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53-0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医疗保险的普及,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可能伴发有多种躯体疾病,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对增加。本文根据意外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寻找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来预防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精神科2008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06例,2009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86例。
1.2 方法
统计2008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主要为摔倒、噎食、压疮的发生率,根据这些意外发生的特点,自制风险评估表(表1)。对2009年住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把患者分为一、二、三级,进行分级管理意外干预,重点防范级别为三级患者,对二、三级患者加强巡视、针对病因做出防范、干预。然后统计2009年的意外发生率,并与2008年进行比较、分析。
表1 常见意外评估内容
2 结果
2008年发生意外患者为36例,发生率为11.8%。2009年发生意外患者为28例,发生率为7.3%。各种意外发生比例见表2。
表2 各种意外发生比例[n(%)]
3 讨论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但身体功能各个方面发生退行性改变,多病并存,且伴有思维、行为、意识、情感的障碍,意外发生率高。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后,重点防范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意外的发生。未进行风险评估的2008年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发生率为11.8%,进行风险评估,做出针对措施后2009年意外发生率下降至7.3%。在各种意外中以摔倒发生率最高,这与老年人服用精神科药物后产生的较强镇静效应及行走不便、步态不稳、夜间起床上厕所站立时易跌倒、地面湿滑或疾病等因素有关。对上述因素多种并存的患者应加强护理防范,以减少意外的发生。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会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表现为吞咽困难,容易诱发噎食。同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神经反射功能的减退,常多病并存,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后出现假性球麻痹现象,易出现吞咽困难,如进食或喂食不当,容易诱发噎食。在进食时缓慢、进食软食等有助于减少噎食的发生。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让护理人员对于重点患者重点防范,有效地利用护理资源,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对于意外的防范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华生,杜权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2):76-77.
[2]王保红,甘雪辰.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与干预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9):719-720.
摘 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46.00%(P <0.05)。观察组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上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关键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 护理干预 控制 医院感染 作用近些年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升高,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2]。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病情显现出危、急、重的特征,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紧急的侵入性操作,再加上老年患者抵抗力较弱,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大[3-4]。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医院感染会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其危害不言而喻,加强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鉴于此,此次研究重点探究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价值效果,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采取随机盲选法分成2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实施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69±1.41)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1±1.02)个月,脑卒中31例、脑动脉炎10例、脑动脉瘤7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2.67±1.28)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6.87±1.15)个月,脑卒中30例、脑动脉炎11例、脑动脉瘤6例、颅内血管畸形2例、脑动脉损伤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入选者均通过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确诊,符合《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6]中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2)严重精神障碍者。1.3 方法1.3.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内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处理好护理期间出现的异常问题。1.3.2 观察组实施加强医院感染护理干预方案,主要的护理内容如下:(1)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提升医院感染防范意识,基于循证医学理念,查找文献资料,掌握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情况及高危因素,加强对于年龄>70岁、合并基础疾病超过2种、侵入性操作、钻颅手术等高危患者的监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按照《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管理标准》,制定不同区域(如手术室、诊疗室、拍片室、器械消毒室)的感染预防规章制度,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把各环节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进一步做好消毒隔离方面的工作,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由相关管理人员起到监管的作用,确保每个环节医疗器械的消毒合理规范,防止病菌污染。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扔到指定位置,废弃物定点存放,专人回收,固定运输路线。(3)保证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科室应完善手部卫生用品配置,在病床床位及走廊,配备足够快速手消毒剂,水龙头改为脚踏式水龙头或感应式水龙头。(4)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病房分区管理,每日使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等可能携带病菌的物品进行消毒;诊疗区域内,每日3次使用移动式空气消毒器进行消毒,持续1 h,消毒后开窗通风,使用含氯消毒剂湿拖2次,患者用品一人一用,不可交叉使用,每周为患者更换一次床单,如若发生污染,需及时更换。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应穿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认真洗手,物品分类摆放于清洁区及污染区,保证清洁区及区域内物品不受到污染,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性,且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扫地、更换床单等行为。(5)医院感染健康宣教: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介绍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以及患者的感染风险评级,介绍医学感染知识,宣传隔离制度、“六步洗手法”等预防知识,告知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多饮用温开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6)医院感染自查整改:成立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监管小组,在医院感染检查整改过程中,需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方面可实施日查、周查以及月查等方法,并通过不定期检查了解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针对其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并以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心。在检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医疗器械检查、物品消毒检查、废弃医疗用品处置工作检查等,并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的例次,进一步对各环节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明确各环节工作存在的缺陷,及时上报,并结合实际问题,制订合理科学的整改方案,并及时整改,确保后续医护工作的高效及完善。1.4观察指标(1)记录两组发生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等医院感染的例数,计算发生率。(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量表),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即: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7-8]。1.5 统计数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生活质量评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医院感染发生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6.00%(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n(%)]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经积极护理后,对照组躯体健康评分为(68.50±7.52)分,心理健康为(69.71±7.75)分,物质生活为(67.82±8.05)分,社会功能为(68.70±7.86)分;观察组躯体健康评分为(79.50±8.71)分,心理健康为(79.55±8.16)分,物质生活为(78.13±9.25)分,社会功能为(80.51±8.94)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医院感染风险大[9-10]。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应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加强高危患者监护,完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再明确医院感染防范工作的执行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做好清洁与消毒,贯彻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防范医院感染,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基于医院感染发生现状作出整改,可有效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降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针对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并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11-12]。此次观察组加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干预,结果表明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此外,在护理期间相关护理人员也需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和蔼、礼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尊重患者,保护好患者的个人隐私,以此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院感防控措施的落实。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纳及应用。参考文献[1]卢一荷,章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818-3820.[2]贺玉娇.老年脑血管患者磁共振检查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30-231,234.[3]金灵芝,钱凯华.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54,70.[4]刘茜.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8):140,142.[5]何晓雪.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96-98.[6]武香梅.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51(11):1408-1409.[7]周华芳,利星.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7):83.[8]丁宗英.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跌倒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现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301.[9]汪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72-73+75.[10]许曼丹,陈慕洁,张伟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164-165.[11]樊志香.早期康复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后下肢DVT预防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9):152-154.[12]彭云.浅析护理干预在控制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9,25(8):174-175.
表一:2020.1.1---2020.9.30 较2019.1.1-2019.9.30同期
科
室
年份2020年(人次)2019年(人次)增长率(%)
眼科117543132883–11.5%
耳鼻喉科117439169424–30.7%
表二:2020.6.1-2020.9.30较2019.6.1-2019.6.30
科
室
年份2020年(人次)2019年(人次)增长率(%)
眼科700255857019.6%
耳鼻喉科5854875599–22.6%
2 护理人员及各单元岗位情况
表三:
现有正式职工需要正式人员第三方人员第三方人员工作隐患
眼科治疗室3
眼底激光1
眼科白内障341 病房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手术患者的核对和接送,参与随访工作分诊、导医人员和夜间值班的导诊人员全部为物业公司招聘,人员流动性很大,培训不到位,专业知识欠缺,不熟悉就诊流程和要求。
白内障手术室
斜视弱视中心121就诊患者视力检查和预约,试镜效果观察
耳鼻喉内镜室462 鼻内镜清洗、消毒、保管,使用过器械的简单处理、灭菌物品与供应室进行交接工作
耳鼻喉治疗室
耳鼻喉鼻腔雾化冲洗室
医学睡眠中心121 电话预约、监测时间安排、与患者进行监测准备工作注意事项的沟通、用物整理
过敏性鼻炎中心231 患者的预约、秩序维护、数据整理录入
听力及眩晕诊治中心121在护士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操作
夜间导诊22眼科中午和夜班急诊患者,协助医生完成就诊工作;与耳鼻喉值班医生联系,导诊耳鼻喉急诊患者的去向急诊患者直接 进入病房,疫情防控隐存在重大风险
导医及分诊66预检分诊、就医指导
眼科特检室?
预住院中心?
护士长1
合计2027
3 完成的工作
(1)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1月27号成立预检分诊;防止人员聚集,顺序取号入室就诊;诊室及候诊空气消毒,全方位无死角;区分入口与出口,实施扫描健康卡入内;领取备用口罩;常态化不松懈。
(2)基本完成环境改变
(3)基本完善白内障日间病房的各种流程,规范了白内障手术室的各项工作。
(4)电子健康卡的使用顺利推广,使用率在逐步提高。门诊就诊预约率100%。
(5)辅助完成预住院中心科室的筹建,已于5月11号正式运行。
(6)改造了散瞳室,已基本完成。
(7)完成系统内授课3次。
4 存在问题
(1)耳鼻喉内镜室,无追溯系统。
(2)线路陈旧老化,火灾隐患。
(3)夜间急诊直接进入病房,疫情防控存在重大风险。
(4)部分标识不到位、环境有待改善。
(5)患者就诊流程不满意,投诉。
(6)候诊大厅空间比较小。
5 改进建议
(1)第三方人员实施医院统一管理,科室内人员到位,稳定队伍。
(2)安装内镜追溯系统,与内镜室同质化管理(院感科、信息科)。
(3)更换电线线路,消除隐患(电工班)。
(4)继续规范各种指示标牌、楼前车辆停放及应急车道标识(公共事务部、办公室)。
(5)针对各方人员多渠道宣传就诊流程,最大优化就诊程序(信息科)。
6 下一步工作计划
(1)主要精力将从改善大环境转向各个科室的细节管理,加强督导。
(2)关注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每一位人员都有知识要学习,都有能力要传授,形成互为老师的氛围,心中有榜样,人人有目标,培养向想学习、要学习的习惯。
(3)整理各个单元收费项目,做到应收尽收,不乱收,不漏收。
(4)加强对导医和分诊人员专科知识培训,提供专业的服务。
作者单位:473132河南省南阳油田总医院呼吸内科(杨红霞 陈丽英),病案科(陈丽英)
重症监护病房是治疗是危重患者的地方,它在救治危重患者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由于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都是收治情况危殆、免疫力低下、机械通气和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等原因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显着增加。 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在RICU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18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1月至2010年11月入住我院RICU 的18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发生院内感染46例,其中男性患者 34例,女姓患者 12例,年龄22~86 岁,平均年龄(55±18.6)岁。均为 RICU 出院或死亡的患者。院内感染诊断依据2003卫生部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该186例呼吸科医院感染病例临床资料,对于诊断为医院感染的患者,对年龄、感染部位、疾病名称、危险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 本组RICU 住院患者共 186 例,其中4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 24.73%,其中有11例发生二次医院感染,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次,例次感染率为 30.65%,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4.9%,是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率的5.9倍,>60岁的RICU 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8.16%明显高于≤60岁组的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RICU医院感染患者不同年龄的发生率
年龄(岁)调查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P值
≤601101715.45
>60762938.16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 发生医院感染的RICU患者部位主要集中在下呼吸道感染占56.55%,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32.46%。另外还有口腔、胃肠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3 RICU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RICU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侵入性操作,其中84.5%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机械通气,69.3%患者有气管切开史,其次是留置导尿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置鼻胃管侵入性操作等。
3 防控对策
3.1 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的处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安装排风扇和多功能动态杀菌机。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器械等有明显接触时,加强常规性预防观念和实施的自觉性,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注意病房定期通风换气;对科室内的设备、工具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呼吸机接头、湿化罐、螺纹管、呼吸囊以及吸引器等一般医疗设备遵循专人专用原则;轮椅、手推车等不能固定使用的物品用后要立即消毒。探视人员必须穿陪护服,戴口罩、套鞋套后方可入室,减少探视次数和探视时间。
3.2 预防病原菌感染的对策 按照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症状,临床医师应合理、正确地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因滥用抗生素产生新的耐药性。同时要求护士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准时定量使用,保证药物维持有效的血夜浓度。
3.3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感染和非感染患者要分开放置, 可根据医院的隔离制度和患者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特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呼吸道感染患者最好单独隔离。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昏迷患者平卧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引流物、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坠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
3.4 工作人员的管理 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工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3],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直接接触患者前后,都应当洗手并消毒。我们将一瓶手消毒液放于患者床头,并告知患者家属接触患者前后均及时洗手、消毒。
3.5 加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大多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为此,医院感染控制科在全院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强化训练,提高管理效率[4],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学习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使医护人员掌握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流程,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导管植入。
3.6 加强RICU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 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组织专家会诊,进行信息交流,一旦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后,应及时填写“院内感染病例通知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R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据报道,RICU 患者医院感染率为 24.11%,例次感染率为 31.20%[5]。老年患者是RICU 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院感染还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是各种侵入性操作,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加强RICU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代永琴,王建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 17(2):239.
[2] 郝路,黄杨,黄海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9):68.
[3] 周金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防控措施.中国中医药,2010,8(7):183184.
【摘 要】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专业性强、难度大、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突发复杂多变等特点,因此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较其他科室具有更高的风险,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我院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消除潜在风险。
关键词 心内科护理;风险;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患者对医护人员期望值的升高,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心内科病室面对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来势凶猛,是目前医患纠纷的多发科室,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心内科护理的风险包括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医院管理因素等。本文通过对潜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应对和防范风险的对策,全面提升了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1 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是心内科护理的风险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由于心内科患者的起病急,发展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部分护士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不能预见潜在危险因素。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不能熟练使用抢救设备,延误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只按要求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容易造成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1.2 护理记录不完善
完整、准确、及时的护理记录是反映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是记载护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最有利证据。由于对护理工作的监督不足,造成护理记录不完整,事后补充监测记录,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隐患。
1.2 药物因素
除了药物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外,很多心内科的心血管药物使用还有其特殊要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患者轻度不适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引发意外事故。如多巴胺、胺碘酮等有较强的血管刺激性,易引起静脉炎;硝酸酯类药物要求严格控制滴速,若滴速过快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眩晕等不良反应。
1.3 医院管理因素
1.3.1 护理工作安排不科学
由于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人员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强度较大,易导致身心疲惫,精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医疗事故。由于心内科工作辛苦,易造成人才流失和人员配置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1.3.2 医院环境因素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内科患者来说,医院地面湿滑、病床无护栏等易导致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2.1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成立风险防控小组,汇总发生的心内科护理安全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定期组织心内科护理人员学习,总结和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和纠纷案例,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医院的新仪器和新技术,掌握操作技能并熟练操作。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心内科护理的质量。
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和规章制度的培训,使护士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增强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并定期组织考核,保证能够真实完整反映护理过程,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2 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
心内科护理需要优秀的护理团队,护士长可以根据每个心内科护士的个人素质,通过细化排班、细化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工作。可以采取新老护士搭配的方法,既满足了护理工作对实践经验的需要,又能满足高强度工作对体力、精力的需求。
2.3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更新理念,通过主动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使其了解到疾病的进展,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让其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加强安全教育,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利于治疗的开展和疾病的康复。
2.4 加强病房日常管理
每日查房时注意检查病床等医疗设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在病房和走廊设置防滑措施和标语,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2.5 加强药物安全使用
心内科护理人员要做到三查十对,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配伍禁忌和注意事项等。在使用新药前详看药品说明书,在使用药物时要严密关注患者反应,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定期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以防范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3 结论
心内科护理工作复杂,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心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更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在泌尿外科手术中,老年患者所占比重较大,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下降,加之手术置管的因素,给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术护理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科回顾并分析了60例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护理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61-86岁,平均(69.1±2.4)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3例,年龄60-85岁,平均(68.6±3.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安全隐患
对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措施前6个月泌尿外科的护理缺陷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安全隐患包括以下几点:
1.2.1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生理机能与心理素质不断下降,对外科手术的承受能力减弱,在术前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患者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失调,血糖和血压升高,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和身体的恢复。且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下降,在行为和感觉方面的反应比较迟缓,易发生烫伤和坠床等情况。同时老年患者的抵抗力也较差,术后活动少,长期卧床会发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1.2.2疾病及药物因素 老年患者常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平时服用的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老年患者的特异性表现较差,症状表现不典型,若对病情观察不够仔细,则会发生严重后果。
1.2.3管道因素 因手术需要,常会将膀胱造瘘管、导尿管等留置在患者体内,术后对患者随意改变常会使管道受压、扭曲和脱落等,造成引流不畅,且患者会因为留置导管刺激产生无意识的反射性对抗,造成管道脱落,甚至会引发大出血,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2.4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随意将护理操作流程简化,不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缺乏无菌操作意识,有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可能;欠缺娴熟和标准的技术,操作不当,引起安全事故。
1.2.5管理因素 医院缺乏到位的管理措施及监督力度,在护理操作中存在人为疏忽,如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制度、护理记录不够全面、准确等,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进行准确地了解,积极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保证患者的睡眠充足;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必要情况下对其应用适量的镇静药物。
1.3.2加强整体护理 根据患者的手术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选择;严格按照护理操作标准规范执行各项操作;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在麻醉未清醒时也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服务,防止生硬的操作及护理[2]。
1.3.3注重护理操作与安全意识培训 护理人员需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注重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术后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操作和无菌操作规程,详细清楚、及时地做好各项记录,护理资料要保存完善。
1.3.4加强对仪器设备与重点环节的管理 对医疗仪器设备要定期检修及养护,保证仪器设备的性能,增强护理人员操作仪器设备的安全风险意识;对重点对象与重点环节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实时监控,保证护理安全。
1.3.5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在术前、术后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有效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强患者各个方面的安全意识。还可以定期举办安全教育座谈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于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
1.4评价指标
客观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缺陷和手术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等指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若P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质量的评分明显上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存在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技术安全因素与非技术安全因素,技术因素有医疗仪器设备、护理技术及经验等;非技术因素有护理环节或条件不当等,本次实验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包括生理、疾病、药物、留置管路、护理人员以及管理等。
手术护理安全隐患会对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所以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护理中,必须注重应用风险管理和前馈控制,对各项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好预防控制,更科学全面地做好安全护理。不断更新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对重点环节与对象加强管理,切实做到安全护理,减少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
总之,对于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手术护理,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根据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安全、和谐的护理服务,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内科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预防性护理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预防性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效果显著,满意度高,安全性高,指的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a)-006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住院时的安全护理问题。老年人是呼吸道疾病的易感人群,同时也是高发人群,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1]。为了分析和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呼吸内科患者100例老年内科患者分别对其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情况,以期为老年(内科)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100例(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卫医发 [2001]2 号卫生部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4.2 ±8.1)岁。本组患者中冠心病患者32例,脑梗塞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6例,糖尿病患者10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基础疾病、病程等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针对分析所得的高危因素,提出一些护理措施,其中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为:首先应保证患者居住的病房环境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该注意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体温、临床症状以及呼吸状况进行观察监测,以防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另外还应该给予患者发放教育手册,在走廊设置宣教画廊,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也应该加强健康宣教,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观察组组患者则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有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高质量的全程护理质量监控。由护士长带头成立管理小组,针对老年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加强学习与教育,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程序,明确各个岗位权责,完善老年患者风险管理相关制度规章建设,做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学习与反省会议,分析当前工作现状,积极听取护理人员和患者建议,积极改善。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对于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经常进行培训,不断强化,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其掌握程度和在护理工作中践行程度。通过积极落实和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情况确保强化质量管理和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护理过程中的高危环节加强安全防范和管理。积极与患者展开教育沟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与矛盾,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②加强病情的监测,临床对于老年内科患者在开展护理时,首先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严格控制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对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以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者由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危及患者生命。③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根据老年患者实际病情,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为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务,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指导,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心理恐惧,护理人员应该热情的接待病人,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保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时间,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经常与病人交流,使患者早日获得康复。④加强老年内科患者病房环境的监测,对患者治疗病房进行定期性的物表与空气细菌培养,对病房环境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予以及时性发现,并及时进行细菌处理。确保患者病房温度与湿度适宜,保持病房空气畅通,定期对患者床头桌椅和地板进行消佳净的擦洗,地拖必须使普通病房和感染病房的地拖分开使用。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都集中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面。抗菌药物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护士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执行者,应自觉按照规定时间给药,合理掌握使用药物,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反应疗效,掌握抗菌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相关的配制要求,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进行专业的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技术则是无菌技术,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出现医源性感染的现象极大。尤其是气管切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同时应注意更换的气管切开套管一定要确保无菌。另外由于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性会随之吸痰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吸痰不应该太频繁,只有在呼吸道分泌物达到一定量确实应该实施吸痰时才给予操作,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有效排痰;对无力咳痰患者给予吸痰;在规范操作程序的同时重视培训护士对医院感染专业知识,让护士主动参与到控制、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来,发挥护士的自身作用。⑦指导生活护理,指导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热量、营养及微量元素。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
1.3观察指标
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满意度评价则以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为依据[3],制定统一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考察标准,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价主要主要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价表进行调查分析,满分 100 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4.0%,对照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76.0%,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结语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老年感染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有关人员研究表明[4],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呼吸系统形态发生变化,如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减少,鼻粘膜萎缩以及支气管腔狭窄气管壁、肺壁弹性下降等导致其抵抗能力差且具有较多的基础疾病,这就造成了他们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5],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而又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还有细菌耐受进展等现象的存在,导致老年呼吸系统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
通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呼吸系统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肺功能下降以及体制虚弱并且伴有多种疾病并存,所以老年患者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②由于老年患者情感脆弱,所以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害怕的心理,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等操作不配合,这样就会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6]。③由于医护人员院感观念不强,所以导致病房环境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家属较多,所以陪护较多,所以导致空气污染严重,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另外有关人员研究表明[7],老年呼吸内科常见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分别是环境因素和人员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如治疗环境及设备因素,比如格局安排不合理、消毒灭菌工作欠佳等都会带来护理风险,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危机处理能力和透析监测警报识别能力要求较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质欠佳都会影响工作质量,缺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性和对医疗信息情报综合处理分析的观察总结能力都会影响治疗中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实施。因此预防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势在必行。张金娥等学者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以及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等因素都是造成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P均<0.05)。而临床通过对老年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情况均明显高于实施前,预防性护理实施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老年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与老年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院感观念不强,陪护人员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科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性护理,具体主要以下几点:加强病房环境的监测,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使护理人员掌握预防感染的技能和知识,阻断传染途径,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护理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呼吸系统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有很多,所以临床在开展预防性护理中应从多方面多个角度综合进行预防,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总的来说,在老年内科的护理中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田媛,刘玉霜.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3(28):79-80.
[2] Sharma Prateek,Falk Gary W,Weston Allan P.Dysplasia and cancer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Barrett´s esophagus[J].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6,4 (5):566-572.
[3] 张春燕,刘玲.预防性护理管理在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11):120-122.
[4] 安艳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4(2):156-157.
[5] 马冬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4(2):26-27.
[6] 刘文敏.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36):96.
[7] David A. Harrison , Anthony R. Brady , Gareth J.Recalibration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a large multicenter cohort of admissions to adult, general critical care units in the United Kingdom[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6,34(5):1378-1388.
[8] 张金娥.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0):70-71.
(收稿日期:2014-04-13)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
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 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头颈部肿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应用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头颈肿瘤;护理风险管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34-02
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护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降低给患者带来的护理危险,提高护理的安全性[1]。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管理中,由于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危重,且治疗的过程较为复杂,如不加强管理极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2-3]。为进一步降低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笔者选取98例头颈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及观察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98例作为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36.25±10.14)岁,合并高血压36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心脏病18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合并高血压38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心脏病20例。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头颈肿瘤外科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日常护理、常规检查、用药指导等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①风险评估,根据头颈肿瘤外科肿瘤患者的护理特点,对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风险来源主要包括患者及护理两方面因素。患者方面:大多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且通常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对疾病认知不足,治疗的依从性差;护理方面:由于日常的护理任务较为繁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个别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存在欠缺,在护理操作中容易出现失误[4]。②制定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各级护理岗位的护理风险管理职责,由护士长总体负责科室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小组,根据日常护理工作,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定期召开安全管理分析会,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风险防范知识,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解决。③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针对头颈肿瘤外科患护理复杂多变性,组织护理人员加强对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重点加强对头颈部相关生理知识、常见病护理、急救技术、重症监护等知识的学习[5]。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结合临床病例向护理人员进行讲解,特别针对疑难、复杂病例进行分析,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生命体征的特点及各项监测数据,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告知医师。④完善护理工作日常管理,针对目前护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专业操作、治疗配合、健康指导等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确保每一项护理服务都能落到实处。加强对重症患者的监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分工,避免护理人员长期疲劳工作,注意防范护理风险事件,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⑤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将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定期监督检查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基础护理、制度执行、应急预案、重症监护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召开风险防范评估会,对近期护理风险防范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纠正措施。不定期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患者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并加以改正,不断改进和提升护理质量。
1.3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期间发生的护理差错、患者投诉及跌倒、压疮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护理环境、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及安全、人文关怀、健康指导5个方面,共计1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5、3、1、0四个分数进行评分,然后综合全部项目的得分,满分为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80~10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发生护理差错、患者投诉、风险事件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情况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贯穿于基础护理、日常操作、抢救配合等各个护理环节中,不仅会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残疾及死亡,给患者的健康权益带来极大危害[6-7]。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风险无处不在,特别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患者较多,个别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可能引起风险事件的危险因素重视不足,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共发生护理差错、患者投诉、风险事件15例。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大多较为危重,且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患者多为老年人,其对疾病知识了解不多,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者易发生烦躁、抑郁等情绪,给护理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个别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方法简单、生硬,不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同时,个别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及时识别护理风险,对相关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对护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主动查找护理工作中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准确、有效的防范措施,将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研究组患者中开展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充分评估和分析护理风险,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为重点,构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改进和提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组发生护理差错、风险事件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头颈肿瘤外科护理中加强观察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头颈肿瘤外科护理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霞,张秀英,田倩倩. 肿瘤外科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分析及护理[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9(08):165-166.
[2]胡敏芝. 头颈肿瘤外科术后创口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05):1416-1417.
[3]张波. 肿瘤外科中责任制护理小组模式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7(07):87-88.
[4]奚伟,刘哲妍,郭娜. 循证医学理论在肿瘤外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1(04):79.
[5]张钟方. 肿瘤外科感染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0,19(02):90-91.
2.是否加强机构内人员和对外物资管理。建立人员进出登记制度,非特需车辆及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机构。减少后勤采购人员等物资采购频次,尽量采取送货上门等方式,所有外来物资一律采取无接触式消毒交接。
3.是否建立疫情预警监测。养老机构内工作人员要求核酸检测全覆盖,并分批进行疫苗接种,鼓励老年人自愿进行疫苗接种,每日两次对在院老年人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及时就近转送至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医并进行核酸检测,对通勤工作人员实行全面监测登记。
4.是否做好健康服务保障。设置疫情隔离观察室,对返院人员进行医学隔离观察。加强办公区域、食堂、室内公共活动区域等清洁消毒。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开展加强防控知识宣教,加强肺炎防治知识科学宣传普。
5.是否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在院老年人和工作人员心理调节,提供电视、广播等文化娱乐服务,利用电话、网络提供亲情化沟通服务,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在院老年人开展小规模非聚集性文娱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20-02
引言
患者安全即在患者的就诊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安全措施, 预防或避免病人发生不良后 果或伤害,包括预防差错、偏误和意外[1]。目前,医疗护理安全质量已成为患者选择就医医院最重要、直接的标准[2]。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医护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患者的就医安全质量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3]。妇科的护理是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因为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病人的病情变化存在不可预知的特殊性质,病人对就医成效的希望值过高、患者情绪的多变复杂性、加上护理工作的服务职业属性,令妇科医护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度较高的安全隐患[4]。为了有效地预防妇科安全隐患的发生,我们对我院妇科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制定实施了针对性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 一般资料
1.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共有护理人员18名,均为女性,30岁以上者8名,30岁以下者10名,平均年龄2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5人,专科学历者10人,中专学历者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者5人,护师6人,护士7人。
1.2方法
1.2.1对2011年1月份2013年1月我院妇科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来源,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患者方面,如目前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对当前医疗要求高,对医疗费用产生疑问等。②护理方面,如护士自身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等。③其它方面,如大手术患者、化疗患者、老年患者、急腹症患者等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安全隐患。
1.2.2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①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②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③加强护患沟通。④对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环节加强细节管理。
2 结果。
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后,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妇科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上升至95%以上。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我院妇科护理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①患者方面。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前进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处于持续的增强过程中,患者整体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其在寻求医疗支持的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同时患者也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医疗护理的安全质量、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临床上,常有一些病人及其家属因为没有对自身疾病和医疗技术发展现状的充分了解,认为自已的疾病经治疗后好转并非难事,对治疗护理的效果出现过高期望值, 一旦经治疗后未获得令其满意成效,则常常将其对治疗效果的不满情绪牵怒于护士,进而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5]。有时患者还会因对医疗费用项目的不了解,认为护士多收了其治疗费用,而对护士产生误解,引发纠纷。②护理方面。护士自身法律及安全意识不强,在工作中与患者沟通交流不足,导致安全隐患;护士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临床护理技术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局限于本科专科知识面,不能及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非本科问题进行准确的预见,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后十分被动;低年资护士因其临床操作技能的不足,可能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导致患者疼痛不适或因技术能力而造成操作失败,也易引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不信任,从而出现护患纠纷。③其它方面:老年妇科患者因其具有各自身体器官储备功能不足,且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的生理特点,故其在住院期间可能较年轻患者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如跌倒、坠床、压疮、烫伤等,会对老年妇科住院患者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6]。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各种管道,加之病人对病情、手术等方面的知识匮乏,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不安等负性心理与情绪,同时手术本身就有麻醉带来的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因而,手术后相关安全隐患比较多,如管道脱落、跌倒、坠床、压疮也不容忽视,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7]。妇科急腹症其存在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难以及时确定诊断等疾病特点,如果未能对这种患者实施准确及时的诊疗护理措施,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8]。妇科化疗患者使用化疗药物也是护理安全隐患之一,化疗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出现外渗等情况,造成皮肤坏死或其它严重后果,则护患纠纷难以避免,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极大。
我们针对上述妇科护理安全隐患,制订并实施了以下针对性的防范对策:①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牢牢树立起“依法行医,文明行医”的意识 [9]。教育和引导护理人员在出现医患纠纷时,冷静自制,理性分析,注意保护自己。②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妇科护理医护人员整体素质。深厚的专业知识,沉淀、娴熟的专科操作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是妇科护士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的必备技能。我们要注重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培训的强化,按层级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应急预案演练等培训活动,每月均至少一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特别注重新上岗护士和低年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层次不同的在职继续教育,来持续提高其业务水平,促进妇科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③加强护患沟通。重视对护理人员仪表和沟通能力的提高,良好规范的护理形象,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而愿意主动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可明显提高沟通效能,使患者能够理解护士,尊重护士,当出现不良事件时,愿意与护士一起努力,减轻损害而非单方面的责难护士。④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加强细节管理。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如实习生、见习护士、新上岗及进修护士等,这几类人员是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必须做好岗前培训、带教要规范化。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以妇科疾病病种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重点时段增加护理人手,重点环节加强防控。加强对特殊、高危病人的安全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如妇科大手术前后患者要加强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化疗病人要加强药物护理、老年妇科患者的安全措施要到位,急腹症要做好应急护理等。重视对高危药品的管理,高危药品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有较高的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生命风险的药物[10]。高危药品应定点放置,标识清晰。护理人员应熟知其药性、特点、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和宣教,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置。配置时使用标准计量用具,切实履行高危药品风险告知义务 [11]。规范护理行为对护理安全起着保证作用[12] 。应不断制定完善并演练各种应急预案、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制定并重点落实护理安全制度。
4 结论
临床妇科护理工作存在较高的风险性,来自于患者、护士自身以及其它多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妇科护理工作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13]。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处理,转化为事件出现前的积极防范,是医疗卫生机构低投入高回报的先进而有效管理模式[14]。就加强妇科护理安全来说,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和安全意识的强化是前提,提高妇科护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是根本,重视和加强护患沟通是基础,做好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细节管理是重点[15]。妇科护理安全存在着多方面的隐患,制订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妇科护理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哈维超,周亚夫,顾民,等.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 009,29 (1):2 0-22.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J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
[3] 黄美萍,刘翠萍,王爱敏. 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情况及安全文化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 011,11(1):65-67.
[4] 蔡瑾瑾.妇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 4382-4383.
[5] 冯下芝.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护理研究,2009 ,21 (5C) :1394-1395.
[6] 聂建英.妇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 011,27(21):3335-3336.
[7] 张颖.护理安全管理在妇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 012,9(23):102-103.
[8] 林奋越,林利.妇科急腹症的临床护理体会[ J ].中国医药指南,2 013,10(7):51-52.
[9] 孙玺荣,王文洋.护士长在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中的职责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09,25(12):20-21.
[10] 马丽萍,孙正圆,张晓乐,等.我院高危药品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2012,23(45):4259-4262.
[11] 陈丽萍.加强妇科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9):977-978.
[12] 黄梅.影响妇科护理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J].全科护理,2 013,11(6):1693-169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35-02
跌倒是指不能控制地或非故意地倒在地上或其他较低的平面上,除外遭到猛烈的打击、意识丧失、突然瘫痪或癫痫发作等原因[1]。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控制已成为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2]。而对于糖老年尿病病友来说,发生跌倒的危险性显然会更高。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控制不良,易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下肢感觉及血液循环障碍、足部病变等,常发生步态不稳和行走摇摆,在行走时受某些外伤的机会大于无神经病变者15倍[3]。该研究旨在分析跌倒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跌倒时的状态,调查对预防跌倒知识的了解程度、运用情况,探讨与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有关的问题,提高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地预防跌倒的发生。参加调查的患者神志清,思维正常,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调查者向患者作好解释,患者知情同意,并了解问卷内容,共发放115份,收回110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跌倒患者年龄:65~70岁10例,71~75岁22例,76~80岁42例,81~85岁24例,85岁以上12例。男性居多(80.69%)。文化程度:高中以下61例(55.45%),初中29例(26.36%),小学20例(18.18%);活动自如59例(53.64%),活动不便者51例(46.36%)。
1.2 跌倒的发生率
110例跌倒的患者中有44例患者曾在1年内发生1例以上的跌倒,发生率40%。31例患者曾在1年内发生2次以上的跌倒,发生率28.18%。15例患者曾在1年内发生3次以上的跌倒,发生率13.64%。不同年龄、用药依从性和自理能力老人跌倒率比较见表1、表2、表3。从结果中看出,年龄大、用药依从性越差、自理能力差老人跌倒率高。
表1 不同年龄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率的比较
表2 用药依从性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率的比较
表3 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与跌倒率的比较
1.3 跌倒的原因
32例因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致视物不清而被东西绊脚跌倒;22例因地滑跌倒;17例因头晕跌倒;14例因发生低血糖反应后跌倒;12例因糖尿病并脑梗塞腿脚软跌倒;10例因上下楼梯时跌倒;3例因住院患者之间嬉戏推搡致跌倒。
1.4 跌倒时的状态
38例上下床时跌倒;27例在站立等变动时跌倒;23例在行走时跌倒;22例在上厕所时跌倒。
1.5 跌倒发生的地点
59例发生在病房内;22例发生在厕所; 19例在走廊;10例在楼梯。
1.6 跌倒导致的后果
110例跌倒患者中造成0级(无)伤害46例、一级伤害35例、二级伤害21例、三级伤害8例。8例三级伤害中股骨颈骨折3例、腕关节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2例、锁骨骨折1例。
1.7 老年糖尿病病人对跌倒的认知状况
37例不了解起床方式的三部曲;了解三部曲人群中19人不能做到;48例习惯于快步走路。
2 讨论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与年龄、服用降糖药依从性、并发症有关。通过改善环境设施、改变个人生活方式、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及行为方式,从而提高防范意识,有效的预防跌倒的发生。
2.1 跌倒的高危人群
对于年龄大、合并严重并发症、服用降糖药依从性差、自理能力差的患者入院时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驱症状, 加强药物知识的宣教,嘱患者遵医服药,告知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家属与陪护的配合,加强病房的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掌握发病规律,当患者主诉有不适感或观察到患者有异常变化,立即搀扶至床上或沙发上,再作进一步处理。
2.2 消除跌倒的诱因,有效地减少跌倒的发生
地面不平坦、通道有障碍物、地面湿滑、设施不适合老年糖尿病患者,均能造成患者跌倒。因此病房应有足够的亮度,光线分布应均匀,灯光亮点适宜不刺眼;根据需要提供老花镜; 危险地带设立警示标志;保证地面清洁干燥,厕所、浴室有防滑地垫、防跌倒警示醒目、通道无危险障碍物,定期检查床、桌、椅是否牢固。设老人专用便器;无陪护患者,护士应把呼叫器放置在患者床头,方便患者使用。责任护士每天检查病房环境安全设施,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排除。
2.3 加强防跌倒的认知教育,增强防护意识
护士需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起居可采取三部曲的起床方式。首先,由卧位慢慢起身到坐位,然后缓慢活动颈部和四肢,最后慢慢下床,由坐位到站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的突然改变,而使血压急剧下降,进而导致晕厥跌倒的发生。上厕所最好用坐厕而不用蹲厕,晚上在床旁使用便器小便。从椅子中站起来时动作应缓慢或扶稳椅把或有人搀扶,以减少跌倒。注射胰岛素后应按时进食,不要马上洗澡,不要立刻进行运动。日常活动动作不要太剧烈,定期进行视力、听力检查。少去拥挤的地方,最好不做“倒退”行走锻炼,穿防滑的鞋子,服用安眠药或镇静剂后不要突然活动,最好静卧1~2 h,行动的地方应有良好的照明,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另外由于糖尿病为终生性疾病,很多患者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尤其对有过跌倒经历的患者而言,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恐惧心理并造成日常活动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此,护士要及时做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作好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跌倒的认知,减少跌倒的发生。
2.4 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避免因行为不当发生跌倒
调查发现老年患者多在上下床、站立、坐下、行走、入厕等动作时跌倒。床铺要适当放低,可减少意外的发生。应用降糖、降压及利尿药物的患者,注意用药后反应,特别是低血糖反应,应对老年人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常高龄的老人以及单独居住、就医困难或有严重痴呆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症状,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饮用糖水或进食。
2.5 建立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风险评估管理流程
患者入院24 h内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跌倒风险评估,针对风险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并根据风险因素逐项向患者耐心讲解,同时做好家属的防范宣传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高危(评分≥3分)严格交接班,加强巡视,必要时提供生活帮助。研究表明:预防跌倒意识越强则预防跌倒行为越好[4]。因此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动态评估持续追踪,强化教育,以提高预防意识。同时护士要在跌倒风险表及护理记录表上做好记录,引起其他护理人员的警惕,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加,跌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并且加上糖尿病容易并发糖尿病眼病、神经损伤、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均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细节决定成败,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对高危人群积极开展防护教育,创造适合其特点的生活环境,对预防老年糖尿病病人跌倒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张军,刘可,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69-572.
[2] 吴晓梅,王小华,高红香.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851-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