说:XX,你不是读书的料,别浪费父母辛苦赚来的钱。这种观点,严重践踏了学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许多家长在外面赚了钱,认为“读书不如打工挣钱”,“XX读完大学,现在还不是一样打工”,这种“读书无用论”的负面观念也时时刻刻浸染着孩子。使孩子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也无法感知自身所蕴含的潜力,遏制了儿童的发展。
2 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2.1 转变父母家庭教育的观念,满足留守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
家庭教育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作为儿童重要他人的父母,应该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要转变思想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父母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如果条件允许,不要选择过早地把孩子寄托给他人照顾,儿童自主性与安全感还未能充分形成,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同时,父母要选择合适的监护人来照顾孩子。合适的监护人一定是爱孩子的、负责任的人,他们会努力担负起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存在从而使留守儿童不感到孤独。同时,父母与临时监护人之间要经常交流,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虽说不能面对面地站在儿童身边与儿童交流,但作为儿童的直接与法定监护人,不能逃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要真正肩负起家庭教育的使命。其次,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让爱在沟通中永驻。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依赖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这显然是任何监护人或老师们所无法企及的天然情感。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由于条件有限不能陪伴在孩子的周围,经常沟通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亲的牵挂,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再次,尽量就近就业,对孩子的照顾更具体,更全面。就近就业既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又可以照顾孩子,从而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③
2.2 重视安全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
安全问题往往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许多看似安全的地方,它也会隐藏着危险。监护人及监护人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儿童防范意识,增强儿童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遭到不法分子的迫害。同时,作为监护人的家长要多花时间跟精力在留守儿童身上,及早地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防止留守儿童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3 减少负面舆论的影响,维护留守儿童的尊重需要
对留守子女现象的描述多、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子女的宣传报道也多,有些媒体不断大肆渲染,使人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孩子。也许,这种宣传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关注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们的不公平。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美好的品质。首先,有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时,他们独立完成生活上的事情,不仅自己照顾自己,有时候还照顾年迈的长辈。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在磨砺中得到锻炼。其次,留守儿童看到父母亲辛苦地在外面工作,他们会更加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懂得父母的不易。他们会更加地体谅他人、关心他人。再次,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进取心会比较强。表现在学习上认真努力、刻苦学习,生活上不怕困难,永往直前。我们要认识到他们的这些优点,他们有时候的生活并不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他们也在成长,不要一味地只看消极方面。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
2.4 发掘孩子的潜力,满足留守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些监护人不注重孩子的个体性,在当孩子犯错误时,仅凭自己的个人喜好、情绪来对孩子作出不合理的反应,这样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监护人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孩子,明确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给留守儿童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同时,也要对留守儿童要充满期望,并以长远、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成长。
3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其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何客观、全面、深层次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所以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注释
单亲家庭是指至少有一个孩子与单身家长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父母离异或丧偶的家庭中,孩子只由父母一方抚养,无论从经济状况,还是从受关爱程度来说都不及健全家庭,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所以导致问题的产生。
(1)溺爱。单身的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了母爱或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确地管教子女。这样容易使子女形成骄横、冷漠、自私的性格。
(2)粗暴。有的单身父亲或母亲,视其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子女为累赘、包袱。由于自己受离婚的影响,其性格变得粗暴,无处发泄,而把孩子视为出气筒,对其进行粗鲁的打骂甚至虐待。这样的家庭使孩子缺少父母温暖的爱,孩子极易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出现自卑,性格孤僻等不好的心理状态。
(3)无人管教。单身父母一人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常使单身的父母心力交瘁,渐渐地变得力不从心,从而对其子女的关心、教育无时无力顾及。如常德三中高一学生杨某经常迟到,班主任打电话叫家长到学校来了解孩子情况,家长几次说自己没时间管,学生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情况愈来愈严重。家庭职能的弱化使其子女缺少家庭的关怀、教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这样易使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失落走向无法无天,以致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成问题。
(4)无沟通。单亲父母的力不从心使得家庭教育处于半真空状态。单亲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少之又少。据调查,每天与孩子没有沟通的单亲家庭占23.4%,沟通半小时以内的占25.8%,这样使孩子心理的压力无处排解,形成抑郁、孤独的心理。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经常想自杀,就是因为和家里人难以沟通。
此外,大多数的单亲家庭还是经济拮据家庭,由一人单独支撑一个家庭的支出开销。因此多数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远远差于完整家庭。经济上的拮据,给其子女带来了心理上的负荷和生活上的困窘,由此造成许多恶果和消极效应。有的学生因此失学,有的自闭、自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有效对策
(1)沟通。父母应采取民主、“朋友式”的管理模式,让孩子主动大胆地敞开心扉,和父母谈自己的想法。父母此时应平等、主动地提一些合理性地建议,让孩子更易接受教育。这样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2)关心。父母要关心孩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除了物质上给予保障外,还应有各种活动的开展,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辅导,各种户外活动等。
一、二胎时代带给家长的难题
1.对父母的经济和精力的挑战
纵观目前不肯生二胎的父母基本上都有一个共通点,即经济问题。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需要面临孩子上学、房贷以及就业等难题。抚养两个小孩将要承担巨额的成本,都市竞争大,很多家长从小就对小孩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除了经济负担外,父母的精力也十分有限,不少妈妈为了生二胎而选择做全职太太,她们的生活圈以及交际圈也因此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不少二胎妈妈一时间难以适应而变得焦躁不安,有些妈妈会将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近些年来,频繁出现多起虐待儿童事件,导致孩子们的身体都受到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2.老大“家庭地位”动摇带来的矛盾
在二胎来临之前,大宝在家中备受关注,所有的家长都将精力放在大宝的抚育上,有了二宝之后,全家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会转移至二宝,大宝感觉自己一下子失去了宠爱与关注,这让其一时无法接受,因此经常会故意做出一些极端行为,以此来吸引家长们的注意。但这时父母却没有耐心对大宝进行引导,反而对大宝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甚至会打骂孩子,这种做法并不能有效解决家庭矛盾,结果反而适得其反。3.爱的分配失衡现在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许多家庭也迎来了二孩。不过也有部分家庭出现了新的问题,比方说:大宝十分抗拒二宝的到来,导致父母不知所措;原本以为二宝能成为大宝的陪伴,怎知大宝却对二宝充满敌意……面对这些头疼的难题,很多二孩的家长都不知如何是好。
二、二胎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出路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每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之后,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会特别依赖父母,当二宝来临之后,父母的精力会转移到二宝身上,此时大宝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因此必须尽快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作为家长,有义务为还子女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不断提升孩子的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自主去完成他们能够胜任的事情。如果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则交由他来做。如果孩子愿意做,家长则要积极鼓励与肯定他们,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
2.父母要给予同等分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