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第一,合作讨论变成了一种课堂表演,表面生动,实质乏味。
不管讨论的问题价值高不高,启发性强不强,难度大不大,都一律进行讨论,这样就会造成这样几种后果:1.讨论的效果不佳,方式方法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2.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或者是根本不值得讨论,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大量的浪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3.讨论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学生不明白或是不理解将讨论什么,怎样讨论,无法准确、迅速的把未知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认识联系起来,无法选择最佳的讨论点,尽快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学生之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倾向性,同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三,教师对呈现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合作讨论,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来修正学生的自我观点,结果是学生或是坐享其成,或是人云亦云,盲目随从,无形中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违背了合作讨论的真谛。
第四,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在讨论中承担了主要角色,而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往往处在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
合作讨论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因为基础比较薄弱,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与考虑问题的深刻性欠佳,无形中就失去了发言、思考、表现的机会。
第五,在合作讨论时,教师由于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从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听不清究竟哪个学生的思维不严密,哪个学生的思维缺少条理性,从而影响了课堂合作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中要运用合作讨论进行有效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适时运用合作讨论。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目前,许多教师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导致课堂合作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许多教师把一些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且影响了课堂纪律。
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课中,对于小说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刻画孔乙己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描法,外貌描写有哪些,动作描写有哪些,语言描写有哪些等教学过程中这些浅显的,通过学生自己看书或是独立思考就可以容易解决的问题,如果还让学生讨论,就显得毫无价值,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漫不经心,甚至变成无聊的闲扯和嬉戏。
(二)要用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
对于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用心设计。课堂合作讨论是否可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对问题的实际多下功夫,潜心研究,仔细琢磨,设计的问题不能只是为了让教学环节能顺利进行下去而进行的一些蜻蜓点水似的提问,从而给人的感觉只是作秀,因此也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三)要注意引导讨论。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合作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 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课堂合作讨论是有目的性和方法性的,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合作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因此,在课堂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其中。课堂合作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学生的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四)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那么课堂的合作讨论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也收效甚微。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WWW.133229.COM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1.应该建设民主、自主、温馨而和谐的课堂文化,学生应该有发表言论和看法的空间。例如,班级格言、黑板报等都应该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才智发挥特长展示观点与思想。
2.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他们才能充分参与、自由表达。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才能够敢问、敢说,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讨论的目的。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问题,使问题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讨论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课堂讨论才能真实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思维和智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把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作为创设问题的参考依据,讨论的问题要充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有效地展开,能够学有所得。
一、引言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颇大成效。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中,碍于学生基础水平相对薄弱,班级学生基数较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教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等进行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往往是被动的,仍以听取教师讲述知识点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要求,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是人们交换信息并进行思想建构的手段。课堂讨论就是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运用所学英语表达所想,进行交流的环境和机会。特别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增加了英语学习兴趣,更牢固得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又吸收到他人独特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双向学习中实现自我提高与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讨论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二、课堂讨论的内涵与发展
(一)课堂讨论的定义
“讨论”一词的含义即“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这体现出了讨论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问题和交流。一方面,讨论的开展需要讨论者对某个问题进行理性的判断,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证,进而形成并提出见解,是一种较高的逻辑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讨论是一种交际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具体到英语课堂中,即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运用英语进行的互动,是单独的教师讲授或纯粹的学生自学所无法实现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将“讨论”界定为“由2个或2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保持适度的严肃与嬉闹。讨论的本质就是通过大家共同研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罗静、褚宝堂,2002,第12页)。在教学中,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交际性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讲,以讨论为主的一种教法”(刘舒生,1990,第133页)。
(二)课堂讨论的发展
对于课堂讨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国内外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到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叶圣陶提出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到维果斯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强调学习在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有活力的互动中能够更好得获得(王蔷,2006,第6页),古今中外教育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不同年级英语课程分级目标所规定的第五级目标,即初中结束时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中指出,学生应“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教育部,2012,第9页)。我国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写道“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陈琳、王蔷、程晓棠,2002,第9页)。
三、课堂讨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课堂讨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初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运用所学判断、推理和论证问题,获得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使他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并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课堂讨论正是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深化和完善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所想,避免甚至逃避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现象。因此,教师更应巧妙地设计和安排课堂讨论,既能深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又能化解学生抵触交流的这一尴尬情况。具体来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What―课堂讨论的内容
1.课堂讨论的内容应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进行讨论,正如“教学如果远离生活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极大的浪费”(张刘祥、金其生,2004,第61页)。因此,问题不应过于简单而使学生不用深度思考或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能回答,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形成心不在焉的态度;也不应过于困难复杂而使学生不知所措,从而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削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精神。
2.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方面,问题应尽可能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充分理解需要讨论的内容,不能过于泛化使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应与英语教学目标相符合,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和难点。
3.课堂讨论的问题应具有答案不确定性。讨论的内容应尽可能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甚至是有争议或分歧的问题。对于开放性问题,不同学生常常从不同角度入手,自由地表达观点,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已有定论或显而易见的问题其讨论的必要性较差。
4.合理控制所讨论问题的数量。课堂讨论的问题不能过多过频,流于形式,忽视学习内容本身。频繁的讨论不但使学生感到疲乏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违背了组织课堂讨论的初衷。
(二)When―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一知半解”时。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十分确定自己的想法,不能独立地立即解决该问题,这时进行课堂讨论是最佳的。在与他人的共同探讨中,学生既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又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需要讨论的问题既不能提出的太早,这时学生还没有理清头绪,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也不能提出得过晚,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核心内容,讨论的意义不大。因此“讨论是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展开的,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许燕琛,2014,第172页)。
2.当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一方面,教学重、难点是一堂课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学生仅凭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比较困难,这时进行讨论能使学生在合作中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另一方面,经讨论解决的问题,学生往往理解和掌握得更好,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更长久。
3.合理控制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的长短应视学生的水平、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整节课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总体来说,讨论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时间过短就会流于形式,使讨论无法深入;时间过长又会使课堂松懈,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三)Who―课堂讨论的主体
显而易见,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但应注意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初中论前的准备活动,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逐步引导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也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的基本理念。
(四)How―课堂讨论的形式
教师在选择讨论形式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班级规模、课程类型等相关要素,灵活设计各种讨论。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以同桌为单位,即双人讨论,也可以根据座位安排,采取3-5人的多人小组讨论形式。在讨论方式上,主要有以下两种:
1.IRF式讨论。“伯明翰模式”将课堂上的师生交互分为五个阶段:课―课段―回合―话步―话目,其中回合是师生会话的基本单位。典型的回合由IRF三个话步组成:教师引发(initiation)―学生应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为IRF(范文芳、马靖香,2011,第65页)。具体应用到课堂讨论中,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组讨论―教师总结点评。这种讨论方式是教师选取讨论点,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讨论,既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由式讨论。在这种方式下,或由学生自己思考并设问,或在讨论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和共同总结。其特点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侧重学生的自由探究与交流合作,将讨论与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交到学生手中。但这种方式对讨论的控制难度较大,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特别需要教师的及时总结和评价。“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结果的点评和总结,应从学生主要观点、思维角度、语言表达、组织信息等方面进行”(赵印奖,2009,第23页)。
四、结语
课堂讨论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我国教育者在课堂讨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性研究及应用工作。对课堂讨论的研究分析,是与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精神相辅相成的,有助于指导目前的英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助于引导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棠.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范文芳,马靖香.2011.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8):65-71.
[3]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舒生.1990.教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5]罗静,褚宝堂.2002.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王蔷.2006.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相互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应用层面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课堂讨论实质的认识不够,对课堂讨论的原则认识不足,对自己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所负的责任不清等原因,出现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讨论无价值
对于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有的教师也要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似乎这样才能体现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吗?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二:时间不充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教”能完整地展示给听者,讨论时,给的时间不够,讲求形式主义,走过场。当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时,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可不到二分钟,学生“讨”兴正浓时,老师就突然打断,组织小组进行汇报。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的结果是老师小结草草收场,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三:表演成分多
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怕课堂讨论耽误时间,影响进度,于是教师往往在课堂讨论时给几名优秀生“面授机宜”,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后是这几名学生的表演。有的教师甚至提前“做豆腐”,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汇报时自然“成竹在胸”,一副表演的腔调给听课者莫名的感受。
问题四:模式固定化
在听课过程中,课堂讨论形式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老师布置讨论后,前排两位同学刷地回头,同后面的两位同学构成一个小组开始讨论,统一的动作不仅令人哑然:莫非课堂讨论也有模式。
问题五:秩序有点乱
经常看到课堂上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布置讨论后,教室里立时嗡嗡声一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出讨论的热烈。细看讨论中的学生:有的小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有的学生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这种秩序混乱的讨论,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问题六:意识太淡薄
有的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功能产生怀疑,“什么讨论、合作,还不是换汤不换药,空耗时间,只要学生学会就行了!”这正反映出当前一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
为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功能,我们应该正视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策略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在课堂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弘扬。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学生产生异议,需要加深理解,统一认识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满好奇,大胆质疑的问题,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而那些浅显易懂的问题,非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是没有必要讨论的。
策略二:讨论要具有实效性
讨论时,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时间,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切不可搞“形式主义”,应避免学生刚刚“热起来”就“及时打住”转入其它教学环节的现象。更不可因害怕讨论占用过多时间影响教学进程而草草收场,给学生吃“夹生饭”。当然,在讨论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其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用机智去正确处理课堂讨论中的各种问题。至于讨论中追求表演,哗众取宠的现象,到最后只能徒劳无功。
策略三:讨论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课堂讨论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讨论内容的特点等因素来确定恰当的讨论形式,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言、有所获。比如全班讨论这一形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机会,影响面大,但对于难度大的论题却不宜采用。可以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或者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把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一番争论等等。
策略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更新了高中生物教育理念,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物课堂的结构和组织方式,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直观教学法等同时,更多地引入了“课堂讨论”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如何解决问题的讨论中,主要形式是讨论和辩论,范围根据讨论主题,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可分大组进行,还可以分小组进行,同桌之间进行。课堂讨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课堂讨论主要目的是扩大有关学科的知识范围和加深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度,进一步形成系统的理论架构;第二种课堂讨论主要针对某门学科中值得或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科中的疑难问题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而组织的教学形式;第三种课堂讨论是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对具有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的学习形式。课堂讨论不只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生生的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对理解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思考能力,通过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老师要根据讨论的情况,适时做出总结评价,给予学生鼓励,还可设置悬念,提出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课堂讨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生理教学过程中应用课堂讨论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抽象的生理知识,具有信息多、不易理解等特点,但都需要学生大量识记、理解,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细胞的分裂、动物的呼吸作用等。对于这些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会感觉到难以识记,无法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讲授法,平铺直叙地讲授,学生不仅不能理解这些知识,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严重还会对学习高中生物产生抗拒。此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明确主题,确定范围,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对相关的,具有相似性的内容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的异同和关联,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通过对比,就会更加清楚,明了。
2.分析、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课堂讨论
在高中三年级时,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往往会给学生大量的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训练中会有一些难度很大的练习题,让学生困惑,无处下手,根本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更谈不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出题目的答案,让学生觉得头痛不已。此时,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套路,简单地让学生练习后再讲解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让教师觉得学生已经弄懂了,明白了,其实,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学生一旦再遇到难题同样会束手无策,根本解决不了新的问题,一来二往,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生物的信心,对生物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要想避免这种不良的后果,就需要充分利用课堂讨论,教师出示题目,给予简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解决开放性问题中应用课堂讨论
学生往往对于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太感兴趣,而对开放性问题就不一样了,学生往往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无比兴奋,因为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自由的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无话不说,由于答案不统一,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有些答案是教师也意想不到的,这时运用课堂讨论,就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9-01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及的当前中小学的现状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最初是美国教育界对教学的“科学”属性强烈追求与认同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工业化社会的“求效”特征,其内涵与我们现今的概念界定相去甚远。在探讨有效教学之前需要探讨有效教学中对于“效”的不同理解。首先,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从效果的角度来看,有效教学是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是实现情况;再次,从效益方面来看即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要求的适应性,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即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
当前我国中小学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过分看重教学的效率,而忽视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方法,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数量,而不注意教授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生被动的学习,从而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存在着教学效益低、差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在没有教师严格要求下不知如何有效的学习,感觉迷茫。
二、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及其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观点、想法的机会同时能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在课堂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需要学生课下进行自学,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恰当的使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讨论是开放的,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在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便于进一步调整教学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
课堂讨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语言交往能力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两者共同形成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课堂讨论为学生锻炼和加强思维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学生本人也可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进行整合与重新建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课堂讨论看以将学生的认知与学生的社会方面相联系。课堂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创建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积极的讨论架起师生沟通关系的桥梁。
三、课堂讨论在《维护消费权》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使课堂讨论教学方式达到预定的效果教师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课堂讨论的主要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教师提问的类型主要依赖于他所教的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涉及到已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提问实事方面的知识更为有效。另外,教师应当注意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当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就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叫做“最近发展区”,即教师提问的问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课堂讨论中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教师提问后应当给与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即“等待时间”。它包括教师提问与学生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学生反馈后与教师点评或再次提问之间的时间。
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与总结。
1.在课堂讨论计划制定时,首先,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其次,要考虑《维护消费权》这一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制定《维护消费权》这一课讨论计划时我决定以2012年“3・15”晚会为切入点导入教学,同时结合乡镇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案例作为讨论的重点。
2.课堂讨论实施时应当注意:对案例重点的把握,尽量避免讨论偏离教学主题,同时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把握课堂的节奏。教师在课堂讨论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所谓“冷场”的现象,以及防止部分学生“走神”,往往给学生的反应时间比较短,从而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入的考虑,从而影响到课堂讨论课实施的效果。
3.课堂讨论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找出经验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明白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学会依法维护权益的重要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学生的维权能力。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正面鼓励为主,不应当只是简单的说好、坏就可以了,而是应当根据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具体的进行点评。评价是不仅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发言时语言的流畅性、学生的举止动作进行评价,只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2]李森著.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3]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4]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5]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
[6]袁明芹.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实施[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05)。
应用效果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校学生获得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最有效的学习渠道之一。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状况更多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使得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活动,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增添课堂讨论环节无疑是有益的补充。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自我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设计合理,运用有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外来种与生物入侵”“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一系列主题的课堂讨论,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普通生物学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其内容覆盖细胞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物进化、生态学等生命科学多个学科知识,其课程任务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获得普遍规律性的知识[4]。普通生物学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理论共设54 学时,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教学内容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前后衔接性不强,且不少知识点高中生物已有涉及等问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虽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课堂提问等互动方式,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仍有限,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授课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并获取新的知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和教学内容,协调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和思考。因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选取部分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
讨论是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阐述自己个性化见解的一种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普通生物学课程的通识性特征,使其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领域,但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题目的选择必须要符合三个要求。第一,课堂讨论的主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必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启发性,选择贴近于生活实践的问题,这样才能迅速把学生吸引到讨论主题中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课堂讨论的主题设置应当具有阶梯性。若选题过易而缺乏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若选题过难,则学生的储备知识不足以满足其讨论需求,亦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第三,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结合授课内容,合理选择讨论主题,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尽可能地让处于不同专业知识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
(二)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小组成员中每位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存在普遍的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教师应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基础,合理配置讨论小组的成员。我们在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的课堂讨论,就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每小组成员约6 人。结合学生前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授课教师酌情进行分组,确保每小组各层次水平成员的配比大体保持一致。讨论小组形成后,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授课教师提供的备选讨论主题之一,分工完成资料搜集、讨论主题框架的构架、演示文件的形成、小组代表(问题的主要阐述者)的选定等流程。通过这些流程的逐步实施,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撰写、发言等能力提升的全过程。
(三)合理安排讨论实施的时间,保证讨论主题的深入
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是一项比较耗时的课堂讨论形式,若授课教师怕耗时会影响教学进度而迫不及待地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失去了课堂讨论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在于重视讨论的过程,应根据讨论小组的人员组成,留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充分调动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真知。在现有的课程的理论教学计划中,安排运用于课堂讨论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因此仅靠课堂时间完成讨论课的各环节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正式实施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课的备选主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讨论主题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的准备等工作,以保证学生在课堂讨论课时是有备而来,确保课堂讨论的充分高效进行。
(四)重视课堂讨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除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愿,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虽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但并不代表课堂讨论就只是简单的师生角色单纯互换为“学生讲、教师听”。授课教师除了是课堂讨论的参与者,更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观点阐述和参与课堂讨论的小组成员发言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和适时引导以防跑题之外,还应该保障学生在符合讨论主题范围内,拥有充足的自由探索与思维想象空间。对于各小组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而不能直接给出观点正确或观点错误的判断,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在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该认真倾听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包括展示的文本与主题是否相符、论证论据是否选取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及时归纳总结相关规律,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重视小组讨论后的课堂总结
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以后,授课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讨论和交流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和评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展的普通生物学课堂讨论过程中,会同时安排两位教师参与授课。小组讨论开展时,由授课的两位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进行,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最终形成课堂总结。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自评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使各位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方面的不足,并找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最后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三、课堂讨论在普通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从本校2016 级至2018 级最近三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课堂反馈结果来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与讨论主题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各讨论小组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或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组织完善演示文件,或撰写发言稿,团结一致,学习气氛不再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近两轮的课程考核和评教评学结果来看,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满意度高,考试成绩较为理想。同时,以“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组教师的好评,并认可授课教师能及时对每一讨论小组进行针对性点评的教学行为。
四、结语
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除了学生的充分准备和积极参与,还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既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不参与讨论;又要及时点拨并引导回归话题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原来的主题。同时还要把握好进度,预留出对讨论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补充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各小组成员间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包容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巧艳,王继平,王红洁,高义民.课堂讨论与同伴学习在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7 ):175.
当前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但由于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笔者从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以教材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互相讨论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设置课堂讨论的问题
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问题,所以,对要讨论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问题应该具备这些特性:首先,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并且问题的答案学生尚不清楚。其次,问题尽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最后,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并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欲望。例如,我们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医院里两个孩子同时出生,由于护士的疏忽,把孩子放在了一起,结果分不清孩子是哪家的了。经查一个孩子的血型是A型血,另一个是O型血。两对夫妇的血型是:一对是男A型女AB型,另一对夫妇男A型女B型,如果你是医生,你能确认孩子是谁的吗?”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很自然地就可以过渡到对孟德尔的遗传定理的讲解。依据上述问题设置原则,笔者在每次课堂教学中都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充分做好讨论的课前准备
课堂讨论要想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章节的课堂讨论之前,将要讨论的内容告诉学生,并给他们一些需要阅读的资料让学生自学。可以从班级中选出几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辅导,将班级进行分组,由他们带领小组进行准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逐渐地调动起来。课堂讨论式教学一般都是针对当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的,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
三、合理组织课堂讨论活动
有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关键就是要组织好课堂讨论了。老师要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先挑选两名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进行阐述。接下来学生根据阐述和自己的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回答问题,然后再提问,再回答,这既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能够暴露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老师将学生讨论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突出重点及难点。
四、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反思总结
课堂讨论中可以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偏差和不足,通过老师的讲解与指点,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课后能够及时地反思和总结,就可以更好地找到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经过几年的生物课堂讨论式教学,每堂课学生的发言率都在80%左右,开始沉默少言的同学到最后都可以踊跃发言了。学生对通过课堂讨论式教学讨论的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后,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教学的思维习惯。总之,课堂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五,教师要适当介入策略。
为了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做到适时适量地介入,不妨叫它穿插教学。穿插教学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讨论中,教师穿插与学生的讨论融合起来,既不会牵强附会,有不会生硬死板,会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在六步实效教学流程中,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讨论效果,一般在下列情况下介入比较合适:当枝节问题耗时太多时教师需要介入。如果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要插入简短的话,提醒学生回到讨论主题;当学生发言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时需要教师介入,并弄清原因;当出现了事实上的错误时教师要介入,避免讨论失去有效性;当存在尚未察觉到的逻辑错误时需要教师介入,及时指出并纠正;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中间环节上教师要介入,可适当地做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当前的问题。当然,教师的介入要恰到好处。介入切忌随意性,心口开河,离题穿插。一定要紧扣讨论的主题,有明确的目的,并保证学生讨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法的应用意义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能改变让学生单独思考的枯燥形式,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引起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1.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通过采取有效策略,推动合作学习法得到有效应用,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任务,有效参与课堂活动与讨论,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向其他组员学习,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3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下,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讨论,由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并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可以与教师进行及时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答疑问,进而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2 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法的应用对策
2.1 进行合理分组,设立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法采用之前,必须结合学生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知识接受能力等内容,提高分组的合理性,一般每5-7名学生为一组。并且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和组织本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工作。分组完成之后,要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合理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学目标的设立应该考虑教学大纲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合理,从而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工作。
2.2 建立和谐氛围,推动合作进行。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友好相处,建立和谐、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更好参与合作学习之中,提高课堂讨论效率,更好表现自己。另外还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除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推动合作学习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2.3 重视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为促进合作学习法得到有效应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引起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在讨论过程中,还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要结合全文脉络和教学需要,授课前为小组讨论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描写孔乙己的具体情节有哪些?这些情节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文中所表达的中心主题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学生把握全文内容具有导向作用,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4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情境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创造良好氛围。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之下,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的积极性。同时在情境渲染之下,学生能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之中,在合作学习法应用过程中有效进行思考和讨论,更好表现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每组成员分别扮演小狗、赫留金、叶尔德林、奥茂蔑洛夫、围观人们等。通过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重点分析奥茂蔑洛夫身心变化和反应情况,抓住其中的五次变化情况,全面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通过采用这种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更为深入的把握教学重点和中心主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2.5 关注热点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为学生所普遍关注。合作学习法应用的时候,应该注重这些内容的有效应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在《项链》这篇课文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女主人公的悲剧仅仅源自虚荣心吗?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又如,《故乡》所反映的主题是农村的凋敝还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祥林嫂是怎样死的?孔乙己在亨利酒店寻找什么?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现实和热点内容,教学中应该合理引入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调动学生更好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回答和评析。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提高学习和讨论之后,对课文中心主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促进中学语文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